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副書記駐村調研體會

時間:2022-11-13 04:02:00

導語:縣委副書記駐村調研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委副書記駐村調研體會

為切實發揮好縣級領導在后進村整頓轉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省、市兩級先后下發了關于認真落實對縣級領導干部抓后進村的整頓轉化工作進行檢查考核的意見通知。通過認真學習,我深刻認識到:抓好后進村轉化工作對促進新時期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下面,結合包后進村的工作實際,談談自己的切身體會:

按照縣委關于縣級領導干部聯系后進村的統一安排,我于今年4月份開始帶領縣局分包鎮村。從4月份至今,我帶領包村局的有關負責同志,先后20余次入村,深入開展后進村街整頓轉化工作。期間,我們先后多次組織召開了村“兩委”干部會、全體黨員會和村民代表會。聽取了村兩委主要負責人關于該村基本情況的介紹,考察了村容、村貌。分別到農戶家中、田間地頭與農民座談交心,傾聽廣大干部群眾的呼聲,征求大家的意見,從中體查社情民意,思考新形勢下農村、農業、農民工作的新思路,并重點圍繞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及農民增收等課題展開調研活動,得到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就如何促進我縣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農民增收的途徑、影響因素及對策形成初步的認識。

在整頓轉化期間,我結合該村的實際情況,認真開展了整頓后進黨支部、黨群共同致富、村務公開等項活動,促進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及農民增收,保證了農村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

一是通過對后進黨支部的集中整頓,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二是通過開展黨群共同致富活動,加快了農民致富步伐,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三是通過開展村務公開,加強了對村務工作的管理,促進了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在包村工作中,我發現和思考了一些問題,進一步豐富了做好農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我認為,影響農村發展的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從主觀上講是人的因素。首先表現為,有些黨員干部素質不高,不能適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需要,不能完全適應帶頭帶領農民致富的需要,沒有敢闖、敢試的勇氣,缺乏致富的帶頭人。目前,全村有很多剩余勞動力沒有得到有效的組織和利用。其次是農民普遍文化素質偏低,存在封閉保守思想。多數農民仍習慣于過去的傳統思維,固守“土地是命根子”慣有思想,聽天由命、任其自然,缺乏參與市場的競爭意識。從客觀上講,可以概括為四點:一是黨群共同致富活動有待深化。有的村干部對上級提出的“以黨群共同致富為統領,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工作思路,認識不清,組織不力,沒有自覺地用這一思想指導全局工作,導致一些具備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黨群共同致富組織,仍處于黨員聯戶、共富小組等初級狀態;有的黨群共同致富組織體系不健全,活動不規范,處于有組織,無活動的狀態;有的黨群共同致富組織缺乏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影響了黨群共同致富組織向縱深發展。二是該村整體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多年來,全村沒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支柱經濟,生產經營方式單一落后,多停留在一家一戶的小農業生產,全村雖有80%以上的農民種植冬瓜,但品種技術幾十年一慣制,已經明顯落后。養豬、養雞專業戶養殖規模也不大,一般在20-30頭和400-500只的范圍內,戶數不足全村總量的20%。目前,全村尚無一家集體企業,集體收入來源主要靠村提留和土地承包費,只能勉強維持村干部的工資發放。修路、辦電、打井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能力有限,對農戶發展生產在資金、技術上的支持和引導更是無從談起。三是由于農副產品價格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發展生產、擴大種植和養殖規模的積極性。四是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解決的不夠及時,村政規劃和建設相對滯后。如,村南的兩眼機井和村西頭的漫水橋,在本次集中整頓轉化之前,一直沒有得到修善,已影響到了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村民反映強烈,村容村貌仍然存在臟亂差的現象等等。

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從村反映出來,也是所有后進村存在的共性問題,解決上述問題,當務之急是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解放思想,提高素質。要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就必須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上入手。而人是這一轉變過程的重要載體。“兩委”班子、農村黨員是一個村經濟發展的領頭雁,在帶領全村農民致富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先從提高農村“兩委”班子素質入手。要建立健全培養、選拔、使用、監督、激勵機制,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加強農村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深化村務公開工作,進一步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必要時,從縣、鄉兩級選取派有基層經驗的干部到村街掛職鍛煉,幫助“兩委”班子開展工作。同時,縣、鄉兩級要幫助指導農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拓寬致富門路,鋪路子、出點子、定調子,真正讓農民有甜頭、有奔頭。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用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增強村民的感性認識,激發起致富的信心和勇氣。事實上,我縣一些村街正是采取了這一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辦法,為經濟的發展找到了出路。在調查中,我感覺到部分農民已增強了“要致富先修路,不種麥多種菜”的思想意識,要抓住這一有利的形勢,積極引導,選準示范點,大力支持,促進工作開展。

2、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鄉、村兩級要做好群眾的宣傳發動工作,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參與到水、田、林、路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來,不斷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在資金保障上,可以通過群眾投工集一點、金融信貸扶一點、縣鄉財政撥一點、施工單位墊一點等辦法。

3、必須盡快進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一要引導農民開展多種經營,跳出過去單一的種植、養殖模式的束縛,大力發展畜牧業,適度壓縮糧食作物和大路蔬菜的種植面積,擴大瓜果、花木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二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推廣溫室大棚、冷棚等風險較小、成本較低、易于掌握的種植、養殖技術,發展規模種植、規模養殖。幫助農民解決資金、技術上的難題,降低單位成本,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三是要為農業產業化留足、留好用地。規劃要做到成方連片,相對集中,為今后形成規模打好基礎。由鎮、村街配齊水、電等基礎設施,發包給廣大群眾。同時,要轉變觀念,探索靈活多樣的土地流轉機制,讓土地真正活起來。

4、因地制宜,選準路子,發展農村經濟。要結合各村街的實際,挖掘、利用自身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拓寬發展農村經濟的思路。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或貿工農一齊上,走產業化道路,轉變過去一家一戶小生產的作業方式,積極探索農戶間的有效聯合生產方式,推廣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5、搞好農民急需的社會化服務。一要切實增加對科技的投入,進一步加強農村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健全農業技術,推廣網絡;選擇那些技術成熟、增產增效顯著、具有推廣條件、群眾易于接受的關鍵技術,進行大面積推廣,特別是要積極引進農畜新品種、新技術;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園和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在已有的農業高新技術園區的基礎上,各鄉鎮和村街也都要認真抓好自己的示范基地和示范戶,充分利用好這些陣地,有效地帶動和促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和應用;扎實有效地抓好對農民的科技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文化科技素質。二要大力發展帶動力強、規模較大、功能齊全、輻射面廣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進一步搞活農產品流通,解決買難賣難問題,讓農民得到增產增收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