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點評二

時間:2022-01-17 09:28:00

導語: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點評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點評二

短評經典:充分利用網絡“三問”于民

兩會召開前夕,總理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受到海內外數以億計網民的關注和歡迎;新華網等網站推出兩會專題,開辟專區征集網民建言,大量帖文承載著各種意見和建議滾滾而來。這一個個生動鮮活的畫面,勾勒出2014年全國兩會的新氣象,記錄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前進步伐,更顯示出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重要性。

通過網絡“面對面”聽取民意,可以廣開言路、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既是以人為本的體現,更是科學決策的必要,是走群眾路線的新形式。在經濟形勢復雜困難的情況下,政府問政于民,以知施政之得失,決策有依據;問需于民,以知群眾所需所急,決策有針對性;問計于民,以凝聚民智,使各項重大決策更加切合實際,轉化為群眾的自覺實踐。

全國兩會期間,我們期盼更多社情民意搭乘互聯網的直通車匯入人民大會堂,為政府決策提供民意支持。我們也期待更多代表委員親近網絡,利用網絡平臺密切聯系群眾,了解社情民意,積極履行職責。

觀點集錦:延續“網絡問政”,可讓網民“間接”開兩會

“我是帶著心來的,帶著誠意來的,我并不以為每個問題都回答的好。但是我講的話是誠實的,我希望我許諾的事情能夠真正做到。”充滿溫情與智性的話語,皆出自近日互聯網上進行的一場網絡對話,對話一方是國務院總理,另一方則是來自天南地北的網民。

溫總理與網民赤誠相見,樂意回答他們提出的大事小情,從中國的未來之路,到農民兄弟提出的“晴天一腳灰,雨天一腳泥”的“俺們村”的路。輿論紛紛給予積極評價,表示溫總理做客中國政府網與網友在線交流,堪稱一場“國民招待會”,希望這種“網絡問政”能夠成為民意與政府的“直通車”。

而將這種“網絡問政”風尚延續下去,有待更多的“制度努力”。

政府與網民之間,并沒有一堵“墻”

“和網友交流是我期盼已久的事,我覺得這種交流能使我看到網友的意見和要求。一個為民的政府應該是聯系群眾的政府,與群眾聯系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是利用現代網絡與群眾進行交流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新京報》載文指出,與其說溫總理這次是與網民進行實時交流,毋寧說是一場情懷流露的“民聲招待會”。

互聯網時代,公眾也有強烈的表達訴求,有與總理零距離交流的樸素想法。先進的技術使億萬網友和總理網絡交流由夢想變為現實。在相對虛擬、隱秘的互聯網上,很多人平時在現實社會中不敢說、不方便說的話與事,往往都能原汁原味地展現出來。

《人民網》載文指出,黨和國家領導人與網民的“面對面”,給各級領導干部提出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怎樣積極、主動地運用互聯網這個人民群眾表達訴求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把互聯網作為各級領導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

輿論指出,網絡成了民意和中南海的直通車,但人們更盼望網絡能夠成為民意與基層政府的直通車。盡管問計于民、問計于網已成一種趨勢,然而,對有些地方、有些官員而言,做到這一點卻不易。

《廣州日報》的文章說,某些基層領導干部“不把真實情況告訴大家,不愿傾聽群眾真實的聲音”,而是與民意“躲貓貓”。像最終發展成社會公共事件的“周老虎”、“俯臥撐”、“躲貓貓”等,網絡民意很早就指明了事件的真相,可是真相總是姍姍來遲,甚至依然被蒙蔽。

《荊楚網》的文章說,黨和國家領導人與網民在線交流說明,政府與網民之間,并沒有一堵墻,有的只是領導干部的心態:是不是適應網絡政治來臨的這個時代;是不是適應網民這個參政議政的特殊群體;能不能把網民作為一個平等、開放的個體與之對話;有沒有一顆真正尊重網民、期待從網民中獲取最多民意信息的心。

《華商報》的文章認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與網民的坦誠交流,為基層領導干部如何問計于網指明了方向:尊重每一個網民的表達、參與、監督的權利,滿懷誠心地面對群眾,心懷責任感地去履行職責。

《北京青年報》的文章滿懷希望地說,希望總理的這一親身躬行,能帶來更多基層領導的“為民行動”,帶來更多基層政府部門的“務實作為”。

“互聯網政治”正在漸入佳境

在美國華盛頓羅斯福廣場,有一座平民坐著傾聽的雕塑。他在聽什么?知情者會告訴你,他聽的是羅斯福的“爐邊談話”。1933年,羅斯福在橫掃全球的經濟大蕭條中宣誓就任第32任美國總統。為了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共克時艱,羅斯福一改刻板嚴肅地向各界發表講話的傳統,通過“新媒體”廣播向民眾傳遞新政的種種打算。這些講話被形象地稱作“爐邊談話”。

去年6月,總書記在“強國論壇”通過視頻直播同廣大網民在線交流,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當時已有評論認為,此舉肯定了互聯網作為一個公眾輿論集散地和交流平臺的功能和作用,就此掀開了中國民主的新一頁。

《瀟湘晨報》的文章說,黨和國家領導人與網民的互動交流,可稱之為網絡時代的“爐邊談話”。

《南方都市報》的文章說,總理與網友在線交流說明,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網絡這個新興輿論平臺的重視是持續的,他們了解民情民意、與普通百姓直接交流的愿望是強烈的。

網民的本質是公民,網絡民意被重視的本質,是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到了尊重。

《華商報》的文章說,如果說去年總書記與網民的在線交流,還更多地被解讀為一種信號意義,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網絡功能的重視”的話,那么這一次總理對話網友,更多地體現出,中國的“互聯網政治”正在漸入佳境。

中國“互聯網政治”漸入佳境,這個理解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網民對社會事件正表現出極大的參與熱情,從監督官員臺上臺下、到對國家政策真誠地出謀劃策,網絡的正面作用得到不斷凸顯。

有了這種“漸入”,每一個公民被激發出旺盛的參政熱情;有了這種“漸入”,國家與公民正獲得極大共鳴。

讓網民“間接”開兩會,是有益探索

網絡拓展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把握民意的新渠道,開辟了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的新途徑。

《人民日報》的文章指出,通過互聯網了解民情、匯聚民智,問政于民、問計于民,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命題。

黨和國家領導人與網民“面對面”的“網絡問政”、“互聯網政治”,固然是非常直接、親切,但對于現代民主政治、體制而言,只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輔助補充議政、問政方式。如何才能將這種“網絡問政”風尚延續下去呢?

《燕趙都市報》的文章說,如果人們想將這種“網絡問政”風尚延續下去,進而升華、發揚光大,需要在現有的制度安排中尋找它的突破口和載體。眼下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正是一個極好的載體──數千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面對代表和委員的政府、法院、檢察院等國家機關,十余天的兩會會期,所能提供的問政空間和條件無疑要更加寬裕、充分。

如果我們的代表委員都能像網友們那樣積極熱切地問政、議政,而國家機關及其負責人都能像總理那樣虛心傾聽誠懇回答,那么,將會帶來一種怎樣空前的民主問政議政效能。上述令人振奮的“網絡問政”風尚一定會從網絡走向現實,從隨機走向制度化,迸發出空前巨大的民主政治活力。

輿論還指出,開好“兩會”要靠“兩會”代表委員認真履職。然而,“兩會”代表委員盡管有很強的代表性,但是畢竟只有數千人,與13億相比,仍然是少數。但一旦廣大的網民參與進來,那么“兩會”的民意將更充分更準確,“兩會”更有代表性。

《東方網》的文章建議說,動員廣大網民關心“兩會”,間接投入“兩會”是一種有益探索。這個探索,就是要實現會內會外相結合,即數千代表委員在會場內開會,而千萬網民在網上“開會”──會內討論的情況通過互聯網傳遍全國,而網民的建言又通過互聯網為代表委員所注意并采納,推動“兩會”不斷地吸納民意,為黨和政府的正確決策建言獻策。

這個探索是有道理的:通過建立常態機制,利用互聯網去聽民意、匯民智、聚民心,形成和網民隨時通暢、充分、有效溝通與互動的穩定渠道,能夠把互聯網的優勢轉化為一種現實的執政“生產力”。

希望廣大的網民與“兩會”能夠“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