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旅游資源考察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30 01:2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歷史旅游資源考察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歷史旅游資源考察報告

篇1

關鍵詞:地理教學;考察活動;教學實踐

一、地理考察實踐活動教學的背景

地理學科以其實踐性強的特征,在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知識運用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地理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樹立起新的學生觀,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促進學生個性全面、自由、充分地發展。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甘愿擔當配角,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和評價者。要引導學生有序高效地開展實踐活動,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為學生身心發展的指導者和啟發者。

二、“堯山旅游資源及其開發”考察活動

1. 選擇堯山的原因

旅游地理是中學地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傳統的教學中多以教師講述、展示圖片資料、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堯山旅游資源豐富,為旅游地理教學的考察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堯山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西,地處伏牛山東段,在亞熱帶與暖濕帶分界線上,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因堯孫劉累為祭祖立堯祠而得名,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堯山的奇峰怪石、紅葉、飛瀑、溫泉、原始森林、珍禽異獸及人文景觀構成了完整的風景體系,是平頂山人的驕傲。選擇此處進行地理考察活動,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顯得親切、真實,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學生在學習探知,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既領略了秀美的自然景色,又得到了歷史文化的熏陶,從而實現了教學目的。

2. 考察活動的主要內容

(1)考察活動目標:①通過考察,了解堯山旅游景區整體的地理環境,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的組成和特點;②通過查找收集有關堯山旅游業建設與發展的資料,認識旅游業對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③通過考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

(2)考察活動過程:

①準備工作。

A.確定活動內容:堯山旅游資源及其開發考察。

B.進行分組:自愿組合,教師協調不同層次、能力組員搭配。推選組長,確定本組考察研究目標,分配每人的具體工作。

C.活動要求:收集并整理地圖、統計資料、有關報告、歷史記錄等資料,形成對考察區域的初步印象。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共同完成本組任務,遵守紀律,保證安全。

D.活動成果要求:通過考察活動,學到了什么知識,學會了什么方法和技能,有什么樣的感想?以小論文、考察報告、導游詞等形式呈現。

②實施過程。

A.確定小組主題:自然景觀考察組、人文景觀考察組、交通及旅游產業發展考察組。

B.實地考察。

a.自然景觀考察組主要內容:了解堯山的自然景觀特征。

學生進行觀察:植物資源主要樹種以松樹為主,還有杜鵑和堯山紫荊。動物資源以陸棲脊椎動物為主,如金錢豹、金雕、羚羊等,還有大量水生動物。瀑布、溫泉、地質遺跡非常吸引游客。

查資料并思考:堯山地質公園形成原因及過程。

b.人文景觀考察組主要內容:獲知堯山旅游區的歷史素材,找出堯山原名及其更名的原因。

通過查訪得知堯山的歷史資料:堯山也稱大龍山,是堯的裔孫劉累立堯祠紀念先祖的地方,為天下劉姓發源地,又因山上眾多石峰酷似人形,后史稱之為石人垛、石人山。

通過查找資料得知堯山更名原因:石人山景區作為伏牛山生態旅游發展的龍頭,未來必將飛速發展,成為我省旅游業的支柱。然而,石人山現在的稱謂不能反映出其固有的文化底蘊,隔斷了歷史傳承的脈絡,喪失了寶貴的人文氣息。從品牌角度考慮,堯舜文化應該是世界知名品牌。因此,把石人山的名字恢復為堯山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經濟條件對堯山旅游景區的影響,認識到旅游業對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促進作用。

c.交通及旅游產業發展考察組主要內容:考察堯山旅游景區的交通、休閑旅游服務設施。

學生事先設計對游客的訪談內容。

調查結果:多數人認為到達景區的交通非常便利;一部分人認為景區的服務基本完善,安排較為合理;少數人認為服務點較為集中,不利于游客的及時供需。

(3)考察活動總結:

學生在考察活動中整理出實地觀察的情況及結果,經過分析寫成實踐報告,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然后各小組之間再進行交流,最后每位同學以論文、報告等形式寫出收獲。

三、考察實踐活動教學的成效

1. 促進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

在地理考察活動中,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在活動需要,研究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這就迫使教師必須改變自己的角色,從演員變為導演,還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來發展自己,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2. 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

學生從書本里、教室中走出來,貼合實際進行考察,通過自己收集資料,進行探訪、討論分析、交流總結,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學習能力、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 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堯山旅游資源及其開發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進行學習。首先,學生學習時心理上是愉悅的。其次,學生可以在選題中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題目來進行探索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充分發揮自己獨特的創意,這樣可以滿足學生不同個性發展的需要。

時代在發展,教育的改革在不斷深化,地理教育也在向前發展,地理學科本身有著極強的實踐性特征,地理實踐活動的內容十分豐富廣泛,地理實踐活動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去摸索,使地理學科成為學生們愛學的學科,成為能夠很好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科。

參考文獻:

篇2

人物檔案:

頓珠拉杰,男,藏族,1964年11月20日出生于那曲聶榮。1986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同年7月開始從事苯教研究。已參加完成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項目《札芭嶺扎——譯注》課題(藏譯漢)、中國藏學中心宗教研究所課題《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研究》、社科院研究課題編寫《苯教文化大詞典》,目前承擔著那曲地區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項目《象雄文化長廊》編寫任務。先后參加過第九、十、十一、十二屆國際藏學研討會。

苯教,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距今有幾千年的歷史。

藏文文獻記載,苯教發源于象雄地區(今阿里境內)。由于古代政治、歷史、宗教等原因,長久以來,人們對象雄文明知之甚少。很多人認為在佛教傳入之前,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文化愚昧落后。一些研究藏地文化的學者,簡單地把苯教理解成“鬼神崇拜”、“殺牲祭祀”、“巫術”或“黑教”。苯教,和那些風化的遺址,頹垣的宮殿一起,湮沒在歷史的流沙之中。

但人們并不缺少對苯教的好奇,散落在青藏高原上有關苯教的傳說,就像天上的星辰。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在佛教傳入之前,青藏高原早就存在著一個輝煌的文明,這個文明就是象雄文明,而苯教與象雄文明息息相關。但苯教究竟源于何時?又散布在的哪些地方?人們的了解還十分有限。直到《苯教簡史》一書,以深入淺出的敘述,梳理了苯教的來源、發展和現狀,使人們對苯教有了全面、系統和客觀的認識。

寫作此書的人正是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的頓珠拉杰。他與中央民族大學的才讓太教授共同完成的《苯教史綱要》也已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

從牧童到專家

1964年,頓珠拉杰出生在藏北聶榮縣一個普通牧民家。和其他的牧民小孩一樣,他早早地學會了放牧,每日早出晚歸,所見的都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高原景象。

直至1975年,11歲的頓珠拉杰才走進縣里上學。憑著聰慧的語言天分和勤奮好學,1982年,頓珠拉杰被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錄取。畢業論文中,他對苯教祭祀神山的儀式做了簡單的分析。這大概是他與苯教最初的緣起。

1986年7月大學畢業,頓珠拉杰分配到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從事原始宗教——苯教研究。至此,他真正走進苯教這個浩瀚的海洋。

史書上,關于苯教的記載并不多。藏民族同其他民族一樣,在其本身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了漫長的原始社會。由于那時“吏治無文字,結繩齒木為約”(《新唐書·吐蕃傳》),史學界對藏族原始社會的詳情至今沒有清晰的認識。苯教發展的歷史,也是若明若暗。更多的關于苯教的傳說在民間。頓珠拉杰意識到,從民間的傳說和典故中,可以找到苯教發展的線索。

來到社科院不久,頓珠拉杰就去了那曲巴青縣阿沖寺,在這座苯教寺廟,他呆了足足一年,和老僧人同吃同住。

這僅僅是開始。之后的歲月里,他常常奔走于各個苯教的寺院之間,宿在寺廟是家常便飯。苯教的寺院有其獨特之處,大部分建在遠離交通干線的偏僻山溝里。這意味著艱難的道路,清苦的生活。1989年去當惹雍錯,沒有班車,只能搭便車,從那曲到當惹雍錯坐了三天卡車。從曲措寺沿當惹雍錯湖邊騎馬騎了兩天才到達文部南村,路途中考察了玉本寺、吉松和瓊宗遺址。在那里,他和老百姓一起吃住,聽他們講傳說、典故,每天喝酥油茶,吃糌粑,幾乎沒有蔬菜,生活清簡至極。

和外國學者的考察歷險

畢業1年多,頓珠拉杰遇到了一個機緣。法國藏學家、倫敦大學博士卡爾梅來到,社科院派他陪卡爾梅一起去林芝地區調研,那里的工布苯日山是座苯教神山。他們一起在苯日神山呆了1個多月,至此,他和卡爾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94年,卡爾梅給他來信,說在挪威有個苯教甘珠爾經編目的項目,問他去不去,他不假思索地回信:“我去”。一直等到1996年,項目才落成。這個項目由奧斯陸大學教授著名國際藏學專家怕·克瓦納為組長,10個人的小組,兩個中國人,頓珠拉杰是其中一個。在挪威一年,他和課題組共完成編目192卷苯教經書。

此后,頓珠拉杰進入挪威奧斯陸大學文化學系攻讀碩士學位。2001年,圓滿完成學業,從挪威回國,新的機緣又降臨了。一位美國的自由學者約翰·文特森,邀請他一起做一個考察西北部地區象雄文化遺跡的項目。

篇3

2.比較復變函數與二元函數的分析性質潘偉云,PANWei-yun

3.《代數術》翻譯出版后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李亞珍,LIYa-zhen

4.Proteus軟件在遠程控制系統中的設計和仿真應用高宏平,GAOHong-ping

5.淺談黑客攻擊與防護策略魏晉強,WEIJin-qiang

6.硬盤常見故障分析及處理方法康連唐

7.從萬有引力定律的導出看牛頓科學的思維精神劉平昌,LIUPing-chang

8.幾種測電源電動勢和內阻的方法的比較與分析張金愛,ZHANGJin-ai

9.酒花成分及其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對啤酒質量的影響趙建英,ZHAOJian-ying

10.淺談城市綠化的作用及其意義——以呂梁城市綠化為例郝艷林,HAOYan-lin

11.熒光染料探針與牛血清白蛋白作用機理的研究張改清,席小莉,ZHANGGai-qing,XIXiao-li

12.淺析氫鍵及其對物質性質的影響劉艷玲,張振豹,LIUYan-ling,ZHANGZhen-bao

13.減壓塔填料腐蝕的研究與防護趙津,劉明沖,李,ZHAOJin,LIUMing-chong,LIHong-jun

14.論工程施工項目資源管理高全順,GAOQuan-shun

15.處理鋼筋位置沖突時的原則與技巧賀晨云,HEChen-yun

16.對懸挑構件在建筑工程中的抗傾覆性探討劉輝,LIUHui

17.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觀分析與教育對策研究薛東平,XUEDong-ping

18.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兩難選擇——基于就業競爭視角的研究成桂英,CHENGGui-ying

19.山西崛起中的職業教育問題研究——以太原旅游職業學院為例邰春麗,TAIChun-li

20.談兩種不同翻譯類型中的文化對等問題溫曉芳,WENXiao-fang

21.淺析英漢委婉語的相似性郭惠香,GUOHui-xiang

22.《寵兒》中形散神不散的敘事手段及其藝術效果薛澤芳

23.從一則真實案例看民事訴訟中錄音證據的效力張艷軍,ZHANGYan-jun

24.淺談《機械制圖》與《AutoCAD》的融合式教學邱炎兒,QIUYan-er

25.淺談打比方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任曉芳,RENXiao-fang

26.開放式問題對話教學法初探王玉鳳,WANGYu-feng

27.淺析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寫作中的語篇連貫性劉英,LIUYing

28.對話理論視角下的英美文學教學探討羅春雁,LUOChun-yan

29.規范黨政機關秘書管理工作的思考張議,ZHANGYi

30.我國檔案管理現代化之我見王艾,WANGAi

31.中等職業學校圖書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館改革淺議張永寧,ZHANGYong-ning

32.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與家庭親密度、適應性關系的研究王婧,WANGJing

33.呂梁市離石區中學開展籃球活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劉瑞,LIURui

1.增強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柳林縣實施文化強縣戰略的思路與對策薛保平

2.實踐科學發展推進文化建設——對新時期發展繁榮縣域特色文化的思考劉建國

3.山西柳林盤子會——獨具黃河黃土高原風情的東方狂歡節劉建國,杜培忠

4.柳林民間剪紙初探白航

5.柳林近代民間對聯摭談王還成

6.《下柳林》與《柳堡的故事》的比較研究呂世宏

7.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龍祖籍柳林考略張生高,張艷梅

8.劉菊初先生教育思想初探張艷梅,張生高

9.賀昌的文化情結穆生高

10.賀昌早期革命思想形成初探劉晉生,柳桂英

11.藺·定湖·孟門歷史考劉廷奎

12.柳林三鎮歷史尋源劉廷奎

13.孟門:研究晉西歷史、經濟、文化的活化石車愛國

14.天下黃河第一門——孟門——黃河"史前洪水"與"禹鑿孟門"考孟繁仁

15.逝去的輝煌——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高紅商代夯土基址發現和發掘高繼平,王京燕,孫衛華

16.柳林鎮"鑄造遺址"與"青龍鑄造業"關系初考楊繼平

17.柳林高紅遺址所在地考李國大

18.香嚴寺磚雕藝術初考楊繼平

19.香嚴禪院自唐來——全國四大香嚴寺考察報告香嚴寺研究課題組

20.山西高紅文化具有獨立命名的必要性張生祥

21.柳林縣旅游資源分布情況及特征分析孫衛華

22.柳林清河世紀變遷陳保華,陳偉,楊永珍

1."語言自覺"的吶喊——評李銳創作中的語言意識康志宏,KANGZhi-hong

2.支配式合成詞研究程艷花,CHENGYan-hua

3.《人生》文本的多重含義詹歆睿,ZHANXin-rui

4.老舍對《紅樓夢》的接受與認識劉亞瓊,LIUYa-qiong

5.《幕間》歷史再書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寫中的狂歡化因素李京霞,LIJing-xia

6.談肖邦《前奏曲》op·28號的音樂結構的共性與個性張彩霞,ZHANGCai-xia

7.論中國"大一統"觀念形成的原因王芳,WANGFang

8.略論高昌回鶻王國多宗教共生并存的原因答小群,袁升祺,DAXiao-qun,YUANSheng-qi

9.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宗教調適與和諧社會建設——兼論宗教觀孫琥瑭,梁建軍,SUNHu-tang,LIANGJian-jun

10.以人為本培養新型農民郭清娥,GUOQing-e

11.淺談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李愛保,LIAi-bao

12.《資本論》商品倫理思想初探張雷,ZHANGLei

13.剝奪受教育權的法律保留——何川洋事件的法理思考李慧,LIHui

14.論遺失物拾得人權利制度完善武瑞榮

15.淺談社區矯正的價值、問題及對策——關于未市甲鎮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調查報告宋立軍,SONGLi-jun

16.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綜合調研報告——以呂梁高等專科學校為個案賀曉娟,HEXiao-juan

17.市民健身動機、參與程度和堅持性的研究薛向榮,竇彥麗,楊廣艷,XUEXiang-rong,DOUYan-li,YANGGuang-yan

18.語文教育教學的觀念和技藝劉守文,LIUShou-wen

19.英語教學中學生聽力技能的培養李春蘭,LIChun-lan

20.星級酒店管家人才走向國際化的雙語教學策略雙建萍,SHUANGJian-ping

21.從就業視角審視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薛萍,XUEPing

22.中等職業學校實施體育素質教育的實踐與體會邢仁清,張軍,XINGRen-qing,ZHANGJun

23.無機化學教學的實踐與探索張改清,ZHANGGai-qing

24.淺論高校社科期刊的定位與特色——從《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的辦刊思路談起趙元,ZHAOYuan

25.論新聞的真實性李小娟,LIXiao-juan

26.杜邦分析體系及運用劉便娥,LIUBian-e

27.增強企業凝聚力的幾點思考雒守麗,LUOShou-li

28.對當前會計職業道德的再認識康美榮

29.國有企業績效管理中存在問題之探討王偉

30.簡評《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劍橋中國晚清史》趙清明,ZHAOQing-ming

31.新視角下的高等教育資源研究——評《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分布與協調發展研究》袁琴琴,高春燕,YUANQin-qin,GAOChun-yan

32.淺談電子檔案信息的安全問題白潤連,BAIRun-lian

33.淺談就業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教育侯建平,秦葆麗,HOUJian-ping,QINBao-li

1.略論中國古代的孝治侯潤珍,HOURun-zhen

2.淺議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李小文,LIXiao-wen

3.地域文化對性格的影響——以呂梁人為個案研究張守春,ZHANGShou-chun

4.山西離石話古詞考證張穎,ZHANGYing

5.《周易·說卦》與原型理論楊星麗,YANGXing-li

6.哲學視野中的《周易》思想王衛斌,WANGWei-bin

7.從"三仙姑"形象透視趙樹理"問題小說"的創作偏失楊麗,YANGLi

8.氣清神遠風格獨特——田文海小說風格品讀孫小彬,SUNXiao-bin

9.從"莊周夢蝶"淺析莊子的悲態心理楊鎧瑞,YANGKai-rui

10.簡論文學作品的語言美閆俊平,YANJun-ping

11.淺析《傲慢與偏見》中金錢對婚姻的影響張小瑞,ZHANGXiao-rui

12.試析基督宗教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困境——兼論我國民主社會建設的文化資源與路徑選擇王亞琴,WANGYa-qin

13.依法治校是促進高職院校科學發展的基石秦紅偉,QINHong-wei

14.加強大學生就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陳海霞,CHENHai-xia

15.探析高校防止大學生網絡成癮的措施張銀愛,ZHANGYin-ai

16.淺析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團隊組建方法范冬梅,劉金,薛淑萍,FANDong-mei,LIUJin,XUEShu-ping

17.淺議教師課程資源及其開發馮軍平,郝慧芬,FENGJun-ping,HAOHui-fen

18.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翻譯課堂教學模式建構任月花,薛愛鋒,宋慧平,RENYue-hua,XUEAi-feng,SONGHui-ping

19.芻議高等院校英語詞匯教學的方法薛澤芳,XUEZe-fang

20.淺談英語專業閱讀教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學薛曉萍,XUEXiao-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