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8 22:15: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藝術品市場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晚會包括五個部分,揭曉2007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結果;頒發2007藝術特別獎;2007年度拍賣市場調查報告和2008藝術市場信心度調查結果;并由胡潤百富公布胡潤當代藝術榜。
據悉,一年一度的評選和活動,依托雅昌藝術網獨家的藝術品拍賣量化數據,同時納入媒體傳播和學術評定的標準,以全面、客觀的評估體系,記錄中國藝術界進步與發展的腳印,已經成為藝術行業里最具權威性的品牌。高速發展的中國藝術行業需要學術梳理和系統回顧,藝術中國年度評選活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由權威藝術批評家和文化學者共同組成了評選的專家評審委員會。同時參考媒體和廣大網友的意見,歷時3個多月,評選結果終于揭開神秘面紗。評選方式的系統性和嚴謹性,活動本身的公正性與公信力都使得“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的結果和頒獎盛典成為藝術行業乃至全社會備受關注的一件大事。
、蔡國強首獲國內藝術大獎
2007年,越來越多的藝術界人士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他們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藝術行業內,更產生了深刻的社會影響力。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備受關注。當然,我們現在無法預測未來的美術史如何書寫,但可以深信不疑的是,他們是2007年最具影響力的藝術人物―艾未未、吳冠中、尤倫斯夫婦、方力鈞等獲得此獎項。
年度藝術家的獎項是國內對于藝術家藝術成就與年度貢獻的最高獎項。在國外屢屢獲得大獎的杰出華人藝術家和蔡國強,首次獲得來自中國藝術界的年度獎項,他們、詹建俊、徐唯辛和周春芽一起當選2007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藝術中國組委會發言人表示,中國藝術的長足進步和中國地位的顯著提高,都使得對于藝術的評判話語權轉移。中國藝術行業對于這些藝術家的肯定與判斷必將推動藝術創作并產生更大的國際影響。
青年藝術家是擁有蓬勃生機的新生力量,2007年青年藝術家Unmask小組、王光樂、邱黯雄等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展示了他們非凡的創造力。2007年藝術界的發展,也同樣離不開全社會的積極參與,這一年,有更多的其他行業機構介入到藝術中來。在2007年里,藝術的發展受到各方的支持與推動。同時也因為其社會影響力與號召力為社會做出貢獻。為此, 2007藝術中國組委會設立藝術特別獎。民生銀行品牌管理部總經理何炬星先生獲得此獎項,在他的主導或推動下,國內首個藝術基金面世,給藝術品市場注入強心劑;資助炎黃藝術館,籌建民生現代美術館。在2007年嫣然天使基金慈善拍賣中做出貢獻的藝術家們共同獲得了2007藝術中國年度藝術慈善獎。
第一份拍賣市場調查報告首次公開
2007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頻頻創造高價的一年,海內外各界都不約而同的投來關注的目光。然而完整數據和權威分析的缺失卻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大發展的瓶頸。作為全球第一份中國藝術品市場調查報告,雅昌藝術網對其進行了綜合的整理和編制,是在業內知名的雅昌指數的基礎之上,根據2007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期間,全球范圍內119家樣本拍賣公司的成交數據所得出的專業的分析和結論。
篇2
一、藝術品投資分析
1.藝術品的投資定義。什么叫藝術品投資,簡單說就是在一定時間內通過購買有升值空間的藝術品、經營藝術商業等交易行為并帶來收益,是一種經濟和文化的雙重行為。藝術品投資收藏的成敗取決于收藏家的經濟實力和鑒賞眼光。2014年雅昌?胡潤藝術榜,在100位上榜藝術家中,國畫藝術家超過六成,上榜64位,比2013年減少了3位;油畫藝術家上榜28位,比2013年減少了4位;當代藝術藝術家2位,雕塑藝術家2位。其中,國畫和油畫皆有涉足的有4位。國畫和當代藝術皆有涉足的有1位。從分析上來看國畫占有絕大多數的市場,在這64位國畫藝術家中,寫意畫家占了大多數,像排在榜首的范增、黃永玉、崔如琢等,都是近現代老一輩的寫意國畫家,工筆畫家在藝術品投資中占的比重并不多,這種比重的失調并不是因為工筆人物人畫家沒有收藏價值,而是因為工筆人物畫依舊處在發展當中,沒有形成一個具體的投資標準,正是這樣工筆人物畫在藝術品投資中才體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投資潛力。
二、工筆人物畫投資分析
現在的工筆人畫除了藝術品身份以外,還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存在,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藝術品投資收藏,因為它具備所謂商品的基本屬性價值、使用價值,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工筆人物畫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流通商品,它所謂的使用價值已經具有更高的層次,體現在精神和文化上是用來滿足人們的某種審美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而不是某種物質的工具性的體現。工筆人物畫的存在已歷史久遠,有著極強的藝術欣賞性和歷史價值,從戰國時期的帛畫到現在2014年雅昌拍賣總成交價24162萬元的何家英的作品,工筆人物畫以不同的姿態一次次出現在拍賣投資的現場,投資收藏的可實施性也在穩步提高,市場正在逐步發展。近年新興工筆畫百花爭鳴,也讓我們看到了工筆人物畫潛在的巨大投資性。
1.工筆人物畫投資價值分析。(1)主觀價值。從工筆人物畫本身出發,她的藝術價值就是其本身商品的價值。首先,藝術品的內容、內涵及畫面表現影響其價值的評定。①工筆人物畫內容的選擇,是否可以體現當代社會的現狀,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當反映社會現狀后它的收藏就具有了歷史意義,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漢族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既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性,又具有相當的歷史收藏性。②畫面內涵是藝術品不可或缺,只有內容題材沒有畫面內涵的作品也是沒有收藏意義的。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在2011年嘉德春季拍賣上創4.255億天價,篆書四言聯不僅僅是渾厚自然、端莊大氣,渾厚自然、端莊大氣,更重要的是畫面表達的內涵,對國家民族和平發展的美好祈望和對人間幸福、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③畫面表現具有創新性,梁文博先生2003年的作品《月上中天》,是梁文博先生探索由熟紙、熟絹向生紙結合畫法轉型期的典型代表作。畫面表現手法具有創新性,同時又具有畫面的內容和內涵,所以在北京保利2013春季拍賣會最終以414萬元人民幣的高價落槌,引起業內人士和多家媒體的關注。在這個東西文化碰撞激烈的時代,工筆人物畫正吸收著不同的營養成分并茁壯成長,并在拍賣收藏行業中不斷再創新高,堪為潛力股。(唐勇力2005年畫的《唐人馬球圖》58×58cm (約3.0平尺)于2014年4月以2,875,000元的總價被河南金帝拍賣;唐勇力畫的《白居易詩意》81×57cm (約4.2平尺)于2012年8月以920,000的總價被浙江駿成拍賣;何家英《拉提琴的少女》以320000的價格拍賣;徐樂樂的執扇侍女以¥224,000?元于2014年拍賣。)
其次,工筆人物畫的年份和質量對價值的定位有相當大的影響;工筆人物畫的收藏就像紅酒一樣,品質年份一個都不能少,古代作品的價值我們就不需去質疑,隋唐時期是工筆人物畫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都被收藏在各國博物館內,哪么現當代的作品怎樣來剖析她的收藏價值呢,通過下面的兩個表格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年份質量對于藝術品價格的重要性。同樣的質量,年份越久越有收藏價值,張大千、齊白石、黃胄、徐悲鴻、趙無極、吳昌碩、吳冠中等幾乎都是同一時代的大家,他們都有極高的藝術造詣,但在拍賣收藏上還是要看資歷的深淺和畫作的質量。同樣的年份質量越好越有收藏價值,在第二張現代畫家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年齡不是價格高低的必要因素,畫家本身的名聲、地位和作品的質量才是藝術品價值的影響因素,在藝術品收藏中不能一味的只追求藝術品的年份。在表格中上榜的工筆人物畫家中只有何家英一人,其他上榜的國畫家均為寫意畫家,這也就證明在投資收藏市場中工筆人物畫收藏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2)從外界賦予觀其價值。首先,個人的藝術審美修養以及大眾的審美情趣影響對藝術品價值的衡量。這里要提到的就是一個伯樂于千里馬的關系,拋去已經明顯具有收藏價值的大家作品不去談論,再現當代的作品當中很大一部分收藏家是看眼緣,在作品還不錯的情況下以自己喜歡為主其次。其次,商業化炒作;商業化的炒作對于藝術品價值在短時期內有很強的帶動力。但上文提到了是短時期,工筆畫的最終收藏價值還是要從自身價值為出發點,炒作只是短時間內提升價值的一個小小的因素。最后,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力;不同的時代,往往作品風格也大不相同,作為相對寫實派的工筆人物畫針對不同時期創作的具有社會歷史背景題材的作品帶給觀眾的是另一種感官的沖擊因此也受到了整個藝術品市場的關注。從作品的背景資料入手,例如以建黨90周年,100周年紀念為背景進行創作的作品被叫走紅色題材,這類藏品的收藏不僅僅是藝術品的收藏更是收藏歷史,收藏文化。此藝術品又可稱謂自由的精神生產,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
三、工筆人物畫投資市場分析
經過近20年來的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并引起了媒體、社會空前的關注。這種發展把藝術市場帶到一個嶄新的機會與危機并存的境界。在嘉德2011春拍中,首次推出了古代及近現代書畫聯合夜場,齊白石先生最大尺幅的作品《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圖以8800萬起拍后,經過逾半小時之久的激烈競價,最終以4.255億由一位場內藏家競得,刷新了齊白石個人書畫成交紀錄,也刷新了全球中國近現代書畫成交紀錄。這是藝術品市場的價值回歸的不爭事實,但是藝術品市場的過熱發展已經使藝術收藏市場進入了危險的泡沫期。商業化的炒作一方面在一定時期增強了作品的吸引力,充分挖掘出作品帶來的各種效益,帶動了藝術品拍賣市場;另一方面卻也過分抬高了作品的價值和影響力,給大眾以不真實的感覺,當下的中國藝術品投資剛剛起步,機制還不完善,因而表現出種種隱患,但如果以未來的眼光看待收藏,現在是最佳介入契機。相對稀少的工筆人物畫也將成為投資收藏的新寵。
參考文獻:
[1]北宋張擇端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的藝術造詣
[2]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2010年
篇3
――編者
2011市場荒野,雜草叢生
去年藝術品市場真真假假荒唐走過,宛如一位疾病纏身的垂危老者。尤倫斯拋售幾乎所有當代藝術品;天津文交所首批發行的《黃河咆哮》、《燕塞秋》兩只份額,兩個月的時間經歷暴漲暴跌,引起廣泛爭議。隨著“故宮門”事件尚未平息,臺北“故宮”近期宣布“50年來僅丟失一頁紙和一包鹽”,重重給了我們一記耳光。故宮尚且如此,更不能要求拍賣行“出淤泥而不染”了。上期雜志我們討論過類似真假藝術品的問題,一些連贗品都算不上的偽作卻被指鹿為馬拍出天價,可憐了不懂行的藏家成了冤大頭。出現此情況也在意料之中,業內人士分析,發生的類似事件不是第一次,但也絕對不是最后一次。真真假假暫不談,如果有關統計言論指出贗品比例數據屬實的話,我們中國所謂的藝術市場正在交易的是什么?何故還在有聲有色地運轉?交易的實質難道只是金錢與數字的游戲?
總結2011年,春拍成交額高達445.31億元人民幣(統計時間為1至6月),同比2010年春成交總額增加了107.28%。而秋季拍賣市場中(統計時間為8至12月),雖然作品上拍量、成交量均比春拍增加,但成交總額增加幅度較小。2011秋拍作品上拍數量環比春季增加91.976件,增幅達35.54%,為350.791件,但成交總額增幅進一步下調,為461.97億元人民幣。細究461.97億成交額的背后,拍賣規模的急劇擴張和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之間的矛盾導致2011年秋拍成交率僅為44%。這一輪上漲行情強弩之末的勢頭顯而易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主要受宏觀經濟的影響,2011年春從宏觀經濟觀察顯示整體經濟已經進入下滑的趨勢,但資金流動性相對過剩。
2011年秋,流動性過剩的形勢有所逆轉,不少企業甚至出現資金短缺現象,此一社會資金狀況明顯反映到秋拍成交結果上;第二是賣家對于2010全年乃至2011年春季虛高成交價格的攀比,導致許多拍賣行為了拿貨遷就寄售方的奢望,估價過高,造成流標,第三是由于市場價格高漲帶動賣家逢高套現的沖動,使大量近期成交的作品又涌進市場,因為間隔太短并且過于頻繁換手而遭到買家抵制。
冬去春來自然常態,貨真價實才會保值在資本家的眼里,藝術品的真與假已經無關緊要,他們可以翻江倒海、點石成金。但是藝術品是無辜的,藝術市場的嚴寒正是在拯救藝術,市場冰冷的氣候將會淘汰一些投機商和偽藝術家。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冬季也許會蔓延更長時間,直至那些濫竽充數的小丑們不忍寒冷而離開。留下來的將是純粹的收藏家和執著的藝術家。
針對市場的現狀與走向,有專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擔心我們又要進入一個泡沫時代,我不這么認為。接下來幾個拍賣季可能會遭到一些打擊。但真正昂貴的藝術品是會保持價值的。從2008年起我就預測印度會發生相似的爆發式增長。但我沒意識到印度市場在相當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方投機者的推動。這是中國的優勢所在:他們正在回購自己的文化。這可不是三分鐘熱度的事;他們在相當長時間里會一直這么做的。
――羅曼?克拉伊烏斯(Poman Kracussit)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金融學副教授,《Art+Auction》雜志Databark專欄作家印尼是目前的熱點,但增長最迅速的毫無疑問是中國。它的實際增長也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快,但潛力是巨大的。中國藏家以及幾乎所有的亞洲藏家都在走同樣的一條路:先是買本土藝術家,然后買西方的。這就是為什么在這些地區之間建立橋梁是很重要的,要向中國人推銷日本藝術家,讓印度人去買印尼藝術品,諸如此類。
――洛倫佐?魯道夫(Loregzo gudolf)
Art Stagc Singaponc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兼總監
你可以看到某一些領域需要格外小心;一個藝術家會有一些風光的“瞬間”,這也許跟他的作品的長期價值毫無關系。但是市場不應該被這樣的突然爆發嚇到;你只需要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行了。有一些人是根據市場動態來購買的,買市場偏好的藝術家。我們試圖有意識地和這種動態脫離關系,雖然有時候我們的興趣點的確跟當前熱點是重合的。我的客戶需要的是對他想買的東西在理財角度上給一些看法。他們想知道為什么要買這個,他們付出了什么,要確保這件作品跟藝術家的其他作品是保持一致,性的――或者在花費更多的錢時能夠理性地做決策。這不算一種投資的心態,但肯定是一種理財上的謹慎心態,自2008年市場崩盤以來,這種心態越來越普遍了。大家都想知道更多的信息。
――瑪麗-侯富勒(Mary Hoevele~)
紐約私人交易藝術顧問
從藝術基金這種最受熱議的藝術投資工具來看,我們看到、不斷地看到進入市場的基金數量在穩步提升。從我們手頭的數據看,預計全球藝術基金產業大約有10億美元,其中亞洲的基金大約占三分之一。過去五年的增長是驚人的。我認為關鍵在于人們可以對現有的基金進行“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能夠確認它們得到了妥善的管理――時機架構、利害沖突、優先回報、費用結構,還有具體在操作這些基金是什么樣的顧問公司。在對藝術基金估值是有一個重要因素:他們是如何收費的?在計算管理費時,他們是根據評估價值做的“市值計價”(mark to market),還是通過收購由基金來持有所有資產?
――杰夫?拉賓(Jeff Ralin)
Artvesc Partners藝術顧問公司創始人之一
2012年春拍蓄勢待發
2012年春拍大幕徐徐拉開,今年春拍各大拍賣行早已摩拳擦掌、熱點更迭,準備新一輪的拍賣。一些拍賣行,包括蘇富比、北京榮寶等知名拍賣行,近期陸續公布了一批精品力作。拍賣“春風”襲來,市場仍在冬眠,至于冬眠多久,我們拭目以待。期待市場越冬有所好轉。近日筆者在微訪談中問及臺灣藏家林明哲關于藝術市場冬眠的問題,這里用林先生回答作為結尾:
這是一種大自然的循環,樹葉有落葉,也會長嫩葉;草木也會有死亡與新生。這是一種自然淘汰。有些不好的藝術品,或者是太多的人為的操作,會隨著時間,反映出真正的價值。好的藝術家作品的價值,會自然顯現。――林明哲
參考資料:
篇4
Who is Managing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誰在玩中國當代藝術}
國際拍場頻繁流標
2月6日是中國農歷的除夕,華人忙于迎新除舊之際,倫敦佳士得舉行了“戰后和當代藝術”夜場拍賣。在這場拍賣中總成交額為7293萬英鎊,成交總額尚可,但成交率僅為69%,創下自2003年6月以來倫敦佳士得“戰后及當代藝術”夜場拍賣成交率的新低。其中安迪?沃霍和格哈特?里希特都有作品流拍。這場拍賣結果似乎對之前Art Tactic那份針對當代藝術市場的報告做了印證,國際當代藝術作品的流拍顯然“傳染”了中國當代藝術。
相比2月份佳士得的這場拍賣,當月倫敦蘇富比的“當代藝術”夜場拍賣似乎更令國人關注,因為在此場中有10件中國當代藝術的拍品并且每件都堪稱精品,此前專家對這些作品的期望值就很高,其中法國藏家麥克?博耐特收藏的張曉剛和岳敏君的4件作品都估價不菲:張曉剛三件作品的《大家庭NO.1》估價150-200萬英鎊、《記憶與失憶NO.1》估價50-70萬英鎊、《同志》估價100-150萬英鎊,另外岳敏君的《黑夜里的愚人》估價為75-95萬英鎊,四件作品最終的成交價為170萬、69.25萬、114萬和91.6萬英鎊,雖然成交價格都不低,但是都在估價范圍之內并且張曉剛的三件作品都在剛高出最低估價成交。而另有4件作品被安排在這場拍賣作為“壓軸”出場,但這4件作品中只有劉野的作品《下午的蒙德里安》以52.4萬英鎊成交。方力鈞的《無題》、劉野的《我相信我能飛》、以及岳敏君的作品《制服》均以流拍收場。此前岳敏君的《制服》的估價高達120-180萬英鎊,而市場的表現明顯低于專家的預估。
大量中國當代重量級藝術家作品流拍的現象同樣出現在另一場拍賣中。3月17日,蘇富比拍賣公司的2008春季拍賣會“亞洲當代藝術”專場在紐約舉辦,在曾梵志的《面具No.11》(三張一組),以105萬美元(不含傭金),超出了最高估價100萬美元的同時,很多知名藝術家的作品流拍或者以低于最低估價的價格成交。如張曉剛的《血緣系列:大家庭No.8》成交價為702.75萬元(93.7萬美元),雖然位于該場拍賣成交價格的第二位,但卻低于最低估價100萬美元,《綠軍裝》的成交價為534.75萬元,也低于150萬美元的最低估價,而那件備受矚目的《2001 No.8》,估價高達180萬到250萬美元,占全場拍品總估價的近十分之一,卻遭到了流標的命運。蔡國強2003年受蓬皮杜中心邀請制作的巨幅重要火藥宣紙作品《升降梯:蓬皮杜中心爆破計劃》,估價為50萬到70萬美元,也遭遇流標。耿建翌的一件《The Second Condition》也以其最低估價30萬美金的價格成交。
香港市場堅挺企穩
縱觀佳士得、蘇富比幾場當代藝術拍賣我們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品重要接盤者尚在,盡管和預期有些偏差,但是張曉剛的作品《大家庭NO.1》仍能以170萬英鎊成交,在曾梵志的《面具No.11》仍能以超百萬美元成交這些都是證明。而在國外的這幾場拍賣,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估價過高,也就是在整體大經濟環境不好,人們處在摸不太清行情的時候,過高的估價影響了人們在競拍前購買的信心。而且一些作品在最低估價作品成交,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讓人們感覺市場抬升不足。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部主管林家如在攜春拍作品到北京預展時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她說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市場上的“意外”流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估價過高所致,而且她覺得美國次貸危機對股市、房市的影響并不會波及藝術市場,給出的證據是:藝術品拍賣市場是由頂尖的一些大藏家來支撐,而這些人資產的減少度并不會影響他們在藝術品上的開銷。
我們可以從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的估價來看,顯然冷靜了很多。在“仕丹萊•重要當代中國藝術珍藏”中,張曉剛《血緣:大家庭3號》是張曉剛1995年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尺幅作品(179×229cm),并且參加了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之前的估價為1,950萬―2,700萬港幣(低于張曉剛的作品《大家庭NO.1》約2,301.1―3,069.2萬港幣的估價),最終由居住在美國的一位臺灣藏家通過電話競投,以含傭金4,736.75萬港幣的價格將其收入,此成交價格超過了最高估價2,000萬元,這也創下了張曉剛作品世界拍賣成交的價格紀錄。另外在另一個專場中劉小東的《十八羅漢》(18件)最終以6,192.75萬港元的價格成交,超過此作品之前的最高估價5,500萬港元,同時也締造了該藝術家個人作品的成交記錄。在這兩件作品都是精品的前提下,這一方面證明了香港蘇富比低估價策略起了效用。另一方面如此高價仍有人接手,這也印證了之前林家如說的經濟危機對“高端藏家”影響不大的論調,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為403,042,750港幣 (51,672,148美元)創下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最高紀錄,證明中國當代藝術在香港信心猶在。
大量出貨令人堪憂
在為香港蘇富比可喜的成交結果高興的同時,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不能讓我們視而不見。事實上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際上中國早期當代藝術的藏家就在大量出貨。此次香港蘇富比“仕丹萊?重要當代中國藝術珍藏”108件作品的推出讓人們看得更真切。這些作品的出售者為紐約畫商威廉姆?阿奎維拉(William Acquavella),他開辦的畫廊之前主要經營一些大師如保羅?塞尚和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去年8月,他通過紐約和倫敦的畫商邁克?高蒂(Michael Gouehuis)買下這些作品。僅事隔8個月,阿奎維拉將這些作品的一部分投放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構成了“仕丹萊?重要當代中國藝術珍藏”專場。而其中的另外一部分也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在紐約拍賣。當時高蒂斯以什么樣的價格轉手這些作品不得而知,但他明確表示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3號》在賣給阿奎維拉之前的三年半時間里已經漲了15倍,不知道阿奎維拉又從這次拍賣轉手中賺得多少鈔票。再聯系2月份倫敦蘇富比的“當代藝術”夜場拍賣中,法國藏家麥克?博耐特售出其收藏的張曉剛和岳敏君的4件重要作品;另外,去年菲利普拍賣行推出了“法伯收藏專場”,這些收藏家和經紀人的這些舉動給人一個信息:他們并不看好中國當代藝術的后續市場。而且從今年內地尚未開槌的拍賣公司征集的作品看,重要當代藝術作品出貨特征明顯。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走到如今這個節點似乎還沒有明確性的結論,它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成為中國藝術市場整體走高的主引擎。由此在artprice網站公布的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總額排名中,中國代替法國排名第三,僅次于美國和英國。香港蘇富比國內首拍的良好成績給市場一粒鎮定劑,以此或可推斷今年的當代藝術市場還會走好,但是人們對于它的憂慮也日益增大。
Who will be the Focus in Next Wave of Auctions
{誰是下一波拍場熱點}
自2003年以來的中國藝術市場它一直是在品類的輪轉中一步一步完成整個大盤的擴大,從近現代書畫到當代書畫再到油畫及當代藝術,熱點在不斷的輪轉,這也是市場自身的規律。2003到2005年似乎滿市場都是齊白石、張大千,這幾年又都是“四大天王”,
中國當代藝術成為中國藝術市場提成的主引擎但是我們在如今反過頭來看一下中國書畫,會有不同的認識。
國畫市場增勢明顯
3月23日,嘉德四季拍賣會在北京國際飯店圓滿落槌。此次推出了13個專場共計五千余件拍品,包括中國書畫、瓷器工藝品、古籍善本等在內幾個部分的總成交額高達16,777.303萬元,成交率為75%,創下嘉德四季拍賣會總成交金額的最高紀錄。尤其在與中國書畫相關的4個專場中,上拍作品2192件,成交量為1762件,成交率為80%,總成交額為10,105.88萬元,該項數據也均刷新了嘉德四季拍賣中該門類的成交紀錄。作為中國嘉德在2008年推出的第一場拍賣會,此次中國書畫拍品的數量規模較大。從本次拍賣的成交場面來看,書畫市場的交易十分熱烈,成交價格也表現不俗。當書畫作品市場遭到調整之后,熱點隨之轉向資源豐富,價格較低的當代藝術方面,而恰在這段時期內,之前進行投資炒作而持有大量書畫作品的人便會出貨,市場由爭奪激烈導致的資源稀缺情況改變了。
中國畫市場是一個傳統市場,它一直都有一個廣泛的收藏群體,在市場資源豐富、價格回落之時,之前被高價排擠的人就會再次進入。在香港蘇富比今年春拍書畫看,競爭的信心顯然高過預期,有的作品高出了原估價的十倍以上,如傅抱石的《蘭亭雅集》僅為一件33.1×39.2厘米的小幅鏡心作品,估價為40-60萬港元,而成交價則高達422.5125萬元;林風眠的《秋森》鏡心以205.9125萬元成交,而估價僅為80-120萬港元;齊白石的《荷塘》立軸原預估價為50-70萬港元,而成交價則高達205.9125萬元,高出估價4倍之多。
而目前當代藝術也正是處在相對資源稀缺的階段,一位著名市場人士不無風趣的說:“要是管我要100張齊白石(的作品),我打打電話半個小時就能搞定,如果是要10張張曉剛(的作品),那我只有跳樓了!” 對于當代藝術來說再追高進入風險明顯加大,而在市場不甚明朗之時,或許傳統類別市場會是一個避風港,除中國書畫呈現抬頭之勢外,古玩、瓷器在這幾年中一直是穩定增長的門類。
文玩或成熱點
三月中旬,北京保利和中國嘉德分別進行了瓷雜小拍,成交情況比較理想。
就該場拍賣結果,我們第一時間采訪了嘉德3月15日上午,中國嘉德舉行了嘉德四季第十三期拍賣會。這也標志著今年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春拍”拉開了大幕。15日這天率先舉行的是“瓷器、玉器、佛像、文房工藝品”的專場拍賣。這兩場拍賣的成交總額達到了4,054.4萬元。其中的“瓷器”專場的成交總額為1,966萬元,成交率72%,“玉器、佛像、文房工藝品”專場的成交總額為2,087.8萬元,成交率為79%。
在“瓷器”專場中,一件清乾隆《粉彩御題詩壁瓶》以112萬元成交,共有23件拍品的成交價格在20萬元以上。在“玉器、佛像、文房工藝品”專場中,成交價格最高的一件是以57.1萬元成交的明《犀角雕花卉杯》,明《銅鎏金加漆金真武大帝像》(一組四件)以56萬元成交,這一場中有3件成交價格超過50萬元,20件拍品的成交價格在10萬元以上。
嘉德四季瓷器工藝品部的經理劉越先生說:“通過這兩場拍賣所取得成交結果,我感覺瓷器雜項的市場行情穩中有升,因為這部分市場中的買家比較成熟,所以瓷器雜項的市場價格一般不會大起大落,行情一向比較穩定。在瓷器這部分,目前明清官窯瓷器依然是市場的熱點,尤其是明清出自景德鎮燒造的官窯瓷器最受藏家的追捧。從類別上來講,“青花瓷”的成交最為活躍,另外單色釉瓷器和粉彩瓷器的行情也比較“熱”,目前的市場中只要有精品出現,肯定也會拍出較理想的價格。”
劉越同時談到了今年雜項市場有可能出現的兩個變化:
一是玉器普漲:由于近兩年新疆和田玉玉料的數量急劇減少,玉器的價格上漲很快,所以玉器整體交易的行情有所升溫。具體到拍賣市場,目前一些大的玉器擺件越來越受到藏家的關注,這與前兩年小的、適合把玩的玉擺件受市場歡迎的情況有所變化。
二是文房類拍品逐漸受歡迎:主要是因為這類拍品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并且它們適合近距離把玩。這類拍品中一些有特色的東西比較受藏家看好,以前瓷器是瓷器雜項市場的“主角”的狀況在今年可能會發生變化。
3月14日,保利的新春拍賣以“瓷器、玉器、工藝品”作為“開年大戲”,上拍作品877件,成交率66%,總成交額為1,397.2萬元,有26件拍品的成交額超過10萬元。成交價格最高的拍品是以48.1萬元成交的清乾隆《銅象耳鹿頭尊》,另一件清乾隆《青花纏枝蓮鋪首尊》以41.4萬元成交。保利瓷器工藝品部主管李移舟先生認為:“我們這場拍賣的定位在中小型拍賣,拍賣結果與我們自己相比是進步的。瓷器這部分的清代官窯瓷器還是市場的熱點,從類別上來講,“青花”還是很穩定的,粉彩瓷器也是不錯的,斗彩的價格更高一些。從這場拍賣的成交前10位來看,“青花瓷”占據了7席。
對于文房類拍品的行情,李移舟和劉越有類似的認識。他說:“收藏這類拍品的藏家主要還是出于他們自己對這類東西喜歡,覺得很有收藏樂趣。另外,很多收藏瓷器的藏家也對文房類拍品比較喜歡,這兩部分的藏家其實是有重合的。文房類拍品的價格比較有彈性,價格目前漸漲。”
本場中,一件清乾隆《銅鎏金無量壽佛像》以6.72萬元成交。對于佛像類拍品的行情,李移舟先生認為:“這部分購藏的人群既有從工藝品收藏角度介入的,也有很多信佛的藏家,還有的藏家是從“宮廷藝術”角度介入,尤其是一些明清宮廷佛造像,它們的造型精致,藝術價值較高,成為藏家首選。”
對于今年瓷雜市場的整體行情,李移舟的判斷是:“瓷器的行情肯定會更好,雜項漲幅會比較大,尤其是木器以及一直被市場所低估的明清銅器可能會是新的成交亮點。”
瓷雜高端市場堅挺
嘉德四季的拍賣和北京保利的瓷雜小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眾收藏市場的一些情況,但是高端的市場資源一直被國際市場所占領。
3月19日,紐約佳士得2008春季拍賣會舉槌,主打瓷器古董。 在其中國瓷器工藝品專場中,作品的上拍量為370件,成交量為285件,成交率為77%,總成交金額為15,185.044萬元。從高價作品來看,上千萬元以上拍品就占2件,即一件五代遼時期的《鎏金銅菩薩坐像》估價為100-150萬美元,成交價則達1,878.75萬元(250.5萬美元),另一件《龍泉窯青瓷瓶》估價80-120萬美元,成交價則高達1,710.75萬元(228.1萬美元),高出了最高估價兩倍以上。而百萬元以上拍品則有29件,占成交量的10%。該專場中佛像作品的成交引人注目,除成交價格位居榜首的上述《鎏金菩薩坐像》外,另一件《鎏金文殊菩薩像》的成交價也為786.75萬元。此外,在瓷器上,一件釉下彩紅紋罐成交價為576.75萬元,另一件精美的景泰藍鐘的成交價也為492.75萬元,成交價格普遍高出最高估價。
香港蘇富比今年春拍在瓷雜方面也是捷報頻傳。香港中國陶瓷拍賣的成交額為757,970,250港幣 (97,175,674美元)創中國陶瓷藝術品拍賣的新高。其中明朝宣德金胎鏨“趕珠云龍”紋嵌寶石叁足蓋爐拍出116,807,500港幣創中國金屬制品的世界拍賣紀錄;“南宋官窯粉青釉紙瓶(《玉津園》款)”拍價港幣67,527,500港幣,創下了宋代陶器的最新記錄;“清乾隆金胎掐絲琺瑯開光式畫‘仕女花鳥’圖多穆壺”拍價為56,327,500港幣,創下了清代金制品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