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規律與創新學習心得體會

時間:2022-10-08 03:12:00

導語:學校規律與創新學習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規律與創新學習心得體會

在中央黨校的教學中,存在四個基本問題:一是教給誰——學員的特點和需求問題,二是教什么——教學內容問題,三是怎么教——教學方法問題,四是什么人教——教師問題。中央黨校教學的特點和規律就體現在這四個方面特別是它們的本質聯系之中。

學員的特點和需求

中央黨校的教學對象,主要是黨和國家的中高級領導干部。他們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骨干、執政骨干。中央黨校通過對學員進行思想理論教育,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發揮重要影響。我們應當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領導干部的要求與學員自身的特點結合起來,研究他們對中央黨校教學的需求。這些學員的特點和需求大體可概括為以下四點。

第一,實踐經驗豐富,但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大多有待于提高。黨校學員,人生閱歷豐富,實際知識廣博,視野十分開闊。作為實際工作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某一業務領域的行家。不過,盡管學員中包含少量的理論工作者,但就大多數人而言,他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和國家的基本理論了解得并不系統,也不深入,一些人甚至有較大欠缺,亟須加以彌補。基本理論,對于領導干部具有更根本、更長遠的作用。不少學員,平時忙忙碌碌,缺乏自覺讀書和進行理論思考的習慣,也需要加以改變。中央黨校的教育,主要就是面向經驗豐富的實際工作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和國家基本理論的教育。

第二,學歷層次較高,但知識需要更新,知識結構尚待完善。中央黨校學員的絕大多數都已具有大學本科學歷,其中三分之一左右還有研究生學歷和碩士、博士學位,近三分之一擁有教授、高級工程師職稱,有的還是博士生導師甚至院士。不過,其中大部分人已經畢業多年,相當多的人又是學習理工農醫專業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不牢固,對新的發展成果更不熟悉。因此,適應建設學習型政黨和實際工作的要求,他們的知識需要更新,有些還需要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補充領導工作所必需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學員們普遍希望,圍繞黨和國家的基本理論,深化和拓展已有知識,希望教師授課能夠給予他們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幫助他們了解和掌握當代中國和世界最新的思想理論成果。他們不歡迎低水平重復,不愿意聽那些老生常談、陳詞濫調。

第三,擔負重要職責,希望在黨校的學習真正管用,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出于政治責任和工作要求,學員們雖然關心“怎么說”,但更關注“怎么做”,關注如何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他們普遍希望這些理論能夠回答現實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觀點、思路和方法,希望通過學習能夠對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有比較清晰的看法和有效對策,以提高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黨校提供的應當是基本理論和方法,特別是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而不是具體的辦法或“藥方”)。概言之,領導干部學習理論的主要特點,是觀其大略,突出重點,注重應用,解決問題。他們不歡迎那些過于空泛、繁瑣、學究氣以至矯揉造作的東西。

學員們平時忙于各自領域和部門的工作,受到工作分工的局限,盡管很關心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關心當代世界大勢,但沒有條件更多地去思考和研究,常有某些困惑和疑難問題。到中央黨校學習,他們普遍希望能夠從更高的層次、更廣闊的視野來探討這些問題,進一步搞和國家政策的基本走向,搞清人類發展的基本趨勢,跳出本行看本行,在政治上得到啟迪,在視野上得到擴展。

第四,學員差異較大,需要加強主觀世界改造。就工作領域、專業知識基礎、理論水平而言,省部級學員、地廳級學員、縣處級學員層次有別。參加培訓的后備干部與在崗輪訓的現職干部也有不同。已經在黨校系統學習過的學員與初進黨校的學員也有差別。新疆、西藏的干部與其他地區的干部相比,也有其地域和民族的特點。即使是同一類別同一班次的學員,盡管大體屬于同一行政級別,但也有較大差異。這加大了教學的難度,需要分層次、分類別地進行編班和教學,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效果。

就思想觀念和道德狀況來看,黨校學員是全國干部隊伍的一個縮影,學員狀況反映著官場生態。而且,作為中高級領導干部,他們平時忙于改造客觀世界,經常教育別人,常常疏于改造主觀世界,很少受人教育。如何加強對學員的黨性教育,加強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這是黨性教育的核心內容),弘揚優良思想作風,抑制和消除不良因素,是黨校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一個難題。

教學的主要內容

中央黨校作為黨中央開辦的干部學校,教學內容是根據黨中央的要求、黨和國家工作的要求來加以確定的。這在黨中央的文件中已有明確規定,即以學習研究黨和國家的基本理論——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心,主要包括理論基礎、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和黨性修養等幾個方面的課程,目的是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學習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心。中央黨校教學的中心內容,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其中的重點,應當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并且要幫助學員努力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品德,真正學會運用和踐行這些理論。為了深入系統把握這些最新成果,黨校教學還要向兩個方面延伸:一是學習研究其理論基礎和直接思想來源,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思想;二是學習研究作為這些理論的體現和具體化的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和基本政策。黨校姓“黨”,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在基本理論、大政方針、政策和法律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同時,由于共產黨歸根到底是順應客觀規律特別是社會歷史規律、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政黨,所以共產黨的黨性說到底是科學性和人民性。要注意把黨性同科學性、人民性在后者基礎上統一起來。第二,研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黨校是以講授黨和國家的基本理論為主要內容的,但這些理論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發展大道,而要不斷從人類文明成果中汲取有益營養。所以,黨校教學還要注意研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以使學員具有世界眼光,提高戰略思維能力。因此,需要開設當代世界思潮、戰略思維理論和方法、各個學科理論前沿問題研究等課程。

第三,對黨和國家的基本理論進行深層解析。中央黨校的理論教學,不能停留于簡單地解釋和宣傳中央文件精神的水平,而應當從理論的層面進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教師應當充分發掘和利用各種學術資源,圍繞所講的理論專題,著重闡明以下問題:該理論是什么(基本概念、基本命題、科學體系、歷史演進),為什么(歷史根據、理論根據、現實根據),有什么用(針對什么問題,破除哪些錯誤思想,澄清哪些模糊認識,樹立哪些正確觀念),怎么做(解決有關問題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等)。

第四,研究重大現實問題,推進黨和國家基本理論的發展。實踐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新事物新問題層出不窮。中央黨校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研究和回答現實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從中作出理論概括,進而補充、豐富、發展和完善黨和國家的基本理論。中央黨校作為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在這方面擔負著重大的責任;它的教師和學員是推進這一發展的重要生力軍,必須努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黨校的理論教育主要是通過作用于人們的思想觀念而對社會生活發揮實際影響的。中央黨校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從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發揮各個學科的優勢,吸收其他學科有關成果,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促進學員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進步,提升學員的理論思維能力和思想道德境界,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理論的發展。

中央黨校的教學包括多個環節。為了取得良好效果,需要采取正確的方法。總結多年來的實踐經驗,主要有以下五個基本方法。

第一,實行研究式教學。這是同志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提出的干部教育基本方法,現在已經成為中央黨校教學的基本理念。這種方法,同單向灌輸、照本宣科、墨守成規、脫離實際等方法相對立,較好地體現了科學探索、民主討論、求真務實、有的放矢的精神,適合于領導干部學習理論、研究問題、提高能力的需要。它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可視為黨校教學的總方法。它的具體實現形式是多樣的。它要求教師要研究式地教,學員要研究式地學,教員與學員、學員與學員之間互相切磋,在堅持宣傳有紀律的同時,強調科學研究無禁區。

第二,教師課堂講授。課堂講授是中央黨校教學的主要形式和關鍵環節。由于領導干部進黨校學習的時間不可能很長,而又需要了解諸多內容,所以,中央黨校的教學,以高度濃縮的專題教學為主要形式,既要有廣度,更要注重深度。教學效果好的授課,一般具有三個特點:一是注意研究性或思想性。針對國家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針對多數學員感到困惑的問題,教員有比較深入的研究,能夠提出并分析這些問題,有獨到見解和新意。二是講究科學性。授課有實在內容,有事實和理論根據,邏輯嚴謹,有理論高度和深度,并且注意分寸,經得起推敲,能夠說服人、啟發人。三是追求藝術性。精心設計,深入淺出,情理交融,舉例精當,語言準確、流暢、生動,課件有助于對內容的說明和理解,有重點和高潮,對學員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甚至震撼力,能夠給學員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當然,除了課堂講授之外,應當鼓勵采用案例教學等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實際上,在一些課堂講授中,那些比較典型的事例,也可視為縮微和簡化的案例。

第三,教員和學員雙向互動。中央黨校的教員大多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對黨和國家的基本理論比較熟悉,是學有所長、術有專攻的某一方面的專家,擁有一定的學術理論優勢,在教學中具有主導作用。中央黨校的學員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效果最終要體現在他們身上。這些學員層次較高,見多識廣,他們的主要優勢在實踐經驗方面,其中一些人的理論造詣也很深,不乏真知灼見。他們是黨校的寶貴資源和財富。但要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又實屬不易。解決這一難題的基本途徑,就是注意發揮教員和學員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實行教員與學員、學員與學員之間的雙向互

動,以便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較好地解決疑難困惑問題,使學員有較大的收獲,使教員得到鍛煉和促進。這應當是黨校辦學的一大特色,是教學中的群眾路線,教學中的以人為本。學員們喜歡這種雙向互動,因為它使學員真正成為主動參與者,討論中既可以抒發自己的見解,又能夠找到某些久思不解問題的答案,而且氣氛比較自由活躍。其中,學員與學員之間的思想交流、互相學習,也是他們學有所獲的一個重要途徑。優秀教師也都十分注意向學員學習,從中汲取有益的思想營養,常常“取之于學員,用之于學員”。雙向互動具體可采取教員和學員共同參加的課堂研討、小組討論、雙向交流、學員論壇、輔導答疑、個別交談等多種形式。在這方面,教師以及其他工作人員要做大量的組織工作,而關鍵是真正實現教員與學員、學員與學員之間的敞開思想、暢所欲言、自由交流和相互激蕩。為此,需要堅持黨校多年行之有效的“四不主義”(不抓“辮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裝“袋子”),營造寬松的科學研究氛圍、內部討論氛圍。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提出破解黨和國家面臨的各種實踐難題的新思路、新辦法,才可能作出重大的理論創新,更好地發揮中央黨校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