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時間:2022-11-17 10:49:09
導語:普通高中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參加這次重慶市普高新課程試驗通識培訓,最開始的我其實有些不適應,因為我才比較系統的對現有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就要面臨課程改革,然而細下心來一想,這不是我一人面臨的問題,其實這對我們廣大教育戰線的同志們來說,既是一場挑戰,但同時也是一次機遇。經過這段時間的培訓,我才感覺到我的知識還是很膚淺,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課改的思想認識有了很大的轉變,對這次課改的理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這里我將個人對此次課改的一些學習體會闡述如下:
新課程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課改不僅是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時展的需求。國家實行的課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進教育的進步發展,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新課程通識培訓的學習,使我深刻地認識到高中新課程的實施是我國高中教育戰線上一場深刻的變革,它所帶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評價,對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是決定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這就需要廣大教師迅速走進新課程、理解新課程,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新課程不僅是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時展的需求。新課程使普通高中課程充滿活力,使學校辦學更具特色,新課程能促進普通高中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新課程能促進普通高中教師素質的整體優化,進而促進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使我們重慶教育基本實現。
一、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
是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的必由階段。因此,新課程體現了:
1、課程目標的變化。“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打破了精英教育的狹窄課程定位,更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學生素質發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等重要品質。
2、課程結構的變化。“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普通高中課程由8個學習領域、12或13個科目、每個科目由多個模塊構成的三個層次構成。這樣反映了現代科學綜合化的趨勢,有利于指導教師教學,有利于解決學校科目設置相對穩定與現代科學迅猛發展的矛盾,有利于學校特色發展,有利于學校靈活安排課程、學生自主選擇、及時調整課程,形成有個性的課程休習計劃,形成一個有利學校和學生發展的廣闊空間。
3、課程內容的變化。“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內容,增強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的聯系,拓展視野,引導創新與實踐”。使課程更具有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的特點。
4、課程實施的變化。“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課程評價的變化。“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改進校內評價,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建立教育質量的監測機制”。這里對學生和學校評價均有明確的表述。
6、課程管理的變化。賦予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課程自主權,為學校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因地制宜地開發學校課程,為學生有效選擇課程提供保障。
二、高中新課程使教師挑戰與機遇并存。
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要適應角色的轉變。教師的地位由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以教師為中心的主體地位,轉變為教育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與參與者。
如何面對新課程?使自己成為課程價值的思考者、學科專業的播種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合作探究的協作者、資源保障的服務者、終身發展的示范者呢?
我認為教師必須從自身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走專業化發展的道路。緊跟時代步伐。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課程改革再立新功。教師應圍繞學科課程標準開展研究和學習,主動把握課堂的本質;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細致的研究分析,定位學科教學;進行教材分析和教學設計的研討,提高教學素養等等,力求全面把握駕馭好教育教學。
總的來說,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專業化的要求,我們必須從各方面作好充分的準備,要積極轉變觀念,投身到課程改革的事業中去,與教育共同成長進步,與學生一起收獲碩果,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給我們的歷史使命。
- 上一篇:學校關工委工作總結
- 下一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