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考察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2 13:56: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社考察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的社會處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培養人的機制,新的人才需具備哪些特征?目前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這些問題自然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故而在“社會調查實踐”中,我們選定了“中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現狀抽樣調查”這一課題。經過調查和分析匯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征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了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征,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征,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于應用的思考,而后者則更多偏重于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在研究中,我們采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1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并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1.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為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為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里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為父母那樣的人。”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由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問及學生“當老師教導您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您會選擇什么?”有4.7%的中學生選擇了(A)“聽父親的”其較之(B)“聽母親的”所選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現代中國家庭德育中母親的地位較之古代“父嚴母慈”的家庭中母親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雖然這樣,還是可以看出現代中學生對父母的教導的依賴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視的地步,因為也有11.9%的學生選擇(C)“聽老師的”,可見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師無疑是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范和說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會給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奠基階段的中學生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當然,在“父母教導與老師教導不一致時”,大多數中學生還是理性地選擇了“誰對就聽誰的”(F),這一比例達50.2%,而不是像以上三個簡單地選“父親”(A)4.7%、“母親”(B)4.3%或“老師”(C)11.9%那樣,“誰對就聽誰的”表明了他們已具有判斷的能力,不盲從、不迷信權威,這是當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個顯著特征。不過我們仍須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學生選擇(E)“誰的說法與我相符合就聽誰的”,這一比例之高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我們起碼可從中看出當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的表現,當代的中學生,由于獨生子女占較大比例(本次調查結果中,獨生子女占66%),在家庭中地位較高,致使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強化。而這種性格特征一方面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持有過度的“自尊感”,而且對于他們未來生活中面臨的人際關系的良好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阻礙。這一部分學生較之前面“誰對就聽誰的”那些學生而言,更難以與人相處,常常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評判一切事物,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和替他人著想,這是我們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所應重視的一個問題。

2.學生在家庭內、學校內缺乏與家長、老師的情感交流,就調查問卷中“交流狀況”一題而言,“與同學談心或討論問題”是中學生人際交往中最為頻繁、最為主要的形式,用SPSS中的Descriptive(描述性統計)功能得出中學生總體對“與同學交流與討論”一項的總體平均值為1.87,在取值①“非常多”與②“較之多”間,靠近“較多”,這反映了中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象中,同輩群體和首屆群體間的交流更容易讓他們接受,正是在這種交流中個人開始作為一個主動參與者,作為一個社會的“準成員”逐步領會各種社會角色的含義和規范。其次,“與父母一起看電視”的總體平均值為2.53,在取值②“較多”與取值③“一般”中間。但相比之下,語言的交流狀況則不是很令人樂觀,“與母親談心和討論問題的總體均值為2.71已靠近”一般“水平,”與父親談心和討論問題“均值為3.13,”與老師談心和討論問題“均值為3.62,已在”一般“與”較少“之間,且大大低于與母親的交流狀況均值。由以上數據得知,青少年選擇的交流對象首先是同學或朋友,其次是母親,再次是父親,最后才是老師,這同目前的學校教育現狀有關,據調查,僅有1.7%的學生承認經常有老師到家中家訪,有20.7%的學生承認偶爾有老師家訪,有77.4%的學生從未見過老師家訪。同樣,在對“學校諸方面的滿意度”調查中,學生最不滿意的列舉項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學生認為“師生間缺乏交流與理解”。應試教育格局下師生間缺乏交流,親子間缺乏溝通已成痼疾,目前,素質教育已提到中國教育改革的議事日程上,我們相信在將來的學校教育中,越來越多的師生間會建立一種融洽、和諧的友誼關系,這是新時代社會的需要,也是未來人人格的需要。:

篇2

關鍵詞 思想品德 高效課堂教學 學生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Cultiv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Students-Oriented

In Ideological and Moral Teaching

SHI Guiyun

(Nationality Junior Middle School, Renhe District, Panzhihua, Sichuan 617061)

Abstract In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 students' learning is passively, selection, autonomy,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is weak, in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let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create a harmonious learning atmospher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ty of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evaluation level, make every student have good development.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oriented

0 前言

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時所表現出的功能特性,具體表現為學習活動過程中的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主體性不是天然具有的,而是通過自覺能動活動而獲得和創設的,新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是個有機的整體,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重灌輸輕啟發,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地位作用。

1 學生學習主體性被動的因素分析

1.1 教育模式因素

傳統教育模式是培養人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把人社會化,按社會需求的價值標準、素質要求和人才培養規格來培養人才,以建立人與社會之間的一種相適應關系。在這種模式下,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教育的目的,個人發展的需要降到了從屬地位。因而整個教育成了復制人才的機器,學生就成了流水線上被動接受組裝的產品部件。學生鮮活的個性、主動性、創造性、學生自主的目的性追求等的發展都受到了限制。這種教育方式忽視了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需要和興趣,忽視了對學生學以致用能力以及創新性思維的鍛煉,忽視了學生生理、心理結構的發展特點以及個性化發展要求,而通過運用題海戰術訓練學生,學生每天都處在作業、課堂檢測、章節檢測、單元檢測的訓練中,學生成了做題的機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訓練極少體現學生個體的需要,學生的興趣、愛好的發展得不到滿足,學生的身心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1.2 學校教學因素

(1)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合理空間不充分。影響課堂教學空間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班級規模的大小、教學組織形式的空間布局是影響學生主體性發展的直接因素。就目前來看,許多地方盲目進行學校合并,使學校規模擴大,班級人數都達到50人,并不能使每個學生獲得足夠的課堂空間。教師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空間布局多表現為教師與學生群體的單向交往,顧及不到學生間的多向交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面減小,學生個體在課堂中學習,這樣不僅限制了學生課堂思維的發展,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自我封閉意識,使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只有形式,實質性的問題減少了。

(2)學生主體性教學的評價標準不健全。教育主管部門考核學校,以學校的升學率為主要的量化標準,學校考核教師以成績為主要依據,教師評價的標準主要從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發,這種做法大大降低了大部分學生的個性和學習主動性的發揮,使他們成為考試納賢的犧牲品。突出表現在教學方法上通過運用量化方法,把學生對某知識點的完整性、系統性和準確性的掌握程度作為重點檢查對象;目標上通過運用檢查某些知識的組織、傳遞、理解、運用和重現等檢查方式,過度追求知識化;而一連串的評價手段、方法和龐大的評價隊伍與這種評價標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了一種將整個思想品德教學引導到統一化、標準化和正式化的模式上來的評價體系。在這種評價體系中,學生的主體性,自主闡釋、理解、表達及策略的學習方法并不能得到完整的體現,以致出現很多時間和空間的空白。這種不重視學生認知過程、學習方法、態度的評估,只重視學習結果的評價體系,嚴重制約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發揮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3)思想品德教師因素。長期以來,大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考試目標為核心,用課本、練習冊、課外輔導等資料,組成試題庫,教學過程就成了教師講案例,學生做習題,教師評講,學生再練習、做課堂檢測、教師評講,學生做單元檢測,教師再評講的這樣一個反復循環的過程,教學過程是以學生為輔,教師為主,讓學生一起跟著教師的教學步驟進行,讓學生配合教師的教學,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學生不能形成自己獨立思考和自主質疑的習慣;同學之間的討論也是在做不起作業的情況下探討,問題解決后又回到原地;師生之間的置疑、探究也全部圍繞課本和試題,有時有超越課本之外疑問,教師為了完成知識目標,也會加以限制,這樣就不能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自主性、能動性、創新性的發展,制約和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主體性及能動性的發揮,同時,創新性思維的發展受到束縛。

2 學生學習主體性發揮的培養與探索

高效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已成為當前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大任務。如何使學生成在為思想品德課堂的學習主體,具體方法如下:

2.1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思想品德高效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的探索式學習方式,進行過度知識化的單向式傳授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師可以嘗試以學生為主導,結合教學方案,采用參與式教學的恰當形式。例如,在講“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取向”這一內容時,讓學生進行“班訓班徽設計”比賽等,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興趣都很濃,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地位都得到充分體現,講“人類的朋友”可以組織學生考察家鄉的環境污染狀況,寫出考察報告,在班上交流,或者以板報、手抄報的形式在全校交流;講“公共利益的維護”可以進行生活追蹤,“在日常生活中,為什么有的人總是不排隊”,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規范自己的行為。只要教師認真投入,精心策劃,巧妙設計適合教學和學生年齡特點的參與式教學方案,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內容上不斷豐富,思想上大膽創新,就一定會使學生在教學參與中經常閃現出創新的火花。

給學生以機會,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模式和方法,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例如: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包括他們自己的學習經驗或其他經驗、書籍及各種參考資料、社會實踐活動,等等。鼓勵學將他們自己已掌握的各種各樣的知識、已經經歷過的一些事情帶到課堂上來。而教師的教學目標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采取共同商討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的形式,將學習任務與學生的學習意愿有機地相結合。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自主性帶來的快樂,積極參與并完成學習任務。

2.2 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了:上課是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由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促進師生間信息的相互交流,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激活學生的創新潛能,扎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而且,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全面和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改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深化師生情感是營造和諧課堂教學環境的基礎。對學生的點滴進步加以鼓勵,熱情的指導并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惑,積極應對學生面臨的諸多心理問題,與學生多接觸,多溝通,多交流,多引導,主動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的發展。思想品德教師要加強學習,探究、反思、創新、總結。這就要求教師向“創新型”教師轉變。只有“創新型”教師才能擔當“和諧教學”的任務,只有運用通過創新而精化了的現代教學方法,才能達到和諧課堂教學環境的目的。

2.3 不斷完善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

學生是一個個生動的個體,不同的個體在發展過程中都具有差異性。要使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在對學生整體發展需求有一個整體認知的基礎上,通過對學生個體化差異的了解,應在不同的教學場合中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對于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以此來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所謂的評價方式,既要重視學生從解決問題中總結的結論,也要重視學生分析問題的全過程,既要強調評價過程的真實性和情境性,也要注重量與質之間的聯系和變化,使評價方式具有多樣化。對于學生所犯的錯誤,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進行循序善誘,巧妙地引導學生改變認識問題的態度,并且使評價成為一種期待,讓學生體會到周圍的家長、朋友、老師、社會對自己的期望,以此來促進學生發展,增強學生的行動力。最后將評價的功能轉向學生的發展,在高效課堂教學的認知過程中,應著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學以致用的態度和能力,增強學生在合作中實踐的能力和探索意識,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學生進行整體化、個性化教學。充分發揮教師的教書育人的職能和責任,為學生的后期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精心策劃并安排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參與學生學案的編寫,把自己生活、學習中的事例融入教學環節中所涉及的重點、難點問題,在符合學生認知實際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責任感,使他們在參與知識重點和難點分析設計的過程中分享自己的教學決策的同時獲得滿足感和自信心。根據選定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探求科學的學習策略。通過讓學生自己策劃教學過程,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探索意識的有效途徑。而一個好的教學方案是引導學生由自主學習向學會學習跨越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從內心里想學習,增強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使教學過程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 結語

學生主體性的培養,是一件關乎民族強盛、國家興旺的大事,面對高效課堂挑戰,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思想品德工作者一定要視之為己任,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新模式,喚醒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 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