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7 11:51: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蘭亭集序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蘭亭集序教案

篇1

1.放聲誦讀課文,復習、落實、積累文中常見實詞“次、期、喻、修”等意義和用法;教師引領,拓展文言實詞“修”,提升學生的文言實詞積累、遷移能力。

2.復習匯總“以、因、為、之”的意義和用法。拓展文言虛詞“之”的意義和用法,通過練習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

3.復習文本中詞類活用現象,引領學生總結詞類活用辨析方法;拓展課外語段,檢驗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教師引導。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導語――

要想事情改變,首先改變自己,只有自己改變,才能改變世界。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只有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困難!希望大家能夠帶著“戰勝自己”的信念努力前行!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蘭亭集序》。

過渡語:課本文言文復習的目的是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在復習過程中注意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要重視文言文知識的復習。

一、重點實詞檢查,解釋劃線字詞

1.茂林修竹。

2.修禊事也。

3.列坐其次。

4.是日也,天朗氣清。

5.悟言一室之內。

二、知識遷移拓展之實詞積累

課內積累:

修――

1.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2.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3.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課外拓展:

1.乃重修岳陽樓。,

2.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3.不修邊幅,修身養性,明修棧道,偃武修文。

小結:

實詞積累要注意:①課本知識積累。②通過成語積累實詞詞義。③通過做題積累提升實詞積累和遷移能力。

三、知識遷移拓展之虛詞積累

學法:對于文言虛詞積累應善于歸納匯總,聯系以往所學所遇語句,準確判別,形成虛詞知識體系。

舊知回眸:解釋劃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1.以其無禮于晉。

2.以次進。

3.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4.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5.夫晉,何厭之有?

回歸課本:

重溫經典文本,查找使用“以、所以、因、為、之”的句子,辨析其用法。

1.引以為流觴曲水。

2.亦足以暢敘幽情。

3.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4.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5.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重點積累:之。

1.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仰觀宇宙之大。

2.足以極視聽之娛。

3.夫人之相與。

4.不知老之將至。

5.及其所之既倦。

補充:

1.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2.夫晉,何厭之有?

課外拓展:活學活用。

一僧欲之(1)南海,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應。其獨往,其待也與?均之(4)二策,僧以簞食瓢飲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難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撓,實可欽佩。然汝之(8)言亦過矣,君將驕而笑之(9)乎?”

過渡語:復習文言文,除了掌握實詞,積累虛詞,還要學會判斷詞義。現在復習詞類活用,共同探討判斷詞義的技巧與方法。

四、知識遷移拓展之詞類活用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并解釋:

1.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2.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舊知回眸:

1.朝濟而夕設版焉。

2.范增說目項王。

小結:結構判斷法和語法判斷法,是在文言文閱讀中很實用的方法,既有助于落實詞義,又能幫助理解文意。

小試身手: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虞有寡婦至孝,養姑。至孝:極為孝順。

B.郡中連旱二年,禱請無所獲。禱請:向神靈祈求。

2.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審于何得此絹。審:知道。

五、知識遷移拓展之強化訓練

魏文侯期獵

篇2

其具體表現為:

1.顧教材,不顧學生。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材是教材編者根據自己對語文課程的理解,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為教學提供的‘憑借’。”

據此,有些教師對教材有選擇但不科學,他們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知識積淀來挑選課文,甚至只挑選經典性的文章,因為,這些文章好教,有東西挖,有東西講,而不顧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否全面,知識的掌握是否平衡;至于那些晦澀難懂的文章更是躲之唯恐不及。如語文版第一冊魯迅先生的《鑄劍》艱澀難懂,不少教師略而不講。

2.顧教參,不顧學生。

有的教師不去跟文本對話,沒有自己的思考,教學只依照教參,至多參考網絡中的教案。教學時要么自己講,要么想方設法也要引導學生的答疑回到教參的答案上來,泯滅了學生的個性,僵化了課堂模式。

如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則根據眾多的分析文章在景物描寫上費盡筆墨,就津津樂道于它的景物描寫,把情當作景的點綴。

3.顧聽者,不顧學生。

公開課或有老師聽課時,有的教師很講究形式,動不動就多媒體,時不時搞些新花樣,增加課堂的“亮點”,而沒考慮是否是文本解讀的必須。實際上他們在乎的是聽課的人,是別人的評價,而沒在乎學生是否接受。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一文,有個教師根據新聞背景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根據文本以及自己的感受,思考紀念墻上微笑的姑娘在想些什么,如果你就是她,你當時的心情會是怎樣?”(文本中“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為著一個美好而隱秘的夢想而微笑”這一句。)這似乎很有開放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然而本文的時代背景應當是奧斯維辛解放14年后的1958年,而這卻是學生閱讀新聞的“未知”點,學生除了答“恐懼”之外,確實不知答什么了。

4.顧教師自己,不顧學生。

有不少老師在教學時,在乎的是自己,是自己計劃的完成,是自己方案的實現,是自己的形象,是自己的成功,是自己的精彩。在課堂上,有的教師常常做出一種極為民主的姿態,努力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可問題都來自教師,學生卻沒有“不同意見”也沒有“自己的意見”;也有的教師則“循循善誘”,結論早在自己心中,卻硬要從學生嘴中引出自己想要的結論。

上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有的教師從郭沫若、劉海粟、郁風等人的著作中引用郁達夫的生平遭際、性格氣質和創作背景,來為文章做解讀,得出諸如“頹廢”、“感傷”、“消極”等結論,貌似豐富了教學內容,加深了閱讀體會,顯示了教師的精心構思和備課充分,可這些是學生能理解和需要的嗎?

針對高中語文教材這種現狀,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堅持學生立場呢?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情境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只有在成為教學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教師的價值體現在能否激動學生以探究、主動、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做到心中有學生,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要設身處地從學生立場出發去組織教學,讓學生做他能做的事。

一、依托課前自學,設置問題導向

學生立場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問題的生成也以學生為主。教師的作用則是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課前做自學筆記,強調學生自主去研讀文本,這是一種原生態的解讀,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在解讀文本過程出現的難點和盲點,從而明確教學的方向,體現了學生立場,達到了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筆者在教張承志《漢家寨》時,先讓學生自學課文,寫好自學筆記,通過檢查了解到學生對“走近漢家寨”這一章節中自然環境的特點及作用掌握較好;而對“走進漢家寨”中“在三個方向匯指著它――三道裸山之間,是三通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鋪向三個可怕的遠方”、“三個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這兩句的“三個方向”和小女孩舉動的理解分歧較大;卻對“離開漢家寨”中“有一個小巧的紅艷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紅棉襖”的理解有獨到的見解。無法理解的是文章所流露出的“堅守”的主題,包含作者“在美國,在日本,我總是倔強地回憶著漢家寨”這句。

為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本著“學生立場”,筆者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時間“短”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講“走近漢家寨”這一節,略講“離開漢家寨”這一節,在介紹完寫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思想之后,就讓學生從“穿破紅棉襖的小女孩”這一形象入手,討論分析這一形象的意義,抓住細節,結合寫作背景,讓學生初步了解“堅守”這一主題,最后再聯系課后“知識鏈接”中王安憶等作家對作者張承志的評價來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及領會這一主題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整節課,內容緊湊,目標明確,學生反映熱烈,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抓住學生所需,調整教學設計

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忽視了“學生需要學什么”,教學設計只能是盲人摸象。把備課的基點轉移到學生的“學”,這是新課程的本質性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語文教學是一個由“已知”引向“未知”,進而解決“未知”的過程。這個過程必然伴隨著學生問題的不斷生成,并在問題的解決中完成對文本的解讀。因此,教學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語文版第三冊小說單元,筆者把《山地回憶》和《寶黛初會》兩文的教學順序對調,學了《寶黛初會》,學生在閱讀《山地回憶》時就想到了“妞兒出場”和“王熙鳳的出場”有相似之處,我在學生的質疑后,順著學生的思路設計了這樣問題“妞兒和王熙鳳出場一樣,都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這一出場安排有何深意?”這個問題初看簡單,體現人物的性格;細琢磨又有一定的思考度,但只要認真解讀文本還是不難的。一是讓學生區別“潑辣”與“率直”性格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文本解讀做到瞻前顧后,不能斷章取義。結合后文的對話:

“我問你為什么不穿襪子,腳不冷嗎?也是衛生嗎?”

“……可是我們八路軍,是非到十月底不發襪子的。這時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襪子穿呀?”

“不會買一雙?”女孩子低聲說。

“哪里去買呀?盡住小村,不過鎮店。”我說。

“不會求人做一雙?”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誰做去呀?”

“我給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來,“我家就住在那個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沒有布,我家里有點,還夠做一雙襪子。”

這就讓人明白,妞兒前面的話看似找茬,其實是為了引出跟“我”的對話,進而幫助“我”做襪子。一個率直、嬌羞、聰明而又帶點狡黠的妞兒形象就躍然紙上,也很好的體現了軍民魚水情這一主題。

三、開展合作學習,提高解讀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通過協作互動,學習者可以表達多元化的理解,在學習共同體中進行交流爭論,從而達到觀點整合和思想改進。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反思,幫助他們建構起更深層次的知識,發展多視角的理解。”因此,閱讀的過程應該是合作學習的過程,多方面的信息溝通、閱讀經驗的交流、知識的互補,可以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的精神,更可以為新知識的建構創造平等和諧的情境,這樣就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尊重了學生的學習成果。

筆者在教《蘭亭集序》一文時,有學生在梳理文章的感情線索時,發現與前面剛學的《赤壁賦》有點類似。筆者順勢讓學生到文章中尋找能表達作者感情線索的詞語,并加以比較。通過合作探究,學生通過《赤壁賦》的“樂――悲――喜”,找到《蘭亭集序》的“樂――痛――悲”,進而比較蘇軾的“樂、悲”與王羲之“樂、悲”的異同,達到了學生自我解讀文本的目的;個別學生甚至對兩篇文章中都流露的“人生短暫”的思想進行個性化解讀,實屬不易。

四、尊重學生思維,合理解讀文本

葉瀾教授說:“課堂上所能發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備課時預測的,教學過程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的是由課的具體行進狀態,以及教師當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的……”

而學生在閱讀文本時不可能都一步到位,每次解讀都如專家般理解,這就要求教師能尊重學生的思維,從學生立場出發去解讀文本,只要言之成理,就應該給予肯定,何況對文本的解讀,本來就“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項鏈》一文,有的學生認為作者是諷刺瑪蒂爾德追求享樂,愛慕虛榮的思想,他們從“瑪蒂爾德的7個夢想,4個陶醉以及失項鏈的狼狽”等場面描寫,或者抓住細節“她覺得她生來就是為著過高雅和奢華的生活”來賞析。有的學生則認為作者是贊賞瑪蒂爾德人性的高貴與尊嚴,在丟失項鏈后,她誠實正直,坦然地承受了命運的懲罰,沒有任何怨言,而十年艱辛的生活更表現出她的堅忍和勇毅,命運和她開了個嚴肅的玩笑,既教訓了她,又成全了她,已經使她成了不再懷抱幻想而能夠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還有的學生認為作者是同情瑪蒂爾德的,她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文章開頭說“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運的差錯,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也”在語法上是表并列關系,說明已有類似的內容,其他美麗動人的姑娘都能過上高雅和奢華的生活,那么瑪蒂爾德應該也可以過上這樣的生活,社會風氣如此,就不能過分苛求她。整節課,不管是否定說,肯定說,還是同情說,學生都讀出了個性;特別是能結合語法分析的“同情說”更值得教師的尊重與肯定。

葉繼奮先生認為“在作品中所體驗到的知識是他那顆靈魂才能體會到的,他在作品中尋求到的是他自己才能找到的。”語文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充分放手,尊重學生立場,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相信學生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語文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厚江.語文的原點[M].蘇州: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2]蔡偉潭.語文譚[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一、巧用課前3分鐘 ,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從教10年,我發現許多優秀語文教師非常擅長利用屬于自己的時間,特別是合理利用課前3分鐘。巧借課前3分鐘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我曾用不同形式不同方法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效果不錯。或安排學生做即興演講,或講笑話,或進行成語接龍 ,或講身邊故事,或說繞口令,等等,把課堂氣氛搞活,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期待,從而激發課堂學習興趣,活躍課堂學習氛圍。這不但讓學生很快進入高效的課堂,而且可以讓學生得到鍛煉,提高他們在眾人面前說話的膽識,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時大面積地提高他們的普通話水平,全方位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經過這樣的訓練,我明顯地感到學生對于問題思維的角度在潛移默化地發生了變化。

二、巧借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寫作能力

校園文化是一種區域性的社會亞文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校師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心理人格、知識技能等。語文教學與校園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思考能力,需要豐富的物質文化和多彩的文化載體做保證,讓學生掙脫應試教育的桎梏,學會積極、主動健康的發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感熏陶、浸潤、哺育。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選擇了校園文化建設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積極利用校園文化陣地培養學生喜歡大語文世界。

(一)名人名言,培養學生寫作修養

在教學中,我發現不少學生的作文總是顯得蒼白無力,語言干癟,論據過少。《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注重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可以說,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關鍵所在。于是我發動他們搜索他們喜歡的名人名言,經常把撞擊過自己心靈的文字與他們共享,與名言同行使他們的心靈漸漸豐盈,因為有夢而靈動,因為激情而打拼,大家逐漸喜歡上這種心靈的體操。新學期開始時,我用“只要你選擇了開始,重要的是開始后就不要停止;只要你選擇了結束,重要的是結束后就不要后悔”與他們共勉;當他們懈怠生活安于現狀時,我會寫下“奮斗改變命運,夢想讓我們與眾不同”提醒他們昂視人生;當考試失利的陰影軟化他們斗志的時候,我會送給他們“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敗”幫他們尋回自信;當他們陷入分數的怪圈而無法自拔時,我會用“看輕分數,看重學習”告誡他們過程比結果更有價值。名言的滋養,其實就是一種暗示激勵,這也是對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養。我發現,和名言同行,大家可以變得樂觀、豁達、大氣。同樣可喜的是,經過訓練,我常常發現他們的文章寫得有哲理了,充滿智慧的“凡人凡言”,文章大大增色,絕大多數學生感覺在實際寫作中理論論據豐富了許多。真可謂是與名言相伴,人生會更精彩;與神圣同行,學習會更藝術。

(二)多種比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多年來,我還堅持每月組織一次學生辯論賽,每個學期舉行一次大型的“咬文嚼字”活動,清理規范校園內用字不規范現象,每年定期更換學生自己創作的校園格言、花語、高考對聯等。多年的努力最終取得了回報,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多變了,學生的寫作內容豐富了,學生的欣賞水平上升了。一部分學生成為了市級文聯會員,并且開始在刊物上發表習作。興趣是寫好作文的內驅力,所以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愿意寫作、熱愛寫作,才能較好地提高作文水平。

三、徒手上課,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

許多教師都習慣了拿著課前備得密密麻麻的課本和寫得詳詳細細的教案進教室上課,這樣上課看似有準備,但其實是準備不足的表現。程翔老師說“語文老師的魅力就在于一枝粉筆”。課前的備教材、備學生,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能丟開課本、丟開教案、丟開各種參考資料,能徒手上課。這樣的課,會使你有意思不到的收獲。例如上閱讀課時,教師大段大段十分流利地背誦課文,講解內容,旁征博引,引導同學提問和討論問題,學生一定會驚喜萬分,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信心。徒手上課對于教師來說,特別是對于年齡偏大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挑戰,但也是語文教師魅力的一種展示。我曾徒手上過《師說》《過秦論》《六國論》《鴻門宴》《蘭亭集序》《滕王閣序》等課文,學生在表示敬佩的同時,對古文的學習興趣大增,不再覺得古文難學。這種教學,看似局限于興趣支點,其實它產生極大的張力,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學生們受益終身。

四、品評對聯,推進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努力并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或者是自主支配,學生學習自主合作與探究的過程,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途徑和方法。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和載體,教師要積極探索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多年來,我一直嘗試用名勝古跡的對聯作材料進行品評,增進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增加語文課堂的興趣。生活處處是語文,每到一處勝跡我都會讓學生沉下心來品評對聯,寫一段欣賞文字,試圖用中國特有的而又十分普遍的人文景觀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使學生更易理解寫作的實質,為學生打一點精神的底子。這精神底子有兩方面:一是通過對聯這個小小的窗口,感受家鄉的歷史、自然、風物,使學生能所到一處則愛上一處,與身外世界通暢交流;二是通過活動,習染感知外部世界的視角,依循對聯感知自然、人文本身就是一個頗有趣味的視角,而對聯的撰寫者又以自己獨特的富有個性的視角感知自然、感知文化,因此,對聯的欣賞過程就是不同視角的習染過程。例如,在山海關的孟姜女廟上我們看到一副奇巧的楹聯,引得我的學生望“聯”興嘆:“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經過全體學生分析發現,這副楹聯寫的是當地海闊天空、水綠云白的美麗景色,只有搞清它的一字雙音和同音假借這兩個方面,才可以讀出并理解其含義。原來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漲,長長漲,長漲長消。”此聯也可讀為:“ 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長,常常長,常常消。”徐渭寫下這副空前奇巧的楹聯,后人贊嘆不已。通過開展品評對聯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后,學生們不僅在對聯講究平仄、對仗和仄起平收的基礎上明白一字雙音和同音假借的重要,而且從心底里感受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興趣自長。

五、巧用多媒體,上活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