學習型政黨建設心得體會

時間:2022-11-03 09:26:00

導語:學習型政黨建設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型政黨建設心得體會

當前,在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黨組織、學習型社會中,注重學習方法很重要。方法問題,不僅是學風,也是保證學習深入、深化的措施。俗話講,學中有深意。怎樣理解、掌握、運用、做到“學中有深意”,關鍵在于學習方法。就方法而言,它有許多方式,其中,學與思,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又是科學的最管用的學習方法。對于這個問題,《論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只學而不思的人,無法深入理解、領會所學知識的要義,學得越多,疑惑也就越多;那些整日空想的人,沒有一定知識作基礎,只會越想越迷糊。眾所周知,學與思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在現今知識經濟的時代,只有正確處理好學與思的關系,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掌握和運用知識;惟有做到學與思雙管齊下,才能獲得實際知識,提升工作水平,提高執政能力,才是一個有智慧、有辦法、有才干的人;從而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占據上風,立于不敗之地,贏得事業上的節節勝利,展示輝煌人生。

學與思,學是思的前提。古人講:“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講學與思,必須先了解何為“學”。學有方向之明、內容之分、態度之別、方式之巧、應用之實,要重學、博學、苦學、常學,又要學透、學深、學精、學明,歸結到一點,學就是修養思想和發展自己的能力。馬克思說,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學,其中也包括思維的能力,判斷事物的能力、駕馭的能力、決策的能力、辦成事的能力、發展的能力,所以學與思的第一層關系就在于學、在于學的方法。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實際上是一個學與思、記與知、學與用的過程,這是掌握知識與運用知識的必由之路。學與思是一個解決知識積累與認知能力發展的過程。在這里,學是思的前提、保證。每一個人出生后都是在學習中提高、成長的。沒有學,何來的思;離開學的思,也就是脫離知識的思,脫離實踐的思,這種思只能是空思、亂思、胡思、白思、瞎想,是獲得不到真知、真本事的。在學與思中,我們之所以強調首先在學,是因為學是為思打基礎、為思服務的。在學與思之間,學是前提、是手段、是保證,思來源于學、取決于學、依賴于學,一句話,思是學的歸宿、目的、結果。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學是首位,但就學而言,不是亂學,胡學、濫學,這里有一個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的課題。這就是說,學的方向錯了、方法錯了、內容錯了、目的錯了,學的東西再多、再廣、再深,不但無用,反而有害,害己、害人、害國、害黨。《論語》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又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后世的許多文人學士,對于向學、治學的問題也做了大量論述。盡管如此,時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對“學”的理解比較表面化、片面化,很有“糾偏”之必要。當今的學,除學好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之外,黨政干部要刻苦學習科學發展觀這一統領全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在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下苦功夫,從根本上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對于學,應成為貫穿終身的需要、終身的課題、終身的主題。不過,一個人如果學習的方向和方法不正確,不能自覺地更新知識,就會落伍甚至無法生存。由此可見,全面地、深刻地理解“學”的內涵和要求,正確掌握和運用學的方法,仍然是我們今天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個問題解決好了,思才能思到要害、根本、關鍵處,人生才有正確的目的、價值、和作用。

思與學,思是學的深化。高爾基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富蘭克林對讀書的看法是:“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談使人清醒。”巴爾扎克說:“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力量無邊的人。”人與人之間之所以存在著能力的強弱,貢獻大小的差別,主要就在于善不善于動腦筋思考。“思索使人偉大”。故而不難理解,同樣是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別人看不出什么,而牛頓看了之后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同樣是爐子上的壺水開了,別人見不到什么,而瓦特見了之后就發明了蒸汽機。牛頓曾說:“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的話,那不是由于別的,而是由我的辛苦耐久的思考所致。”讀書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學而思,思而信,信而行的認知和深化的過程。讀書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不懈地讀,有針對性地讀精品,還要會在讀中感悟精髓,在“悟”中提高思想水平、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自我超越,正所謂“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如果只是機械地閱讀、被動地接受、簡單地瀏覽,沒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識也難以消化和吸收。學習,只有邊學邊思,一方面學習已有的知識,一方面思考、消化,在廣泛吸收精華的基礎上提出創見。這樣,人的頭腦就不只是一個采購站,而且也是一個加工廠,把各方面的知識消化吸收,提煉加工成更有用的東西。人對事物的認識不是一次能夠完成的。學而思之后,要到實踐中進行檢驗,看學習的東西與思考的東西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真有道理,是否有實踐價值。這是認識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它既是對學與思的一個鑒別,也是使之推廣和傳播開去的有力手段。同時,通過檢驗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在實踐中不斷補充、完善和提高。在學習的旅途中,知識好比雨水,它讓你溝滿塘盈;思考好比蜿蜒向前的山谷、溪澗、河道,引導你走向遠方,讓你跋涉千里,匯入江海。朱熹說過:“讀而未曉則思,思而為曉則讀。”說的就是學與思相結合的道理。學而不思,往往會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往往讀不出文中真味,體會不到弦外之音;學而不思,一味地堆砌知識,羅列現象,就不能有此及彼,由表及里,對知識進行系統的總結;學而不思,就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抓住事物的本質,揭示知識的內在規律;學而不思,在浩瀚的知識面前就會眼花繚亂,不知所措,就會彷徨迷罔。先賢孔子把學習分為三等:“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上等的學就是邊學邊思考。光學不思考,就成了死讀書、讀死書;光思考不學,思考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思考是導向的路標,是指引走向智慧的彼岸,也是指引人類向更先進更美好的世界進發的動力。沒有思考,人類也就停止了發展的腳步。讀書學習,不能只當翻譯家,而當有自己的思考和見地,這就是善于思考,有思考才能有所啟發,有所得。“始當求其所以入,終當求其所以出”,是謂知其然,還應知其所以然。古人說“學貴心悟,守舊無功”,都是經驗之談。“愚者言其思,智者思其言”。思考可以明智,可以捷才。更進一步說,學習有一個知識轉化的問題在里頭,知識轉化為能力,轉化為學問,才能集大成,成一家之言。只有勤于思考,才能把感性的變為理性的,把零散的變為系統的,把靜止的變為動態的,把無關的變為相關的,才能在前人的認識上創新和超越。提高思的水平,一方面應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想問題、辦事情的根本出發點,作為提升思維素質之源,充分運用其中蘊含的理論精髓、哲學精華對具體事物進行理性思考和科學總結,使之轉變為科學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要針對當今新學科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的新形勢,緊跟時代、社會建設發展步伐,著力改變傳統、單一和狹隘的知識結構,注重兼收并蓄、固強補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改進領導方式,努力成為置身本領域、立足最前沿、勇立新潮頭的能人里手。思考有多深,思想就有多遠,自己就能走多遠。只有在廣泛、深入、精學的基礎上勤于思考,樂于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便可進入猶如沐浴智慧的洗禮,猶如和智者進行心靈的對話,猶如跳動的知識精靈帶著你遨游寰宇,讓你感到充實、愉悅和慰藉,才是思考的“思緒萬千的翻騰之際、心聲萌動的奏鳴之時”,達到升華境界的高峰,進入無可言喻的妙境,使之保持思想領先、理論領先、能力領先。就這要求我們自覺把學習作為提升思考層次的重要途徑,有意識地鍛煉思考的靈活性,拓展思考的開闊性、培養思考的科學性,實現從單一思維到系統思維、從靜態思維到動態思維、從絕對思維到辯證思維、從慣性思維到超前思維的轉變,切實增強領導工作的針對性、系統性和預見性。宋代大學者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練,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繼之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我們今天讀書學習,要想“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是少不得“繼之精思”的。實踐一再證明:學時不思就難有真知灼見,就會人云亦云,就提不出新觀點、新思路、新見解,也不可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只有勤思,才能鞏固改造主觀世界、提高黨性修養的成果,把學習的成果內化為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強的組織觀念、先進的思想覺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創新力。愛因斯坦也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這就要求我們,學而思的思,要在宏觀上思,把握工作的立足點;要在階段性工作上思,解決問題的主要矛盾;要在創造性層面上思,打造自己的工作亮點;要在問題的針對性上思,注重工作的實際效果;要博學勤思,站在全局的高度、用開放的眼光來審視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在更廣的范圍、更高的層次謀劃發展、推進發展。充分認識并自覺運用自然規律、經濟運行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深入思考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趨勢,真正吃透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更加符合發展規律、切合地方實際、順應人民意愿的政策措施;苦練“結合”的基本功,把上級精神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把宏觀形勢與自身優勢結合起來,把群眾愿望與現實情況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公務員之家

學與思要不斷更新循環,在提升學與思的廣度、厚度、深度上下功夫。讀書無止境,思考無窮期。讀書的能力,既在學上,又在思上,更在二者的不斷更新、深入、深化上。俄羅斯作家契訶夫說:“一個人應由三個頭腦,一個是天生就有的,一個是從知識中獲取的,一個是從生活中提煉的。”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強化學與思的觀念、角度、力度。馬克思說,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的精華。一種理論,一種理念,一種觀點,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發展,才有生機和活力。學與思相結合,相循環,相更新的活力,在于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化解問題。問題是時代的呼聲。現代思維活動的起始點就是問題,有了問題,思維才動。不斷地提出問題是認識事物、把握矛盾的開始,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同時,作為一種以清楚的和預見性的方式進行的思維活動,理性思考的過程既是一種工作能力,也是一種實踐風格。成績的取得往往來自問題的解決。而解決問題的由來,在于不斷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強烈的問題意識與強烈的進取意識從來都是一致的。如果我們對關注的問題研究得透一些,對問題的把握也就更準、辦法就更多一些,解決起來就更徹底一些,經濟發展自然就更好、更快一些。這就是說,黨政干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要把握住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要求,針對這些方面去學、去思。在這里,要特別注重要把握好審時度勢。“勢”指的是包孕的未來方向和歷史必然,“時”就是時代和實際。不合時無以順勢,不順勢也不能真正合時。“時來天地皆同力,遠去英雄不自由”。《呂氏春秋-察今》有一句話:“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學與思只有順應時代要求,體現時代精神,才能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引領社會的發展,鞏固執政地位,完成歷史賦予的使命。領導干部在思之前,在讀書學習中,難免會遇到許多的疑難處,自古以來,人們就很贊賞提出疑問的精神,認為“會讀書,當先要會疑,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怕的不是有疑難,而是終日讀書沒有疑問——書上說什么就信什么,是不會有進步的;書上說什么,不懂裝懂,更是難以有出息的。敢于沖破陳舊觀念的藩籬,逾越思維定勢的羈絆,就要從“穩”的思想、“守”的觀念、“怕”的心理中解放出來,不斷以新的認識、新的思路、新的舉措開創事業的新局面。今天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的領域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不知擴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如此海潮的知識海洋,只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達到光明的彼岸的。古人曰“學貴知疑”。“疑”是思考的鑰匙,是理性的測量儀。在質疑中學習,在“頓悟”中產生思想飛躍,常常是走向新起點的“捷徑”。列寧在學習馬克思主義中通過思考,對其“世界革命同時發生”的預言提出質疑,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向列寧主義的學習與思考中對俄國革命道路提出質疑,開創了中國“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革命;鄧小平對“兩個凡是”的質疑,倡導了“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思想革命。做一名“思考型干部”,就不能保守老一套陳舊思維,不能重復老一套工作內容,不能沿用老一套工作方法,而是要學會運用科學理論蘊含的新思想新方法,努力從“重量輕質”的粗放、“非此即彼”的片面、“守成功之路求安”的惰性、“循規蹈矩”的程式、“就事論事”的狹隘中解脫出來,不斷解決新課題、開拓新境界、實現新飛躍。這里,要對創新理論的學習與思考中融會貫通,以獲得正確的、富有新意的思想認識。在學習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立的見解,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學者,大師們成功的經驗,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是今天的中國在世界得以崛起的希望。對黨政干部而言,就有一個反復學、經常學、深入學、堅持學的課題,也有一個不斷思、經常思、反復思、深悟思的要求,也就是學習要隨著客觀情況的發展變化去學習,思考要隨著客觀存在的新變化、新動向、新問題去思考,絕不能停留在固定的認識上,更不能停留在一種感悟、判斷、結論上,只有進行循環式的縱深度的學與思,才能跟上時代、順應時代、擁抱時代、踩著歷史發展的鼓點前進。原因在于:無階級政黨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都是根據其對社會發展規律和時代潮流的認識,尊重客觀規律和時代潮流的反映。在新世紀,我國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新世紀里實現。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任重道遠,會有許多困難和風險。在今后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只能在創新中完成、實現。“夫物新則壯,舊則老;新則鮮,舊則腐;新則活,舊則板;新則通,舊則滯”。與時俱進,它要求我們的理論和觀念,要跟上時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形成新認識、新理論。這就要求我們,要在學與思的循環性上下功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國古代創新進取的思想綿延千載,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脈。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這種創新思想文化傳統已經演變成先進的進取精神。“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對我們而講,學與思的不斷更新,新思想、新觀念的不斷出現,已成為創新者的不斷追求和創業者的手段、抓手,這樣我們事業的發展就一定會永不停頓、勇往開拓、永遠向前,中華民族就一定會實現偉大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