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03:32: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管理學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管理學管理

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

一、關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區別

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然而這個整體又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人們可以對這些不同的部分給予不同的稱謂,如社會團體、社會群體、社會部門等。其中,有關這些社會部門的分類,人們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或運用不同的標準對之加以區分。例如,傳統社會科學一般將整個社會部門分為政治部門、經濟部門、文化教育部門、科學技術部門,等等。為了從更宏觀上對社會部門進行分類,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會部門管理的規律,當代一些社會科學家將整個社會部門區分為三大部門:第一部門為政府組織,這是純粹的公共部門;第二部門為工商企業,這是非公共部門,西方的一些學者將之稱為私人部門;第三部門是介于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之間的一些部門,這些部門非常復雜,有的更具有工商企業的特點但又不同于工商企業,往往被稱為公共企業或公益企業;有的則更類似于或依賴于政府組織,往往被稱為非政府公共機構。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投資興辦和經營的自來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資興辦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非營利性的公共醫療機構以及類似于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的中介組織等等。

政府作為所謂“純粹的”公共部門,它具有以下基本特點:第一,政府組織的基本職能是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這里所說的公共事務包含了社會中除私人領域(按西方學者的觀點,競爭性的工商企業一般屬于私人投資領域,因而這方面的事務被劃歸于私人領域,屬私人事務)以外的所有事務。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過私人或私人組織來進行處理,小到個人的談情說愛、結婚生子,大到組織生產、經營管理;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是無法由私人或私人組織來辦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會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維護、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公民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障、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智力開發,等等。有關這些事務的管理,必須由一個超越私人或私人組織之外的公共組織來進行處理或加以管理。第二,政府組織用來從事公共管理的權力是一種公共權力。把這種權力稱之為公共權力,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理由:一是這種權力就其性質而言,它總是表現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某一個階級的權力,而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私人權力。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盡管皇帝把皇權當成自己的一種家族權力,但它實際上是代表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的,離開了它所代表的整個階級,這種權力就不會存在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組織的權力被宣稱為是一種來自于全體公民的權力,盡管它實際上仍然是有產階級的權力;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已經被寫入了共和國的憲法。一句話,自從政府產生以來,幾乎所有社會的政府組織的權力在性質上都是公共的,當然,由于社會性質的不同,在“公共”這一概念下所隱含的意義有所區別。第三,政府組織所掌握和運用的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我們知道,政府要通過行使其權力來實現其職能,必須以掌握一定的資源為前提。沒有一定的人、財、物作基礎,整個政府組織就無法運轉起來。而在人、財、物等資源中,從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對財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礎的。政府組織的財政來源于全體公民的稅收,因而其財政實質上是一種公共財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國土、礦山、水利等重要資源,也是一種公共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就其本質而言,是為全民所共享的。第四,政府組織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是一種公共物品。這種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單獨提供給每一個人,而是自動提供給社會中的所有人。例如,國防作為一種公共物品便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保衛著該國的全體居民,而不需要每一個人單獨購買。因此,單個個人不會花錢也可能享受公共物品,即所謂的“搭便車”現象。這樣,單個個人一般不會自己花錢來購買公共物品,這種物品只能由政府來購買或提供。第五,政府組織行為的價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政府組織是一種公共服務組織,從理念上講,它應該把全體公民當成自己的服務對象,它不應該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對于政府組織來說,凡是追求自己本組織、本部門利益的行為都是錯誤的。因此,政府應該是一種“公益人”而不應該是一種“自利人”。它應該也只能把追求和維護公共利益作為本組織、本部門的行為目標。在這里,公共利益應該理解為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當然,在一個存在著不同階級、不同團體的社會里面,由于不同階級之間、不同團體之間的利益是相互沖突的,而且這此不同階級、不同團體的利益與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也可能發生沖突,因此,在政府如何對待社會共同利益的問題上也有一個哪個階級、哪個團體的利益優先的問題,但這并不能因此否定政府組織行為以公共利益作為基本價值取向這一事實。

競爭性工商企業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投資主體,在西方國家主要是私人,因而其權益主要歸私人所有。這表明,這類組織所控制的資源,實際上歸企業的所有者所有,因而是一種非公共資源。當然,這里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多個人的聯合,但其產權是非常明確的,因而每個人所享有的權益也是非常明確的;在我國,國有資產也將逐步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在有些競爭性企業,雖然國有資產還占有很大比例,但已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享有充分的自主經營權,實行自負盈虧,因而也正在逐步向真正的非公共部門過渡。第二,競爭性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一般屬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能夠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夠分別按競爭價格賣給不同的個人,而且一般不會對他人產生外部效應。因此,個人對私人物品的消費是可計價的,這樣的物品可以由私人自己購買,而不必由政府來提供;其價格完全可以通過市場競爭來加以確定,而不必由政府來加以控制。第三,競爭性工商企業的行為價值取向是本企業利益的最大化。競爭性工商企業活動所遵循的是“經濟人”原則,這種原則實際上是一種“自利人”原則,其目的是追求本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盡管企業必須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并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有益于整個社會的價值,但就其基本動機而言,為社會提供產品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這種經濟人的實質正如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利己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1](第14頁)。這就是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人”,這也是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特性。

以上分析表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間至少存在以下三點區別:一是在它們所占有的資源問題上,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所占有的是一種公共資源,公共權力也可以看成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而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的競爭性工商企業所占有的是一種產權明確的非公共資源。二是在它們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方面,政府組織所提供的是一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而競爭性的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則是一種私人化的產品。三是在它們的行為價值取向上,政府組織必須以公共利益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而工商企業則往往以其自身利潤的最大化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

二、關于第三部門及其與公共部門的關系

查看全文

《管理學》課程改革研究

摘要:管理學是經濟管理類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系統研究管理過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課程,通過現代管理理論、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管理技巧的講授,具有凝練管理思想、強化基礎理論、注重聯系實踐、拓寬知識面和追求理論創新等特點,是經濟管理類各專業其他后續課程的基礎。基于“企業家精神”引領的《管理學》課程改革研究,是依托“企業家精神”、崗位導向標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切入點,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責任意識、管理能力為目標,提高學生專業職業技能,構建“開放性、體驗式、立體化”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管理綜合素養實踐課程體系。

關鍵詞:企業家精神;管理學;課程改革;體系

一、基于“企業家精神”引領的《管理學》課程研究的理論基礎

清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提出:“企業家精神”是管理學院學生必修課程內容,“企業家精神”是一種思維能力,這種能力可能不完全是學校培養的,但至少是可以熏陶的,可以創造環境,讓學生自由發展。了解企業家的成與敗,堅定信念,才能更好的進行專業學習。樓高行老師在《教書育人》雜志中《開發企業家精神教育校本課程的探索與實踐》,文中提出:開發企業家精神校本課程,既是學校培育生長點、打造特色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的需要的觀點。在我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后發現,我國“企業家精神”引導課程改革的教學模式探討和實踐剛剛起步,在現有資料中還未發現“企業家精神”引領課程改革的教學設計與實踐方面整體的研究成果,在理論研究方面還屬空白區域。本課題通過研究與分析,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對《管理學》課程建設的促進和引領作用,從而有效提升課程建設的發展水平。課程設計要讓學生樹立現代管理的思想觀念,掌握和運用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為學生接下來的專業學習及未來就業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職業基礎;通過“企業家精神”引領課程實踐,可以找出課程建設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從而優化雙師型隊伍建設,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優化實訓基地建設等;通過“企業家精神”引領課程建設逆向思維,可以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造,按照工作過程的梯度,研發一系列具有典型性、指導性的系列項目課程,提煉轉化為教學項目,為專業課教師提供項目典型課例,起到引領改革、服務實踐及社會終身培訓的作用。

二、基于“企業家精神”引領的《管理學》課程改革目標

1.以培養學生綜合管理素養為教學目標,堅持“企業家精神引領”的教育理念,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管理學》關于企業家實戰案例庫,通過企業家講座、我身邊的企業故事、我與行業精英面對面等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素養,準確定位,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管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傳授,又要重視管理理論的應用,加強實踐環節的學習和運用;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從以教師的“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主,由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溝通,從以教師組織教學為主轉變為以學生自我控制為主,從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以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主。2.建立開放性、體驗式、立體化的管理學實踐課程體系,著力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既具備扎實的管理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培養創新型管理人才。3.根據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構建課程體系,教學環節突出核心技能的培養。啟動“課程體系模塊化、課程設置進階化、教學內容案例化、項目化”。構建開放性、體驗式、立體化的創意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體系,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管理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內容。

查看全文

管理學工作感想

開始學習管理學。以前對于管理只接觸過一些斷斷續續的概念,進入電大后。不是很全面了解。經過半年的系統學習下來,有了不少收獲,以前工作中接觸過的一些管理培訓思想都通過逐步學習而全面一一對應起來。

發現這門學科涉及面非常廣。而有效的管理,通過學習。沒有一種固定模式的首先擺在第一位的必需是結合實際,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目標,都會有很多個管理的選擇,而我則要從中選擇出一種最有效,最節約,又或是最易實現的方法。于是必需要首先明確一個最核心最本質的目標。對于企業管理,那就是投入最小利息換取最多的回報,而工作和人是管理的兩個重要部分。

所有的企業都是由無數人來擔任無數職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同時每一個職位的人,對于工作。不管是管理者、技術人員、工人,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一定的計劃內的這些都是企業在運作前需要設計規劃好的內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把這些工作的結構和內容計劃安排好。單從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達到最合理最科學,而企業中每個人的工作也是最恰當最精準,那么這個企業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找不到一個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時實際情況也是變化萬千,現實的要求在不時改變,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須不停的改變,這對于管理者來說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管理學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個“最完美”這方面,20世紀初出現的科學管理思想有著很大的成績。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思想,包括確定合理的工作規范、工作方法規范化、合理配備工人、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實行職能工長制。這些理論自身對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工作的科學設計和改造,從而提高效率。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從科學管理思想中收獲更本質的內容,那便是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使人們工作效率不時提高。泰勒在這一方面只是為人們開了個頭,后來的管理者需要發揮發明力,面對各種情況,科學理性地設計組織結構、工作方式等,從而使效率達到最大。這便是對于工作的一部分,當然不只是科學管理思想對其有積極作用,但最終目標還是通過調整工作,來使效率達到最大。

然而如果沒有第二部分的話,第一部分無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局部。第一局部無疑會大打折扣。

那么對于人的工作是充溢彈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因素會影響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這第二部分是對于人。如果說對于工作的設計和調整是屬于比較固定和硬性的話。對人的關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如果不這樣,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內容會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耐久忽視對人的關注,則會發生更消極的影響。對于人,管理者要做到使人的工作效率達到最大,這需要人對工作有很大的積極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發揮出他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環境、人際關系、人文氣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方面,梅奧的人際關系學說開創了這一領域。通過著名的霍桑實驗,提出了與科學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會人的假設、士氣的概念、非正式組織。梅奧的理論使人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人”一個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一群和睦競爭的工人、一股積極向上的工作風氣,能產生的工作效率將會很大地逾越一般情況下的工作環境。這一方面顯然不同與工作方面,充溢著很大的彈性和變化,也對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類型的管理者或許會營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即使是優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樣。好的工作環境沒有特定的規范,只要能更好地促進人們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才干把對人的工作做好,這一點也是相當的不容易。總的來說,對于人這一方面,雖然不及對于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發生的效果可能更顯著,同時也會給一個企業帶來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帶來的內容。

大致可分為這兩個方面的內容,認為企業中的管理。對于工作和對于人。而管理所包括的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這兩方面的具體任務之中。管理是一種藝術,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其具體操作方法又不局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發明力。學習管理學,想不光是要學習管理學自身的學科內容,也要從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管理學也是一門很需要自己思考和研究、發現問題的學科,并且所有的知識都必需要經得住真正實踐的考驗。

查看全文

管理學課程改革探討

摘要:高等學校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項目教學法是以現代課程理論為指導,強調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按職業活動和要求設計教學內容,按照實際的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景組織課程,形成圍繞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學與訓練項目。項目教學法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把教學內容融于項目中,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思路,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工作思路,使理論和實踐有機融合。文章探析了管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從中發掘存在的各種問題,在這些問題基礎上進行項目化教學改革與實踐,為有關研究人員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教學改革;管理學課程;高職;項目教學

目前,我國很多的高職院校的經濟學院都在開設管理學課程,這個是符合高職學生的發展方向的,這門課程是專門針對管理學方面的人才而設定的,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這門課程在在傳統的教學理論上進行改革和創新。很多高職學生能夠深刻理解這門課程的內容,就書本上的知識記得十分牢固,但是并不會應用于實踐當中去,這樣就違背了《管理學》課程設置的初衷,達不到想要取得的教學效果。當今很多的高職院校都在進行改革,將這門課程能夠與作者本人的實際經驗相結合,本人認為這門課程的改革十分必要,而且這門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更好的實踐,使學生能夠將這門課程的理論知識應用到企業的管理中去,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

1.《管理學》課程實行項目化教學改革的思路

在《管理學》的課本中主要介紹了管理的一些基本活動,管理是一個過程,管理的職能分為很多,主要包括計劃、組織、領導、決策、協調和控制等,《管理學》的教學主要內容就是講解每一個職能的內容和作用,將每一個內容聯系到企業的實際管理當中去,突破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實現與實際相聯系的項目化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的變革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的增加學生的素質,下面是本人的教學思路,僅供參考:第一步,在課程上首先應該分組進行,將所有的學生進行分組,一般的情況下都是六個人一組,這六個人屬于一個團隊,每個班級有若干個六個人組成的團隊,要求團隊中男女都有,這一個團隊中不能是來自同一個宿舍,因為在工作中一般不選擇自己的領導和同事,所以這樣做的好處是教會學生們學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學會與各樣的人一起共事。第二步,每個團隊都應該選擇本隊的組長,除此之外還要有一個朗朗上口的隊名和響亮的口號,增加隊伍的氣勢。比如,可以設置一些霸氣的隊名“舍我其誰”、“英雄本色”等等。要簡潔明了。第三步,教師要給每個組分配任務,任務的分配要根據每個章節的課程內容不同而分別分配,團隊中的每個學生都應該按照任務要求去完成,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角色的扮演,任務完成之后要有一份任務完成工作報告,填寫完成之后上交給老師,然后每個團隊選擇一個代表向老師匯報情況,全班同學對學生的匯報一起評價。第四步,老師要根據學生的表現打出相應的分數。老師根據以上各個組的任務完成情況,包括出勤情況、課堂表現情況打出分數,這個分數作為最終的分數。

2.《管理學》課程實行項目化教學改革的實踐

查看全文

《亮劍》中的管理學探討

摘要:本文以電視劇《亮劍》的一個精彩案例為背景,從決策的有效思維過程角度評析了主人公李云龍的有效決斷思維,以期通過相關的研究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將管理的魅力形象的展現出來。

關鍵詞:管理學;決策思維;亮劍

近幾年電視臺持續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亮劍》,以宏偉的戰斗場面、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吸引了不少的電視觀眾,特別是獨具個性的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云龍,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是管理的活教材。本文將從決策的有效思維過程角度去評析"李云龍赴鴻門宴"片段,去體會管理的實踐魅力。

1決策的有效思維過程

決策在管理學上的定義是指管理者識別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利用機會的過程。換言之,決策是一個過程,決策本身不是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或者利用機會。決策的有效思維過程,就是建立或確定目標->界定問題->確定可能的解決方案->評估方案并選擇方案(約束條件)->實施并監測方案。

2基于決策的有效思維過程評析"李云龍敢赴鴻門宴"

查看全文

高職管理學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養

摘要:在現代高職管理學教學中,跨文化管理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對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管理能力,為學生發展成為優秀的管理人才奠定基礎。所以高職院校要在管理學教學的過程中革新管理教學的內容,改革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高職管理學教學中跨文化管理的教學質量。本文主要通過分析高職教學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養的必要性,以及高職管理學教學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探討加強學生跨文化管理能力培養效果的方法、策略,旨在為高職跨文化管理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管理學教學;跨文化管理;培養策略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所需要人才,所以在管理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結合,這是培養學生管理方面專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的重要途徑。在新經濟全球化浪潮下,企業運營發展已經實現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企業內部的員工也具有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所以高職院校在培養管理人才的時候,要認識現在多元化的企業環境,豐富高職管理學中的跨文化管理內容,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識,為學生將來投入管理事業奠定基礎。文章就現階段我國高職管理學教學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探究如何提高高職管理學專業學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

一、高職教學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跨文化管理是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的美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針對不同形態的文化氛圍設計出的一種現代化管理機制,是維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共同的行為準則,能夠有效的激發企業人力資源的潛力和價值,最大程度的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所以跨文化管理成為管理學教育界高度關注的話題,尤其我國高職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培養社會市場中需要的人才,所以高職院校要以提高學生跨文化管理的能力為培養目標來重新設置管理學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為將來投身社會企業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二、我國高職管理學教學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旅游管理學生學習管理學當前狀態及研究

一、“管理學”在旅游管理專業中的地位與要求

1.核心基礎地位

我國1997年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審核授予學位的學科、專業范圍劃分的依據。同時,學位授予單位按本目錄中各學科、專業所歸屬的學科門類,授予相應的學位。在目錄中,旅游管理是屬于管理學學科門類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因此,旅游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學學位。

旅游管理在我國是一個年輕的學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于1979年開設旅游專業,隨后,南開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學校也相繼開設相關專業。時至今日,幾乎每個本科院校均開設了旅游學科的相關專業,旅游專業一度被看成熱門專業。但是,直到上世紀的90年代初,旅游專業名稱還不統一,全國各地出現了諸如:賓館管理、風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歷史與文化等各種稱謂,畢業生最后拿到的是經濟學、文學、工學等學士學位,1998年以前畢業的旅游專業碩士拿到的是經濟學學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從1998年開始,把旅游學科統一劃歸到管理學門類,國內與旅游相關的專業開始重視“管理學”課程的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生與博士生入學考試幾乎都把“管理學”列為考試課程,因此,“管理學”受到旅游專業師生廣泛重視,而成為旅游學科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

此外,從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教學計劃可以發現,四年制本科教育中開設的核心課程中屬于管理類的還有:“飯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區管理”、“旅游市場營銷”等,即管理類的課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學”在旅游學科中處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學好“管理學”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顯得尤為重要。

2.開設目的與要求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分析論文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公共管理學的問題引起了行政管理學界的關注。其中一個基本問題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一種觀點認為,從國外的研究情況來看,公共管理學就是行政管理學,兩者的差別是由于翻譯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是有區別的,二者不能等同。但這種差別何在?后者沒有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筆者認為,在今天的中國探討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不能僅僅以西方學者的觀點為依據,而主要應根據中國目前的理論與實踐來探討。本文試圖首先通過對公共部門的科學界定來確定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然后在此基礎上探究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

一、關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區別

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然而這個整體又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人們可以對這些不同的部分給予不同的稱謂,如社會團體、社會群體、社會部門等。其中,有關這些社會部門的分類,人們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或運用不同的標準對之加以區分。例如,傳統社會科學一般將整個社會部門分為政治部門、經濟部門、文化教育部門、科學技術部門,等等。為了從更宏觀上對社會部門進行分類,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會部門管理的規律,當代一些社會科學家將整個社會部門區分為三大部門:第一部門為政府組織,這是純粹的公共部門;第二部門為工商企業,這是非公共部門,西方的一些學者將之稱為私人部門;第三部門是介于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之間的一些部門,這些部門非常復雜,有的更具有工商企業的特點但又不同于工商企業,往往被稱為公共企業或公益企業;有的則更類似于或依賴于政府組織,往往被稱為非政府公共機構。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投資興辦和經營的自來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資興辦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非營利性的公共醫療機構以及類似于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的中介組織等等。

政府作為所謂“純粹的”公共部門,它具有以下基本特點:第一,政府組織的基本職能是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這里所說的公共事務包含了社會中除私人領域(按西方學者的觀點,競爭性的工商企業一般屬于私人投資領域,因而這方面的事務被劃歸于私人領域,屬私人事務)以外的所有事務。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過私人或私人組織來進行處理,小到個人的談情說愛、結婚生子,大到組織生產、經營管理;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是無法由私人或私人組織來辦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會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維護、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公民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障、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智力開發,等等。有關這些事務的管理,必須由一個超越私人或私人組織之外的公共組織來進行處理或加以管理。第二,政府組織用來從事公共管理的權力是一種公共權力。把這種權力稱之為公共權力,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理由:一是這種權力就其性質而言,它總是表現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某一個階級的權力,而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私人權力。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盡管皇帝把皇權當成自己的一種家族權力,但它實際上是代表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的,離開了它所代表的整個階級,這種權力就不會存在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組織的權力被宣稱為是一種來自于全體公民的權力,盡管它實際上仍然是有產階級的權力;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已經被寫入了共和國的憲法。一句話,自從政府產生以來,幾乎所有社會的政府組織的權力在性質上都是公共的,當然,由于社會性質的不同,在“公共”這一概念下所隱含的意義有所區別。第三,政府組織所掌握和運用的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我們知道,政府要通過行使其權力來實現其職能,必須以掌握一定的資源為前提。沒有一定的人、財、物作基礎,整個政府組織就無法運轉起來。而在人、財、物等資源中,從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對財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礎的。政府組織的財政來源于全體公民的稅收,因而其財政實質上是一種公共財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國土、礦山、水利等重要資源,也是一種公共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就其本質而言,是為全民所共享的。第四,政府組織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是一種公共物品。這種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單獨提供給每一個人,而是自動提供給社會中的所有人。例如,國防作為一種公共物品便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保衛著該國的全體居民,而不需要每一個人單獨購買。因此,單個個人不會花錢也?贍芟硎芄參鍥罰此降摹按畋慍怠畢窒蟆U庋ジ齦鋈艘話悴換嶙約夯ㄇ垂郝蜆參鍥罰庵治鍥分荒苡燒垂郝蚧蛺峁5諼澹櫓形募壑等∠蚴槍怖妗U櫓且恢止卜褡櫓永砟釕轄玻Ω冒訝騫竦背勺約旱姆穸韻螅揮Ω糜兇約旱奶厥飫妗6雜謖櫓此擔彩親非笞約罕咀櫓⒈靜棵爬嫻男形際譴砦蟮摹R虼耍Ω檬且恢幀骯嬡恕倍揮Ω檬且恢幀白岳恕薄KΩ靡倉荒馨炎非蠛臀す怖孀魑咀櫓⒈靜棵諾男形勘輟T謖飫錚怖嬗Ω美斫馕騫竦墓餐妗5比唬諞桓齟嬖謐挪煌準丁⒉煌盤宓納緇嶗錈媯捎誆煌準噸洹⒉煌盤逯淶睦媸竅嗷コ逋壞模藝獯瞬煌準丁⒉煌盤宓睦嬗肴騫竦墓餐嬉部贍芊⑸逋唬虼耍謖綰味源緇峁餐嫻奈侍饃弦燦幸桓瞿母黿準丁⒛母鐾盤宓睦嬗畔鵲奈侍猓獠⒉荒芤虼朔穸ㄕ櫓形怨怖孀魑炯壑等∠蛘庖皇率怠?/P>

競爭性工商企業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投資主體,在西方國家主要是私人,因而其權益主要歸私人所有。這表明,這類組織所控制的資源,實際上歸企業的所有者所有,因而是一種非公共資源。當然,這里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多個人的聯合,但其產權是非常明確的,因而每個人所享有的權益也是非常明確的;在我國,國有資產也將逐步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在有些競爭性企業,雖然國有資產還占有很大比例,但已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享有充分的自主經營權,實行自負盈虧,因而也正在逐步向真正的非公共部門過渡。第二,競爭性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一般屬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能夠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夠分別按競爭價格賣給不同的個人,而且一般不會對他人產生外部效應。因此,個人對私人物品的消費是可計價的,這樣的物品可以由私人自己購買,而不必由政府來提供;其價格完全可以通過市場競爭來加以確定,而不必由政府來加以控制。第三,競爭性工商企業的行為價值取向是本企業利益的最大化。競爭性工商企業活動所遵循的是“經濟人”原則,這種原則實際上是一種“自利人”原則,其目的是追求本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盡管企業必須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并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有益于整個社會的價值,但就其基本動機而言,為社會提供產品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這種經濟人的實質正如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利己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1](第14頁)。這就是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人”,這也是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特性。

以上分析表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間至少存在以下三點區別:一是在它們所占有的資源問題上,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所占有的是一種公共資源,公共權力也可以看成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而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的競爭性工商企業所占有的是一種產權明確的非公共資源。二是在它們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方面,政府組織所提供的是一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而競爭性的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則是一種私人化的產品。三是在它們的行為價值取向上,政府組織必須以公共利益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而工商企業則往往以其自身利潤的最大化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關系論文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公共管理學的問題引起了行政管理學界的關注。其中一個基本問題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一種觀點認為,從國外的研究情況來看,公共管理學就是行政管理學,兩者的差別是由于翻譯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是有區別的,二者不能等同。但這種差別何在?后者沒有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筆者認為,在今天的中國探討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不能僅僅以西方學者的觀點為依據,而主要應根據中國目前的理論與實踐來探討。本文試圖首先通過對公共部門的科學界定來確定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然后在此基礎上探究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

一、關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區別

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然而這個整體又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人們可以對這些不同的部分給予不同的稱謂,如社會團體、社會群體、社會部門等。其中,有關這些社會部門的分類,人們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或運用不同的標準對之加以區分。例如,傳統社會科學一般將整個社會部門分為政治部門、經濟部門、文化教育部門、科學技術部門,等等。為了從更宏觀上對社會部門進行分類,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會部門管理的規律,當代一些社會科學家將整個社會部門區分為三大部門:第一部門為政府組織,這是純粹的公共部門;第二部門為工商企業,這是非公共部門,西方的一些學者將之稱為私人部門;第三部門是介于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之間的一些部門,這些部門非常復雜,有的更具有工商企業的特點但又不同于工商企業,往往被稱為公共企業或公益企業;有的則更類似于或依賴于政府組織,往往被稱為非政府公共機構。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投資興辦和經營的自來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資興辦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非營利性的公共醫療機構以及類似于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的中介組織等等。

政府作為所謂“純粹的”公共部門,它具有以下基本特點:第一,政府組織的基本職能是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這里所說的公共事務包含了社會中除私人領域(按西方學者的觀點,競爭性的工商企業一般屬于私人投資領域,因而這方面的事務被劃歸于私人領域,屬私人事務)以外的所有事務。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過私人或私人組織來進行處理,小到個人的談情說愛、結婚生子,大到組織生產、經營管理;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是無法由私人或私人組織來辦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會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維護、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公民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障、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智力開發,等等。有關這些事務的管理,必須由一個超越私人或私人組織之外的公共組織來進行處理或加以管理。第二,政府組織用來從事公共管理的權力是一種公共權力。把這種權力稱之為公共權力,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理由:一是這種權力就其性質而言,它總是表現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某一個階級的權力,而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私人權力。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盡管皇帝把皇權當成自己的一種家族權力,但它實際上是代表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的,離開了它所代表的整個階級,這種權力就不會存在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組織的權力被宣稱為是一種來自于全體公民的權力,盡管它實際上仍然是有產階級的權力;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已經被寫入了共和國的憲法。一句話,自從政府產生以來,幾乎所有社會的政府組織的權力在性質上都是公共的,當然,由于社會性質的不同,在“公共”這一概念下所隱含的意義有所區別。第三,政府組織所掌握和運用的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我們知道,政府要通過行使其權力來實現其職能,必須以掌握一定的資源為前提。沒有一定的人、財、物作基礎,整個政府組織就無法運轉起來。而在人、財、物等資源中,從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對財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礎的。政府組織的財政來源于全體公民的稅收,因而其財政實質上是一種公共財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國土、礦山、水利等重要資源,也是一種公共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就其本質而言,是為全民所共享的。第四,政府組織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是一種公共物品。這種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單獨提供給每一個人,而是自動提供給社會中的所有人。例如,國防作為一種公共物品便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保衛著該國的全體居民,而不需要每一個人單獨購買。因此,單個個人不會花錢也?贍芟硎芄參鍥罰此降摹按畋慍怠畢窒蟆U庋ジ齦鋈艘話悴換嶙約夯ㄇ垂郝蜆參鍥罰庵治鍥分荒苡燒垂郝蚧蛺峁5諼澹櫓形募壑等∠蚴槍怖妗U櫓且恢止卜褡櫓永砟釕轄玻Ω冒訝騫竦背勺約旱姆穸韻螅揮Ω糜兇約旱奶厥飫妗6雜謖櫓此擔彩親非笞約罕咀櫓⒈靜棵爬嫻男形際譴砦蟮摹R虼耍Ω檬且恢幀骯嬡恕倍揮Ω檬且恢幀白岳恕薄KΩ靡倉荒馨炎非蠛臀す怖孀魑咀櫓⒈靜棵諾男形勘輟T謖飫錚怖嬗Ω美斫馕騫竦墓餐妗5比唬諞桓齟嬖謐挪煌準丁⒉煌盤宓納緇嶗錈媯捎誆煌準噸洹⒉煌盤逯淶睦媸竅嗷コ逋壞模藝獯瞬煌準丁⒉煌盤宓睦嬗肴騫竦墓餐嬉部贍芊⑸逋唬虼耍謖綰味源緇峁餐嫻奈侍饃弦燦幸桓瞿母黿準丁⒛母鐾盤宓睦嬗畔鵲奈侍猓獠⒉荒芤虼朔穸ㄕ櫓形怨怖孀魑炯壑等∠蛘庖皇率怠?/P>

競爭性工商企業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投資主體,在西方國家主要是私人,因而其權益主要歸私人所有。這表明,這類組織所控制的資源,實際上歸企業的所有者所有,因而是一種非公共資源。當然,這里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多個人的聯合,但其產權是非常明確的,因而每個人所享有的權益也是非常明確的;在我國,國有資產也將逐步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在有些競爭性企業,雖然國有資產還占有很大比例,但已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享有充分的自主經營權,實行自負盈虧,因而也正在逐步向真正的非公共部門過渡。第二,競爭性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一般屬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能夠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夠分別按競爭價格賣給不同的個人,而且一般不會對他人產生外部效應。因此,個人對私人物品的消費是可計價的,這樣的物品可以由私人自己購買,而不必由政府來提供;其價格完全可以通過市場競爭來加以確定,而不必由政府來加以控制。第三,競爭性工商企業的行為價值取向是本企業利益的最大化。競爭性工商企業活動所遵循的是“經濟人”原則,這種原則實際上是一種“自利人”原則,其目的是追求本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盡管企業必須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并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有益于整個社會的價值,但就其基本動機而言,為社會提供產品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這種經濟人的實質正如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利己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1](第14頁)。這就是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人”,這也是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特性。

以上分析表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間至少存在以下三點區別:一是在它們所占有的資源問題上,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所占有的是一種公共資源,公共權力也可以看成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而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的競爭性工商企業所占有的是一種產權明確的非公共資源。二是在它們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方面,政府組織所提供的是一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而競爭性的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則是一種私人化的產品。三是在它們的行為價值取向上,政府組織必須以公共利益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而工商企業則往往以其自身利潤的最大化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

查看全文

游戲管理學論文

一、游戲揭示的六大團隊要素

美國南加州大學管理學的游戲實驗培訓課,是一個團隊合作力量的培訓,具體過程是這樣的:它并沒有大量的理論闡述,而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游戲,在南加州大學,讓人驚訝的是,在管理類教學上,它設有一個巨大的實驗中心,專門用于管理教學中的實驗,我們有時稱之為游戲。實驗開始前,一般把參與者四十余人分成若干個組,每一個組大約二十人左右,每組獨立開展實驗,實驗由大學管理學院實驗中心主任作講導,具體還有二個助教在旁協助。實驗內容大概如下:中心主任給每個人分發二塊小方塊的牌子,這些牌子共有三個顏色,每個人手上持有二種顏色。游戲規則規定,每個人都要與其他的人去作交換,在規定的時間中,如果手中持有二種一樣顏色的牌子時,這個人就獲得成功活下來,最后實驗中心會統計每次時間段內共有多少人能夠活下來。按照中心主任的要求我們開始實驗,結果第一輪下來,在規定時間內有10人遭到淘汰,接下來重新玩第二輪,反而有18人遭到淘汰。這時,大家頓時醒悟,照這樣下去,永遠也達不到全部逃生的目的,大家一起想辦法,認為必須要改變活動的方法,變各自為政為共同行動。自從改變玩法以后,效果十分明顯,效率明顯提升。總共玩到第七輪時,達到了22人在規定時間內全部逃生的目的。最后,中心主任作了詳細的講解,認為我們這個團隊具有很強的合作精神,在七輪中取得了成功,最十分稀少的,她所指導的團隊實驗中,最快的用六輪就全部結束。在經歷了長達二個小時的游戲后,中心主任才結合這個游戲切入課程主題。她認為,完成一項工作,必須要發揮團隊的力量,然而,如何才能有效發揮團隊的力量呢?實驗過程碰到的每一個問題采取的對策已作了回答,那就是需要做好六個方面的因素,它們是信任、目標清晰、角色明確、領導力、組織性、溝通交流。回顧這個實驗過程,從一開始的淘汰最多18人,發展到第七輪,在同樣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工作,達到全部人員過關,無一淘汰的程度,主要得益于邊做邊想,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打破個人主義的思想,共同合作,充分應用了上述團隊的六個因素。剛開始二輪,大家仍然各自為政,分頭去找交換對象,但很多人都為自己著想,只想得到自己有好處的牌子,誰也不肯讓步,造成了近半人員的淘汰。到第三輪開始,大家就想到,這個游戲的最終目的不是要求每個人一個人過關,而要求的是在規定的時間內成功逃生人員的總數,前面二輪的工作明顯與這個目標不符,所以在目標不清唽的情況下,必然無法有效地去開展工作。在目標明確后的第三輪我們就把所有的牌子放在了一起,集中搭配統一安排,這樣效率明顯提升,但是缺點是仍然比較亂,大家沒有分工,一哄而上,所以,大家再一次相互溝通,要求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以改變目前的無序列狀態。第四輪就是在一個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各位都聽領導的安排,效率又有較大的提高,逃生的人明顯增多,但還有差距。這時領導就履行職責,主動召集大家溝通商量,決定改變工作流程,實行流水線作業,提高速度,在流水線上,每個人都做自己的事,只做流水線的一部份,不至于出現所有人都擁擠到前臺的情況,還有部分多余的人干脆就不介入。在這個流程下開展第五輪結束,明顯地感覺秩序好了很多,每人各司其職,效率又有一定的提升,到第六輪,主要在熟悉流程的基礎上,更換一部分反應速度慢的人,大家重新組合,明確職責,結果戰績又有提升,只有一個人被淘汰。大家再一次分析,主要問題是出在了傳遞這個環節上還不夠利索,所以大家再作一次統一的要求。明確了嚴肅紀律性與組織性,整個流程一定要嚴格按程序去做,不能因自己工作不到位去影響別的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確保最終在第七輪達到目標。所以,整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商量、不斷改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團隊的六大因素不斷地被發現與應用,每一個因素的加入都提升了團隊的效率,起到了疊加的作用。

二、六大要素的現實應用

游戲中得出了團隊高效工作的六大因素,這些因素總結得相當具有深度,每個因素也富有內涵。在現實企業管理中,企業的經營班子就是一個核心團隊,雖然有不少企業突出個人英雄主義,企業名字就是老板的化身,如宗慶后與娃哈哈,萬向與魯冠球等,彼此不能分離,企業家在團隊中一枝獨秀,左右形勢,企業發展過程更像是領導在唱獨腳戲。但是,隨著市場分工的越來越細,差異化競爭越來越激烈,機會主義的時代已逐漸遠去,現在,競爭更多的是管理與創新,而不是機會,市場的瞬息萬變要求更多的團結協作,所以,英雄輩出的情況已經改變。現在,企業中更多的需要團隊,依靠團隊中各具特長的人物來獨當一面。那么,團隊的建設也是一門藝術,不是人才的簡單總和。游戲中揭示的六大要素就是團隊高效的鑰匙。這六大要素可以分成結構與能力二大部分,第一部分屬于基礎要素,即團隊成員相互之間的關系及構成,包括信任、目標清晰及角色明確;第二部分是行為要素,包括領導力、組織性及交流。這二大要素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團隊精神的提升。關于第一方面,首先是講到信任。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在對《金融時報》100強公司的合作創新方面做了一個調研,結果得出,信任是排位靠前20%的公司和排位墊底的20%的公司之間的第一分辨器,名列前茅的企業能夠充分發揮信任的力量。在學習班中的一位高級管理人員曾這樣表達自己的獨到觀點:“在這次模擬游戲之前,我從來沒有意識到缺乏信任是我們的問題所在,我苦惱每件事情進展都不順利,但是我從來沒有真正懂得為什么人們不能夠同舟共濟,有了這次經歷,我相信問題會解決的。”可見,在團隊建設上,信任是基礎性的要素,是所有合作的動力源泉。團隊內建立信任要做到注重以下二點,一是制勝的法寶是“基于我們而不是我”,作為領導者,在團隊內要多多在傾聽與述說之間更偏重于傾聽,而不是自己居高臨下,總是以信息者自居,有關專家作過研究,二者之間合適的比例是2:1,這樣團隊效率最高。平時要常說我們,突出團隊的合作與貢獻,要更少地用“我”來表達問題。二是在一個團隊里,每一個人都要想著先行一步,特別是領導者,在要求他人信任之前先證明你是值得信任的,只有這樣在組織內才能建立起一種信任的氛圍。而要得到別人的信任,比較好的方法是表達誠意,展現自己薄弱的一面,這樣有利于促進合作,增進團隊之間的相互信任。其次是目標清晰,作為一個團隊,方向是關鍵,像航行一樣,假如方向錯了,那是越駛偏離目的越遠,同樣,對一個沒有方向的航行來說,也永遠是沒有順風的。對企業經營團隊來說,要取得發展進步最重要的是企業戰略、公司愿景、使命與核心價值觀,這就跟航行一樣要先確定方向,這就是管理大師德魯克提出的目標管理。企業管理方向錯了,目標錯了或模糊不清,再多的努力也是無濟于事。當前,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吳曉波寫的《大敗局》中很多失敗企業就是發展方向不明確造成的,眾所周知的柯達公司的破產與諾基亞的困境最能說明問題,當數字化浪人力資源潮席卷全球,他們卻沒有把數字化的發展作為主攻方向,而是津津于當前的市場占有率,這些全球巨無霸被表象迷惑,也很快無情地被邊緣化了,成為了人們的記憶。第三是要角色明確,也就是團隊成員結構要合理,能力要互補,結構性能力強才是團隊的能力。有這么一則褲子短四寸的故事充分說明了角色分工的重要性,據說有一個學生的校褲長了四寸,回到家里跟家人說了,要求把長的四寸給去掉。一到學生休息后,他的媽媽理所當然去把長的四寸給剪掉,但同時,他的奶奶與阿姨都十分牽掛這個學生的褲子,對長四寸褲子放心不下,分別都在半夜起床,奉獻一份愛心,每人都偷偷地給學生褲子剪短了四寸,結果,到早上,學生發現自己褲子短了八寸,已無法穿著。這是一則笑話,但反映出分工不明確的巨大隱患。企業管理千頭萬緒,更加要注意角色定位的明確,各司其職,互相補位但又不越位,否則也會出現褲子短八寸的類似情況。第二部分屬于行為要素,包括領導力、組織性與交流。首先是領導力。一個團隊中處于團隊管理位置的人必須要具有領導力,他才能帶領其余人明確方向,激勵成員,清晰愿景,實現目標。所謂的領導力,按著名領導力專家,曾經出版享譽世界的專著《領導力》的詹姆斯這樣總結:領導力就是動員大家為了共同的愿景努力奮斗的藝術。現實中,不少專家把唐僧的西天取經團隊作為一個優秀團隊的代表,而唐僧又是一個具有優秀領導力的管理者。這個團隊充分發揮每一個角色的作用,才克服了千難萬險到達西天。四人分工明確,唐僧是團隊管理者,他起到指引方向,堅定信念的作用,同時給團隊人員搭設發揮能力的舞臺,孫悟空能力非凡,是個執行任務的好手,豬八戒是個人際關系調際的高手,也是各位的助手,沙和尚是后勤管理的高手,任勞任怨,配合團隊的工作。設想這個團隊縱有四個有天大本事的孫悟空,也不能到達西天,可能沒走出多少路,沒吃多少苦,他就回花果山當山大王了,其余幾位更是不可能。所以,這個團隊取得成功,關鍵的人物還是唐僧,其柔弱與仁義的背后,隱藏著其優秀的領導能力。他首先信念堅定,目標明確,百折不撓,耐得寂寞,抵得住誘惑,平衡能力強,有控制力等,正是他有效地搭設了平臺,凝聚了每個人,統一愿景,矢志不移,這才完成了取經大業。其次是要有組織性,所謂組織性實際是指團隊的執行力,組織內部要有制度,有紀律,有獎罰,工作流程清晰,各司其職。一個團隊猶如一群南飛的大雁,飛向南方是他們清晰的目標,但是跨越千里對雁群來說,都是一次艱難的長征,所以,雁子南飛時總是一個團隊一起行動,在飛行中,還為了減少消耗,大家統一行動,采取了人字陣形飛行結構,據研究,這種人字結構在空氣動力學上來講,是阻力最小的陣形,同時,雁陣內部似乎還有很多規定,如因飛頭陣的雁子付出最多,不可能長時間飛,所以,雁陣領頭的位置是輪流的。另外,據觀察,雁陣飛越千里總有達不到要求的,所以,每當雁陣中有雁子無法繼續飛時,總有一些同伴陪同降落,待有能力時再一起飛越。這個動物界的現象只不過是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雁子要橫跨千里,必須要有內部的組織要求,發揮團隊的力量,正合上述一句話,雁子要飛得快,就單飛,但要飛得遠,就必須大家組成陣形一起飛。在企業管理上,也如雁子南飛,既要強調個人素質,又要強調集體的紀律性,只有這樣,才能提升組織效率。最后一項是交流,這是一個團隊內一項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通過交流,才能了解團隊的情況,才能融入了團體整體目標,如果不交流,我行我素,那么團隊就會劃塊,團隊內部產生邊界,產生摩擦與內耗,這是團隊的大忌。所以,交流才有了解,才有信任,最終才有動力。這六個要素是團隊成功的必備要素,是經無數的實踐得出的結論,這里只是通過游戲這個形式來表現出來,而且是在著名學府內得出的結論,讓人更能相信,更能記憶深刻。我們要記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一名話:“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遜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所以,在企業管理中,我們一定要注重團隊的力量,有效運作這六個要素,參與打造好自己的團隊,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發展。

作者:都躍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