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目標考核工作措施
時間:2022-02-01 10:38:00
導語:義務教育目標考核工作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加強領導,認真落實,區教委要負責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的統籌、規劃、指導和協調,組織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具體實施工作,區級相關職能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面落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形成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年前把我區建成“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區”
提高我區義務教育的水平和質量,為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促進教育公平與社會和諧,現就推進我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構建和諧教育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指導思想: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區域均衡、城鄉共進、分類指導、積極推進”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和城鄉教育的協調發展。
二)逐步實現全區義務教育學校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質量等方面的基本均衡,總體目標:以改善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為重點。至年,全區新建、改(擴)建學校9所,所有學校均達到層次目標管理規范級辦學標準,基本實現中小學標準化,開創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局面。
二、工作措施
一)并制定建設規劃,實施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認真落實全區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規劃。結合《市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修訂我區中小學標準化建設意見。有步驟、有計劃地組織實施。十一五”期間,重點解決我區農村寄宿制學校不足和學生生活設施不配套,及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簡陋和教學儀器配備嚴重不足等突出問題,積極爭取上級配套資金的支持,并切實用好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專項經費。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校點布局調整的力度。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和“先建后撤”原則,結合我區城鄉教育發展及人口變動狀況,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將中小學標準化建設納入新農村以及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同步建設。中小學校點的調整要在保證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進行,要防止因校點調整產生學生輟學和上學難等問題。加快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的建設。以城鎮薄弱學校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為重點,對本區辦學條件較差的學校,集中力量進行改造;科學配置義務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優質公辦學校的示范帶頭作用,大力加強薄弱學校建設。加快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體系的建設,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水平。至年,全區中小學基本實現“校校通”城鄉辦學條件差距明顯縮小,基本實現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區“兩基”各項指標居全市前列。
二)優先滿足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需要,實施教師素質提高工程。足額配備農村學校教師。核定的編制總額內傾斜配備農村學校教師編制。落實寄宿制學校的安全保衛、生活管理、衛生保健等方面人員編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支教崗位計劃,每年選聘一定數量的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建立教師素質提高機制。教師繼續教育經常性經費不低于教職工工資總額的1.5%--2%并納入預算安排。做好義務教育教師培訓計劃,年小學90%以上的教師達到大專學歷,初中85%以上的教師達到大學本科學歷,培養義務教育段市、區級骨干教師、校長100名。加強干部教師交流互動管理。建立城鎮中小學教師定期到農村支教制度,逐步推行中小學校長定期交流輪換,進一步強化中小學特級教師、中學研究員、市級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定期講學支教制度和農村學校校長、教師到城區學校任職、培訓制度。著力改善農村學校教師待遇。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地區,教師工資、地方津補貼、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福利待遇,足額納入財政預算,確保教師收入不低于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前的水平。事業單位崗位設置改革中,中、高級教師職務向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傾斜。進一步規范教職員工從教行為,不斷提高全體教育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養,引導廣大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生觀、服務觀,認真履行教師職責,加強人格修養,關愛每一位學生,為人師表、嚴以律己、樂于奉獻。嚴禁從事有償家教、組織學生參加有償補習班、培訓班以及向學生和家長推銷未經批準的教材、教輔資料等行為,嚴禁歧視、體罰學生。弘揚團結一致求發展的優良傳統,營造學校干部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和諧關系。
三)做好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兩免一補”和農村女童免費接受教育工作,實施藍天助學工程。完善貧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制度。深入開展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工作。鼓勵社會力量捐資助學,幫助貧困家庭學生接受義務教育,保證沒有一個學生因為家庭貧困而輟學。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制度。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就讀為主”原則,將進城就業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納入教育發展規劃,保障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擴大農民工子女定點學校范圍,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保障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完善普通教育學校接受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辦法,保障特殊兒童、少年受教育權利。積極籌措資金,設立教育扶貧助困專項基金,幫助貧困家庭子女完成學業。要創造條件,對未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進行義務教育。
四)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堅持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位,實施素質教育工程。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廣泛深入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免費開放適合學生成長和開展實踐活動的場館,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創建和優化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環境,提高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積極開展教育教學和評價制度改革。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全面推進基礎課程改革,建立完善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學管理、教師培訓制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規范學校作息時間,開展學校陽光體育運動,落實中小學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的要求,并納入課程計劃。進一步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學生學習和成長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積極改革招生考試制度。堅持義務教育按戶口劃片、免試就近入學制度,嚴禁初中學校以任何形式的考試錄取新生,遏制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擇校現象。規范考試行為,嚴禁依據考試成績實行動態編班。取消小學畢業統考,小學畢業考試由學校自主命題。推進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將市37中部分招生指標直接分配到全區各初中學校,并逐年提高分配比例。進一步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要堅持免試就近入學,堅持不分重點班、快慢班、特色班等,所有學生一律實行均衡編班,保證義務教育的公平;學校不得隨意開除、勸退學生。公辦學校不得擅自將教室、場地、設備等公共教育教學設施租借給社會機構或個人辦班、補課,不得與社會機構聯合辦班,嚴禁以學校的名義代收學生的補課費。
五)深化農村中小學預算編制制度改革,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經費投入。依法增加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實行義務教育經費預算單列,確保教育投入的三個增長”優先保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所需資金,確保我區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不低于中央規定的基準定額標準。充實義務教育科研、教研經費,并納入區政府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完善中小學教師待遇保障機制,落實教師政策性補貼,確保教師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于區內國家公務員的平均收入水平。加大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力度,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加大農村教育經費投入,新增教育經費的70%以上用于農村教育,并主要用于義務教育。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用于義務教育的比例不低于45%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得到貫徹落實特別是財政撥款按時足額到位,禁止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舉債建設,杜絕新的教育債務發生。全面落實已出臺的義務教育籌資政策。城市教育費附加中每年安排100萬元用于農村義務教育,城市建設配套費中用于教育的部分,主要用于義務教育中小學危房改造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要安排專款,建立農村學校長效維護機制。要加大義務教育經費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六)全區教育系統樹立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積極構筑和諧的教育環境。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廣泛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營造團結友愛、快樂和諧的學習生活氛圍。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重視體育鍛煉,不斷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廣泛開展課外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活動,推廣科普知識,加強藝術熏陶,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特長,都能在和諧的校園中快樂成長。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立體教育網絡。大力加強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凈化校園周邊環境;加強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聯系,把和諧校園建設與和諧社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社區要為青少年提供社會實踐場所,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熱愛公益、服務社會的意識。進一步加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聯系,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生家庭,解學生的情況,建立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良好關系,通過家長學校、家校聯系卡、冊等形式,互相溝通教育信息,形成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學生教育網絡,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