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科學研究院名師培養心得體會

時間:2022-09-07 09:00:00

導語:獨家原創:科學研究院名師培養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科學研究院名師培養心得體會

馬克思:“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p>

一、何謂養成

“養成”一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1.培養而使之形成或成長。2.教育?!笨梢?,養成將教育與環境在名師發展中的作用完全涵蓋其中,并肯定了教育與環境是名師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外因,強調了在名師發展中提供必備的支持系統的重要性,強調了環境與教育的培養、培育、扶植、熏陶與影響作用。

二、為什么說名師是可以養成的

這一是因為,環境與教育等是名師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外因。

馬斯洛:“環境的作用,最終只是容許或幫助他使他的潛能現實化,而不是實現環境的潛能?!?/p>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二是因為,名師都是在家庭、學校、社會與自然環境的綜合作用下養成的。馬克思、恩格斯:“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彼此發生關系的個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聯系的,后代的肉體的存在是由他們的前代決定的,后代繼承著前代積累起來的生產力和交往形式,這就決定了他們這一代的相互關系??傊覀兛梢钥吹剑l展不斷地進行著,單個人的歷史決不能脫離他以前的或同代人的個人的歷史,而是由這種歷史決定的?!?/p>

三是因為,名師只有生活于現實的環境與教育中,尤其是支持性的環境與教育中,才能獲得提升其德識才學健的可能。

馬克思、恩格斯:“只有在社會中并通過社會來獲得他們自己的發展。”

四是因為,環境包括教育需要名師,也在呼喚名師。

三、名師養成的原則

㈠啟發自主原則

所謂啟發自主原則,是指在名師養成過程中只有注意做到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充分調動名師自身挖掘自我潛能,不斷提升自我素養的自我性、主動性、獨立性、選擇性、個別性與創造性,才能逐漸拾級而上,抵達名師之巔。

馬克思恩格斯:“個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踐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的時候,才不再是理想、職責。”

㈡時的原則

所謂時的原則,是指在名師養成過程中只有在審時度勢的基礎上,巧妙地利用時間,做到時然后言,因時制宜,與時俱進,才能助推名師漸次抵達名師之巔。

馬克思:“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恩格斯:“利用時間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

㈢中的原則

所謂中的原則,是指在名師養成過程中只有掌握好度與均等問題,既做到養成量上的適度,又做到機會上的均等,才能最終形成名師輩出的局面。

㈣積的原則

所謂積的原則,就是在名師養成過程中只有根據名師的階梯發展規律,正確地把握量變與質變的關系,不斷促進名師由量變而達到質變,再由新的量變達到新的質變,如此相互聯系,相互轉化,拾級而上,才能最終真正抵達名師之巔。

㈤實踐性原則

所謂實踐性原則,就是在名師養成過程中只有努力創造條件,將名師置身于火熱的教育實踐之中,讓其經風雨,見世面,才能最終養成名師。

列寧:“群眾在實踐中學習,他們在眾目睽睽之下邁著試探性的步伐,摸索道路,擬定任務、檢驗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思想家的理論?!?/p>

㈥提供自由發展條件原則

所謂提供自由發展條件原則,就是在名師養成過程中盡量為名師依據內在本性的要求支配自身的發展提供必須的發展時間、選擇機會、創造空間等一系列條件。

恩格斯:“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目的服務。這無論對于外部自然界的規律,或支配人本身的肉體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規律來說,都是一樣的。”

馬克思:“自由就是從事一切對別人沒有害處的活動的權利。”

例如,蘇霍姆林斯基:“保證教師自由支配的時間,它對于不斷豐富教師的精神世界,象空氣對于人的健康一樣必不可少。教師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這對于學校是真正的威脅?!薄敖處熌茏杂芍涞臅r間越少,他陷在寫各種各樣的計劃、總結里的事情越多,那么,他沒有什么可教的時刻就來得越快?!?/p>

㈦系統性原則

影響名師養成的所有因素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影響場,具有動態性、全面性、聯系性、整體性等特征,影響著名師的養成。

四、名師發展社會支持系統的實踐要義

㈠定義

所謂名師發展社會支持系統,就是為了助推名師發展,支持主體與名師通過信息交換彼此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的集合體。

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p>

㈡構成要素

支持主體、支持客體、信息交換。其中,支持主體包括:家庭的支持度、從教前學校的支持度、從教后學校的支持度、社會的支持度等。

㈢從教后學校如何養成名師

例如,上海尚文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師德標兵、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黃靜華曾經發自肺腑地感嘆道:“在這條灑滿陽光的道路上,無數人為我付出,付出了真情,付出了愛心。人們常說教師是照人的紅燭,而我這支平凡的紅燭是各級領導和同志們以真情點燃的;人們又說教師是護花的綠葉,而我這片普通的綠葉是各級領導和同志們用愛心滋潤的。教育這片沃土孕育了我,教育改革為我搭建了成長的舞臺。我深深懂得,離開了這一切,我將一事無成。所以,我感到榮譽應該屬于大家,屬于在教育園地上默默耕耘的全體教師,而我是成千上萬教師中普通的一員?!?/p>

⒈努力提高學校中領導的支持度

在一所學校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中,領導是核心。學校領導,尤其是校長的戰略眼光、領導方式、管理作風、人才思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名師的發展。

例如,情境教育的創立者李吉林老師在參加教育工作后的第二年,由于她表現突出,學校領導便向市教育局推薦,讓她到江蘇省教育廳參加小學教科書、教學資料的編寫工作,使她有機會接觸到了范伯群先生、馬瑩伯先生、吳天石先生等,這對她后來的成名與成功無疑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林清江:“所謂的領導者,應具有適當的理念、合理的決策并能提出計劃、發展方案,而能貫徹實施的人……在他的內心當中,應有積極的精神,前瞻的理念,有開闊的胸襟,能參與寫人類文明的歷史。”

思路決定出路。

⒉努力提高學校中群眾的支持度

群眾從橫的角度講包括:教師、職工與學生等。從縱的角度看包括:前輩、同輩與后輩。如果工作于一個目標一致、團結協作、相互激勵、彼此支持、見賢思齊、共同發展的學校群眾環境中,就容易發展成為名師。

首先,名師只有生活于一個健康向上的教師集體中,其才能得到全部地發展和充分地發揮。

馬卡連柯:“應該有這樣的教師集體:有共同的見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間相互幫助,彼此間沒有猜忌,不追求學生對個人的愛戴?!?/p>

此外,學校中若具有某一方面的名師優勢,則容易形成學校特有的名師人才鏈。大學中的學派名師人才鏈、中小學中的學科教學名師人才鏈等。

其次,在學校中,學生的反饋情況與職工的支持程度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名師的養成。只有不斷獲得學生的正向反饋,得到職工大力支持的教師,才有可能成為名師。

⒊努力提高學校文化的支持度

所謂學校文化,是指在學校發展史中逐漸生成的,并為師生共有的支配其行為方式的共同信念。學校文化的結構包括:學校精神文化、學校制度文化、學校行為文化和學校物質文化等。

首先,學校精神文化,“是指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受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影響而形成的為其全部或部分師生員工所認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與文化觀念,表現為學校風氣、學校傳統以及學校教職員工的思維方式等,可以說是學校整體面貌的集中體現。”學校精神文化包括學校價值觀、學校精神與學校形象等。

例如,只有學校鼓勵冒尖,崇尚貢獻,鼓勵成名,崇尚成功,名師才能成批涌現。否則,人人嫉恨冒尖,壓抑發展,怕出名等,將壓抑名師出現,阻礙名師發展。

其次,學校的制度文化,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態。學校制度文化包括學校組織結構、學校管理制度。

例如,蔡元培執掌北京大學時,為了聘任名師前來就職,不僅提出了“延聘教師,不但是求有學問的,還要求于學問上很有研究的興趣,并能引起學生的研究興趣的”的標準,而且成立了專門的“聘任委員會”協助校長聘任教員,并制定了《教員延聘施行細則》,從組織結構與制度上保證了有真才實學的名師能夠進入北京大學任教。隨后,一批名師云集北京大學,可謂名師薈萃,盛極一時!現羅列如下:文科:陳獨秀、、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沈尹默、楊昌濟、馬敘倫、陳垣、徐悲鴻、梁漱溟、辜鴻銘、劉師培、黃侃、陳介石、陳漢章、朱希祖、崔適等。理科:夏元瑮、李四光、馮祖荀、顏任光、丁巽甫、王撫五、翁文灝、李書華,還有美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葛利普等。法科:王雪艇、周鯁生、馬寅初、陶孟和、周覽、陳啟修等。

再次,學校行為文化,是指教職員工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活動文化,是學校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的動態體現。

西方學者認為有12種行為文化:同心協力;嘗試新事物;高期望;信心與信任;明確的支持;具有知識基礎;賞識與認可;關懷、慶祝與幽默;參與決策、維護學校的重要之事;傳統;誠實、開放性溝通。

最后,學校物質文化,是教職員工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可以感知的各種物質存在。包括學校標志、學校環境、學校文化設施和學校經費等。

例如,張伯苓執掌南開學校時非常重視學校物質文化的建設,迄今物化了的南開精神的南開校訓、校歌、《容止格言》、校色、?;?、?;?、校鐘、圖書館、禮堂、連廊、實驗室、高工資等,對助推名師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⒋努力提高名師自由發展的支持度

首先,學校必須為名師發展提供一定的自由時間。相對而言,自由時間越多,教師發展成為名師的可能性越大。

馬克思:“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p>

例如,蘇霍姆林斯基一方面,他特別關于充分利用自由時間?!耙贿厪氖聦嶋H工作,一邊堅持進行教育科學研究。他一生中寫了四十多本書,六百多篇論文,一千多篇供兒童閱讀的童話、故事和短篇小說。他的創作源泉就是學校生活……他每天早晨五點至八點從事寫作,白天則親自上課、聽課和當班主任,晚上整理筆記,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幾十年如一日。”另一方面,他特別強調保證教師自由支配時間的重要性,指出“教師沒有的時間,這對于學校是真正的威脅?!?/p>

其次,學校應該盡量提供名師自主選擇發展路徑的機會。

打開名師發展史,有的名師通過自學成才、有的名師通過進修成才、有的名師通過學歷提升成才、有的名師通過拜師成才、有的名師通過反思成才……

最后,學校必須提供名師自由發展的空間。這里所謂的空間,既包括物理學上的空間,又包括哲學上、教育生態學上、心理學上、管理學上的空間等。事實上,為名師自由發展提供的空間包括:發展機會、發展場所、和諧的人際關系、民主管理、包容能力、寬松程度、鼓勵創新、延緩判斷等。

⒌努力提高教師評價體系的支持度

評價不僅具有選擇、判定等功能,更重要的評價具有促進或促退的功效。也就是說,評價既可以促成管理者希望的行為狀態,并使之重復出現,也可以促退管理者不希望的行為狀態,使之不再出現。

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以促進教師正發展為目的,以客觀公正與賞罰分明為特征,能夠有力地激勵名師成長,助推名師發展。

例如,**新華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第五屆全國十佳教師、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十六大代表朱兆林老師對自己的發展道路概括得好。她曾頗有感觸地指出:“成長需要激勵。在前進的道路上,無論失敗還是成功,都可能成為沉重的負擔,也都可能成為新的動力。懇切的激勵,能讓失敗孕育成功,一味地苛求與責難,會使成功的喜悅化為烏有?!?/p>

仔細審視目前許多學校的教師評價體系,過多地重視了結果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教的評價與效果性評價,而忽略了發展性評價、創新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學的評價與效能性評價。

目前,我國學校中正在開展的校本教師培訓、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學校名師工程、學習型學校的構建、反思型教師的培養、名師工作室的建設等,都是努力提高從教后學校的支持度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