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9 00:11: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與地壇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我與地壇教案

篇1

首先,從教師這個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而言:豐富到位的感情須來自于對文本的研讀與把握上,那就必須在備課前,認真研究新課標和教材及相關的課外資料,品味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創作主旨,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將自己對生命、社會、自然的領悟,融入到所授的課文中,使文中個體的生命形態成為教師個性生命形態的一部分。這樣,教師情感與感受與文本成作者的情感融匯成一體,在教授課文時,就不會簡單地人云亦云,將統一的對作品的各種注釋搬到自己的教案上,再從教案上用“嘴”而不是用“心”,傳遞給學生,這樣就不會給學生一種技術性的知識。相反,它如血肉一樣存在于學生的精神世界里,并因此構成了中學生人生的一種延長,而這種延長又使作品的內容、情感成為中學生人生的一部分。

比如在高一上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通過閱讀史鐵生大量的資料及其作品,充分地體味到他在寫《我與地壇》時的身心境況及對母愛的深切體驗,我將這些文字與自己四十來年對生命和母愛的體會進行比照,發現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都有相似之處,只有自己成家立業之時,才會對生命、母愛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當課備到母親焦慮地在地壇尋兒時,場面深深打動了我,使我淚流滿面。同樣,在上課時講授到這里時,我也是流著淚,飽含深情地與學生一起賞析的。我的情真意切感動了學生,他們有的是飽含熱淚地聽完這節課的,我順勢地請他們談談對母愛、責任和生命的理解。許多同學都說這篇文章讓他們明白了母愛的偉大,以及自己對母愛的膚淺和不足。

其次,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也是問題解決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因此,在課堂上,要設置一些富有創造性的語文活動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因為,富有創造性的語文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注意、興趣,也引發了學生的適度“認知焦慮”,從而促使學生產生解決這一問題的沖動,實現認知心理的平衡,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營造濃郁的課堂文化氛圍,激發起了師生情感的和諧共振。尤其要注意的是,現在的學生,思維活躍,且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片面性和主觀性,信口開河是常事,這就需要教師,既要引導他們學會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提取,又要有足夠的耐心傾聽他們的表達,從中分析問題的癥結,及時找到調整的方法。對學生活動的評價要指點到位,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評點應留有余地,能給學生臺階下,然它又不是簡單的肯定和否定,也不是嘩眾取寵,博取課堂的熱鬧和學生的開心。

再次,從課堂的“主體”學生而言:一堂精彩的好課生成,學生的積極配合是相當重要的,要取得學生的配合,就必須贏得學生的感情,因為“人之J情,愛同于己者,譽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如何使我所教的理科班的學生對語文“癡情”呢?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后“做足功夫”,以平等的心態,與他們構建和諧、誠摯的師生之情、朋友情。這一招可謂是屢試不爽。所以在課后,我時常以一個朋友或大姐的身份與他們交往,他們也能真心地與我做朋友,將一些不愿與父母、同學談的秘密都會告訴我,我也推心置腹地將自己的經歷、看法如實與之交流。

篇2

如何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既消除對立,又保持統一,促使語文課堂教學從預設轉化為生成呢?筆者以為,應從高中語文教學和學生實際出發,構建起動態生成的語文新課堂。

那么,什么是生成和為什么課程是動態生成的呢?

這里所說的生成是指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教學觀念。是相對于“預設”而言的一種理想狀態。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多數高中語文教師都希望課堂朝著原先“預設”的方向發展。但是,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課堂、是活的課堂,是充滿著變數的課堂,誰也無法保證每一堂課都朝著教師預設的方向發展。只是傳統語文課堂教學過分強調預設與封閉,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呆板、機械與程式化,缺乏對變數的挑戰,缺乏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潛能在語文課堂中得不到應有的發揮。如此一來,學生在課堂中只是被動的配角,只是配合教師完成預設計劃的聽眾。因此,傳統的高中語文課堂成了教師教案演出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這就是為什么傳統教學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忽視了教學的生成。即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忽視了對學生個性的張揚,忽視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等。但強調生成,并不是不要預設,恰恰相反,高質量的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者作用的重要保證。因這是教師整體把握教學過程,有序展開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環節。

為什么說課程是動態生成的呢?課程雖然是教師的教本和學生的讀本,但它不是至高無尚的“圣經”。就教材本身和學習任務而言,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和學生已不再是課程的被動接受者和忠實的執行者。教師完全有適當自主剪裁教學內容的“權利”。當然須從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需要出發,從學校、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個性發展出發去拓寬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去構建課程與社會、生活的廣泛聯系。譬如,可以讓廣播、影視、網絡、廣告、演講、辯論、日常應用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土民情等素材性課程資源融入語文教學領域;讓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教育、憂患意識教育、熱愛自然教育等融入語文教學,使語文課程充滿生機和活力,使語文教學更加完善和優化,使語文課程伴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處于動態生成之中。

那么,如何實現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使語文課堂出現新的境界呢?

第一、要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傳統師生關系是服從于被服從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是上級和下級的關系。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是上級、是權威、是主宰,學生是下級、是聽眾、是被動的接受者。這種關系導致了師生間人格的不平等,導致了學生主體個性的扼殺,導致了學生學習創造潛能的泯滅。這種關系的課堂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順著教師的預設前進,而絕不會是動態生成的課堂。因它沒有師生間生命與生命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流,沒有雙向互動對話。因此,要打破這種局面,必須重構師生新型關系――平等和諧的關系。這種關系的構建,教師必須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讓師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讓學生體驗到平等、民主、信任和尊重的滋味;感受到被激勵、鼓舞、鞭策和指導的欣喜。例如,當筆者教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文時,我將全班分成4個小組,開展自主學習競賽,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包括確定學習目標、分析課文內容、詮釋重要詞語,查資了解作者生平事跡、概括作品主題、鑒賞寫作技巧、課外拓展延伸相關知識等。通過學習、討論、交流,學生能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探究、思考。有的小組見解新穎,有的小組理解獨特。充分發揚了民主、個性的有機結合,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與表達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得以培養。這里,教師成了課堂的組織者、學習的引導者、問題的啟發者、難點的點撥者。語文課堂打破了預設的禁錮,在動態、變化中生成。

第二、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尊重有益的動態生成

在改革傳統師生關系,尊重學生人格,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基礎上,還須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尊重有益的動態生成。

有益的動態生成是指朝著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有利于學生發展的一系列教學問題及其解決的結果。

教學實踐證明,語文課堂是復雜的、多變的,也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教師的預設在多變的課堂中不一定朝著預定的目標生成,預設和生成之間存在著差距。這種差距是由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與相互作用造成的。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當學生在課堂互動中一有創造的火花、有價值的生成、有新穎獨特的看法時,教師除了予以肯定和鼓勵外,還須及時的適當的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思路;即使有的內容與預定的目標有一定的偏差也不妨順著學生的思路走,制造新的問題、新的生長點,為新的生成創造支點和空間,激勵學生繼續生成。

篇3

葉圣陶先生曾說:“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刻的品悟母愛就在身邊,平凡而偉大,本設計將采用悟讀法引導學生理解《合歡樹》中深沉的母愛,同時采用拓讀法指導學生進行母愛主題閱讀,并且能用文字表達自己對母愛的理解。

【學情分析】

通過具有針對性的問題設計,在不斷的追問下學生應該能夠理解母愛的深沉,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在細微處,平凡處,理解母愛,解讀母愛。正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小小的合歡樹凝聚著史鐵生深沉濃厚的情感,兒女身后是父母深切的關愛。學生也要感悟自己身邊的母愛,并用文字記錄下來。

【教學目標】

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飽含的深情。

2.在拓展閱讀中理解龍應臺在《目送》中的深沉母愛。

3.用文字表達學生對母愛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品讀文段,學會欣賞作者內斂又充滿張力的文字,真切感受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2.拓展閱讀,理解兩篇文章背后同樣深沉的母愛。

3.用文字表達學生對母愛的理解。

【教學方法】

悟讀法、拓讀法、合作探究、遷移寫作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有這樣一棵樹,花美,形似絨球,清香襲人;有這樣一棵樹,葉奇,日落而合,日出而開 ;有這樣一棵樹,名字,溫暖又幸福。在這顆樹背后,有一位母親,她曾伴隨雙腿殘疾的兒子走過那彷徨苦澀的青春歲月,又在兒子走出困境有所成就的時候,悄然離去。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這位母親和一棵樹的故事――《合歡樹》

二、作者簡介

1.小組討論:結合注釋和在《我與地壇》中對史鐵生的了解,交流對作者情況。

2.教師明確:有這么一位作家,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有這么一位作家,在對死有了深刻體驗之后徹底活了過來;有這么一位作家,用殘缺的身體演繹健全而豐滿的思想;有這么一位作家,體驗生命的苦難,表達存在的明朗和歡樂。

三、梳理課文內容,品讀深沉母愛

1.一讀:學生默讀,理清文章脈絡,并給每一部分起一個名字。

教師明確:幸福母子情趣圖

苦難母子攜手圖

對母愛的理解

獨自一人收獲圖

回望母親圖

2.二讀:學生朗讀幸福母子情趣圖,然后小組討論兒子的表現,母親的表現,自己對母愛的理解。

教師明確:

幸福母子情趣圖

那年我十歲,作文獲了獎。

那年母親還年輕,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人。

那年我還很任性,很驕傲。

那年母親聰明,卻忘了夸獎我,只顧夸耀自己,我以為她只在乎自己。

那年我們爭執,勝者當然是我。

對母愛的理解:頑皮、任性、驕傲的我并不理解母親對自己才能的肯定。

3.三讀:學生朗讀苦難母子攜手圖,然后小組討論兒子的表現,母親的表現,自己對母愛的理解。

教師明確:

苦難母子攜手圖

那年我二十歲,殘廢了雙腿。

那年母親不再年輕,頭上開始有了白發。

那年我已絕望。

那年母親驚懼、惶恐和失望甚至超過了我。

那年一次次求醫問藥之后,一次次徹夜難眠之后,一次次欣喜地希望又一次次落寞的失望之后,母親終于絕望。

然而兒子是母親的全部,即使是在失望的沙漠,也要開出希望的花朵。

在絕望的盡頭,她提醒我:“小時候作文得過第一。”

所以一次次頂雨借書,一次次冒雪看電影,一次次悄悄地守望,一次次默默地祈禱。

抱怨生活,痛苦迷茫中忽視了母親承受比我更多的辛酸和傷痛。

對母愛的理解:抱怨生活,痛苦迷茫中忽視了母親承受比我更多的辛酸和傷痛。

4.四讀:學生朗讀獨自一人收獲圖,然后小組討論兒子的表現,母親的表現,自己對母愛的理解。

教師明確:

獨自一人收獲圖

那年我三十歲,小說發表了,還獲了獎。

那年母親已離我而去,漸行漸遠。

此時,我想去看她,卻只看見風正在樹林里吹過。

此時,我明白母親心里太苦,明白我的成功是母親一輩子的付出。

5.五讀:學生朗讀回望母親圖,然后小組討論兒子的表現,母親的表現,自己對母愛的理解。

教師明確:

回望母親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又過一年、再過一年……合歡樹長出葉子,而且茂盛了。

母親很高興,以為那是個好兆頭。

街上搖車的我正在感懷……

我如此聰明的母親,竟然迷信,把對兒子的希望寄托在這棵樹上……

東屋倒茶,西屋點煙,那院子是我漂泊的停靠。大伙說,年年都開花,長到房高了。

大院里的老太太們,正在講述……

多想去看看母親種下的合歡樹,那是母親的期望。那顆樹里有我對母親的回憶。

對母愛的理解:子欲養而親不待

四、總結

2010年那個輪椅上的人,起身走了,幾乎帶著微笑。按他的說法,這不是突然,是準時,是如期。我們遙想在另外一個世界,在那棵合歡樹下,史鐵生伴著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踏著青草,踢著石子,奔向他日思夜想的母親。

五、拓展閱讀

相同的主題,相同的感悟讓我們一起走進龍應臺的《目送》(教師配樂朗誦,感悟父母與子女之間永恒的愛。

【配樂小結】:朱自清有機會,有心遙望父親的背影,但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在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的不舍和不放心,滿眼的目送,我們不會發現,不以為然,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多年以后才發現我們之所以走得如此堅定,是因為背后有堅強的后盾,有份實實在在的愛在支撐。真的有一天這目送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有人留意,不再有人為你擔心,為你牽掛,就算千萬次回頭,有誰一直目送我們離開?

六、遷移應用(學生作業)

做兒女的應該明白,珍惜現在擁有的母愛,珍惜現在關愛的目送,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神不再空洞,讓我們一次次地回望,一次次地接受那關愛的目光,同學們讓我們以《回望》為題寫下一段200字左右的感悟。

七、學生作業展示

學生作業一

一次次張揚地昂頭闊步向前走,一次次激動地眺望幸福的那頭,一次次地跑過、無視了那深情的眼眸。背后,背后,他在背后。只要輕輕扭轉,僅僅45度,你便可回望到那飽含渴望的眼眸。沒有,沒有,仍舊沒有。就在那時光疏忽而過的時候,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漫不經心地轉頭,卻發現往日那如花般的容顏,何時擁有了褶皺。唯有那飽含深情的眼眸,依舊不變的守候。在那坎坷的泥沼中,我們每一次回頭,是誰用一雙顫抖的雙手握住了我們生命的承受。

回望,望到了娘親烏黑的秀發增添了白綢;回望,望到了父親如山的脊梁漸漸佝僂;回望,望到了狂妄的自己捏碎了父母的守候。又一次的回望,我戴上了深情的眼眸,如同兒時般沖進母親那溫暖的懷抱,竄上父親那有力的肩頭,靜靜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