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證申請書范文

時間:2023-03-24 23:58: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殘疾證申請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殘疾證申請書

篇1

一、怎么申請?

1、個人先寫申請,再到居委會填表,居委會調查、評審、公示,再上報街道辦事處,辦事處審核后,再報民政局審批。

2、個人申請,語言一定要簡練明確,邏輯清晰,不要拖泥帶水。

二、個人申請格式:

1、題目。xxx最低生活保障申請書。

2、正文:

申請人姓名、住址及其共同生活(在一個戶口本上的)成員姓名、年齡、相互關系,就業情況(即工作單位、失業時間、目前狀況)。

家庭年總收入、收入來源及家庭成員人均收入數。

如果有疾病或者殘疾,要予以說明并附縣級(含)以上醫院診斷病歷以及殘疾證等。

3、結尾。明確自己的要求,聯系人及其電話,年月日。

城市低保申請書格式及范文寫作格式

1、開頭居中寫“低保申請書或申請書”

2、靠左頂格寫稱呼,如“尊敬的**領導/**團體”

3、介紹自己及家庭成員情況。

4、重點寫清楚家庭成員情況、收入狀況、喪失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主要勞動者殘疾、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xx市城鎮低保線等情況。

5、態度誠懇的請求批準。

6、落款:申請人,申請時間等。

寫作范文*****民政局:

我叫***,家中**口人。現住**縣***街。住房面積不到50平方米。我家月平均收入低微,家中生活困難,特申請城鄉居民低保。我的家庭情況是:

我本人,1969年生,XX年患重度胃出血曾在響水鎮醫院留醫15天,如今胃病經常復發,需常年服藥。由于病痛致使我無法勞作。

丈夫,***,1968年生,靠外出打工養家糊口。

女兒,**,1997年生,就讀響水鎮鳴鳳中心小學六年級。

家中還有年邁多病的兩位老人需要贍養,面對如此艱巨的重擔,我難以維持正常生活。因為治病和生活我已經向親戚朋友借了5000多元的債務。

篇2

    以申請宣告失蹤的精神病人死亡,進而向公安機關提起行政賠償維權,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精神病兒逛公園被收容

    王化文是西安市旅游公司的一名退休干部。其子付良君系繼子(妻子和其前夫的兒子)患有三級精神病。說起兒子失蹤的情形,老人不堪回首:1998年10月18日中午,付良君吃過飯后到興慶公園散步,后被興慶公園派出所的人帶走了。于是,他和老伴趕忙拿著兒子的“殘疾證”、“身份證”、“戶口本”前往派出所找人,當時所里值班警官告訴他們,人已被送往東六路收容所。由于天晚已經下班,警官讓次日到收容所去要人。第二天去收容所,工作人員一查登記表,卻說沒有這個人。無奈,他們又到派出所,這時一位李警官才告訴他們,送人去的時候沒登記,說可代他們把人找回來。然而數日后派出所方面要他們必須交500元錢。由于拿不出錢,他只好找市、區殘聯和居委會請求幫助。當年11月5日,他通過有關人員,才知付良君因為穿得很爛,并正值旅游城市檢查,才被送到了收容所,派出所要錢是為其子交在收容所的生活費。

    在苦苦要人無果的情況下,王化文又在數日后得知兒子被送往了渭南收容所。遂請求公安碑林分局派員一同前往找人,但到了收容所,卻被告知付良君10月19日由西安送到,10月28日已“自返”。聽到這一消息,他幾乎要暈倒。

    尋兒無果最終“宣告死亡”

    為了找兒子,王化文與老伴從此節衣縮食,開始了艱苦的尋找。他們以渭南車站為中心,幾乎每年他都要到渭南住上兩個月,大街小巷里找;也到過山西運城、河北邢臺、河南洛陽等地找尋,但一直沒有音訊。妻子劉俊棉接受不了失子的打擊,精神已近乎崩潰。

    在此期間,興慶公園派出所為了找人,也在各處刊登付良君的尋人啟事,但依然杳無音訊。

    為找兒子,經濟拮據的王家債臺高筑。在經過長久的精神折磨后,王化文終于決心向公安機關討個“說法”。

    依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因國家機關的過失造成當事人死亡或者受傷害的,可向國家提起行政賠償申請。為了維護兒子的人格尊嚴,為了討回多年來的經濟以及精神損失,2002年,王化文首先向西安市碑林區法院申請宣告付良君死亡,繼而又在獲得宣告死亡的判決書后,昨日正式向西安市公安碑林分局遞交了行政賠償申請書。

篇3

住房租賃補貼申報時間為:年7月25日至9月10日。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風景區管理局在9月10日前完成審核,報區住房保障中心。

二、申報條件

(一)具有區城鎮常住戶口,實際在區城鎮居住滿一年以上的低保戶和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710元/月以下),家庭成員之間具有法定的扶養、贍養、撫養關系的無房戶;

(二)家庭人均私有或承租公有住房(包括單位房)建筑面積在13平方米以下(含13平方米)的住房困難戶。住房困難包括住房設施設備不配套,條件簡陋、居住環境較差。

(三)下列人員不納入租賃補貼申報范圍

1、6個月以上未在城區居住的;

2、城市舊城改造、征地拆遷中享受過還房安置,或者貨幣補償安置的;

3、離婚時間不滿三年,因法院裁定或雙方協定自有住房歸一方所有,造成另一方無住房的;

4、非特殊情況戶籍遷移不滿一年的;

5、已分配入住廉租住房的;

6、家庭擁有汽車、裝卸運輸工程車、施工機械等設備,有經營性房屋等資產的。

家庭收入內容包括扣除繳納個人所得稅以及社會保障支出后的工薪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包括投資收入、出租房屋等資產收入、無形資產收益和出售財物收入。轉移性收入主要包括離退休金、失業保險金、遺屬補助費、賠償收入、因勞動合同終止(解除)所獲得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一次性安置費)、瞻養費、撫(扶)養費、接受饋贈收入、繼承收入等。

三、申報辦理程序

(一)新申報家庭

1、申請

以家庭為單位,按照屬地申報的原則,由戶主向戶口所

在社區提出書面申請,同時提交下列材料:

⑴、租賃補貼申請書;

⑵、《區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房租賃補貼申請表》;

⑶、戶口及家庭成員身份證明原件和復印件,不同戶口申請人需提供結婚證復印件。離異家庭需提供離婚證、離婚協議復印件;

⑷、現居住地的房屋產權證;

⑸、房管局出具的申請家庭戶籍成員無房證明原件;

⑹、申請家庭在外租住房屋的,需提供《房屋租賃合同》、《房屋所有權證》或其他房屋產權證明復印件;

⑺、民政部門核發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復印件,或者社區、民政部門出具的家庭低收入狀況證明;

⑻、殘疾人需提供殘疾證復印件;

⑼、原住房拆遷的家庭,需提供《拆遷補償協議書》等其他相關證明;

⑽、其他需要提供的相關資料。

2、受理

⑴、申請人將申請書和相關證明文件一并遞交至戶口所在社區,戶口所在社區負責初始調查確認;

⑵、對符合條件的受理對象,社區應當在申請人所在居民小組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期滿無異議的,由社區報所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風景區管理局。

3、初審

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西山風景區管理局負責本轄區符合住房租賃補貼申報條件對象的初審工作。初審通過后,由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西山風景區管理局集中在申請人所在社區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期滿無異議的,報區住房保障中心。

4、復核

區住房保障中心收到初審資料后,采取查閱檔案、調查取證等方式,進行抽查復核。復核通過后,區住房保障中心將符合條件的納入補貼發放范圍通知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西山風景區管理局予以公示。

5、發放

符合住房補貼發放的對象,復核通過,公示期滿后,將住房租賃補貼撥至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西山風景區管理局,由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西山風景區管理局發放。

(二)已享受租賃補貼家庭

年度已享受租賃補貼的家庭(不含已分配廉租房的),住房條件無明顯改善,符合申報條件的,按照自愿原則,到社區填報《區住房租賃補貼年審表》,經社區、街道審核無異議的,納入本年度租賃補貼發放對象。

四、補貼標準及計算辦法

(一)住房租賃補貼保障面積為13平方米;標準為每人每月6元/平方米。自有房屋或租住公有住房(包括單位公房、直管公房)面積不足13平方米的,補足13平方米。無房戶每年每戶最低不低于1200元,最高不超過3500元;

(二)申報人與父母或子女為同一戶口,未與父母或子女共同居住,在外租房居住兩年以上的,父母或子女的現住房面積不納入申報人家庭的住房面積計算;

(三)子女撫養關系變更不滿一年的,不納入申報人口計算;

(四)申報人家庭成員中戶口在農村,享有宅基地的人口,不計入補貼人口。

五、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西山風景區管理局要加強對住房租賃補貼申報工作的組織領導,抽調精干力量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將符合住房租賃補貼條件的家庭,按照住房租賃補貼申報程序進行申報審核。區民政局、財政局、公安分局等相關部門要協作配合,齊心協力搞好年住房困難家庭住房租賃補貼申報審核發放工作。

(二)嚴格把握申報審批標準

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西山風景區管理局及社區要認真負責地調查核實申請人申報的情況,不得隨意降低或提高補貼申報條件和發放標準,保證申報審批質量,力求做到符合補貼條件的家庭“應保盡保”。

(三)嚴格申報發放紀律

申請人應當如實填寫并提交所需真實材料,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申請住房租賃補貼的,責任單位、社區不予受理。對以欺騙等不正當手段取得審核同意或者獲得住房租賃補貼登記資格的,取消其登記。對已領取住房租賃補貼的,責令其退還已領取的住房租賃補貼,并記入個人信息檔案,涉及違法的,將提請相關部門追究其法律責任。申報資料審核實行“誰簽字,誰負責”的原則。責任單位、相關部門及其相關工作人員在住房租賃申報審核中、、、提供虛假材料證明,造成不良影響嚴重的,交由區紀委、監察局處理。

篇4

【關鍵詞】體育加試 體育教學 體育中考

【中圖分類號】G4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中考體育加試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能和運動能力,具有健康的體魄和一定的運動專長。中考體育加試的分值量化,是學生在九年義務制教育初中階段在體育與健康課方面學習的反饋,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導向。體育加試能不能發揮好指揮棒的作用,更需要考慮的是其結構、內容(科目設置)和方式等是否科學、合理。本文在回顧淮安市體育加試模式的基礎上,對體育加試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新的體育加試模式。

1.中考體育加試現狀分析

從體育加試的初衷來看,其主要目的還是借助體育加試的形式,引起學校、社會、 家長、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重視,進而增進健康。但是,中考體育加試的項目設置和執行考試的方式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給初中體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2008 年黑龍江體育加試分值是 100 分,沈陽市體育加試分值是 60 分,常州市是 40 分,鄭州市是 50 分, 2011年廣東省體育加試分值是60分,和他們相比淮安市的分數明顯偏低。但是淮安市體育加試只有區區 35分,連語文與數學150 分制的零頭也沒有,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體育加試變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試想體育加試總分加到 80 分, 甚至加到 100 分,應試者能不動心?!當然這個分數不是并不是每個學生隨便就可以拿到的, 必須用相當的汗水來換取,就象有的樹上的果實學生努力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否則又會失去加分的用意。

2.對策設想

教育部在1999年明確提出把體育成績計入中考總分,各省市隨后紛紛貫徹落實,十多年間學生體育成績在中考中時輕時重、時有時無。

近年來,中考體育分值異常醒目地進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和學生的視野,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從教育部到全國各省市,將體育分值計入中考總分特別是逐步提高中考總分中的體育分值,幾乎形成“一邊倒”趨勢。

云南省教育廳明確規定: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全省學生體育(與健康)中考成績統一按50分的分值計入高中階段學校錄取總分,廣州市教育局去年起將中考體育成績總分由40分提高至60分,山東濟南由30分提高到60分,由此可見提高我市體育加試的分值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體育加試的設計應日趨豐富。如在測試結構方面,堅持實行過程管理評價(即平時成績)和目標效果測試(即終結性評價成績)相結合,平時鍛煉和競賽成績相結合;內容上注意體能和技能項目相結合;從方式看,要求必考項目和選考項目相結合等等,可允許學生多次測試以獲得理想成績。

體育加試按總分80分計入初中學生畢業升學考試總成績, 其中平時成績 40 分 (七年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成績 10 分,八年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成績 10 分,1000 米/800 米 10 分,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 10 分) ,由學校自己組織考試,由教育行政部門進行派人巡視。現場測試 40 分(必考 20 分,選考 20 分),必考項目: 50米(10分),肺活量體重指數(5分),握力體重指數(5分);選考項目:素質類:立定跳遠,跳繩,仰臥起坐(三項選一項,10分); 體能類:籃球運球,排球墊球,足球運球(三項選一項,10分)。

平時成績在四月下旬測試結束,現場測試在五月中旬全部完成,現場測試須由考生本人簽字確認。

對喪失運動能力并符合殘疾標準 (以殘疾證為準) 確實不能參加體育考試的學生,平時成績(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除外)和現場測試按滿分計入升學考試總分,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考試成績按實際情況計入。因臨時傷病但未喪失運動能力,不能按時參加初中三年級集中統一體育考試的學生,可給予一次補考機會,未能參加補考的學生,現場測試體育考試成績按 30%計入。七、八年級體育考試成績和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考試成績按實際情況計入。申請免考體育的學生,需持縣(市)區以上醫院的診斷書及收費單據向學校提交本人申請書,申請書要有學生本人,家長簽字,并填寫有關表格,經學校核準上報區、 縣(市)教育行政部門審核批準并上報市教育局,市招考辦復核備案后方能生效,原始材料存入學生教學檔案。現場測試時學校要張榜公示當年免考學生名單。

七、八年級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成績與初中學生畢業升學體育與健康課程考試成績折算方式為:90 分及以上折合得10分,85~89分折合得9分,依此類推,總分不得低于10分。

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考試與初中學生畢業升學體育與健康課程考試成績折算方式同上。

體育加試評分標準(每項總分不得低于1分):

(1)50米:男生7.0秒,女生8.1秒及以內10分,每多出 2秒及以內分值降1分;

(2)女生800米:3分25秒及以內10分,每多出 10秒及以內分值降1分;

(3)男生1000米:3分35秒及以內10分,每多出 10秒及以內分值降1分;

(4)肺活量體重指數:男生79,女生66為10分,每少2分值降1分,但總分不得低于1分;

(5)握力體重指數:男生87,女生67為10分,每少3分值降1分,但總分不得低于1分;

(6)立定跳遠:男生246cm,女生197cm為5分,距離每少15cm及以內分值降1分;

(7)跳繩:男生170個,女生162個為5分,每少30個及以內分值降1分;

(8)仰臥起坐:男生48個,女生45個為5分,每少5個及以內分值降1分;

球類測試方法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

參考文獻:

篇5

第二條試點期限暫定為兩年(**年12月—**年12月),試點期滿后,根據工作開展情況另行修改或廢止。

第三條本行政區域內持有農業戶口的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適用本實施意見。

第四條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對農村貧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行差額救助的新型社會救濟制度。

第五條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以保障農村村民基本生活為原則,堅持國家保障與社會幫扶相結合、鼓勵勞動自救的方針。

第六條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行人民政府負責制。區民政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審批工作。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民政部門負責本轄區的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審核、檔案管理等具體工作。村民委員會根據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的委托,可以承擔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核查、日常管理和服務工作。財政部門負責落實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統計、價格、審計等部門分工負責,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關工作。

第七條我區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資金,由區財政按照可支配財力的0.3%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納入社會救濟專項資金支出科目,專項管理,專款專用,嚴禁擠占挪用。所需工作經費,由區財政按照應列支低保資金的5%列入財政預算。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為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贈、資助,所提供的捐贈、資助由區民政部門接收,并全部納入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

第八條本區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暫定為865元/人.年。凡持有本區行政區域內農業戶口的農村村民,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年人均收入低于865元的,均可申請享受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根據我區財力,在試點期間,按照“堅持標準、分類實施、重點納入”的原則,重點保障農村五保戶、重度殘疾、重病失勞致貧人員以及重點優撫對象中的特困人員。

第九條申請人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員的全部貨幣收入和實物收入的總和。具體包括:(一)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所獲得的勞動收入;(二)在職或外出打工人員所獲得的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福利及其他勞動收入;(三)商業保險、儲蓄存款、股票等有價證券及其孳息、分紅等;(四)出租家庭資產獲得的收入,征用土地等獲得的補償金;(五)法定贍養、扶養或者撫養費,法定贍養、扶養或者撫養人應當結付的贍養、扶養或者撫養費;(六)繼承的遺產和接受的贈與;(七)其它應當計入的家庭收入。

第十條下列收入不計入申請人家庭收入:(一)對國家、社會做出特殊貢獻,政府給予的獎勵金,市級以上勞動模范享受的榮譽津貼;(二)優撫對象享受的撫恤金、補助金、護理費及保健金;(三)獎學金、助學金及由政府和社會給予困難學生的救助金、獨生子女獎勵金;(四)因工(公)負傷的護理費及死亡人員遺屬享受的一次性撫恤金、喪葬費;(五)在職人員按規定由所在單位代繳的住房公積金及各項社會保險統籌費。

第十一條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分別按照下列規定享受:(一)對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且無法定贍養人、撫養人、扶養人的農村村民,其原來享受的救濟標準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補齊至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原來享受的生活救濟標準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不再發給最低生活保障金。(二)對尚有一定收入的農村村民,按照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我區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差額享受。

第十二條農村村民申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應當提交下列材料:(一)戶口簿、身份證;(二)申請書和家庭成員收入證明;(三)殘疾證等其他相關證明材料。村民委員會、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有義務為本村、本單位困難人員出具真實、準確的收入證明。

第十三條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申請和審批,按照下列程序執行:(一)申請人持本辦法第十二條所列材料通過戶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員會向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提出申請,填寫《咸陽市**區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請審批表》。(二)村民委員會根據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的委托,對申請人的家庭經濟情況和實際生活水平通過入戶調查、走訪、信函索證等方式進行核實后,報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并張榜公布。(三)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民政部門對上報材料進行審核后,報區民政局,并張榜公布。(四)區民政局對符合條件的予以批準;對不符合條件不予批準的,應書面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五)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對區民政局的批準結果張榜公布。對無異議的,發給《咸陽市**區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對有異議的,重新進行核查。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民政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人提出申請之日起3個月內辦結審批手續。

第十四條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以貨幣形式實行社會化發放,每半年發放一次。

第十五條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在享受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間,應當履行下列義務:(一)通過村民委員會向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及時報告家庭人員及收入變化情況,接受定期復審。(二)積極參加本村村民委員會組織的公益性勞動。

第十六條區民政局、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民政部門應當對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家庭收入實行動態管理,每年度復核一次,并根據保障對象家庭收入的變化情況,及時辦理停發、減發或增發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關手續。單位和個人對享受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有異議的,可以向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民政部門以及區民政局提出質疑。受理機關應及時核查,情況屬實的予以糾正。

第十七條從事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審批工作的管理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視其情節給予批評教育;違紀違法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對符合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條件的家庭拒不簽署上報審批意見,使其不能享受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意見的,或者對不符合享受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條件的家庭故意簽署瞞報享受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二)、或者貪污、挪用、扣壓、拖欠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的。

第十八條享受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農村村民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區民政局、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民政部門批評教育或者警告,追回其冒領的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一)采取虛報、隱瞞、偽造等手段,騙取享受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二)在享受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間家庭收入情況好轉,不按規定告知管理審批機關,繼續享受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