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6 19:58: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1

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教學語言需要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如果一個語文教師語言蒼白、詞匯貧乏,很難想象他能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相反,語言流暢、詞匯豐富、音質優(yōu)美的教師,就會自然地將學生帶入語文的藝術殿堂,使他們陶醉其中,樂而忘返。因此,良好的教學語言藝術修養(yǎng)應當成為每個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的自覺追求。

1.語文教學語言美的作用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教師則應“教欲善其事,必先利其言”,教學語言對課堂最佳教學效果的出現(xiàn)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語言美的水平,不但能影響到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而且還能影響到學生素質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語文教學中,學生讀到的都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中有許多甚至是堪稱經(jīng)典的藝術珍品,它們無不向學生傳遞著真善美的真諦,可是由于年齡、經(jīng)歷等原因,學生的領會力畢竟有限,這時教師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枯燥乏味的,不規(guī)范的語言無法使學生文學作品產生興趣,更無法使學生與其產生共鳴,進行情感交流。反之,教師運用藝術化的語言營造優(yōu)美的教學氛圍,就會使學生在享受語言美的同時,從作品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陶冶情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生命體驗、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教師應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作品,表達思想和情感。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從而使學生體驗到語言美帶來的身心愉悅。

2.語文教學語言美的特征

古人說:“一言可以定國”,“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充分地強調了語言的力量。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準確、生動、健康的語言來表達思想、交流情感。所以說語文教師的語言美比其他學科的教師有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學不像其他學科,僅把教學語言單純地作為教學交際的工具,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工具,它更是將之作為自己教學內容。即語文的教學語言,除了傳遞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外,語言本身對學生的知識遷移,情感的培養(yǎng),文化熏陶諸方面,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每個有造詣的語言教師,無不在鉆研、把握學科內容信息的同時,精心選練在課堂中的教學語言。我認為,語文教學語言美的主要特征應當表現(xiàn)在以下的方面。

2.1 暢達精煉,具有簡明性。

精煉性是指教學語言要“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詞”,既準確有概括,達到“立片言可以明百意”。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重點,用精粹的語言講述有較大容量的知識,盡量不重復“拉家常”的“閑言碎語”。對于某些篇幅較長的課文,更不能面面俱到,否則語言就會顯得紛繁復雜,使學生不得要領。恩格斯說過:“言簡意賅的句子,一經(jīng)了解就能牢牢記住,變成日語,而這是冗長的論述絕對做不到的。”這種精要簡潔的語言能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從而讓學生盡快掌握學習的規(guī)律和方法。長文如何短教,如何教透。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只有講得“精”,才能在時間不變的情況下擴大教學容量,增加信息密度。

2.2 形象生動性。

著名學者朱光潛先生說得好,說話人“對自己所說的話毫無情感,把自己隱藏在幕后,也不理睬聽眾是誰,不偏不倚、不痛不癢地背誦一些冷冰冰的條條兒,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羅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實,沒有一些人情味,這只是掠過空中樓閣的一種不明來歷去向的聲響,所謂'耳邊風'怎能叫人發(fā)生興趣,感動人,說服人呢?”

朱老先生的這番話讓我們明白教學語言要有感情,梁實秋在《譏梁任公生的一次演講》中寫到:“聽他講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襟了!”還是在這篇課文中,作者說,梁任公講的一首古詩《箜篌引》四句十六字,經(jīng)他一朗誦,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有情節(jié),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二十余年都難以忘懷。之所以這么令人難忘,就是語言形象生動,而在這形象生動的語言背后就是洶涌澎湃的感情在做強有力的支撐。有情感的語言就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語文教學是一個充滿著情感的教學,教師、作品和學生無不具有豐富的情感,語文教師要以親切熱情的教態(tài)和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講解,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把教材、教師和學生的情感有機結合起來,產生共鳴。

3.語文教學語言美提高的途徑

同志說過:“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要提高語文教學語言,不但要廣泛學習,還得要勤學苦練。若能下番苦功夫,語言的藝術化才能充分顯露,教學效果將達到一種最佳狀態(tài)。

3.1 積累知識。

語文教材涉及面廣泛,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從文學作品到科技作品,從政治文論到詩歌劇本。如果一個語文教師要自由馳騁,沒有博而專的知識是不可勝任。

儲備專業(yè)知識。沒有深厚的學養(yǎng),也不可能在課堂上有精到的教學語言。因此,語文教師要多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化文學著作。一個學識淵博的語文教師才能讓學生從教材中體驗美,在課堂上感受美。確實如此,每次聽專家的課堂點評和講座時,都會敬佩羨慕專家的學識之淵博,激勵自己多讀書多學習。厚積薄發(fā),在課堂上才能有準確的生動的語言。

加強相關學科的知識。語文是各門學科的基礎工具,它與各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語文教材中涉及的知識廣泛,結構復雜。因此,語文教師要通曉文學、歷史、地理常識,了解一般的數(shù)理化知識,對影視、戲劇、美術和音樂等藝術形式也不應陌生,應具有基本的鑒賞力。積累這些知識有助于教師把語文學科的知識講深講透,深入淺出,使學生易聽懂,易接受。

3.2 加強教學實踐。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師是個經(jīng)驗活兒,語文教師的語言能力也一樣,沒有多年的三尺講臺的磨練,一切的所謂語言技巧都是空話。所以我們應將這種語言的訓練化入日常課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