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8 13:41: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

篇1

[關鍵詞]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2-0007-03

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為了滿足各種需要而進行的思想、情感、行為等方面的交流。馬克思在曾提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社會關系構成了人的本質。”大學生作為大學校園中典型的社會角色,自進入學校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其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目前,90后大學生已成為大學校園的主體,這部分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并擁有較好的物質條件,同時,90后作為當代社會的特殊群體,有著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的特點,有著自己的人際交往的獨特方式。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三江學院1990年后出生(大一、大二年級)大學生500人作為調查對象,其中涉及文新院、外國語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建筑學院等學院相關專業,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6份,有效回收率為97.2%,符合統計要求。在486份有效問卷中,大一學生368人,占76%,大二學生為118人,占24%;男生268人,占55.1%,女生218人,占44.9%;理工科學生255人,占52%,文科學生231人,占47.6%。

(二)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以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家編制的《人際交往能力問卷》(中文版)兩個問卷進行人際交往能力現狀調查,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座談會、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講授、討論會和個體分析,對在校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情況進行了解。自編問卷包括學院、專業、性別、年級、生源地、家庭經濟情況、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等基本信息,問卷從家庭教養、交往范圍、網絡交往狀況、交往態度和原則、交往內容、交往方式、交往動機、交往認知和交往沖突及處理情況等9個維度;《人際交往能力問卷》包括主動交往、適當拒絕、自我表露、沖突管理與情感支持5個維度,從而剖析良好人際交往中的障礙性因素,力求探尋改善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對策措施。

二、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描述

綜合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結果顯示,大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活躍、興趣廣泛,內心有交友渴望,普遍比較重視在校期間同學人際關系,并希望能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融入集體生活。調查顯示,大部分的90后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其中,有131人在交往中會堅持自己的觀點,絕不讓步,占調查人數的27%,298人在交往中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并考慮對方的意見是否合理,占調查人數的61%,還有57人表示會直接接受對方的觀點,占調查人數的12%。可見,大部分的90后學生對人際交往的態度比較理性,但是由于90后的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學生從小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忽視他人和集體,不能或者不愿深入的了解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在交往范圍和方式上,調查顯示,90后大學生結交朋友的最主要的渠道是宿舍與班級,所占比例是59%,其次,社會實踐、網絡、社團活動也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很重要的渠道。在宿舍人際關系上,對自己所處的宿舍關系氛圍評價“融洽和睦”的占33.8%,“較融洽”的占55.2%,可見大部分宿舍成員之間的關系比較密切,氣氛友好、融洽,而還有7%的學生表示宿舍關系“沉悶冷漠”,宿舍成員之間關系不太緊密,成員之間互不關心,但這些宿舍并沒有太大的矛盾和沖突,另有4%的學生選擇宿舍關系“較為緊張”;在班級人際方面,調查顯示,90后大學生對集體活動的態度是有35%的學生表示“很熱心”,在集體中,能積極投入、熱心為班集體服務,這類學生多為學生干部或者班級干部;55%的學生表示“比較熱心”,可見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愿意積極地參與集體活動,另有10%的學生表示“不太熱心”于大學的集體活動,部分學生埋怨集體活動太多,安排不合理。

在交往方式上,除了與班級、宿舍及其他一般交往對象進行面對面的交往、交流外,在調查的學生當中,68%的學生表示更習慣通過手機平臺進行人際間的交流和溝通,同時,在對學生的訪談中,也有不少學生表示信息化的網絡平臺對大學生人際交往也會產生一些不良影響??梢?0后的大學生交往方式日漸多樣化,網絡作為一個便捷的交往工具,給學生們提供了多種交往方式,但同時,多樣化的交往方式也會給一些學生帶來一定的無所適從感。

篇2

[關鍵詞] 工商管理專業;應用人才;人際技能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3)04?0079?03

工商管理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應用型人才。人際關系技能作為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素養之一,在整個培養過程中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大學生期望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并且渴望在人際交往中受到足夠的尊重,社交的需求便處于突出的地位。對于未來需要從事各類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而言,人際交往素養的養成是極其重要的。它不僅可以為學生畢業后更好地融入社會發揮積極作用,而且能夠給學生今后事業的發展增添砝碼,助其實現自我的價值。不管是從個人需求還是從未來發展方向而言,都需要對工商管理應用人才的人際技能素養進行培育。

據中科院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顯示: 大學生中不善交際者占80%以上,有明顯心理異常者占37%,與人無法溝通者占21%。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學生自身對人際交往和人際技能提升的不夠重視;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國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結果。因此,許多學生在大學期間人際交往素養得不到提高,走上工作崗位后很難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最后引發了各種心理問題和疾病。當然,作為對人際技能素養要求更高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也面臨相同的問題。本文以湖南四所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為例,對學生的人際交往現狀進行了抽樣調查。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僅有28%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的社交能力非常強或是強,而61%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的社交能力屬于一般水平;而對于人際交往狀況,35%的調查對象認為非常好或是好,60%的調查對象處于一般水平??梢?,現階段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人際交往現狀不容樂觀,急切需要提高其人際技能素養。

一、工商管理應用人才人際交往素養的不足

(一)觀念上的誤差,忽視人際技能提升

調查中,盡管許多學生意識到了人際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并沒有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對人際技能進行有意識的提升。他們認為人際技能無需進行專門的學習與訓練,它是一種能夠自然而然掌握的東西。這種錯誤的觀念從根本上抑制了個人人際技能的提高。人際技能有利于信息的獲取、思想的交流、個人的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良好的人際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良好的人際技能是順利進入社會的保障,也是社會對該專業學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學,缺乏交流技巧

科學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談技巧是人際技能的兩項重要指標。在我們的調查對象中,很多工商管理應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學性。調查結果顯示,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越來越多地傾向于利用網絡和手機來進行交流,而面對面的交流卻越來越少。他們認為面對面的交流會讓人產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給人不自然或者尷尬的感覺。但是網絡和手機這樣的交流方式很多時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對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極大的阻礙。除了方式的不科學,缺乏合理的交談技巧也是一個突出問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39.6%的學生覺得自己不知道如何與人交流。很多學生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人交流時總是顯得不知所措,不懂得靈活變通。

(三)以自我為中心,存在交流障礙

當前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絕大部分屬于90后獨生子女,因此他們也有著90后的鮮明個性――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從小在父輩的呵護中成長,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缺乏對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慮自己,總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為出發點。他們總是認為別人應該按自己的意愿來行事,喜歡把他們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缺乏與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換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由于這種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學生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喜歡被動地等待別人來與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過程中表現出對別人的不尊重。這些都構成了他們人際交往的重要障礙,非常不利于人際技能的提高和人際技能素養的養成。

(四)交流經驗不足,缺乏鍛煉平臺

人際交往技能同樣需要在實踐中去獲得,并在實踐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專業不僅在課程安排上沒有給予學生足夠多的人際交往指導,學生無法系統地學習人際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互動式的人際交往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與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學生一旦沒有正確的引導和合適的平臺,他們的人際交往會成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動,甚至有些學生會由于性格的原因放棄本可以交流的機會??傊捎跊]有足夠多的鍛煉機會,導致學生交流經驗的缺乏,使學生無法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技巧,以及養成良好的人際技能素養,所以在交往過程中容易出現不當的行為而影響人際關系,或是語言表達能力欠佳、表達不妥或是詞不達意而讓人誤解,給人際交往造成不好的影響。[3]

二、工商管理應用人才人際技能素養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大學生的人際技能素養的高低。生活在相對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長輩們的溺愛,性格高傲,自認為高人一等,在人際交往中根本不屑于與其他人交流。而處于相對貧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條件的影響,在人際交往時則會表現出自卑心理,獨來獨往,不愿參加集體活動和人際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圍造就不同的人際交往的性格與偏好。

(二)學校環境

學校環境也是影響大學生人際技能素養養成的重要因素。學校能否為學生創造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交流平臺、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交流的無障礙性與和諧度、學校對學生人際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會影響學生參與人際交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一個良好的校園人際環境下,學生不僅樂意與人交流,獲得交往的滿足感,而且能夠在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斷提高人際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類型

在正常情況下,人的性格類型包括外傾型、內傾型和介于兩者中間的混合型。外傾型的學生開朗積極,喜歡各種社交活動,善于與人打交道,擁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內傾型的人害怕與人交流,不善言談,不愿參加各種活動。混合型的學生,在熟悉的人面前開朗活潑,但在陌生人或與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則表現得比較沉悶。不同性格類型的人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異性也讓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呈現出繽紛的色彩。調查發現,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屬于外向型性格,這也是專業的需要。

(四)溝通方式

溝通方式在人際交往中也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溝通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每種溝通方式都有優缺點,比如面對面的交流可以傳達及時的信息,更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缺點是無法表達更加詳細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讓人產生畏懼感和不自然感;而網絡交流方式雖然可以避免畏懼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正是因為溝通方式的差異性與局限性,在不同的場合和時期,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要想與人保持良好的溝通關系,需要我們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將來從事的是在不同場合與不同類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夠靈活地選擇溝通方式,才會獲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應用人才人際交往素養的強化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際交往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趨向物質性和實用性。很多學生在與人交往時,都抱著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輕義,真實的情感和友誼不被重視。這種唯利是圖、一切以自身利益為中心的價值觀直接影響了其人際交往觀,造成了一切以利益為紐帶、缺乏真正溫暖的人際關系的局面。所以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際交往觀。人際交往中不僅是利益的交換,更是情感的交換,我們要教導學生尊重人性、關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誠交友,享受人際交往中的快樂,讓別人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也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

積極樂觀的性格會促進人際關系的發展,豁達的生活態度會產生無限的魅力,吸引別人與自己交友。積極樂觀的性格和態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過后天培養。學校要經常督促學生閱讀一些相關書籍,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幫助學生消除自卑感,增強信心,敞開心扉,開心地去與別人交流。 要引導他們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和朋友,鼓勵學生有意識地在人際交往中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際技能。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對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消除其心理障礙,改善他們的羞怯和交流恐懼心理,提高他們的交友信心、樂觀心態和開放程度。

(三)培育人際交往知識和技巧

人際交往技能是一種包含言語交流、非言語性表達、傾聽、識別團體特征、情緒協調等多種技能的規則復雜、特征顯著的社會技能。與人交往是一門很有藝術性的學問。學??砷_設一些有關人際交往的課程,給學生系統地傳授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巧。有針對性地定期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巧的培訓,開展一些素質拓展活動和知識講座。另外,督促學生去學習社交禮儀的基本知識和規范。

(四)加強實踐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際交往的各種技巧,并通過不斷總結經驗,增強在人際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氣。學??梢远嚅_展一些知識、技能競賽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運用所學,促進其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在活動中,對于人際交往能力較弱的學生,可進行一些有效的指導。鼓勵學生多參加校外的實踐活動,接觸社會,和不同社會地位、生活在不同社會環境中的人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優點,掌握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更適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五)完善學校和家庭教育

從小學到高中,學生接受的學校教育都是應試教育,這也造成了很多學生智商高、分數高,但情商和人際技能卻較低。人際技能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即從幼兒園開始就注意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評價一個學生不僅要看其成績,更要看其綜合素質。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促進學生之間的日常交流。高??梢蚤_展人際交往的系列活動,在期末的學生測評中加以適量的人際交往知識,把學生的綜合人際交往能力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關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讓父母選擇科學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讓子女讀死書刷高分數,要注重子女的素質教育。父母還要加強和子女的溝通,要主動與孩子進行交流探討,增進彼此的了解。只有通過相互溝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間的和諧關系,讓子女享受到和諧人際關系的樂趣和必要性,促進其加強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

四、結語

人際交往能力是每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的必要能力。對于工商管理應用人才來說,高水平的人際技能素養是走向社會的基礎,是能否在社會上、職場中闖出一片天地,使自身得到良性發展的關鍵能力。而現階段的工商管理應用人才的人際交往能力還存在一些問題,所以高校、家庭以及大學生自身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掌握有效的人際交往知識和技巧,不斷強化人際技能素養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參考文獻:

[1] 葉斌.當代大學生交際能力的探索與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36-37.

[2] 劉雷.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的調查和思考[J].安康學院學報,2012,24(4):108-110.

[3] 張紅寧.當代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分析及應對策略[J].學術探索,2012(12):88-90.

篇3

關鍵詞:非專業素質;培育;就業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5-0222-01

非專業素質指的是與職業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相關度較低的其他素質,如非專業能力、非專業知識、身心素質等,包括個人品格、創新能力、語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調查報告顯示,企業對大學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為:環境適應能力占65.9%,人際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達能力占54.5%,專業能力占47.7%,外語能力占47.7%。加強高職學生的非專業素質培養,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力,已成為現階段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農類企業對學生非專業能力的十項要求

1.責任心:是指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所負責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行為的自覺態度。責任心與能力無關,而是一種使命感,是決定人們行為取向和行為能力的關鍵因素。

2.團隊精神:所謂團隊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意識和服務意識的集中體現。面對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技術及管理的要求和層次日益復雜,個人必須融入集體,形成合力,才能達到事業的高峰。

3.誠信:品格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誠信,中外用人單位幾乎無一例外地把道德和誠信作為選擇人才的核心標準。

4.堅韌和耐心:堅韌和耐心是考量一個人的意志力。只有在困難面前一直都保持堅韌和耐心,才會有不服輸的精神,才能在工作中有鉆勁。

5.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即是個人和群體調整自己的行為使其適應所處社會環境的過程。大學生只有善于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并且適應新環境的要求,才能獲得更充分的生存與發展的條件。

6.非專業知識:包括一般性社會知識、交往知識、經濟知識、管理知識、科技知識、寫作知識等,這些知識既是大學生成為“社會人”的需要,也是大學生今后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7.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就是在一個團體、群體內的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人是社會的人,很難想象,離開了社會,一個人的生活將會怎樣。善于與人交際,才能更有利于團隊的協同工作。

8.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指學生在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主要包括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和對問題處理的能力。

9.學習能力:科技迅猛發展使知識的遞增速度越來越快、知識陳舊的周期也越來越短,每個人都要善于學習,善于捕捉新的信息,善于將新的知識迅速掌握并充分學會使用。

10.組織管理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是指為了有效地實現目標,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把各種力量合理地組織和有效地協調起來的能力。

二、高職農類學生非專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對學生非專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認識沒有落到實處。應該說,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意識到非專業素質對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性,但從學校來看,從辦學思想、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內容到具體的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學生個體測評等,都幾乎無一例外地專注于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把高職教育等同于就業教育,以此來構建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把非專業素質的培養作為課余的補充,視高職學生人格、身心氣質、人文素養等非專業素質為附隨性、輔的東西,其基本認識是:非專業素質能用更好,非專業素質是對學生錦上添花的能力素質,而不是必備的職業素質。

2.在非專業素質培養中重外在技能訓練,輕內涵品質培養。把與就業直接相關的素質放在首位,重職業現實生存、輕人生無限發展。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非專業素質課程被專業課程與技能訓練課程大量擠壓,課程設置有限,課時量嚴重不足,非專業素質培養很大程度上轉借給團學活動,有調查報告表明高職學生:“學生文化素質的整體狀況較差,如文學修養欠缺、知識面狹窄,歷史知識較為貧乏,對哲學思想的接觸認識很有限,藝術的修養愛好比較膚淺?!绷硪环矫?,從企業所反饋的高職學生特性來看,上手快、動手能力強、職業崗位前期能力突出,是他們的優勢,但同時也呈現出人際溝通能力、創造性工作能力明顯欠缺,職業發展后勁不足等特點。

三、提高農類學生非專業素質的措施

1.轉變思想,樹立“素質本位”的高職人才培養理念。提倡“素質本位”的高職教育,培養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等全面素質。把專業素質教育與非專業素質教育結合起來,二者并重,從根本上摒棄傳統的過分強調專業素質的“專業能力本位論”,讓學生從人生意義、生存價值等根本問題上去認識和改變自己,防止把一切教育的目的都著眼于為謀取生存。

2.探索研究,摸索高職非專業素質培養切實可行的方法。除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來實施對學生的非專業素質培養外,還可以通過工學結合學生、崗位模擬、臨場實踐、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學生對非專業素質理念的理解,進而把非專業素質培養變成日常中自覺自愿的行為。農類學生可以經常組織到農業企業參觀、實習及勞動,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和對“三農”的感情。

非專業素質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實施過程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還需要不斷地摸索探究,總結形成適合高職農類學生的非專業素質培養體現。

參考文獻

[1]吳蜀湘,任佳,就業維度的高職學生非專業素質現狀分析[J].中國科技博覽,2009,(34).

篇4

關鍵詞: 英語專業 交際能力 角色扮演 重要性

一、英語專業學生交際能力的現狀

據中科院心理素質調查報告顯示:英語專業學生中不善交際者占80%以上,有明顯心理異常者占37%,與人無法溝通者占21%。許多英語專業學生升入高校、走上社會,因交際能力差而無法適應錯綜復雜的環境,導致心理嚴重扭曲,往往產生很多社會問題。多年來,學生的英語學習只是簡單的字面閱讀和理解,忽視了交際能力等其他素養的培養,導致很多英語專業學生智商高、情商低,往往脫離現實,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因此,英語專業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非常值得討論。

二、交際能力理論的由來

交際能力概念最早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Dell Hymes在1972年發表的《論交際能力》一文中提出,指出一個人的潛在能力(capacity)包括語言知識(knowledge)和使用語言的能力(ability for use of language),指出交際能力由以下四個參數組成:(1)語法性;(2)適合性;(3)得體性;(4)現實性。在Hymes看來,一個人的交際能力不僅應包括語法知識和語言能力,而且應包括心理(可行)、社會文化(得體)和使用概率(實際出現)等方面的判斷能力。

三、交際能力理論的發展

自交際能力理論問世以來,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知識和能力的關系、交際能力的內涵等展開了廣泛的研究。盡管觀點不盡一致,但對交際能力理論的發展都有著深刻的影響。下面就幾個影響較大的理論觀點分別作簡要介紹。

1.適應理論

Gleason(1982)認為交際能力不只是懂得造句的規則,也并非是情景需要時將這些規則湊合起來的表達式。交際能力是指懂得一套事先部分裝備好的樣式(pattern)、慣用語框架(formulaic framework)和一盒安裝工具。它可以根據情景的需要,將語言使用規則做必要的調整。根據Gleason的觀點,交際能力實質上是一種適應(adaptation)能力。這種理論認為語言使用規則并非是生成的,只是起一種調節(regulative)和輔助(subservient)的作用。適應性理論強調使用規則適應情景的需要,而不是相反。

2.認知/學術語言水平和人際交流技巧

Cummins(1979)提出了區分認知/學術語言水平(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CALP)和基本人際交往技巧(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skills)(BICS)的觀點。前者指的是不考慮直接人際交流情景下語言學習者對語言表層特征的操作和反應的熟練程度,后者指的是幾乎所有兒童都能習得的為能進行日常人際交往的交際能力(capacity)。1981年,他對此又做了部分修正,把交際分為簡化語境依賴(context-reduced)交際和語境嵌入(context-embedded)交際。與修正前的理論相比,修正后的理論突出了語境(context)的概念。他認為大部分外語課堂教學屬簡化語境依賴交際,而人們面對面的交際則屬語境嵌入交際。

3.Canale和Swain的交際能力構建模式

Canale(1980,1981)提出了交際能力理論的構建模式。根據該模式,交際能力由四個子能力組成:(1)語法能力,即語音、詞匯和語法等知識;(2)語篇能力,即組句成篇的能力;(3)社會語言能力,是一個人在一定社會情景下得體使用語言的能力;(4)策略能力,也叫補償能力,是一種運用語言或非語言手段達到交際目的的策略(Brown1994)。Canale的交際能力構建模式對后來的語言研究和外語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前所述,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交際能力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不斷引向深入。同時,近年來一批新興邊緣學科的興起,也給交際能力理論注入了新的活力。引人注目的語用研究從它早期的“具體語境學”發展到語言符號意義以外的語言含義的研究,并進一步與認知學科結合起來,研究語用的認知心理。

四、培養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人際交往有利于英語專業學生發揮才能

人際交往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際交往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人際交往的好壞,而人際交往的好壞有直接作用于人際關系的好壞。事實表明,在一個班級或群體中,假設一個人的人際關系是健康密切的,那么他的心情就會舒暢,工作就會積極,才能容易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2.有助于英語專業學生學習知識和完善自我

在信息時代,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獲得的有效信息對學習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學習過程中的人際交往有利于啟迪思維,開發智力。通過個人與他人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相互認知,從而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3.有助于英語專業學生走向社會化

人際交往是個人社會化的必經之路。個人社會化,即個人學習社會知識、技能和文化,從而取得社會生活的資格。每個人都無法離開其他個體單獨掌握自身生活必備的技能。交往使人了解社會需求,交流使人產生新構想,吸收新手段,開辟新領域,增長新才能。

4.有利于英語專業學生的身心健康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家埃德迪納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大學生自我幸福感覺的程度”的專題研究中發現,自我感覺越幸福的學生,人際關系越健康;同樣的,自我感覺越不幸福的學生,人際關系往往都不如意。這種不如意給其生活、學習都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使其產生心理問題。

五、角色扮演法的概念與效果

基于交際能力的內容及特征,以及前人對它的研究,筆者提出用角色扮演法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角色扮演法可以幫助學生將現實與書本相連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角色扮演法是一種制造或模擬一定現實生活片段,由學習者扮演其中的角色,將角色的語言、行為、表情及內心世界表現出來,以學習新的行為或解決問題的方法。簡單地說,即英語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首先且最重要的是對文章有更清晰的了解和把握,要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得扮演效果最佳。

六、角色扮演法的過程與模式

行動過程:

(1)準備

通常情況下,準備意味著開始階段(常被稱為熱身階段),由啞劇扮演或目標清晰的角色扮演順序組成,參與者放松并識別角色扮演的基本思想。即為扮演人員做一切工作之前了解劇情,理清思路,將文字變為真實角色之前,理清開場人物順序事情的變化,發展和結果。

(2)指導

角色扮演中的參與者被委任角色(需考慮扮演人員的性格和日常表現),直接的角色扮演者,即他的角色已被清楚地描述出來,為了他能更好地扮演該角色,則需要指導和激發他的動機。

(3)領會

在準備和指導之后,則進入扮演之前的領會階段,需要參與者通過自己已掌握的信息,花時間克服困難,理清扮演者之間的聯系。在領會階段的最后,所有參與者進入各自角色中。

(4)扮演

模擬對話,要求設身處地,讓扮演者與所扮演的人物無論在時間、空間上無限接近。最好是由同學們脫稿表演,由景致情,這樣有利于扮演者自由地感受所扮演的人物的語言和特征,最大限度地演繹角色。在有時間的情況下,同學們可以交換角色,可以多角色感受文中的各個角色,有利于更全面地理解文章。

(5)結束

此階段參與者從自己的所扮演的角色中正式脫離出來,學生導演應該致謝參與者的工作并且告別這些角色。在接下來的階段中,所有參與者分析并且解決扮演過程中的困難。

(6)討論

帶有目標性來反饋、討論對參與者的觀察,準確地觀察扮演的情境和角色,這樣能夠達到學習目的。

(7)成果控制

導演給其他學生分發已準備好的表格,或者建議扮演者本人與其他同學對已扮演的角色作一個更全面評價性的結論。

七、結語

經過一年半的教學實踐,本課題組發現學生對英語口語表達的興趣提高了,對課文的理解力增強了,主觀能動性提高了,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增強了,他們親身參與并感受到了英語口語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不僅如此,由于角色扮演常常以四或五人的小組為單位開展,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訓練時間有限的難題,為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然,在實施過程中,本課題組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學生的參與面問題。評價一個角色表演活動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便是它的“參與面”的大小。由于角色扮演法是一種面對許多觀眾的表演,需要有較強的參與意識和勇氣,因此大方、性格內向、防御心理強的學生容易做到,而對于害羞、性格內向、防御心理強的學生相對顯得困難。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對于每一次的學生導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培養學生評價及自我評價意識。羅杰斯認為,只有當學習者對自己決定評價的準則、學習的目的,以及達到目的的程度等負起責任時,他才是真正地學習,才會對自己學習的方向真正地負責。自我評價在促進個體學習中是極為重要的。大多數同學對評價及自我評價還是很陌生,因此這個問題值得教師深入思考??傊?,學生一定要苦練內功,不斷摸索和實踐,同時要轉變觀念,相信自己,放手做,給自己一個張揚個性的空間,或發揮創造精神的平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用角色扮演法取得好的效果,提高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觀儀.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法[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2]程曉堂,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李露萍,李國杰.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4(09).

篇5

摘 要 社會的急劇變化使高校大學生成為心理疾病的高發人群。高校公共體育課在培養健全人格和良好意志品質、提高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起著特殊作用。深入挖掘和開發公共體育課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積極作用,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創新機制意義深遠。

關鍵詞 心理健康 公共體育課 機制研究

前言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競爭日趨激烈。這些變化給人格結構尚未完善的大學生造成了心理障礙。早在上世紀末國家教委的調查報告就顯示:在調查的12.6萬名大學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1]。

一、新時期對心理健康內涵和價值的解讀

1946年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更是明確定義出心理健康的含義: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大致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1)完整統一的人格。(2)正常的智力發展水平。(3)情緒健康穩定,心情良好。(4)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5)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6)能正確的認識了解自己[2]。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現狀以及原因探究

大學生的生活相對獨立,學習緊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環節的缺失和松懈更是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著學習、考試、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探究大學生心理障礙多發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到原因:

(一)應試教育體制下的中學生被當作學習和考試的機器,缺乏價值觀和情感素質教育,往往易于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特征,抵抗壓力的能力孱弱。

(二)心理健康教育嚴重滯后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還遠遠沒有有效的開展起來,由于學生心理健康意識的缺乏,在事業和感情等方面遭遇困難和挫折時,大學生自我調節能力不強,這些都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埋下了禍根[2]。

(三)社會環境的改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決定性的影響。社會價值觀發生的重大改變,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良現象如行賄受賄,暴力欺詐等等都使望公平的大學生感到失望和難以忍受,致使有些學生心理失衡、行為偏激[4]。

三、公共體育課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積極作用和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現狀分析

(一)公共體育課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著積極影響作用。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緩解緊張情緒,消除焦慮。具體而言,公共體育課在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1.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激烈的對抗性是體育活動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伴有一定的生理負荷,有助于其形成機智靈活、沉著果斷的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5]。

2.有助于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在體育活動中參與者要去面對和處理虛擬化社會關系,并且每次體育活動都是認知選擇的重現??梢砸龑W生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從而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二)公共體育課發展現狀。由于現實條件制約,公共體育課很難完成既定教學目標,擔負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任。具體表現為學校相關部門領導對公共體育課的重視程度不足,認為公共體育課就是跑跑跳跳,就是讓學生玩玩;課程設置僵化呆板,硬性設置教學內容,置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而不顧。

四、建立公共體育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創新機制

(一)深入挖掘當前公共體育課程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創新教學目標,充實教學內容,把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納入到大學公共體育課的教學目標之中。

(二)探索潛在教學資源,從學生興趣出發,引入對于大學生心理發展具有特殊作用的運動項目。我們應該開闊眼界,不斷引進新的教學內容、充實教學資源,使公共體育課在培養學生強健體魄的同時更要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三)把大學校園心理咨詢部門和體育教學聯接起來,全面統籌配置學校教育資源,形成合力,多渠道解決大學生心理障礙,把心理咨詢中心納入高校公共體育部門的建構體系中。

參考文獻:

[1]殷恒嬋,盧敏,王新利.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7(5):41-43.

[2]關玉杰.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與作用探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3):39-40.

[3]潘躍華,李巖松.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與作用[J].教育探索.2008(7):126-127.

[4]趙建斌.高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06(10):68-70.

[5]李景倫.高校體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研究[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5):85-87.

[6]劉曉輝.關于公共體育課課程設置的幾點思考[J].文學教育.2010(6):150-151.

[7]余芳.健美操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獨特功效的分析[J].湘南學院學報.2008(5):102-104.

篇6

【關鍵詞】 團體心理輔導;自信心;貧困大學生;干預

Effect of the Group Counsell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lf-confid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Ni Shiguang, Zhang Buxian, Zhao Guolia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 Weihai, Shandong 26420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Improving the Self-confid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Methods Through a serious selective procedure of publicizing, recruiting and interviewing, a self-made group counseling plan is adopted to train ten members (non-self-confident group) who lack self-confidence in a period of six weeks, which a comparison made of the effects on the subject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program. At the same time, an uncontrolled group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a self-confidence one. Results ①The controlled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program, differs significantly in scores of ASLEC(P<0.01). However, it mak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 from the uncontrolled group; ②As for the controlled group, its score in subjective assessment after the training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training(P<0.01), but it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is respect from the uncontrolled group. Conclusion ①Group counseling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helping the impoverished students overcome the sense of inferiority and establish self-confidence. ②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ssessment of long-term effect in group counseling.

【Key Words】 Group Counseling; Self-confidenc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Intervention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有關大學生自信人格發展趨勢與特點、教育干預的研究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1]。對貧困大學生進行物質資助和精神幫助已經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共識。大量研究集中在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問題成因以及基本對策的描述和建議等方面[2],但鮮有從教育干預的操作層面促進其成長的實證研究。眾多調查報告指出,自卑是部分貧困大學生亟待解決的心理問題[3]。我們將其定位為其特殊時期的必然問題,幫助部分貧困大學生合理認識自卑,建立自信是我們高校學生工作者的職責。團體心理輔導已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取得一定的成果,輔導方向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漸向心理品質的各個方面發展,研究方向也由治療團體開始轉向了發展性團體, 比如考試焦慮[4]、網絡依賴[5]等障礙性問題,大學生人際交往[6,7]、自信心[8]、生涯規劃[9]、自我肯定[10]等發展性問題。有關貧困生自信心培養的團體輔導的實證研究還較少,因此選取高校貧困生對其進行自信心的培養成為我們的當前的研究重點。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建立“貧困大學生自強團體塑造營”,其性質為封閉成長式團體。經過宣傳、招募、面談、篩選,從報名者中確定10位貧困本科生(3位女生,7位男生)為成員,平均年齡20.4±1.24歲,其中6位大二同學,4位大三同學。成員的選擇標準為自述需要提升自信、克服自卑的貧困大學生,排除心理障礙者。

讓每位成員從所在班級中選取一位最自信的同學作為控制組成員(選取標準依照成員的生活經驗),共10位同學(4位女生,6位男生),平均年齡20.3±1.30歲。

1.2 方法 采用實驗組(非控制組)的前測后測設計,并設立控制組(控制組)作為實驗參照。研究工具采取客觀測量與主觀評定相結合的方式。自信作為一種復雜的自我評價體驗,其表現是多方面的,故依照“三角測量”的原理選取多種量表來揭示其特點[11]。

運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12]、社會支持評定量表[12]、抑郁自評量表(SDS)[12]、焦慮自評量表(SAS)[12]和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12]等量表對研究對象的自信心狀況進行測量,作為客觀性測量指標;同時編寫了半開放式問卷,請成員在1~10(1代表最差,10代表最好)維度里,對自己的自信心、自卑感、人際交往、當眾發言、同學相聚、學習狀況、生活積極度等7個方面作出評定,作為主觀性測量指標。

1.3 干預方法 正式進行團體輔導前的集中面談時,請成員填寫相關問卷,作為前測數據,并同時布置任務:請每位成員在本班級中尋找一位你認為最自信的同學,客觀認真的填寫問卷,作為控制組(控制組)的成員。

實驗組成員進入名為“貧困大學生自強團體塑造營”的團體心理輔導階段,共包括“你我的團體”、“鏡子中的你”、“生活的支點”、“重塑的力量”、“邁過這道坡”和“走了,就不回頭”等6個單元。每周進行1個單元,每次3個小時,共歷時1.5個月。團體心理輔導的目標是通過團體塑造營的生活,讓成員理性認識貧窮,擺脫自卑的束縛,建立理性的自信系統。我們期望成員能夠將團體中的感悟和認識帶入到實際的生活中,獲得質的行動改變。每個單元的認知目標、活動內容、家庭作業、評價體系等具體事務不再贅述。

團體活動結束后1周,將問卷寄送每位成員,進行后測,作為實驗結果。控制組成員由高自信的大學生組成,就不需要后測。

1.4 數據統計 采用SPSS 11.5對數據進行相關的描述性統計以及組間組內的t檢驗。

2 結 果

2.1 團體心理輔導前的成員狀況 在正式進入團體輔導階段,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結果表明,成員的自我評價狀況要遠低于控制組的同學,在總應激、焦慮自評上無顯著性差異。如表1所示,成員在社會支持、社會回避及痛苦、抑郁自評等得分顯著性高于控制組的同學。在表2的自我評價中,特別是自信和自卑上,實驗組成員顯著性低于控制組同學,且在人際交往、同學相聚、生活積極度等群體活動上有顯著性差異,即自我評價要顯著低于他們心目中自信同學。

實驗組成員在自信項上的平均得分為5.10,在進入團體的篩選面談中都對自己因貧困而帶來的不自信而表示不滿意,渴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這也表明貧困問題對于他們來講是暫時性的發展性問題,可以通過有效的努力而解決。控制組的同學在自信心的平均評價為8.50,由此可見實驗組成員能夠意識到與自信同學的差距。

2.2 實驗組團體輔導前后結果比較 經過近2個月的團體心理輔導后,我們看到了以下的結果:前測、后測結果相比較,社會支持、社會回避及苦惱、抑郁、焦慮等得分都有顯著性差異,其中數據顯示都向好的方向轉變。在表4的主觀評價中,在自信、人際交往、當眾發言、同學相聚、學習、生活積極度等6個方面都有顯著性的增加。在自卑上的評價從4.30下降到2.50,沒有顯著性差異,有可能是由于題項設置、有個別極端數據存在等原因導致。

3.3 實驗組團體輔導后結果與控制組的比較 控制組的同學是由實驗組的成員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選出的最自信的個體,也是成員實際生活和學習的榜樣與標桿,無形中起到行為示范和目標的作用;自信的同學其認知和思維等都有著相對穩定和一致的行動和評價體系,故我們并沒有對其進行后測。如果實驗組后測的結果能夠與控制組的成績無顯著性差異,則表明團體輔導可能對成員的自信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并且成員的表現和控制組的日常生活表現應該相差無異。如表5所示,實驗組的后測結果與控制組的結果均沒有顯著性差異,反映在成員的主觀評價上(表6所示),在自信、自卑、人際交往、當眾發言、學習、生活積極度等6個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在同學相聚一項上有顯著性差異。

3 討 論

3.1 團體心理輔導能否幫助貧困大學生提升自信心 團體輔導的效果評估我們采取了參與者的主觀評價(包括家庭作業反饋)和心理測量相結合的方式,而并沒有采用實驗者的觀察報告等方式,這主要是出于避免實驗者效應等對團體過程的影響。2個月的時間已經是半個學期,成員的自然成熟、經驗積累、環境等因素是否有影響在我們的考慮范圍之內。在主觀評價中有一項“團體輔導在您的自信心提升中起到多大的作用”的題目,有9位同學選擇了“占到了90%~100%的作用”,1位選擇了“占到了75%~89%的作用”。從此可以看到,一個設置合理規范、操作科學規范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能夠在成員的心路歷程中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能夠促進他們轉變認知、理性認識非理性信念,規劃生活,尋求現實的生活動力和行為。

3.2 實驗組控制組能否選取“同質”的個體 很多的研究報告在實驗設計時,一般是通過招募一定數量的成員,然后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為實驗組,一組為控制組,然后對實驗組的成員進行團體輔導,而控制組的同學將沒有“享受”團體的權力。實際上,設置控制組本無可厚非,但是團體輔導招募成員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自愿性和“有需”性,成員滿懷熱情地參加團體輔導,而我們卻將其放在控制組里作為活動的參照群體,這有悖于職業精神[13];另外,即使選擇了有相同或類似問題的個體作為控制組,也很難形成理論上的對等組。

基于上述考慮,我們在設置控制組,請實驗組的成員選擇了一位他(她)心目中最自信的同學作為榜樣,這樣既可以將控制組的同學作為成員的日常行為示范榜樣,另一方面也沒有脫離了成員的實際生活,可以有效的作為成員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后能否提升自信的參照。所以,我們并沒有安排控制組的同學進行后測,畢竟他們都是“榜樣式”的自信者。

在成員的家庭作業中,類似于“這次活動給予我刻骨銘心的成長,讓我受益很深”、“我得到了自信的感悟,我會像同學那樣好好干的”等思想流露溢于言表。

3.3 團體心理輔導能否取得長效影響 在團體心理輔導中,創建良好的團體氛圍,通過團體動力的作用,使團體成員獲得情感支持,促進成員的有效成長。前文數據表明,在團體結束后1周成員的自信行為改變結果讓我們感到欣喜,但我們擔憂的情況是團體心理輔導的整體運作遠沒有達到理想的專業要求,是否能夠取得預期的長效影響應該引起注意。團體心理輔導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14],對成員行為改變效果的評估以及輔導效果的后繼管理與評價尤為重要。自信的提高則涉及人格問題,影響因素較復雜,其中包括成員的自我反思與成長,其改善則需要較長的時間,成長效果相對緩慢些[15]。所以,我們也應當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考慮行為改變長效行為評估上。

4 參考文獻

[1]車麗萍.大學生自信的特點研究.心理科學,2003,26(4):661-666

[2]包水梅,王曉霞.21世紀我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綜述.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21(4):40-44

[3]楊韶昆.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6(3):191-194

[4]楊眉.大學生考試焦慮的認知-行為-情緒管理小組治療.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10(3):193-195

[5]梁祝平.大學生網絡心理障礙及其團體咨詢.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5(6):101-105

[6]官銳園.10名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訓練前后16PF測評.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7(16):483-484

[7]裴利華.人際關系團體咨詢對大學生抑郁狀況的干預探討.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4):371-373

[8]王瑤,李永鑫.小組輔導提高大學生自信心的實驗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4):235

[9]徐暢.大學生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案設計.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1):78-80

[10]黃小忠,徐兒,徐蕓.大學生自我肯定團體心理輔導效果.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5):410

[11]孫時進,范新河,劉偉.團體咨詢對提高大學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心理科學,2000,23(1):789-791

[1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特刊):106-108,127-130,194-196,235-237,241-243

[13]林孟平.小組輔導與心理治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05-314

[14]邢秀茶,王欣.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長期效果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19(2):74-80

篇7

關鍵詞: 大學生職業能力 專業知識學習 專業實踐活動 培養方法

職業能力是大學生進行職業活動和促進職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大學生職業素質最為關鍵的要素。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職業能力的培養,既是大學生求職就業的現實需要,又是大學生在職場獲得成功的基礎。

一、專業知識學習與專業實踐活動是職業能力培養的關鍵

通過學習專業知識獲得專業技能是從事未來職業的重要因素。專業實踐活動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和有機組成部分,學生經過專業實踐,能夠較好地將所學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檢閱、修正和鞏固已有的專業知識和理論體系,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并強化專業思維和職業素質。專業實踐活動除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能力之外,對職業能力的培養也有極大的作用,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和協調能力,以及判斷和決策能力。

二、課題調研和社會調查等探究型活動對職業能力的培養起到了促進作用

包括專業實習在內的社會實踐活動是高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大學生可以嘗試新的社會實踐模式,即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組成課題小組,根據相關單位的需求,選定研究課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完成調查報告或提出解決方案。開展以課題調研為主要形式的探究型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強化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另一方面在選定課題的調查、分析與研究過程中學生會針對既定的任務目標,設計實施方案,選擇解決問題的途徑,確定具體的方法和工具,并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不斷修正方案,直至達到任務目標,從而切實培養管理和完成任務的能力。

三、參加社會公益性實踐活動

除了致力于培養提高自己的專業基本技能、具體的職業崗位能力和通用職業能力外,還必須深刻剖析自己是否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品德修養,是否具有較強的社會競爭力,人格發展是否健康和完善,甚至可以說,這些基本素養同樣是通用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中堅力量,是否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人格品德等個人素養決定著勞動者職業生涯的成敗,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進步、和諧與繁榮與否。以志愿者活動為主的公益性實踐活動,對于幫助我們樹立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心和奉獻意識尤為重要。

四、社會實踐是通用職業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通過參加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活躍大學生的學習思維,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獲取與利用信息及應對挫折等方面的職業能力,使大學生在未來的職業活動中更具有競爭力。社會實踐是學生通用職業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一)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大學生應該多看些基礎的訓練書籍,盡可能多地尋找不同領域的書籍,并汲取吸收,這樣就能在各種場合闡述自己的觀點,取得贊賞,并讓對方刮目相看,但最好參加專門的訓練活動,自己要多加鍛煉,多在各類活動中變得老練。

(二)書面寫作能力。書面流暢度在組織文化中會得到很高的認可,可以從學習公文格式開始,經常聯系,然后鍛煉寫作觀察性的博客,在日?;顒优c參與社會實踐的時候,爭取用備忘錄形式記錄自己參與的事件。

(三)會議與活動組織能力。包括議題設計、人員邀請、現場布置、流程控制,通?;顒影才拍芰κ羌毸楣芾砼c程序控制能力,是綜合能力的體現。這不僅需要組織者心細,還要從全局著想。

(四)社交能力。交往陌生人的能力與維護與熟悉者的日常關系的能力,是勇氣、技巧與溝通道具使用經驗的體現。

(五)組織領導能力。其實在大學里面,如果做過學生干部,或者學生會干部或協會干部等,只要管理過某項事務,即使團隊里只有幾個人,只要認真對待,謙虛學習,履行自己的職責,就能提高領導能力。

(六)學習能力。吸收新的知識與新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但在某些情況下否定自己的能力,建立獲得資源與學習的渠道,完善與提升渠道,鼓舞團隊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職業素質。

參考文獻:

[1]于永華.大學生就業法律指導的新視野?[J].高校教育管理,2012,(1).

篇8

一、調查報告簡介

據有關資料顯示,大學生消費趨于高漲和不合理,多數大學生的消費受各種因素的誘導和影響較普遍,大學生中還存在不利于合理消費的心理。但與此同時,大學生群體消費市場在逐漸擴大,人們對其關注也逐漸上升。大學生消費市場已成為商家的必爭之地,各企業、商家應深度拓展其消費市場,搶得先機。就大學生消費群體作出專門的研究便顯得很有必要了。那么就目前我們大學生的消費是否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計劃性?消費觀念如何?消費水平處于何階段?在消費中比較注重于實際還是盲目追求潮流時尚?消費層次的趨向是怎樣的?以及由消費的方式和傾向所產生的一系列結果。以上種種問題,都在調查問卷設計過程中進行了有針對性的修改。

根據我們將撰寫的作品所涉及的要點進行設計的問卷,其所要涉及的點大致可以分為:大學生的生活資金來源;具體消費結構,即在生活,學習,休閑娛樂,以及人際交往各項所占的比例;消費層次的差異引起的消費結構的差異;個人的消費想法等。我們力求以此研究指出大學生消費的特點以及仍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大學生的理財能力得到提高,更主動積極地進行自己的理財規劃,

二、調查報告背景

1、調查時間:2007年5月-2007年10月

2、調查的學校:暨南大學珠海學院、中山大學珠海分校、北師大珠海分校、北理工

3、調查樣本:總計約455人

4、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

分層隨機抽樣法

訪談法

文獻資料分析法

5、訪問方法:網上訪談和面談

6、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及后期操作:

就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消費來源這一點,我們根據實地的調查和平時的了解,設置了家庭、兼職、獎(助)學金、男(女)朋友以及其他5個選項。

題目11你的消費來源是(可選多項):

通過填選就可以知道被調查者的消費來源。就具體的消費結構組成,我們設置了一組題目,包括:

題目4你會消費多少元在著穿和化妝品上?

題目5你每月的消費主要在那一方面?

題目8流行雜志、唱片、影碟等時尚商品,你購買么?

就消費者個人的消費情況,我們設計了如下一組題目:

題目1對于當下普遍流行于大學生中的“三電”(電腦,mp3,手機),你有幾樣?

題目2你屬于那種消費水平?(元/月)

題目3你每月的生活費能有多少余額?

題目8.流行雜志、唱片、影碟等時尚商品,你購買么?

題目13.同種商品,你一般選擇的價位在:

個人的消費想法方面我們也設計了一組題目。主要分為4個方面。

題目6.你認為就普通大眾而言多少的月生活消費是高消費?

這個題目可以了解大學生消費群體對消費的認識。

題目7.當推銷員向你推銷產品的時候,你會選擇:

題目10.你的校外消費信息來源是:

這兩個題目可以了解大學生消費的信賴對象,同時方便我們給到校外來校宣傳的建議和方案。

題目12.你重視商品的品牌么?

題目14.你對商品哪方面比較感興趣?

題目15.你會網上購物么?(比如當當網,淘寶網)

題目16你會(或不會)在網上購物的原因是:

這一組題目可以了解大學生群體對消費品的認知,以及看看他們中間是否存在盲目消費現象的指標,了解被調查者對網上購物的想法,同時可作為消費商品網上宣傳的有無效性的橫度及交易。

題目17對未來消費的大概設想:

可以預知大學生群體未來的一個消費趨勢。

7、調查對象條件:

(1)職業:①在校大學生

②大學教師

③大學生家長

④以大學生為主要消費對象的商家

(2)層次比例

學生(包括海外華僑及外國人):老師:家長:商家=440:5:8:2

這一份調查問卷可操作性是值得肯定的,主要對象是珠海各大高校在校大學生,并細分到各個年級專業,各個消費水平、層次,以保證取樣的合法性、有效性和準確性。至于調查問卷的結果我們將做出統計,分項列出要點,并進一步的作分析。

(二)報告正文:論大學生的消費現狀

摘要:當前的消費市場中,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正受到越來越大的關注。由于大學生年齡較輕,群體較特別,他們有著不同于社會其他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一方面,他們有著旺盛的消費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很大的制約。消費觀念的超前和消費實力的滯后,都對他們的消費有很大影響。特殊群體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點,同時難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費甚至一些消費的問題,如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普遍還存在儲蓄觀念淡薄和盲目攀比心理的消費問題等。

該項目主要對大學生的生活資金來源;具體消費結構(生活,學習,休閑娛樂,人際交往各項所占比例);不同消費層的特點分析來進行研究分析。同時也對大學生中存在的一些消費特點和消費問題提出針對性和實用性強的見解方法。并力求經過分析比較從大學生的消費計劃看未來校園消費趨勢;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參考方向;以此調研給商家的市場定位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狀況消費來源消費結構消費層次消費趨勢市場定位參考

在現當代社會,大學生消費普遍存在不理性的一面,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大學生的自控能力也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沖動消費。普遍大學生還存在儲蓄觀念淡薄和盲目攀比心理的消費問題。我國貧富分化加劇的現實決定了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差異很大。同時,大學生群體消費市場在逐漸擴大,人們對其關注也逐漸提上日程。大學生消費市場已成為商家的必爭之地,各企業、商家應深度拓展其消費市場,搶得先機。消費結構研究直接聯系到大學生市場的開發,有助于我們創業。這是我們做這個項目的背景、目的以及我們這個項目的主要出發點所在。

在大家看來,理財其實也是一種管理能力,如何去管理自己的財富,進而提高財富效能,如何去規劃、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大學生要學會理財,制定每月的開銷計劃,進行消費記帳是大有幫助的。我們自立項申請時開始到提交調查報告,這段時間以來通過發放問卷,走訪,統計報表等形式作調查,分工和協作相結合,依照計劃按部就班地開展我們的社會調查及撰寫作品的工作。其中間環節包括設計問卷版式、挑選版式、尋找、在學校的取樣調查、統計數據、制作報表、總結報表、走訪專家以及撰寫報告等其他后續工作。

我們的項目分兩個階段進行,在第一階段我們已經設計了幾份調查問卷,挑選出其中最合適的一份,挑選的過程主要考慮其實用性和與課題的調查相關性,以及可操作性。發放問卷時,主要采用取樣法,但做報表的時候我們將不做細分,以保證統計結果的取樣合法性,第二階段我們發放問卷,調查了珠海學院在校學生200人,同時,在珠海市其他高校,如中山大學、北師大、北理工等發放了調查問卷共300份,回收后,就調查問卷情況作統一的分析和個別題目的分析,制作出統計報表,分析出有關要點和疑惑之處,接著,我們走訪了學校對這一方面比較有研究的老師,解疑,提建議。然后總結其中的規律,撰寫作品,作為我們這個項目的成果,以及研究大學生的消費現狀,和提供給商家的細分市場定位的一個參考。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共發放了這樣的問卷500份,收回440份,回收率達到88%。我們調查的人群來自珠海市的各個高校,不同籍貫,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和不同性別,基本上是隨機抽取調查的,保證了調查結果的誠實可信,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雖然目前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大學生的消費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增長不是很快。32.95%的大學生月生活費還限于500元以下,月生活費水平主要集中于500~800元,占到了47.73%,僅有18.18%的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在800元以上,在1200以上的只有1.14%。與2004年的消費調查相比,可見相差并不大,僅是500元以下生活水平的學生比例明顯有所下降,這應與最近幾年工資上漲、物價上漲、人均收入增長等因素有關。

首先,我們發現大多數大學生對家長的依賴性很強,獨立意識較弱,他們的生活費來源大都僅僅來自于家庭(88.64%),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會通過自己做兼職打工(13.64%)或爭取到獎學金(2.27%)來減輕家庭的負擔。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們的大學生獨立性差,責任感弱,生存能力低下,不會體諒他人,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國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對于中和素質和人格培養的忽視。被調查者資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這個數據還說明了一點,這種情況是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普遍情況。很多社會因素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即使做兼職,大多數學生也不是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或是盡早經濟獨立,而是為了要增長個人的閱歷和社會經驗,大家經濟獨立意識之差可見一斑。比起歐美發達國家的同齡人16歲就要經濟獨立來說,差距較為明顯??墒?,換個角度思考,這也是我們提高大家經濟意識的一個突破口,需培養和加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清崎曾經說過:“理財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系,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痹谠L談中,當問及對理財的認識時,很多同學表示陌生。

從生活資金來源和消費的多樣化,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中國當代大學生生活的多彩和活躍開放。像生活資金來源中增加了男(女)朋友一項,支出中增加了交際和通訊兩項,可以看出大學生生活上的一些變化,人際交往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緊跟信息時代的潮流,手機,電腦,mp3等基本普及。51.14%的大學生手機、電腦、mp3這些所謂的“三電”都有了,28.41%的學生擁有其中的兩樣,15.91%的至少擁有其中的一樣。有趣的是不管被調查者的經濟狀況如何,調查結果依然是普及率很高。在擁有手機的群體中,月花費高于100元的占到48%,已經接近一半。對于這部分人,按照每條短信0.1元,話費每分鐘0.3元計算,意味著每天要打十幾分鐘電話或是發幾十條短信,顯然,這些不是都有必要的。也就是說,在手機消費方面,不理性、高開銷的情況還是存在而且頗嚴重的。相比之下電話卡的開支就比較小了。調查顯示,大一的時候電話方面支出較多,而大三除了極個別人外似乎這方面的支出銳減,而我們的數據也基本反映了這個特點,月支出在20—50元和20元以下的分共達到67%,接近七成的同學每月都很少打電話,或每個電話時間較短。即使考慮到目前的手機普及率,大家這方面的消費還是比較的合理,這可能與在校生平時時間緊張有關。

從被調查者花費在著裝和流行雜志、唱片等方面的金額上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是比較理性的,有一定的原則。也會適當的根據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和生活費水平做出適當的調整,選擇合適的相應價位商品、相應購物場所,基本上能夠理性地面對推銷員的熱情推銷。很少學生會盲目狂熱地追求潮流時尚和名牌,攀比的現象不是很突出。被調查學生在購物的時候通常更關心商品的質量和價格,各占了62.83%和9.15%,同時也有19.05%的被調查者更為關心的是商品的外形,可見大學生消費中既存在理性的一面,也有幼稚和不成熟的一面,還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的良好引導。

消費層次一定程度兩極分化這是大學生消費中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據有關資料顯示,武漢大學生中其中年消費最高的達到28500元,而年消費最低的只有2100元。大學生年支出均值為8383.96元。這其中有92.7%的大學生把家庭供給作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占其總消費的70%以上。家庭收入越高,對學生的經濟供給越多,構成大學生消費的一種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現在旅游、電腦、手機和娛樂等方面的消費上。在我們的調查中也體現出了大學生消費的兩極分化,不過高消費的人還是少數的,僅1.14%的被調查者每月生活費在1200以上。而生活水平較低的學生主要是在娛樂、交際、通訊、衣著等方面比較節儉,學習方面的花銷也會適當減少。

研究了各個方面的支出金額后,我們發現學生們花費最多的事在飲食方面,通訊費用和娛樂費用跟以往調查顯示的結果相比有增長的趨勢,花費在學習方面的金額與其他方面相比所占比例始終較小。由表中數據可看出,飲食方面支出居于250——400的人數最多,“吃飯消費”占總消費的比例較高,因此,大學生這一群體的恩格爾系數較高,這可能是這一群體的特點??傮w來說上大學生的消費仍然處于“溫飽”階段,即吃飯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這種“溫飽”已經有向“小康”過度的趨勢了(這點由我們日益增多的娛樂、通訊支出,潛在戀愛支出就可以看出)?;ㄙM在學習方面的費用所占比例不大從側面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心態不是很積極,學習欲望不是很強烈,經歷過多的放在娛樂和校園生活的其他方面了。學校和社會可以對大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多買書,多讀書,努力發展完善自己,充實自己,提高自身價值。人際交往費用的增長,說明學生越來越重視學校中的人際關系交往,這既是好事但也有值得憂慮的地方。更進一步的思考綜合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的大學學子目前正受到市場經濟的強力沖擊。

在訪談中當問及一學期結束后經濟情況如何時,大部分同學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經超出計劃范圍,甚至有些同學還需要向別人借回家的路費,略有剩余的同學也想著如何把剩余的錢花完,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儲蓄的意識。大學生儲蓄意識的淡薄從我們調查問卷的結果也得到了應證。22.73%的稱自己每月生活費幾乎無余額,50%的學生每月有50—100的余額,僅有10.23%的每月有超過300元的余額。有很多的學生在我們的訪談中都說到,生活費多的就不知不覺多用掉了,也不知道用到哪各方面了,生活費少點也能過出來。由此,大學生消費的計劃性亟待提高。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有幾乎一半的學生每月生活費都有了小數目的結余,相比于2005年的大學生消費調查中的統計結果已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在自我評價和對未來消費的構想中,將近一半(48.86%)的被調查者對自己目前的消費狀態較滿意,希望能夠保持。而,另外40.91%的被調查者認為花銷較大,與自己的預期不符,應該要節約??墒?,大家又一直保持著這種花費勢頭,這也是大學生消費心理脆弱的一定表現。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覺得自己應該加大每月的消費金額。

在走訪的家長和商家中普遍認為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規劃能力差,缺乏理性和自控力。大多數家長認為學生并沒有把錢花到他們希望的那些方面去,而且他們大多表示并不清楚學生花錢的具體情況,還是不是很放心孩子的理財能力,并期望孩子能有經濟獨立的意識和做出相應的一些努力。商家則承認學生的錢比較好賺,可能是因為他們自己賺錢較少,生活費主要來源于父母的緣故。

給大學生合理消費的建議:

建議當代大學生要控制欲望,不要盲目炫耀,更不能攀比,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首先,我們應樹立適應時代潮流的、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逐漸確立正確的人生準則,給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學生的確需要競爭意識,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們都需要爭,生活上次于別人,并不可恥,沒有必要抬不起頭來;

多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購物時不要急于出手,多參考別人的意見;

另外要學會理財,制定每月的開銷計劃,進行消費記帳也是大有幫助的。理財其實也是一種管理能力,如何去管理自己的財富,進而提高財富效能,如何去規劃、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建議社會、學校和家長多給大學生消費方面以引導,如學校可以開辦幾次關于大學生消費和理財方面的講座,開設此方面的課程等,老師多給學生以輔導和指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設計有關大學生健康消費理念的活動專題,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學生良好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促進良好生活作風的形成,進而促進良好學風、校風的鞏固與發展。

家長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消費觀念,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費的原則立場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對象。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并非是掙錢多就可以揮霍無度的。

給商家的建議:

基于被調查學生在飲食、穿著、娛樂等方面的花銷比較大,所以有創業意向和以大學生為主要消費對象的商家可以選擇這些方面的經營項目。學生的主要消費場所集中在超市和學校附近的便利店,有意的商家可考慮在學校附近開家超市,商品質量較好、價格合理、外形好看的商品在學生中銷路較好。商品的價位最好集中在中等將最為暢銷。

學生在校外消費信息的來源主要集中在師兄師姐的介紹和其他方面,商家大可不必花費大量的金錢用于來校宣傳和媒體廣告,這些宣傳方式在學生中都收效甚微。

42.05%的被調查學生從來不在網絡上購物,總結后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安全、質量無保證;前期手續太麻煩;不太習慣。建議購物網站的商家可以考慮下簡化成為會員和購物的前期程序,并提供更為有效的安全保證和質量保證。另外有37.5%的會在網上購物,他們的理由主要是:方便;便宜、有折扣;商品較多,能買到一些不好買的東西。

三、附:在校大學生消費結構調查表以及統計報表

當代大學生消費調查問卷

1.你屬于那種消費水平?(元/月)

A.500以下B.500-800C.800-1200D.1200以上

2.你每月的生活費能有多少余額?

A.幾乎沒有B.50-100C.100-300D.300以上

3.你認為就普通大眾而言多少的月生活消費是高消費?

A.500以上B.800以上C.1000以上D.1500以上

4.你每月的生活費主要花費在哪一方面?

A.吃B.穿C.學習D.通訊工具E.娛樂

5.你每月會消費多少元在著穿和化妝品上?

A.幾乎沒有B.50-100C.100-300D.300以上

6.對于當下普遍流行于大學生中的“三電”(電腦,mp3,手機),你有幾樣?

A.1樣B.2樣C.3樣D.無

7.當推銷員向你推銷陌生產品的時候,你會選擇:

A.只要需要即買B.看推銷員的介紹再買

C.向朋友征求意見再買D.堅決不會買

8.流行雜志、唱片、影碟等時尚商品,你購買么?

A.狂熱購買B.購買C.不購買D.不一定

9.你一般的消費地點是:

A.學校附近便利店B.超市C.高檔的百貨商城D.批發商場等攤販處

10.你的校外消費信息來源是:

A.校內師兄師姐B.校外來校宣傳C.媒體D.其他

11.你的消費來源是(可選多項):

A.家庭B.兼職C.獎助學金D.男(女)友E.其他

12.你重視商品的品牌么?

A.通常非特定品牌的不買B.是,但會考慮其他的品牌

C.不是很重視是不是品牌D.是不是品牌無所謂

13.同種商品,你一般選擇的價位在:

A.最昂貴B.中等偏上C.中等偏下D.最便宜

14.你購物時比較關注商品的哪一方面?

A.質量B.價格C.保質期D.外形E.其他

15.你會在網上購物么?(比如當當網,淘寶網)

A.經常B.偶爾C.看情況而定D.從來沒有

16.你會(或不會)在網上購物的原因是:

17.對未來消費的大概設想:

A.應該更節省一些B.可加大消費額C.基本保持D.其他

附表:

項目生活費(家里)其他收入飲食衣著學習娛樂交際通訊其他

金額(單位:元)

當代大學生消費調查結果統計表

月生活費500以下500~800800~12001200以上

人數145210755

消費來源(收入)家庭兼職獎助學金男(女)朋友其他家庭兼職兼有

人數3906010102530

每月的主要消費飲食穿著學習娛樂通訊交際其他

人數38040355025

三電一樣二樣三樣無

人數7012522510

用于衣著和化妝品的金額幾乎無50~100100~300300以上

人數10022010545

認為的高消費水平500以上800以上1000以上1500以上

人數25105130135

每月余額無50~100100~300300以上

人數1651608515

對未來消費的構想更節約基本保持加大消費其他

人數1802153510

一般消費地點學校附近便利店批發商場等攤販處超市高檔百貨商場

人數1051529545

校外消費信息來源師兄師姐來校宣傳媒體其他

人數1453585180

面對推銷需要就買看看推銷員介紹向朋友征求意見堅決不買

人數9517585110

影碟,雜志狂熱購買購買不購買不一定

人數560205165

品牌忠誠程度非常,否則不買是,會考慮其它品牌不很重視無所謂

人數1020016565

價位選擇最貴中上中下最便宜

人數527014555

關注商品方面質量價格外形保質期其他

人數355601251510

是否網上購物經常偶爾看情況從不

人數2014590185

網上購物的原因方便便宜(有折扣)有趣商品較多時尚

115人100人5人40人5人

不網購的原因覺得不安全不習慣擔心質量照片與實物不符手續太麻煩不需要

95人25人20人15人30人5人

五、參考文獻:

[1]張進輔,我國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特點的調查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02

篇9

關鍵詞:護理專業大學生;人際溝通;重視程度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9-0112-02

人際溝通是臨床護理工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人際交往是護生社會活動和職業活動的基本形式,而人際溝通是護士工作目標的橋梁。在臨床護理實踐中,護患、醫護、護士與患者家屬之間的良好關系的建立,必須依靠護士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因此,人際溝通課程必須作為護士專業的基礎課程,人際溝通能力必須作為護理人才必備的核心素質之一。國外護理人員要求的第一素質就是溝通能力,甚至比操作能力更為重要,并且新的護理模式從單一的疾病護理逐漸轉向整體護理,這就對護理人員的交流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調查旨在明確護理大學生(以下簡稱護生)對交流溝通課程的重視程度,以期為教育部門及醫學院校提供教育管理策略和課程設置上的參考,提高護生人際溝通素養。

一、對象

對本校護理學院2009級本科學生進行護理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模型構建問卷調查,共有213名學生參與,這些學生的學年制為4年,為相同課程編制、同一學期開設并由同一名教師教授人際溝通課程。

二、方法

本調查通過自行設計問卷,并請帶教老師李京彬書記、郭杰老師提出建議,經過預調查后再次修改后發放。內容包括交流溝通能力、人道主義、科研能力等18個二級指標。本研究主要針對護理專業大學生對人際溝通課程的重視程度進行統計和分析。由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到各班發放問卷,對被調查者講明調查目的,被調查者根據問卷的導語獨立完成問卷填寫,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213份,回收問卷205份,回收率96.2%。經統計學分析,全部資料數據錄入SPS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

三、結果

四、討論

(一)護生對交流溝通課程及能力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護生溝通能力是適應社會需求人才的一項不可缺少的能力。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在1989年的《福岡宣言》中指出:“所有醫學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共鳴應該看作與技術不精一樣,是無能的表現?!睂⑷穗H溝通課程作為護理人員的必修課,提高護生人際溝通素養,這是護理學發展的前提。然而,就本統計結果顯示,在結束人際溝通課程教學后,僅有57.6%的學生認為該課程應被設為必修課。其中能夠充分理解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認為人際溝通課程應被設為考試課的學生僅占13.2%,這一現狀反映護生對人際溝通課程及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夠,將直接影響到護生溝通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及現代護理模式的轉變。這就要求我國護理教育必須把提高護生對人際溝通課程的重視程度和培養溝通能力放在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上。護生的溝通能力與操作技術應被視為同等重要。

(二)護生對交流溝通課程不重視的原因

1.教學方法忽視客觀教學規律。教學方法為教師全盤教授,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量化評分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水平的唯一手段。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以課堂為中心,課程教學以講解為中心,教師講解以教材為中心,教學目標以應試為中心。這就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學活動呈單向輸出式,不注重反饋式教學,不利于學生真正理解、體驗并應用溝通能力。

2.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全盤教授式的教學方法,并沒有突出人際溝通課程的實踐性特點。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后,護生并沒有真正地學會應用這門技能,也就不能體會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

3.護生自身原因。護生社會經驗缺乏,臨床護理實踐少,對現代護理模式、國外護理教育體系了解過少,對人際溝通課程的學科性質混淆不清,這一系列原因導致護生在學習本門課程時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力。

4.考核方式不當。本門課程的考核方式同護理專業大部分課程的考核方式一樣,同為筆試。并沒有突出其實用性、實踐性。這種考核方式誤導了教師與學生,造成其“重知識掌握、輕實際應用”的現狀,也就影響了護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不能把溝通能力培養與操作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

(三)護生缺乏人際溝通能力的不良后果

根據中華醫學會的跟蹤調查,醫療糾紛80%源于醫患、護患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據陳光曼報道: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醫院1999年接待的投訴中,因服務態度差、溝通不夠引起的占62.5%;歷年累計的糾紛訴訟中,有一半以上是因為解釋不到位等原因引起的。中華醫院管理學會的調查也表明,當前49.5%的醫療糾紛是因為服務態度造成的。這就說明,溝通不良將會降低疾病療效,并惡化護患關系,導致醫療糾紛。護生缺乏人際溝通能力也不利于我國護理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利于我國整個護理行業的發展,不利于我國現代護理模式的轉變,不利于我國護理事業與國際接軌。

(四)提高護生對人際溝通課程重視度的策略

1.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導教學的教學互動模式,改變教師單向教授,學生學習積極性差的現狀。實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的有效學習模式,最大限度的調動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2.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實踐性強是本門課程的顯著特點。這就要求教師摒棄全盤教授的教學方法,采用角色扮演、臨床示教、召開演講會、小組討論、小課堂等方法進行實踐教學,并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觀看錄像等方式讓學生真正學會應用溝通技巧。

3.改革考核方式。改變單一筆試的考核方式,增加實際演練的考核。并按適當的比例分配筆試與實際操作的分數比重,提高教師與護生對該課的重視程度,注重護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并使護生充分理解和認識到應用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4.增強護生職業價值的理解。護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需使學生明確職業價值觀、關注護理專業新進展、國際護理專業教育及進度,了解現代護理模式轉變的現狀,明確當代護士必需的職業素質和品質,努力提升自己,從而明確學習目標和動力,形成當代護士的職業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李湘平,唐瑩.護理人際溝通知識、態度、行為的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5,20(22).

[2]吳亞君.護生人際溝通學習需要調查[J].護理研究,2007,21(7):1713.

[3]賈啟艾.提高護生人際溝通素養的策略[J].護理研究,2003,17(11A):1290.

篇10

關鍵詞:自主創業;創業能力;創業意識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以來,世界經濟總體趨向低迷。中國作為一個躋身于世界經濟前列的大國卷入這場風暴更是一個必然事件。從2008年至2016年中國經濟從“舊常態”開始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由9%逐漸下降至6.7%,國內生產總值由30萬億元增長至70萬億元??傮w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穩中求進,但是眾所周知經濟增長不意味著經濟發展。截止2016年,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病癥逐一顯現出來,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產能過剩、房地產行業投資增速回落,投資乏力、出口疲軟等因素導致中國經濟增長內生不足,政府財政形勢嚴峻,經濟下行壓力使得中國經濟增長進入一個艱難時期。

就業率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從1999年起我國連續擴大招生規模,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115萬,之后每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上升,截止21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已達705萬。加之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不景氣,高等教育人才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同時伴隨著就業信息不稱,就業崗位與學生所學專業不對口等結構性矛盾,致使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得益于政府高頻率出臺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一部分大學生跳出了找工作大軍之列,開始自主創業。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大學生創業人數占當年畢業總數的2.9%;智聯招聘的《2015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當年的畢業生中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達6.3%。2016年的大學生創業趨向理性,但也維持在較高水平。2017年2月16日教育部出臺修訂版《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規定》提出高校學生可以申請休學創業,參加創新創業等活動以及、獲得專利授權等與專業學習、學業要求相關的經歷、成果,可以折算為學分等一系列鼓勵學生創業政策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制度支持,這也為大學畢業生的創業熱情添柴加薪。

然而在浩浩蕩蕩的創業大軍之中成功率卻不盡如人意。中國創業數據統計:中國創業企業的失敗率高達70%以上,而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2%-3%。70%的企業活不過一年,平均企業壽命不足三年。究其原因,一是創新創業意識不強,二是創新創業能力不足。

關于大學生創業能力與創業意識對其創業的影響,國內外學者展開大量的研究,也得出一些重要結論。然而對掌握更多商業知識的民族地區經管類專業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與其他群體的差別卻很少有人進行專門調查研究。迄今為止,對創業能力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首推創業學領軍人物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他在其論著《創業者》中通過訪談、文獻梳理等方法歸納了創業者所具備的特殊品質,指出了一名優秀的創業者所具備的兩大方面的優秀品質,Chandler用創業者自我評估的方法分析和構建了創業能力及其指標,他認為個體在整個創業過程中需要完成三個角色的工作,及創業的角色、管理的角色和技術技能方面的角色。中國學者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個體的創業能力及其構成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例如高桂娟、蘇洋(2013)通過概念與實證構建了由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組成的大學生創業能力的三維結構圖。但更多的研究及時開門見山直接上升到措施層面。對于創業意識的研究更多的是通過略談大學生創業意識現狀進而重點落在如何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教育模式改進措施上,因此導致創業者不能對其創業意識進行全面地了解,進而不能對癥下藥。雖然有少部分人對少數民族地區經管類大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進行過調查研究(例如李凡、謝立仁、張明親,2008;海麗其姑麗?亞森,2013;陸廷益,2015),但僅僅圍繞某一民族地區展開調研,不能反映所有民族地區普遍狀況。

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學經管類的學生為調研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其現階段的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經管類專業少數民族學生是否具有創業想法以及創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據此進一步探討如何提高民族地區經管類學生的創業成功率。

二、樣本構成情況

本次共發放卷500份,有效問卷427份,回收率85.4%。如圖表一,漢族有100人,占總人數23%,回族173人占總數的41%,土家族29人占7%,苗族、維吾爾族各15人各占4%,其他各少數民族共95人,占總數的22%。

三、經管類學生創業意識現狀分析

(一)就業觀念片面

調查數據顯示(見表1),多數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欠缺,就業觀念片面,從而形成一種思維定式,他們認為就業就是到國企、私企、外企以及政府部門工作并且有固定的收入。當提到自主創業則認為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活動,大多數人屬于風險厭惡者,自然選擇安于現狀。在427個樣本數據中,有153人畢業后選擇自己找工作,占樣本總數的35.83%,這一部分人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比較盲目,或是對未來的就業形勢過于樂觀,創新創業意識薄弱。有106人選擇報考研究生,通過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在未來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能更勝一籌,占總數的16.63%。有71畢業后選擇穩定、可靠、穩妥公務員崗位,獨立創業意識十分欠缺。在此次調查中,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的人有89人,占總體的20.84%(該數據為保守統計,調查中包括一部分大一新生,對于自主創業并未全面、系統的了解,不夠理性。因此我個人認為未來該數據會有下降趨勢。)

(二)對自身缺乏正確、理性的認識,盲目創業

截至目前,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人數呈現上升趨勢,然而很多人在做出創業決定前并未對結合自身狀況進行仔細斟酌,抑或是恰逢好的創業機遇便草率決定創業,這些都可能是加劇了創業風險,導致創業成功率低的重要因素。我們在對大學生產生創業想法或選擇創業的出發點進行調查時數據顯示(見表2),有33人表示創業只是為了賺錢,占到調查總人數的45.83%。同樣有45.83%的人和61.11%人將創業視為積累經驗和鍛煉自己能力的一個途徑,對于最終創業成功與否并不是很在意,還有23%的人之所以選擇創業只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就業問題或者是不適應被管理,選擇自己開辟新天地。在所有的被調查者里面,僅有約33%的人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者擅長的一面,并將自身能力和個人理想等綜合考量最終選擇創業。

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大學生創業想法的誕生太過輕率,風險意識和中長期規劃意識薄弱,對自身能力缺乏全面和正確理性的認識,抱著一種“創業成不成功,先試試再說,說不定就成功了呢”的僥幸心理。這種盲目性的創業是對有限資源的一種浪費,也是一部分人創業失敗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三)對創業環境的了解程度不夠

要想創業成功,首先得有市場意識并且在行動上有所體現,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學會了解消費者對某一產品或服務的需求狀況、消費者偏好及產品結構,知道哪些東西是在市場上所受歡迎的并且有有較大的市場空間的。其次要想創業,必須要關注國家所出臺的有關創業優惠政策,了解國家為創業者所提供的創業環境,有了好的創業平臺和創業制度保障,才能更好地為創業者創業保駕護航。但是,數據顯示這兩方面都未能引起許多創業者的重視。如表3,當問及是否經常關注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相關扶持政策,67.68%的受訪者都表示不經常主動去了解,3.28%的受訪者回答一點也不關注,僅有10.54%的人經常關注并且很清楚國家政策。如表4,在問到是否每周都會去了解市場變化,只有5.15%的人表示每周都會去周邊市場看看,了解某些a品價格和市場需求變化等。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學生創業都對創業的理解存在誤區,他們只知道埋頭干,卻不知道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迎合市場需求,不知道國家對自己創業的領域是否鼓勵支持,有沒有相關的政策扶持從而降低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這也是盲目創業的另一個體現。

四、經管類大學生創業能力現狀

經管類大學生在大學生群體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培養方向決定了他們是創業群體中最有潛力的一支隊伍。研究經管類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可以了解到其創業過程中所欠缺的地方,找出不足據此對經管類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填補知識的空白,從而更好的為經管類學生創業服務。

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創業能力劃分為很多種,本文所研究的創業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與技術才能、利益協調能力、創新創意能力、人際關系和談判能力、風險意識評估能力。

(一)能夠積極運用專業知識,管理與技術才能較強

管理技術與才能主要指行政管理、法律要和稅收、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技能。如表5數據所示,有50%左右經管類專業大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所學過的專業知識,如熟悉基本做賬流程,了解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程序,懂得資金籌集、運用和資金分配、了解商品倉儲運輸、運輸環節及熟練運用電子商務操作平臺進行商品銷售工作等技能,通過創業將所學專業技能很好的運用于實踐,從而很好地提高自身專業技能。

(二)利益協調能力欠缺,亟待提升

數據顯示(見表6),在創業過程中約12%的被調查者不認為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個人與團隊的利益關系,32.32%的人覺得他們不確定能不能協調好個人與團隊利益關系,僅有16%的學生對自己協調利益關系的能力很自信。這表明經管類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協調個人與團隊利益這一能力還有所欠缺,在后期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需加以培養和提升。

(三)缺乏創新創意能力,不善于變通思維

具備創新能力是創業的關鍵,在關于創新能力的調查中,調查數據顯示(見表7),約18%的經管類大學生認為自己非常缺乏創新能力,做事比較循規蹈矩,30%的學生對自己是否具備創新能力持中立態度,而僅有17%的人認為自己非常喜歡“頭腦風暴”,做事常常能夠從多方面進行思考,探索可能性,而不是固定在一種思路或局限在某一方面,具有較好的創新能力。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創新能力非常欠缺,建議多參加學校的創新活動,慢慢培養自己的創新性思維。

(四)缺乏人際交往和談判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就是能夠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并保持良好的關系。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結論指出: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人脈。一個人事業的成功,80%歸因于與別人相處,20%才是來自于自己的心靈。由此可見人脈是一種資源和資本,創業者能否編制出一張高效和良好的人際網絡也是決定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調查數據顯示(見圖2),除了近20%的人認為自己人際交往能力非常差沒有人脈以外,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備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的人占35.6%,僅有近一半的人覺得自己的用于廣泛的人脈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談判能力指能夠有效的進行談判,展現自己的優勢,獲得他人的認可。掌握好的溝通技能亦是創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然而好的溝通能力與好的人際關系并不能畫等號,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通訊工具逐漸代替傳統的面對面交談,大學生已然成為“低頭族”中的主要成員,語言表達能力的每況愈下也成為導致創業者談判能力薄弱的原因之一。體現在調查數據中(見表8),在所有的被調查者中,有55%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缺乏談判能力。因此經管類學生只有充分培養出談判、說服的能力,才能在創業過程中化解與周圍的分歧與矛盾,助力創業成功。

(五)初步具備一定的風險評估能力,但仍需加強培養

對于剛跨出校門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創業時個人意識、國家政策、資金籌集、這些市場、知識能力以及社會資源等都是其在創業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風險因素,而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對他們創業成功大打折扣。因此,具備一定的風險u估能力對于更好的規避創業風險具有重要作用。以資金籌集為例,我們對經管類大學生進行調查,當問到通過何種渠道籌集創業初始資金時,數據顯示(見表9),78.45%的學生選擇政府設立的創業專項資金或優惠貸款,58:48%的人選擇去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80%的人選擇自由資金或父母親友的資助,另有14.5%的人通過風險投資來獲取創業資金。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經管類大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一定的風險評估能力,知道哪些屬于高風險投資,哪些屬于穩健投資,從而有效的降低了創業風險系數,但仍有由少部分人風險意識不強,評估風險的能力較低,需要進一步加強培養。

五、基于經管類大學生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現狀所提出的幾點建議

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是帶動解決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這一問題的一劑良藥,也對積極響應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號召和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是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的重要舉措。但是通過對經管類大學生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現狀的調查,我們發現大學生創業能力和素質非常低、創業意識薄弱,導致創業率低下。因此當前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對經管類大學生正確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培養。本文基于此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一)繼續強化對大學生創業的財政資金扶持和政策保障

調查發現,大學生創業訴求中,首先呼聲最高的仍是創業資金問題,90%大學生創業者希望地方政府可以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更多的資金,同時降低金融機構對大學生創業貸款的門檻,讓他們有錢可創。其次,政府還需出臺更多大學生創業的鼓勵性政策以及能夠降低創業風險的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制度保障,讓他們可以毫無顧慮的創業。

(二)做好企業與高校大學生創業定向培養的有效對接

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利字當頭,考慮到培養大學生創業者不僅不會給企業帶來利益反而會導致企業內部資源外流,因此他們不愿意承擔起培養和強化大學生創業能力這一社會責任,更不樂意與大學生創業者共享創業成功的秘笈。本文認為經管類大學生創業者和企業可以達成如下協議:企業可以將其先進的創業技能和經驗傳授給優秀的大學生創業人才,同時提供創業場所和一部分資金作為投資,讓其盡情施展創業才能,然后達成協議,所創立公司必須為企業所用若干年以后即可獨立。

(三)學校應不斷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高校是培養大學生創業者的主要場所,以往高校的創業課程多為理論教育,學生往往紙上談兵,不能將所學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因此高校在設置創新創業課程是應注意:

一是理論課與實踐課程的有機結合,例如商務談判、ERP沙盤模擬、帶領學生深入企業實地參觀學習等。

二是將創業課程與經管類專業課程相互滲透,將創業知識與專業知識巧妙融合。最后,創業課程應該只針對有興趣創業或有創業想法的學生開設,從而提高課程質量和效率,使得有限的資源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三是高校應加大對在校學生創業政策和創業知識的宣傳,拓展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明白大學畢業以后并非只有就業這一條路可選,還可以自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