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申論試卷評述
時間:2022-12-21 09:15:00
導語:國家公務員申論試卷評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國考試題一如我們在考前預測中為大家介紹的一樣,官方為兩類考生制定了“兩類試卷”,在共用“我國海洋的保護與開發”這一大主題的同時,分別給出了完全不同的材料和題干,表現了相當程度的區分度。其中,副省部級及以上綜合管理類考生(以下簡稱A類考生)的話題更為宏觀,從國家整體海洋資源發展戰略和人類對自然合理開發的基本思路出發,討論了我國海洋開發過程中的問題和策略。而副省部級以下綜合管理類和行政執法類考生試卷的話題更為具體,討論各個地區的海洋發展規劃和對海洋資源的切實保護。相比過去來說,A類考生的試卷相比過去變化更大、話題綜合性更強,在此做專門分析。
首先,就整個材料進行解析來說:
材料1:
背景闡述:我國海洋遼闊、海岸線漫長,海洋資源豐富,但人均海洋資源占有量有限,且隨著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斷加大,我國海洋區域自然環境嚴重惡化(渤海地區為例),野生動(植)物減少乃至絕跡,水質惡化,海洋環境自我調節能力下降,自然資源減少,可能帶來更為嚴重的后果。國務院在新近制定的《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了改善渤海生態環境的諸多對策。
材料2:
海洋經濟已經支撐了我國GDP總量的近十分之一,而且還在增長。在視察山東省(根據材料推知)時,提出了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立半島藍色經濟區(山東半島)的戰略。半島藍色經濟區以海洋相關產業為特色,能夠整合山東省本來各自為戰的發展局面,帶動周邊地區的協調發展。W專家表示,山東省也應該學習天津濱海、河北曹妃甸,爭取把半島藍色經濟區納入國家戰略規劃,爭取國家支持,把這一區域發展成為整個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龍頭,同時把原來分散的資源整合,對各地區明確定位,劃定“兩城七區”的經濟區、主體區。
材料3:
以日本為例,講述瀨戶內海在經濟發展中對海洋環境破壞過于嚴重,導致海洋污染、疫病流行等惡果。日本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包括:完善立法、減少工業負荷、建立自然保護區、依靠各市政府領導會議協調各市綜合開發、采用自動設備長期監測、設立科研機構、發揮NGO監督作用、加強社會宣傳,形成了“綜合性海域管理”。這實際上就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應該借鑒的對策。
材料4:
通過荷蘭和中國鄱陽湖的例子說明,過去人類在改造自然、發展經濟的同時過度破壞了自然資源。現在人類反省了過去的錯誤發展思路,部分犧牲經濟發展需求,還原和改善自然環境,這對未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發。
材料5:
與上一則材料基本相同,借用廣東省曾經盲目開發的例子,說明過度開發會導致人類無法阻擋的自然災害,說明在開發自然資源時要有度。
材料6:
集中討論海島問題,說明海島、海洋和陸地是一個整體,海島的自然資源非常脆弱,要特別注意對海島的保護,可以發展旅游業等綠色產業,并通過贊揚《海島保護法(草案)》來表明立法的重要性,同時也暗示對海洋的綜合管理開發都需要把海島納入其中。
第一個特點是“新瓶裝舊酒”。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及其背后的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等主題是2014年國考申論考過的內容,今年只是話題換成了海洋,材料換成了與海洋相關的文獻,題干做了一定的新變化,主題缺乏創新性。出題人選定有些“冷”和重復的主題,一可能是因為大量輔導機構廣泛引導考生進行必要的熱點復習,出題人有意與常規熱點“捉迷藏”,防止一些經過輔導的考生占有優勢。二是去年的申論試卷難度較大,考生普遍反映太難,因而減小在主題上的創新度、復雜度。無論出于什么考慮,本次申論試卷A卷的主旨把握比以往都要簡單得多。
第二個特點是“材料簡單題目難”。從材料的復雜程度和隱晦程度來說,這次的A類試卷遠遠不如去年的申論試卷。去年“工農業改革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這一主題極為隱晦,材料較難,大量考生讀不懂、抓不住主題,考完后平均分30多,大文章偏題打入四類卷者數不勝數。從考試測量學角度來說,這本身也是不合理的。因此,今年在材料的設計上明顯降低了難度,材料分段減少,只剩下6則;內部結構相對簡單,很容易相互聯系;主題較好把握,甚至在論述題題干里已經明確給出。但是,出題人同時在題干上做了加工,加大了題干的靈活性。往常最容易拿分的概括題不再出現,代之以兩道簡要的閱讀理解題,并給出了一道寫《報告》要點的題目。這是試卷創新之處,也是一些同學感到比較困難的地方。因為往常來說,閱讀理解出現的頻率較少,規劃、報告等題型更是幾乎遇不到,所以可能很多同學都感到無從下手。隨著考試靈活度的增加,前幾年一度流行的“萬能對策”、“萬能模板”應該說徹底被淘汰。盡管我們反復宣傳,但很多考生還是盲信所謂“萬能”實際“無能”的套路,應該說這次考試又是一個警示。
第三個特點,或者說是“缺點”,是這份試卷“不合規矩”。從考試主題來說,作為國家級公務員考試,申論主題按理說應該對國情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至少應該針對一個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這在過去歷年國考申論都有所體現。今年選取海洋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盡管相關問題對我國發展也同樣重要,但畢竟不是大政方針和社會關注的重心,這種打破常規的方法對申論考試的權威性應該說缺乏正面效應。從題目設定來說,A類試卷的題干創新性固然不錯,但是對比此前的國考申論考試大綱來說,則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在這一大綱中,A類考生考查的四項能力是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其中,閱讀理解能力的解釋是:“全面把握給定資料的內容,準確理解給定資料的含義,準確提煉事實所包含的觀點,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質問題。”綜合分析能力的解釋是:“對給定資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內容、觀點或問題進行分析和歸納,多角度地思考資料內容,作出合理的推斷或評價。”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解釋是:“借助自身的實踐經驗或生活體驗,在對給定資料理解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和界定問題,作出評估或權衡,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措施。”結合題干來看,兩道閱讀理解題勉強可以算作是對一種觀點的提煉,但并沒有涉及考綱中說的“本質問題”。寫《報告》要點這一題目,不但沒有“本質問題”的討論,而且有點“倒退”,回到考公文的感覺(實際不是考公文而是對策題)。而且由于涉及了很多經濟學、海洋學的內容,專業性較過去略強,對相關專業的考生還是有些許偏向性的。這應該說都是考題設計方面創新不夠成熟的地方。
當然,理論上說,出題人如何選取主題、擬定題目都是自由的,對廣大考生來說也是公平的。只要考生水平合格,什么樣的題目變化都應該表現出應有的綜合素質。這也是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反復強調不依賴題型套路和押題、注重綜合能力培養的原因。
具體解析題干來說。第一題第一問要求解釋“死海”,關鍵點是說清楚死海的特點:生態環境和水質惡化、動(植)物減少乃至滅絕,自然災害增多,環境調節能力下降,而且要說明這是人類污染催生的海域。
第一題第二問要求解釋“海洋的污染將毀滅魚兒的家園,但讓人類不寒而栗的毀滅絕非僅此而已!”實質就是讓考生列舉出海洋污染的其他危害。綜合材料全文,其他危害包括:海洋生態環境自我調節能力受損、自然資源減少、自然災害增多、引發疫病等。有些同學上升到影響全球環境、毀滅人類社會,可能是受到電影的影響。
第二題要求說明“退耕還海”與“退耕還湖”的啟示,實際就是說這段材料講述了什么道理、暗示我們應該做到什么。除了講出人類應該注意對自然開發的合理程度以外,還要看出材料的兩個特殊性:一是犧牲局部人類發展的需求來恢復自然資源;二是荷蘭僅僅3平方公里帶來了巨大的反思效果,面積小與反思大形成了對比,說明“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兩點必須在答案有所體現。
第三題要求寫出《關于將半島藍色經濟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報告》的內容要點。注意,這里說的是要點,而不是寫出報告全文,所以對格式沒有特殊要求,考生不必為此慌亂。一份戰略報告的要點,無非是說清楚把這一經濟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理由和經濟區發展的設想。綜合材料,納入國家戰略的理由是“我省”的地位能夠利用海洋資源,帶動沿河、沿海、周邊其他地區發展,且能整合、集聚省內各地區資源,希望獲得國家戰略的地位和相應的資源支持。整個經濟區的發展思路則聚焦于重點產業、合理的開發方式、資源整合、對省內不同地區分別定位等。答題中應該提到“我省”,以映襯題干中對考生身份的設定。
第四題,傳統的論述題,按照材料的脈絡和主題,提出海洋對我國的重要性、我國對海洋開發已經取得的成果、過去開發形成的問題,進而引出核心觀點:對海洋資源和保護和開發協調推進,然后進行論證:既有利于經濟、也有利于環保,能夠促進可持續發展。最后,提出整套對策,最根本的是立法,然后是規劃和管理,再下來是開發過程中的產業層級、技術層級、區域協調等問題,最后是針對保護的措施。具體文章,大家可以參看我們已經的參考答案。
- 上一篇: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科目解讀
- 下一篇:民政局綜合治理工作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