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申論》9月考試題_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類
時間:2022-05-01 05:34:00
導語:國家公務員《申論》9月考試題_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與傳統作文考試不同,是對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與對表達能力并重的考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的資料,按后按申論要求依次作答,答案書寫在指定位置。
二、資料
近日,廣州市工商局發出《關于企業經營場所登記有關問題的通知》稱,“今后住宅一律不得用作商業用途”。一石擊起千層浪,惹來多方爭論。住宅樓內的居民拍手叫好,寫字樓開發商心中暗喜,在住宅樓辦公的中小企業叫苦不迭,工商部門執行工作時也難處多多。這一事關多方利益的政策執行起來面臨很多實際困難,一方面,推行“住宅樓不得商用”的政策,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會對廣州的房地產開發有所貢獻;另一方面,對中小企業的創業積極性會有影響,繼而影響廣州的經濟。因為廣州經濟的突出特點就是民營經濟活躍、中小企業眾多。對他們而言,廣州的魅力在于創業門檻低,做事公平,如果傷了他們的創業積極性,可能會傷到廣州經濟的元氣。
住宅樓當做商用,是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現象。因為住宅樓的售價或租金比寫字樓低得多。在北京的一些住宅小區里,樓內走廊也掛有“XX公司”等牌子,每天都有各種身份不明的人出入住宅樓,有送盒飯的,有送辦公用品的,還有往來辦事的。小區內一天到晚不得安寧,各公司的汽車產生的噪音和廢氣影響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陌生人出入住宅樓,也給安全管理帶來了隱患,給小區居民的生活和物業管理都帶來了麻煩。
環境與經濟發展互有沖突,誰輕誰重?如何兩全?這不僅是廣州市政府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不斷地向地球索取,土地被種植、礦藏被開發、森林被砍伐、野生動物被捕殺……地球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地球又收獲了什么呢?歐洲產業革命推進了工業文明,但是“地獄一般的陰森森的煙氣,像西西里火山和巴爾干神殿似的籠罩倫敦”。“倫敦周圍的果樹不結果,樹葉也紛紛凋謝、生長發育中的孩子有半數兩歲以下夭折。”由此可見,產業革命造成的大氣污染給人類健康發展帶來危害,人類為片面追求經濟發展,以破壞自己的生存環境為代價,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意識到保護環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廣州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在環境和經濟二者難以平衡的情況下,從環境保護大局出發,舍經濟、取環保。盡管會遇到種種障礙,但是好的政策必須要推行下去。
最終企業都要搬進寫字樓辦公。
長期以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發展經濟列為首要任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向生態環境索取資源上,世界環境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
過去100年,全球近一半濕地消失。水壩等設施切斷了全球近60%的主要河流,導致20%的淡水魚滅亡或接近滅亡。近一半森林消失,熱帶雨林砍伐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上升,9%的樹種處于滅亡的危險邊緣。捕魚活動嚴重泛濫,70%的魚類數量在不斷減少。2/3農業用地土質大幅度下降,1/3的原始森林被開發咸農業用地。
世界土壤流失為每年250億噸。亞洲、非洲和南美洲,每公頃土地每年損失表土30-40噸,情況相對較好的美國和歐洲,每公頃土地每年損失表土17噸,按后者計算,每年損失的表土比形成的表土多16倍。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已達170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總量達50億噸,僅黃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帶走的氮、磷、鉀就約4000萬噸,相當于全國每年生產的化肥總量。全國200多個貧困縣中的87%分布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水土流失直接導致土地荒漠化的發展。
中國有1.7億人口受荒漠化危害和威脅,大量農田和草地受到荒漠化危害,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60-250億元。我國北方地區沙漠面積約為110萬平方公里,加上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53.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5.9%。過去50年我國耕地累計減少42萬平方公里,且土地質量明顯下降。環境退化和人為濫占耕地,使我國近13億人口賴以生存的沃土和耕地不斷減少。土之不存,人將焉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事態非常嚴峻。
近十年來,全世界每年產生4.9億噸垃圾中,中國城市占1.3億噸,中國城市垃圾產生量以平均每年6.8%的速度增長,688座城市中已有2/3被垃圾帶所包圍,全國垃圾存占地累計達數萬畝。
全國700余條河流,總長約10萬公里,已有46,5%的河水受到污染,10.6%的河水嚴重污染,水體已喪失使用價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全國有1/4的人口飲用不合衛生標準的水。
草原退化面積達10億畝,目前仍以每年2014多萬畝的速度退化。生物物種加速滅絕。
建國以來,湖泊減少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公里,占現有面積的26.3%。
每年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大約283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10%左右。其中:
水質污染500億元,大氣污染2印億元,生態環境破壞和自然災害損失2014億元,其他污染如固體排放、噪聲污染等造成的損失高達130億元。(摘自《北京青年報》刪1年5月5日)
三、申論要求
1、請用不超過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給定資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
--------------------------------------------------------
2、以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調研室工作人員的身份,用不超過350宇的篇幅,提出解決給定資料所反映問題的方案。要有條理地說明,要體現針對性和可操作性。(30分)
--------------------------------------------------------
3.就給定資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擬標題進行論述。要求中心明確,內容充實,論述深刻,有說服力。(50分)
--------------------------------------------------------
四、參考答案
1.答案提示
我國正處在經濟建設的初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常常發生沖突。以往都是環保讓步,經濟發展,導致了我們現在惡劣的生態環境。“住宅樓不得商用”是件小事,但卻能夠引發我們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得不面對以下一些問題:
(1)生產模式不適當造成人類對資源的消耗速度已超過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
(2)高消費觀念導致人們不是根據生活的實際需要來確定消費品種數量,而是超前、超量地去消費,危害嚴重;
(3)人口與資源配置的不協調,人與資源的矛盾對經濟發展潛力的制約將日益嚴重。
2.答案提示
為了未來更好地發展,人類必須要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更好地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發展經濟兼顧環保。由于我國目前生產力水平處于高消耗、低效率階段,廣大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還處于初級階段,不能合理和自發地解決環保問題,相應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們對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兩者之間問題處理上的一些沖突和誤導,必須改善這一狀況。
(2)處理好環保與個人利益的沖突。
(3)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樹立一種適度的消費理念。
參考例文
讓可持續發展思想深入人心
人類認識自己、探索社會的成因,自覺地建立合理的社會關系,建立人際關系的規范,形成理論,最多不過幾千年,因而還很不成熟。認識自然,駕馭自然,有時成功,有時失敗,算一算總賬,成功多于失敗,才有今天的科技成就和文明生活。但人類認識社會、研究社會,并從中認識它的發展規律,時間要晚得多,科學唯物史觀的發現迄今還不到二百年。
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度和廣度遠超過對社會的認識,這種認識上一輕一重的現象,造成了人們當初意想不到的結果。近百年來的科技成就使人們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沒有造不出的器物,沒有辦不成的事。但伴隨著科技進步,也出現了人類親手制造的災難,如生態破壞、新生的疾病(如艾滋病等)、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等。于是在前進的道路上,人們又開始反思。我們要發展,發展是總方向、總目的。但不能只顧眼前、不顧后果,必須同時看到今后。
可持續發展,就是順應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和時展的潮流,從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出發做出的必然選擇。1994年3月,我國政府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并把它作為我國今后發展的指導性文件。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十五”計劃的《建議》強調:“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并把實現可持續發展列為未來五至十年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任務之一,對加強人口和資源管理,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出了明確要求。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貴在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加強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普及工作;
培育社會大眾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不僅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而且應該成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同志在給第二屆科普工作會議的信中指出,“科學技術被億萬人民群眾所掌握,就能更好地成為利用和開發自然、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巨大力量”,“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可以引導人民奮發圖強、積極向上,促進人們牢固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人們實事求是地創造性地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這些論述深刻地概括了傳播科學知識與培養科學觀念的關系。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專業分工越來越細,有些人雖然擁有了一定的科學知識,但仍可能在沒有形成科學觀念、科學信仰的情況下陷入思想上的迷信、行動上的迷惘。從這種意義上說,培育科學觀念比傳播科學知識責任更重大、意義更深遠。
最近,廣州市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廣州21世紀議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編寫了《可持續發展知多少》配畫本及多媒體光盤。通觀這套科普讀本,融文、影、音、畫于一體,深入淺出、易看易懂、形象直觀,有幾點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組織者和創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強。《可持續發展知多少》配畫本及多媒體光盤,選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關系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敏銳地把握住實施可持續發展“貴在廣大干部和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重在廣大干部和社會公眾的觀念更新”這一切人口,通俗易懂地闡釋可持續發展這一當今人類社會新的發展觀和發展理念。把組織、創作科普作品作為一項社會責任,著眼于提高公眾素質,其用心可謂良苦。二是形式新。《可持續發展知多少》配畫本及多媒體光盤的組織者中既有社會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又有自然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作者中既有科學技術、哲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又有從事科普工作的實際工作者,還有優秀的美術編輯、軟件工作者。配畫本運用精煉、通俗的語言和詼諧、富有哲理的漫畫,簡要而形象生動地介紹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和基本內容,圖文并茂,相得益彰。
多媒體光盤充分發揮電子讀物容量大的優勢,配以大量的影像、音樂、照片、文獻,設置知識測驗題,滿足了讀者求知、求新、求全、求變、求樂、求美的要求。
普及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愿有更多的人來關心、支持、參與這項工作,讓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