賠償申請書范文
時間:2023-03-17 17:52: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賠償申請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申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工作單位、住址
申請事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請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致
__________(被申請的機關名稱)
申請人:_____________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附:1、物證__________份
2、書證__________份
篇2
第一條 為了規范行政機關的行政賠償工作,保證辦案質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依法取得行政賠償的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國家賠償法》)、《國家賠償費用管理辦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于全省各級行政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行政執法組織受理的行政賠償案件。
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行政公署)的法制工作部門、政府各部門的法制工作機構或者行政復議應訴機構是負責具體辦理行政賠償工作的機構。其主要職責是:
(一)受理并審查賠償請求;
(二)審查被認為侵權的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適當,并就此提出意見;
(三)就具體賠償方式和賠償標準提出意見;
(四)了解、研究行政賠償工作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向同級人民政府或者本部門領導提出改進行政執法工作的建議。
未設立法制工作機構和行政復議應訴機構的行政機關以及行政執法組織,應當指定有關的職能機構或者有關人員負責具體辦理行政賠償工作。
第四條 對依法確認為違法并給被侵權人造成損害的行政行為,被侵權人要求行政賠償的,行政賠償義務機關應當給予行政賠償。違法致害行政行為的確認途徑:
(一)經行政復議確認;
(二)經行政訴訟確認;
(三)由行政賠償義務機關依法確認。
第五條 行政賠償工作遵循合法、及時、準確和便民的原則。
第六條 行政賠償義務機關的行政賠償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
第七條 行政賠償工作機構的賠償工作人員與賠償案件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賠償的,應當自行回避;賠償請求人有權申請回避。
賠償工作人員的回避,由賠償義務機關的負責人決定。
第八條 行政賠償費用按照財政管理體制分級負擔、分級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有財政部門和政府法制工作部門共同組成的賠償審核小組,具體負責對行政賠償費用的審核與監督。
第二章 行政賠償申請的受理
第九條 要求行政賠償的,應當遞交行政賠償申請書。行政賠償申請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受害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工作單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
(二)具體的賠償要求、事實根據和理由;
(三)申請的年、月、日。
賠償請求人書寫申請書確有困難的,可以委托他人代書;也可以口頭申請,由賠償義務機關記入筆錄。
第十條 行政賠償申請的受理機關:
(一)賠償請求人單獨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由賠償義務機關受理。其中賠償義務機關為兩個以上的,賠償請求人可以向共同賠償義務機關中任何一個機關要求賠償,并由該賠償義務機關受理。
(二)與行政復議一并提出賠償請求的,應當根據《行政復議條例》的規定,由有管轄權的行政復議機關受理。
第十一條 行政賠償義務機關受理行政賠償請求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賠償請求事項屬行政賠償范圍;
(二)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符合法定條件;
(三)賠償請求在法定時效內提出;
(四)賠償請求屬于本機關受理范圍。
第十二條 行政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行政賠償申請書之日起10日內,對行政賠償申請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賠償申請符合受理條件的,經賠償義務機關負責人批準,予以立案,并填寫行政賠償申請受理通知書,送達賠償請求人。
(二)賠償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的,經賠償義務機關負責人審批后,填寫行政賠償申請不予受理通知書,送達賠償請求人。
(三)賠償申請書不符合本規定第九條內容的,退回賠償請求人限期補正并注明補正的內容;逾期未補正的,視為未申請。
(四)不屬于本機關賠償的,應當告知賠償請求人向負有賠償義務的機關提出;已受理的,撤銷受理決定,并將賠償申請書以及有關材料移送負有賠償義務的機關,同時將撤銷決定以及移送情況告知賠償請求人。受移送的機關不得再自行移送,如有異議,可以由雙方共同的上一級機關指定管轄。
第三章 行政賠償案件的審查與決定
第十三條 行政賠償案件受理后,賠償工作機構應當及時對案件進行審查,并查明以下事項:
(一)損害是否屬于行政機關、行政執法組織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造成;
(二)侵權起止時間和造成損害的程度;
(三)是否符合《國家賠償法》第三條、第四條規定的行政賠償范圍;
(四)是否屬于《國家賠償法》第五條規定的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
對行政賠償案件進行審查后,認為證據材料不足或者不能證明有關賠償事實的,可以要求賠償請求人或者有關部門補充證據材料,也可以自行調查收集。
行政賠償案件應當由兩人以上負責賠償的工作人員進行審查。
第十四條 對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賠償案件,賠償請求人應當提供或者由賠償工作機構收集公民被羈押、釋放的法律文書或者其他有關證據,然后按照《國家賠償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確定賠償金額。
第十五條 對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的行政賠償請求,在賠償請求人提供或者由賠償工作機構收集下列證據的基礎上,按照《國家賠償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確定賠償金額:
(一)法醫鑒定或者由醫療單位出具的醫療證明(包括住院證明、身體傷害證明、休息單等證明);
(二)醫療費用的票據;
(三)造成部分或者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鑒定書;
(四)造成死亡的死亡證明;
(五)全部喪失勞動能力或者死亡的,其撫養的未成年人以及其他無勞動能力人的有關證明;
(六)其他有關證據。
第十六條 對侵犯財產權的行政賠償案件,在賠償請求人提供或者由賠償工作機構收集下列證據的基礎上,按照《國家賠償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確定賠償方式、金額:
(一)侵犯財產的基本情況;
(二)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征收財物、攤派費用以及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的法律文書、單據或者其他憑證;
(三)已損壞、滅失、變賣的財產價格證明等有關證據;
(四)停產、停業期間必要的經常性費用開支憑證或者證明;
(五)其他有關直接經濟損失的證據。
第十七條 對行政賠償案件審查后,賠償工作機構應當提出賠償或者不予賠償的意見,報賠償義務機關負責人審批。提出賠償意見的應當同時擬定賠償方案。
賠償義務機關認為需要賠償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依法與賠償請求人就賠償方式、金額進行協商。
第十八條 行政賠償義務機關決定予以賠償的,賠償工作機構根據該機關負責人審批的意見,應當及時制作《行政賠償決定書》,送達賠償請求人。
對賠償義務機關決定不予賠償的案件,賠償工作機構應當及時制作《不予行政賠償決定書》,送達賠償請求人。
《行政賠償決定書》和《不予行政賠償決定書》由賠償義務機關的行政首長簽署;加蓋賠償義務機關印章。
第十九條 兩個以上共同賠償義務機關對賠償責任的分擔有異議的,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共同賠償義務機關的共同上一級機關的賠償工作機構負責處理。
第二十條 對受理的行政賠償案件,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賠償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賠償或者不予賠償的決定。
第二十一條 行政賠償案件結案后,賠償義務機關為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應當將行政賠償決定書或者不予行政賠償決定書和有關材料在結案之日起15日內報同級人民政府備案;賠償義務機關為人民政府的,應當將行政賠償決定書或者不予行政賠償決定書和有關材料在結案之日起15日內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第二十二條 行政機關一經發現行使職權的行為違法,應當主動予以糾正,對被侵權人造成損害的,應當同時告知被侵權人可以在兩年內提出賠償請求。
第二十三條 單獨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賠償請求人,對賠償義務機關逾期不予賠償或者對行政賠償申請不予受理,或者對行政賠償決定、不予賠償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二十四條 賠償請求人在申請行政復議時一并提出賠償請求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在《行政復議條例》規定的期間內,就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是否賠償和賠償的金額以及方式,作出決定。
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自收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四章 行政賠償義務的履行
第二十五條 對已生效的行政賠償決定,賠償義務機關應當及時履行賠償義務。
對賠償請求人單獨提出賠償請求所作的賠償決定,應當在收到賠償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履行完畢。
對與行政復議一并提出的賠償請求所作的賠償決定,應當與行政復議決定一并履行。
第二十六條 支付賠償金的,賠償義務機關憑生效的行政賠償決定支付。
返還財產,恢復原狀的,賠償義務機關憑生效的行政賠償決定履行。
賠償義務機關造成受害人名譽權、榮譽權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第二十七條 由于賠償請求人的原因無法履行或者賠償請求人同意延期履行賠償決定的,可以延期履行。
第五章 行政追償
第二十八條 賠償義務機關賠償損失后,應當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違法行使職權的工作人員或者受委托的組織或者個人追償賠償費用。
第二十九條 追償的具體標準是:
(一)對故意違法的受委托組織追償其全部賠償費用;
(二)對故意違法的工作人員或者受委托的個人根據違法性質,賠償金額大小,個人實際承受能力,追償賠償額1/5至全部賠償費用,但最高不得超過其本人當年度工資收入;
(三)對有重大過失的受委托的組織視其情節追償賠償額1/2或者2/3的賠償費用;
(四)對有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或者受委托的個人根據違法性質、情節,賠償金額大小,個人實際承受能力,追償賠償額1/3以下的賠償費用,但最高不得超過其本人當年度工資收入的一半。
追償的賠償費用應當在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追償決定之日起兩年內繳清。
第三十條 賠償的損害后果是由數人行為造成的,其相關人員可以作為共同被追償人,并根據各個行為人在侵權行為中的地位、作用、過錯程度,分別確定責任。
第三十一條 被追償的工作人員或者受委托的組織或者個人對追償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追償決定的機關或者上一級機關提出申訴。作出追償決定的機關或者上一級機關經復查后,應當書面作出維持、變更或者撤銷原追償決定的決定。
第三十二條 賠償義務機關可以依照干部管理權限和有關規定對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違法行使職權的工作人員或者受委托的個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三條 賠償審核小組在審核行政賠償義務機關要求核撥行政賠償費用或者要求返還已經上交財政的財產的申請時,發現該賠償義務機關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行政賠償的,或者超出《國家賠償法》規定的范圍和標準賠償的,應當將有關材料報送同級人民政府,由同級人民政府責令該賠償義務機關自行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行政賠償費用;對超出《國家賠償法》規定的范圍和標準賠償的,應當責令予以糾正。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四條 對人民法院審理的行政賠償訴訟案件,由賠償義務機關的賠償工作機構負責具體事務。
第三十五條 按照本規定送達有關法律文書的,應當使用《送達回證》。
第三十六條 全省各級行政賠償義務機關辦理行政賠償案件的法律文書,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局制定統一式樣。
篇3
法定人:xx,xx之母親,女,xx職工。聯系電話:xx
被執行人:xx醫院,住所地:xx路189號。
法定代表人:xx,女,xx院長,黨委書記。聯系電話:xx。
請求事項
1。強制執行生效的(xx)豫法民提字第xx號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所列明的xx之款項。
2。本案執行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與理由
申請人與被申請人醫療損害賠償一案,業經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19年9月14日作出(2019)豫法民提字第100號判決:xx市人民醫院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給付xx醫療損害賠償款26233.2元。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限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九條之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現人民醫院拒絕給付金錢。為此,特申請你院給予強制執行。
此致
xx市華龍區人民法院
申請人:xx宇
篇4
(一)稅務行政賠償申請一是申請條件。稅務機關及其執法人員違法行使職權給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賠償清求人有權申請賠償。對下列情形,稅務機關不承擔賠償義務:稅務機關執法人員行使與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因賠償請求人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二是申請資料。賠償請求人應當向稅務機關遞交《稅務行政賠償申請書》,書寫申請書確有困難的,可委托他人代書,也HJ口頭申請。三是申請須知。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時侵犯賠償請求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該稅務機關為賠償義務稅務機關;兩個以上稅務機關或與其他機關共同行使職權造成損害的,應共同履行賠償義務;受稅務機關委托的組織或個人在行使受委托的稅務征管權力時侵犯賠償請求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委托的稅務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賠償義務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沒有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撤銷該賠償義務機關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經復議機關復議的,最初造成侵權行為的稅務機關為賠償義務稅務機關,但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加重損害的,復議機關就加重的部分履行賠償義務;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的時效為二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
(二)稅務行政復議申請一是申請條件。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和其他稅務爭議當事人認為稅務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可依法向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稅務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稅務機關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二是申請范圍。稅務機關作出的征稅行為:包括確認納稅主體、征稅對象、征稅范圍、減稅、免稅及退稅、適用稅率、計稅依據、納稅環節、納稅期限、納稅地點以及稅款征收方式等具體行政行為和征收稅款,加收滯納金;扣繳義務人、受稅務機關委托征收的單位作出的代扣代繳、代收代繳行為。稅務機關作出的責令納稅人提供納稅擔保行為。稅務機關作出的稅收保全措施:書面通知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暫停支付存款;扣押、查封商品、貨物或其他財產。稅務機關未及時解除稅收保全措施,使納稅人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失的行為。稅務機關作出的稅收強制執行措施:書面通知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從其存款中扣繳稅款;拍賣扣押、查封的商品、貨物或其他財產。稅務機關作出的稅務行政處罰行為:罰款;沒收非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稅權。稅務機關不予依法辦理或答復的行為:不予審批減免稅或出口退稅;不予抵扣稅款;不予退還稅款;不予頒發稅務登記證、發售發票;不予開具完稅憑證和出具票據;不予核準延期申報、批準延期繳納稅款。稅務機關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機關阻止出境行為。稅務機關不依法給予舉報獎勵的行為。稅務機關作出的其他稅務具體行政行為。三是申請須知。申請人申請行政復議,可以書面申請,也可以口頭申請。申請人提請的稅務行政復議的條件和時限:申請人對稅務機關作出的征稅行為不服的,必須先依照稅務機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確定的稅額、期限繳納或者解繳稅款及滯納金或者提供相應的納稅擔保,然后可以在收到稅務機關填發的繳款憑證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申請人對稅務機關作出的除征稅、不予審批減免稅、不予抵扣稅款、不予退還稅款行為以外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申請人可以在得知稅務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0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因不可抗力或者被申請人設置障礙等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申請人向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復議機關已經受理的,在法定行政復議期限內申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申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訴訟,人民法院也已經依法受理的,不得再申請行政復議。申請復議的主體資格:依法提起行政復議的申請人,具體是指納稅義務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和其他管理相對人;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申請行政復泌;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為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其法定人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發生合并、分立或終止的,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申請行政復議;與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雖非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但其權利直接被該具體行政行為所剝奪、限制或者被賦予義務的第三人,在行政管理相對人沒有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單獨申請行政復議。
(三)稅務行政處罰聽證申請 一是申請條件。當事人要求聽證的,主管稅務機關應當組織聽證。依法應當聽證的案件,除當事人放棄聽證權利或者被正當取消聽證權利外,稅務機關不組織聽證,行政處罰決定不能成立。二是適用范圍。稅務機關對公民(包括個人、個人合伙或個體工商戶)作出2000元以上(含本數)罰款或者對法人或其他組織作出10000元以上(含本數)罰款的行政處罰之前,應當向當事人送達《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并告知當事人其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三是申請程序。要求聽證的當事人應當在《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送達后3日內向發出告知書的稅務機關書面提出聽證,逾期不提出的,視為放棄聽證的權利。四是所需資料。《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及相關資料。
篇5
賠償義務機關∶山西省陽城縣人民檢察院。
法定代表人∶王洪瑞,檢察長。
賠償請求人楊培富以曾經被山西省陽城縣人民檢察院錯誤逮捕、關押380天為由,于1997年12月29日向山西省晉城市中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遞交刑事賠償申請書,要求陽城縣人民檢察院賠償其被關押期間的全部工資,賠償其聘請律師費用和上訪期間的差旅費、誤工費等經濟損失共計24800元,并且要求在陽城縣范圍內為其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和賠禮道歉。
晉城市中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經審理查明∶賠償請求人楊培富與同案人王某某、元某某因切割從陽城縣城通往東方紅廠、三年多時間未使用的電話線路中的1.75公里電線(重1.15噸)一事,被陽城縣人民檢察院于1994年3月29日逮捕,1995年4月12日由陽城縣人民法院決定取保候審,期間被羈押380天。楊培富等破壞通訊設備一案經陽城縣人民法院一審后,以認定三名被告人共同故意犯罪的主要證據不充分為由,于1995年4月6日判決宣告三名被告人無罪。陽城縣人民檢察院以“三名被告人有犯罪的共謀”為由提出抗訴后,晉城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本案被告人切割的電話線,因東方紅廠搬遷后長期拖欠通話費,已經被郵電局作拆機處理,因此被告人的行為不危及通訊方面的公共安全,故不構成破壞通訊設備罪;且楊培富與王某某是在事先通過郵電局同意,并由同為本案被告人的郵電局職工元某某指認后,當時認為該線路的產權屬于郵電局的情況下才實施切割行為,主觀上不存在非法據為己有的故意,因此也不構成盜竊罪。該行為屬于民事侵權,應當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故于1995年6月1日終審裁定∶駁回抗訴,維持原判。1996年5月20日,山西省人民檢察院以“該線路是隨時申請都可以啟用的線路,應當視為正在運行的線路;三被告人事先經過密謀盜割此線路,因此構成破壞通訊設備罪”為由,對此案提出抗訴。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再審認為∶無論東方紅廠的電話線路是否可以重新啟用或者該廠是否準備申請重新啟用,由于該線路被切割時,事實上是已經閑置三年未用的線路,因此都不能視為正在運行的線路。檢察機關所說的事先密謀,是指被告人事先見面一次。此次見面,是被告人想弄清該線路是否停用。正由于這個原因,才有元某某第二日到營業室查詢線路使用情況,并當即告訴給王某某,王某某得知后立即去找人的舉動。檢察機關一直認為此次見面是密謀,經法院多次退回補充偵查后也沒有補上密謀的證據。認定三人“明知”和“共謀”的證據不足,三人各自的行為又不能構成獨立的犯罪,切割行為不涉及通訊方面的公共安全,也不具有秘密竊取的特征,故不構成破壞通訊設備罪或者盜竊罪。據此,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于1997年1月2日裁定∶駁回抗訴,維持原判。
賠償請求人楊培富據此于1997年12月29日向陽城縣人民檢察院申請刑事賠償,陽城縣人民檢察院于1998年2月20日以楊培富切割電話線路的行為顯著輕微,不認為是犯罪,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第(三)項規定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為由,通知楊培富不予賠償。楊培富不服,于同年3月4日向晉城市人民檢察院申請復議,該院逾期未作答復。
晉城市中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認為∶賠償請求人楊培富因破壞通訊設備一案,經三級審判機關審理后,均確認其無罪。陽城縣人民檢察院對沒有犯罪事實的楊培富錯誤逮捕,楊培富有權依照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第(二)項的規定,申請取得賠償。賠償義務機關陽城縣人民檢察院應當依照國家賠償法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定,給予賠償。三級人民法院的判決,是對楊培富沒有犯罪事實的確認,其中并無認為楊培富犯罪情節顯著輕微,不認為是犯罪的內容。陽城縣人民檢察院引用國家賠償法規定的免責條款拒絕賠償,理由不能成立,該院對楊培富作出的“審查刑事賠償申請通知書”應當撤銷。
賠償請求人楊培富被錯誤逮捕的事實,發生于國家賠償法施行之前,延續至國家賠償法施行之后。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溯及力和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受案范圍問題的批復》第一條規定:“發生在1994年12月31日以前但持續至1995年1月1日以后,并經依法確認的,......屬于1994年12月31日以前應予賠償的部分,......參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予以賠償”。
國家賠償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人民法院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幾個問題的解釋》(法發[1996]15號)第六條中對“上年度”所作的解釋是:應為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或者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作出賠償決定時的上年度。賠償請求人楊培富自被逮捕之日起至取保候審之日止,共被羈押380天。按照1997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25.47元計算,應當賠償9678.60元。
國家賠償法第三十條規定∶“賠償義務機關對依法確認有本法第三條第(一)、(二)項、第十五條第(一)、(二)、(三)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并造成受害人名譽權、榮譽權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賠償請求人楊培富要求陽城縣人民檢察院在陽城縣范圍內為其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和賠禮道歉,于法有據,應當支持。楊培富要求陽城縣人民檢察院賠償其聘請律師費用和上訪期間的差旅費、誤工費等經濟損失,沒有法律依據,不予支持。
綜上,晉城市中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于1998年11月2日作出決定∶
一、撤銷陽城縣人民檢察院1998年2月20日作出的“審查刑事賠償申請通知書”。
二、陽城縣人民檢察院支付楊培富被實際關押380天的賠償金9678.60元。
篇6
原告:邱永松,男,1968年12月19日出生,漢族,農民,住福建省連城縣蓮峰鎮李彭村吳坊自然村。
被告:福建省龍巖市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住所地龍巖市中山西路130號。
法定代表人:陳鐵成,主任。
1999年9月2日,連城縣公安局以邱永松尋釁滋事對邱永松刑事拘留。同年10月1日,龍巖市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認定邱永松尋釁滋事,擾亂社會治安,作出巖勞教(99)129號勞動教養決定書,決定對邱永松收容勞動教養一年,期限自1999年9月2日至2000年9月1日止。2000年1月11日,龍巖市人民政府作出龍政復決(2000)第04號行政復議決定書,撤銷龍巖市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作出的該巖勞教(99)129號勞動教養決定。2000年1月29日,邱永松被連城縣公安局治安拘留所釋放。2000年2月20日,邱永松以掛號郵寄申請書的形式向龍巖市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提出其被勞動教養149天的行政賠償申請,但龍巖市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在規定期限內未作出賠償決定。因此,邱永松向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原告訴稱:1999年9月2日,原告被連城縣公安局以尋釁 滋事為由刑事拘留。同年10月1日,被告龍巖市勞動教養管理 委員會對原告作出勞動教養壹年決定,期限自1999年9月2日至2000年9月1日止。原告經申請復議,龍巖市人民政府撤銷該勞教決定后,于2000年1月29日被釋放。2000年2月20日,原告向被告申請賠償被羈押149天的賠償金,但被告逾期不予賠 償。因此,請求依法判令被告賠償原告被羈押149天的賠償金。
被告龍巖市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答辯稱, 自勞教委成立以來,勞教審批工作由公安機關承擔,但市人民政府未按《勞動教養試行辦法》的規定將勞教審批經費和賠償費用列入財政預算。 因此,在原告邱永松提出賠償申請后,被告未予答復。
[審判]
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職權時,違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該行政機關應按法律規定負責賠償。龍巖市勞 動教養管理委員會是根據《勞動教養試行辦法》的規定成立的,領導和管理勞動教養工作,審查批準收容勞動教養人員。龍巖市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對原告邱永松的勞動教養決定被龍巖市人民政府復查撤銷后,對原告的賠償申請,應按法律規定賠償原告被收容勞動教養期間的賠償金。原告邱永松被收容勞動教養前雖系被刑事拘留,但該勞動教養決定明確注明勞教期限是從原告被羈押之日即1999年9月2日起。因此,賠償原告的賠償金應從原告被羈押之日起至釋放之日止按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七條第一款、第六十八條第一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九條第一款、第二十六條的規定,該院于2000年8月15日作出判決如下:
被告龍巖市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應賠償原告邱永松自1999年9月2日起至2000年1月29日止被收容勞動教養期間計149天的賠償金4,953.61元。
[評析]
本案爭議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
一、確定國家賠償的前提
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國家賠償必須以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并造成損害為前提。違法行使職權是關鍵。從本案來看,1999年9月2日連城縣公安局以原告邱永松尋釁滋事為由進行刑事拘留。同年10月1日,被告龍巖市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認定原告邱永松尋釁滋事,擾亂社會治安,作出巖勞教(99)129號勞動教養決定書,決定對原告邱永松收容勞動教養一年,期限自1999年9月2日至2000年9月1日止。可見原告邱永松系因尋釁滋事而被處從勞動教養的。但這一處罰是否正確?所謂尋釁滋事,一般是指在公共場所肆意挑釁、無事生非、進行破壞騷擾。尋釁滋事侵犯的客體是公共秩序,常常給公民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財產造成損害,而主要是指向公共秩序,向整個社會挑戰,蔑視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1999年9月2日下午4點50分左右,原告邱永松在公共場所因酒醉鬧事,辱罵執勤交警,造成公共交通堵塞。后被“110”帶到連城縣公安局刑偵隊后,雖有隨意毆打民警且損毀了一些公共財物的行為,但系事出有因,原告邱永松對酒醉時的沖動行為也應負一定的治安管理責任,不應勞動教養。勞動教養是國家勞動教養機關依照勞動教養法規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屢教不改,或者有輕微的犯罪行為,不夠或者不需要給予刑罰處罰,而又符合勞動教養條件的人,采取限制自由、進行強制性教育改造的最高最重的治安行政處罰措施。條件是對年滿16周歲以上(含16周歲),具有責任能力的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收容勞動教養: (1)嚴重違反治安管理,屢教不改,尚不夠刑事處罰的;(2)輕微犯罪不需要判處刑罰,但有可能繼續危害社會,而應當給予勞動教養的。本案原告邱永松在酒醒后即有悔改之意,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可見原告邱永松的行為不屬于屢教不改,違反的是治安管理條例,應該受到的是治安處罰。由此可見,龍巖市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作出的巖勞教(99)129號勞動教養決定書是錯誤的,龍巖市人民政府作出龍政復決(2000)第04號行政復議決定書,撤銷被告龍巖市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作出的巖勞教(99)129號勞動教養決定是正確的。
二、賠償時間的確定及賠償金額
篇7
原告:常可生,男,1974年7月13日出生,漢族,住侯馬市高村鄉西賀村。
被告:侯馬市公安局,住所地侯馬市新田東路18號。
法定代表人:許虎娃,局長。
1993年5月的一天深夜,侯馬市公安局下屬的高村鄉派出所懷疑常可生有盜竊行為,未辦理任何法律手續,派人將常可生抓到派出所,經訊問沒有結果,就將常銬在鄉政府大門上,近一個小時里,引來近百名群眾圍觀、議論。后常可生帶銬逃回家,不久出現精神失常現象。其父常全義一邊為兒子尋診治療,一邊到有關部門申訴。侯馬市檢察院立案查處。1997年9月14日經北京市精神病醫學鑒定委員會鑒定,結論為:“被鑒定人常可生臨床診斷為精神分裂癥,1993年5月被非法拘禁、銬、打是起病的誘發因素。”1997年10月本案的直接責任人馬××、韓××因犯有非法拘禁罪,被追究了刑事責任。在刑事訴訟期間,經法院裁定駁回了被害人常可生之父常全義提起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1998年元月5日,常可生向侯馬市公安局遞交了《賠償申請書》,侯馬市公安局分兩次給付常可生人民幣6000元,后雙方未能就賠償問題達成協議,侯馬市公安局遂于1998年3月4日出具了《國家賠償事件協議不成立證明書》。常可生不服,向臨汾地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被告按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賠償被害人各種費用共計人民幣97萬余元。被告侯馬市公安局辯稱:致害行為不是具體行政行為,不屬行政訴訟法的調整范圍,國家賠償法對本案無溯及力,即使可以起訴,也已超過訴訟時效。
審判
臨汾地區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認定,侯馬市公安局工作人員濫用職權,非法拘禁常可生,已被追究刑事責任,致害行為事實存在,由此誘發常可生患了精神分裂癥,后果嚴重,應依法承擔賠償責任。賠償范圍包括:已花銷的醫藥費、交通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繼續治療的費用累計人民幣61050元,侯馬市公安局賠償80%,常可生主張的其他賠償項目有的不屬行政賠償范圍,有的無證據,故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二條、第三條第(三)項、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該院于1998年作出判決:
侯馬市公安局在判決生效后十五日內賠償常可生人民幣48840元。
常可生不服一審判決,向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稱:原判認定事實不清,判決賠償數額計算不當。
侯馬市公安局不服一審判決,上訴稱:致害行為不是具體行政行為,法院不應受理;《國家賠償法》對本案無溯及力。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侯馬市公安局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非法拘禁常可生,已經法院刑事判決確認直接責任人構成犯罪。常可生遭非法拘禁導致精神失常,其人身自由權和生命健康權遭受侵害,侯馬市公安局應承擔行政賠償責任。致害行為雖發生在《國家賠償法》實施之前,但被確認為違法是在該法實施之后(1997年10月臨汾中院的《刑事裁決書》),按照新的程序法規范生效之后必須遵循的原則,本案涉及的行政賠償應按照《國家賠償法》規定的程序處理;賠償的范圍和標準等實體問題,應按致害行為發生時已有的規定執行,侯馬市公安局未提供當時的有關規定,故可參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酌情給予賠償。賠償范圍包括已花銷的醫藥費、交通費、營養補助費、看護人傭金、繼續治療的費用等。常可生及其法定人請求賠償發病期間給親屬造成的傷害損失,不屬本案賠償范圍;有的項目主張賠償數額不符合法律規定,應予駁回。原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程序合法,但認定受害人承擔部分損失無法律依據,賠償數額計算欠妥,應予糾正。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二)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條第(三)、(五)項之規定,該院于1998年11月9日作出判決:
一、撤銷臨汾地區中級人民法院(1998)臨中法行初字第3號行政賠償判決;
二、侯馬市公安局賠償常可生已花銷的醫藥費14000元、交通費5000元、營養費3000元、看護人傭金7200元、繼續治療的費用20000元,因誤工減少的收入31050元(按國家96年職工年平均工資的5倍計),上列各項合計人民幣80250元,自判決生效后一月內付清;
三、駁回常可生的其他賠償請求。
評析
本案涉及以下兩個問題:
一、行為性質問題。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七條、國家賠償法第三條、第四條的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行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應承擔行政賠償責任。首先,非法拘禁常可生雖是被告侯馬市公安局干警和聯防隊員具體實施的,但是經派出所領導同意的,且與其行使的治安管理職權有關,因而是一種職務行為,而不是與行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直接責任人員違法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其個人承擔刑事責任,但不能免除其所在行政機關應承擔的行政法律責任;其次,本案致害行為是被告在行使行政職權時發生的違法行為。公安機關既享有治安行政管理的職權,又享有刑事偵查的職權,因后者違法造成損害的,應承擔刑事賠償責任,按刑事賠償程序解決。侯馬市公安局未予刑事立案,在不辦理任何法律手續的情況下抓走常可生,該行為不屬刑事偵查行為;再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條、第四條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包括具體行政行為和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有關的,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的,違反行政職責的行為。”侯馬市公安局工作人員非法拘禁常可生,雖不是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但是與行使行政職權有關的其他違法行為,公民對由此造成的損害賠償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二、關于國家賠償法的溯及力問題。按照法律的一般適用原則,法律對其實施之前發生的行為不具有溯及力,但從本案的實際情況看,適用國家賠償法也是符合法律原則和法學原理的。
其一,國家賠償法是集程序和實體于一體的法律規范。本案致害行為雖發生在該法實施之前,但被依法確認為違法是在該法實施之后,按照新的程序法規范生效之后必須遵循的原則,本案涉及的行政賠償應按照國家賠償法規定的程序處理。上訴人侯馬市公安局受理了常可生的賠償申請,雙方協商不成立,又出具了《國家賠償事件協議不成立證明書》,表明先行處理程序已經結束,受害人常可生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篇8
第一條為了防止和糾正違法的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以下簡稱行政復議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和行政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活動。
第三條依照行政復議法和本條例履行行政復議職責的行政機關是行政復議機關,其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是本行政機關的行政復議機構,具體辦理行政復議事項。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行政復議機構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行政復議法律、法規的宣傳;
(二)指導和監督本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行政復議機構的行政復議工作;
(三)監督、檢查行政復議決定的履行;
(四)負責行政復議、行政應訴案件的統計和重大行政復議事項的備案工作;
(五)負責行政復議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五條行政復議機關履行行政復議職責,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原則,堅持有錯必糾,保障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應當健全行政復議機構,充實行政復議工作人員,保障必要的行政復議活動經費,保證行政復議工作正常開展。
第二章行政復議申請
第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提起行政訴訟后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駁回的,其提訟至人民法院裁定送達的時間,不計入行政復議申請期限。
第八條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的,可以口頭或者書面委托其近親屬或者書面委托其他人以該公民的名義提出行政復議申請。
第九條對同一具體行政行為提出的行政復議申請,申請人為五人以上的,應當推舉一至五人作為代表人參加行政復議。申請人在行政復議機關指定的期限內未能推舉的,由行政復議機關從申請人中指定。
第十條對勞動教養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該決定的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的本級人民政府或者省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申請行政復議。
第十一條對實行省以下垂直領導的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該行政機關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第十二條行政復議申請書或者口頭申請筆錄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申請人基本情況;
(二)被申請人名稱;
(三)行政復議請求、事實和理由;
(四)知道具體行政行為的日期;
(五)致送的行政復議機關和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的日期。
第三章行政復議受理
第十三條行政復議機關收到行政復議申請后,應當就下列內容進行初步審查:
(一)申請人是否具有法定資格;
(二)是否有明確的被申請人;
(三)是否有具體的行政復議請求和事實依據;
(四)是否屬于行政復議范圍;
(五)是否在法定申請期限內提出。超過法定申請期限的,是否有正當理由;
(六)是否已向其他有權受理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或者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且人民法院已經受理;
(七)是否應當由本機關受理。
第十四條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收到行政復議申請之日起五日內對行政復議申請按照下列規定分別作出處理:
(一)行政復議申請符合受理條件的,決定受理,并書面告知申請人;
(二)行政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決定不予受理,并書面告知申請人;
(三)行政復議申請不屬于本機關受理的,書面告知申請人向有關行政復議機關提出,但是縣級人民政府接到行政復議法第十五條第一款所列不屬于本機關受理的行政復議申請后應當依法轉送;
(四)行政復議申請缺少本條例第十二條所列內容的,書面通知申請人在指定期限內補正。申請人在指定期限內補正的,行政復議機關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期限自收到補正材料之日起計算;申請人無正當理由未補正的,視為未申請。
第十五條行政復議申請受理后,與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參加行政復議的,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未申請參加行政復議的,行政復議機關認為有必要時,應當通知其參加行政復議。
與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參加行政復議的,不影響行政復議事項的辦理。
第十六條申請人、第三人委托人代為參加行政復議的,應當向行政復議機關提交授權委托書和受委托人的身份證明。授權委托書應當載明委托事項和委托權限。
第四章行政復議證據
第十七條被申請人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
第十八條在行政復議過程中,被申請人不得自行向申請人和其他有關組織或者個人收集證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行政復議機關準許,被申請人可以補充相關的證據:
(一)被申請人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證據,但是因不可抗力等事由不能提供的;
(二)申請人或者第三人在行政復議過程中,提出了在被申請人實施具體行政行為過程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者證據的。
第十九條申請人對下列事項承擔舉證責任:
(一)證明行政復議申請符合受理條件,但是被申請人認為行政復議申請超過申請期限的除外;
(二)對被申請人不履行法定職責的具體行政行為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的,證明其曾經申請被申請人履行法定職責的事實,但是被申請人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除外;
(三)申請行政復議時一并提出行政賠償申請的,證明具體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事實;
(四)法律、法規規定由申請人舉證的其他事項。
第二十條行政復議機構調查取證時,行政復議工作人員不得少于兩人;接受調查的組織和人員應當予以配合,不得拒絕、阻礙。
第二十一條行政復議機構收集和補充的證據,不得作為維持被申請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根據。
第二十二條被申請人、申請人和第三人向行政復議機關提供書證的,應當提供原件。提供原件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節錄本。
第二十三條申請人、第三人及其人可以查閱、摘錄或者復制被申請人提出的書面答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但是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除外。
第五章行政復議審查
第二十四條行政復議機關對被申請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應當對其合法性和適當性進行全面審查。
第二十五條行政復議原則上采取書面審查的辦法。行政復議機構認為必要時,可以組織聽證,或者當面進行質證,聽取申請人、被申請人和第三人的意見。
第二十六條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申請人就同一具體行政行為分別向同一行政復議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的,受理的行政復議機關可以合并審查。
第二十七條在行政復議審查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中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
(一)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承受其權利的近親屬表明是否參加行政復議的;
(二)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尚未確定代為參加行政復議的法定人的;
(三)申請行政復議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
(四)需要對被申請人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規定進行審查處理的;
(五)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需要參照相關案件的審理或者審查結果,而相關案件尚未審結的;
(六)法律、法規規定應當中止審查的其他情形。
因前款所列情形中止審查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或者其近親屬,并抄送被申請人、第三人。
中止審查的原因消除后,行政復議機關應當恢復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并書面告知申請人,抄送被申請人、第三人。
第二十八條行政復議機關對本機關無權處理的行政復議法第七條所列有關規定進行轉送的,應當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依法處理。
第六章行政復議決定
第二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終止行政復議:
(一)因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第一、二、三項情形中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超過九十日的;
(二)行政復議機關準許申請人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
(三)有證據證明,已受理的行政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的;
(四)有證據證明,申請人在向本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之前,已經向其他有權受理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申請,或者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已經受理的;
(五)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終止行政復議的其他情形。
因前款所列情形終止行政復議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或者其近親屬,并抄送被申請人、第三人。
第三十條行政復議決定作出前,申請人要求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應當提出書面申請并說明理由。行政復議機關認為理由正當的,應當予以準許。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準許:
(一)申請人因受他人脅迫、欺騙或者其他非法干預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
(二)撤回行政復議申請可能影響第三人合法權益的;
(三)撤回行政復議申請可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
第三十一條行政復議決定作出前,被申請人撤銷原具體行政行為后,申請人不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繼續審查原具體行政行為。經審查,原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明顯不當的,確認違法;原具體行政行為合法、適當的,行政復議終止。
行政復議決定作出前,被申請人變更原具體行政行為后,申請人不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繼續審查原具體行政行為。經審查,原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明顯不當的,確認違法或者決定撤銷、變更;原具體行政行為合法、適當的,予以維持。
第三十二條申請人對被申請人不履行法定職責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行政復議,被申請人在審查過程中已作出相應具體行政行為,申請人不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繼續審查原具體行政行為。經審查,原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明顯不當的,確認違法;原具體行政行為合法、適當的,予以維持。
第三十三條行政復議機關以違反法定程序為由,決定撤銷被申請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被申請人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可以不受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的限制。
第三十四條行政復議機關根據行政復議法第二十九條的規定,決定被申請人依法給予申請人行政賠償時,可以就賠償范圍、方式、數額、期限進行調解。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制作調解書;調解書經申請人和被申請人簽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三十五條行政復議機關對本機關已經生效的行政復議決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應當依法撤銷原行政復議決定,重新作出行政復議決定。
第七章行政復議決定的履行
第三十六條行政復議機關依法決定責令被申請人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申請人應當自收到行政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六十日內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并將結果報送行政復議機關備案。法律、法規對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期限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三十七條對重大行政復議事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自作出行政復議決定之日起二十日內報上一級人民政府行政復議機構備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自作出行政復議決定之日起二十日內報本級人民政府行政復議機構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備案。
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已經生效的行政復議決定,發現確有錯誤,依法需要改正的,應當責令下級行政機關限期改正。
第三十八條被申請人不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復議決定的,申請人有權向行政復議機關或者有關上級行政機關申訴。
第三十九條行政復議機關或者有關上級行政機關發現被申請人不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復議決定的,應當向被申請人發出《責令履行通知書》;被申請人自收到《責令履行通知書》之日起十日內必須履行行政復議決定,并將履行結果報告發出該通知書的行政機關。
第四十條被申請人對行政復議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向行政復議機關的上級行政機關提出意見,但是不影響行政復議決定的履行。
第八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一條行政復議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拖延辦案,貽誤行政復議工作的;
(二)泄露國家秘密或者行政復議工作秘密的;
(三)或者有其他瀆職、失職行為的;
(四)索取、收受賄賂的;
(五)違法違紀的其他行為。
前款規定的行政處分,依法分別由任免機關或者行政監察機關決定。
第四十二條行政復議機關違反行政復議法規定,依法應當給予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行政復議機關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由同級人民政府的行政復議機構向任免機關或者行政監察機關提出處理建議;行政復議機關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的行政復議機構向任免機關或者有關行政監察機關提出處理建議,接到處理建議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