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蝸牛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5 21:1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蝸牛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小組實踐 教研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1選材范圍更集中了
以往上教研課老師們比較頭大的是選材的問題。因為一節好的活動離不開適合的題材,而到底怎樣的題材才是適合中班幼兒開展集體活動的呢?因為繪本比較多,可選用的教材也很多,因此教師往往在選擇合適的繪本上也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今年在閱讀組組長陳惠以及各年齡段核心組成員的共同努力和討論下,為我們每個年齡段選出了3-5本較為適合的繪本供大家參考,這樣一來,就節省了我們很多原本用于挑選繪本所用掉的時間。而中班組最后定了三本適合的繪本,分別是:《小船悠悠》、《蝸牛和蘋果》、《三個機器兵》。
2朋友多了,思路寬了
三本繪本都不錯,但當開展教研活動的時候,正值剛剛進入秋天,筆者覺得《蝸牛與蘋果》這本繪本更適合這次的集體活動。
2.1活動后的小組研討
(1)第二環節在集體閱讀繪本時,筆者的提問“小蝸牛現在的心情怎樣?你從哪里看出來的?”而孩子就是單純地根據畫面上小蝸牛的動作(和蘋果手拉手)以及表情(笑嘻嘻)兩點進行講述?;顒又械暮⒆忧榫w并沒有高漲,雖然回答了正確答案,但似乎還缺些什么。
(2)“蘋果生病了,小蝸牛會怎么做?僅僅是立足在繪本上,這樣讓幼兒講述似乎離幼兒的生活比較遠,很難讓孩子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并解決,提問題應該站在幼兒的角度,這樣更容易引發孩子的共鳴。也就是說要讓孩子感受到蝸牛生病就好像是自己的朋友生病一樣,這樣才能調動出孩子的已有生活經驗,無論是情感上或是方式方法上讓孩子有話可說。
2.2活動后的小組建議
(1)在“小蝸?,F在的心情怎樣?你從哪里看出來的?”這個問題之后可以再增加一個問題:“你們遇到自己的好朋友,會怎么做?”一方面讓孩子通過說說、做做來體會有朋友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把這個小環節變成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游戲環節,讓孩子動一動,這也更加符合中班第一學期孩子的年齡特點,避免了整個活動幼兒都坐著不動容易走神的弊端。
(2)“蘋果生病了,小蝸牛會怎么做?”改成“朋友生病了,你會怎么做呢?”這樣從繪本聯系到自身,更容易誘發孩子的已有經驗,使得孩子變得有話可說。
針對第一次的研討后,筆者又快速地做了調整,并進行了第二次的試教。
第二次試教后,同事們都覺得這樣的提問和師幼間的互動更適合中班第一學期的孩子,因為他們可以從游戲中直接感受、體會有朋友的快樂。情緒也被老師的問題以及大家的肢體語言充分地調動了出來,大家都玩的很開心。比如:你們遇到自己的好朋友會怎么表示?有的孩子說“抱一抱”、有的孩子說“親一親、有的孩子說“握握手”、還有的說“請她吃好吃的食物”等等?;顒又?,通過師幼互動以及生生互動一方面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情緒上變得更開心了,另一方面也是為活動后半部分,蘋果生病了,蝸牛那種難過的心情做鋪墊。只有活動前半部分充分感受到有朋友的開心心情,才能更加真實地體會到將要失去朋友的那種痛苦心情,如果前面的部分沒有做足、做透,那么后半部分心情的轉變也就沒有可比性了。
兩次的試教,雖然忙碌但卻使筆者獲得了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一方面伙伴們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幫忙聽課、磨課,使活動線索更清晰了;另一方面兩次的試教也使活動的內容包括活動前的思考更全面更透徹了。
篇2
今天的中班好不熱鬧,來到幼兒園,見到大家都在忙著準備開聯歡會,來迎接一年一度的圣誕節,這次聯歡會是由我們兩個實習生主持的,小朋友們的情緒都非常高漲,有的唱歌,有的詩朗誦,更有的小朋友還練起了武術,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
緊接著園長就組織召開了離園座談會,同學們都就著這一個月來的收獲每個人都談了自己的感受,當然我的心情也非常的激動。
一個多月的見習生活,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一個幼兒教師的工作;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了中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在保教工作方面與小班幼兒的區別;同時也認識到了作為一個幼兒教師,除了做好幼兒的教育工作外,如何做好與保育員、其他教師及家長的合作、協調工作也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我在見習初期的時候,看到小朋友椅子放得不整齊,我就會幫他們放好;他們告訴我飯菜吃不完,我就叫他們不要再吃了;他們要上廁所,不管當時在做什么活動,我都以為應該讓他們去上廁所;他們不會自己脫衣服的時候,我會主動幫他們脫等等。我以為我是在幫助他們,可事實卻并非如此。經過姜老師提示后我才認識到我的行為的后果就是他們永遠都不能學會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的行為的出發點是關愛幼兒,但結果卻是溺愛他們。所以經過反省我覺得幼兒教師心中應有一把尺,這把尺其實就是教師堅守的原則,這些原則的出發點和終點都應是發展和提高幼兒的能力。
小朋友們都非常天真可愛,我很愛他們,很喜歡和他們玩。我發覺小孩子們獨立性很高,我起初被分配的是小班,我原以為那么小的年齡段孩子們一定什么都不會做,管理起來也非常棘手,可到了班級事實卻和我所想的大不相同,小朋友們不但會獨立的盥洗,還會主動的幫助別人。有一次吃完午飯,老師開始組織小朋友們吃香蕉,孫煦程沒等老師說,就主動去洗手間拿來垃圾桶把小朋友們吃剩的果皮收好投進了垃圾桶,這個舉動深深地感染了我,可以說這種做法對于我們成人都很難做到,不滿三歲的小朋友卻做到了。
我很慶幸能夠跟小班的小朋友和老師們共同度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小朋友們給我帶來的是無盡的歡樂,而兩位帶班老師的指導和教誨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特別是李老師,她的音樂課讓我打開眼界,受益匪淺。在實習期間,她很認真的閱讀我們的教案,聽取我們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見。我們上完課后,她會主動地找我們談話,指出我們的不足,使我們能不斷地改進。
我自己總結身為幼師要具備三心,即:愛心,耐心,責任心。作為一名優秀的幼兒園教師既要具備對工作的熱忱,還要表現出教師的身份,要樹立威信,要知道小孩子是最喜歡欺負人的;再有,小孩子有不明白的事要耐心的教育和解答,不要不耐煩;更重要的一點,要具備足夠的責任感,把班級的小朋友當成自己家的孩子,褲子弄臟了要給予及時的清洗,好好的呵護每一個幼兒。
篇3
一、對園本課程的認識
園本課程的研究已成為當前新一輪幼教改革中頗為人所矚目的一個熱點。所謂“園本課程”,顧名思義就是指以幼兒園之“本”為基礎的課程。這個“以幼兒園之‘本’為基礎的課程”應該是在落實國家課程、落實地方課程的過程中自然形成起來的,而且符合本園實際,帶有本園個性色彩的課程方案。其中包括自己清晰的課程理念、可操作的課程目標、有本土色彩的課程內容、有效可行的實施形式、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和較完整的課程評價等,是一種帶有明顯探索色彩的課程實踐研究。
二、園本課程的內容
園本課程的研究內容應是包括教育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一系列有關落實課程的具體問題,例如:我園在確定了走花園式特色的辦園方向后,開始引進有關花園式課程教案,比如:“有趣的西瓜蟲”、“認識黑心菊”、“認識荷蘭菊”、“堅強的白蠟樹”、“樹上的蟬”、“油菜花”、“螞蟻和蚜蟲”、“小蝸?!薄拔医o小鳥安個家”、“認識月季花”、“好吃的花生”、“認識國槐”、“不怕冷的冬青”等。確定了花園式教育特色的總目標,并且對花園式教育課程的開發、內容的確定、實施的措施、可行的策略以及評估的依據等也做了一些探索,力求形成以各種花、各種樹、季節蔬菜、季節昆蟲等為主要特色的園本課程。由此而言,園本課程的構建,它具有一個系列性體系,不是一個教案,也不是一個單一活動的講義,它應當具備以下幾個不可或缺的內容:
1.教育理念 2.課程目標 3.課程內容 4.課程實施 5.課程策略6.課程評價。因此,我認為,在研究上要避免出現單一、零散等現象,要體現出“園本”的針對性,要反映出“課程”的系統性。例如:在認識課程的實施中只重視教法、手段、知識的研究,而忽視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研究,忽視了幼兒品德的形成,忽視教師創造性的開發課程,忽視和科研的結合,就不能形成一個課程。我園教師骨干張娜老師到上海學習帶回來的經驗給了我們啟示,產生園本課程就要尋找突破口,要敢于創新,走“人無我有”的改革路子。
三、教師也是園本課程的收益者
當一個園本課程形成了,可以推廣了,這個老師已經是集資源開發、學習、實踐、研究、實施以及培訓之大成者了。完全有助于她提升全面素質,成為一名專家型的教師了。
在課程園本化中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師,要從理論專著中學習一些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如:教學觀察、案例研究、行動研究等。但學習之后還在于創造性的運用,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不斷以理論指導教學實踐,不斷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進行教學創新,來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研究水平。
教育科學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科學知識和解決教育中的問題為目的的,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一個最主要目的是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研究始于問題,教師從事研究要從問題入手。以促進教師研究能力的提高,教師要參加研究的實踐,認真研究和解決教育中的問題。以科研為先導來推動園本課程的創建。
笛卡兒曾經說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借用他的話,就是“我研究,所以我存在?!毖芯渴墙處煱l展的標志,是支撐生命價值的基石。
三、在園本課程建設中做一個勤于實踐的實施者
在實施中嘗試方法開發課程。課程園本化,教師愈來愈擁有課程設計權和自,教師的自由已經大到可以由自己決定教學需要哪種課本和哪些教學資源,幼兒園給教師的只是教學和教育的目標。在實施中教師不僅要平衡、擴充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景,思考活動的延伸,活動向深層次發展。同時教師要有問題意識,能夠在紛繁復雜的教育事實中發現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并對此采取一些針對性的做法以求有所改善。其次,教師要研究的問題一般應是實踐問題,而不是理論問題。教師要研究的是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實踐更為有效,然后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再次,研究過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因為理論總是灰色的,而實踐之樹常青。最后,在成果的表達上,要追求實踐風格,采用“故事研究式”,或者說是敘事式,只有將整個研究過程加以科學的記錄,給大家提供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從中發現真理,這才是最為主要的,不能盲目追求理論的升華。
園本課程開發要求教師更多的是引導,就是說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存在,重視他們的需要,他們的情感,他們現有的認知水平,并給學生創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的對話氛圍。其次,強調雙邊的參與。再次,強調師生之間坦誠的碰撞、交流和溝通。引導幫助幼兒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元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為幼兒提供各種便利,使他們能夠很快地找到相關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完成學習任務,教師是幼兒學習和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樣,教導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時代需要的各種優秀品質。
四、做一個能夠傳播的教師
在傳播中與其他教師分享成果,交流經驗,共同提高。開展園本培訓、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是幼兒園發展與創新的不竭動力。
參與培訓是每個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向同事傳播自己在園本課程建設中的有效經驗以及收獲,也是一個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教師參加高一層次的學歷進修外,還要積極的參加各種短期培訓,如:骨干教師培訓班、學術研討班、各種專業技能培訓班等等。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幫助教師了解幼教發展的動向和趨勢、掌握幼教改革新理念、新觀點,從而促進教師知識的更新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