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考察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3 23:1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植物考察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根據1998年簽署的中英農業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應英國農漁食品部邀請,7月11至23日,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栗鐵申率團赴英國就植物檢疫工作和馬鈴薯病蟲害進行了考察。在英期間,代表團訪問了英國農漁食品部國際關系與出口促銷局、植物檢疫局;走訪了農業部中央科學實驗室、洛桑實驗站、蘇格蘭農業科學院、蘇格蘭作物研究所、國際園藝研究所、CABI等科研單位;參觀了GREENVALEAP、GENTECH等馬鈴薯種薯生產企業及PIRIE等馬鈴薯儲存設備公司;考察了各類植物檢疫隔離研究技術設施和田間種子生產現場,并進行了廣泛的座談交流,為今后進一步開展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考察,我們基本了解了英國植物檢疫機構的設置與運轉情況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初步掌握了英國馬鈴薯檢疫性有害生物發生分布與控制情況及有關科學研究工作,熟悉了英國馬鈴薯種薯的研究生產供銷過程,獲取了大量有關信息和業務技術資料,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圓滿完成了出國考察任務。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英國農業生產概況
英國作為老牌的工業化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的比重很小,英國農業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2.2%,農業生產總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全國農用地總面積為1850萬公頃,約占總土地面積的77%。農用地中四分之三用于放牧,僅有四分之一用于作物生產。英國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土豆、甜菜等,蔬菜水果及園藝作物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農作物中土豆是英國人的主食,人均每年消耗100公斤,在英國的農業生產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英國農業生產現代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較高,但由于土地面積小,復種指數低,作物產品自給率僅為75%,每年需進口不少土豆、水果等農產品。
二、英國的植物檢疫機構設置與運行管理機制
英國農漁食品部在約克設有植物檢疫局、植物和種子種苗檢驗檢疫局及中央科學實驗室等三個機構,共同承擔植物檢疫工作。植物檢疫局是農漁食品部直屬局,下設兩個分局,除代表英國政府處理國際檢疫事務,參與歐盟有關植物檢疫的立法工作,負責制訂本國植物檢疫法規政策外,還負責指導植物與種子種苗檢疫檢驗局和中央科學實驗室開展有關工作。植物與種子種苗檢疫檢驗局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境內各地設有40個分支機構,垂直領導約90名專職檢驗員,負責兩地區進出口檢驗、檢疫證核發、檢疫對象鏟除控制并承擔種苗分級檢測和健康植物種苗繁殖工作。中央科學實驗室則是植物檢疫的技術支持單位,主要開展特定有害生物及商品的風險分析,承擔可疑有害生物樣品的鑒定,并為檢疫檢驗和檢疫性病蟲害暴發控制提供建議。三個部門有機聯系,相互配合,共同建立一道防止檢疫性有害生物定殖傳播蔓延的屏障。植物檢疫局制訂的檢疫法規適用于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但兩地具體的植物檢疫檢驗工作不歸農漁食品部所屬檢疫機構負責,而是分別由蘇格蘭農村事務部和北愛爾蘭農業和農村發展部按照相似的模式組織實施。
依法檢疫是英國植物檢疫工作的顯著特征,"立法"是植物檢疫局最主要的工作內容。為保護農業生產安全,歐盟就植物檢疫制定了一系列法規,作為歐盟成員國,英國以本國立法的形式體現歐盟法規要求并付諸實施。縱觀英國的檢疫法規,具有以下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是內容完備。植物檢疫法規包括一系列法律法規,其中既有對植物檢疫工作提出總體要求的植物檢疫法,又有針對特定檢疫操作或特定檢疫對象治理如馬鈴薯種薯檢驗、包囊線蟲控制等制定的專門法令,使重要的檢疫檢驗操作和要求都有法可依;二是制修及時。植物檢疫局針對疫情變化和有害生物控制技術的進展及時制修訂相關法規,使法律規定始終符合實際情況;三是標準高要求嚴。歐盟法律是各成員國必須遵循的最低要求,各成員國有權制定嚴于歐盟的法規。為更好地保護本國農業生產安全,英國對健康種苗繁育過程中很多病蟲害的允許標準、對某地塊發現一些重大檢疫對象后禁種年限的規定都嚴于歐盟;四是強制性突出。法律明確賦予植物檢疫機構根據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的權利,并且對違反檢疫法規的人員制定了嚴格的懲罰辦法,確保"有法必依"。由于法規內容全面,可操作性強,減小了檢疫工作隨意性,增強了檢疫執法權威性,提高了有害生物風險控制水平。
英國植物檢疫檢驗工作尤其強調產地檢驗,各項實地檢驗工作包括進口植物、植物產品檢驗及出口農產品檢驗,均由農業植物檢疫檢驗機構組織實施,海關不另設專門的檢疫機構。這種由農業部門統一歸口管理檢疫檢驗工作的模式,不僅避免了多頭管理容易造成的交叉與空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檢驗的水平。首先在出口檢疫上,由于農業植物檢驗員遍布全國各地,確知國內疫情的發生分布情況,并可生育期全程檢驗,使檢驗結果遠比出境時商品檢疫檢驗準確;其次在進口植物及植物產品的檢驗上,一些有害生物尤其是病害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會表現出癥狀,只有全生育期檢驗方可真正把關,有問題也能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從而最大可能地拒危險性有害生物于國門之外。由于農業植物檢驗員責任重大,因此選聘非常嚴格,須有檢疫相關的教育背景,須有一定的實踐經驗,須經過兩年的正規培訓,須考試合格獲得資質后方可持證上崗。
三、英國植物檢疫工作的技術支持
英國很多農業科研機構不同程度地參與植物檢疫檢驗和檢疫技術的開發,為植物檢疫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各研究機構在工作領域和方向上各有側重,但總的來說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有害生物風險分析(PRA),英國設有一個全國性的PRA工作小組,一些科研單位的著名專家是其成員。該小組負責指導PRA工作,具體的PRA研究則主要由中央科學實驗室完成。作為歐盟成員國之一,英國政府無權最終決定本國能否進口某種植物或植物產品,這一決定權在于歐盟。中央科學實驗室作出的PRA報告在發歐盟其他成員國征求意見后,是歐盟作決定時最重要的依據。
引種檢驗。由于檢疫性有害生物隨種苗傳入的風險最大,英國一直慎于國外引種,少量引進后的監管也非常嚴格,一些農業科研單位承擔引進種苗的檢疫檢驗和隔離繁育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以馬鈴薯引種為例,任何品種原則上只能以組培苗的形式進入英國,數量不可多于5株。薯苗引進后,必須在蘇格蘭農業科學院內嚴格隔離的實驗室內進行檢疫檢驗,確認沒有有害生物時才以新繁育的微繁苗釋放。
檢驗員培訓。植物檢疫檢驗是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執法工作,為保證檢疫執法的正確性、權威性,植物檢驗員必須有過硬的業務素質,因此專職檢驗員的培訓尤其重要,植物和種子種苗檢驗局每年60%的經費都用于培訓。具體的培訓工作由科研單位,主要是中央科學實驗室和蘇格蘭農業科學院來完成。這些單位除有裝備精良的培訓實驗室外,還有作物品種齊全、病蟲害種類眾多的實驗基地供學員實習。培訓工作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側重室內和田間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
還有一些科研單位致力于檢疫診斷技術的開發。目前,包括熒光抗體、PCR等在內的先進技術已被用于對疑難病害的診斷,為準確的檢疫檢驗創造了條件。中央科學實驗室、國際花卉研究所等還相繼開發出多種病毒病田間快速診斷試劑盒,使用這些試劑盒僅用幾分鐘時間就可在田間準確診斷作物所罹病害,大大方便了檢驗員的工作。
為防止研究過程中有害生物外逸擴散,開展植物檢疫研究的科研部門均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安全可靠的檢疫設施。蘇格蘭作物研究所新建的1000平方米隔離檢疫溫室耗資達200萬美元,國際園藝研究所新建用于轉基因植物實驗的400平方米溫室耗資更達300萬美元。這些溫室中控光、控溫、控濕功能一應俱全,可以終年開展不同作物研究。溫室的設計、建造和管理尤其強調隔離,不少溫室還配有負壓裝置,以保萬無一失。
四、英國馬鈴薯種薯生產和檢驗
英國商品薯年播種面積約18萬公頃,需種薯40余萬噸。為提高商品薯的產量和品質,農民很注意選用優良的專用種薯,因此形成了GREENVALE、GENTECH等一批專業化種薯生產商。這些專業化的生產商一般規模比較大,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可以集中一些栽培、植保專業技術人員,并采用組培、脫毒等較為先進的技術,生產品質好,衛生條件好的種薯。英國種薯面積約為17000公頃,年產種薯50萬噸左右,其中70%在蘇格蘭。各地制種用種最初均來源于設在蘇格蘭農科院的種質資源庫完全無病蟲的微繁苗,經原原種(prebasic)、原種[basic,從高到低又分為VTSC(經病毒檢測的莖桿剪切微繁苗)、superelite、elite、AA]階段最后繁育成商品種薯出售,傳統的育種過程需要8~9年,現在由于先進技術的使用,有些企業已經將這一過程縮短到3~5年。
由于氣候條件獨特,英國農作物病蟲害相對較輕,但馬鈴薯生產依然受到很多有害生物危害。其中造成損失最大的是粉痂病(Spongosporasubterranea)和黑頸病(Erwiniacarotovorasp.atroseptica),同時一些檢疫性有害生物也構成很大威脅,我們對其中重大檢疫對象作了重點考察:(1)馬鈴薯癌腫病(Synchytriumendobioticum)曾于1917~1986年間在蘇格蘭多次暴發,造成重大損失。為控制癌腫病,1912英國立法禁止在發病田內生產種薯,1973年又全面禁止在發病田內種植馬鈴薯作物。經多年嚴格治理,1986年以后在田間僅有幾次局部的發生,但目前在庭院觀賞用馬鈴薯上常有零星發生的報道。(2)孢囊線蟲包括馬鈴薯金線蟲(Globoderarostochinesis)和馬鈴薯白線蟲(Globoderapallida),是英國馬鈴薯生產面臨的難題之一。1992年以來,金線蟲曾先后暴發9次,現在蘇格蘭農業科學院每年從蘇格蘭各地抽檢7000多個土樣,金線蟲檢出率達5%,白線蟲檢出率為0.1%。為阻止孢囊線蟲擴散蔓延,有關檢疫法規規定,檢出金線蟲和白線蟲的地塊分別在6年和12年內禁止種植馬鈴薯,檢疫部門也指導農民通過輪種、生防、栽種抗性品種等措施進行積極的治理。(3)由于蚜蟲等病毒傳媒比較少,馬鈴薯上病毒病發生較輕,但包括煙草脆裂病毒(TRV)和馬鈴薯帚頂病毒(PMTV)在內的很多病毒病在英國都有發生,是植物檢疫檢驗的重要對象。(4)馬鈴薯褐腐病(Pseudomonassolanacearum)在馬鈴薯上沒有定殖,但在很多茄科作物上有發生,由于一些河流受到污染而帶菌,該病給馬鈴薯生產帶來很大的檢疫壓力。(5)馬鈴薯甲蟲(LeptinotarsadecemlineataSay)是一種重要的世界級檢疫對象,曾于70年代傳入英國,有人認為在英國有發生,但此次接觸的各界英方人士均稱至今未在英國定殖。
馬鈴薯是英國最重要的農作物,為保護馬鈴薯生產的安全,馬鈴薯種薯的檢驗和認證分級是英國檢疫部門一項至為重要的工作。檢疫法要求種薯生產商在播種以前必須到當地的檢疫機構登記,規定沒有經檢疫部門檢驗并發給證書的種薯不得上市流通。生產過程中專業的植物檢驗員至少要去田間進行兩次現場檢驗,發現可疑病蟲即請中央科學實驗室和蘇格蘭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幫助鑒定,一旦確認為重大檢疫對象,立即進行封鎖控制。非檢疫性病蟲害會影響種薯品質,其中有些昆蟲還是一些重大檢疫性病害的中間寄主和傳播媒介,因此植物檢驗員有權針對常規病蟲害提出治理建議,生產商必須遵照執行。檢疫部門對檢驗要求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種薯級別越高,檢驗要求越嚴,如從抽樣數而言,prebasic和vtsc級種薯必須100%檢測,superelite和elite級種薯每4公頃須抽檢2000株,AA級種薯每4公頃須抽檢10000株。由于檢疫檢驗工作到位,保證種薯具有良好的衛生條件,為健康商品薯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馬鈴薯儲存技術也比較先進。由于種薯和大量商品薯需要儲存,英國非常重視馬鈴薯儲存技術的開發,對不同品種、不同用途馬鈴薯不同的儲存生理研究得非常透徹,一些企業據此開發出科學的計算機控制軟件。我們實地考察了的GREENVALE公司的薯庫,庫房本身并無奇特之處,但選用的PIRIE儲存機械自動化程度很高,可通過遍布庫房的傳感器測定各點的溫度、濕度,并由計算機終端進行調節,從而將溫、濕度等始終控制在適宜的水平,保證馬鈴薯在經過長達8~9個月的儲存后損失不超過3%,品質也不發生變化。
五、建議
根據我國內的實際情況,結合赴英考察的一些收獲,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我部應設立專門的植物檢疫機構
機構和人員是各項工作的基本前提,英國植物檢疫工作之所以比較成功,與農漁食品部有一個綜合統管全國的專門檢疫機構,有一支精干的隊伍是分不開的。美、澳、加等多國農業部也都設有(動)植物檢疫局。農業部作為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綜合設立專門的植物檢疫機構是保護農業生產安全的客觀需要。我國是農業大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植物與植物產品調運空前活躍,國內植物檢疫工作任務繁重;原國家動植物檢疫局劃歸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后,檢疫立法、疫情、檢疫協議協定簽署等職能留在農業部,農業植物檢疫部門責任重大,若農業部沒有專門的植物檢疫機構,則難負其責,難勝其任。眼下我國加入WTO在即,入世后植物檢疫工作應是保護國內農產品市場的壁壘,開拓國外農產品市場的利器,為適應形勢需要,充分發揮農業植物檢疫工作應有的作用,我們建議部里充實植物檢疫力量,設立專門的植物檢疫機構。
(二)加強植物檢疫檢驗技術開發和手段建設
英國科研部門為檢疫檢驗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是檢疫工作比較成功的又一個重要原因。近年來我國農業檢疫部門也日益重視與科研部門的合作,較過去更多地依靠科研部門的技術優勢,但在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待提高。由于缺乏專門的技術開發經費,檢疫部門對科研工作缺少有效的調控手段,造成在檢疫研究總體力度不夠的同時,又存在著局部與實際需要脫節的問題。同時,我國農業植物檢疫系統自身的檢驗手段還比較落后,不少檢疫機構尤其是一些基層而又直接從事檢驗工作的單位基本上還是靠經驗、靠肉眼檢測,致使有害生物尤其是一些病害檢驗的檢出率和準確性受到很大影響,給農業生產安全帶來隱患。針對上述情況,建議我部今后加強對檢疫技術開發和檢驗手段建設的支持力度,軟硬件雙管齊下,切實提高我國植物檢疫檢驗水平。
(三)發展我國馬鈴薯種薯生產
我國是馬鈴薯生產大國,面積達400萬公頃,但平均產量每公頃僅13.6噸,不及英國的1/3。造成馬鈴薯產量偏低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種薯質量不行。我國農民普遍從自產薯中留種,馬鈴薯經多年種植后品質退化,而病害尤其是病毒病卻非常嚴重,作種用對產量影響很大,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大力發展專用種薯生產,盡快改變農民自留種的習慣。伴隨我國社會化供種進程,對種薯生產的檢疫檢驗將日益重要,英國在這一方面有比較成熟的技術,也愿意幫助我國培訓一些檢驗員,建議我部在這一領域加強與英方的合作。
篇2
2004 年 4 月 11 日一 4 月 21 日,第四期全國初中校長高級研修班 45 名學員在華東師大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吳志綋書記、林文君老師及班主任李偉勝老師的帶領下赴安徽省合肥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進行考查學習。現將他們赴第二組蕪湖市考察學習的總結體會摘發如下): 2004 年 4 月 15 日一 16 日,我們考察了蕪湖市一中、安師大附屬中學、安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和蕪湖市第二中學。蕪湖市教育局在蕪湖市田家炳實驗學校召開了教育研討會。會上蕪湖市二十五中劉桂林校長、田家炳實驗學校許湘校長分別作了“現代校長”的素養、開展校本教研為主題的報告。陳旭東局長也做了主題為“素質教育的‘推進器——蕪湖市實施基礎教育課題改革實驗的實踐與反思”報告。陳局長的報告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無不充滿著一種朝氣,令人敬佩。讓我們看到一個嶄新的教育創舉,將在這里展現。他結合蕪湖市的實際,確定了教育的宗旨:一是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合格人才,二是為高一級學校 提供合格的新生。他從幾個層面談了如何實施新課程改革、怎樣去實踐,并反思了我們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
首先,明確課程改革的意義、目的、任務、方法和途徑。其次,就是起到示范輻射功能,產生社會影響。第三,經過探索總結出很多值得反思的寶貴經驗。
(1) 學生變了——學習的熱情更高了,參與意識明顯增加、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逐步增強。 (2) 教師變了——專業水平進一步提高、觀念更新了,教學行為初步轉變了,科研意識和能力顯著提高。 (3) 學校變了——學馬的風氣更加濃郁、研究的氛圍逐步形成,合作意識逐步強化,文化品位不斷提升。 (4) 完善組織和規章制度作為保障。 (5) 強化隊伍建設作為依托。 (6) 立足于課堂教學改革作為突破口。 (7) 堅持科研帶動作為支撐。 (8) 構建科學的評價機制作為動力。 (9) 構建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
有效的措施,良好的行政部門操作,保障了蕪湖市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蕪湖市二中的“健美操”和“管樂團”,安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的家校教育模式。最后,他總結出實施新課程改革決策在政府,支持在家長,關鍵在校長,實施在教師,受益在學生。聆聽了四位校長的辦學思路,辦學特色的情況介紹,從中得到以下幾點感悟:
一、蕪湖市四校都有辦學自主權。 我們考察的蕪湖市一中、安師大附中、安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蕪湖市二中都是完全中學,初中部“四獨立”。管理制度都是非常健全和科學的,他們都體現了機制管理,并建立了健康、高質的運行機制:聘任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等。這些管理機制都為學校的工作正常運行和教育教學工作的良好發展奠定了基礎,而這些機制的正常運行都建立在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上,特別是人事改革上的自主,才能保證師資的質量,從而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校長有先進的辦學思想體系和對教育執著的追求。 從四位校長的報告中我們體會到了他們對教育工作的執著追求和對教育工作的深深情結,他們把自己對教育工作的理解和獨立的辦學理念轉化為教育實踐,創出自己的辦學特色。如蕪湖市二中的 " 健美操, " 管樂團 " ,安徽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的雙語教學。這需要多么大的魄力,這是來源于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報告中,四位校長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自己的辦學思想,我們理解他們的辦學思想幾乎都是一致的。如安師大附中的辦學思想是 " 以人為本,素質教育出人才 " 、蕪湖二中是 " 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 。他們的教育目標,就是對孩子的一生負責,培養高尚品德、極具愛心,有良好習慣和可持續性發展的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所以我們覺得作為校長,就應該站在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高度來管理學校,確立學校的辦學思想。幾位校長部講到教育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端正教育思想,校長負有重要的責任。實踐證明,全面育人的學校,它的升學率也是不會低的,如安師大附中 03 年高考二位學生分別獲得安徽省文、理科狀元,蕪湖市二中數名學生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這充分說明了學校本身和它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是可持續發展的。在推行素質教育中,各校都把“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為終極目的”做為切入口。培養教師應把所有聰明才智都用在讓學生“愿學、會學、學會”六個字上,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為學生提供思維、興趣空間和發展空間,尊重學生應成為今天教師工作的出發點,這是“人本思想的體現”,是“人本規律的核心”。
篇3
【關鍵詞】基本生態控制線;宜居;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協調機制
在當前快速的城市化背景下,多地的城市規模擴張嚴重,生態環境面臨嚴重考驗。為保障城市生態安全,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布局,在尊重城鄉自然生態系統和合理環境承載力的前提下,保護重點生態要素劃定生態控制線是大勢所趨。為學習外省市先進的有益經驗為己所用,開展了專項學習考察活動。此次考察涉及武漢、重慶、成都3座城市,考察方式以現場參觀為主,考察、學習的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武漢基本生態控制線編制建設情況
在國內特大城市中,武漢是繼深圳之后,第二個以政府令形式劃定生態控制線的城市。2011年,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組織編制《武漢都市發展區“1+6”空間發展戰略實施規劃》;2012年,《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正式頒布,武漢市首次實現生態框架的制度化管理;為推進基本生態控制線的精細化管理,市規劃局制定了《武漢都市發展區1:2000基本生態控制線規劃》。2013年,《武漢都市發展區1:2000基本生態控制線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成果正式,框定了生態保護范圍和集中建設范圍,鎖定城市增長邊界[1]。
根據《規劃》,武漢市域總面積8494平方公里,主城區與新城組群地區共同構成都市發展區,總用地面積為3261平方公里,在都市發展區中單獨劃出1814平方公里,作為生態保護范圍,占比55.6%,超過建設用地規模。在生態保護范圍內,又劃出了1566平方公里的“生態底線區”以及248平方公里的“生態發展區”。作為生態保護范圍,城市生態規模可比肩洛杉磯等超級城市規模。
武漢市確定的基本生態控制線是指生態保護范圍界線,它劃分為“生態底線區”和“生態發展區”,前者是城市生態安全的最后底線,遵循最為嚴格的生態保護要求。后者是指自然條件較好的生態重點保護地區或生態較敏感地區,在滿足項目準入條件的前提下可有限制地進行低密度、低強度建設的區域[2]。
(二)宜居重慶建設情況
重慶在2008年濃墨重彩的提出“五個重慶”――“宜居重慶”、“暢通重慶”、“森林重慶”、“平安重慶”和“健康重慶”。在“五個重慶”的理念中,宜居重慶是首位。
宜居重慶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以居住條件、公共空間和服務設施這三方面內容為主線,在主城區、遠郊區縣城區、集鎮村莊三個層面,實施居住品質提升、公共空間優化、服務設施完善三大工程,以城市和農村兩類共計46項指標進行考評。力爭到2012年,把重慶建設成為西部地區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到2017年,把重慶建設成為全國最宜居的城市之一[3]。
重慶的城市格局具有歷史形成的多中心、組團布局優勢,這一格局特征形成天然的城市開敞空間。在優化公共空間方面,通過實施“廣場建設、公園綠地建設、“城中村”改造、主城“擴城”、弘揚巴渝建筑文化、環境保護”等多項行動,把重慶打造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家園。
(三)成都市中心城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建設情況
成都市的發展多年來一直沿襲傳統平原城市“圈層式”的發展模式,城市的生態建設長期處于無序的混亂狀況。針對這種狀況,2002年初,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共同編制了《中心城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規劃以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的理論和方法為理論指導,通過對現狀生態環境的分析和生態敏感性評價,結合中心城總體規劃,構建中心城景觀安全格局,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用地的分類規劃和產業布局[4]。
成都市中心城非建設用地主要是以生態綠化用地為主(占92.29%),其中又以具有較高生態功效的林地為主,同時為保證景觀的多樣性,規劃除保留了部分耕地、果園、苗圃等川地外,還新規劃了人工草地、人工沼澤、灌木林等用地。結合成都的休閑特色,規劃結合生態綠化用地、現狀小城鎮布局休憩用地。規劃非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共分為三級:絕對控制區、重點控制區和一般控制區。
該規劃是全國首個運用“反規劃”思維專門針對非城市建設用地的規劃。規劃開創性地對非城市建設用地進行分類研究,運用最新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的理論和方法,并根據景觀安全格局的不同重要性對用地進行分級控制,使規劃管理更具有操作性。規劃打破了傳統的非城市建設用地只強調保護的壁壘,提高了非城市建設泳衣的土地利用效率,形成了保護與發展相協調的非城市建設用地格局及正確的非城市建設用地價值觀[5]。
二、考察體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武漢、重慶、成都三地尤其是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劃定與管理完美融合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地區的生態控制線劃定與生態保護提供了優質藍本。
(一)方法精細化,管控彈性化,法律約束為基礎,引導規劃合理發展
生態控制線劃定規劃可采用精細化的劃定方法,以GIS技術為平臺,將地基承載力、高程、林地、水資源分布等多種要素因子疊加分析進行建設用地適應性綜合評價,嚴格精確范圍界線。同時,可以把GIS用地適應性評價與城市風道、熱島效應等研究, 結合生態廊道寬度、郊野公園規模效應等量化研究,確定生態綠楔等重要生態要素。
實行分區管制,兼顧彈性管理要求,達到更有效推進政策落實的目的。規劃對生態控制線內的用地分一級管制區和二級管制區兩個層次,實施不同的分區管控。一級管制區作為城市生態安全最后底線,遵循最為嚴格的生態保護要求;二級管制區在滿足項目準入條件的前提下,可有限制地進行低密度、低強度建設。
(二)對非城市建設用地進行合理有效地保護與利用
非城市建設用地作為城市的生態環境、歷史文化、景觀游憩及基礎設施承載的載體,對城市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規劃采用了基于資源評估的空間布局方法[6]。生態控制線劃定規劃可以對重要的現狀建設、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區域的規劃資源進行系統評估,以“生態優先,集中建設,提高標準,島式布局”為原則,結合明確保留的現狀建設,利用具有特色的資源要素,形成建設用地與生態綠地相互滲透的空間形態,使生態綠地的環境效益最大化,建設用地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在控制和引導非城市建設用地的保護中尋求發展,達到建設用地與非建設用地的整合、互動,推動城市的全面發展。
(三)規劃的協調機制
城市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法律保障,是在各方利益的不斷協調中得以制定并付諸實施的。因此,規劃僅在會審階段邀請有關部門進行一協調銜接是不夠的,應當建立城市規劃與各部門專項規劃的銜接機制。在政策、標準規范、規劃基礎資料和成果等方面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生態控制線規劃在規劃初期就應強調各部門的協調合作,確立規劃的政策和標準規范,充分協調規劃、土地、發展改革、城管綜合執法、環保、林業、園林、水務、農業、文物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之間的關系,各部門各盡其責,共同做好基本生態控制線的相關監督和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梅. 新形勢下開展農業生態區綠線劃定工作的思考和探索―以武漢市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271-273.
[2]孫榮欣. 城市綠線管理及其劃定的內容、原則和方法[J].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 2007(2): 47 - 50.
[3] 汪正彬. “宜居重慶”視角下的重慶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1(5): 126 - 129.
[4] 涂于華. 成都市中心城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實踐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篇4
巴西環保考察報告
赴巴西、智利在生態保護、城市環境規劃與建設、環保產業及有機食品合作等方面進行考察和項目洽談,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考察期間,以巴西、智利如何利用法律、法規以及政策解決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帶來得環境保護工作、生態保護的問題為考察重點,先后訪問了巴西環境保護部、巴西國家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相關部門及官員對來自于中國山東的環境保護考察團表示了熱烈歡迎和周到的接待,并進行了十分友好的交流,提供了包括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政府行動計劃,專項環境保護項目規劃在內的各類資料近20套(盤);參觀訪問了圣洛克市政府及環保局,并以城市化帶來得環境問題,環境法律、法規體系,工業污染與醫用垃圾的處理技術等為主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研討,同時了解了巴西地方政府對環境保護所采取的具體保護措施;參觀訪問了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位于里約市的會址,進一步了解了世界環發大會的宗旨和主要內容;考察了兩國城市生態建設與規劃、醫療垃圾與有毒有害廢棄物處理、自然保護區、河流、湖泊、森林保護現狀。針對有機食品發展,先后考察了巴西、智利有機食品市場,并與巴西有機食品貿易公司進行了交流與合作的會談,在此期間,中國住巴西商務領事參加了該交流,并表示出了進一步促進該公司與山東有機大蒜貿易企業的合作意向。
考察期間,在團長張凱局長的帶領下,全體考察成員利用機場侯機、參觀考察、房間座談等時機與形式,先后多次進行總結、交流和談體會,每到一地首先明確考察主題和任務,采取了“聽、看、訪、問”等形式,獲得了大量關于生態、環境、有機食品發展方面的信息和資料,同時結合我省生態省建設、環境保護模范城創建、生態市建設以及有機食品發展目標進行了專題討論和調研。
在考察期間,利用各種交流和訪問機會,介紹了我國、我省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的發展過程和現狀,國家的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等現狀和重大事件成為了華人和華僑的驕傲,成為當地人羨慕和詢問的熱門話題,同時重點對我省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地方法律、法規以及標準的制定,特別是生態省建設,生態市建設,濟南市、聊城市環保模范城創建以及煙臺環保模范城群創建等舉措以及我省有機食品發展現狀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引起了國外同行的興趣和注目。
二、主要收獲和體會
1、法律法規的制定是環境保護的根本,實施法律、法規更重要
巴西的環境保護工作是在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特別是農業的快速發展、礦產資源的無序開發和大量出口、城市化速度過快等過程中引起政府和民眾的重視中發展起來的,其環境法律、法規的體系也是在此過程中建立和完善的,巴西的法律、法規以聯邦立法與地方立法兩級立法相結合,除具有法律法規的共性特點外,還具有適應性、針對性和多樣性強的特點,在注重農業、礦業帶來得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的歷史背景下,更加重視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各項法律、法規在修訂過程中也越來越嚴格和法制化,例如制定和頒布了《環境犯罪法》(ENVIRONMENTAL CRIMES LAW),對任何引起生物多樣性,動、植物種類滅絕,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行為將被罰款外,還將被訴逐法律程序,定為環境犯罪,同時對因超標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除受到經濟重罰、勒令停產外,環境承擔恢復生態原貌的責任,在巴西的《刑法》中,具有對公眾、法人等量刑的具體條款。
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的召開,以及在會議上通過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雖然不是巴西的環境法律法規,但是對巴西的環境保護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巴西環境保護的行動準則,影響巨大。
在對巴西的訪問和考察期間,無論是國家環保部、國家環保研究院還是政府的職員、研究人員,當談及巴西環境保護的主要經驗和主要舉措時,幾乎無一例外的認為“執行法律法規,實施行動計劃”是最重要的經驗和舉措,巴西以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的召開以及兩個綱領性文件的通過為契機,相繼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生態保護的議程和行動計劃,并由政府強制性的監督實施,使巴西的熱帶雨林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現實,依然具有“地球之肺”的美名。
2、重視城市化過程中帶來得社會和環境問題
巴西向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著力推進和加快城市化進程,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城市化人口的快速增長,但是由于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造成了嚴重的貧富差距拉大、失業人口增多、犯罪率和惡性犯罪率增多的現象,同時無業者和無居房者 “開山建房,開山建城”,形成了巴西所特有的大片山嶺、山區建成了窮人區的社會現象,造成了大量的山林和植被被破壞的現象。以圣堡羅市為例,警察著防彈背心、窮人區年年擴大、窮人城不斷增加的社會現象和環境破壞現象尤為嚴重并且仍在持續。因此,加快城市化速率的同時,要處理好發展與控制,發展與科學發展等之間的關系,在科學發展的同時要重視和兼顧社會和環境問題。
3、經濟高速發展要堅持科學發展觀
巴西擁有拉美最完善的產業體系,經濟實力具拉美首位,歷巴西曾經是一個單一的農業強國,礦產資源大國,20世紀初,開始了工業化的進程,自50年代起,巴西推行了“進口替代”發展模式,依靠大量外債獲得經濟騰飛。1967-1974年間,創造了連續經濟年增長率高達10~11%的“巴西奇跡”,由于當時只注重經濟指標的增長,再加上外債償還的壓力和亞洲、俄羅斯經濟危機的影響,其后的近20年時間內,經濟處于停滯、嚴重衰退和通貨膨脹的狀態中,同時環境破壞、資源浪費事件和現象也制約了巴西的經濟增長,人均產值持續降低。在世界經濟發展巴西GDP總量曾居世界第8位,20xx年已降至第15位。因此,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要避免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對資源的過度消耗,避免單一追求GDP增長,忽視環境、資源等保護的現象,提倡使用綠色GDP的概念。讓我們更加體會到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意義。
4、發展有機食品,培育本國市場尤為重要
在考察中,先后多次考察了巴西、智利超級市場的有機食品專柜和市場,根據調查和了解,目前巴西和智利的政府通過制定相應稅收優惠和減免有機食品進店費等措施,鼓勵有機食品進入超市、鼓勵超市設立有機食品專柜、鼓勵消費者消費有機食品。
5、城市環境規劃與建設中,體現了環境保護與以人為本的理念
巴西的城市建設中在許多方面體現了環境保護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城市中“可滲透性鋪裝路面”處處可見,許多城市將綠化率納入到地方法規內容予以約束,公交車網絡密布、專用車道醒目,科學的調控交通信號管理,提高車輛平均速度和通行量,提倡和鼓勵使用乙醇為燃料,提高燃油標號,減少尾氣排放量,無障礙性路段和建筑,尊重婦女、兒童的行為。
三、建議:
1、用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省建設。要認識到生態省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必然,要確立科學發展觀是生態省建設的核心,樹立循環經濟的理念,推進生態省的建設。
篇5
吹棉蚧害蟲生物特性觀察與防治
沼液在滴灌棉田中的應用
沼液在香梨、棉花生產上的推廣應用
血管內介入治療21例急性椎-基底動脈血栓形成療效分析
經皮擴張氣管切開術在危重患者中的應用
淺析希尼爾水庫的風能資源特性
對新疆開-孔河流域開都河第三分水樞紐中型水閘除險加固方案的幾點認識和建議巴音布魯克區畜牧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焉耆盆地春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初探
根系分區交替灌溉應用與發展
工業番茄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幼齡棗樹越冬管理技術要點
辣椒高產栽培技術
新疆鞏乃斯林區適合城市園林應用的野生植物資源情況調查
淺析庫爾勒地區難以推廣種植銀杏的原因
淺談路政管理中公路工程技術知識的應用
對一起“奇怪”低壓電纜故障的探究
學習日本一村一品農業發展經驗加快發展我州新農村建設——赴日本學習培訓一村一品新農村建設總結報告加強德育工作 培養合格人才
自治州“雙語”教學 任重而道遠
對開都河——孔雀河濕地保護的再認識
淺析自治州農田林網化的現狀與對策
對漏斗式全沙排沙工程技術考察報告
對開都河——孔雀河水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及可持續利用的思考
若羌縣水資源利用現狀和前景的調查報告
水源熱泵技術在巴州地區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對博湖、和靜兩縣農村發展畜牧業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引種栽培試驗研究
庫爾勒市日光溫室蔬菜高產高效栽培模式
庫爾勒地區棉葉螨重發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杏樹杏仁蜂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
淺談庫爾勒市居住區綠地建設發展方向
剖宮產術后六小時陰道出血一例的救治
博斯騰湖水量的演變
水面蒸發量與氣象要素相關分析及不同地區之間比較
開都河大山口至焉耆河段洪水過程的演算
對巴州大馬力輪式(60—120馬力)拖拉機調查報告
昌吉、石河子奶業考察啟示錄
三個葡萄品種試栽表現
郁金香生物學特性初探
防止紅提葡萄樹勢早衰的幾項技術措施
蝴蝶蘭的引種繁殖與栽培管理
盆栽催花牡丹在庫爾勒地區的栽培與管理
庫爾勒香梨中密度栽植整形修剪技術
油葵雜交制種應注意的問題
淺談巴州泥石流災害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淺析水利工程中灌注樁的質量監督
庫塔干渠金鹿閘至下游跌水渠道鋪設淺談
篇6
關鍵詞:野皂莢;灌木林;特性;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S75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3002302
1基本情況
凌源青龍河流域位于遼寧省最西部,與河北平泉、青龍,葫蘆島的建昌接界,處于北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區域過渡地帶。近10年平均降雨量468.5 mm,年均蒸發量為1974.3 mm。青龍河流域因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已于2005年批建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批建總面積69911.2 hm2,森林覆蓋率達到69.6%。天然林總面積占有林地總面積的70%以上,保護區內地帶性植被以天然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Turcz.)林為主,陰坡溝谷分布的天然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林和陽坡生長的天然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inn.) Franco)林是保護區的兩大顯著特點。
2012年,青龍河自然保護區與北京林業大學、國家林業局規劃設計院一起對保護區內的資源進行系統科學考察,共發現維管束植物(不包括農作物)110科384屬774種,對比《遼寧植物志》中的記載,發現2種植物為遼寧省植物分布的新紀錄,分別為蒙古莢迷(Viburnum mongolicum Rehd.)和野皂莢(Gleditsia hetrophylla Bge.),后者為片狀灌木林,為掌握野皂莢在本地生長的生物學特性,對其生長環境因子等進行了調查。
2現狀調查
(1)環境因子調查:在標準地內調查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土層厚度、腐殖質層厚度、土壤質地等。
(2)灌木調查:每塊標準地設置兩塊10 m×10 m的樣方,進行灌木調查,記錄灌木種類、株數、平均高、蓋度等。
(3)草本調查:每塊標準地調查5個2 m×2 m樣方,調查植被品種、高度、蓋度及分布狀況等。
3調查結果
天然野皂莢(G.heterophylla Bunge)灌木林,位于前進鄉石門溝,東經119°7′41″、北緯40°53′21″,林齡20年,小班面積2 hm2,海拔600~640 m,陽坡,石灰巖母質,土層厚度5~30 cm,位于山的上腹,立地條件較差。
野皂莢,豆科皂莢屬,小枝灰綠色,幼枝密生段柔毛,皮孔褐色,小葉全緣,莢果5.5 cm,含2~3粒種子。株數為64500株/hm2,高度1.5~3 m,蓋度80%:其它灌木有荊條(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小葉白蠟(Fraxinus bungeana DC.)、繡線菊(Spiraea trilobata L.)等總株數57800株/hm2,高度0.2~1.5 m。
草本4 m2內樣方平均株數為:隱籽草(Cleistogenes serotina (L.) Keng)19株、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 Bge.)21株、披針葉苔草(Carex lanceolata Boott.)7株、其它如野青茅(Calamagrostisarundinacea)、中華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Desv.)Spr.)、草瑞香(Diarthron linifolium Turcz)等數量較少,充分體現出北部半干旱植物特征。
4生態評價及特性
野皂莢為小喬木或灌木,耐干旱、貧瘠,主要生長分布在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江蘇、安徽等地,在遼西青龍河流域的片狀天然灌木林,體現出地帶性植被由半濕潤向半干旱地帶過渡的特點,植物的多樣性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科研價值。
喜光性和抗旱性:從調查看,野皂莢生長于陽坡,是影響改善小區域環境的主導因子,灌木林林相穩定,無病蟲害發生,相對高大的野皂莢樹冠、發達的根系及根瘤固氮菌,為林下草本和其它灌木的生長創造了最佳條件,保證了地面植被相對茂盛。土壤地表結構穩定,減少了蒸發量,更有利于植物度過極端干旱天氣。
灌木的過渡性:青龍河流域,以半濕潤氣候為主,小葉白蠟在陰坡能長為喬木,在陽坡立地條件好的溝谷中下腹,只能長為灌木;青龍河流域以北,氣候以半干旱為主,一些灌木如荊條、繡線菊、花木蘭(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 ex Palibin)和胡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a Bge.)等,一般生長在陽坡的喬木(如油松)林下,更多生長于陰坡,立地條件好的地塊灌木生長相對較好;在野皂莢灌木林內,雖然立地條件較差,但這幾種灌木都分布于野皂莢灌木林內,生長良好,天然灌木林的更新及自我修復,使各灌木林種相互受益,組成穩定野皂莢群系,在植被的過渡地帶,野皂莢灌木可以構成小區域范圍內植被的主導因子,對植被自然演替具有重要意義。
5保護措施及應用
封育措施:該地區植被自然演替的各類型為喬木林、灌樹叢、灌草叢、草叢、裸地,人為破壞環境后會逐漸呈現演替的各階段。灌樹叢是植被自然演替的關鍵階段,如果管護不當,環境破壞后,陽坡只能生長以荊條等典型半干旱地區灌木為主甚至成為裸地,再恢復達到現在的水平,需要幾十甚至上百年,野皂莢的天然更新、向頂極群落演替的過程是不可逆的,因此,繼續采取封育措施、保障天然更新是保護脆弱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
人工培育:野皂莢抗旱性強,栽培管理的粗放,適應當地環境生長,應在荒山陽坡和坡耕地上,大面積人工栽植野皂莢,不僅能發揮根瘤菌固氮、改良土壤結構、涵養水源等生態效益,還能提供藥材原料、植物飼料等,實現對現有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菊春.遼寧青龍河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2]張曉玲,李華,孫月洋.黑龍江省植被資源現狀及保護對策[J].防護林科技,2012(2).
篇7
但最終,洛克被另一個麗江所征服,那是東巴們眼睛中的麗江,古老、詩意、遍布神靈。洛克后來對采集植物標本感到厭倦,他著迷地崇拜起東巴文化,編寫《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研究收集東巴經,他已經感受到東巴文化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但研究這些是沒有錢的,只有植物標本可以賺錢,這令洛克感到苦惱。洛克不知道,一個世紀之后,植物標本已經不再是遍地皆是,而遍地皆是的東巴文化已經成為罕見的可以賣錢的東西,因為它已經具有古董的含義。
洛克最后在夏威夷的一張鋼絲床上去世,夢魂牽繞的是玉龍雪山,他像詩人那樣夢想“躺在玉龍雪山的杜鵑花叢中”死去。這也是美國詩人龐德的夢,此人從未到過中國,但麗江卻出現在他的著名的詩篇《比薩詩章》中,洛克為他提供了麗江的知識,使龐德得以擴張了他的詩歌版圖。“雄踞麗江的是青翠映襯皓白的雪山,洛克的世界為我們挽住多少記憶,云煙中依然飄搖絲絲的記憶”,工業時代的詩人龐德只能依靠探險家洛克從遙遠東方帶來的一點粗糙抽象的知識幫助他復蘇關于“荒”的記憶。“當牡鹿喝足那清清的山泉,羊兒也裝滿龍膽草的嫩芽歸來”。寫得不錯,但何必洛克提供知識?沒有細節,一個二流詩人也可以想象的世界,我們的詩歌已經懦弱到這種地步,它躺在床上,也許還有一杯咖啡,等待著從野外回來的人為它提供靈感。世界性的,這是洛克到麗江來的理由,也是龐德馳名世界的原因,但世界是什么,《國家地理雜志》?美國農業部?英語?
世界和荒是兩種東西。荒是誕生世界的那種東西,荒是無用的,而世界的目的是把一切都變成有用的東西。世界據說是荒的進步,進步都是有益于生命的么?很難說。荒被世界遮蔽起來,荒無能為力,因為荒是沉默的。詩歌在荒和世界之間,詩歌試圖說出那在荒中沉默著的東西,反抗世界。詩歌是荒的知識,不是世界的知識。
篇8
一、整合課程內容,在科技實踐活動中獲得新知
科技實踐活動是通過學生自主參與、體驗、認識、探究與發現等多種學習和活動方式,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的整體認識,因而在知識方面更加注重經驗性、綜合性和方法性知識。而將科學課程與科技實踐活動進行有機整合,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社會和科學,從而更清楚地理解科學內容,來更好地服務社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如:科教版三年級下冊圍繞“認識學校里的植物”這個主題,可以推薦學生去讀一些有關植物的讀物,了解學校里的一些花草樹木。例如:觀察小草是怎么成長的,來設計小草成長記錄卡,然后報告研究的成果。或者成立“科學植樹小隊”,開展“一隊植一棵樹”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植樹能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通過植樹活動讓學生學習植樹的方法,并設計研究的問題和活動方案,通過豐富多彩的植樹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及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等,開展制作葉貼畫等系列體驗活動。并開展爭做“環保小衛士”活動,開展給樹木除草、澆水,以及設計廣告語、制作環保宣傳小報等活動。體現了科學、技術、社會的融合,形成了科學課與科技實踐活動的完美整合。
二、挖掘鄉土資源,在科技實踐活動中鍛煉能力
《浙江省小學科學教學建議》指出:要重視課外活動,提倡組織和指導學生的課后實踐活動,積極開展科學考察、動手制作、飼養栽培、搜集和處理信息、撰寫考察報告和小論文等課外科技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促進全面發展。在科學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挖掘鄉土資源,鄉土資源的內容很多,我們可以選擇幾項學生感興趣的、適合的、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豐富課余生活,搭建實踐活動的平臺,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1.開辟種植基地,搭建科技實踐平臺
科學課程要讓學生接觸到生動活潑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樹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樹木、蟲魚鳥獸,感受生命的豐富多彩、引人入勝。他們會發現每一片樹葉都不同,每一朵花兒都絢麗,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在教學“植物”單元時,在科學老師引領下,各班同學紛紛認領小樹,與樹為友,組織學生課余時間,定期觀察植物。讓學生在種植中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在勞動中感受種植的快樂。學生們通過觀察、了解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其他常識,平時還經常不定期地為植物松土、捉蟲、剪枝等。在種植、管理、觀察中掌握各種花木的生長特點及管理技術,并懂得養花、種樹能美化環境、美化家園。通過參加種植基地的各項實踐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所學技術在自家小院種植花卉、果樹,從小積累勞動經驗。開辟種植基地,為學生搭建了實踐活動的平臺,使學生深深感受到只有像朋友似地精心養護花草,花草才會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給你,從而激發起學生精心養護花草的欲望,同時也增進了學生對“勞動最光榮”觀念的理解。
2.開展“小科學家”社團活動,搭建探究舞臺
課堂是個小空間,生活才是大舞臺。我們在進行正常的課堂教學之外,應該帶領學生把科學實踐活動引向廣闊的大自然,在生活的大舞臺上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積極探究、體驗生活、學用結合、服務生活。
我校為了全面推動科技活動的開展,弘揚科學精神,激發科學興趣,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和創新精神,活躍校園文化,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開展了“小科學家”社團活動,科技小論文小組、小發明小組、科技實踐小隊等。利用每周四中午休息時間,學生積極參加各項社團活動,開展了各項實踐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社團活動的開展搭建了學生喜歡的科技探究舞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到科學無處不在,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處處有科學,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
三、結合少先隊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形成意識
少先隊活動以課外、校外為主,科技綜合實踐活動超越書本,超越封閉的課堂,面向自然、面向社會、面向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經驗同樣具有開放性。
1.主題比賽,全員參與
每年一次的科技節系列活動,如,科技實踐活動、小論文、小制作、小發明等,每年一個主題。要求學校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比賽,全員參與。我們學校每學期舉行的“科學小能人”比賽也是全員參與的一次大型的主題活動,這些科技實踐活動,學生在“調查”“考察”“實驗”“探究”“設計”“操作”“制作”“服務”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積累和豐富經驗,自主獲取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
2.上街宣傳,體驗快樂
我校的科技教育在積極依托鄉土資源開展活動的同時,又做到了利用學校的文化優勢,組織學生走向社區,開展以“節能減排”為主題的社會宣傳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用學到的節能減排知識,與社區居民溝通、交流,得到了廣大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同時,也培養了全體學生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體驗到處處有科學的魅力。
3.展示成果,品嘗成功
為了展示同學們的時間活動成果,將開展形式多樣的階段性和總結性成果展示,引發學生科技實踐活動成就感,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分享大家的活動成果。讓學生根據活動中收集的資料和活動心得寫成小論文,結合信息技術課,進行電子小報創作比賽,在學校櫥窗進行展示,讓同學們分享研究的成功和喜悅。
總之,科技實踐活動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課外活動,重視課內外的相互滲透和有機整合,投入更多的精力,引領學生進入無限寬廣的科學探究世界中來。在實踐活動中,我們給學生一種自由,讓他去選擇;給學生一份權力,讓他去評價;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去表現;給學生一些疑難,讓他去探索;給學生一個目標,讓他去追求;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去創造,相信科技實踐活動的優越性和獨特性會越來越體現出它的價值,必將成為學生學習的最佳“第二課堂”。
參考文獻:
[1]張萬興,韋進.中小學科學教育的方法與評價[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05.
[2]陳紹奎,傅喜明.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指南.石油大學出版社,2002-12.
篇9
關鍵詞:遼西;毛榛;調查;生態評價; 生態利用
中圖分類號:S718.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2016802
1遼西地區氣候植被特征
1.1氣候特征
遼西地區包括錦州、朝陽、阜新等地,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是由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地區過渡地帶,南部屬半濕潤區,北部屬半干旱區,多年平均降雨量540.6 mm,且多集中在7~9月份,年均蒸發量為1974.3 mm,森林覆蓋率69.6%。
1.2植被特征
在南部的半濕潤區域,分布著大批天然次生林。一些條件適宜地塊自然生長一些片狀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灌叢,掌握其生態特性,探索林分演替規律、進行生態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2毛榛灌叢的調查與結果整理
2014年,林業技術人員對大河北鎮石洞溝四道洼天然毛榛灌叢進行調查,經整理后,結果如下。
2.1環境因子
調查地塊位于大河北鎮石洞溝村清河四道洼,小班面積4.2 hm2,海拔980 m,西北坡,陰坡,土層厚度5~30 cm,郁閉度0.9,上坡位,坡度35°,立地條件較差。
2.2灌木調查
選有代表性的標準地,在四角和中心機械量取5塊5 m×5 m見方面積,調查記錄灌木樹種、蓋度、高度等,整理記錄結果見下表1。
3毛榛的生態特性評價
毛榛,樺木科榛屬灌木,高2~4 m,叢生,多分枝。4~5月先葉開花,8~9月果實成熟。產于山西、四川北部等廣大地區,常見于海拔400~1500 m的山坡,在遼寧西部分布為灌木優勢種,也見于雜木林及油松林下。毛榛為干旱半干旱地區坡地及丘陵優良的保持水土灌木樹種,種子含油50%~60%,可榨油供食用,種仁入藥,
3.1先鋒樹種
毛榛灌叢生長的地塊,均為陰坡或半陰坡,立地條件較差,多年來,因某些生長條件適宜,由裸地或灌木林演替成以毛榛為主的灌叢群落,毛榛成為原始建群種和先鋒樹種,是影響改善小區域環境的主導因子,這種超強的裸地適應特性,對大面積陰坡、土層瘠薄地塊的植被恢復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3.2群落演替的過渡性
從調查結果看,毛榛總株數9040株Mhm2,占調查總株數的49.8%,毛榛為本群落的主導因子;其它種如五角楓(Acer truncatum Bunge)、糠椴(Tilia mandschurica Rupr.er Maxim.)、暴馬子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 Hara var. amurensis (Rupr.) J. S. Pringle)、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和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幾種樹種總數為3360株Mhm2,有些樹種的平均高度于毛榛相同,隨著群落演替的發展,這一組喬木會逐漸高出毛榛,并使樹冠逐漸擴大,在陽光照射上,占具優勢,使喬木樹冠下灌木因缺乏陽光而抑制生長,并逐漸演替為以五角楓、糠椴為主的次生林。
3.3經濟效益低
毛榛灌叢郁閉度0.9,多年的自然生長,有部分結果,產量較低,采收效益較低。
4保護恢復措施及生態應用
4.1封育措施
在遼西南部或自然環境相似地塊,采取封育措施,利用毛榛灌叢先鋒樹種的特性,促進毛榛在陰坡或半陰坡立地條件惡劣的地塊天然生長,成為毛榛灌叢植被群落的建群種,實現由灌草叢到灌樹叢植被群落的演替。
4.2群落自然演替進程與保護
由毛榛生態特性決定,作為群落主導因子,在自然演替進程中,毛榛灌叢發揮獨特的作用,在一個或幾個生理期內,必然經歷毛榛的生長、繁茂、逐漸衰退的過程,取代群落的主導因子逐漸衍變成為五角楓、糠椴等,并向更高群落演化發展。
毛榛灌叢生態系統具有不穩定性,群落主導因子的更新、向頂極群落演替的過程是可逆的,一旦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演替將停滯或發生逆向演替,遼西南部的天然次生林,是由半個世紀以來的封山育林所帶來的豐碩成果,如果天然林被破壞,所產生的生態影響需要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恢復時間。
4.3經濟開發
對一些立地條件適宜的灌叢,采取平茬措施,達到壯枝、壯芽,促進結果,次年要短截徒長枝、強旺枝、超長枝,芽飽滿、長短適中的健壯枝留作結果母枝;5~6月進行疏枝,對于過密的徒長枝、細弱枝要適當疏除,疏枝量不超過總枝量的20%;及時除萌蘗,基部萌發的萌蘗都要及時除掉,能減少樹體生長和產量形成。
4.4生物多樣性保護
天然毛榛灌叢,是影響本群落的主導因子,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黃檗的生長創造了條件,也為一些珍稀草本植物生長提供了保障,毛榛的生長,對群落內生態系統的穩定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羅菊春.遼寧青龍河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2]許志剛.實現遼西北小城鎮綠化可持續發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防護林科技,2014(4).
[3]劉洪偉,白瑞興,魏金杰.凌源野皂莢生物、生態學特性調查與資源利用探討[J].防護林科技,2013(3).
篇10
1.開展科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外科技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符合中小學生活潑、好動、有強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特點,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選擇生物科技活動的課題,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力求做到課題具有新穎性、實用性和趣味性。如白岸鄉的黃巢巖山海拔較高,山上生長著一種罕見植物“山蔓菁",聽當地牧羊人說,它的肉質根可重達20kg,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為了弄清“山蔓菁"是一種什么樣的植物,白岸鄉中學生物教師帶領科技活動小組,跋山涉水,對“山蔓菁"進行了幾次考察,詳細記錄了它的生態環境及莖、葉、花的形態特點,并將其移栽到生物園地觀察實驗,同學們還撰寫了《高山探尋“山蔓菁"》的小論文,路志亮同學的小論文被《中學課程輔導》刊登。
針對當地鼠害比較嚴重,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如何滅鼠"的活動,同學們開動腦筋自制“鐵貓"捕鼠,有的同學用酒泡大米滅鼠,夜里進行連續觀察,隨后總結成了《酒泡大米滅鼠》的論文。這項活動對消滅當地鼠害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羊范鎮中學結合初中動植物課的教學,開展課外采集動植物標本的活動,同學們興趣高漲,積極參與。兩年來他們因陋就簡采集制作動植物標本150多件。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對科學文化知識、科技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加樂于探索自然界的無窮奧秘。
2.開展科技活動,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
生物科技活動是需要動腦、動眼、動手的活動。通過科技活動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提高多種能力,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的訓練,使學生從小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錘煉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
邢臺西部山區的白云山山高林密,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漿水中學每年6月份都要組織學生到白云山采集植物標本。同學們興趣盎然,路邊、山腳的小草,山坡上的參天林木,都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他們細心觀察各種植物的生長環境,認真研究植物各個器官的形態、結構,并與課堂上所學知識進行對照,加深理解。將采集的標本經過整形、壓干、上臺紙等一系列過程,切實掌握了植物臘葉標本的制作技術,提高了動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組同學制作的標本,作為直觀教具在課堂上運用,也促進了課堂教學。
學校附近的前南峪村是我縣實施生態農業的典型,于是教師便組織學生到此參觀考察,了解荒山綠化治理帶來的變化,并撰寫考察報告。科技活動小組的學生還對鄉鎮企業的環境污染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后認真整理材料,撰寫調查報告和科學小論文。通過這些活動,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如針對“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步驟多、難度大的特點,教師組織生物課外活動小組,對此實驗進行了改進,同學們自行設計,分成A、B組采用不同的實驗材料進行對比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制取濾液時用紗布代替脫脂棉,加快了過濾的速度,在層析時用刻上小口的透明膠片代替培養皿蓋,既可固定濾紙條,又便于觀察。由于個別學生對實驗的科學性不夠重視,粗心大意,導致實驗失敗,教師可借此引導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受到了科學方法的訓練,學會了觀察、對比、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了學生獨立搞科學實驗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戰勝困難的科學精神。
3.開展科技活動,培養學生勞動技能
課外科技活動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通過野外實習和參加生產勞動,學習一些實用技術,使學生在實習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勞動技能,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接受義務教育后的農村青少年,大多數將直接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因此,學校應重視對學生勞動技能素質的培養,使他們畢業后能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我縣白岸鄉地處河北、山西兩省交界處,屬于深山區,晝夜溫差大。該鄉出產的柿餅柿霜潔白,柿肉透紅爽口,但近幾年由于柿樹的老齡化和柿瘋病的肆虐,很多樹一個果也不掛。針對這一現狀,白岸鄉中學教師組織生物科技活動小組的學生學習柿樹嫁接技術,他們選擇黑棗樹作為嫁接樹,教師向學生傳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樣在嫁接樹上切口,怎樣插嫁接苗,怎樣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過程,然后學生在教師選擇好的黑棗樹上進行實際操作,以后每個星期都要去觀察,打掉黑棗樹的芽。經過統計嫁接的成活率為81%。學生學到技術后,利用星期天幫助家長或鄉親們嫁接柿樹,3年來共嫁接成活1000多棵柿樹。這些柿樹抗病性強,長勢喜人,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項活動受到了鄉政府的表彰,在第四屆生物百項活動中被評為優秀活動獎、河北省二等獎。
路羅中學是一所農林技術學校,有農場、林場、食用菌廠。課余時間教師帶領科技興趣小組學生學習蘋果樹、板栗樹的修剪技術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術等,有些學生還幫助家長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獲得了一定的勞動技能,有了一技之長,而且也使他們看到了生物科技在農業、林業生產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發了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同時,他們從自己的勞動成果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感到勞動的光榮,受到了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的教育;進而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勞動的情感,以及改變家鄉面貌的強烈責任感。
4.開展科技活動,向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