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明心得隨想

時間:2022-07-15 09:54:00

導語:歐洲文明心得隨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歐洲文明心得隨想

想寫這篇讀后感,說來十分羞愧。寫了個開頭后又擱下了現在距我看完書估計有兩個月了書中的內容都忘了不過沒關系,只要我多看些同類書籍,重復地記憶總能讓我留下印象,下面是網上找來的人的評論,貼在這里,對自己也有益。

都是要樹立世界觀人生觀、要有高出旁人的思維要看的書,看完《歐洲文明十五講》這本書已經幾天了書里的內容也忘得差不多了真是愧對作者。這本書是阿杰推薦的推薦了很多書。其中一大塊就是歷史,西方歷史。最早的以前我對歷史一點興趣都沒有,被《明朝那些事兒》引上了看中國歷史的道路,雖還是看了就忘,但總算普及了點常識。但是對于西方歷史,卻是碰也不想碰,可能是小時候被《希臘神話》傷到看到一大長串的西方人民就頭疼。后來可能看英文電影看多了對人民不再那么反感,卻仍舊不喜歡西方歷史,從未提起興趣來了解。

講的出國留學要做哪些準備,都快忘了為什么當時就想看了也許是阿杰那場講座給我洗腦”洗得有點完全吧。當然首先是思想上要提高一個層次。問了醫學好不好出國,于是就打消了出國的念頭—醫學出國至少要讀十年,青春花在這上面也許不值,國內好好學、好好研究,也可以與國外交流再學習國外先進技術。阿杰說話很有煽動性,有自己明確的觀點,并且有理有據,很想像他一樣說話又有知識又有說服力,于是下來就開始看他推薦的書。

才發現西方歷史原來也很好看。原來曾看過一本《世界一流小說》書,先看了一本《西方文明史》這本是一本教材。里邊各書的簡介我都大略看了一下,西方歷史中又再次見到再了解一下作者、書的內容,也是很有意思的另外才發現希臘神話也很有意思,英語課本也講了很多,于是再沒有以前那種陌生、晦澀之感。也是大概看了看,知道自己記不住,也沒刻意去記,都做好了反復看多本同樣內容的書的準備,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地方見到多次大概能留點印象吧。

由他學生錄音、整理出版的基本上保存了陳教授講課的原貌,看完《西方文明史》來看《歐洲文明十五講》這本書是北京大學的教授陳老教授做的講座。很口語化,易懂。一本書下來,對陳教授也有了個大概的解,十分佩服他這樣老的一位教授,思想確并不陳舊。專業是英語,研究歐美的文化,相信也是這個領域頂尖的人,有很多機會去實地考察體驗交流。五六十年代的時候,中國雖仍處于貧窮狀態,但是科學研究者們卻能與世界接軌,并未落后,包括研究世界發展史的學者們對世界有著正確的認識,一向都很佩服,那個時候的人就能懂得我經過這么多年總結出來的效果。陳教授的講課很有意思,并且重點鮮明,對各種史實信手拈來,并且能給大家推薦更多的書,讓同學們自己去更深入地研究,這也就是大學老師和小學老師的不同吧。

實際上心里想的中國。從全書來看,陳教授在開場白就說:研究歐洲。確想的中國,就是歐洲何以為歐洲,中國何以為中國”中國發展到現在終于從低谷中爬出來了但是為什么中國那么長時期被動?黑格爾把中國和印度劃在世界歷史之外,就是把中國和印度看作了世界歷史發展規律之外的國家,另類’當然這是十分的歐洲中心主義’黑格爾還是十分的日耳曼中心主義’但是客觀的說,中國進入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才一百多年,為什么這么滯后?

歐洲和中國從歷史根源來講就根本不同,大概是講。因為歐洲與中國地理環境的不同,歐洲從希臘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追求平等,追求人權,追求自由了那幅拉斐爾著名的畫《雅典學院》畫出那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人人都在追其著學術的進步,那種向上積極的氣氛撲面而來,看著這幅畫,再看看陳教授講解希臘的文字,眼中都含著淚。不明白我為何流淚,可能因為這就是向往的那種大學生活卻無法親臨,也可能因為哀嘆中國沒有這樣的學校。從古希臘古羅馬的時代就能看出西方的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而在非洲、美洲以及亞洲都是沒有的所以歐洲成了世界文明的中心,美國文化也源于歐洲,而現在歐美文化已經在全球都處于統治地位。

萬馬齊喑的時代,而中國只有在先秦那個時代。才有言論的自由,都說那是中國最開放的時代,和雅典很相像。但是有什么方法呢,免除百家,獨尊儒術”滅掉了中國其他思想言論,中國也就走上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自古以來,中國的統治者們以及被統治者們都認為奴役與被奴役、統治與被統治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智慧歷來不需要在人民中存在所謂的科學創新只是投機取巧,游手好閑。統治者的權力永遠只被中央抓得緊緊的現在民主制度很難在中國自己發生。中國永遠只是中國,不可能按照西方的路來發展。

(一)

古希臘文明與中國古代文明

歐洲的希臘時代和中國的春秋戰國都是小國林立,互相既融合交流,又爭戰不斷。在希臘,雅典文明和斯巴達文明,很大程度上與中國的道家和法家相似,這是幾乎可以套用的,雅典商業繁榮,文化興盛,物質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很精彩,可以與中國的齊國相對。另一個國家斯巴達完全是個紀律國家,嚴苛殘酷,在國內,以犧牲個人來換取國家利益,對外,軍隊所指,戰無不勝。似乎有點秦國的味道。這其中我們現在主要看到的便是實行民主和專制的區別。認為古希臘文明和中國古代文明是有可比性的,或許可以說兩者都是一種文化的起始,呈現出一種蓬勃的,青年的形象。也就是所謂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但就這一點來說,二者的相似并不是在內容上,而只能說是在形式上。雅典戰勝斯巴達后伯里克利的講演詞中向戰爭中的死者做了一篇悼詞,他將雅典的“民主制度”、“法制”歸納出來,悼詞中能夠看到所展現出來的希臘精神的自由和雄偉,是一種對希臘民主文明的集中概括。也就是真正的,對人民,對普通人的尊重。與之相比,中國古代亦是一個文明的國家,但中國在古代時候大多被三皇五帝勾畫出政治文化發展走向,也就是“專制”了。孟子說“民為貴”,但那與希臘真正意義上讓普通人參與政治生活的“民主”還是兩回事。

希臘文明與中國古文化在藝術的造詣上都有著十分輝煌的表現,二者是無法進行比較的,但希臘文明中的最終人民的意見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希臘文明的結局和中國戰國的結局驚人地相似。文明的希臘,被“蠻橫”羅馬所滅,這一戰事實上撼動了整個希臘文明,使之歸于衰落和消亡。希臘之所以國運衰敗主要也就是由于雅典的民主制度并不是全境的,不是整個希臘都這樣。再有就是它的民主制度都很短暫,政體輪換,不斷變換“民主制度”,沒有形成一種一貫的東西。春秋戰國和希臘文明走了一條相似的路,也以相似的方式滅亡了,這不是巧合,是人類進步史上的一種必然。羅馬帝國和大漢朝幾乎同時出現,又走了一條相似的路,連結局也相似。羅馬帝國以軍事成績取得勝利的同時,又以相當親切的態度結了不少盟國,以壯大勢力,這和劉邦的行為有相似之處,羅馬帝國一開始是比較民主的,很多東西照搬了希臘制度,這和漢初引用道家學說來治國也相似。后來羅馬帝國漸漸走上了獨裁之路,這又正好重合了漢武帝獨尊儒術的腳步。

中世紀的文明與中國禮儀

有人認為中世紀就是個黑洞,是黑暗時期幾乎就是個爛攤子。我不認

同這種觀點,提出這樣想法是因為直接將先前輝煌的希臘文明和之后光明的文藝復興時期孤立開來看的緣故。從歷史發展來看,中世紀事實上給人類留下了精神財富,姑且可以認為文藝復興的積累就是在中世紀。不能說一片黑暗毫無建樹的中世紀之后能突然出現文藝復興的光明吧,在那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其實有很多東西在孕育著。這其中最最關鍵,可以說直接引導文藝復興時期發生的就是它的主要精神--人文精神。我們說中國是“禮儀之邦”,可是現在有些中國人常常表現地非常不講禮貌,外國特別將保持安靜注意衛生等字樣用中文寫在告示牌上掛在公共場所,讓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會覺得臉紅。其實我們對“禮儀之邦”的解釋一直不準確,在古代,宗法社會的時候,對于不同階層的人士,相互之間如何對待的問題,這是禮儀。但我們現在就簡單化了。可以說當我們把禮儀翻譯成為講禮貌,那真是太過于簡單化了。

我們看西方人做人做事,文明禮貌是習以為常,成為一種習慣的。那么西方文明禮貌到底從哪里來呢?可以說是從中世紀來。中世紀的西方政局,上有封底,每個封底的諸侯,上邊有皇帝,再小一點是國王,再有親王,還有小宮殿。這一整套局面建立,形成起來,也就一定要定出一些人與人之間待人接物的規矩來了。中世紀許多小冊子記載了文明禮貌須知這一類東西,這些內容與我們現在提倡的簡簡單單的文明禮貌其實真是差不多,但這種文明禮節是從中世紀特有的那些規模很小,同老百姓距離也很小的宮廷里邊出來的。大的諸侯國,小的國家宮廷,中間有許多階層,到最后與老百姓間的距離,不像我們的皇帝與百姓距離如此之大。因此這些文明禮節,很容易流傳開,由中世紀開始,成為西方文明禮貌的一種本能。

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與中國新文化運動

無論是文藝復興、歐洲啟蒙運動、或是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所蘊涵的內容都可以寫許多。而這三點之所以可以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很大程度上緣于三者都是一種由思想觀念引發的運動和文明提升,無論它最后成功與否,帶來的不同方面的價值如何,它在歷史長河中所起的作用和帶來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

胡適把中國的新文化運動翻譯成“Renaissance”,但中國歷史上事實并沒有類似歐洲歷史上的文藝復興時期。唐朝的古文運動是一股新思潮,但它與文藝復興本質上并不在同一層面。五四時期或許可以算得上有一些像文藝復興。歐洲的文藝復興是復興古希臘文化,就是把希臘文化中的人文注意恢復過來,用它來揚棄中世紀的神學主義,神本主義,而且“復興”意味著“創新”,不是單純的復制。“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中國向西方打開了大門,請來了德先生、賽先生,可以說這是抓住了文明發展的要害了:科學與民主。中國新文化運動如此發展,才算是真正意義上開始了另外一次“百家爭鳴”。再來看在世界上承接了文藝復興和宗教革命的歐洲18世紀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是真正從思想上進行的一次解放,強調了運用理智,并且是自主的理智。是一種思想上的真正轉變,如果沒有這樣的思想革命,那偏見還是會束縛人。啟蒙運動強調運用理性,并且是公開的理性,只有這樣才能給人類帶來啟蒙。談及中國的“啟蒙”,哪怕到現在,中國愚昧的,非理性的東西還很多,啟蒙即是要去掉身上“不成熟”的東西,而中國直到目前都不是完全有勇氣使用自己的理性,因此還是處于一種蒙昧的狀態。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里,中國的文化發展有些像啟蒙運動,思想非常活躍,對未來的向往非常強烈,人文氣息也很濃厚。但是可惜的是這個生動的局面由于戰爭原因而夭折斷檔了,待到戰爭結束,我們的文化教育又由于政治運動產生了種種問題,精神文化因而持續地受到摧殘。因此我們的新文化應該說到現在還沒有成形,沒有真正建立并且自主起來。當然我們在做著,在吸收西方文化中好的東西,在這個前提下改造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當然也應該吸收我們自身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但最終要通向現代化,還是必須走工業的道路,而關鍵在于建設自己的科學技術,建設適應這個新形式的思想。世界總是在不斷飛速發展變化,中國的文化發展道路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發展,但愿中國文化運動不會重復過去的命運。

(二)

年月日至月日,國際關系學院聘社科院歐洲所的陳先生來給本科生開《歐洲文明史論》課。當時我是研究生一年級的學生,許振洲老師指派我和同學陳斌擔任助教。這真是我們的幸運,這一段經歷也讓我難以忘懷。

陳先生是著名的學者,在歐洲文明史領域成就斐然。此前我曾讀過他的《文心文事》,印象很深刻。先生在書里面說,他是搞國際問題研究的,但對美國舶來的某些“國際關系理論”很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簡單復雜化”的“玄學”,是“形而上學機械論”,“不足取法”。他寫了這么一段話,讓其時特別崇拜“理論”的我很受震撼:

治學之道,本沒有什么花花哨哨的東西,老老實實去做就是了,走捷徑不行,想討俏也不行。尤其是治文、治史(國際問題也不例外),脫不出太史公的“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積累豐富的資料),略考其事,綜其始終,稽其成敗興壞之紀”,話雖過簡,卻是千古不易的經驗之談,舍簡求繁、求“玄”,真劃不來。

從這里,即可看出陳先生所提倡的樸實學風。他還說,自己雖是從研究國際問題“起家”,但所謂國際問題,離不開政、經、史,而核心還是哲學,所以他最關注的是歷史哲學、政治哲學;他時時所想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洋務”與國學結合起來,“中國的學者而不大懂中國的學問,可乎?”

先生是本學科的老前輩,他講的這些話,我特別信服。也是帶著這個印象,我和同學一起到先生府上去拜見他。第一次見面很緊張,也不知道說什么,只記得先生特別和氣,兩道眉毛很長,很漂亮。資中筠先生也在家,她告訴我們,陳先生患了尿毒癥,每周要去醫院做兩次血液透析。資先生語氣平靜,可我知道這是很重的病,很難治。陳先生告訴我們說,他從西語系畢業之后,就分配到外交部門,過去長期做“民間外交”,后來到社科院搞研究,很少講課,這次請他,他很愿意,再辛苦也要堅持去講課,他想利用這個機會,多聽聽現在的青年學生有些什么想法。

先生交給我三頁稿紙,上面是他用毛筆小楷寫的“講課綱要”,要我打印出來發給選課的同學。這份手稿,我一直珍藏著,后來這門課的課堂記錄整理出了書(《歐洲文明十五講》,大學出版社年月第一版),可惜沒有把這個綱要收錄進去。我原樣抄在下面:

講課綱要(參考用)

一、歷史、哲學、國際關系

二、遠古——希臘文明的歷史地理環境黃帝、堯、舜、禹、商

三、希臘——歐洲的“精神家園”

早期兩周

中晚期秦、兩漢(漢武)

四、羅馬興衰一千年漢、魏晉南北朝

五、“黑暗時期”和日耳曼入侵隋、唐

六、封建時期(中古)五代十國

宗教與教會北宋

經院哲學南宋

神學與教育元

但丁的時代意義

七、封建時期

末期(舊制度開始瓦解)明

天命

商業、傳教、航海

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

科學思維

八、近古與近代相接晚明、清初

啟蒙運動

工業革命

歐洲文明向歐美文明轉化(1815以后)

政治理論的“實驗”晚清與民初

九、一個“方法論”問題

康德——理想主義與歐洲主義

黑格爾——現實主義和民族主義

歸結于“一”與“多”——走向“歐洲聯盟”

十、文化的“濡染效應”

從歐洲出發走向世界

歐洲界內,亞、非、拉,日本,美國

十一、歐洲與中國——中國文化的前瞻

這個綱要有一個特點,就是把歐洲文明的歷史與中國對應起來。先生解釋說,他雖然是講歐洲的事情,但心里面想的都是中國。他研究歐洲,只為了回答一個問題,“歐洲何以為歐洲,中國何以為中國”。

第一次見面之后的三個月里,每周六一早,我就打車從萬柳學生公寓到方莊,將先生接到,講完課再將先生送回家。那時候北京的出租車車況比現在糟糕多了,尤其是冬天,車里面比較臟,味道不那么好,許振洲老師就特別叮囑我,要打每公里一塊六的車,稍微寬敞一點。而陳先生拖著病體,每周往返奔波,天寒地凍刮大風也沒有停一次課。我們在車上,常常聊一些閑話,大約是他問我一些現在學生的情況,我來回答。可惜我現在記不起來什么具體的內容了。我也實在不是一個稱職的助教,當時先生坐著講課,有時候提到一些人名、地名、書名,就由我們幫助寫到黑板上,可是我孤陋寡聞,常常寫錯字,如果是外文,更一點寫不出來。

這三個月講課的詳細情況,基本上都已經整理到了《歐洲文明十五講》那本書里。我讀了好幾遍,因為書里面不僅講了歐洲的事情,先生還利用這個機會,談了很多中國的問題,甚至談到了人生問題。我喜歡聽先生講話,平和、平實,他愛引用中國古代的詩文,也愛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先生是服膺啟蒙思想家的,他認定,歐洲文明的核心就是民主科學,歐洲文明幾千年發展,有一條線索,就是民主科學在萌發生長,“歐洲精神”點出了“世界歷史”的走向,中國文化必須要引進這個才有未來。

對這樣的觀點,當然可以見仁見智,就好像陳寅恪在王觀堂先生紀念碑上寫的,“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但是,他的這些主張背后,有很強烈的現實關懷,體現的是一種憂國憂民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還有幾個小的細節值得記下來。陳先生對于現在國際問題研究過分偏重美國不太滿意,他上課第一句話就說:你們不了解美國,還有可能了解世界,要是不了解歐洲,可能就很難了解這個世界了,你們不要把美國想得那么大、那么強,它的源頭還是在歐洲,歐洲才是博大精深的。我當時就想問,您是歐洲所所長,資中筠先生是美國所所長,您這樣說,資先生同意嗎?可惜我沒敢問。

先生每次講課,差不多要持續三個鐘頭,課間休息的時候,他仍然在講臺上端坐著。他說,我現在得了這個病,基本上很少有小便了,我坐著就是休息。結果課間的時候,很多同學都過去找他提問,還有同學找他簽名合影。最后一次課講完了,有兩個同學走過去,深深地向他鞠躬致敬。

還有一次,陳先生對我們說,推薦大家讀一讀某位老先生新出的一本文集,這本書非常非常了不起,里面的觀點很新,思考很深刻。我于是找這本書來看了,里面討論一些基本的理論問題,可讀完覺得沒那么了不起啊。我有這個想法,也不敢問陳先生。后來才了解到,這個老先生過去是參與寫“九評”的“秀才”,對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能夠進行這樣的反思,真是非常大的一個事情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學術,后來的人萬萬不要因為自己的“新”而覺得有什么了不起。我們是比前輩少了許多思想包袱,卻也可能因此體會不到前輩的貢獻所在。從這個事情,我也對所謂“了解之同情”有了一點自己的體會。

三個月的課之后,我就再沒見過先生了。這幾年里,偶爾從袁明老師、許振洲老師那里聽到一些關于他的消息,也常常讀到他新寫的文章。有時候我真想去拜訪他,可自己畢業后即從事行政服務工作,很少靜下來讀書,心中無比慚愧,怎么敢再去打攪先生這樣的學術大師。那短暫的“助教”經歷,只能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新年的第一天,我上網,突然看到了先生去世的噩耗,心情沉重,因為在最近出版的幾期《萬象》雜志上,先生還連續發表了幾篇關于啟蒙運動的文章,沒想到就這樣走了,而且沒有舉行任何告別儀式。

我想以這些笨拙的文字,紀念駕鶴西去的陳先生。我深信,先生人品高貴、學貫中西,他的道德文章,必將澤被萬千后學。

(三)

要說東西方有何不同,首先要界定何為東方,何為西方。東方當然指我們自己。但是西方指什么呢。地理上講,西方是歐美各國。但我們常說的“西方”,已遠非單純的地理概念,似乎已成為一種意識形態,被賦予相當復雜的含義。首先也許因為國人“西方”概念的形成,乃是自列強堅船利炮打開國門始,提到西方,總是混雜著近代中國喪權辱國的痛苦記憶。其次,我們做學生的,在校數十年,物理、數學、生物、化學……哪樣不是舶來品呢?中國歷史,是用馬克思主義范式去解釋。漢語,也是用西方的語言學體系去分析。所以,經過系統學校教育,在西學浸淫下的東方讀書人對西方是又恨又愛,恨帝國主義列強鐵蹄踐踏國土,愛的是科學,或者還有別的,甚至暗地心向往之。兩相混雜,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就把讀透西學為己任,暗含用先進改造落后之意,明里說,就是“學貫中西”了。

陳老先生就是這樣一位知識分子,他研究西方的切入點是研究歐洲。陳認為,西方雖包括歐美,但美國只是歐洲文明的繼承,自身時間也短,缺少歷史沉淀,西學的根還是在歐洲,要研究西方,關鍵是研究歐洲。他在為國關學院本科生上了一學期課,講課內容結集出版,就是《歐洲文明十五講》。這本書很淺顯,很通俗,適合想了解西方,但是又不愿從古希臘著作開始讀起的人閱讀。陳從通史、社會史、思想史角度講歐洲,歐洲文明幾千年就被他濃縮在這薄薄的一本里了,很了不起。因為很淺顯很通俗,所以有些東西陳提到了但是講得不透,如果讀者完全不具備相關的知識儲備,有可能不能全面理解陳的思想,或者表面上以為懂了,實際上根本沒有看懂。所以還是建議讀這本書的人有一定知識儲備。

陳書中的內容中,有三條我認為是重點。

第一,是關于“自由主義”liberalism和“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關于前者,陳說,經典的自由主義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作為人的自然屬性的自由,也就是每個人生來是自由的,每個人的意志、權利等都必須得到尊重;二是作為人的社會屬性的自由,每個人的自由其實是來自于別人的不自由,人人都要遵守法律,法律規定了

許多不能做的事,從而保證了大家的自由。個人主義在陳書中沒有展開講。它來源于“主權”思想,認為每個人都有“主權”,這是人生而具有的權利,每個人都有不可侵犯的空間。兩者根源于古希臘,在啟蒙時期被那些啟蒙思想家系統地闡述出來,深刻地影響整個西方。理解西方,首先就要理解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我記得08年第9期《讀書》上有一篇文章,辨析一些西方政治學基本概念,提到個人主義在我國被誤讀很深,常與利己主義混淆。這可能有翻譯上的問題,但更可能是因為東方傳統思想里,是沒有這兩者的,理解起來就相當困難。理解了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才可以理解法國著名的五月風暴,還可以理解前不久希臘爆發嚴重騷亂時,警方平亂為何如此不力。這當是東西方文化傳統上的最大不同。

第二,是關于啟蒙和科學。陳老在書對于啟蒙和科學給予了很高評價。關于什么是科學,似乎還沒有一個簡單明了大家公認的定義。但是什么是“科學的精神”,基本上已有共識。我認為,理解科學的精神,首先要理解“理性”。一切科學的前提是我們相信人類具有“理性”。理性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果不認可這個前提,認為人類不能認識和改造世界,那么一切所謂科學都要被推翻。但是認識到這個前提,就應認識到科學只是在這個前提下由人類自身發展出來的一套理論體系。前提本身是先驗的,他衍生出的一切又怎么會是絕對可靠的呢?人類為何具有理性,理性來源于哪里,是哲學思考的問題之一。有人甚至將理性來源上溯至上帝。如果說宗教是盲目的,篤信科學的我們又何嘗不是盲目的呢?于是科學的精神重要性就在于認識到人類自身弱點并懷疑一切現存的觀點。陳老說,理解到科學的精神就是啟蒙,人需要不斷地加深理解,不斷地啟蒙。

第三,是關于宗教與社會。陳的書里講了基督教的起源和發展。還可以參見《顧準文集》,顧準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也講得很透徹。顧準認為,基督教來源是猶太教,猶太教產生之初,很大程度上是為在精神層面上攏聚離散的猶太人(很早以前猶太民族的王國就覆滅了),為復國作準備之用的。因此有一些進攻性的色彩,還有一些強調遵守紀律的教義。后來猶太人沒有反抗成功,但基督教慢慢形成。基督教的教義就要溫和很多,強調愛,強調通過愛的精神來布道。這是基督教的發家史。讓我感興趣的是,從西方政治學角度看,基督教組織成為牽制君主權力的力量,客觀上為公民社會的成長提供空間。魏特夫在《東方專制主義》里,對基督教與公民社會關系做了詳細分析。但這也是歐洲的特殊情況,君權、神權,一方始終沒能完全打敗另一方,雙方始終處于相互牽制狀態。如果是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教,則不會給公民社會的成長提供機會。陳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講解。

上述三條可能就是西方之所以為西方,又和東方有根本不同的地方。要說為什么西方成了現在這樣,也許只能說,歷史是偶然和必然的混合,歷史事件發生是偶然的,在很多偶然事件互動下,慢慢顯現出必然的發展方向。比如說現在的歐盟,一切的開始來自于法德和解,當初法德是否和解,或者怎樣和解,也可以有好多種發展可能性,如果當初沒有阿登納的政治智慧,沒有他以個人魅力呼吁號召,本人還投上關鍵一票,也許法德和解不會像后來那么順利,歐洲聯合也不會在幾十年間就迅速發展。但是回頭來看,法德和解和歐洲聯合也是必然,是思想上和形勢上的水到渠成,這水和渠,又來自于歐洲幾千年文明的沉淀。

回到本文開頭,要英語專業出身的老師們回答我心中的那個問題其實是勉為其難,但是非常感謝他們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向中文以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