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考試之資源保護

時間:2022-04-07 04:11:00

導語:公務員申論考試之資源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務員申論考試之資源保護

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題目:人與自然問題,涉及資源保護問題。

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部分共分四小題,題目提供了十幾段關于怒江水電站及外國水電站的相關材料,要求考生回答如下問題:

一、對于怒江水電資源問題存在重大爭議,重大爭議的焦點是什么?支持和反對的理由各是什么?500字,15分。

二、根據給定材料9-10分析對于搞好水電資源開發有何重要啟示,200字,20分。

三、某職能部門對于反對開發怒江水電資源的意見進行了答復,請問該答復中存在的明顯問題是什么,應該如何修補。500字,25分。

四、以人與自然為主題進行論述,要求隊某種錯誤傾向進行闡述,并給予澄清。1000-1200字,40分。

附:20*公務員國考申論考試資料來源

水電專家對《提請依法公示怒江水電環評報告》公開信的回復

2014年8月25日,在歷時兩年多的“保留怒江生態江”的偽命題爭論真相大白之后,一批NGO組織和極端環保主義者,再次利用社會各界對怒江問題的關注,征集到了66個NGO組織、99名個人的簽名,向國家有關部門發出了一封《提請依法公示怒江水電環評報告》公開信。與此同時,緬甸泰國等地的一些NGO組織也向我國有關機構,提交了要求相似的公開信。為了滿足寫公開信的群眾的要求,我們國內的一些支持怒江水電開發的NGO組織,找到態度較為中立的中國投資雜志社,希望它們出面主辦一次正式的會議,把有關的設計、規劃、環評以及當地政府、群眾的代表都請來,就怒江開發以及環境影響評價的具體問題,展開交流、溝通、探討甚至辯論。

10月22日旨在讓極端環保人士了解任何怒江規劃環評細節的中國水電開發與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如期舉行,然而非常遺憾,公開信的撰寫者們以信息不對稱為由,拒絕參加會議,在積極要求信息公開之后,又主動放棄了怒江開發問題的知情權。這使得環保NGO們和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至今仍然對怒江開發中的各種問題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也難免對我國的怒江水電開發還存在各種誤解。為此,我在歸納、總結會的各位代表發言之后,對《提請依法公示怒江水電環評報告》的全部內容,分段一一對應的予以答復,希望解除公開信的撰寫者和廣大公眾對怒江開發的誤解。因為本文是逐段答復,篇幅較長,為了說明問題個別地方也難免有重復敘述,請大家見諒。如有不當之處,歡迎大家討論。

根據《中國水電開發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會議代表的意見,分段對《公開信》的答復如下:

《公開信》第一段說“自2014年以來,怒江水電開發的規劃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這條遙遠江河的命運牽動了無數人的心。有關怒江是否應該建壩、如何避免建壩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影響的討論,促進了中國大型建設項目決策機制的完善。據悉新的怒江水電開發規劃已經經過規劃和環保部門審查。我們認為,對于這樣一個涉及當代和后代利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且潛在影響巨大的項目,應該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和國務院依法行政的原則要求,向社會公示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在公眾充分知情并作出評議后方可做出決策?!?/p>

會議代表答復:

有代表認為:由于我國電力體制改革之后的水電輿論宣傳工作缺位,致使我國怒江水電開發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2014年以來,國內外的各種反壩組織串通一氣,勾結個別政府官員,制造了一系列的有關怒江生態江的謠言。這些謠言通過某些不負責任的新聞媒體大肆傳播,誤導了公眾,欺騙了領導,嚴重的干擾了國家正常的怒江水電開發工作,已經對國家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對此,怒江人民早已深惡痛絕。今年4月陸佑楣、何祚庥院士、方舟子博士等一批專家、學者考察怒江之后,通過在云南大學的報告會和向中央反映情況,才扭轉這種謠言惑眾的局面。因此,公開信中“有關怒江是否應該建壩、如何避免建壩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影響的討論,促進了中國大型建設項目決策機制的完善”的說法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怒江開發決策上的挫折也是我國電力體制改革之后水電開發工作受到國內外反壩勢力嚴重干擾、破壞的深刻教訓。

現在,我國的怒江開發問題的信息公開程度幾乎超過任何一個國家項目,爭論的程度,甚至可以說已經超過了三峽。不僅各種層次上的聽證會、論證會、研討會開過許多,整個社會對怒江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被誤導和逐步澄清的反復。如果現在有人還要說我國的怒江開發決策不夠公開、透明,完全是不符合事實。即便是那些在公開信上說不了解情況要求公示的人里面,我們也可以看到有很多人曾經以怒江問題專家的身份到處演講,為什么在自己造的謠言被揭穿之后,又跑出來要求什么知情權了呢?我們還可以看到有人甚至親自參加過怒江規劃的環境評價工作。他們也嚷嚷著要求什么公示環評報告,是不是有些滑稽?

關于公民的知情權問題,我們與寫公開信的人沒有分歧,推進社會的民主改革、公開、透明都是我們共同的努力目標。然而,任何權利都不是絕對的,公眾知情權也是有限度的,推進公開、透明,民主決策畢竟要有一個過程。前幾天我們國家剛剛宣布“災害死亡人數”不再屬于國家機密。這就是一個逐步公開、透明的過程。實際上,任何國家的信息公開程度都是相對的,都是要與一定的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絕對的公開透明在任何國家都是不存在的。由于怒江開發規劃按照現行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機密,目前不能公示。所以,從法律上說怒江開發的環評規劃還不屬于公眾應該知情的范圍。公開信中所謂“在公眾充分知情并作出評議后方可做出決策”的說法,必須在遵守現有的國家法律范圍之內,因此,公開信的要求不符合我國法律規定。

說到依法行政有代表指出:對于基本建設項目,國家幾十部法律有相關的規定,各個部門都有相應的審批程序,國家在批準一個水電站,需要一個非常復雜的程序。從每個移民開始,村、鄉、縣、地區、省、中央各部委、一直到國務院,要開多少個會議,蓋多少個公章,發多少個文件。關于水電環評,從規劃開始、預可、可研、環境影響報告書都要審查,還有水土保持、魚類、文物古跡、各種保護區影響等等專題審查。這都是法律規定。怒江的水電開發都必須嚴格的遵守所有的規定。

如果有人真正關心民眾利益、國家利益,就必須深入了解現行的國家法律程序是如何設定,只有通過進一步改進立法和加強執法,來達到依法行政的目的。如果有人對現行的法律和程序并不關心,也不去了解,就憑自己的主觀想象來空談程序、公平,實際上是在謀求一種程序之外的“程序”。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說,我怎么還不知道你們要修電站,你們剝奪了我的知情權;我還沒有同意修電站,他們就把電站修起來了,政府剝奪了我的參與權。等等、等等。我們覺得這樣的思維方式誤國誤民,除了阻礙國家建設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

《公開信》第二段說“2014年8月,怒江準備進行梯級水電開發的消息一經傳出,首先引起了環保界的關注。怒江梯級開發將造成天然河流渠道化、水庫化,而這條江是中國最后兩條尚未在干流上建壩的生態河流之一,其所處地區生物多樣性密集,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這自然引發對其環境影響的憂慮;與此同時,這里山高谷深,耕地資源極端匱乏,一旦筑壩,數萬移民的出路和起碼的生活保障令人擔憂;怒江州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2%,多種宗教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一旦大規模搬遷,文化多樣性的損失將在所難免;同時,由于這里屬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多發地帶,眾多高壩的建設也必然引發對建壩的安全性和經濟合理性的疑慮。”

會議代表答復:

客觀地講,《公開信》說“2014年8月,怒江準備進行梯級水電開發的消息一經傳出,首先引起了環保界的關注”的說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實。應該說在國際某些反壩環保機構的影響下,我國的一些反壩組織,從怒江問題開始了在全國范圍內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反對建水壩活動。2014年9月3日,個別環保官員利用自己的職權,主要召集了一批具有反水壩思潮的專家、學者召開的怒江環評論證會,制造出了一系列怒江生態江的謠言。并在個別新聞媒體工作者的配合下,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所謂“保留怒江生態江”的風潮,經過兩年多來的反復爭論、較量,現在這些謠言已經基本被揭穿。

然而,非常遺憾的是,想不到現在這封《公開信》竟然還要一再的重復某些謠言。例如:《公開信》說“造成天然河流的渠道化、水庫化,而這條江是中國最后兩條尚未在干流上建壩的生態河流之一,”現已查明,怒江的上游(干流)早已經建設了比如、查龍等水電站,怒江的下游緬甸境內的薩爾溫江上,緬泰兩國也正在聯合建設“塔?!钡却笮退娬?。至于天然河流的渠道化、水庫化,在很多情況下并沒有什么不好的。只不過現在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過去那種一味的追求河流完全的水庫化、渠道化,也存在某些弊端。但是這決不能就說河流的水庫化、渠道化就一定不好。會議代表強調水庫就是一種人工濕地,它幾乎能夠具有天然湖泊的各種生態功能,其生態作用的好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觀察到(例如浙江千島湖)。

《公開信》說怒江“所處地區生物多樣性密集,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這自然引發對其環境影響的憂慮;”這種憂慮是不必要的?!叭⒘鳌笔澜缱匀贿z產在2014米高程以上,現行的怒江水電開發規劃最高之處,也不超過1950米。這些說法是早已經被揭穿了謠言。況且,由于貧困,目前怒江沿岸的生態已經遭到極大的破壞,現有開發規劃所淹沒的幾乎都是貧瘠的山溝河谷。水電開發之后將減少陡坡墾殖和水土流失,是一種積極的生態保護措施。況且,現在怒江的民眾在生存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還要承擔高海拔地區繁重的自然生態保護任務,如果不發揮資源優勢,進行水電開發,繁榮經濟,這種生態保護恐怕很難持久下去。假如在兩年之前,有人用什么影響“生物多樣性密集特性和三江并流”的理由阻止怒江水電開發,也許還能欺騙一些人,可是,到現在如果仍然還有人要用這樣理由阻止怒江的開發,完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煽動。包括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的國際生態專家們考察完怒江之后,都認為那里是開發水電資源條件最好的地方,盡快開發水電,改變怒江地區的刀耕火種的農業經濟,才是對怒江生態環境的最有效保護。應該看到,怒江現存的生物多樣性密集地區和三江并流自然保護區一般都現存在高海拔地區,怒江建壩不可能使全流域都被淹沒,一般只是在局部地區的水位上漲,通過選擇壩址和壩高。人們完全可以控制所淹沒的范圍,實現各種生態保護的措施。

《公開信》說“這里山高谷深,耕地資源極端匱乏,一旦筑壩,數萬移民的出路和起碼的生活保障令人擔憂”。正是由于當地“山高谷深,耕地資源極端匱乏”的現狀,使廣大怒江農民極度的貧困。怒江州所屬的四個縣均為國家級貧困縣,其中峽谷內的三個縣貧困程度猶深,農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幾百元。目前,怒江農民的出路和生活保障已經不僅僅是《公開信》說的“十分令人擔憂”,而是亟待解決、刻不容緩的扶貧難題。然而,國家撥付的有限的扶貧資金,卻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現狀。只有依靠怒江自身的資源優勢,搞好水電開發才能讓怒江百姓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與目前的貧困情況相比,水電開發之后不僅水庫移民的生活可以迅速改變,而且怒江地區所有的民眾都會在經濟發展中受益。云南省各級政府已經做好充分準備,力保妥善安置怒江移民。所以,我們擔憂的不應該是“一旦筑壩,數萬移民的出路和起碼的生活保障”的問題,而應該是“一旦不筑壩,怒江農民的生存現狀和發展”的問題。

《公開信》說“怒江州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2%,多種宗教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一旦大規模搬遷,文化多樣性的損失將在所難免”。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反應,社會的文明、發展進步是一個不可改變的規律,從社會總的現代化趨勢來說,農民逐步向城鎮化集中,是一個不可改變的趨勢。隨著人口的增長,怒江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后代,也必然會通過上學、打工等形式走出怒江,逐步的融合到整個中國社會中去,這將是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改變的社會發展規律。文化多樣性的保留,應該由當地民眾自主地做出選擇,特別是當有第三人用強調保護傳統文化的理由,來阻礙某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時候,我們尤其要注意聽取當地民眾的意見。這就好像國外反華勢力,曾經強調要保護西藏的獨特文化,而指責我們不應該結束西藏的農奴制度,不能修建青藏鐵路一樣可笑。對于怒江人民來說,怒江開發所帶來的經濟發展,將會是怒江地區文化發展、文明進步的歷史機遇。因此,與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向往現代化的強烈意愿相比,一批衣食無憂的極端環保主義者,以保護當地文化作為阻礙怒江發展的理由,確實不值得過分渲染。

《公開信》說“由于這里屬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多發地帶,眾多高壩的建設也必然引發對建壩的安全性和經濟合理性的疑慮”。產生這樣的疑慮,主要是前一段時間媒體不正常的宣傳的結果。實際上我國的廣大水利水電和地質工作者依據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已經能夠比較自如的應對各種復雜地質情況。在2014年的聯合國北京水電與可持續發展論壇上,我國著名的地震學專家,陳厚群院士,曾經就社會各界對西南水電開發中表示出的對地質災害問題專門撰文說“為在我國西部開發豐富的水能資源并進行脫貧致富,在高地震區進行高壩大庫的建設是難以避免的”。同時他還通過對各種壩型的深入研究,明確地告訴大家“對高拱壩的抗震安全,并不存在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p>

相比之下,我們不能不指出,一些具有某些地質專業背景的學者,也在夸大其詞地宣傳水電建設中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實際上,按照科學道理分析,就是因為怒江山高水急,江水帶有極大的能量,你不開發利用,它就得依靠不斷的沖刷岸坡消耗能量。所以,造成怒江河谷不斷地被深切,因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就會經常發生。這些地質災害是在怒江河谷不斷被深切的情況下,必然會出現的自然現象。如果人們把怒江的水能用來發電,勢必會大大降低水能對岸坡的沖蝕能力,使得怒江河谷的快速深切、發育趨于穩定,最終會大大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從總的能量守恒的概念上說,怒江水電開發就是把江水切割岸坡的能量利用起來發電,造福人類。所以,怒江水電開發之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減輕,將是不爭的事實。

《公開信》第三段說“怒江巨大的環境、科研和美學價值,以及水電開發潛在的嚴重環境和社會影響,隨著眾多媒體的報道而進入到人們的視野。這條原本并不知名的遙遠江河的命運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人們希望能夠了解更多的信息,希望在水電開發中避免重大的環境和社會影響。鑒于這項大型水電工程已經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且環保方面有不同意見,中央政府果斷地在2014年2月暫停了這一工程??偫碛H自批示,要求慎重研究,科學決策。之后開發商和相關部門被要求重新進行更加全面和詳盡的環境影響評價?!睍h代表答復:

關于公開信所擔心的“環境、科研和美學價值,以及水電開發潛在的嚴重環境和社會影響”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提法了。我國在三峽建設的初期,就在這些問題上發生過激烈的爭論。隨著三峽的建功修建,事實已經做出了明確答復。三峽公司的負責人在會議上就這一歷史問題的結論,作了較為詳細的匯報、說明,而且這也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現實。正是由于我國三峽建設的成功經驗,整個國際社會對大型水電的開發已經有了新的認識。因此,在2014年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上,世界各國的首腦已經一致通過了肯定水電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地位文件。該高峰會議還列出具體的執行計劃,要求2014年在中國的長江三峽召開了《聯合國水電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后來因故改為在北京開會,會后到三峽參觀)。在這種情況下,公開信確實不應該再重復那些早已經被國際社會否定了的污蔑水電開發的陳詞濫調了。更不應該以此來質疑、阻礙怒江的水電開發。

應該看到,自從2014年社會上刮起的一股所謂“保留怒江生態江”的謠言,整個社會公眾也經歷了一次對怒江的再認識過程。2014年4月,一些水電專家和反偽科學工作者專門到怒江進行了實地考察,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之后,無情的揭露了極端環保人士的一系列關于怒江生態江的謠言。這些行動以及隨后各級政府部門啟動的怒江水電開發工作,就是落實溫總理的“慎重研究、科學決策”的指示的具體體現。

《公開信》第四段說“怒江開發論證過程中,媒體充分報道,公眾廣泛參與,環保部門敢于承擔壓力,中央政府審慎負責,對此我們深表贊同,希望能夠就此在中國水電開發和其他大型建設項目的決策中開啟一個公開、透明、公眾參與的新紀元。然而怒江工程叫停之后,有關怒江水電開發的論證和環境影響評價的文件和內容并未公之于眾,公眾完全無從了解開發商和地方政府準備如何避免環境損害,如何安置移民,如何保證水庫的安全性和經濟性。在經過數月的沉默之后,才從零星的媒體報道中看到了第二輪怒江流域規劃環評專家審查會于2014年11月13日在北京舉行的消息。《南方周末》援引與會代表的陳述,稱他是在會議召開前突然得到通知趕來北京的,在會上發放了由國電公司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和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負責作出的環評報告和其他一些相關資料,會議結束之后都被收走,因此他甚至不能回憶起這次會議的全稱?!?/p>

會議代表答復:

參加會議的代表認為:我們不能因為個別環保官員的反壩傾向,就制造政府部門之間對立的誤導宣傳。2014年9月3日,個別環保官員利用自己的職權,主要召集了一批具有反水壩思潮的專家、學者召開的怒江環評論證會,制造出了一系列怒江生態江的謠言。并在個別新聞媒體工作者的配合下,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所謂“保留怒江生態江”的風潮,經過兩年多來的反復爭論、較量,現在這些謠言已經基本被揭穿。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參加環評審查的專家,應該在專家庫中隨機抽取,參會專家不能代表任何個人或小團體的意見。顯然,由于個別官員違反了這些法律程序,已經給我國的怒江水電開發和國家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我們應該對這些教訓進行必要的追究和深刻的反思。防止這類個別官員利用手中的職權,制造謠言破壞國家發展的事件重演。

有代表認為:公開信埋怨怒江開發的環評報告至今未能公之于示,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怒江是國際河流,怒江水電開發規劃屬于國家機密,不經過一定的程序,不能加以公示。況且我國尚無重大工程項目公示的先例,具體操作上也有極大的困難(公開信所列舉的圓明園環評報告公示,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都不能不說是一個失敗的典型。整個事件,最后不得不以停止一切新聞報道而草草收場,這個教訓我們應該吸取,不能再讓一些極端環保謠言干擾正常的國家建設)。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在不違反保密原則的前提下,滿足一部分群眾“了解開發商和地方政府準備如何避免環境損害,如何安置移民,如何保證水庫的安全性和經濟性?!钡囊?,《中國投資雜志社》出面組織了一個類似準聽證會的研討會“中國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高層論壇”。會議請來了怒江開發的主要規劃設計人員、各方面的有關專家,和當地群眾、政府的有關人員,可以解答極端環保人士對怒江開發的各種質疑。但是,當會議主辦單位三番五次的邀請寫公開信的組織和個人選出最有能力的代表來參加這次會議,環保人士們幾乎都不肯來參加會議。曾經寫信給總理誤報有關怒江開發問題的北京市海淀區人大代表李小溪,代表極端環保人士回信說;“因為沒有公示環評報告,信息不對稱。時機不成熟,不能來參加會議”。公示環評報告是不可能的,而要求公示的人們又非要把這個違法要求,作為他們了解情況(滿足公示的目的)的前提。這種邏輯,明顯的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由此可見,極端環保人士們公開信上的所謂要求,如果不是口是心非的。他們就應該通過有水電設計、規劃部門的專家參加的會議,掌握需要了解的具體情況,而不應該一方面拒絕出席專門讓他們了解情況安排的會議,另一方面還非要求把國家機密公示。這種態度只能用來制造矛盾言,是根本不能夠解決問題的。

《公開信》第五段說“這種決策過程不符合重大決策要求公眾參與的法律規定,不符合國際通行的決策程序,不符合《行政許可法》的規定,不符合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倡導并正在認真實施的信息公開原則。2014年9月1日生效的《環境影響評價法》明確規定,“國家鼓勵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以適當方式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專項規劃的編制機關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并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規劃,應當在該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舉行論證會、聽證會,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草案的意見”,同時“應當認真考慮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草案的意見,并應當在報送審查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附具對意見采納或者不采納的說明”。”

會議代表答復:

公開信說什么“這種決策過程不符合重大決策要求公眾參與的法律規定,不符合國際通行的決策程序,不符合《行政許可法》的規定,不符合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倡導并正在認真實施的信息公開原則。”

據參加會議的水電專家介紹,國際社會沒有任何所謂通行的決策程序。國際社會確實曾經有一個,《水壩與發展新的決策框架》(DamsandDevelopment:ANewFrameworkforDecision-Making)。該《框架》是世界水壩委員會(WCD)於2014年11月的一篇水壩調報告以即決策建議,希望以此作為國際統一的建水壩標準。國際上的一些組織為了推廣這一《決策框架》,2014年在WCD被解散之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資助下成立了一個專門推廣《水壩與發展--決策框架》的項目小組,簡稱DDP(DamDevelopingProgram)。該項目組的目的就是在全球推廣《水壩與發展--決策框架》。然而,由于該《框架》從一開始就受到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的抵制,所以,DDP的工作始終沒有得到大多數國家的認同。最后,DDP已經遭到國際社會的全面否定。例如:根據2014年在南非約翰類斯堡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的執行計劃召開聯合國北京水電與可持續發展的高層論壇,根據當前各國在水電開發中的具體問題,發表了《北京宣言》。

宣言的第12條指出“在水電的環境影響方面,我們承認一些水電工程曾對環境產生很大的不利影響。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有效降低環境影響的措施和管理方案對可持續的水電開發至關重要。我們注意到,已有不少環境影響評估與規劃的準則,但是這些準則并不是全球適用的。我們呼吁業主和政府部門在此方面擇善而從?!泵鞔_地說。這一條是對世界水壩委員會提出的《水壩與發展---決策框架》的一個徹底否定。很明顯,擇善而從的意思就是不需要建立任何“統一的決策框架”。

即便在《北京宣言》之前,根據全世界最權威的水壩建設國際組織“國際大壩委員會”的一次調查統計結果,82成員國當中完全同意DDP的只有三個國家,而反對的多達27個國家??傊疅o論從理論上還是從事實上看,所謂國際社會通行的決策程序都是不存在的。公開信中這種所謂國際社會通行的決策程序的說法,應該予以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