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要點范文
時間:2023-04-03 12:28: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要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5-00-01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
職業教育的內涵,2006年職教16號文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件明確規定了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的一種教育類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學校教學質量的好壞取決于課程,高職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最好產品就是課程,作為培養人的總體設計方案,課程這一產品必須具備“職業導向性、技能主導性、內容適用性這三個特征”。即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設計要考慮到教育對象的就業需求,主要技能的獲得和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其延展性要能滿足教育對象以后工作中對知識的綜合性和實用性需求。
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定位問題
《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針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定位問題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定位方面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級技能應用型人才,針對某一社會職業或技術崗位群的需求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是培養能直接成為生產第一線從事專門技術工作的高技能型或管理應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應根據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行科學的定位,在社會經濟對高等專門人才需求類型和層次上找準位置,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系統中構建一個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辦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
三、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問題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難點和重點,也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落腳點。目前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建設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沒有完全形成和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相一致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陳舊。有些學校的課程設計過分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形成了學科型的課程體系,具有本科壓縮性的課程體系的特點,不能支撐就業技能的發展需要;有些學校狹義理解職業教育的涵義和定位,過分強調職業發展的要求,形成了培訓型課程體系,造成學生擇業能力差,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知識結構基礎薄弱,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要按照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要求,以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重組課程體系,大力開發實用課程,構建校本、地方、國家三級課程體系,抓好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之適應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的現實水平。在課程建設中要及時反映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新成果,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實踐教學和實訓基地建設問題
實踐教學對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起著關鍵的作用。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因經費不足等方面原因,實驗實習場所的建設滯后,影響了實踐教學的質量。實踐教學的模式也有待改革,突出的問題是企業參與學生培養過程太少,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與職業崗位需求脫節,實用性不強。要探索符合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盡可能增加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技術應用能力的工藝型、設計型的綜合實驗項目,從實驗設計、材料選用、操作和測試到數據處理和結果分析,均有學生獨立完成。有條件的院校要按專業分類組建實習實訓基地,探索建設教學、科研、生產、培訓相結合的多功能實訓基地。同時,要建立一批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與企業聯合建設或簽訂協議,使用企業現有設備,在企業技術人員和教師共同指導下完成實習、實訓教學任務。
五、構建高等職業院校產學研發展模式
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承擔著教學、科研雙重任務,他們既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又是科技研究的主力軍。系部既是學校的教學組織,又是學校科研的分支機構。積極開展科學技術研究是提高教師科技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科研條件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創新能力的基礎是科研水平,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在校期間應受到創新意識的培養和科研能力的培訓,學校必須具有深厚的科研氛圍和一定的科研活動。高等職業院校的科技研究,主要是結合資源和技術的特點,開展技術攻關與產品開發研究,及時解決經濟建設和生產中存在的大量技術難題。開發那些科技含量高、相關性強的新產品,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
在學校自身發展中,高等職業院校比普通高校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必須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道路,學校的發展還需要企業參與辦學,學校能否與企業聯合辦學,實現共同發展,關鍵在學校的科研水平,沒有高水平的科研就難以進行高層次的合作,就沒有學校的社會地位。
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和民生改善的戰略舉措。以改革的思路辦好職業教育,對提升勞動大軍就業創業能力、產業素質和綜合國力,意義重大。必須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加快發展與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相適應、產教深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培養數以億計的工程師、高級技工和高素質職業人才,提高中國制造和中國裝備的市場競爭力。
隨著整個社會技術水平的提高,相應職業崗位的從業要求也越來越高端,實施設計決策的高級實用型人才,正是高職院校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由于知識經濟對全民素質的要求提高,所以,高等職業教育的任務相當繁重。
對于高等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來說,他們未來的工作崗位大部分是在一線生產中,既要從事現有產品的生產,又要進行新產品的研制開發,還要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引進技術的消化與吸收。只具有動手能力,沒有科技研究水平,是適應不了未來工作崗位需要的。
參考文獻
[1]周建松.以就業為導向改革高職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6,3.7.
篇2
我校自2007 年開設中藥專業以來,積極探索高職高專中藥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通過人才市場對職業崗位知識技能需求的調研與分析,逐步修訂完善中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學方法,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1];在《2006 年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要點》中指出“創建示范性高職院校,要把實現‘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作為一項主要任務,研究制訂從根本上有利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政策舉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也指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就是要求學生把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從而促使學生工學相長,成為高素質技能型的人才。這種模式既具有國際職業教育的普遍規律,又具有中國職教特色。我校自2007 年開設中藥專業以來,就實行了2+1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及問題進行分析,將對以后人才培養具有指導意義,有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2 中藥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取得的成效
2.1 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確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后,為了做到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校內理論知識學習與實際工作所需知識的一致性,校內培養的素質能力與實際工作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的一致性,學校成立了由學校骨干教師和行業企業專家共同組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構建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為了使課程內容的選取更為科學、合理,更符合工作過程的要求,對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進行整合,教學內容以理論適中、夠用為度,以強化技能為核心,以學生從事的具體工作任務為依據,確定學生在完成具體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和職業素質,整合、序化教學內容,構建“工學結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2.2 建設了“雙師型”師資隊伍
我校中藥專業雖然開設時間較短,但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從企業聘請一批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為兼職教師,同時把理論課教師送到企業進行定崗實踐,提高實踐操作技能,建立了一支由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組成的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解決了中藥專業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目前中藥專業專業課教師中“雙師型”比例達80%以上,專兼職教師比例基本上達到1∶1。
2.3 改革了人才評價方式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以理論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唯一評價依據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評價由學校自主評價方式轉向學校、社會、企業相結合的綜合考評,既有學校的理論、實踐考核考試,又包含企業對學生職業素質和能力考核評價。這樣的評價考核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知識、素質和職業能力,能使學生得到比較科學、合理的評價結果。
2.4 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
通過頂崗實習,學生了解了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對人才的需求,既鍛煉了專業能力,又增強了自信心。通過“工”與“學”的交替,使“學”的知識在“工”時得到實踐驗證,“工”的體驗在“學”時得到升華。通過工學結合,學生的知識、素質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率連續多年達到 100%,并且就業質量明顯提高。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校中藥專業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來,成效顯著,但是在工學結合方面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3.1 實習內容單一
由于學生是帶薪頂崗實習,部分合作單位由于受到利益的影響,學生適應某個崗位后,一般不會安排輪崗實習,因此實習內容相對單一。同樣道理不同實習單位之間的輪換也有一定困難。而我們中藥專業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對中藥的生產、經營、使用和炮制加工等一線技術崗位,頂崗實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習的針對性和實習效果。
3.2 學生分布廣泛,難以做到工與學的有機結合
在頂崗實習期間,學生分布在各地中藥的生產、經營、使用和炮制加工的一線技術崗位,我們會安排專業教師和企業骨干為學生提供集中輔導和授課。由于學生比較分散,難以集中輔導和授課,難以做到工與學的有機結合。
3.3 部分學生對頂崗實習認識不到位
高職高專院校要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性專門人才。然而在頂崗實習過程中,一些學生不能為自己準確定位,不愿意到生產一線,怕苦怕累,不愿意做基層一線工作,不愿意去艱苦的崗位,過多考慮薪酬的高低,甚至不服從企業的安排,這為基于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高專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教育帶來了挑戰。
3.4 缺乏專業教師與企業骨干的協同合作機制
學校專業課教師教學工作十分繁忙,學校教師很難有時間到企業與企業的專家、骨干相互交流,基本上無法參與頂崗實踐,導致講授的理論知識和具體的工作聯系不是十分緊密。同時由于行業企業的專家是企業的技術骨干,人員數量少,節假日較少,聘請的兼職教師無法按時到學校完成系統的教學任務。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實現企業、學生、學校和社會的多贏。我們要進一步完善高職高專中藥專業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科學的工學結合機制,培養出符合企業和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篇3
當前,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的水平,已達到一定程度。我國社會的人才結構與世界發達國家已基本相同。我國教育類型和層次的構成也不可能離開世界教育發展的總趨勢。所以進行國際比較研究也是廓清本題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1991年國家教委頒布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專科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普通高等專科教育“培養能夠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適應基層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生產工作等一線需要的,德、智、體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
國家教委高教司頒布的教學文件《普通高等學校工程專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和畢業生基本要求(試行)》中提出:“學生畢業后主要去工業、工程第一線,從事制造、施工、運行、維修、測試等方面的工藝、技術和管理工作和一般設計工作”。
《普通高等醫藥專科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和基本要求》等文件中提出: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縣及縣以下農村和廠礦等基層醫藥衛生工作,或醫藥院校,醫學科研及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輔助工作”。“畢業生主要擔任衛生醫師、臨床醫師、檢驗師、護理師、技師、中醫師等職”。
《全國高等農林專科教育座談會紀要》等文件提出:農林專科教育的培養目標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又紅又專的高級農林技術應用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業務方面“獲得助理農藝師或高級技術員的基本訓練”。
財經類專科教育有關文件提出:“普通高校財經專科教育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從事財經管理工作的應用性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分配主要面向基層,在各級財經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
上述國家教委頒布的文件以及國家教委高教司頒布的各類高專教育的教學文件所提及的高專培養目標內容是迄今為止,對高專培養目標最明確具體的闡述。
1987年國務院批轉《國家教委委員會關于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職工大學、職工業余大學、管理干部學院應當利用自己同企業、行業關系緊密的有利條件,結合需要,舉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企業事業單位培養生產、經營管理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
1993年國家教委召開的全國成人高等教育工作會議所頒布的文件《關于改革和加強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義》中提出:“成人高等教育培養目標是:能夠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適應城鄉企事業單位生產、工作第一線需要的,又紅又專的應用型或職業型高等專門人才”。
1995年國家教委教職[1995]12號文件中提到:“職工大學直接面向地方經濟建設、面向基層、面向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擔負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級(部分中級)實用技術、管理人才的任務”。
1995年8月國家教委在北京召開全國性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討會。會議提出:“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層次實用人才。這類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將已經成熟的技術和管理規范變成現實的生產和服務,在第一線從事管理和運用工作。這類人才一般可稱高級職業技術人才”。
從上述國家教委有關文件對高等專科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的闡述以及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承擔實體職業大學和職工大學培養目標的規定。我們可以得到明確結論:高等專科教育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可歸結為以下四點:
(1)人才類型是技術型(應用型、實用型等)人才
(2)人才層次是高級專門技術人才(如比技術員高一層次的高級技術員)
(3)工作場合是基層部門、生產一線和工作現場
(4)工作內涵是將成熟的技術和管理規范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和服務。
(二)我國高專教育與高職教育辦學機構的實際培養目標,可以進一步論證上述結論。
1.高專:
上海機專――生產現場工藝人員和管理人員。
上海化專――生產一線工藝及運行技術人員。
嘉興工專――現場技術及管理人員、工地施工員。
杭州工專――中小型工廠生產一線技術人員。
鹽城工專――生產一線應用型人才(技術和管理)
2.職業大學:
金陵職業大學――大專層次第一線應用型人才。
江南大學――各行各業生產一線專門技術人才。
常州工業技術學院――中小型企業、鄉鎮企業的一線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
襄樊職業大學――大專層次的中小型企業,鄉鎮企業的一線高級應用技術人才。
蘇州職業大學――中小型企業的技術及管理人員。
3.職工大學:
上海輕工業局職工大學――生產一線工作的工藝人員和管理人員。
上海機床公司職大――從事數控機床編程、調整、操作及維修的技術人員。
上海二輕局職大――從事生產線上工藝工作及工藝裝備設計的技術人員。
上海儀電局職大――從事生產現場工藝工作及工藝裝備設計工作的技術人員。
大同礦務局職大―煤礦生產一線的應用型機電技術人才。
沈陽新光動力機械公司職大――從事柔性加工自動線上的編程、調試、操作及
維修等工作的專門技術人員。
由此可見,我國各高專及高職院校實際的培養目標也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說培養的是同一種人才類型――技術型人才。
從上述學校的教學計劃看,也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1)主要以高中文化作為學習專業的基礎。學制一般為2~3年。學歷為大專層次。
(2)基礎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知識要掌握扎實。
(3)強調專業理論的實際應用,重視實踐能力(包括專業工作所需的技能)的培養。在辦學方面,高專和高職都重視服務目標的針對性、(地方、行業和企事業),都與地方、行業及企事業有廣泛合作。因而,在辦學方向也有較大的一致性。
(三)從六十年代開始,由于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國際高等教育產生了結構性調整。當前世界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由三種教育類型組成:學術教育、工程教育及技術教育。
1.學術教育――培養發現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學術型人才。
2.工程教育――培養將客觀規律(即科學原理)轉化為設計、規劃和決策的工程型人才。
3.技術教育――培養將設計、規劃和決策(圖紙、文件)轉化為物質產品或對社會產生具體作用的技術型人才。
上述的“工程”與“技術”概念,是由這類人才的活動特征和工作內涵所規定的,因而具有廣泛含義的。“工程”用語已延伸到包裝工程、信息工程、軟件工程等。“技術”內涵也已覆蓋到管理技術、教育技術、營銷技術、運行技術等。
學術教育與工程教育各國大都由傳統大學或高等院校來承擔,而技術教育則由六十年代后興起的高職院校來承擔。
如美國的學術教育由綜合性大學承擔,工程教育由專門學院承擔。而社區學院和技術學院承擔技術教育。
英國的傳統正規大學承擔學術教育,工業大學與專門學院承擔工程教育,多科性技術學院承擔技術教育。
德國的綜合性大學承擔學術教育,工業大學承擔工程教育,而高等專科學校及職業學院承擔技術教育。
法國的傳統正規大學承擔學術教育,大學校(又稱高等學府)承擔工程教育,短期技術學院及高級技術員文憑培訓班承擔技術教育。
日本的綜合性大學承擔學術教育與工程教育。短期大學、高等專科學校、技術科學大學承擔技術教育。
韓國以綜合性大學與專科大學培養學術型和工程型人才,以初級職業大學培養技術型人才。新加坡以國立大學與理工學院培養學術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以技術學院培養技術型人才。
我國臺灣地區以綜合性大學培養學術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以技術學院培養技術型人才。
我國香港地區以綜合性大學和理工學院培養學術型和工程型人才,以工業學院培養技術型人才。
這里必須說明,高等學校所辦教育類型是必定存在著一個主要傾向,但決不是絕對的。辦學機構與教育類型不是完全對應的如美國普都大學,內設工程學院培養工程型人才,又設技術學院培養技術型人才。我國高等教育的結構性調整與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總趨勢是完全一致的,即正在形成以上述三種教育類型為框架的高等教育體系。其核心問題是需要不斷加深高等技術教育的認識。
(四)既然高專、高職從教育本質來說是共同的,那么,為什么我國在八十年代開始,又產生了高職這類教育實體,并逐漸形成了一種教育概念呢。這是必須探討的問題。
這里有兩方面的因素促成了這種現象的產生:
1.首先是我國的高專雖然有較長的發展歷史,但是建國以來舉辦高專教育較多是作為對經濟建設迫切需要的一種應急措施;而不是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來對待的。如1953年高教部部長馬敘倫在全國高等學校行政會議上說:“為了解決迫切需要,1952年曾在高等學校內大量舉辦專修科,這是完全必要的。1953年仍需招收一定數量的專修科新生以適應最近幾年國家建設的要求。同時,從國家長期建設的需要考慮。更必須培養大批真能掌握高級技術的專門人才。隨著中等工業學校工作的加強,今后高等工業學校應盡量減少專科招生名額的比例,逐步做到把培養技術的任務由中等技術學校及其附設特別班擔負起來”。
1955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的《高校部1954年的工作總結和1955年的工作要點》中指出:“根據國務院指示,專修科應及早停辦。從今年起即減少專修科招生任務。大力加強中等專業教育的領導”。這樣的指導思想的存在也決非偶然。這是當時全盤學習蘇聯模式的影響在教育領域中的反映(前蘇聯是沒有高專只有中專的)。當然,更主要的還是我們對高專的社會功能和國情認識不足的緣故。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高專教育幾起幾落未能得到正常又扎實的發展。特別在教學內涵上,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而且由于起初專修科大都是普通大學舉辦的,因而,必然會受到本科教育的影響,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方面成為同專業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干”。因而,高專畢業生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基層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從八十年代開始,我國經濟發展愈來愈迅猛,社會對一線應用人才的需求也日趨迫切。于是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在幾年內,一百多所職業大學就應運而生。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概念也在此基礎上提出。
2.作為高職教育實體的職業大學與職工大學,能更及時更準確地對社會一線人才需求作出反應。
科技的迅速發展,社會經濟活動的不斷深化,必定會對社會生產一線和工作現場的職業崗位產生影響。一些崗位消失了;一些崗位的智能內涵不斷豐富;同時又產生了一批新的職業崗位。這種職業崗位的變化必然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與地方和企事業有較緊密聯系的職業大學和職工大學,能更及時覺察到新的要求并能更準確地作出反應。
就這一點而言,職業大學與職工大學比普通高專具有較大的優勢。所以,這也是高職能夠產生、發展的重要原因。
高專與高職雖然在教育的社會功能與培養目標的總體要求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歷史形成的各種因素,二者會并存一個時期。
(五)從當前我國實際情況看,高職與高專在“大同”下尚有“小異”。這種“小異”體現在專業設置,也就是培養目標的針對性上。
我國高職與高專在專業設置上有以下幾種針對情況:
1.一種技術:如包裝技術專業。
2.一組崗位:如機構制造工藝及設備專業。
3.一個社會公有崗位:如會計專業。
4.一個行業崗位:如汽車性能參數測試專業。
高專的專業設置是1、2、3三種情況,而且以技術來設置專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就高職的主要教育實體,職業大學和職工大學來說,主要是2、3、4三種情況,尤其是4,體現出明確優勢,辦得很有成效。形成這種情況,有高專歷史發展的因素。也有高職院校與企事業緊密聯系的客觀原因。
工廠企業歡迎這種針對行業崗位的專業設置。上海許多郵電分局領導對上海郵電職工大學培養的程控電話交換機房調試、操作和維修人員,十分器重,認為在這一崗位上,職大畢業生比其他院校畢業生,工作起來更為順手得力。當今,國際上許多國家提倡企業辦學,如日本松下電器公司所屬松下電器工程學院,豐田汽車制造集團公司所屬豐田汽車工科大學等,都是適應本企業特殊需要的專業理論和實際技術而開辦的。行業辦學的模式,在美國甚為流行,弗吉尼亞州35家企業出資合辦夏博茲維爾紡織學院,就是一個典型實例。該學院實行工讀交替,開設課程力求與企業密切聯系。
所以職工大學與職業大學專業設置的這一特點,符合國家需要和國際潮流,也是高職院校發揚優勢的體現。
結論是:
(1)當前我國的高專與高職同是高等技術教育,二者無本質區別。
(2)由于我國歷史發展形成的緣由,高專與高職尚會并存一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