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6 20:44: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公共安全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全球視角下公共安全研究論文
摘要:公共危機影響和危害的廣泛性需要多元主體的合作治理,全球治理無疑是實現公共危機治理的有效途徑,但是政治、經濟、主權等多元利益的沖突是制約公共危機全球治理的關鍵。因此,在求同存異、互惠互利基礎上構建公共危機全球治理的合作治理框架成為必要。
關鍵詞:公共危機;全球治理;國家利益;困境;路徑選擇
2004年12月26日,震中位于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發生了震級達9.0級的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對東南亞及南亞地區造成巨大傷亡,海嘯遇難者總人數近30萬。海嘯發生后,世界各國及各種世界組織和民間團體、個人向海嘯受災國提供了大量援助,但在各受災國向世界申請援助時,印度作為海嘯受災國曾一度拒絕援助。原因則是因為西方大國在援助背后所隱藏的政治目的,如“美日借救災染指馬六甲,派大批軍艦開進國際水道”。同樣值得關注的是,2008年5月發生在緬甸致使1.5萬多人喪生、上千萬人受災的熱帶風暴襲擊,在接受國際人道主義援助的同時,因拒絕美國的救災援助而引起外交摩擦。在公共危機全球化形勢日漸凸顯的今天,使得我們必須對公共危機的全球合作治理投入更多的關注。
一、全球治理:公共危機有效治理的途徑
所謂公共危機是指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作出關鍵決策的事件。危機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就客觀存在著,根據聯合國的界定,危機主要包括:(1)自然災害,又可分為地質方面:地震、火山等,水文氣象方面:洪澇等,生物學方面:瘟疫、流行病等;(2)技術災難,來自技術或工業事故,如爆炸、火災、污染、輻射、泄漏等導致的喪生、受傷、財產受損或環境惡化;(3)環境惡化,人類行為導致的環境和生物圈的破壞,如森林大火、生物絕種、資源破壞等。危機所具有的突發性、不確定性、不可預見性以及影響的廣泛性,使得其對社會的危害已經不僅僅停留在一個地區、國家的范圍內,更會泛及到多個地區、國家甚至對全球產生威脅: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使得整個歐洲都籠罩在核污染的陰霾中;英國瘋牛病的爆發使得全球“談牛色變”;亞洲金融風暴使得全球金融市場一度低迷;美國“9?11”事件引發了全球的反恐熱潮并促成了反恐聯盟的建立;SARS事件、印度洋海嘯更是觸動了全球的神經。在各種危機充斥著人類社會政治、經濟、公共衛生、地區和國家安全等各個領域的今天,一國或一個地區的危機不能僅僅依靠自救來實現,而必須整合全社會和世界各國的力量來進行治理,治理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理論支撐。
根據全球治理委員會在《我們的全球之家》的研究報告中對治理的界定,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而所謂全球治理,指的是通過具有約束力的國際規制(regimes)解決全球性的沖突、生態、人權、移民、、走私、傳染病等問題,以維持正常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公共安全分析論文
一、城市人行道的公共安全功能
傳統上城市公共安全的提供是來自國家,而公共安全建設也因缺少市民的參與而減少了其公共性。正如亞里士多德在論述以何種方式建立城邦時所提到的人們對公共事物與私人事物的不同態度問題時所說,“凡是屬于最多數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物,人們關懷著自己的所有,而忽視公共的事物;對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對他個人多少有些相關的事物?!盵1]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事物的普遍聯系性,不僅自己和他人有著密切聯系,個人和環境也相互影響,單純在乎“私人事物”是遠遠不夠的,越是公共的,越是私人的。
人們在城市人行道行走或是駐足,總會有是否“安全”的顧慮。因為如果該街區或是人行道是“安全”的,就不會考慮是否安全的問題了。人不是被動的安全受益者,也不是無助危險的受害者。而一個城市街區的基本安全原則是人們在人行道上身處陌生人之間必須感到人身安全,必須不受潛意識感覺到陌生人的威脅。因此,城市的人行道必須具有而又實際具有城市公共安全的功能。
二、城市人行道存在的安全問題及其原因
(一)城市人行道安全活力不高
維護城市安全是警察的責任,但是城市的公共安全不應該單是主要由警察來維持。而且,目前街道的警力不足這一現實狀況,更加凸顯出街道安全活力不高的問題。城市的公共安全主要應該是由一個相互聯動、非正式的網絡來維持——一個有著自覺的抑止手段和標準的網絡,它由人們自行產生,也由其強制執行,這就是城市街區自己的安全活力,它可以依靠街區人行道的安全功能發揮出來。而目前大部分的街區既沒有一個自制網絡來抑止不安全事故,又沒有完全依靠發揮人行道的安全功能,使街區自身在街區公共安全上無所作為,致使安全活力不高。
城市街區公共安全研究論文
摘要:現代社會中,人們對街區公共安全的需求已呈現出多樣化和個別化。城市人行道除了承載路人行走的功能外,也具有公共安全的功能。而目前城市街區人行道的安全功能發揮不充分,使得城市街區的公共安全依然存在一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激發人行道自身的安全自治化活力,增強街區居民歸屬感,樹立街道居民自覺監管意識以及充分利用街區公園的特點來提高整個街區的公共安全程度。
關鍵詞:城市街區;城市人行道;公共安全
目前,人們對城市人行道發揮的公共安全功能重視度不夠,街區的治安管理也多數依賴傳統的模式,而發揮人行道自身的安全自治化活力不夠,街區居民參與安全管理程度不高,街道安全管理環境也急需優化。
一、城市人行道的公共安全功能
傳統上城市公共安全的提供是來自國家,而公共安全建設也因缺少市民的參與而減少了其公共性。正如亞里士多德在論述以何種方式建立城邦時所提到的人們對公共事物與私人事物的不同態度問題時所說,“凡是屬于最多數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物,人們關懷著自己的所有,而忽視公共的事物;對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對他個人多少有些相關的事物。”[1]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事物的普遍聯系性,不僅自己和他人有著密切聯系,個人和環境也相互影響,單純在乎“私人事物”是遠遠不夠的,越是公共的,越是私人的。
人們在城市人行道行走或是駐足,總會有是否“安全”的顧慮。因為如果該街區或是人行道是“安全”的,就不會考慮是否安全的問題了。人不是被動的安全受益者,也不是無助危險的受害者。而一個城市街區的基本安全原則是人們在人行道上身處陌生人之間必須感到人身安全,必須不受潛意識感覺到陌生人的威脅。因此,城市的人行道必須具有而又實際具有城市公共安全的功能。
公共安全管理論文
一、公共安全、公共危機與公共安全管理
所謂公共安全,是指社會和公民個人從事和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和交往所需要的穩定的外部環境和秩序。所謂公共安全管理,則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及社會各項活動的正常進行而做出的各種行政活動的總和。
根據聯合國的界定,影響公共安全的突發公共事件主要是:(1)自然災害,又可分為地質方面,水文氣象方面,生物學方面;(2)技術災難,來自技術或工業事故;(3)環境惡化,人類行為導致的環境和生物圈的破壞;(4)社會安全,包括戰爭和社會動亂等。其級別分為4級:I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Ш級(較大)和Ⅳ級(一般)。
公共危機指的是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公共安全管理的任務與目的就在于解決公共危機問題,它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就客觀存在著的。
公共安全與公共管理密切相關,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綜合運用政治的、經濟的、管理的、法律的等多種方法,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依法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提升公共部門活動績效,提供公共產品,從而達到增進公共利益目的的一種管理活動。強化公共安全管理,需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科學的公共安全觀,需要公共安全管理系統自身的完
善和公共管理體系的完善。
政府公共安全管理論文
摘要:公共安全與公共管理密切相關。本文從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管理的內涵出發,分析了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從八個方面提出了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投入、建立和完善我國公共安全管理體制的觀點。
關鍵詞: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管理投入
一、前言
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別關注的十分重要的社會問題。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這個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人們的生存與生活就不可想象。因而維護公共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社會安定和發展的大事;是國家實施法律、治國安邦的重要職能;是加強公共管理、建設強大國家的一項系統工程。
二、目前國內外公共安全管理理念
21世紀,全球各地區公共安全事件更是接踵而至,韓國大邱地鐵縱火事件、美國9·11恐怖襲擊、2004年8月歐美一些國家先后發生大規模停電事故、西班牙人質事件、印度洋海嘯大災難以及卡特里娜颶風橫掃美國等各種公共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給人類帶來沉痛的災難,全世界也因此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公共安全管理體制研究論文
摘要:公共安全與公共管理密切相關。本文從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管理的內涵出發,分析了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從八個方面提出了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投入、建立和完善我國公共安全管理體制的觀點。
關鍵詞: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管理投入
一、前言
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別關注的十分重要的社會問題。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這個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人們的生存與生活就不可想象。因而維護公共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社會安定和發展的大事;是國家實施法律、治國安邦的重要職能;是加強公共管理、建設強大國家的一項系統工程。
二、目前國內外公共安全管理理念
21世紀,全球各地區公共安全事件更是接踵而至,韓國大邱地鐵縱火事件、美國9·11恐怖襲擊、2004年8月歐美一些國家先后發生大規模停電事故、西班牙人質事件、印度洋海嘯大災難以及卡特里娜颶風橫掃美國等各種公共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給人類帶來沉痛的災難,全世界也因此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公共安全管理體制分析論文
一、公共安全管理概念
公共安全是人們正常的生活和生產秩序狀態,公共安全管理是對這種秩序狀態的維護與保持,對打亂該秩序狀態的各類事件的應對,以及對事件后果的消除、對秩序狀態的恢復的全過程。在新西蘭被稱為“民防”(CivilDefense)或“民防緊急事態管理”(CivilDefenseManagement),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公共安全管理被稱為“緊急事態管理”(EmergencyManagement)。美國將緊急事態管理的活動、政策和項目分為4個功能區:減除、準備、應對和恢復,這就是緊急事態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論或四個階段理論。澳大利亞也用四個階段將緊急事態管理分為預防/減除、準備、應對和恢復,簡稱為“PPRR”。從具體內容上講,與美國的概念沒有什么區別。因此西方國家又把四個階段簡稱為“PPRR”或“MPRR”。雖然稱謂與我國的“公共安全管理”不同,但內涵相同,只是管理機構的組織和名稱有所區別。
二、中國公共安全現狀分析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上天災人禍頻發,大眾傳媒、電子信息使之仿佛就發生在每個人身邊。中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如2003年的波及全球的風險事件SARS,各地區煤礦安全事件的屢屢發生,2008年以來自然災害,食品問題頻頻出現,使得人們不得不重視并且正視公共安全管理問題。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以下四類:(1)自然災害;(2)事故災難;(3)公共衛生;(4)社會安全。按照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一般分為4級:I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Ш級(較大)和Ⅳ級(一般)。
三、中國公共安全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雖然中國在公共安全管理領域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有特色的管理體制,但這種體制是以分領域、分部門的分散管理為特點的,政府尚未建立統一的專業職能部門對突發公共事件實行專業化管理,而是沿用“條塊”方式將突發公共事件管理交由相應的職能部門承擔。
城鎮燃氣公共安全風險評估論文
1燃氣供應系統主要風險
(1)影響儲配站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儲配設備與工藝、電氣安全、防火防爆措施、內部布置、建(構)筑物、自然災害和周邊環境等;燃氣管道泄露的主要原因是外力破壞、腐蝕、地面沉降、管材缺陷、操作失誤、自然災害等,其中外力破壞是主要原因;影響調壓站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建(構)筑物、調壓設施可靠性、安全防護和通風設施、自然災害和周邊環境等。
(2)燃氣應用系統風險因素。主要包括由于室內管道閥門老化、腐蝕,膠管老化、脫落、損壞,外部機械撞擊,使用不安全灶具(無回火安全防爆裝置和熄火保護裝置),誤操作,自殺和犯罪導致的火災、爆炸和人員中毒事故。
2燃氣供應系統公共安全風險評估體系
根據以上風險分析結果可知,在城鎮燃氣供應系統的流程上首先要保證氣源系統供給安全、輸配系統安全以及應用系統安全。在建立城鎮燃氣供應系統公共安全風險評估體系時,還應增加保障各流程安全的綜合安全管理水平的考核以及外界環境對系統影響程度的考核。因此,將城鎮燃氣供應系統風險的評估指標劃分為五大部分,四個層次,見下表。
3燃氣供應系統公共安全風險評估體系應用
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研究論文
摘要:公共安全與公共管理密切相關。本文從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管理的內涵出發,分析了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從八個方面提出了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投入、建立和完善我國公共安全管理體制的觀點。
關鍵詞: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管理投入
一、前言
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別關注的十分重要的社會問題。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這個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人們的生存與生活就不可想象。因而維護公共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社會安定和發展的大事;是國家實施法律、治國安邦的重要職能;是加強公共管理、建設強大國家的一項系統工程。
二、目前國內外公共安全管理理念
21世紀,全球各地區公共安全事件更是接踵而至,韓國大邱地鐵縱火事件、美國9·11恐怖襲擊、2004年8月歐美一些國家先后發生大規模停電事故、西班牙人質事件、印度洋海嘯大災難以及卡特里娜颶風橫掃美國等各種公共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給人類帶來沉痛的災難,全世界也因此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公共安全問題對旅游業影響及對策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分析“非典”(SARS)和禽流感(HPAI)兩個典型的公共安全事件對我國旅游業的影響,提出了旅游業應如何應對公共安全問題的若干策略。
關鍵詞:旅游業公共安全對策
旅游業是一個敏感型產業,易受經濟、政治、自然以及社會因素等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特別是近期發生的公共安全事件,使旅游業應如何面臨公共安全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
我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超過了汽車、電子、鋼鐵和農業等傳統產業。旅游業的發展不僅給許多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為它們帶來豐厚的外匯收入。同時,在旅游經濟的帶動下,交通、建筑、通訊等相關產業及配套環境的建設也得到了發展。
我國的旅游業屬于一個新興行業,雖然起步較晚,但已形成一定的規模。2002年,全國的旅行社總數已經達到11552個。據國家旅游局的旅游業統計公報顯示,2000年全年旅游業總收入達4519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2.9%。2002年,我國旅游業總收入為5530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GDP)的5.4%。各類旅游人數及國際、國內旅游收入逐年上升,我國的旅游業處于平穩的發展階段。然而,我國旅游業的收入僅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值的5%,還遠遠小于世界其它國家的旅游業在國民生產總值(GDP)中的比重。但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旅游業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根據2010年的遠景目標綱要:2010年我國旅游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