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01:52: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初中地理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文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摘要:人文精神的培養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十分重要,但是在當前的初中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貫徹仍有很大的缺陷,需要進一步加強提升。在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策略主要有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改革評價體系。
關鍵詞:初中地理;人文教育;課堂教學
人文精神的實質就是人類的文化精神、文明素養等內容,是人類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和標志,包括人對自然社會、他人和自己的基本態度以及價值觀等內容。初中生正處于性格定型、人格發展的時期,在地理教學中有效滲透人文精神,將有利于塑造初中生健全的人格,為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豐富教學內容,結合初中地理人文色彩
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教育的一個基本方法是豐富教學內容,地理教師在豐富教學內容時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地理教學人文目標。教師要根據新課改對地理教學提出的要求,即充分發揮地理在人文教學中的優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深入研究地理教材內容,讓學生用發展的、全面的眼光來認識我國和世界的發展形勢,讓他們自覺地為祖國感到驕傲,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地理教材知識點豐富,應用性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研究地理教材,并且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以增強學生的親切感和熟悉感,擴充學生的生活常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學以致用。比如教師在講“人口和民族”部分內容時,談到了我國除土地面積大以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人口多。中國僅用7%的耕地養活了占全球21%的人口,并且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如貴州省就是一個漢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多個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各個民族的分布情況、發展現狀,以及每個民族有什么特殊的民族節日或者風俗習慣等。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祖國各民族現狀,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創新教學方法,落實初中地理人文教學
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摘要:本文結合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案例,從地理課堂教學與德育教育的關系著手,從發掘教材內容中的德育教育因素,豐富德育教育形式,身體力行,感染學生的角度,力求達到地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地理教學;德育教育;滲透方法
當前,由于種種原因,初中地理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受到學生和家長的重視,甚至部分地理工作者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地理教學的深刻意義。筆者雖在農村,但一直堅守這塊“陣地”,并努力進行嘗試和改革。并在地理教學中對于如何滲透德育教育有幾點思考。
1.地理教學與德育教育的關系
首先,新教材地理內容的綜合性很強,更加強調人地關系,這為開展德育教育提供了空間,而豐富廣博的教學內容中德育因素無處不在。地理教學中的德育要素可以從多種角度加以分類。其次,地理主要是研究人類與環境關系的科學,這為開展德育教育打下了深厚的思想理論基礎。一個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地球上生存條件的人,一定會對環境污染、資源短缺、人口膨脹、經濟發展不平衡、可持續發展等地理問題做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樹立起為公共利益而學習的良好動機。那么如何實現地理知識和德育教育的和諧相融呢?筆者認為,把握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老師及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才有可能實現地理教學與德育教育相統一的目標。而這一目標需要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風格三個方面加以實現。
2.研究教材:從知識內容上發掘德育教育內容
初中地理教學情感態度研究
【摘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是新課標給我國初中地理教學提出的全新要求,因此結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情感態度培育方式就顯得至關重要。然而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概念,現階段初中地理教學中情感態度的培育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就要求初中的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針對這些不足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初中地理;地理教學;情感態度;培育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情感態度培育已然成為現階段我國初中生教育培養的重要的要求之一,不僅對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對此,初中的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要基于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充足的重視,確保能針對現階段地理教學中情感態度培育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進而促進學生的地理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情感態度培育現存的不足
就目前來看,情感態度的培育在我國初中的地理教學中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首先,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初中有絕大多數的地理教師仍更重視學生的成績,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重視學生地理知識內容的培養,這使得地理教學變得非常枯燥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其次,對情感態度的培育缺乏明確認識。在教育不斷變革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已然成為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只有圍繞這一目標來為學生構建相應的教學氛圍才能促使學生更為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但從現實層面來看,有大多數的教師對情感態度培育都缺乏充足的認識,忽視了教學中相應教學氛圍的構建而影響了教學的質量;最后,教師自身情感態度培育水平的不足。教師自身情感態度培育水平的不足也對教學質量有著影響。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情感態度培育的策略
談以圖導學在初中地理教學的應用
摘要:地圖是連接生活與地理知識的載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各地的地形、位置結構,有助于學生學好地理知識。初中地理知識過于抽象,將以圖導學模式應用于初中地理教學中,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掌握,還能夠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能力,進而提升初中地理教學質量。文章著重分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以圖導學模式的重要性,并提出具體應用策略。
關鍵詞:以圖導學;初中地理;思維能力
將以圖導學模式應用于初中地理教學中,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補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信息化、生動化,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脈絡,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可見,將以圖導學模式應用到初中地理教學中,不僅是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也是課程改革的需要。
一、以圖導學模式概述
地圖是地理課程表達地理知識的重要方式,也是地理知識的“骨架”,更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以圖導學模式是借助各類圖片使地理信息直觀化、形象化,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增強學生的地理空間感,進而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以圖導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地理教學模式,能夠將地理知識以圖形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簡化地理知識難度,減緩地理知識抽象性為學生帶來的困擾,增強學生地理學習能力。
二、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以圖導學模式的重要性
“翻轉課堂”在地理教學的策略
摘要: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它只是一種教學方法,是一種借助網絡的教學方法。如何將這種教學方法運用到初中地理教學中,與情境教學密不可分。可以說,在初中地理翻譯課堂教學中,只要將情境教學法融入其中,只需付出一半的努力就能取得兩倍的效果。
關鍵詞:翻轉課堂;初中地理教學;教學實效
從教育質量來看,中國人民越來越重視教育。暴露了傳統教育和教學的弊端,嚴重制約了教學的提高和教育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新的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模式不斷涌現,這對打破現有的教學模式,優化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翻轉課堂是一種高質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師生關系。有效解決教育的“機械傳動與被動接受”問題,對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一、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起初,胚胎是一種記錄和聽覺的軟件,被化學老師用來為不能參加課堂活動的學生提供獨立的學習軟件。新的教學模式得到了高度重視和發展。打破傳統的被動學習教學模式是最大的優勢之一,因為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學習更獨立、更主動,解決了疾病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教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他們的知識。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探索欲望,更好的學習。
二、優化中學地理教學中翻轉課堂的策略
初中地理如何構建高效生本課堂
【摘要】如今國內的初中基礎教育發展態勢良好,引入了不少的新型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方法,迎合了改革創新的發展潮流,致力于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和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也發生了不少的變化,只是要實現新時期真正的課堂轉型,還需要教師探尋構建高效生本課堂的有效方法,讓地理教學活動始終為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而提供服務。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生本理念;教學方法
立足于新時期初中地理學科的課堂教學新目標,地理教師必須要準確解讀生本理念內涵及其要求,融入可以激活地理課堂生命力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方法。這些都是要構建高效生本課堂的先決性條件,要求初中地理教師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并切實落實有效的教學措施,為真正構建出高效的地理生本課堂而做出努力。
一、高效生本課堂的基本概述
所謂高效生本課堂,實際上就是在新課程標準與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誕生的一種特殊教學模式,它主要圍繞著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旨在實現促進學生全身心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障課堂教學實效性、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等方面的教學目的。可以說,高效生本課堂的構建可以克服以往教學模式的弊端,將教師與學生所扮演的角色調整過來,教師所需承擔起的是課堂上的組織者、引導者等教學職能,而學生需要做到的就是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發揮自己的主人翁意識,主動汲取和內化課堂上的知識。因此,就初中地理學科而言,構建高效生本課堂,可以讓學生成為地理知識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做到欣賞學生,并且從學生的實際特征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改變傳統地理課堂上的各種教學問題,讓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可以真正實現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目標。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依舊存在的問題探析
美育在初中地理教學的作用
一、地理教學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美育是提高學生“美”鑒賞能力及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美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審美觀,使人們能夠感受到自然美、社會美及藝術美,從而培養人們“美”的發現能力、鑒賞能力及創造能力,對人們的生活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所以實際生活中人們都愿意接受“美育”,初中地理教學也不例外。教師將美育滲透于地理課堂教學中,在提高初中地理教學質量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美”的發現能力及鑒賞能力,為學生以后創造“美”奠定良好基礎,使學生更加了解自然美、社會美及藝術美[1]。(二)美育是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路徑。在我國,任何學科進行教學時都或多或少灌輸“愛國主義”,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為未來社會發展培養愛國精神高尚的人才,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也毫無例外地滲入“愛國主義”教育,美育恰好是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路徑,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美育對實現愛國主義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地理教學中美育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盡可能發掘初中地理學科中的美育素材。初中地理不僅涉及地理知識,還涉及氣候、環境、人文及科學等領域的知識,所以在初中地理學科中不僅能夠發掘出科學美的美育素材,還能發掘出自然美和人文美等美育素材。1.科學美。地理學科所涉及的知識領域很多,不僅包括豐富多彩的“時空分布變化規律”,還包括錯綜復雜的“地理表層”和“氣候變化”等知識,這些領域都具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所以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學生要積極發現其中的科學美,并追求這種美,以增強對地理學習的興趣。2.自然美。地理學科中“自然”方面的教學內容最大,涉及的范圍最廣,如地質、地貌、地形、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等,都屬于“自然”的范疇,所以要充分發掘初中地理學科中的自然美,以調動學生的感官能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審美情趣[2]。3.人文美。初中地理學科中還含有人文景觀方面的教學內容,如文化遺跡、民族風俗和傳統藝術作品等,使地理學科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的地理學習中更加了解傳統文化及民族風俗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及審美情趣,教師要盡可能發掘初中地理學科中的“人文美”美育素材,以實現地理課堂上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及創造能力。(二)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調用來豐富和活躍課堂。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調用來豐富和活躍課堂,目的是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使他們感受到地理教學中各種“美”,如人文美、科學美及自然美等。1.引進多媒體技術。進行地理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圖片功能、視頻功能及音頻功能等,結合學生實際及地理教學內容制訂具有針對性和吸引力的多媒體地理教學課件,使學生通過課件中的圖片及視頻等就能了解地理知識,也感受到地理學科中的各種美[3]。例如,進行七年級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第二節“板塊的運動“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相關地圖、景觀圖和模型等展現給學生,使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海陸的變遷,同時激發學生對世界地圖的想象。2.教師要增加自己的教學語言感染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學魅力,從而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地理教學中來,讓他們在生動幽默的語言環境中發現地理學科的藝術美,如在講七年級下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日本”時,教師可以利用抑揚頓挫的語言來表達地理學科中日本的地理環境的特殊之處,讓學生了解到“日本”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同時讓學生了解日本還是一個加工貿易極為發達和東西方文化兼容的國家,是對我們影響力較大的國家[3-4]。3.將地理知識與文學相互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科中的人文美,以激發學生初中地理學習興趣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美育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發現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例如,對于地理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優美自然環境等知識,教師可以運用適當的詩詞、諺語等來展現地理教學的意境美,諸如八年級下第七章《認識省內區域》第二節“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視頻功能展現“西雙版納”景區等,然后引出關于“西雙版納”的相關詩詞,讓學生感受織金洞的意境美。(三)將美育滲透到地理課內和課外活動中去。第一,增加課外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愛國主義思想;第二,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以了解學生的地理學習實際以及對“美”的觀點,然后根據了解的實際情況制訂地理課堂中美育的具體教育方案,并加以實施;第三,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欣賞自然美景,以提高他們對“美”的發現能力、鑒賞能力及創造能力;第四,在帶領學生到課外進行自然景觀觀賞時,教師要對自然景色、名勝古跡及民族風情進行詳細講解,以激發學生對自然美的向往,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4]。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發掘地理學科中的自然美、科學美及人文美,是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另外還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內外活動中融入美育,來實現美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最終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及積極性,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初中地理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摘要: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使得越來越多的多媒體技術開始運用到各科教學之中,不僅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創造了許多便利,而且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還能夠實現教學質量的進步,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言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初中地理作為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其教學中更是能夠發揮出許多方面的作用。但是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教師自身把握好。本文主要就是對多媒體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為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實現教學水平的提高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能夠不斷推動整個初中地理教學工作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地理教學;應用
進入信息化時代以來,多媒體技術得到了全方位的發展,并且在各科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成為了教師展開教學活動的好幫手,是當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教學輔導手段,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層次的感官體驗,而且還能夠將一些難以理解的抽象知識用簡單直觀的多媒體形象展示出來,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學生對知識可以有一個更加透徹的了解與掌握,并且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還能夠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與獨立性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將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本文就是關于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分析。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作為初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初中學習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初中作為學生學習地理的第一個階段,在剛開始接觸這門學科時,很多學生都無法理解其中專業抽象的知識,加上使用的多是乏味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激情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對于初中地理教師而言,其要想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好多媒體技術,首先就必須要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對地理學科感興趣了之后才會愿意主動去學習,從而也就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一個穩定的基礎。而且在激發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以往枯燥的地理課堂也就能轉變成為一個豐富多彩的課堂,在這種氛圍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加明顯,不僅可以構建一種和諧活潑的課堂氣氛,而且還能夠借助多媒體技術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一些與課本內容相對應的視頻畫面,將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識用生動直觀的方法展現給學生,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思考
摘要:初中與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設置與知識內容存在斷層,如何有效實現兩個階段的教學銜接具有現實意義。文章分析了初高中階段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產生的背景,提出從地理知識體系完善、區域地理知識建構、地理圖表學習方法指導等方面做好初高中地理的教學銜接,以此保證初高中階段地理教學的連續與協調。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學銜接
中學地理是中學課程中一門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特性的學科,是各學科中唯一以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和人類與環境關系及可持續發展為內容的學科。中學地理的學習包含初中與高中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地理學習銜接應該是科學而循序的。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旨在把握地理學習的認識過程,注重知識、能力、情感和行為的融合和地理思維與行為能力的培養、地理思想方法與價值觀的形成,并著眼于培養學生獲取、處理、更新知識與再學習的能力,陶冶學生的地理情懷[1]。
一、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背景
1.課程設置模式使學生知識學習出現斷層。“初二結業,初三暫歇,闊別一年,再學高中地理”,是當前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模式。由此,學生在中學地理學習中出現了斷層現象。當學生在接受高中地理學習時,對初中地理知識的遺忘程度往往已經非常嚴重。區域地理知識的匱乏深深地困擾著高中地理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和升學,這在鄉村初中畢業生中表現格外明顯。在現行課程設置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學與高中地理教學是相互孤立的。初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師及教學內容幾乎沒有交融。初中地理教師只管眼前的一畝三分地,缺少高瞻遠矚的眼光;而許多高中地理教師則沒有建立系統的中學地理知識體系的意識,從而難以建構起清晰明確的地理教學思路。2.學科邊緣化影響高中地理教學的順利開展。地理學科在初二下學期以會考的形式結業,以分數段設定等級或按照百分數計分,在高中錄取時參考分值不高。在應試教育依然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實際結果是學校和學生對初中地理教育教學的漠視。由于評價的偏頗,學生學習興趣低落深深影響了地理教師的教學熱情,而地理教師淺顯單調的講解更使學生失去地理學習熱情,初中地理考試題型單調、題目簡單,多為機械性記憶題目,許多地理教師或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或是給學生圈范圍、劃重點,這種“應試”教學模式深刻影響高中階段地理教學的順利開展。中學地理學習包含初中與高中兩個階段,兩個不同的學習階段有著各自的學習特征。如何實現初高中地理教學的平穩過渡,以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適應高中地理學習的需要是目前中學地理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參照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地理高考要求及福建省的中學地理教學實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可從加強系統地理知識教學銜接、強化區域地理教學銜接、加強學習方法教學銜接等方面入手。
二、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路徑
新課程下高中地理教學應用3篇
第一篇
1引言
近年來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低效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得地理教學質量低下,學生學業負擔加重。因此,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如何實施素質化的地理教學工作、實現地理教學有效性成為了擺在每一個地理教學工作者面前重要的課題。
2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的概念和內涵
有效教學(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后,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其核心是以學生有無進步與發展作為衡量教學效益的唯一標準。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學,以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有效教學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二是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所謂高中地理“有效教學”是指按照中學地理新課程標準,結合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科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運用現有的地理教學設施和最佳的教學方法,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完成高中地理教學內容,實現地理教學目標,滿足學生教育價值需要的地理教學活動。[1]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有效教學的唯一指標。
3地理新課程標準對有效教學的界定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