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設備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08:12: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子設備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電子設備論文

篇1

關鍵詞:電子設備電磁兼容性干擾源有效抑制

1引言

隨著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的電子設備已廣泛地應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前,電子設備已處速發展的時期,并且這個發展過程仍以日益增長的速度持續著。電子設備的廣泛應用和發展,必然導致它們在其周圍空間產生的電磁場電平的不斷增加。也就是說,電子設備不可避免地在電磁環境(EME)中工作。因此,必須解決電子設備在電磁環境中的適應能力。電磁兼容性(EMC)是一門關于抗電磁干擾(EMI)影響的科學。目前,就世界范圍來說,電磁兼容性問題已經形成一門新的學科。電磁兼容的中心課題是研究控制和消除電磁干擾,使電子設備或系統與其它設備聯系在一起工作時,不引起設備或系統的任何部分的工作性能的惡化或降低。一個設計理想的電子設備或系統應該既不輻射任何不希望的能量,又應該不受任何不希望有的能量的影響。

2電磁干擾源的分類

各種形式的電磁干擾是影響電子設備電磁兼容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它是電磁兼容性設計中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

2-1內部干擾

內部干擾是指電子設備內部各元部件之間的相互干擾,包括以下幾種。

(1)工作電源通過線路的分布電容和絕緣電阻產生漏電造成的干擾;(與工作頻率有關)

(2)信號通過地線、電源和傳輸導線的阻抗互相耦合,或導線之間的互感造成的干擾;

(3)設備或系統內部某些元件發熱,影響元件本身或其它元件的穩定性造成的干擾;

(4)大功率和高電壓部件產生的磁場、電場通過耦合影響其它部件造成的干擾。

2-2外部干擾

外部干擾是指電子設備或系統以外的因素對線路、設備或系統的干擾,包括以下幾種。

(1)外部的高電壓、電源通過絕緣漏電而干擾電子線路、設備或系統;

(2)外部大功率的設備在空間產生很強的磁場,通過互感耦合干擾電子線路、設備或系統;

(3)空間電磁波對電子線路或系統產生的干擾;

(4)工作環境溫度不穩定,引起電子線路、設備或系統內部元器件參數改變造成的干擾;

(5)由工業電網供電的設備和由電網電壓通過電源變壓器所產生的干擾。

3干擾的傳遞途徑

當干擾源的頻率較高、干擾信號的波長又比擾的對象結構尺寸小,或者干擾源與擾者之間的距離r>>λ/2π時,則干擾信號可以認為是輻射場,它以平面電磁波形式向外副射電磁場能量進入擾對象的通路。

(2)干擾信號以漏電和耦合形式,通過絕緣支承物等(包括空氣)為媒介,經公共阻抗的耦合進入擾的線路、設備或系統。

如果干擾源的頻率較低,干擾信號的波長λ比擾對象的結構尺寸長,或者干擾源與干擾對象之間的距離r<<λ/2π,則干擾源可以認為是似穩場,它以感應場形式進入擾對象的通路。

(3)干擾信號可以通過直接傳導方式引入線路、設備或系統。

4電磁兼容性設計的基本原理

4-1接地

接地是電子設備的一個很重要問題。接地目的有三個:

(1)接地使整個電路系統中的所有單元電路都有一個公共的參考零電位,保證電路系統能穩定地干作。

(2)防止外界電磁場的干擾。機殼接地可以使得由于靜電感應而積累在機殼上的大量電荷通過大地泄放,否則這些電荷形成的高壓可能引起設備內部的火花放電而造成干擾。另外,對于電路的屏蔽體,若選擇合適的接地,也可獲得良好的屏蔽效果。

(3)保證安全工作。當發生直接雷電的電磁感應時,可避免電子設備的毀壞;當工頻交流電源的輸入電壓因絕緣不良或其它原因直接與機殼相通時,可避免操作人員的觸電事故發生。此外,很多醫療設備都與病人的人體直接相連,當機殼帶有110V或220V電壓時,將發生致命危險。

因此,接地是抑制噪聲防止干擾的主要方法。接地可以理解為一個等電位點或等電位面,是電路或系統的基準電位,但不一定為大地電位。為了防止雷擊可能造成的損壞和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電子設備的機殼和機房的金屬構件等,必須與大地相連接,而且接地電阻一般要很小,不能超過規定值。

電路的接地方式基本上有三類,即單點接地、多點接地和混合接地。單點接地是指在一個線路中,只有一個物理點被定義為接地參考點。其它各個需要接地的點都直接接到這一點上。多點接地是指某一個系統中各個接地點都直接接到距它最近的接地平面上,以使接地引線的長度最短。接地平面,可以是設備的底板,也可以是貫通整個系統的地導線,在比較大的系統中,還可以是設備的結構框架等等。混合接地是將那些只需高頻接地點,利用旁路電容和接地平面連接起來。但應盡量防止出現旁路電容和引線電感構成的諧振現象。

4-2屏面

屏蔽就是對兩個空間區域之間進行金屬的隔離,以控制電場、磁場和電磁波由一個區域對另一個區域的感應和輻射。具體講,就是用屏蔽體將元部件、電路、組合件、電纜或整個系統的干擾源包圍起來,防止干擾電磁場向外擴散;用屏蔽體將接收電路、設備或系統包圍起來,防止它們受到外界電磁場的影響。

因為屏蔽體對來自導線、電纜、元部件、電路或系統等外部的干擾電磁波和內部電磁波均起著吸收能量(渦流損耗)、反射能量(電磁波在屏蔽體上的界面反射)和抵消能量(電磁感應在屏蔽層上產生反向電磁場,可抵消部分干擾電磁波)的作用,所以屏蔽體具有減弱干擾的功能。

屏蔽體材料選擇的原則是:

(1)當干擾電磁場的頻率較高時,利用低電阻率(高電導率)的金屬材料中產生的渦流(P=I2R,電阻率越低(電導率越高),消耗的功率越大),形成對外來電磁波的抵消作用,從而達到屏蔽的效果。

(2)當干擾電磁波的頻率較低時,要采用高導磁率的材料,從而使磁力線限制在屏蔽體內部,防止擴散到屏蔽的空間去。

(3)在某些場合下,如果要求對高頻和低頻電磁場都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時,往往采用不同的金屬材料組成多層屏蔽體。

4-3其它抑制干擾方法

(1)濾波

濾波是抑制和防止干擾的一項重要措施。濾波器可以顯著地減小傳導干擾的電平,因為干擾頻譜成份不等于有用信號的頻率,濾波器對于這些與有用信號頻率不同的成份有良好的抑制能力,從而起到其它干擾抑制難以起到的作用。所以,采用濾波網絡無論是抑制干擾源和消除干擾耦合,或是增強接收設備的抗干擾能力,都是有力措施。用阻容和感容去耦網絡能把電路與電源隔離開,消除電路之間的耦合,并避免干擾信號進入電路。對高頻電路可采用兩個電容器和一個電感器(高頻扼流圈)組成的CLCMπ型濾波器。濾波器的種類很多,選擇適當的濾波器能消除不希望的耦合。

(2)正確選用無源元件

實用的無源元件并不是“理想”的,其特性與理想的特性是有差異的。實用的元件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干擾源,因此正確選用無源元件非常重要。有時也可以利用元件具有的特性進行抑制和防止干擾。

(3)電路技術

有時候采用屏蔽后仍不能滿足抑制和防止干擾的要求,可以結合屏蔽,采取平衡措施等電路技術。平衡電路是指雙線電路中的兩根導線與連接到這兩根導線的所有電路,對地或對其它導線都具有相同的阻抗。其目的在于使兩根導線所檢拾到的干擾信號相等。這時的干擾噪聲是一個共態信號,可在負載上自行消失。另外,還可采用其它一些電路技術,例如接點網絡,整形電路,積分電路和選通電路等等。總之,采用電路技術也是抑制和防止干擾的重要措施。

5電磁兼容性問題的規范和標準

干擾特別委員會(CISPR),主要研究無線電系統中干擾噪聲的測量。1976年,CISPR開始制訂電磁干擾的EMI標準。1900年10月在幾經修訂基礎上公布再版標準,隨后該委員會還與國際無線通信資詢委員會一起審議,為電子產品電磁兼容性的檢測制訂數據要求及具體方法。制訂了以信息技術裝置噪聲為對象的“工業、科學及醫療用無線電儀器的干擾特性允許值及其測量方法”(標準11號);“車輛、機動船和火花點火發動驅動裝置無線電干擾特性的測量方法及允許值”(標準12號);“無線電和電視接收機的無線電干擾特性的測量方法及允許值”(標準13號)等。直至1992年中期,國際EMI標準才最終完善起來。CISPR推薦的容限已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采納,并作為其國家條例的基礎。

無線電發射機功率電平是影響周圍無線電電子設備,產生干擾電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無線電發射機功率電平應該受到限制。例如,根據無線電通信咨詢委員會357-1號建議,在衛星通信系統和地面微波中繼通信線路共同使用的(5800~8100MHz)頻段上,當給到天線上的功率不超過13dBW時,應該限制微波中繼通信線路的發射機有效輻射功率(即發射機功率和天線增益的乘積)數值為55dBW。建議同時限制衛星通信的地面站的功率及通信衛星輻射功率通量密度。許多其它的無線電業務,例如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的,移動通信系統等的發射機功率的最大值也應該受到限制。

頻率規劃在全國和全世界范圍內已被廣泛采用,是提高射頻資源利用率的一種途徑,也是保證無線電電子設備電磁兼容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應嚴格按照國際協議(無線電頻率分配表)和全國文件,實行國家、地區的頻帶劃分和業務之間的頻帶分配。根據頻率—空間分配的原理進行無線頻道分配。頻率規劃必須保證每個無線電電子設備干擾電平最小,或消除干擾,由國家無線電管理委員會負責協調。

近年來,我國許多部門都在開展電磁兼容性的試驗研究和有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標準和規范。例如,國家標準GB3907-83為工業無線電干擾基本測量方法;GB4824.1-84為工業、科學和醫療射頻設備無線電干擾允許值;GB6279-86為車輛、機動船和火花點火發動機驅動裝置無線電特性測量方法及允許值等。國家無線電管理委員會對工、科、醫等電子設備的使用頻率、帶寬和最大輻射場強都作出了具體規定。這對保證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和人民的正常生活以及促進現代科學技術更迅速發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6一些典型電磁兼容性問題的解決

由于電子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應用,在人類活動的空間無處不充斥著電磁波,因此,電子設備不解決電磁波干擾問題,就不能兼容工作。在實際應用中,人們在研究抗干擾技術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不斷地研究出許多實用的方法來消除電磁干擾。

實驗發現汽車工作時,電磁干擾相當突出,嚴重時會損壞電子元器件。因此,汽車電子設備的電磁環境最為惡劣,汽車電子設備的電磁兼容性問題也特別受到人們的重視。汽車點火所產生的高頻輻射最為突出。日本和美國等先進國家的環保部門為防止汽車電氣噪聲對環境的污染,規定只能使用帶阻尼(如碳芯)的屏蔽線作為點火線,實踐表明這是很有效的措施。

為了解決微電技術,尤其是計算機在汽車上的應用和推廣,根據需要和實際要求,可以設計出效果良好的濾波電路,置于前級可使大多數因傳導而進入系統的干擾噪聲消除在電路系統的入口處;可以設置隔離電路,如變壓器隔離和光電隔離等解決通過電源線、信號線和地線進入電路的傳導干擾,同時阻止因公共阻抗、長線傳輸而引起的干擾;也可以設置能量吸收回路,從而減少電路、器件吸收的噪聲能量;或通過選擇元器件和合理安排電路系統,使干擾的影響減小。

微機設備的軟件抗干擾主要是穩定內存數據和保證程序指針。微機是一個可編程控制裝置,軟件可以支持和加強硬件的抗干擾能力。如果微機系統中隨機內存RAM主要用于測量和控制時數據的暫時存放,內存空間較小,對存放的數據而言,若將采集到的幾組數據求平均值作為采樣結果,可避免在采集時因干擾而破壞了數據的真實性;如果存放在隨機內存中的數據因干擾而丟失或者數據發生變化,可以在隨機內存區設置檢驗標志;為了減少干擾對隨機內存區的破壞,可在隨機存儲器芯片的寫信號線上加觸發裝置,只有在CPU寫數據時才發。軟件抗干擾的措施也很多,如數字濾波程序、抗窄脈沖的延時程序、邏輯狀態的真偽判別等。有時候,必須采用軟件和硬件相結合的辦法才能抑制干擾,常用的辦法是設置一個定時器,從而保護程序正常運行。

近年來,電子儀器向著“輕、薄、短、小”和多功能、高性能及成本低方向發展。塑料機箱、塑料部件或面板廣泛地應用于電子儀器上,于是外界電磁波很容易穿透外殼或面板,對儀器的正常工作產生有害的干擾,而儀器所產生的電磁波,也非常容易輻射到周圍空間,影響其它電子儀器的正常工作。為了使這種電子儀器能滿足電磁兼容性要求,人們在實踐中,研究出塑料金屬化處理的工藝方法,如濺射鍍鋅、真空鍍(AL)、電鍍或化學鍍銅、粘貼金屬箔(Cu或AL)和涂覆導電涂料等。經過金屬化處理之后,使完全絕緣的塑料表面或塑料本身(導電塑料)具有金屬那樣反射(如手機)。吸收、傳導和衰減電磁波的特性,從而起到屏蔽電磁波干擾的作用。實際應用中,采用導電涂料作屏蔽涂層,性能優良而且價格適宜。在需要屏蔽的地方,做成一個封閉的導電殼體并接地,把內外兩種不同的電磁波隔離開。實踐表明,若屏蔽材料能達到(30~40)dB以上衰減量的屏蔽效果時,就是實用、可行的。

由于電子技術應用廣泛,而且各種干擾設備的輻射很復雜,要完全消除電磁干擾是不可能的。但是,根據電磁兼容性原理,可以采取許多技術措施減小電磁干擾,使電磁干擾控制到一定范圍內,從而保證系統或設備的兼容性,例如,通信系統最初設計時,就應該嚴格進行現場電波測試,有針對性地選擇頻率及極化方式,避開雷達、移動通信等雜波干擾;高壓線選擇路徑時,應盡量繞開無線電臺(站)或充分利用接收地段的地形、地物屏蔽;接收設備與工業干擾源設備適當配置,使接收設備與各種工業干擾源離開一定距離;在微波通信電路設計中,為了減少干擾,可采用天線高低站方式調整微波電路反射點,并利用山頭阻擋反射波,使之不能對直射波形成干擾。另外,微波鐵塔是獨立的高大建筑物,應采用完善的接地、屏蔽等避雷措施。

篇2

關鍵詞:電子設備;安全試驗;試驗規范

引言

就電子設備的質量和可靠性而言,我們的設備在電磁兼容等方面取得了較全面、深入的進步;然而在安全試驗和設計方面差距仍較大。只有先深刻理解了關于安全試驗的標準與要求,才可能有針對性地做出設計和改進。

1電子產品安規試驗的一般原則要求

試驗之前應理解如下一些原則要求。

1)產品安全測試前,應首先確認設備的移動性、設備對電擊的保護類型、與電源連接的方式、以及污染的等級等;

2)列出所有經過認證或未經認證的安規元器件的清單,確定是否應作為設備的一個組成部分,承受規范規定的有關試驗;

3)除另有說明外均為型式試驗,應在一個樣品上進行,該樣品應承受全部有關試驗;

4)如果設備的設計和結構已清楚地表明某一試驗對設備不適用,則該試驗就不應進行;

5)當元器件未由公認的試驗機構認證,該元器件應作為設備的一個組成部分,承受本規范規定的有關試驗;當元器件已由公認的試驗機構認證,符合與有關的國家標準或IEC元器件標準相協調的某一標準時,不承受有關的國家標準或IEC元器件標準中規定的那部分試驗;

6)跨接在危險電路和安全電路間的封閉和密封的零部件、及灌封零部件,應承受相應的溫度循環試驗和潮濕處理試驗,然后再進行抗電強度試驗,檢驗其是否能提供足夠的絕緣;

7)MOS器件和IGBT器件的封裝材料屬于已認證的材料,不進行耐熱、防火及抗電強度的試驗。

2電子產品安全試驗項目與要求

2.1溫度循環和潮濕處理試驗

對跨接在危險電路和安全電路間封閉的、密封的、和灌封的零部件,應承受相應的溫度循環試驗和潮溫處理試驗,然后再進行抗電強度試驗,檢驗其是否能提供足夠的絕緣(吸濕材料的判定,必要時可通過潮濕試驗處理后進行抗電強度試驗來確定)。

該試驗不做任何判定,僅用于抗電強度測試前對器件的處理。

2.2介電強度試驗

檢驗設備中元器件使用的絕緣材料是否具有足夠的抗電強度。在進行抗電強度試驗前須進行模擬發熱試驗,使這些元器件和部件處于充分發熱狀態。

試驗期間,絕緣不應擊穿。當由于加上試驗電壓而引起的電流,以失控的方式迅速增大時(即絕緣無法限制電流),則認為已發生絕緣擊穿。電暈放電或單次瞬間閃絡不應算是絕緣擊穿。

2.3機械結構試驗

2.3.1機架穩定性試驗

試驗分下列4項,每項單獨進行。

1)當使設備相對于其正常垂直位置傾斜10°時,該設備不應翻倒;

2)對落地設備,在距離地面不超過2m的最不利的高度上,沿任意方向施加大小等于設備重20%的力(但不大于250N),該落地設備不應翻倒;

3)對高度≥1m,質量≥25kg的設備,在距離地面不超過2m的最不利高度上,沿任意方向對設備施加大小等于設備重量20%的力(但不大于250N),該落?設備不應翻倒;

4)對落地設備,當將800N恒定向下的力,在最大力矩點處施加到任何水平工作表面上,或施加到距離地面高度不超過1m,具有明顯支點的表面上,該落地設備不應翻倒。

如果各裝置設計成固定一起、且不作單獨使用的情況,則不須考慮單個裝置的穩定性。

2.3.2部件恒定作用力試驗

本試用來驗檢驗設備的各部件是否具有足夠的機械強度。

具體方法是,用試驗探頭對操作人員接觸區內的整臺設備、或內部的零部件施加30±3N的恒定力,持續5s。

對手柄、操作桿、旋鈕、液晶的屏面不進行該試驗。

2.3.3外殼的恒定作用力試驗

本試驗用來檢驗設備防護外殼的機械強度。

試驗應使用能在直徑為30mm圓形平面上,進行接觸的適用試驗工具,對固定在設備上的防護外殼施加250±10N的恒定力,持續5s。

2.3.4鋼球試驗

可取樣品的完整外殼、或能代表其未加強的面積最大部分進行試驗。

1)垂直沖擊力試驗樣品以其正常的位置支撐好,用一個光滑的實心鋼球,使其自由落到樣品上進行試驗;

2)水平沖擊力試驗將該鋼球用線繩懸吊起來,并使其象鐘擺一樣,從垂直距離為1.3m處擺落下來進行試驗;如果擺落試驗不方便,則可以將樣品相對于其正常位置轉90°安裝,進行垂直沖擊試驗,模擬對垂直或傾斜表面的水平沖擊試驗,以此來代替擺落試驗;

必須注意鋼球試驗不應施加到設備的液晶顯示屏和壓板玻璃上。

2.3.5跌落試驗

本試驗僅適用于檢驗手持式設備和直接插入式設備的機械強度。

將完整試驗樣品從1m高度處,以其最不利結果的位置自由跌落到硬木表面上,樣品應可承受3次跌落沖擊。

2.3.6應力消除試驗

由整臺設備構成的一個樣品(或由外殼、連同任何支撐框架一起構成一個樣品),放入氣流循環的烘箱內承受高溫試驗,烘箱溫度要比溫升試驗時在外殼上測得的最高溫度高10K(但不低于70℃),試驗時間為7h,試驗后使樣品冷卻到室溫。

2.3.7把手及旋鈕松動試驗

如果把手、旋鈕、夾具、操縱桿松動會引起危險時,則應以可靠的方式固定,以便使在正常使用時不會松動。不應使用封口膠和類似的化合物來防止轉動;如果把手、旋鈕等是用來指示開關或類似無轉換位置的、而且它們置于錯誤位置時易引起危險時,則設計應保證不能被置于錯誤的位置上。

對把手、旋鈕、夾具或操縱桿等元件,在軸向施加作用力1min,試驗抗拉脫能力;試驗中,把手、旋鈕、夾具、操縱桿應不會松動、或不能被置于錯誤的位置上。

2.4耐熱和防火試驗

應注意,在進行耐熱和防火試驗時可能會冒出有毒的煙霧;所以在適當的情況下,試驗可以在通風柜中進行,或者在通風良好的房間內進行,但是不能出現可能會使試驗結果無效的氣流。

2.4.1防火外殼的可燃性試驗

對于總質量超過18kg的移動式設備和駐立式設備按如下要求進行試驗。

1)應用3個樣品進行試驗,每一個樣品由一個完整的防火防護外殼組成(或由防火防護外殼上代表壁厚最薄部分、而且要含有通風孔在內的切樣組成)。

2)樣品應按其實際使用的情況進行安裝。在試驗火焰施加點以下300mm處鋪上一層未經處理的脫脂棉。試驗火焰應加在樣品的內表面,位于被判定為靠近引燃源,而有可能被引燃的部位。

對防火外殼的內材料也要進行如上的可燃性試驗。

2.4.2大電流起弧引燃試驗

本試驗用來檢驗樣品在大電流起弧條件下的可燃性。

用一對試驗電極以及可變電感性阻抗負載,與交流220~240V,0~60Hz的電源串聯進行該試驗。引燃受試樣品的飛弧平均數量對于V0級材料不應少于15,對于其他材料不應少于30。

2.4.3灼熱絲引燃試驗

檢驗樣品的可燃性。試驗開始時,電路被通電以使電流通過熱絲產生0.26(1±4%)W/mm的線性功率密度,試驗將繼續到試驗樣品引燃120s止。當引燃發生或已經通過了120s時,中斷試驗并記錄試驗時間。

對于繞線部分已經熔融但仍未引燃的樣品,則當樣品不再和所有熱絲緊密接觸時,試驗應中斷。

2.4.4灼熱燃油試驗

也是檢驗樣品的可燃性。

將一個有完整防火防護外殼底部的樣品,牢固地支撐在水平位置上。在該樣品的下面約50mm處放一淺平底盤,盤上鋪上一層大約為40g/m2的漂白紗布。

取一個帶有澆注嘴和長勺把的金屬小勺,在試樣上的開孔上方約100mm處,以大約1mL/s的流量,將勺中的灼熱油全部平穩地倒入該圖形開孔的中央。

在這兩次試驗期間紗布不應被引燃。

2.4.5材料的可燃性試驗

按如下項目分別進行。

2.4.5.1V0,V1或V2級材料的可燃性試驗

先檢驗樣品的可燃性級別,然后選取該材料或組件的10個樣品,放至試驗火焰上,任一樣品上火焰燃燒的持續時間,對V0級不應超過10s,對V1級或V2級不應超過30s。

2.4.5.2HF1,HF2或HBF級泡沫材料的可燃性試驗

先檢驗樣品的可燃性級別,然后將一個樣品平放在鋼絲網上,樣品的一端與鋼絲網的上彎端相接觸(對組合材料的樣品,應將其泡沫塑料的一面朝上放置)。將樣品放至試驗火焰上,燈焰應移到樣品的下方停留60s,然后將燈焰移開。

此后,應在另外9個樣品上重復進行本試驗。

2.4.5.3HB級材料的可燃性試驗

先檢驗樣品的可燃性級別,然后先用夾子將樣品夾住,并使樣品的縱軸線成水平方向,橫軸線與水平方向成45°。將一塊平整的鋼絲網水平支撐在距樣品最低緣以下,并使樣品懸空端正好直接位于鋼絲網邊緣的正上方。

再將燈焰移到樣品懸空端的規定位置停留30s,或者燒到25mm標記線為止,然后移去燈焰記錄時間。燃燒或灼熱燃燒從樣品較低緣的25mm標記線燃延至100mm標記線為止,然后計算燃燒速度。

2.4.5.45V級材料的可燃性試驗

先檢驗樣品的可燃性級別,然后用安裝在環形架上的夾子,將每一根條樣從其上端夾住,而且應使試驗條樣的縱軸線成垂直方向。本生燈支撐在安裝件的斜面上,使該本生燈的燈管相對于垂直方向處于20°的位置。試驗條樣的窄邊應面對本生燈,在火焰施加點的下方300mm處鋪上一層未經處理的脫脂棉。

火焰應與垂直方向成20°角施加到條樣底部兩個棱角中的一個棱角上,使藍色錐焰的頂端能接觸到試驗條樣。火焰應施加5s,然后移開火焰停燒5s。該操作應重復進行,直到每一根條樣全都燒了5次為止。

2.5外形結構防觸及試驗

可通過本試驗檢驗設備的防觸及性(電擊及能量危險)對外形結構的防觸及性,在目測無法判定的情況下,可利用試驗指和試驗針進行試驗判定。

2.5.1用試驗指進行試驗

試驗時,首先將可拆卸零部件(包括熔斷器座)卸掉,并使操作人員可觸及的門、蓋等打開,然后將試驗指外殼上的開孔時,不應觸及規定的危險零部件。

2.5.2用試驗針進行試驗

試驗時,當試驗針插到外部電氣防護外殼的開孔中時,試驗針不應觸及帶危險電壓的零部件。試驗時,可拆卸的零部件,包括熔斷器座和燈應保持就位,操作人員可接觸的門和蓋罩是關閉的。

2.6接地電阻測量試驗

接地電阻測量試驗主要檢驗接地保護的可靠性。

測量時可利用專用測量儀表,或用測量接地點的電壓和電流的方法經計算得到電阻值。

應測量保護接地端子或接地接觸件與接地零部件之間的電壓降,然后根據試驗電流和該電壓降計算電阻值。電源軟線中保護接地導線的電阻值不應計入該電阻測量值內。

接地端子或接地接觸件,與需要接地的零部件之間的連接電阻不應超過0.1Ω。保護接地導線不應串接開關或熔斷器。

2.7電氣間隙和爬電距離的測量試驗

檢驗電氣間隙和爬電距離是否滿足要求。

2.7.1爬電距離測試方法

沿絕緣表面測得的兩個導電零部件之間、或導電零部件與設備界面之間的最短距離。

2.7.2電氣間隙測試方法

兩個導電零部件之間或導電零部件與設備界面之間的最短空間距離。

2.8電源軟線的拉力試驗及通流量的測試

電源軟線應承受規定的穩定拉力25次,拉力沿最不利的方向施加,每次施加時間為1s。

試驗期間,軟線不應受到損傷,可通過外觀檢查以及在電源軟線導體和可觸及的導電零部件之間的抗電強度試驗來檢驗,試驗電壓為3000V。

試驗后,軟線的縱向位移量不應超過2mm,該軟線的連接處也不應有明顯的形變。

2.9接線端子導線安裝試驗

檢驗接線端子與導線連接的可靠性。

從具有適當標稱截面積的軟導線的端部,剝去約8mm長的絕緣層,使該多股導線中的一根線懸空,然后將其余線束完全嵌入并夾緊在接線端子內。

在不向后撕裂絕緣層的條件下,這根懸空的線應沿每一個可能的方向彎曲,但不要圍繞隔離保護物銳彎。

2.10電源接口穩態輸入電流測量

設備應在正常負載的條件下,以及在額定電壓或額定電壓范圍中的最低電壓的條件下,待輸入電流達到穩定時進行測量。

預定直接由電網供電的設備,其電路的最小電源容差應按額定電壓的10%來進行設計。

2.11溫升試驗

在正常使用時,設備及其零部件不應產生過高的溫度。

一般應采用熱電偶法來進行測定,而測量繞組的溫度時可采用電阻法。

規定的最大溫升限值是基于設備工作時室內溫度為25℃的假設作出的。試驗期間,室內環境溫度不要求保持在某一規定值上,但須記錄。

試驗應在樣品正常負載條件下進行,首先記錄試驗開始時的室內環境溫度,然后打開電源,使樣品工作在正常負載的狀態,保持狀態觀察溫度變化,當溫度達到穩定時,記錄此時零部件的溫度以及環境溫度。

2.12對地漏電流測量試驗

檢驗設備電源部分對地漏電流是否符合要求。

對無保護接地的II類設備,應對操作人員接觸區內的導電零部件,以及對貼在可觸及的非導電零部件上、面積不超過10cm×20cm的金屬箔進行試驗。金屬箔在被試表面上應占有最大可能的面積,但不超過規定的尺寸。如果金屬箔的面積小于被試表面,則應移動金屬箔,以便能對被試表面的所有部分進行試驗,應注意避免該金屬箔影響設備的散熱。

2.13異常工作和故障試驗

2.13.1元器件的異常工作試驗

檢驗當部分元器件工作異常時,或者誤操作后,對操作人員和維護人員的危害程度。

試驗時應使設備在額定電壓或額定電壓范圍的上限電壓下工作,并在設備上或模擬電路上,一次施加一個下列規定的條件進行試驗。

1)當該機電元件正常通電時,應將其機械動作鎖定在最不利的位置上;

2)如果某個機電元件通常是間斷通電的,則應在驅動電路上模擬故障,使該機電元件連續通電。對出現故障時不易作人員察覺到的設備或機電元件,連續通電時間持續到建立起穩定狀態或引起其他后果為止,對其他設備或機電元件,持續5min或引起其他后果為止。

2.13.2元器件故障試驗

本試驗適用于除電動機、變壓器和機電元件外的元器件和電路。

首先通過檢查設備、電路圖和元器件規范,以此來確定出可以合理預計到會發生的那些故障條件。

如果設備有多個插座連有同一個內部電路,則只須對一個樣品插座進行試驗。與電源輸入有關的一次電路的元器件(如電源線、設備耦合器、EMC濾波元件、開關等),它們互連一個故障條件。

2.14安全電壓試驗(ELV)

小于42.4V的交流電壓或是小于60V的直流電壓叫安全電壓;安全電壓電路僅指在正常工作條件下,在導體與導體之間或任一導體與地之間的交流峰值不超過42.4V或直流值不超過60V的二次電路,一般僅靠基本絕緣而沒有接地,所以不允許操作人員觸摸。

2.15SELV可信性試驗

對于SELV(即安全特低電壓電路),應進行下面的破壞性試驗:

1)在正常工作條件下,模擬基本絕緣擊穿或單一元器件損壞,測試SELV電路的電壓;

2)在一個或幾個互連的SELV電路內,在正常工作條件下,測量其任何兩個可觸及的電路零部件之間的電壓或與保護接地端子之間的電壓;

3)模擬單一基本絕緣失效、單一附加絕緣失效或某一個元器件失效時,用示波器測量SELV電路可觸及的零部件上的電壓。

2.16標牌耐久性試驗

可利用本試驗對標牌的耐久性進行檢驗。

首先,用一塊蘸有水的棉布用手擦拭15s,然后,再用一塊蘸有汽油的棉布用手擦拭15s,試驗完成后標記仍應清析,標記銘牌應不可能輕易被揭掉,而且不應該出現卷邊。

2.17安全標志的檢查

通過目測觀察,標識的原則要求是:

1)設備上必須有能保持長久、清晰易辨的標志或標牌,應給出安全使用設備所必需的主要特征,如額定參數、接線方式、接地標記、危險標記等;

2)由于設備本身的條件所限,不能在其上標出時,必須以其他方式清楚、可靠和有效地將應注意的事項告訴使用人員(例如用操作說明書或安裝說明書的形式),在此情況下,這種文件應視為設備的組成部分;

3)設備上應該清楚地標出制造公司、牌號或商標,如不好實現,則可印在包裝箱上;

4)附上指示燈和按鈕等顏色,在運用中所表示的含義。

篇3

我國煤炭機械電子設備軟啟動技術,近年來得到了廣泛應用,根據軟啟動的工作原理可以將其技術形式分成幾個常見種類:一是機械電子設備的軟啟動,主要是根據設備本身的工作規律來保證;二是機電結構的軟啟動,就是將機械和電機兩種條件相結合的軟啟動;電機電子的軟啟動,這種軟啟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電機或電源特點,以此實現整體軟啟動。

(一)采取液力耦合器采用液力耦合器運用軟啟動技術,但是若輸入或輸出的轉速值無法滿足達到相關標準,那么該液力耦合器與軟啟動技術不能同步運行,這樣就會造成功率損失,增加發熱量,時間長了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如果運用調速型液力耦合器,就會造成電機啟動電流超過額定電流的5-8倍,所以要對電機的啟動次數嚴格控制。由于電機自身結構的限制,只能在小范圍內進行調速,另外系統自身較為復雜,體積較大,尤其是直徑較大的轉動部分,需要利用很大面積進行轉動,所以一些空間狹小的位置,無法得到很好的運用。

(二)大功率變頻調速現階段,變頻器得到了較好發展,功能不斷優化,性能也有所改進,不斷縮小占地空間,所以這種特性在煤礦企業中得到了普遍應用。數字化和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與成熟,使大功率變頻調速器也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三)利用液體黏性制動器液體黏性制動氣作為一種新興的轉動技術,出現于上世紀70年代,利用主動摩擦裝置和從動摩擦裝置,形成的里能夠促進轉動,然后能夠同步主動軸和從動軸,并保護轉動系統,避免過載現象發生。與液力耦合器相比,該裝置體積更小、效率更高,但也存在一些缺點:一是,這種裝置要有效控制自身體積,嚴格限制兩個摩擦片之間的距離,使黏性轉動次數受到限制。另外,啟動轉動系統也會被電動機轉動影響;二是,開啟液體黏性軟啟動設備,通過摩擦力,兩個摩擦片能夠持續轉動,轉動效率受阻,還會增加發熱量。在工作運行中,可以持續供應摩擦片的能量,減少摩擦片之間的阻力,確定兩個摩擦片的相對摩擦力始終存在,但是這種方法容易出現能源損耗,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三是,需要采用多點驅動應用煤礦機械電子設備,并在電動機運行中,保證均衡的輸出功率。

二、軟啟動轉動技術的發展趨勢

近幾年,在分析功率大的軟啟動技術過程中,得出一種全新的機電自動化轉動設備,從采用技術來看,這種設備與國內外現有軟啟動傳動裝置有明顯區別,這種設備在一定時間內被稱為雙向電機差速軟啟動設備,這種裝置能夠對軟啟動技術中的很多問題進行處理,確保功率大的機械電子設備能夠實現軟啟動和停止,速度能夠大范圍調整,并進行自我超載維護,平衡驅動功率。通過這種軟啟動技術,功率大的電動設備在理論上電流為零,是一種真正的空載啟動,能夠對節省電能消耗,周圍電氣和其他設備的使用時間得到相應延長,一些開關和變壓器的選王曉東通化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34300擇標準有所降低,還能將用戶的初期投資節省一部分。軟啟動傳動系統的重要構成有功率較大的主電機和功率較小的副電動機。從結構上分析,減速設備的輸入軸和主要電動機的輸出軸能夠用聯軸器產生聯系,特定結構的太陽輪通過輸入一段進行連接,行星輪和內齒輪圈是太陽輪的主要驅動設備,可以用來輸出動力。軟啟動技術的特征是在內部圈輪差動基礎上固定蝸輪,運用機械運轉模式,連接蝸桿和副電動機,運行軟啟動技術設備后,通過小型變型設備和數字電機控制設備,這些沒有極點的速度調控器能夠輔助電動機運行,令電動機能夠經過主電動機轉動,并確保其空載轉動,連接主電動機電源。所以電動機與預期轉速一致,連上電源之后,電動機的啟動電流不大。工作人員應首先明確輸出軸的軟啟動技術速度,然后將輔助電動機的速度和內圈齒輪速度降低,保證主電動機的動力能夠想輸出軸相接的機械負載上逐漸轉移,以此實現機械電子設備的軟啟動技術。與此同時,采用主電動機和輔助電動機的速度相結合,保證滿足機械電子設備的軟停車應用條件,運用多點驅動模式,比較設備中各主電動機輸出的功率大小,對相應的副電動機的運行速度進行嚴格控制,確保多臺電動設備能夠勻速運轉,并且安全可靠運行,然后有效解決電動機特性不相符的轉動矛盾。這種軟啟動裝置還有以下優勢:傳動效率高、發熱量小、維護成本低等。

三、結束語

篇4

隨著科學技術的大力發展和持續更新,我國電力系統的自動化水平取得了顯著提高,但在其實際運行維護過程,仍然存在諸多不足,阻礙電力系統運行質量的進一步提升。目前,我國電力系統運行維護過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2電力自動化設備綜合監控管理系統分析

基于當前電力系統運行維護中存在的諸多不足,必須積極提升電力系統運行的自動化、智能化、精確化、高效化以及經濟化。本文以某電力工程項目為例,簡要分析電力自動化設備綜合監控管理系統在電網運行中的實際應用。

2.1電力自動化設備綜合監控管理系統構成

該項目主要采用JZN03型電力監控管理系統。電力自動化設備綜合監控管理系統研究文/陳剛隨著計算機、通信以及自動化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力系統運行逐漸朝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電力自動化設備綜合監控管理系統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電力系統運行,在保障電力安全生產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簡要分析電力系統運行維護現存不足,并以某電力工程項目為例,對電力自動化設備綜合監控管理系統的構成與功能實現進行簡單分析,以供同仁參考。摘要依據監控功能劃分,該系統主要分為現場監控層、通信網絡層以及系統管理層三大層面。

2.2電力自動化設備綜合監控管理系統功能

2.2.110kV中壓配電系統的監控功能實現

(1)10kV中壓配電柜的監測。利用微機綜合保護裝置,通過網絡電力儀表用通訊方式來實現對微機綜合保護裝置以及10kV真空斷路器所提供參數與信號的實時監測,并對瀏覽者、管理員、操作者以及工程師的操作權限進行了相應定義。主要監測參數:三相電壓/電流、零序電壓/電流、電能、功率、功率因數以及頻率等。主要監測信號:短路器/負荷開關狀態、彈簧儲能狀態、自動/手動狀態等狀態信號;接地故障、故障跳閘、內部故障、控制回路斷線等故障信號;斷路器位置、接地刀位置、隔離手車位置等位置信號。

(2)變壓器的監測。利用RS485通信接口,通過支持Modbus-RTU協議的現場總線用通訊方式來實現對變壓器溫控器的實時監測,并將相關檢測參數與信號輸送至監控計算機中。主要監測參數:三相繞組的溫度。主要監測信號:超溫報警、故障報警以及冷卻風機停止/運行信號。

(3)直流屏的監測。采取類似于變壓器的監測手段來實現對直流屏的實時監測。主要監測參數:輸出母線電壓/過電壓/欠電壓、蓄電池電壓/電流/內阻等。主要監測信號:失電報警、單體電池失效告警、浮充/均充/預告警等報警信號;系統接地故障、直流故障、控制器故障、高頻開關電源模塊故障等故障信號。

2.2.2系統管理功能的實現

(1)監控界面。借助友好的人機界面,便于運行人員能夠更為準確地、及時地了解并掌握電力系統的整體運行情況,斷路器以及其它配電設備的實時工作/故障狀態能夠在監控界面上通過不同顏色鮮明顯示出來,并且實際運行參數可供用戶隨時查閱。

(2)用戶管理。對于用戶實行分級管理,分為系統管理員、一般操作員與工程配置員3個等級,通常由系統管理員來設置運行人員的操作權限,并通過用戶名與口令字來進行確認,從而確保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

(3)事件報警。對開關的運行狀態變位、故障報警、越線報警以及通訊異常報警等報警信號進行實時監測與準確記錄,并第一時間內彈出相應的報警提示窗口或實現報警圖形。例如,當斷路器出現故障后,只有完全消除故障后,監控畫面上的故障圖標才會消失。

(4)報警信息查詢。對報警類型、報警對象、報警內容、報警時間以及報警狀態等進行有效查詢,便于用戶準確分析事故與高效維護系統。

3結語

篇5

關鍵詞:電力通訊;自動化設備;載波通訊;微波通訊;光纖通訊

一、電力通訊自動化設備

(一)載波通訊設備

一個完整的載波通訊系統,按功能劃分,大體分為調制系統、載供系統、自動電平調節系統、振鈴系統和增音系統。其中前四部分是載波機的主要組成。

1.載波機。電力線載波機概括起來由四部分組成:自動電平調節系統、載供系統、調制系統和振鈴系統。載波機類型不同,各自系統的構成原理、實現方式等都有所不同。調制系統:雙邊帶載波機傳輸的是上下兩個邊帶加載頻信號,只要經過一級調制即可將原始信號搬到線路頻譜;單邊帶載波機傳輸的是單邊帶抑制載頻的信號,一般要經過兩級或三級調制將原始低頻信號搬往線路頻譜。自動電平調節系統:此系統的設置是為補償各種因素所引起的傳輸電平的波動。在雙邊帶載波機中,載頻分量是常發送的,在接收端,將能夠反映通道衰減特性變化的載頻分量進行檢波、整流,而后去控制高載放大器的增益,即可實現此目的;單邊帶載波機,設置中頻調節系統,發信端的中頻載頻一方面送往中頻調幅器,另一方面經高頻調幅器的放大器送往載波通路,對方收信支路用窄帶濾波器選出中頻,放大后,一方面送中頻解調器進行同步解調另一方面作為導頻,經整流后,再去控制收信支路的增益或衰減,從而實現自動電平調節。振鈴系統:為保證調度通訊的迅速可靠,電力線載波機均設置樂自動交換系統以完成振鈴呼叫自動接續的任務。雙邊帶載波機是利用載頻分量實現自動呼叫,單邊帶載波機則設有專門的音頻振鈴信號。載供系統:其作用是向調制系統提供所需載頻頻率。在雙邊帶載波機中,發信端根據調制系統的需要,一般設有中頻載頻和高頻載頻,而且收信端除設有一個高頻載頻振蕩器外,中頻解調器的載頻則主要靠對方端送過來的中頻載頻,以實現載頻的“最終同步”。

2.音頻架、高頻架。在載波通訊中,如果調度所和變電站相距較遠,為了保證撥號的準確性和通訊質量,在調度所側安裝音頻架,而在變電站側安裝高頻架,兩架之間用音頻電纜連接起來。載波機按音頻架、高頻架分架安裝后,用戶線很短,通訊質量明顯提高,另外給遠動通路信號電平的調整也帶來方便。同時,話音通路四線端亦在調度所,便于與交換機接口組成專用業務通訊網。

(二)微波通訊設備

根據微波站的作用,所承擔任務的不同,微波站分為不同類型。根據站型的不同,其設備也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包括以下設備:終端機、收發信機、天饋線、微波配線架、電源、蓄電池、鐵塔等。

1.收、發信機。微波收、發信機的主要任務就是在群路信號與微波信號之間進行頻率變換。在發信通道,頻率變換過程是將信號的頻率往高處變(群路信號變為微波信號),即上變頻。在收信通道,頻率變換過程是將信號的頻率往低處變(微波信號變為群路信號),即下變頻。

2.終端機。微波通訊系統中,必須有復用設備作為終端機,其作用是:在發信端,將各用戶的話路信號,按一定的規律組合成群頻話路信號;在收信端,將群頻話路信號,按相應規律解出各個話路信號。

(三)光纖通訊設備

光纖通訊系統主要包括光端機和光中繼機以及脈沖編碼調制PCM數字通訊設備。

1.光端機。光端機是光纖通訊系統中主要設備。它由光發送機和光接收機組成。在系統中的位置介于PCM電端機和光纖傳輸線路之間。光發送機由輸入接口、光線路碼型變換和光發送電路組成。光接收機由光接收定時再生、光線路碼型變換和輸出接口等組成。光端機中還有其他輔助電路,如公務、監控、告警、輸入分配、倒換、區間通訊、電源等。在實際應用中,為了提高光端機的可靠性,往往采用熱備用方法,使系統在主備狀態下工作,正常情況下主用部分工作,當主用部分發生故障時,可自動切換到備用部分工作,目前應用較多的是一主一備方式。光端機各主要組成部分作用輸入接口:將PCM綜合業務接入系統送來的信號變成二進制數字信號。光線路碼型變換:簡稱碼型變換,將輸入接口送來的普通二進制信號變換為適于在光纖線路中傳送的碼型信號。光發送電路:包括光驅動電路、自動光功率控制電路和自動溫度控制電路。光驅動電路將碼型變換后的信號變換成光信號向對方傳輸。光接收電路:將通過光纖送來的光脈沖信號變換成電信號,并進行放大,均衡改善脈沖波形,清除碼間干擾。定時再生電路:由定時提出和再生兩部分組成,從均衡以后的信號流中抽取定時器,再經定時判決,產生出規則波形的線路碼信號流。光線路碼型反變換:簡稱碼型反變換。將再生出來的線路信號還原成普通二進制信號流。光端機一般采用條架結構,單元框方式。不同速率下工作的光端機,單元框的組成情況也不同。

2.光中繼機。在進行長距離光傳輸時,由于受發送光功率、接收機靈敏度、光纖線路衰耗等限制,光端機之間的最大傳輸距離是有限的。例如34Mbit/s光端機的傳輸距離一般在50~60km的范圍,155Mbit/s光端機的傳輸距離一般在40~55km的范圍,若傳輸距離超過這些范圍,則通常須考慮加中繼機,相當于光纖傳輸的接力站,這樣可以將傳輸距離大大延長。由于光中繼機的作用可知,光中繼機應由光接收機、定時、再生、光發送等電路組成。一般情況下,可以看成是沒有輸入輸出接口及線路碼型正反變換的光端機背靠背的相連。因此,光中繼機總的來說比光端機簡單,為了實現雙向傳輸,在中繼站,每個傳輸方向必須設置中繼,對于一個系統的光中繼機的兩套收、發設備,公務部分是公共的。

3.數字通訊設備。一般來說,數字通訊設備包括PCM基群和高次群復接設備。PCM基群設備是將模擬的話音信號通過脈沖編碼、調制,變成數字信號,再通過數字復接技術,將多路PCM信號變成一路基群速率為2048Mbit/s信號進行傳送,以及將收到的PCM基群信號通過相反的處理過程,還原成模擬的話音信號的一種設備。

二、電力通訊網絡的工作模式

通訊的目的是為了傳送、交換信息。雖然信息有多種形式(如語音,圖像或文字等),但一般通訊系統的組成都可以概括為:信源是指信息的產生來源,這些信息都是非電信息,要轉換成電信號,需要一種變換器,即輸入設備。交換設備是溝通輸入設備與發送設備的接續裝置。它可以經濟地使用發信設備,提高發信設備的利用率。發送設備的任務是將各種信息的電信號經過處理(如調制、濾波、放大等)使之滿足信道傳輸的要求,并經濟有效地利用信道。載波通訊中,載波機的發信部分就是一種發送設備。信道是信息傳輸的媒介,概括地講分有線信道和無線信道。信號在傳輸過程中,還會受到來自系統內部噪聲和外界各種無用信號的干擾各種形式的噪聲集中在一起用一個噪聲源表示。接收設備和輸出設備的作用與發送設備和輸入設備作用相反,它們是接收線路傳輸的信息,并把它恢復為原始信息形式,完成通訊。在電力工業中,現已形成以網局及省局為中心的專用通訊網,并且已開通包括全國各大城市的跨省長途通訊干線網絡。在現行的通訊網中光纖通訊已占主導地位。隨著電力工業的發展,大電站、大機組、超高壓輸電線路不斷增加,電網規模越來越大;通訊技術發展突飛猛進,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更新周期明顯縮短。數字微波、衛星通訊、移動通訊、對流層散射通訊、特高頻通訊、擴展頻譜通訊、數字程控交換機以及數據網等新興通訊技術在電力系統中會得以逐漸推廣與應用。

三、結語

在合理規劃、設計和實施各種網絡的基礎上,如何為電力系統提供種類繁多、質量可靠的服務,就成為擺在電力通訊部門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建立一個綜合、高效的電力系統通訊資源管理系統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項重要基礎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篇6

論文摘要:隨著大量的先進的電子設備在農村小型變電所的廣泛應用,而我們現有的變電所防雷設備只有針對一次設備的,而沒有針對弱電設備的,本文著重介紹變電所弱電設備受雷電傷害的幾種方式及相應的防范措施。

0 引言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縣供電公司所轄35kV變電所的控制、保護、計量、通訊設備陸續改造為綜合自動化設備,各類先進的電子設備由于大量和廣泛的運用,其遭受雷擊危害機率大大增加。尤其是變電所內電子設備,依附于處在受避雷針保護范圍內的一次設備,受雷擊影響概率更大。且采用傳統防雷措施,其防護多有不當,應當引起重視。

1 雷電危害的幾種方式

1.1直接雷擊和繞擊雷云單體浮在大地上空,其所帶電荷拖著地表相反電荷隨風移動。如果途經變電所的避雷針或地表其它突出物(包括高層建筑物),地電荷會導致突出物頂端電場畸變集中。閃電開始之前先是雷云底部的始發先導按間歇分級躍進方式向地表發展,當距地面50~100m時,由避雷針等地表突出物電場畸變集中的地方產生垂直向上的迎面先導。兩者相接,進入直擊或繞擊的主放電階段。

1.2雷電反擊直擊雷電流通過地表突出物的電阻入地散流。如果受雷擊變電所輸電線路來自另一個不同地網的變電所,那么上升的地電位與輸電線上的電位將形成巨大反差,導致與輸電線路相連的電氣設備的損壞。

另一種雷電反擊,對變電所的電子設備危害也不容忽視。雷電流沿變電所的接地網散流,支線上的雷電流和各點電位差異很大。連接在不同等電位地網上的電子設備。

1.3感應雷直擊雷放電的能量通過電磁感應和靜電感應方式向四周輻射,導致設備過電壓放電,則為感應雷。顯然,感應雷危害是大面積的,是電子設備的克星。

事實上,在生產實踐中,雷擊的靜電感應破壞力數倍于電磁感應。靜電感應還可用雷擊的二次效應理論來解釋。帶電雷云飄浮在地表上空,地表帶上與雷云相反的等量電荷。當雷擊過后,雷擊點地表變為電荷的相對空穴,周圍高電荷區域內與地電位相對絕緣的導體上的電荷,將像受突然擊發的水波一樣沖向雷擊點,導致設備打火,絕緣受損和電子設備失效。特別注意的是電子設備的高阻抗輸入回路,信號回路等引線較長,且直接連接的金屬體積較大處,雖然已作電磁屏蔽(采用屏蔽電纜且屏蔽層兩端接地)仍會遭受厄運。

2 變電所現有防雷措施的不足

2.1避雷針為免遭直擊雷破壞,變電所一般設有獨立避雷針和構架避雷針,有些峽谷地帶變電所則采用避雷線保護。其結構均分為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體。防雷原理相同。

避雷針大大增加雷擊概率,使得依附于一次設備的目前正在大量更新的保護、監控、綜自及通訊等微電子設備感受雷害的機率大大增加,損壞方式也多種多樣,使電力生產帶來很大的損失。

2.2避雷器為了防護感應雷和輸電線路的雷電侵入波的危害,變電所采用了避雷器。以前裝設的避雷器大多為裝在線路端的管型避雷器和裝在母線、設備處的閥型避雷器,目前均由性能更好的金屬氧化物避雷器所取代。

由于雷電侵入波主要對35kV以下系統危害較大,變電所著重對35kv和10kV線路入侵波進行防護。對35kV架空進線,一般是采用進線段1—2km的架空避雷線配其兩端的管型避雷器進行防護。對10kV線路,則每條進線均采用一組閥型或氧化鋅避雷器進行防護。對3~10kV配電變壓器,一般只規定了高壓側采用閥型避雷器的保護,對多雷區外送的Y/YO連接的變壓器的只規定了裝設以防變波及低壓側雷電入侵波擊穿變壓器高壓側絕緣的避雷器。

3 針對變電所弱電部分防雷措施

3.1交流電源部分對于交流電源回路采用電源防雷器,電源防雷器能在最短時間釋放電路上因感應雷擊而產生的大量脈沖能量到安全地線上,從而保護電路上的設備。其工作原理如下:在正常情況下,防雷器處于高阻狀態,當電源由于雷擊或開關操作出現瞬時脈沖電壓時,防雷器立即在納秒級時間內導通,將該脈沖電壓短路到大地泄放,從而保護連接與電源上的設備。但該脈沖電壓流過防雷器后,防雷器又變為高阻狀態,從而不影響設備的供電。

3.2通訊設備部分對于網絡通訊設備采用數據線浪涌抑制器,它可以防止浪涌通過數據線間接地進入電子設備。總的來說,很大一部分的浪涌事件并不是由交流電源線上的浪涌引起,并導致主板、調制解調器、串、并行口與其它設備的損壞。

3.3因此對變電站內的綜合自動化設備,我們采用了如下防雷方案:

3.3.1電源線是雷電侵入低壓設備的主要的一條途徑,因此在這里我們對電源線采取多級保護措施。

第一級選用安徽菲邁斯電氣有限公司的FPS01-FBl20型電源防雷器(3只),將從線路中引入的大部分雷電流從此位置泄放八地.作為初級保護,要求防雷器能夠承受直接的雷擊,具有較大的通流量。依據VDE0675第6部分FPS01-FBl20型防雷器屬B類防雷器,該防雷器的通流量特別大,每線的最大通流’尹50KA(10/350u s)。

第二級保護選用安徽菲邁斯電氣有限公司的FPS01-F40/4型防雷器(1只),將通過第一級瀉流后的過電壓進一步限制在對設備無害的水平。作為第二級,要求防雷器具有較低的電壓限制水平.FPS01-F40/4型防雷器的最大通流量為40KA(8/20 u s)。電壓保護水平Up

第三級(由用戶選用)采用安徽菲邁斯電氣有限公司的FPS01-Z6型防雷插座,對重要的敏感設備如遠傳PC、光端機等提供精細保護。

3.3.2調度通信回路采用德國dehn雙絞線信息防雷保護器,防止電話線直接將電源線上的瞬態浪涌傳進來。

3.3.3采用德國dehn雙絞線信息線路過電壓保護器保護pc和終端調的db-9串行口,峰值電壓6000v,可以防止浪涌通過數據線間接地進入電子設備。

3.3.4后臺機的防雷保護后臺機的開關量采集線一般都比較長,在雷擊時比較容易感應過電壓,造成后臺機的損壞,因此我們需要在所有的進入后臺機的開關量采集線上安裝防雷器.開關量采集線的工電壓一般為直流24V,可以選用安徽菲邁斯電氣有限公司的FPS01-F20/DC24防雷器。該變電站的后臺機共有6組開關量采集線引入,共需6只FPS01-F20/DC240

3.3.5 220V直流電源的防雷保護220V直流電源屏為各繼保裝置提供電源,為防止電源線上感應雷電過電壓,造成繼保裝置的損壞和誤動作,需加裝直流電源防雷器,型號為安徽菲邁斯電氣有限公司的FPS01-F40/280V.該防雷器包括3個模塊,其中一個提供正、負極之間的差模保護,另外兩個分別將正、負極對地實施共模保護。

篇7

【論文摘要】:機電產品的安全穩定性設計,包括設計的目的、元器件的選擇、三防設計、抗震設計、電磁兼容性設計、安全性設計和使用與定期維護等。其目的在于提高機電產品的質量。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機電產品在國防、工業、農業、商業、科研和民用等方面的應用種類越來越多,而且都離不開電源技術和其它技術的應用。如果在其應用中忽略了安全穩定性管理,機電產品的質量也不會得到保證。

1.安全穩定性設計的概念

安全穩定性是產品在規定條件下和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所以,安全穩定性是產品質量的時間指標,是產品性能能否在實際使用中得到充分發揮的關鍵之一。安全穩定性設計必須與機電產品的功能設計同步進行,設計人員必須明確可靠性設計的目的并掌握可靠性設計的方法。

2.元器件的選擇對機電產品安全穩定性的影響

元器件的選擇是機電產品可靠性的基礎之一,很多機電產品的失效是由于元器件的性能和質量問題造成的。元器件的選用原則元器件的選用要遵循下述原則:

(1)根據產品要實現的功能要求和環境條件,選用相應種類、型號規格質量等級的元器件;

(2)根據元器件使用時的應力情況,確定元器件的極限值,按降額設計技術選用元器件;

(3)根據產品要求的可靠性等級,選用與其適應的并通過國家質量認證合格單位生產的元器件;

(4)盡量選用標準的、系列化的元器件,重要的關鍵件應選用軍用級以上元器件;

(5)對非標準的元器件要進行嚴格的驗證,使用時要經過批準;

(6)根據國家或本單位的元器件優選手冊選用。

3.三防設計

任何機電產品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工作的,而潮濕、鹽霧和霉菌會降低材料的絕緣強度,引起漏電,從而導致故障。因此,必須采取防止或減少環境條件對機電產品安全穩定性影響的各種方法,以保證機電產品工作中的性能。

3.1防潮設計的原則

(1)采用吸濕性小的元器件和材料;

(2)采用噴涂、浸漬、灌封、憎水等處理;

(3)局部采用密封結構;

(4)改善整機使用環境,如采用空調、安裝加熱去濕裝置。

3.2防霉設計防霉設計的原則

(1)采用抗霉材料,例如無機礦物質材料;

(2)采用防霉劑進行處理;

(3)控制環境條件來抑制霉菌生長,例如采用防潮、通風、降溫等措施。

3.3防鹽霧設計防鹽霧設計的原則

(1)采用防潮和防腐能力強的材料;

(2)采用密封結構;

(3)岸上設備應當遠離海岸。

4.抗震設計

任何機電產品都要經過從廠家到用戶的裝運過程,特別是在振動場合下應用的機電產品,必須采取防止或減少振動環境條件對機電產品可靠性影響的各種方法,以保證機電產品工作中的性能。為此應當充分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印制板上各元器件引腳線長應當盡量短,以增加抗振動能力;

(2)印制板應當豎放并進行加固;

(3)較重的器件應當進行加固;

(4)懸空的引線不宜拉的過緊,以防振動時斷裂;

(5)運輸機電產品時,應當加強防震措施;

(6)振動場合應用的機電產品,應當采用防震措施。

5.電磁兼容性設計

電磁兼容性是指電子設備在電磁環境中正常工作的能力。電磁干擾是對電子設備工作性能有害的電磁變化現象。電磁干擾不僅影響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甚至造成電子設備中的某些元器件損害。因此,對電子設備的電磁兼容技術要給予充分的重視。既要注意電子設備不受周圍電磁干擾而能正常工作,又要注意電子設備本身不對周圍其他設備產生電磁騷擾,影響其他設備正常運行。電磁兼容性控制計劃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落實電磁兼容性管理機構的職責、權限和實施計劃;

(2)電磁兼容性的預測和分析;

(3)制定項目的電磁兼容性標準;

(4)進行項目的頻譜管理;

(5)制定電源、結構、工藝、布局等電磁兼容性的要求;

(6)擬制電磁兼容性試驗大綱。

6.機電產品使用與定期維護

正確使用與定期維護也是提高機電產品可靠性的重要內容。使用機電產品時,首先應當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其次應當嚴格遵循它的使用程序,最后應當對其進行定期維護,這樣才能提高機電產品的可靠性。

6.1移動機電產品的電源是油機和蓄電池,它們的性能好壞是整個機電產品穩定工作的前提。為此,應當對油機和蓄電池正確使用與定期維護。

6.2電器是供電系統中的重要元器件。電器觸頭的燒蝕和絕緣性能的下降,往往導致重大事故。為此,應當對電器進行定期維護。

6.3活動連接件在振動場合下使用的機電產品,其活動連接件易松動,特別是導電的活動連接件松動時,會導致事故的發生。為此,應當對活動連接件進行定期維護。

6.4供電線纜是電能傳遞的路徑,電能的主要參數是電流和電壓。電流在供電線纜中流動時會發熱,發熱將導致供電線纜絕緣強度降低,嚴重的會引起供電線纜火災。電壓對供電線纜的絕緣形成應力,應用中的供電線纜絕緣性能在不斷下降,一旦電壓的應力超過絕緣的承受能力,會造成絕緣擊穿而發生故障。應對位于金屬走線槽口處的線纜應當增加保護套,以防長期磨損而可能發生對地短路的故障。新晨

7.結束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機電產品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其使用條件也越來越苛刻,對機電產品的安全穩定性要求越來越高。明確規范和細化機電產品安全穩定性設計其最終目的在于提高機電產品的質量,增加機電產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資料

[1]本書編委會,機械設計師手冊,機械工業出版,2003.6

[2]丁彬,新編機械設計知識百科,中國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

篇8

【論文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家工業化和建筑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建筑中的諧波危害也與越來越大,本文分析了危害的產生,從兩種性能濾波器的選擇給出了諧波的防治措施,僅供參考。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國家工業化和建筑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大容量電力整流、換流設備以及電子設備在各工業部門和電力系統及其自動控制中的廣泛應用,產生諧波的設備及數量均己劇增,并將繼續增長。實踐表明,來自供電系統的多種異常波形對敏感的電子設備的正常運行構成了嚴重威脅,甚至毀壞硬件,數據丟失,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巨大的。智能建筑中大量的電子設備及電氣設備產生的諧波對配電系統污染嚴重,隨著智能建筑及智能小區的迅速發展,若治理不力,這種污染愈來愈重,將成為公用電網的主要污染源。因此現代智能建筑電氣設計中必須很慎重地考慮諧波以及它的不良影響,綜合治理好智能建筑的諧波和無功功率,對提高公用電網的電能質量以及提高智能建筑的功能和效益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諧波的概念

國際上公認的諧波定義為:“諧波是一個周期電氣量的正弦波分量,其頻率為基波頻率的整數倍”。波形畸變是指交流電力系統中電壓或電流波形偏離正弦波。一個具有非正弦波形的周期變量可以用一組正弦變量及恒定分量之和來表示。頻率與原波形的頻率相同的分量稱為基波,其余頻率為基波整數倍的分量為諧波(hannonic)。諧波頻率和基波頻率的比值稱為諧波的次數。所討論的非正弦畸變波形應該是周期性重復而且持續一段時間的過程,所以諧波是屬于穩態范疇的念。

2諧波的危害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電力系統的諧波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日益增長的非線性負荷的應用引起的諧波電流將會給電纜、變壓器機帶來麻煩。智能建筑中產生的諧波電壓和諧波電流,對配電系統是一種污染,樓宇中的終端電氣設備與電子設備及樓宇智能化系統用電環境惡化,并的通信系統甚至配電系統以外的設備帶來危害。智能建筑中諧波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是大量非線性負荷形成的諧波源,導致配電系統的電壓、電流發生畸變,產生諧波;二是公用電網本身具有一定的諧波含量和配電變壓器等作為諧波源產生的諧波,由網側傳輸至配電系統。

2.1附加諧波損耗的產生諧波也能使一些大容量電力整流、換流設備以及電子設備產生諧波損耗。一些附加諧波損耗的包括:其一,由于變壓器的溫度升高,它的產生由于:諧波電流能增加變壓器的銅損和漏磁損耗或者是諧波電壓能增加鐵損。其二,電動機過熱或者產生附加力矩,由于它使電機主磁通呈脈動性,將產生高頻噪音、振動和轉動的周期變動,容易與機座發生共振現象,破壞機械設備本體,危害的嚴重性與諧波電壓、諧波電流以及旋轉電機的型式和結構有關。其三,諧波能引起電容器過熱、過壓,諧波電壓使電容器產生額外的功率損耗,并聯電容器其容抗隨著諧波頻率增大而減少,產生過電流,加速絕緣老化進程,增加絕緣擊穿故障。

2.2諧波能損壞敏感電子設備諧波對敏感電子設備的主要影響有:①對過零檢測以基波頻率為基準的電子設備,因諧波的的影響造成過零誤動作,這種多個過零破壞電子設備的運行,最明顯的是數字時鐘,任何應用過零原理的同步元件都應考慮這種影響。半導體器件經常在電壓過零時投入,以降低電磁干擾和涌流,多次過零會改變器件投入時間,破壞設備的運行。②電力電子電源使用波形的峰值以維持濾波電容器的全充電。諧波畸形可提高或削平波峰的峰值。其結果是即使均方根值的輸入電壓是正常的,電力電源將實際在高的或低的輸入電壓下,嚴重時設備的運行可能遭到破壞。③諧波會引起樓宇自動化、消防報警、辦公自動化、安全防范等系統的電子裝置誤動作,甚至無法工作。轉

2.3諧波惡化電力電纜絕緣和母線過熱電纜的分布電容可使諧波放大,諧波流過電力電纜時,所產生的集膚效應將會加重,使電纜產生過熱,附加損耗增大。諧波引起電纜損壞的主要原因是浸漬絕緣的局部放電、介損和溫升的增大。電纜的額定等級愈高,諧波引起電纜介質不穩定的危險性愈大。諧波電壓引起的電壓波形畸變會影響線路正常運行,當諧波電壓與基波電壓波峰重合時,可能使線路的電暈問題變得嚴重。在電網低谷負荷下當電網電壓上升而諧波電壓也升高的時刻,電纜更容易出現故障。

2.4降低開關設備的開斷能力高次諧波含量較高的電流將使斷路器的分斷能力降低。這是因為當電流有效值相同時,波形畸變嚴重的電流與工頻正弦波形的電流相比較大。當存在嚴重的諧波電流時,某些斷路器的磁線圈不能常工作,開斷將更為困難,而且由于開斷時間延長而延長了故障電流切除時間因而造成快速重合閘后的再燃。各種中壓斷路器在截斷電感電流時,可能發生大的諧頻涌波電壓和重燃現象,這和截流過程中激發的暫態參數諧振有關,并且常常受到附近電容器的響聲。

3簡述諧波的控制方法

以上列舉了幾種危害以及危害產生的原因,就其特點我們主要是從以下兩方面考慮:一是裝設諧波補償裝置來補償諧波,這對各種諧波源都是適用的;二是對電力電子裝置本身進行改造,使其不產生諧波。

3.1采用無源調諧濾波器以前傳統的諧波補償辦法主要是采用LC組成的無源調諧濾波器,由濾波電容器、電抗器和電阻器適當組合而成。它利用電容、電感在諧波頻率時發生諧振,提供諧波入地的低阻通路,使諧波導入大地脫離電網。它的優點是:在基波時呈容性,能夠同時補償電網中感性無功功率,具有結構簡單、技術成熟、前期投資少、功率容量大、運行可靠性高、運行費用低等優點,一直被廣泛使用。但它缺點也較多:受電網阻抗和運行狀態影響大,易和系統發生并聯諧振,導致諧波放大,甚至過載燒毀;它也只能補償固定頻率的諧波,當所需補償諧波較多時需裝置多組濾波器,既增加了成本也降低了可靠性。

3.2有源電力濾波器有源濾波器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漸興起的諧波抑制新方法,目前己成為諧波抑制的一種趨勢。它的優點是:能對頻率和大小都變化的諧波和無功進行補償,可以彌補無源濾波器的不足,獲得比無源濾波器更好的補償特性,是一種理想的補償諧波裝置。與無源濾波器相比,有源濾波器有以下優點:①為高次諧波電流源,不受系統阻抗的影響。②沒有共振現象,系統結構的變化不會影響補償效果。③原理上比LC濾波器更為優越,用一臺裝置就能完成各次諧波的補償。④即使高次諧波的頻率發生變化,也能完全補償。有源電力濾波器的變流電路可分為電壓型和電流型,目前實際應用的裝置中90%以上是電壓型。從與負載連接形式的角度可分為并聯型有源電力濾波器和串聯型有源電力濾波器兩大類。現在運行的裝置幾乎都是并聯型,上述類型都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LC濾波器混合使用。目前,有源電力濾波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流有源電力濾波器,直流有源電力濾波器的研究也在逐步開展,典型的研究之一是在直流輸電系統中的應用。

3.3高功率因數變流器整流裝置是電力系統的主要諧波源。對整流裝置改進,使其盡量不產生諧波,并且電流電壓同相位,稱高功率因數整流器或高功率因數變流器。①采用整流電路的多重化。②采用脈寬調制整流電路。③采用帶斬波器的二極管整流電路。④矩陣式變頻電路。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圖書館;電子資源;網絡

高校圖書館作為知識積累的場所,它的擁有的豐富的資源主要是由紙本資源和電子資源構成的。在當今現在信息的社會,讀者的結構類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知識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如何在眾多的信息中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文獻資料,或者是利用碎片時間進行閱讀,這是每一個讀者所想要的。眾所周知的電子資源,能夠很好的的解決這些問題。隨著現在電子設備的不斷更新,各種數據庫的應用,能夠很好的滿足讀者需求。圖書館本著為“以人為本,服務至上”的原則,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能再滿足讀者來圖書館獲取知識的途徑,要順應時代的要求,把高校圖書館打造成一個開放式的圖書館,利用現代的設備和資源大力發展電子資源的服務,來滿足讀者能隨時隨地的獲取資源的需求,充分利用圖書館豐富資源。

1大力發展電子資源的條件

1.1對高校讀者類型分析。在高校中的讀者大致可以分為這三類第一類讀者希望對圖書進行細細的閱讀,他們可以利用各種時間進行閱讀。通過利用電子移動設備他們就可以利用各種碎片時間進行閱讀,而不必隨身攜帶一本厚厚的書本出行。第二類讀者是,他們沒有很多時間到圖書館的,但是又很需要圖書館的資料進行學習或做科研。這樣人數占全校師生的三分之一左右。例如既將畢業的學生,或老師,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翻閱印刷型的資料,通常都希望能用最短的時間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獻進行論文的寫作,如果圖書館里擁有大量的電子資源,能在各地獲取文獻,無疑這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第三類讀者就是參加各種考試的學生。在高校中存在著各類考試,而很多學生需要進行各種測試,這一類讀者往往需要做新的考試題庫或者要求聽力,隨時隨地的獲得知識,這時圖書館擁有的紙質書再也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而電子資源就能很好的滿足他們的要求,能把考試的題庫帶在身邊,從聽覺、視覺、筆試進行很好的訓練。

1.2對現在讀者的能力及擁有設備進行分析(1)在高校的讀者大多數都是擁有一定的知識文化基礎的人員,對計算機或者新出來的各種電子設備的應用都要是應用得心應手的,能夠很好利用電子設備進行文獻資源的搜索。(2)計算機以及IPA、智能手機各種移動設備的普及,是能夠實現開放式圖書館最好的介質。通過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今日《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其中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而在高校的調查中顯示大學生使用的手機絕大部分都是智能手機,通過手機本身所擁有的無線網絡,滿足電子資源所需的網絡環境。(3)由于各種移動設備的大量使用,通過網絡在移動設備上實現文獻搜索的功能,可以滿足讀者隨時獲取知識的需求。各大圖書數據商順應時代的要求,設計出能在移動設備上使用的各種數據庫,為讀者更好的服務。

2對圖書館電子資源使用狀況的分析

由于種種原因,各個高校使用電子資源的利用率都是比較低的。

2.1電子資源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各個高校都擁有電子閱覽室,而電子資源都是在局限在本校的網絡上應用,如果在校外使用就會有各種限制。這就會造成地方局限性,而不能很好的實現電子資源的開放性。

2.2電子圖書的利用率很低。在以前電子資源只能在計算機上閱讀,這就局限讀者必須擁有計算機才能使用,這也造成了使用成本的昂貴,而現在大多數的手機為智能手機,可以在手機上實現閱讀的功能,這就給讀者使用碎片時間進行閱讀帶來了極大程度的方便,同時也實現了圖書館的電子資源使用途徑帶來了很大程度的延伸。2.3讀者對圖書館擁有的電子資源了解不深。很多同學在進入圖書館使用時,對習慣于使用紙質的圖書,對電子資源的了解往往只局限于電子圖書或論文期刊,對圖書館電子資源庫中擁有的視聽資源或考試資源都不是很了解或者有些讀者根本不知道去使用,這就造成了各種電子資源的利用起來的很不均衡。有些或者大部分電子資源處于一種沉睡的狀態,這樣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無法顯示電子資源的優越性。

3利用各種途徑對電子資源的進行宣傳

3.1根據不同的對象進行宣傳。(1)對剛進入學校的學生,在入學教育時,進行宣傳。這部分學生因為都是存在著對知識的渴望,但又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不知道自己要怎樣去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可以對新生宣傳電子資源的優勢,利用自己的手機注冊移動圖書館和關注圖書館的微信。(2)對大二、大三的學生,可以通過老師推薦使用電子資源。這部分學生,除了有各種各樣的學科要學習之外,往往需要進行論文的寫作或者是進行各種各樣的考試,如果有老師相關的引導,學生就會有目的性的去利用它,這樣也會給電子資源提高利用率。(3)對相關的老師進行宣傳。在數據庫更新的同時,根據不同的老師需要進行不同的宣傳,保證老師了解到圖書館里擁有最新的知識,給老師的科研帶來最新的信息。

3.2不定期地舉行各種數據庫的講座。學習會有遺忘的過程,同樣新生在入學教育過后會遺忘使用圖書館,通過各種講座,資識的搶答,重新刺激學生的認識過程,使學生重新愛上圖書館。

3.3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向同學信息,讓讀者很快了解到圖書館的信息。比如說微信,根據調查顯示,有34.4%的成人在2014年進行過微信閱讀,而18-29歲的人群約占微信閱讀人群一半,在高校的讀者屬于這一部分人群的主要成員,所以說高校圖書館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向同學新的電子資源,可以提高電子資源的利用。

3.4電子閱覽室的館員的最好的宣傳員。大部分學生面對各種各樣的數據庫的時候,往往不知識如何去使用,這樣要求館員對讀者進行很好的宣傳,讓讀者更為了解自己所想要的,以更快的途徑獲得所需的文獻。

4我校在實行各種途徑后取得的效果

篇10

關鍵詞:電子數據;電子證據;科學證據

中圖分類號:D915.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68(2015)06006008

2012年3月14日修訂、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新刑訴法”)對我國的證據制度進行了重要的修改。除在證據概念的界定上,從證據“事實說”轉向證據“材料說”外,還對法定的證據種類也進行了擴張,在保留原七個證據種類的前提下,增加了“電子數據”這一全新形態的證據。由此,長期被歸入視聽資料,或依賴鑒定意見書、公證書、筆錄類證據方才得以進入司法領域的“電子數據”,在經歷了多年的遮遮掩掩之后,終于獲得了合法的地位。雖然新刑訴法明確規定了“電子數據”這一證據種類,但是什么是“電子數據”?它與現行的其他證據種類如何區分?如何將“電子數據”這一現行法概念與之前的理論近似概念相區別?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對于新刑訴法修訂后電子數據的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還原“電子數據”從理論概念變為現行法概念的發展歷程,并厘清其內涵外延,為電子數據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一、電子數據概念的引入及發展

(一)“電子數據”概念的引入

“電子數據”一詞,最早是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率先進行使用,并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使用而逐漸進入我國的學術視野。以“電子數據”為關鍵詞在中國期刊網(,以下簡稱cnki)進行檢索,可以發現電子數據最早是使用在計算機數據系統內,用于描述數據庫系統內的數據[1]。此后,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該術語與“計算機數據”一起在學界被混用,被廣泛使用在計算機應用領域對計算機信息的分析、采集。電子數據在法學研究領域最早出現在民商法領域,是國內民商法學者在研究國際貿易中的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縮寫為EDI)問題時,開始涉足并使用這一概念[2]。EDI第一次將電子數據帶入了證據法的視野,在90年代初,有學者對EDI是否構成我國訴訟法中的證據提出了自己的疑慮。其主要關注點集中于我國法律并未明確規定電子數據這一形態,并且對EDI這類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如何判斷、如何解決原件的問題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3]。1999年制定的合同法,將“數據電文”作為訂立合同的方式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電子數據是否合法的尷尬,但由于缺少證據法研究的跟進,國際貿易中的“電子數據”長時期在司法實踐中面臨身份尷尬。

(二)“電子數據”術語在刑事法領域的使用電子數據最早在刑事法領域受到關注,是在計算機犯罪作為一種新的犯罪形態出現以后[4],特別是1997年刑法將計算機犯罪寫進刑事實體法后,刑事訴訟領域對計算機犯罪的追訴進行了大量的關注和研究,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計算機犯罪認定的依據――電子數據。此時,電子數據與電子證據、計算機數據處于混用的狀態。在刑法領域,計算機犯罪的研究者們偏向于使用“計算機數據”或“計算機證據”;在證據法領域,學者們的研究中多使用“電子證據”。

“電子數據”作為一個法律術語,首次被寫進刑事成文法是在1998年公安部為貫徹刑事訴訟法所頒布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簡稱“規定”)中。2005年,在《公安機關電子數據鑒定規則》(公信安[2005]281號)中,公安部強化了“電子數據”這一術語的使用,在第2條規定電子數據是指“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數據”。但公安部在《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2006年版)中,又使用了“電子證據”這一術語,并將其與視聽資料并列,作為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時認可的證據種類。2010年,《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以及《關于辦理網絡賭博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也使用了“電子證據”這一術語。

新刑訴法使用了“電子數據”這一術語,將之和視聽資料一起作為第八個證據種類予以規定,從法律的層面確定了“電子數據”這一術語的合法及權威地位。至此,電子數據與其他概念的混用局面在成文法層面告一段落,以后的理論研究和立法也應當基于這一術語而展開。

二、電子數據概念的重新界定

新刑訴法修訂以前,國內學者關于電子數據或電子證據(當時多稱為“電子證據”,兩者的區分在下文討論)的定義就進行了較廣泛的研究。例如何家弘教授認為,電子證據是“以電子形式存在的、用作證據使用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或者說,借助電子技術或電子設備而形成的一切證據”[5]5。皮勇教授認為電子證據是“指數字化信息設備中存儲、處理、傳輸、輸出的數字化信息形式的證據”[6]。在新刑訴法修訂后,學界對電子數據的概念的代表性的觀點有:電子數據“指與案件事實有關的網上聊天記錄、電子簽名、訪問記錄、電子郵件等電子形式的證據”[7];或者是“以電子、光學、磁及類似手段生成、傳播、儲存的數據信息”;或者是“指電子計算機、移動電話等電子設備所記載的數據資料”[8]。

從這些定義可以看出,新刑訴法修訂前后,學界關于電子數據的定義并沒有太大的分歧,除了要求必須具備相關性外,對電子數據這一證據形態均強調兩點:一是以電子形態而存在;二是為電子設備所識別和處理。但上述概念未準確界定電子數據的內涵和外延,導致了電子數據與其他證據種類如視聽資料、書證等無法準確區分。此外,上述概念對于電子設備與數據信息二者的關系也未能闡述清楚,究竟電子設備是證據,還是數據信息是證據?因此,電子數據的概念需要進行重述。

對于電子數據的概念,筆者認為必須明晰以下三個問題:(1)何為電子?(2)何為數據?(3)電子數據與其他形態證據如何區分?

(一)何為“電子”?

在物理學意義上,“電子”是指“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顯然,法律中的電子數據不可能是指物質的基本粒子。從電子數據在司法中的出現及發展看,這里的“電子”應理解為“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各類電子設備生成、存儲、傳輸而成”的特性,強調的是對電子設備以及信息技術的高度依賴。這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

1.電子數據對信息技術的高度依賴

隨著計算機的誕生與普及,人類逐漸進入了第五次信息革命。其重要的特點在于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深入結合,這使得現代信息技術以光和電(磁帶、磁盤、光盤、光學全息)技術為主要存儲形式,以網絡(包括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衛星通信為主要信息傳遞方法[9]。其中,通信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柱,計算機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從電子數據的產生看,不管其形態是文字、圖形還是音像,都是利用信息技術而產生、存儲或傳輸。例如電子郵件是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錄入,利用網絡和通信技術傳輸而形成;數碼相片是利用電子技術,通過光學元件收集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再轉化為數字信號,最終呈現出數字圖像,人們可以存儲并在網絡上傳輸。

從目前國際條約及相關國家的立法來看,對電子數據的形成技術也作了廣義規定。如聯合國《電子商務示范法》第2條規定“數據電文”是指“經由電子手段、光學手段或類似手段生成、儲存或傳遞的信息”[5]6。美國《統一電子交易法》將電子形式定義為“具有電子、數字、磁性、無線、光質、電磁或類似性能的科技”[10]。這些立法中均對電子數據形成技術進行了寬泛的規定,實際上包括了人類目前可以實現的一切近代及現代的信息技術以及未來的信息技術。

2.電子數據對電子設備的高度依賴

電子設備是一個在信息技術領域廣泛使用、但含義模糊的一個概念,通常所指的是使用電子信息技術的設備。《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已失效)第39條曾對電子設備進行界定:“是指由集成電路、晶體管、電子管等電子元器件組成,應用電子技術(包括軟件)發揮作用的設備,包括電子計算機以及由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數控或者程控系統等”。透過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發現“電子設備”的外延非常廣泛,基本上凡是使用電子元器器件的設備,都可以被稱為電子設備,并不限于電子計算機設備。

電子數據對電子設備的依賴主要體現在:一是基于電子設備產生;二是使用電子設備處理與傳輸;三是利用電子設備存儲及展現。例如:手機短信的發送接收過程需經過如下電子設備:發送人手機基站短信業務中心服務器基站接收人手機,整體過程均系利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在電子設備上進行生成、傳輸、存儲、展示,無法脫離電子設備,其他形態的電子數據也是如此。

電子數據對信息技術與電子設備的依賴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不依賴電子設備生成與存儲,雖然可能使用了信息技術或電子設備,但這類證據就不屬于電子數據。如利用3D打印機形成的模型或產品,如果進入司法領域就屬于物證,因為它可以脫離電子設備而存在,并以其物理屬性來證明案件的事實。

(二)何為“數據”?

1.“數據”是信息的載體

“數據”一詞是信息技術領域的專門術語,泛指攜帶事物信息的載體,數據按其是否連續可分為模擬數據和數字數據[11]。模擬數據(analog data)是指取值范圍在某區間內連續變化的值,如聲音、圖像、壓力等,一般用可以連續變化的電磁波(如無線電廣播和電視)或者電壓(如電話)來表示,模擬數據一般可以使用傳感器進行采集。數字數據(digital data)不是連續的而是離散的值,一般采用二進制表示的1和0進行編碼,把原始的聲音、圖像等分成單個的離散信號,然后按一定的編碼模式使用二進制組合表示不同的內容。不管是模擬數據還是數字數據,在進行傳輸時必須要依賴于電信號,并且在傳輸時可以進行互相的轉化。

數字數據采用二進制作為編碼方法,電子設備可以很方便地識別二進制信息,并對其進行處理產生二進制信息,最終轉化為人們可以識別的文本、符號、圖片等。因此,數字數據在可復制性、傳輸性上以及電子設備的可識別性與轉化性上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因此現在許多數據都以數字的方式進行存儲和傳輸,即使是模擬數據也都會被轉化為數字數據。

2.“數據”形態是電子數據區別于其他證據的重要特征

如前所述,電子數據是以電子形態的數據來證明案件事實的一個證據種類,以材料說的觀點來看,證據內容是“信息”,即案件事實的信息;證據載體是“數據”(數字數據或模擬數據),案件信息是依附于數據這一載體上,再通過信息技術和電子設備解讀出來。由于電子數據系依賴信息技術在電子設備中生成、存儲、傳輸,因此電子數據的“數據”載體一般還需再依附于一定的電子設備。

電子數據與其他證據的主要區別在于存在狀態的不同。物證、書證是存在于現實物理空間內的,雖然是基于物的不同屬性來實現其證據的功能,但都是以人類可以直接感受的客觀實在物來證明案件事實;電子數據是存在于虛擬空間內的,以人類無法直接感受的數據來證明案件事實(人類對數據的解讀必須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轉換),而數據一定依附于一定的電子設備上(如計算機、網絡、手機等)。把握了這一特性,就可以準確地區分電子數據與其他證據。

綜上所述,“電子”是指事物依賴于信息技術和電子設備的一種特性,“數據”是信息在電子設備中進行傳播時的載體和形態。因此,法律中的“電子數據”的完整概念可以表達為: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利用電子設備生成、存儲、傳輸而成的,以電子形態存在的證明案件事實的數據(包括模擬數據與數字數據),可簡言之為“以電子形態存在的數據”。

三、電子數據與相關理論概念的區分

在電子數據被寫入刑事訴訟法之前,由于在立法上該概念未被確認為法定術語,再加上出現大量國外關于電子數據的譯著或譯文,因此,在理論研究中出現了諸多與電子數據類似的術語,影響較大的有:電子證據、計算機證據、數字證據、科學證據等。在新刑訴法修訂后,這些理論概念與電子數據這一法定概念之間該如何進行區分,系目前學界必須回應的問題。

(一)電子數據與電子證據

在新刑訴法修訂之前,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國內一些部門規章或規范中,“電子數據”與“電子證據”均存在大量的混用的局面,“電子證據”的使用頻率遠超過“電子數據”。如公安部《計算機犯罪現場勘驗與電子證據檢查規則》中既使用了“電子證據”也使用了“電子數據”,該規則第2條規定“電子證據包括電子數據、存儲媒介和電子設備”,這些都顯示了術語使用的混亂。在新刑訴法修訂后,司法解釋與部門規范性文件均采用了“電子數據”統一的術語,沒有再使用“電子證據”。

這兩個概念有何不同?是否指向同一含義?學界對此有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可稱為“等同說”,該觀點認為電子數據就是電子證據。例如:陳光中教授認為電子數據也可以叫作電子證據,“是指以電子形式存在的、用作證據使用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12]。此種觀點認為電子數據與電子證據的區分更多的是理論問題,在實務中不會造成影響,那么在概念上進行詳細區別就沒有必要。持此觀點的代表性人物還有王敏遠教授,王教授認為從立法原意看,電子數據與電子證據在新刑訴法修訂前后所指內容并無區別[13]。

另一種觀點可稱為“區別統一說”,該觀點認為電子數據與電子證據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電子數據是“內容”、電子證據是“形式”。例如:戴瑩博士認為“電子數據是各類電子證據的本質,是各種外在表現形式的內在屬性和共同特征”[14],此種定義方式明顯受證據系“證據內容與證據形式的統一”的觀點的影響。戴瑩博士雖然認為電子數據是“內容”,電子證據是“形式”,但認為那些記錄與內容數據信息相關的環境和適用條件的數據才叫“電子數據”,而與案件事實相關的內容信息,則可以歸屬于現行不同的證據種類,如電子書證、視聽資料等。由于所有的證據均有電子形式,因此電子證據的范圍要大于電子數據。該觀點在劉品新博士關于電子證據“七分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15],將能夠劃分至現行證據種類的內容數據信息歸屬于各個證據形式,將不能劃分的則單獨列為“電子數據”。

筆者贊成第一種觀點,認為對電子數據與電子證據進行理論劃分一沒有理論價值,二沒有實踐意義;不贊成第二種觀點,認為對電子數據與電子證據作出如此區分,不符國內國際司法實踐的現狀,同時會造成理論邏輯的混亂,原因如下。

1.遵循既有慣例。從我國立法和理論研究的角度看,在新刑訴法修訂前后,立法機關以及訴訟法學界雖然對“電子數據”和“電子證據”在進行混用,但并沒有對兩者作明顯的區分[16]。在各類部門規章和司法解釋中,立法者不管是使用“電子數據”還是“電子證據”,在外延上均是指包括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博客、手機短信等電子形態的證據,并沒有將記錄電子證據的形成、處理、存儲、傳輸的環境和適用條件的附屬數據信息特指為電子數據。

2.避免邏輯混亂。以電子郵件為例,依證據是“證據內容與證據形式統一”這種觀點,電子郵件所記錄的與案件事實相關的內容屬于“證據內容”或“證據事實”,而經由網絡傳輸而獲得的二進制數據就是“證據形式”或“證據載體”,二者共同構成了證據的全部。如將電子郵件所記載的內容歸于書證,而經由網絡傳輸而獲得的記載電子郵件創建、傳輸及環境信息的數據歸屬于電子數據,最終會導致將證據的“形式”與“內容”割裂,分別歸屬不同證據類型的邏輯錯誤與理論混亂。

3.符合國際慣例。從世界范圍看,無論是英美法還是大陸法國家,都沒有對電子數據與電子證據進一步區分的情況。英美國家和大陸法國家的成文法及學術研究中,無論是內容數據信息還是附屬數據信息,均屬于電子數據,并沒有進一步細分,把內容數據信息歸屬于不同的證據形態,而把附屬數據信息單獨作為電子數據的做法。

4.有利司法實踐。我國的證據分類的一大目的是“把握不同證據形式的特點,從而更妥當地使用與判斷證據”[17],是一種以司法實踐為導向的立法方式,有利于對各種不同類型的證據采取不同的取證方法和調查方法。新刑訴法既然把“電子數據”規定為獨立的證據形態,那么就應該基于此種規定探討其適用的證據規則,而不是再區分電子數據與電子證據,導致實務中再次區分兩類證據而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電子數據與電子證據并無區分的必要,如果出于學術研究的習慣性考慮,可以允許把電子證據作為“電子數據證據”在理論研究中的一個縮略語。

(二)電子數據與計算機證據及數字證據

“計算機證據”、“數字證據”系在“電子數據”被寫入新刑訴法前,在法學理論界和計算機科學領域進行相關的研究時,從英文著作或論文中翻譯而得來的術語,并且形成較大的影響。下面分別就這兩個術語與電子數據之區別進行闡述。

1.電子數據與計算機證據

以計算機為中心詞匯命名的電子數據的相關概念有“計算機證據/數據”或“計算機數據證據”,對應的英文概念有“computer evidence”,“computebased evidence”,“computercreated evidence”,“computerproduced evidence”及“computerstored evidence”等等,這些概念或術語表面上存在差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強調計算機對于此類證據形成的重要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司法實踐的影響最為直接,在國內國外的司法實踐中均出現了大量與計算機相關的違法犯罪案件并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促成了國內國際在打擊計算機犯罪特別是網絡犯罪上的合作。

聯合國《網絡犯罪公約》第1條對“計算機證據”這一概念進行了界定,即“任何事實、信息和概念的表現形式,該形式采納一個適合于在計算機系統中處理的格式,包括一個適合于使計算機系統進行某項功能的程序”[18]。在我國關于電子證據的研究成果中,很多學者把計算機證據等同于電子數據,認為電子數據要么是在計算機設備上存儲的信息,要么是基于計算機設備所生成的證據[19]。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計算機證據與電子數據是交叉關系,兩者有重合的內容[5]10。筆者認為,造成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對“電子數據”及“計算機”未形成統一的認識,計算機證據應當只是電子數據的一個類別,是其種概念。

從廣義上講,計算機是一種“接收、處理、提供數據的一種裝置”,但法學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目前所研究的計算機,一般均是針對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這種狹義的計算機。這一類型的計算機采用二進制的數字信號對數據進行處理和識別,其生成、存儲和傳輸的數據,均是數字形態的數據。按前述對電子數據中“數據”的界定,以數字數據為本質特征的計算機證據屬于電子數據中的一種。

前述學者之所以主張電子數據與計算機證據系交叉關系,其理由在于世界各國科技人員基于新技術均發展了新的計算機形態,而新型計算機產生的數據不是電子數據。基于目前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量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納米計算機等新型計算機都已經進入了研發階段。但從其原理及發展規律來看,要么通過創新機器語言,突破二進制對計算機的統治,以一種新型的編碼方式進行編碼;要么是利用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光學技術來突破集成電路芯片發展的瓶頸,對計算機運算能力進一步提升,但這些技術仍然屬于廣義信息技術的范疇,仍然是用數字信號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如光子計算機利用光信號來替代電信號;生物計算機利用生物芯片來替代集成電路芯片,通過DNA的不同狀態來表示二進制中的“0”和“1”),形成的依然是數字數據,并且對這些數據的存儲、傳輸、展示依然無法離開電子設備。因此,所產生的計算機數據仍然是電子數據。

此外,立法上對“計算機”的界定也趨向廣義化。例如在《關于辦理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中,對“計算機系統”的內涵界定為自動處理數據功能的系統,其外延包括自動化控制設備、網絡設備、計算機及通信設備等。這一界定方法通過對計算機“自動處理數據”這一“計算”的本質的描述,實質上涵蓋了所有類型及未來發展的計算機。

綜上,計算機證據強調的是以具有“計算”能力的電子設備所產生的電子數據,屬于電子數據的下位概念,包含于電子數據之中,與電子數據不存在交叉或重合的關系。

2.電子數據與數字證據

數字證據是英美法系學者在分析電子數據時常用的一個概念,中國臺灣地區使用的是“數位證據”這一術語,均強調證據的數字形態,特別是電磁紀錄的數字形態。美國學者認為,數字證據則系指“計算機儲存媒體中任何足以證明犯罪構成要件或關聯的電子數字數據,為物理證據的一種,包括有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形態”[20]。中國學者在研究數字證據時,也強調了數字形態的重要性,如有學者認為“數字證據是信息數字化過程中形成的以數字形式讀寫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情況的資料”[21] 。

所謂數字形態,是指信息處理的一種方式,即以離散的信號來處理信息,通過二進制的方式進行編碼,是數字通信、數字計算機、數字電視、DVD、數字移動通信(手機)等設備中所使用和處理的最基本的信號[22]。根據前述定義,電子數據既包括了模擬數據,也包括了數字數據,因此,數字數據應當是電子數據的一個種類,屬于下位概念。

國內有學者認為數字證據與電子數據存在交叉關系,認為從理論上講數字證據可以電子形式存在,也可以其他形式存在,因此未來的數字證據不一定是電子數據[14]。此種觀點未能看到電子數據的特征在于“數據”存在狀態,“電子”只是表明其對信息技術及電子設備的依賴。依該學者所舉的生物計算機的實例,生物芯片依然是用基因的不同狀態來表示“0”和“1”的二進制,產生的二進制數據仍然屬于數字數據。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終端與技術的進步與普及,數字處理的領域擴張至各行各業,因此,在實踐中大量的電子數據形態都是數字數據,即便是模擬數據,也被轉化成數字數據。許多學者在論述數字數據與電子數據時并未進行嚴格的區分,其原因也在于此。綜上所述,在前述電子數據概念的前提下,按數據的存在狀態,電子數據包括了模擬數據和數字數據,電子數據是屬概念,數字數據是種概念。

(三)電子數據與科學證據

科學證據(scientific evidence)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而逐漸進入法學研究領域的。在英美法系國家,對于科學證據并沒有標準的定義,學者們一般都是通過對科學證據的外延進行列舉來闡明其含義。科學證據本身也在不斷地發展,主要視哪些科學技術可以被引入法律領域。早期研究科學證據的學者Ander A.Moenssens和Fred E.Inbau在Scientific Evidence in Criminal Case一書中,認為科學證據包括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神經學分析、指紋分析、文書分析、槍彈痕跡、聲紋分析、測謊分析等13個領域,并不包括電子數據[23]。在英美法系國家,科學證據之所以叫“科學”,原因在于科學技術對于證據的解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表現形態為專家證言――即專家在法庭上基于自己的知識或經驗,向陪審團及法官提供自己對證據的科學分析意見。

在判斷專家所依據的科學技術是否可靠這一問題上,美國經歷了從“普遍接受”到“綜合衡量”的轉變。在1923年的Frye v.United States(弗賴伊案)Frye V.United states,293 F.1013(D.C.Cir.1923)。中,聯邦法院通過對測謊意見的排除,確立了專家意見的“普遍接受”(general acceptance)這一標準,即專家證言所依據的科學原理在其所屬領域中應被充分證明和廣泛接受,這一標準實際上限制了科學技術和原理的使用,20世紀70年代以后逐漸被廢棄。1993年,聯邦最高法院在“多伯特案”(Daubert v.Merrell Dow Pharmaceuticals,Inc.)Daubert v.Merrell Dow Pharmaceuticals,Inc.,509 U.S.579 (1993)。中,聯邦第九上訴巡回法院依據“普通接受標準”所作出的判決,確立了“多伯特規則”。該規則基于《聯邦證據規則》的“關聯性”標準,提出了判斷專家證言是否可靠的方法:“(1)專家使用的科學技術或理論能否被重復檢驗;(2)是否正式發表以及經同行評審;(3)已有出錯的情況或出錯的可能性;(4)該理論或技術在相關科學領域的接受程度。最高法院還要求法官擔任專家意見是否可靠的判斷者這一責任。”[24]

1.電子數據與科學證據的區別

近年來,美國學者在研究科學證據時,逐漸有學者把電子數據納入科學證據的范圍。如Cyril H.WeCht和John T.Rago在Forensic Sciensic and Law一書中,認為科學證據可以分為以自然科學、生物科學、社會科學及應用科學為基礎的三類,其中,電子數據與法務會計、法庭經濟學、法庭工程學一起,被列為科學證據的一個次分支[25]13。日本田口守一教授則主張“有些科學證據是通過科學的偵查方法得出的結果而形成證據,有些是法院鑒定”[26],在其對科學證據的列舉介紹中,將測謊、聲紋、筆跡、警犬氣味識別等列入了科學證據,但未見電子數據。

中國學者在研究科學證據時,更多地認為科學證據是通過科學技術發現、收集、保管、揭示等方法所獲得的證據[25]5。也有一部分學者從證據的解讀出發,認為科學證據系對物證以及解讀后而產生的鑒定結論。例如何家弘教授認為,物證在司法活動中的應用和推廣總是伴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推廣應用。因為對物證需要解讀,而解讀時又離不開一定的科學技術,因此從這個意義上,可稱物證及相關鑒定意見為科學證據[27]。

張斌教授從廣義上將科學證據分為“科學描述型”和“科學檢驗型”兩類,那些僅把科學技術作為一種運用方法,作為發現、顯示、搜集、固定和展示已知證據的的手段的,屬于科學描述型證據,如錄音、錄像等;那些將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檢驗方法,用來解釋已知證據產生原因或者內在聯系的檢驗手段的,屬于“科學檢驗型”證據,如DNA檢測、筆跡鑒定等。并認為,科學描述型證據只是專家針對特定專業問題進行科學檢驗的基礎和作出專家意見的依據,屬于物證的范圍,應當排除在嚴格科學證據范圍之外[28]。筆者認為,此種分類深化了國內對科學證據的研究,把握了科學證據的本質內容即“科學技術對于案件事實信息的分析與解釋”上,與國際社會關于科學證據的本質研究是共通的,可以作為我國關于科學證據的最恰當的界定。但將錄音、錄像僅列為“科學描述型證據”有所不當,因為電子錄音、錄像在法律糾紛中,可能會被剪接、拼接,嫌疑人也可能會否認錄音中的聲音系其本人、錄像中的人系其本人。因此,錄音、錄像不僅僅是一種描述,也有可能需要科學技術對其進行分析,也可能屬于“科學檢驗型”證據。而且,鑒于電子數據容易被篡改,在司法實踐中,對錄音、錄像要求進行鑒定真偽或語音同一的,不在少數。

因此,從廣義上說,電子數據均是依賴信息技術(科學技術中的一種)而生成的,因此屬于科學證據。但從狹義上說(即只有“科學檢驗型”的證據才是科學證據),電子數據并不一定屬于科學證據。電子數據中的一些形態,如真實性無異議的錄音、錄像或電子紀錄,作為科學描述型證據,應當被排除在科學證據之外,只有那些需要進行分析、檢驗和鑒定的電子數據,才是科學證據。

2.走出電子數據被等同于科學證據的誤區

對電子數據和科學證據進行區分,可明確電子數據與科學證據應使用不同的規則[28]。在英美法系國家,科學證據是通過專家證言在法庭中使用,在大陸法系國家,更多地是通過鑒定意見或科技偵查手段來使用,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排除了當事人直接向法庭提出并使用。但根據上述論證,只有“科學檢驗型”的電子數據,需要依賴鑒定意見或科技偵查方法所形成的筆錄類證據(如勘驗檢查筆錄等)進行使用;而“科學描述型”的電子數據,則可以由當事人直接進行舉示,并不依賴鑒定意見。如銀行的電子賬單,忠實地記錄了交易的情況,并且系銀行電子系統自動生成,普通人員無法進行篡改,可以直接使用而無須鑒定其真偽。

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檢察機關或法院對于電子數據片面依賴司法鑒定,其很大程度上是將電子數據視為科學證據,要求必須進行鑒定方才采信。《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9條規定“對電子證據有疑問的,應當進行鑒定”,該條規定也有將電子數據定位于“科學證據”的傾向。因為“有疑問”一詞過于寬泛而無法把握,在目前偵查與司法人員所具備的知識結構的背景下,任何人對于涉及信息技術的“電子數據”,均有可能“有疑問”,這很容易導致電子數據鑒定的泛化。

如存儲于電子郵件服務商云服務器中的電子郵件(如163郵箱),由于這些云服務商均使用了高級別的安全防護措施,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可能發生服務器中的郵件被篡改的情況。因此,在普通案件中,對于此類電子郵件完全可以直接打開郵箱現場予以認證,沒有司法鑒定的必要。但在司法實踐中,電子郵件的使用往往依賴司法鑒定,甚至依賴公證人員的肉眼觀察后出具的公證書,這完全是因為將電子數據等同于科學證據,要求必須轉換成鑒定意見方能使用。因此,區分電子數據與科學證據,可以明確“科學描述型”的電子數據可以單獨使用,走出電子數據一律進行司法鑒定的誤區,這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YOUNG W M,白經天.一臺車載電子數據處理系統的機械結構設計[J].電子計算機動態,1964(3):26.

[2]謝魯濤,戰復東.《199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和電子數據交換[J].國際貿易問題,1991(7):36.

[3]馮大同.國際貿易中應用電子數據交換所遇到的法律問題[J].中國法學,1993(5):101.

[4]郭紀晴.一種新的犯罪方式――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犯罪活動[J].國外法學,1980(1):8486.

[5]何家弘,劉品新.電子證據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6]皮勇.刑事訴訟中的電子證據規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3.

[7]郎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與適用[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113.

[8]陳瑞華.刑事證據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10.

[9]項家祥.計算機應用基礎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614.

[10]戴瑩.刑事偵查電子取證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16.

[11]彭澎.計算機網絡實用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21.

[12]陳光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釋義與點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530.

[13]王敏遠,祁建建.電子數據的收集、固定和運用的程序規范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14(3):2735.

[14]戴瑩.電子證據及其相關概念辨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3):7377.

[15]劉品新.論電子證據的定位――基于中國現行證據法律的思辨[J].法商研究,2002(4):42.

[16]程權,孟傳香.論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的電子證據的審查[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3943.

[17]龍宗智.證據分類制度及其改革[J].法學研究,2005(5):95.

[18]皮勇.《網絡犯罪公約》中的證據調查制度與我國相關刑事程序法比較[J].中國法學,2003(4):146161.

[19]郝文江.電子證據在訴訟法中獨立地位之探析[J].政法學刊,2007(3):4043.

[20]CASEY E.Digital Evidence and Computer Crime[M].3rd ed. Salt Lake City:Academic Press,2011:45.

[21]于海防,姜灃格.數字證據的程序法定位――技術、經濟視角的法律分析[J].法律科學,2002(5):104115.

[22]汪亞衛.國防科技名詞大典綜合[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2:28.

[23]MOENSSENS A A,MOSES R E,INBAU F E.Scientific Evidence In Criminal Cases[M].New York:Foundation Press,1978:11.

[24]趙長江.論鑒定意見的認證[J].理論月刊,2011(4):129.

[25]房保國.科學證據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26]田口守一.刑事訴訟法[M].張凌,于秀峰,譯.5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288.

[27]何家弘. 法苑雜談[M]. 北京: 中國檢察出版社, 2000:155156.

[28]張斌. 兩大法系科學證據采信結構評析――從事實認知的角度[J]. 環球法律評論,2011(2):85.

Restatement of “Edata”

ZHAO Changjiang, LI Cui

(College of Law,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