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參觀博物館中國館心得體會
時間:2022-09-21 10:27:00
導語:獨家原創:參觀博物館中國館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參觀了大不列顛博物館中國館之后,我陷入了沉思。一件件藝術品,巧奪天工,撼人心魄。在驚嘆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的同時,我感到一種貼近于歷史的深刻的悲痛.這些是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的血肉啊!它們本來屬于中華民族,本是我們的國寶,而且是無價之寶,如今卻流落在異國他鄉。這使我不由想起圓明園那場浩劫的大火、莫高窟前英國‘冒險家’劫掠的車轍和兩百年來中華瑰寶流失海外的沉浮跌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該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我參觀完中國廳后,知道該館的介紹并非妄言。遠古時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紅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時期的青銅尊、鼎,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漆器、鐵劍,六朝時代的金銅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種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簡、刻本古書和地圖、銅幣、絲綢、刺繡、書畫、景泰藍、漆器、竹編等等。數量之龐大,品類之齊全,駭人聽聞!這陳列的眾多中國國寶,實際上是一部中國的屈辱史,評論卻只有一句話:
落后就要挨打!
我不禁開始思考,怎樣才能防止落后,永葆先進。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英國既然能長期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而不倒,一定有先進的地方值得我們借鑒。
英國人的創新意識和前瞻意識,是英國等歐美發達國家長期以來立于不敗之地、得以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其中包括工業技術創新、掌握核心技術、處于產業鏈的前端、制訂產業標準等,使得世界各國接受他所提出的觀念、理論和標準等思維方式、意識形態,并按照他創設的生產方式、經營模式、金融體系、產業標準等進行生產、經營、管理,從而促進其經濟發展,同時掌控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
那英國人的創新意識和前瞻意識,又是從何而來的呢?自然是通過教育。英國的教育具有較鮮明的素質培養專業化,學習興趣化,學習渠道多樣化等特點。具體是以下幾個方面;
英國教育的特點:
1.教育體制是專才教育,學生按興趣學習,可投入更多精力在感興趣科目上,發揮自己的特長。
2.不提倡讓學生背書,注重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注重學生掌握分析思維能力。
3.讓學生多關心時事,多看新聞。通過實踐,發掘個人的潛能。
4.考試多是問答題,要求寫出鮮明的觀點,通過自己的積累和思辯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要求學生知識面廣,會答分析論述題。
5.鼓勵學生挑戰權威,更注重思考和獨創精神。
6.注重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
7.注重交流能力的培養。課堂上,學生可自由的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在交流中逐漸培養起獨立思考的能力。
8.課堂上更注重啟發學生提問,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9.更注重群體的合作(TEAMWORK),一起作項目,培養協作的精神。
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不同素質的學生,而通過這樣的方法又能培培養這樣的學生呢?
英國的學生具有以下特點:
1.英國學生獨立能力強。在獨立學習方面,英國學生要高于我國學生。英國的每個中學生都能夠去圖書館查閱文獻,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來完成一個比較正規的Project。Project的漢語意思是“計劃”、“設計”、“規化”。實際上類似我國的“科研論文”。英國中學生的Project完全從學生的興趣和社會實際出發,題材極為廣泛。從理化生實驗、數學建模到英國的歷史、地理;從環境保護到關愛生命;從反恐到世界和平;從政治到經濟……,應有盡有。有些Project有理有據,不亞于我國大學生的畢業論文。
英國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也強于我國學生。不分擔家務勞動的學生很少見,他們從小就幫助父母擦汽車、剪草坪。小學生打工的也很多,送報紙是最常見的了,錢雖然掙得不是很多,卻擁有了面對社會、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到了假期,加油站、快餐店、超市,到處都有中學生在忙著干活。一個假期下來,不但能掙幾百英鎊,更重要的是他們變得自信、老練。
2.英國學生的團隊意識強。在英國,人們普遍推崇Teamspirit——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是指一個人與大家協同工作的能力或態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合作能力。英國學校歷來都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團隊精神”教育,在公共場所或集體活動中,個人必須服從大家。如果哪個學生為了自己出風頭而連累了大家,他就會被一致斥為“沒有團隊精神”。
3.英國學生的身體素質好。體育不但是英國中學的重要課程,而且每天下午四點鐘開始,大部分學生又都出現在運動場上。大量的體育鍛煉,加上合理的充足營養,使英國學生大都身強力壯、精力充沛。那種肌肉發達、動作靈活的運動員型學生到處可見。就連女生對體育也十分熱衷。體育好、學習好的學生才備受同學們的推崇。
4.英國學生的探究精神強。英國學生做事十分開放,敢想敢干,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他們認為“只要不被禁止,就可以做”。所以,成功的機會也相對較多。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他們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權威,也不像我國學生那么關注問題的答案、關注他人的看法。對問題不但有自己的見解,而且特別注重科學論證。注重在探究中尋找答案。
我們在來對比看看我國教育方法是怎樣一種情況:
中國教育現狀:
1.均衡發展的要求,學生學習的精力被分散。
2.注重書本的知識的掌握。
3.考試大多是選擇和填空,培養的學生知識局限在書本里面。
4.中國學生死記硬背的訓練不能培養思維能力。
5.學生死讀書,沒獨立見解,不關心書本外的知識。
6.大學老師更注重是基礎知識的灌輸,注重的是學生對經典的掌握,而并不注重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
7.讓學生注重吸收老師傳授的知識。
8.缺乏課堂團隊的討論。
這樣的思維差異,在兩國的教育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我國早在4000年前就有了“序”、“校”,易經的第四卦也說“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到孔子創辦私塾,逐漸形成了世界上完全脫離宗教的教育。教育的目標是考取狀元,所以以人文、繼承為主,教育的成就是有了孔子思想、文學經典、四大發明等等。而英國在中世紀才開始有了教會學校,1833年政府設立公立學校,1880年就實行5-10歲的義務教育。教育的功利性、目的性不強,崇尚的是科學、創新,結果出現了蒸汽機、諾貝爾獎得主。
即使到今天,兩國在同樣面臨社會發展要求的情況下,都進行了教育的改革,但兩國教育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
我國教育改革注重教育的自主性、個性化和社會化,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實行必修、選修和實踐的學分制,以學業成績、成長記錄來評價學生,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動手操作能力。教學的體系遵循教科書,循序漸進,學生在練習中理解,教學的方式是大班授課,有嚴格的教學次序,學生學習很辛苦,有大量的習題、試卷。我們的學生從6歲到18歲12年的學習,一路過關斬將,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高考成績作為唯一依據,最終決定了學生今后的一生發展。
英國雖比不上美國開放,但也是一個比較注重自由的西方國家,思想也較開放,所以英國在教育方面,比較強調學生的個性自由發展。希望平日的學習能使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發揮。
而中國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國家,受東方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則更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學生在各學術方面都要扎實基礎。
在英國學生如果在數學或語文方面沒有特長或者不行,但只要他們在體育、音樂、美術或組織才能方面有一技之長,他們照樣可以當狀元!但在中國是行不通的,雖然中國也出過像韓寒等一批有著嚴重偏科現象,可也算取得社會認可的人,但畢竟這也只不過是個別。
其實這也和中國的國情有關,中國人口眾多。人才之間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只要在一方面稍有不如別人,很容易就被社會淘汰,所以中國學生為了能夠應付將來必定面對的激烈競爭,他們必須逼著自己全面發展,而這也是無法避免的。
英國的“自由發展”固然要它的好處,但有時由于過分強調學生獨立個性的發展,學生可能會向兩極發展。一部分的學生自控能力較好,他們積極向上,自覺學習,往好的方向發展,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實際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提高。而另一部分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也可能往壞的方向發展,他們在學校我行我素,不服從校方和老師的管教。而在管教森嚴的中國很少會出現這種學生。
中國教育制度主要強調學生要聽話,不能有自己太多的主意和觀點,一切以老師為上。大多的中國教師則只要求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就行。而英國則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帶入自己的想法,深入思考。
一個則過多的死記硬背,雖有良好的理論基礎,但缺乏創新意識;一個則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只有部分會在學術研究上有所突破,但這部分有所突破的往往成為眾人矚目的科學家或發明家;一個像書呆子;一個則過多的放任自由。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青年學生能拿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冠軍,卻很少出征驚世界的科學家;英國則能出一、兩個杰出人才,而在青少年環節不如中國同年齡或比之更小的學生。
其實兩國的教育機制各有所長,問題在于如何取長補短。若中國能吸取西方教育的優點,對現有的教育體制做出適當的改善,那對于中國的教育來說將是個重大飛躍!
關于如何取長補短,以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我以下幾方面構想:
1、提高教師素質,優化教師隊伍。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發展,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合理配置教師隊伍和優化教師隊伍,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是時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發展的需要。唐代大詩人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樣的師者在兩千多年的教育中推動了中國歷史的向前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當歷史的車輪駛向二十一世紀,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維方式都在發生變化的時候;當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球變得狹小的時候,教師的這種“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就遠遠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必須進行調整。因此,加快教師結構調整是當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必須按照變化了的形勢培養造就一支叫得響、有活力,師范化、專業化,高學歷、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形成趕、學、超、傳、幫、帶的教育新風尚,形成老、中、青結合,男女搭配、學科設置合理、人員適中的教師隊伍格局。同時,在穩定教師隊伍的前提下,要促進教師隊伍合理流動,在流動中達到和諧統一,在統一中實現教師結構的合理優化。
2、改進學校結構,整合教育資源。在計劃經濟時代,人們對教育發展的前瞻性認識不足,盲目發展,追求小而全、少而精的辦學模式,形成村村辦學的熱潮,致使教育資源分散擺布,設點過多,教師的智力資源和學校的物力資源浪費嚴重,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育的向前發展,必須進行教育布局的調整。進行農村教育布局的調整,單位數量的學生所承擔的教育成本相應減少,也就減少了農民承擔的教育成本,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相應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進行農村教育布局調整,有利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教育資源共享。進行農村教育布局調整,有利于政府對教育資源的統籌規劃,合理有效地解決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問題,使學校建設得到長足發展。進行農村教育布局調整,有利于增強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教育質量,學校規模的擴大,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和特長發展空間,有利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農村學生的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3、調整教育手段,適應時代要求。隨著我國加入WTO和WTO對教育的影響,教學手段必須緊緊適應WTO的新形勢、新要求,教學手段要多樣化、現代化、信息化、科學化,要有時代性、超前性。要多方籌措資金為學校配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聯結起天網、地網、校網,使學校向信息化花園式的方向邁近,課程設置向微機課、外語課、綜合課傾斜。采取派出去學、請進來教、送教下鄉的辦法,加強縱向聯合、橫向聯合、強強聯合,學校與學校之間實行長期合作,優勢互補,互通有無。實施情感教育,改革傳統的評語評價制度,嚴厲查處打罵體罰學生的行為。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當然,教育政策是要隨著社會發展形式而變化的,我們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教育制度,以求能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棟梁之才!
- 上一篇:區域經濟匯報會議主持詞
- 下一篇:干部集體調整談話會主持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