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18:47: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由貿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自由貿易論文

篇1

眾所周知,自由貿易在長期是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來貿易保護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加入自由貿易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調整成本)。因為關稅的取消、貿易壁壘的消除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資源在各個產業之間重新配置。然而,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那些原來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會發展壯大,而那些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則終將被淘汰,從而導致一些產業的部分資本荒置和勞動力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國家在執行自由貿易區計劃的決心和行動。但是,如果區內貿易的擴大主要來自產業內貿易,那么,各國加入自由貿易區的成本就比較低(DixonandMenon,1995)。因為產業內貿易并不是導致生產要素在產業間的流動,而是在同一個產業內流動,是產業內的專業化,其資本和勞動力的變動更容易適應新環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認為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區內貿易的擴大主要是以何種形式——產業間貿易還是產業內貿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東盟的區內貿易

自1994年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正式實施以來,在區內關稅減免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稱為《共同有效優惠關稅協定》,是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主要運行機制。CEPT產品包括四類,即列入清單產品、暫時例外產品、一般例外產品和敏感產品。)產品的加權平均關稅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屬于“CEPT列入清單”,其中92.7%商品的關稅在5%以下。2000年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內貿易總額為1595.91億美元(注:2000年泰國區內貿易的進出口值只包括頭9個月的數據。),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時,2000年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比重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個百分點,年均增長2.19%。因此,從區內貿易比重來看,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在擴大區內貿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當然,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對各成員國的影響是不同的。馬來西亞和文萊的區內貿易比重有所下降,雖然文萊的區內貿易比重居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首位,但其區內貿易在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卻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萊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變化起伏較大。而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的區內貿易比重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長率分別達6.67%、7.92%和4.79%,說明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使區域內原先貿易保護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加強了同區域內其他國家的貿易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擴大經濟規模,增強其出口產品在區域內的競爭力。

二、產業內貿易指標

對產業內貿易問題的經驗性和統計性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涉及經濟一體化對貿易專業化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有沃頓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薩(1966)、格魯伯和勞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們都建立了各自的測量指標。其中,格魯伯-勞艾德指標(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為止最具權威的產業內貿易測量指標,簡稱GL,其表達式如下:

人們通常用一段時間內格魯伯-勞艾德指標的變化來說明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性,如伊瑪達(Imada,1990)、阿里夫(Ariff,1991)、基旺(Kwan,1994)和拉曼薩米(Ramasamy,1995)都用此指標對東盟產業內貿易進行研究。但是我們所要說明的是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調整成本,也就是研究該時期區內貿易的增加主要來源于產業內貿易還是凈貿易(nettrade,NT),(注:在此用公式對相關概念作一介紹。TTi=NTi+IITi,其中TTi=Xi+Mi,NTi=|Xi-Mi|,TTi指i國的區內貿易的進出口總額,Xi、Mi分別指i國區內貿易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ti、nti和iiti分別是一段時期TTi、NTi和IITi的增長率。)而格魯伯-勞艾德指標并不能說明產業內貿易對增加的區內貿易的貢獻程度。另外,該指標還會引起誤導,因為,有時盡管產業內貿易比凈貿易對增加的區內貿易的貢獻低,但是該指標仍然呈上升趨勢;同樣,有時該指標呈下降趨勢,盡管產業內貿易比凈貿易對增加的區內貿易的貢獻率較低,這是因為:

當iit[,i]>nt[,i]時,意味著GL[,i]是上升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則Ciit[,i]<Cnt[,i];類似地,當nti>iiti時,意味著GLi是下降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則Cnt[,i]<Ciit[,i]。

產業內貿易和凈貿易的貢獻率表達式如下(Menon,1996):

tt[,i]=Cnt[,i]+Ciit[,i],(3)

其中,Cnt[,i]=(1-GL[,i])nt[,i],(4)

Ciit[,i]=GL[,i]iit[,i],(5)

tt[,i]、nt[,i]和iit[,i]分別是i國一段時期TT[,i]、NT[,i]和IIT[,i]的增長率,Cnt[,i]和Ciit[,i]分別指nt[,i]和iit[,i]對增加的區內貿易的貢獻率,GL[,i]指基期i國的格魯伯勞艾德指標。

三、樣本的確定與數據來源

國際貿易的商品成千上萬,確定這些貿易中哪些屬于產業內貿易,哪些屬于產業間貿易,涉及到商品的分類和產業的定義問題。本研究根據HS編碼來劃分。(注:HS編碼全稱為協調商品名稱和編碼制度(TheHarmonizedCommod

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HSCode),也簡稱協調制度,是一種多用途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目錄,廣泛用于國際貿易有關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征稅、統計、運輸等方面,是迄今最完善、系統、科學的國際貿易分類體系。HS編碼一位數為類,兩位數為章,二者分別有22類和99章。)一般說來,產業劃分的越細,產業內貿易指標就越低,反之亦然。由于受數據的影響,本文將按章,也就是HS編碼兩位數等級數據來劃分,然后再用加權平均法計算HS編碼一位數(類)和所有商品總體的產業內貿易指標及其對區內貿易的增長貢獻率。

本文對1993年至2000年期間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產業內貿易進行實證分析,并將1993年作為基期。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產業內貿易進出口數據來源于ASCU數據庫。

四、實證研究結果及其分析

利用公式(1)-(5),本文計算了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的產業內貿易指標。

就東盟自由貿易區整體而言,1993年至2000年期間,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增加了94%,其中產業內貿易提高了75%,產業間貿易提升了18%,換句話說,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的增加有近80%來源于產業內貿易。從部門看,在18類商品中,(注:本文將武器彈藥、雜項制品、藝術品和其他未分類商品排除在外,故只有18類商品。)除了動植物油脂類商品外,東盟自由貿易區其他17類商品的區內貿易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機電音像設備和化工產品的區內貿易增幅最大,均超過一倍,分別達1.45倍和1.42倍。而就產業內貿易的貢獻率而言,除了植物產品、動植物油脂和木及木制品外,其他15類商品的產業內貿易的貢獻率高于產業間貿易的貢獻率。

從東盟自由貿易區各國的具體情況看,除了文萊的區內貿易下降了14.54%外,其他5個國家的區內貿易額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其中,菲律賓和印尼的增幅最高,分別達3.08倍和1.31倍。雖然文萊的區內貿易額有所下降,但其產業內貿易卻增加了近10%,其他5個國家的產業內貿易對擴大的區內貿易的貢獻率都大于產業間貿易的貢獻率。

很顯然,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結果說明東盟區域貿易合作有助于東盟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產業內貿易在東盟區內貿易的重要性的提高說明了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短期調整成本低于原先一些國家的預計。看來那些擔心貿易自由化會導致巨大的短期調整成本的生產者是言過其實了。各個東盟國家應對那些院外活動團體的說辭持審慎態度,不要為此而改變貿易自由化的進程。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提高了產業內貿易在東盟區內貿易的重要性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根據林德爾(Linder)的“需求偏好相似論”(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Theory),相似的收入水平和消費偏好促進產業內貿易。自80年代開始,特別是80年代后期開始,東盟各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間,泰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最高,高達7.80%,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則分別為6.05%、7.48%和6.36%,菲律賓最低,為2.88%。隨著東盟各國經濟的發展,東盟的市場容量迅速擴充,需求越來越重疊,從而使東盟的產業內貿易比例越來越高。其次,東盟各國的工業化建設。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間,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工業附加值年均增長率都達到兩位數,分別高達12.18%、11.74%和10.07%,新加坡為9.22%,菲律賓最低,為4.05%,可見東盟的工業生產能力大大提升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東盟產業內部的分工就越細,異質產品的生產規模就越大,從而形成異質產品的供給市場,伴隨著需求結構的日益趨同性,東盟的產業內貿易增加了。第三,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隨著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東盟國家之間的關稅越來越低,到2001年東盟自由貿易區90%以上商品(CEPT列入清單商品)的關稅低于5%,各國的貿易保護程度大大降低了。這促進了東盟區域資源的重新配置,一些資源從進口部分轉移到出口部分,使出口產品更加多樣化,提高了產業的水平分工。根據巴拉薩和波溫斯(BalassaandBauwens,1987)的實證研究,產業內貿易與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呈正向關系,即組建區域經濟組織有助于區內貿易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最后是跨國公司的全球化戰略。跨國公司在東盟的投資主要有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跨國公司在該時期的投資主要是為了避免東盟國家的進口限制和壁壘;第二個時期是90年代,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尋求生產的低成本,并將東盟作為出口基地。此次的投資主要是在消費類電子和電子配件。正是第二個時期的投資大大促進了東盟國家間的產業內貿易,這些產業內貿易主要是那些電子配件等中間產品。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Intra-firmTrade,也稱公司內貿易)也不斷擴大,而在公司內貿易中相當部分屬于產業內貿易。現以日本豐田汽車在東盟各國的投資為例,來說明跨國公司在東盟的投資有助于東盟區內貿易的產業內貿易(參見圖1)。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在東盟地區內展開產業內分工,把汽車零部件生產分布到各國,進行專業化生產,以發揮規模效應,而且根據東盟《共同有效優惠關稅協定》的規定,這些產品的區內貿易是享受關稅減免的。

【參考文獻】

1.陳雯:博士學位論文,《東盟區域貿易合作的貿易效應研究》(2002)。

2.Ariff,M.(1991)TheMalaysianEconomy:PacificConnections,KualaLumpur:OxfordUniv.Press.

3.Balassa,B.(1966)"TradePerformanceasanIndicatorofComparativeAdvantage",inD.Greenaway(ed.),Economic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London:MacMillan.

4.Balassa,B.andL.Bauwens(1987)"Intra-IndustryTradeSpecializationinaMulti-CountryandMulti-IndustryFramework",EconomicJournal,Vol.97.

5.Dixon,P.B.andJ.Menon(1995)MeasuresofIntraindustryTradeasIndicatorsofFactorMarketDisruption,CREDIT

ResearchPaper95/13.

6.Grubel,H.G.andP.J.Lloyd(1975)Intra-IndustryTrade:TheTheoryandMeasurementof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

Products,London:Macmillan.

7.Imada,P.(1990)Evalua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DevelopingCountries,AnnArbor:UMI.

8.Krugman,P(1981)"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9.

9.Kwan,C.H.(1994)EconomicInterdependenceintheAsia-PacificRegion,London:Routledge.

10.Menon,J.(1996)AdjustingtowardsAFTA:TheDynamicsofTradeinASEAN,Singapore:ISEAS.

11.Michaely,M.(1962)ConcentrationinInternationalTrade,Amsterdam:North-HollandPublishingCo.

12.Petri,P.(1993)"TheEastAsianTradingBloc:AnAnalyticalHistory",inJ.A.FrankelandM.Kahler(eds.),RegionalismandRivalry:JapanandtheUnitedStatesinPacificAsia,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篇2

一、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含義

所謂自由貿易協定(FreeTradeAgrement:FTA)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包括獨立關稅地區)根據WTO相關規則,為實現相互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所進行的地區性貿易安排。由自由貿易協定的締約方所形成的區域稱為自由貿易區。FTA的傳統含義是締約國之間相互取消貨物貿易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但是最近幾年的FTA出現了新的變化,其內容不僅包括貨物貿易自由化,而且涉及服務貿易、投資、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化等更多領域的相互承諾。這種廣義的FTA也被稱為“經濟合作協定(EconomicPartnershipAgreement:EPA)”(在GATT/WTO規則中,將FTA(締約國之間取消關稅和貿易數量限制)以及關稅同盟(FTA+對非締約國實行統一關稅)稱為“地區貿易協定(RTA)”。本文中的FTA,除了有必要特別區別說明之處外,都包括關稅同盟和具有更廣泛內容的“經濟合作協定(EPA)”在內)。

FTA的法律依據主要是被納入WTO法律框架之內的GATT第24條和根據烏拉圭回合確定的GATS第5條。但是也有一些全部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FTA是依據GATT/WTO的“授權條款”建立的。根據WTO規則,FTA在并不提高對區域外的貿易障礙、區域內成員相互之間取消所有貿易障礙和全部談判10年內完成等三個條件下,可以作為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例外成立,但是如果由于FTA的成立使針對區域外的貿易障礙有所提高,則視為違反WTO規則。根據“授權條款”建立的FTA則可以享受區別于一般FTA的更為寬松的特殊安排。

關于FTA與WTO所倡導的全球貿易自由化之間的關系,盡管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多數人認為是一種互補、互動關系,不違背WTO規則的區域貿易安排有利于推動全球的貿易自由化。其中的原因:一是建立FTA可以為成員國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提供多種選擇的機會;二是可以彌補WTO多邊貿易體系的空白和缺陷,為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積累經驗;三是有助于減少多邊貿易談判的層次、提高WTO機制的運作效率;四是對貿易伙伴的貿易保護主義可以形成牽制。

二、世界的FTA新潮流

按照WTO的統計,截止到2002年6月,向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提出申請的FTA已經達到了143個。WTO的144個成員中,絕大多數成員都至少參加了其中的一個或多個FTA,而沒有同任何國家(地區)締結FTA的WTO成員,2001年底時,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臺灣等少數幾個經濟體,但是到了2002年底時,這一數字又有所減少。目前世界上的眾多FTA中,經濟規模最大,區域內發達國家成員最多。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最高的是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和歐洲聯盟(EU)。不僅如此,一個在NAFTA基礎上擴展成為覆蓋整個美洲地區的自由貿易區計劃已經開始啟動,EU的東擴也在加緊進行。

東亞地區在建立FTA方面遠遠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區。長期以來,不但日本、韓國和中國等主要經濟大國沒有同任何經濟體建立FTA,就連早在1992年就開始啟動的東盟自由貿易區(AFTA)也僅僅限于根據“授權條款”形成了一種并不徹底的自由貿易安排。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近年才有所改變。2002年1月,日本和新加坡簽署了“新時代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協定(JSEPA)”,成為日本的第一個FTA。韓國與智利之間在經過長達4年的談判之后,終于在2002年10月達成關于建立雙邊FTA關系的一致意見。中國與東盟之間也在2001年11月“10+3”會議期間達成共識的基礎上,于2002年11月簽署了關于建立自由貿易區的一攬子框架協議,正式確定了10年內建立FTA的目標。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各國的行動也明顯加快。

在中日韓三國中,日本的FTA行動走在了其他國家的前邊。2000年前后,日本政府大幅度調整了對外經濟政策,完成了由單純重視WTO多邊合作向重視發展雙邊FTA關系的戰略轉變。主要目的在于順應世界潮流,通過對外經濟制度創新打破90年代以來的經濟低迷,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并在地區合作事務中發揮更多作用。在這種政策主導下,短短幾年時間,日本不但已經完成有史以來的第一個FTA(JSEPA),而且正在積極推進與東盟、墨西哥、智利、韓國等國家之間的FTA研究與磋商,甚至由民間機構出面啟動了與臺灣的雙邊FTA研究。由于農產品貿易等問題的影響,日本的FTA政策面臨著國內以農業部門為代表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強大壓力。為了避免激化國內矛盾,日本政府選擇了一些能夠回避敏感領域的對象,優先進行雙邊FTA談判。從日本目前的FTA戰略(參見“日本的FTA戰略”(日本外務省經濟局;日本外務省網頁:go.jp)來看,并未將建立日本與中國之間的雙邊FTA列入優先考慮范圍。

韓國實際上是東亞地區最早倡議加強區域內各國制度性合作,提出FTA戰略構想的國家之一,并在1998年與智利開始進行建立雙邊FTA的政府談判,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韓國在建立FTA方面的實質進展已經落后于日本和中國,與智利的談判曾一度中斷,直到2002年10月才最終達成一致意見。許多人認為,主要原因在于韓國國內來自農業等產業部門的反對比較強烈,政府不得不對這些壓力有所顧慮。實際上對于韓國而言,在東亞范圍內建立FTA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一方面希望通過引導東亞地區制度性合作進程,提高自身國際影響和地位,另一方面又擔心處于中間發展水平的國內產業受到日本高技術產業和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夾擊”。因此,今后韓國的政策取向仍然是一個變數。但是迫于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勢的強大壓力,為了維持自身的長遠利益,韓國政府采取更加積極和實際的FTA政策將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東南亞各國在建立FTA方面表現十分活躍。東盟一方面作為一個地區聯盟,與一些國家就建立FTA問題進行研究和磋商,另一方面其主要成員采取了更加靈活的政策,分別尋求與區域外其他國家建立雙邊FTA的機會。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就是東盟10國與日本于2002年簽署框架協議,決定就建立包括FTA在內的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問題進行磋商;同時鼓勵東盟成員分別與日本就雙邊FTA進行研究。目前除新加坡與日本的FTA(JSEPA)已經正式生效之外,泰國、菲律賓等國與日本之間已經開始進行雙邊FTA的研究和磋商。在東盟國家中,新加坡采取了最為積極的FTA戰略,

已經先后與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歐盟、美國(2003年5月6日,經過兩年的談判之后,美國和新加坡在華盛頓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預計這一協定將在2004年1月正式生效)等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目前正在推進與加拿大、墨西哥、韓國之間的FTA談判。

三、我國的FTA實踐與國際經驗比較

我國自從在2000年的“10+1”會議期間向東盟提出建立中國與東盟FTA的建議以來,在推進雙邊FTA關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對促進東亞地區的制度性合作也產生了積極影響。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雙方就正式啟動FTA程序達成共識,決定在10年內建成自由貿易區。隨后經過多輪政府磋商,于2002年11月簽署了框架協議,就早期收獲項目和不同東盟成員的關稅減讓時間表達成一致。如果雙邊談判能夠如期完成,將以高達17億人口、2萬億美元GDP和1.3萬億美元貿易額的規模成為世界最大的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目前中國內地與香港作為兩個關稅區之間的“更緊密經濟合作伙伴協定(CEP)”磋商也在進行之中。

啟動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談判成為我國在FTA領域的一個新的實踐,也是“入世”之后在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開放型經濟方面的又一個重大舉措。加強與東盟的制度性合作既有利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也有利于周邊區域的繁榮與穩定,具有重要的長期性、綜合性和戰略性意義。但是我國的FTA嘗試還僅僅是開始,與其他地區和日本、東南亞的FTA戰略相比,仍然存在著一些差距和問題。首先,按照一般經驗,自由貿易區對區域內成員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果與其覆蓋范圍成正比,但是成員主體越多達成完全一致的難度同樣會明顯加大。相互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民族等許多問題上的差異都可能成為多邊談判的“瓶頸”。即使能夠按期完成談判程序,各方共享的自由化范圍只有可能成為各方承諾范圍的“公約數”,從而使FTA的本來意義大打折扣。因此,許多國家建立FTA一般都是按照“由易到難”的方式,首先從雙邊談判開始。我國與東盟整體的FTA談判,在缺乏實踐經驗和同時面對10個談判對象的條件下,如果要取得預期的成果,可能需要作出相當多的讓步。日本在與東盟建立FTA關系時采取了多邊與雙邊并進的策略。一方面通過多邊形成的一攬子框架協議,在建立全面制度性合作關系方面取得共識,將希望加強合作的領域全部囊括其中,為適度選擇合作內容、方式和時間表留下空間。另一方面,在多邊框架協議內事先寫入鼓勵雙邊合作的內容,為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和優先順序,推進雙邊FTA磋商鋪平了道路。實際上日本與新加坡、泰國、菲律賓之間的雙邊進程已經明顯領先于多邊,最終日本的獲益將可能是各個雙邊FTA獲益的“疊加(并集)”,而不是“公約數(交集)”效果。

其次,按照自由貿易區相關理論,由于貿易轉移效應的作用,如果與經濟效率高的成員建立FTA,則通過區域內貿易投資活動的擴大,有利于整體效率的提高;但如果與效率比較低的國家建立FTA,反而存在低效率商品或投資替代區域外高效率商品或投資的可能性。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建立FTA,雖然有可能使發達國家的工業制成品更容易進入發展中國家市場,但是由于比較優勢的作用,發展中成員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能夠得到更大市場空間,并且有利于吸收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和投資,有助于區域整體的資源優化配置和結構升級。墨西哥在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并與歐盟簽署FTA協定以來在貿易、投資和經濟發展中的諸多良好表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韓國、新加坡和東南亞主要國家急于同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發達國家建立FTA的原因也同樣在于這一點。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但是在勞動密集型產品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關系有利于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吸收合作伙伴的資本和技術要素,達到優勢互補和雙方要素生產效率提升的效果。

再次,選擇FTA對象和確定不同組合的優先順序是一個國家制定對外經濟合作戰略的基礎性工作。各國基本上是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從緩解國內壓力、發揮互補性和追求經濟利益等角度出發來選擇談判對象的。日本選擇新加坡作為第一個談判對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可以回避對方農產品可能對本國農業帶來的壓力,在東南亞地區發揮更大影響;選擇墨西哥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日本企業產品進入墨西哥市場時與歐美企業相比的不利條件,并利用墨西哥作為NAFTA成員同時又與EU簽署了FTA協定的有利條件,為日本在墨西哥投資企業產品無障礙進入歐美市場創造條件;選擇韓國作為下一個伙伴則主要為了發揮貿易和技術優勢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遏制中國的影響,在地區事務中掌握主導權。韓國選擇智利作為第一個談判對象,一是由于有意選擇一個較小經濟體進行FTA方面的嘗試;二是韓國與智利季節相反,智利農產品不會對韓國同類產品構成直接威脅;三是由于智利作為南方共同市場成員,同時又與EU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使得韓國有必要采取措施避免韓國企業在智利市場與歐美企業競爭時蒙受損失;四是為了發揮自身汽車等工業制成品的優勢,開拓新的市場。東盟與中、日、韓以及美國等分別建立FTA,除了有利于東盟產品進入這些世界主要市場以擴大對外貿易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作為零關稅連接各主要市場的生產基地,有利于吸收各國直接投資、獲取更多資本要素。我國目前除了正在積極推進與東盟、香港地區之間的FTA之外,尚未形成一整套清晰、立足于長遠發展需要的區域多邊和雙邊制度性合作戰略與優先安排順序。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對于未來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和作用的足夠認識,沒有建立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國家戰略應對體制。

四、FTA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FTA對區域內經濟的影響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指由于區域內成員相互之間取消關稅和貿易數量限制措施之后直接對各成員貿易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第二類是指締結FTA之后,由于區域內生產效率提高和資本積累增加,導致各成員經濟增長加快的間接效果。二者也分別被稱為靜態效果和動態效果。

靜態效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影響是所謂“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最早提出這些觀點的是美國經濟學家Viner,他在1950年曾經就關稅同盟對貿易的影響進行過研究)。貿易創造效應主要指區域內成員相互之間由于交易成本下降和貿易限制取消,導致本國內高成本產品被區域內其他成員低成本商品所替代以及過去受到對方數量和高關稅限制的本國低成本商品出口擴大,從而給區域內進出口雙方帶來更多貿易機會和經濟利益。長期以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關系得到了很大發展,但是其中一些經濟體仍然保持了較高關稅水平,許多產品的貿易數量限制仍然存在,反傾銷等形式的貿易糾紛也時有發生。這些因素對相互貿易增長產生了很大制約,并且無益于提高區域內資源配置效率和結構升級。通過FTA,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相互之間的交易成本,刺激貿易需求增長,使各國之間的產業分工進一步趨于合理。在這種背景下,一方面,我國的許多比較優勢產品將面臨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較快發展;另一方面國內市場急需、而且在充分競爭條件下無法替代生產產品的

進口成本也會明顯降低,從而滿足國內消費和擴大再生產的需要。正如我國改革開放20年來的經驗所表明的那樣,貿易機會的增加和貿易規模的擴大會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貿易轉移效應”是指由于區域內交易成本的降低原有與區域外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可能被區域內成員之間的貿易所取代。目前東亞區域內貿易的比重只有30%左右,遠遠低于EU和NAFTA等主要FTA高達50~60%的水平。這也是各國對區域外經濟依賴程度長期居高不下,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國與FTA伙伴之間的貿易關系的增長有利于提高對外貿易的穩定性和增長潛力。

動態效果主要包括“市場擴張效應”和“促進競爭效應”。前者是指隨著貿易規模的擴大,將產生生產和流通的規模效益,并帶來產業集聚效果。后者是指隨著區域統一市場的形成,將促進區域內壟斷行業的競爭,提高生產效率。我國建立FTA可以在WTO基礎上進一步結合比較優勢和自然稟賦條件,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合作伙伴,加大相互開放的程度,并通過區域市場的統一促進國內競爭。這一點對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尤其重要。

對于FTA成員國而言,貿易創造效應、市場擴張效應和促進競爭效應會帶來許多正面影響,但是貿易轉移效應也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原因在于區域內的低效率產品可能會取代非成員的高效率產品。一般來說需要通過吸收高效率成員和擴大區域覆蓋范圍才有可能防止這一負面影響。

FTA對吸收直接投資也會產生積極作用。一是因為多數情況下FTA協定本身包括了促進相互投資的內容,有利于區域內的資本要素流動。二是從貿易與投資的關系來看,隨著貿易擴大效應的顯現,跨境投資活動也會增加;三是由于區域內商品跨境流通成本降低,區域外企業在區域內投資生產的產品有利于進入整個區域市場。墨西哥在這一方面已經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長期以來,周邊地區成為我國吸收FDI的重要來源之一,由于資源稟賦、要素條件的不同,我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互補性將長期存在,尤其是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將為其他國家的資本和技術提供轉化為競爭力和現實利益的大量機會。因此,隨著FTA的形成,相互之間的投資增長將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FTA對經濟增長率的拉動效果是其經濟影響的綜合反映。常用方法是通過CGE經濟模型進行模擬的基礎上評估和比較FTA的經濟效果。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對各種不同組合FTA效果進行模擬和比較的權威研究成果。本文將根據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模擬結果(參見(日本)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日益增加的自由貿易協定與日本的選擇》2002年)分析FTA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綜合影響。

在該項研究中,假定存在6種組合的FTA,分別是①日本+新加坡、②日本+新加坡+韓國、③日本+新加坡+墨西哥、④日本+新加坡+墨西哥+韓國、⑤日本+新加坡+韓國+東盟+中國、⑥中國+新加坡+東盟。根據模擬結果,在不包括中國的①~④等4種組合中,僅有①組合下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會出現0.01個百分點的上升,而在其他三種組合下中國的GDP增長率會下降或不變。其中④組合下日本的GDP拉動影響可能達到0.18個百分點,是四種情形中最高的;而中國的GDP會下降0.03個百分點,是四種組合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在同時包括日本和中國的⑤組合下,中國和日本的GDP上升幅度都高于其他組合;而在不包括日本的組合⑥中,中國的GDP上升幅度為9.17個百分點,而日本GDP增長率反而可能出現0.05個百分點的下降。

根據上述模擬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一是如果中國不加入任何一個FTA,則多數情況下,中國的GDP增長率將會出現下降;二是中國加入任何一個FTA都會帶來本國GDP增長率的上升;三是包括中國在內的FTA區域覆蓋范圍越大,對中國GDP增長的拉動效果越明顯。其他國家同樣符合這些規律。需要指出的是,這些估計僅僅是靜態分析的結果,并未把投資增長的動態影響效果包括在內。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是建立FTA明顯有利于我國吸收跨境直接投資的進一步增長,由此產生的投資需求增長、技術溢出和結構升級效應也將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參見趙晉平編著《利用外資與中國經濟增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從現實的選擇來看,由于FTA談判的復雜性和模型分析本身的局限性,模擬效果并不是判斷FTA可行性和經濟效果的唯一依據。但至少可以為我們認識與比較不同組合FTA對我國經濟影響的方向、確定我國FTA戰略的優先順序和階段性目標提供參考。五、我國的FTA戰略與階段性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在今后20年中為了實現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長期性目標,除了積極參與WTO主導下的經濟全球化,從多邊貿易自由化中獲益之外,還應當適應世界經濟格局的新變化,通過與周邊國家建立FTA的方式加強區域經濟合作。這樣才能回避被日益增加的FTA所“邊緣化”的風險,在地區多邊和雙邊貿易投資自由化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并從中獲益。因此,實施國家FTA戰略首先是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FTA戰略與改革的關系來看。“建立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是“十六大”提出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之一。根據這一觀點,我國應當將逐步建立商品與要素自由流動、內外經濟相互融合的開放型市場體系作為對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目標。從推動與周邊國家的制度性合作(FTA)起步,首先實現區域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和要素跨境自由流動,就完全有可能為達到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積累經驗和創造條件。

在本世紀初的前20年中,適應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與改革需要的FTA戰略應當具有以下幾個階段性目標:首先是努力促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CAFTA)”和“中國內地——香港更緊密經濟關系協定〔CEP〕”早日生效,以鞏固我國在發展FTA實踐中的最初成果;二是為了對中國+東盟之間的多邊協定形成牽制和互動效果,可同時推進與新加坡、泰國等東盟主要成員的雙邊FTA磋商;三是積極促成中日韓三國FTA或中日、中韓雙邊FTA的正式磋商,以避免日韓先行建立FTA,使我國在東亞地區合作中陷于被動;四是適時啟動我國與其他地區主要伙伴國的雙邊FTA和東亞自由貿易區(東盟+中日韓)的談判程序;五是對未來更大范圍的FTA進行國際合作研究和多邊磋商。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現階段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國家FTA戰略實施指導和協調體系

目前我國缺少FTA總體戰略思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尚未形成統籌組織與協調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行動的有效機制。從一些國家的經驗來看,簽署FTA協定,不僅需要統籌考慮國際關系、外交政策、貿易投資制度等許多體制與政策層面的問題,而且需要系統了解選擇不同合作伙伴及其合作方式對國內國際經濟、政治和地區安全帶來的可能影響。為此,外交部門、對外經濟關系事務部門和國內產業政策部門之間的共同參與和統一協調十分重要。

(二)加強

對FTA戰略的系統研究

為了制定符合我國國情和形勢發展需要的FTA戰略,應組成由政府官員、學者和企業代表共同參與的研究隊伍,對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與特點、我國對外經濟關系的問題與前景、各種可供選擇的FTA方案可能對我國和地區經濟產生的影響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我國參與WTO主導下的經濟貿易自由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總體戰略構想和步驟。在啟動各種多邊和雙邊FTA磋商程序之前,也應由專家進行可行性研究,為政府談判提供參考。

(三)充分發揮民間機構在多邊與雙邊合作可行性研究中的作用

根據WTO的相關規則,正式啟動的FTA政府談判必須在10年內完成。因此,為了避免中途受挫可能對相互關系造成不利影響,一些國家在政府出面進行研究和磋商之前,首先由相關各方的權威民間機構進行合作研究,并向各自政府提出政策建議。這樣既可以使政府決策留有回旋余地、同時又能夠有效利用民間機構的智力資源和研究成果。我國應當借鑒這些經驗,鼓勵具有國際合作研究能力與經驗的民間機構加強和各國相應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研究,并經常保持政府部門與這些機構之間的意見溝通。

篇3

亞當·斯密最早提出“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各國之間生產技術的絕對差別,各國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不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后來,大衛·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各國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每個國家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比較劣勢”的產品,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衡量各國產品的比較優勢一般有兩種方法。其一是用產品的相對勞動生產率來衡量,即產品A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等于產品A的人均產量與其他產品的人均產量之比,產品的相對勞動生產率越高,比較優勢就越明顯;其二是用產品的相對成本來衡量,即產品A的相對生產成本等于產品A的單位生產成本與其他產品的單位成本之比,產品相對成本越低,比較優勢就越明顯。〔1〕

實際上,用以上兩種方法衡量各國貿易的比較優勢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國際貿易理論中通常引入“顯示比較優勢系數”(RCA,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s)來衡量比較優勢。〔2〕該系數定義為:i國k產品貿易量占i國貿易總量比重與世界k產品貿易量占世界總貿易量比重之比。如果該系數大于1,視為i國k產品具有“比較優勢”;若小于1,則視為具有“比較劣勢”。從動態觀點看,該系數上升,視為i國k產品具有動態“比較優勢”;若該系數下降,則視為動態“比較優勢”下降。

二.中國比較優勢的變化(1980~1994年)

表1列出了中國農業密集產品、資本密集產品、勞動密集產品、礦產密集產品共四類資源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的變化。計算樣本年分別為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和1994年。

表1中國不同資源密集產品顯示比較優勢

系數變化(1975~1994年)

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4年

進口

農業密集1.2232.0220.71951.2020.8639

資本密集1.3231.2151.4881.1411.170

勞動密集0.76170.90060.96361.0990.8996

礦產密集0.36330.13490.21330.35520.5710

出口

農業密集2.2581.6651.4911.2671.023

資本密集0.31740.35920.25570.54870.5358

勞動密集2.4813.2923.3233.0193.561

礦產密集0.74730.87281.2510.77680.5459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IEDB),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1975~1985年數據使用IEDB估計數計算;1990年和1994年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局數據計算。

1.進口

農業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經歷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過程:1980年為2.022,1985年下降為0.7195,1990年又上升為1.202,1994年又下降為0.8639。資本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呈現上升、下降趨勢:1980年為1.215,1985年上升為1.488,1994年又下降為1.170。勞動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1980年為0.9006,1994年為0.8996。礦產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1980年為0.1349,1994年上升為0.5710。上述系數表明,中國農業資源、礦產資源、資本資源相對稀缺,不具有出口貿易比較優勢,理應利用進口貿易比較優勢。但從實際系數看,只有資本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系數超過單位1,而農業密集和礦產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系數均小于單位1,反映這一時期中國的農產品和礦產品仍實行“進口替代”戰略,采取“高度自給自足”模式,沒有充分發揮進口比較優勢。

2.出口

農業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呈不斷下降趨勢,1980為1.665,1994年為1.023,但仍具有比較優勢。安德森等人認為,一個國家越是缺乏耕地資源、經濟增長越迅速,其農業比較優勢下降速度就越快。〔3〕中國在糧食出口方面已不具有比較優勢,但在非糧食農產品(如水產品、畜產品、水果、蔬菜、煙草等)出口仍具比較優勢,從而導致整個農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在下降。勞動密集產品出口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其系數呈不斷上升趨勢,1980年為3.292,1994年為3.561。資本密集產品出口不具有比較優勢,這一系數1980年為0.3592,1994年為0.5358。礦產密集產品出口不具有比較優勢,這一系數1980年為0.8728,1985年上升為1.251,而后不斷下降,到1994年已降至為0.5459(見表1)。這表明,1980年以來,出口方面勞動密集型產品充分利用了比較優勢,農業密集產品也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資本和礦產密集產品已不具有出口比較優勢。

3.資源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與我國資源稟賦狀況的關聯度

我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勞動力供給人口占世界總量的1/4以上;耕地面積和水資源二大農業資源十分緊缺,均占世界總量的7%;煤炭資源和水電資源十分豐富,分別占世界總量的10.97%和13.22%,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十分貧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2.34%和1.20%;資本資源相對緊缺,國內投資額占世界總量的3.4%;技術資源供給嚴重不足,以表現一國技術創新和技術發明能力的國際專利數而言,中國僅占世界總數比重的0.27%。各國的自然稟賦是很難改變的,但是通過國際貿易可以改變獲取資源稟賦的能力,同樣可以形成自己的相對優勢。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需要國際出口和進口市場,只有出口更多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更多的資本密集、農業密集、礦產密集產品,吸納更多的國際資本,引進更多的國際技術,才能獲得更多、更大的國際比較利益。

三.各類資源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的國際比較

表2計算了1990年和1994年中國、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四國農業、勞動、資本、礦產資源密集產品貿易的顯示比較優勢系數;表3計算了1965至1994年期間日本、香港、南朝鮮、新加坡、臺灣、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顯示比較優勢系數。

表2中、美、日、澳四國顯示比較優勢系數

1990

澳大利亞中國日本美國

進口

農業密集0.54371.2021.6560.6146

資本密集1.1861.1410.54661.019

勞動密集0.94281.0990.78021.134

礦產密集0.49810.35522.1881.073

出口

農業密集2.2431.2670.09591.222

資本密集0.22200.54871.5701.196

勞動密集0.15103.0190.50260.4753

礦產密集2.2580.77680.12890.4339

1994

澳大利亞中國日本美國

進口

農業密集0.56180.86391.9500.5867

資本密集1.2371.1700.57581.050

勞動密集0.93500.89960.98361.122

礦產密集0.58050.57102.0270.9952

出口

農業密集2.6971.0230.08621.094

資本密集0.39430.53581.4881.197

勞動密集0.19873.5610.51140.5402

礦產密集2.8370.54590.17940.3535

Note: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isdefinedasacountry’ssectoralsharedividedbytheworldsectoralshare.

RCA[k][,i]=(T[k][,iw]/T[,m)/(T[k][,ww]/T[,ww])

subscriptirepresentsreportingcountryi

subscriptkrepresentscommodityk

subscriptwrepresentsworld

subscripttrepresentstotalofcommoditygroupofinterest

Trepresentstrade(eitherexportorimport)

Source: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

表3東亞地區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顯示比較優勢系數變動

年份日本香港南朝鮮新加坡臺灣中國

19652.9827.1293.2070.75181.7112.475

19702.1416.7554.6630.71613.6692.502

19751.8546.9284.8530.83244.5692.481

19801.1766.6884.9580.92425.2403.292

19850.8205.2414.6980.61444.3133.323

19900.5063.7413.0600.61772.7563.019

19940.5113.3242.0380.44801.9483.561

Source: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IEDB),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

1.進口

日本充分發揮了農業和礦產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其系數分別為1.950和2.027;美國充分利用了勞動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其系數分別為1.170和1.237。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資本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系數為1.170,低于澳大利亞水平;農業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系數為0.8639,遠低于日本水平;礦產密集進口比較優勢系數為0.5710,遠低于日本水平。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中國在進口方面實行的“半保護”和“半開放”混合政策,大大限制了中國像日本那樣發揮進口緊缺資源方面的比較優勢。

2.出口

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為3.561,遠高于與其他國家;農業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為1.023,略低于美國的1.094,大大低于澳大利亞的2.697;資本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為0.5358,低于日本的1.488和美國的1.197,略高于澳大利亞的0.3943;礦產密集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為0.5358,大大低于澳大利亞的2.837,略高于日本的0.1794、美國的0.3535。總的說來,80年代以來實行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兩大政策,使得中國在出口方面發揮了勞動密集產品的比較優勢,出口額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7%,可以視為成功地利用“比較優勢”戰略的國際范例。

3.未來中國仍將保持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系數

與日本和“四小龍”相比,1994年中國勞動密集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為3.56,低于1980年香港為6.688、南朝鮮為4.958、臺灣為5.240的水平。這表明,中國勞動密集產品還具有很大的增長潛力。與日本和“四小龍”所不同的是,中國不會出現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系數迅速上升和迅速下降的趨勢,這是因為日本和“四小龍”地域狹小,國內市場規模有限,產業結構變動迅速,勞動密集型產品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較快,必然要將其勞動密集型產品向境外轉移。而中國則不需要跨國境轉移,僅是跨區域轉移,即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擴散和轉移,從勞動力成本高的地區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擴散和轉移。這種東亞的“特例”,使得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系數將是一個緩慢攀升的過程,而不會像日本和“四小龍”那樣出現這一系數過早下降的趨勢。

四.中國走向21世紀發展戰略的選擇

從建國以來,中國發展戰略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50年代的“趕超戰略”;60年代的“四化戰略”;80年代迄今的“翻番戰略”,或稱“轉型戰略”。

本文認為,中國走向21世紀的發展戰略應當選擇“比較優勢戰略”與“貿易自由化戰略”。提出這一戰略的基本依據是中國基本國情以及在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中國只有勞動力資源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而在農業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礦產資源、資本資源和技術專利資源處于明顯的比較劣勢和競爭劣勢。當中國進入21世紀時,由于總人口規模將由12億人增長到2020年的15億以上,GDP總量將增長10倍,貿易總量將增長10多倍,因此人口增長與資源消耗、經濟增長與資源供給的矛盾將十分尖銳,中國不可能再像80年代那樣完全依賴國內資源來支撐巨大經濟規模并實現持續高速增長,特別是食物需求和資源消耗需求。這就決定中國必須立足國內,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圍內獲取更多的國際資源、國際資本、國際市場和國際技術,從而實現中國國家發展目標。

比較優勢戰略和貿易自由化戰略的內容是:基于中國各類重要資源在國際經濟與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和劣勢,選擇最大限度的發揮和利用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促進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適度進口中國長期相對緊缺的農業資源密集型產品(如糧食)、能源密集型產品(如石油、天然氣)、礦產密集型產品(如鐵礦砂),積極引進先進國外實用技術,大量吸收國際資本,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主動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過程。上述戰略的目標是:在下世紀初期(2020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和貿易大國。這一戰略包括如下要點:

1.有效地開發和進口農業、能源、礦產資源

1994年日本和美國總人口數占世界總人口比重分別為2.2%和4.7%;日本農業密集產品進口量占世界總量的12.64%,成為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美國為9.59%;美國礦產密集產品進口占世界總量的16.27%,成為世界第一大礦產品進口國,日本為13.13%;而中國農業密集產品占世界總量的2.38%,礦產密集產品僅占世界總量的1.57%。中國從國際市場獲得農業和礦產資源的比重大大低于美國和日本,也遠低于中國占世界總人口的比重。目前中國在進口糧食、石油制品、天然氣、化工原料、有色金屬礦等產品的顯示比較優勢系數均未達到單位1,未充分利用這些長期緊缺資源的進口比較優勢(見表4)。從長遠的國家利益來看,在這些緊缺資源產品上保持全面自給自足的成本是巨大的,無疑放棄了國際貿易所帶的互利互惠。中國大量進口農業密集、礦產密集產品是十分有利的,應當由目前“高度自給自足”型向“基本自給、適度進口、積極進口”型轉變。例如糧食凈進口率目前不足2%,短期指標應提高到5%,中期目標提高到10%,長期目標提高到10%以上。〔4〕世界銀行也認為,如果中國努力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從長遠看,既代價高昂又不能持久,而應突出中國所具有的相對優勢,利用較自由的農產品貿易作為經濟手段,促進高效益的國內生產。世行預測2020年中國糧食進口量約達到3,000~9,000萬噸,凈進口率為5~13%,僅相當于那時中國出口總額的1~2%;〔5〕石油凈進口率由以前的4.5%,逐步提高到長期的40%以上。〔6〕世界銀行建議,中國應實行能源消費結構多樣化戰略,適當進口石油和天然氣,減少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7〕同時應積極鼓勵國內廠商到海外投資農業(主要是糧食)基地、能源基地和礦產品基地。

2.有效地生產和出口豐裕資源密集產品,“以資源換資源”

中國農業資源十分多樣,有耕地面積9,497萬公頃,宜農荒地3,535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6,303萬公頃,可利用草地31,333萬公頃。此外,還有大面積的灘涂、淺海灘,亞熱帶地區達48萬平方公里。因此,應當形成多樣化農業生產格局與貿易格局。中國在糧食生產方面不具有比較優勢,但在生產非糧食的農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例如1994年水果和蔬菜出口額達29.4億美元,顯示比較優勢系數為1.609;水產品出口額達23.2億美元,顯示比較優勢系數為1.763(見表4)。就中國的利益而言,出口更多的勞動密集產品如水果、蔬菜、水產品,進口較多的耕地密集產品如糧食是十分有利的。

中國又是一個多樣化的能源和礦產資源國家,在出口原煤方面具有競爭優勢。1994年煤炭及制品出口額為10.5億美元,顯示比較優勢系數為1.941,占世界出口市場的5.754%,煤炭出口量2,430萬噸,僅占全國煤炭生產總量的2%,有相當大的出口增長潛力。鉛、鋅和錫三大有色金屬出口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分別占世界出口市場的9.967%,6.993%和15.58%;水泥出口具有競爭優勢,占世界市場的5.081%(見表4),水泥出口量為452萬噸,僅占全國水泥生產總量的1.1%,也有很大的出口增長潛力。這表明中國有條件出口豐裕資源換取緊缺資源,以出口增長促進進口增長,以便緩解人口與資源的矛盾、經濟增長與資源供給的矛盾。

表4中國主要產品進出口占世界市場份額及顯示比較優勢系數

進口

年份占本國貿易占世界總顯示比較總值

總數比重(%)數比重(%)優勢系數1000美元

農產品

03水產品19900.19190.27480.1773102378

19940.50021.2030.4373578310

041小麥19904.04214.459.3272156528

19940.83087.2632.640960577

042水稻19900.02170.28570.184411594

19940.12232.3240.8448141488

044玉米19900.08910.45840.295847577

19940.00010.00190.0006179.0

045其它19900.00020.00710.0046122.0

谷物19940.00000.00650.0023104.0

05水果19900.15580.14420.093083137

和蔬菜19940.08920.15410.0560103212

06蔗糖19900.73012.9301.891389475

19940.38593.1261.136446160

074茶19900.01320.25510.16467091

19940.00160.08420.03061941

099食品19900.06970.48910.315737219

19940.05850.52530.190267709

112酒19900.01590.04350.02808532

19940.00900.04310.015610431

12煙草19900.24370.96770.6246130013

19940.02790.16890.061332343

22油料19900.03880.17900.115620725

19940.05390.46460.168862375

礦產品

28金屬19901.4061.8001.162750050

礦物19941.6364.7781.7361891629

32煤、焦19900.13900.31750.204974165

碳、煤球19940.03020.16180.058834934

331原油19900.79440.20430.1319423806

19941.3600.90380.32851573387

332石油19901.1750.63400.4092627015

產品19941.7842.3370.84952063082

341天燃19900.05090.08510.054927191

氣及制品19940.25620.82230.2988296305

351電力19900.21932.6571.715117020

19940.09302.2570.8203107572

51化學19902.8981.4160.91461546258

制品19942.2011.9820.7207254157

56化肥19904.87920.0512.942603133

19941.66513.714.9851925516

58塑料19902.8392.1181.3671514968

制品19944.6886.2172.2595421118

63木材及19901.0572.7451.772564197

制品19940.88003.6051.3101017410

64紙制品19901.3961.1090.7161744784

19941.7092.6100.94891976309

65紡織品19909.8914.9533.1975276498

紗、織物等19948.0637.1102.5849323051

66非金19900.84940.57400.3705453151

屬礦19940.92201.1580.42121066051

661水泥等19900.07140.45790.295538112

建筑材料19940.12091.5180.5517139837

67鋼鐵19905.3462.5491.6452852035

19948.2477.8272.8449534909

681銀鉑19900.03740.23220.149819956

等19940.01420.21760.079116449

682銅19900.45421.0000.6459242297

19940.76953.5221.280889655

683鎳19900.01400.16830.10867511

19940.02270.70140.254926293

684鋁19900.52800.94050.6071281685

19940.50891.7150.6236588395

685鉛19900.00460.17190.11092470

19940.00620.62480.22707225

686鋅19900.01290.16240.10486896

19940.06942.1720.789680272

687錫19900.00460.18520.11952463

19940.02532.3680.860829298

商品總量1990100.01.5491.00053345133

1994100.02.7511.00011561362

出口

占本國貿易占世界總顯示比較總值

總數比重(%)數比重(%)優勢系數1000美元

農產品

03水產品2.2064.0992.1731369785

1.9165.2261.7632319422

041小麥0.00080.00360.0019558.0

0.00830.07440.025110055

042水稻0.13552.2621.19984135

0.42528.4662.856514608

044玉米0.64994.2272.241403561

0.780310.863.655944270

045其它0.08973.6611.94155717

谷物0.05204.2941.44862997

05水果2.8333.5301.8711759522

和蔬菜2.4264.7691.6092936125

06蔗糖0.51132.7151.439317514

0.36193.0471.028437928

074茶0.664615.738.340412710

0.243213.254.472294359

099食品0.13221.1250.596582096

0.13451.2720.4292162811

112酒0.08690.28300.150053966

0.09380.48390.1632113600

12煙草0.27451.0380.5508170460

0.56723.3841.141686359

22油料0.99655.9863.174618769

0.55035.5001.855666016

礦產品

28金屬0.28220.53050.2813175241

礦物0.09680.37100.1251117142

32煤、焦1.2153.8422.037754985

碳、煤球0.87105.7541.9411053989

331原油5.4781.7780.94273401861

1.6531.1550.38972000305

332石油1.5961.1320.6006991554

產品0.64630.95830.3233782144

341天燃0.00420.00920.00492610

氣及制品0.00240.00920.00313024

351電力0.01230.14110.07487673

0.17793.3431.128215383

51化學2.7631.7330.91921715726

制品2.4402.4420.82402952689

56化肥0.04070.20370.108025318

0.05360.50520.170464911

58塑料0.44670.41350.2192277391

制品0.40090.58480.1973485179

63木材及0.47791.5550.8248296739

制品0.65060.8960.9772787336

64紙制品0.47310.46150.2447293814

0.50520.84150.2839611406

65紡織品11.596.9263.6727201610

紗、織物等9.6939.2623.12411730312

66非金2.1191.8400.97571316206

屬礦2.0852.8090.94772523169

661水泥等0.60525.0812.694375838

建筑材料0.44075.8331.968533321

67鋼鐵2.0651.1930.63291282475

1.5431.5730.53071867129

681銀鉑0.03780.27570.146123510

等0.01310.25740.086815972

682銅0.20230.52390.2778125620

0.18060.87550.2953218541

683鎳0.00470.08010.04242975

0.09583.3831.141116006

684鋁0.23280.49560.2627114605

0.20000.72400.2442242108

685鉛0.05142.4731.31131925

0.08999.9673.362108818

685鋅0.04970.78780.417730896

0.20756.9932.359251139

686錫0.13865.6362.98886113

0.171116.585.594207147

商品總量100.01.8861.00062091411

100.02.9641.000121006321

Source: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

3.有效地引進國外技術和利用國外資金

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還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技術創新和技術發明能力不強,國際專利申請批準數僅占世界總數的0.27%。這些決定了中國創新技術在較長時期內應主要來源于國外,即利用“后發優勢”,走“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之路。“用市場換技術”將是中國的長期策略,但是農業技術、高新技術和軍事技術仍應“以我為主、引進為輔”。

中國的資本量僅占世界總量的3.4%,吸引外商投資是其補充國內投資的重要來源。盡管中國已是居美國之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世界第二大國,但人均額仍比較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如上海與青海人均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相差600倍。為此,今后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外商投資于農業、能源、交通、鐵路、通訊、大中型水電站和大中城市公共設施,投資于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總之,“用市場換資金”也是中國的一項長期發展戰略。

4.大力開發勞動力資源,積極促進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

由于中國在發展中大國(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中率先進入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且所占份額迅速上升,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國,其比重1994年占世界總數的10.55%,大大高于美國(6.30%),日本(4.95%)的水平。由于中國是在利用不足世界4%的資本資源來解決占世界1/4的勞動力就業問題,這對任何一屆政府都是極其嚴峻的挑戰,決定了中國必須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勞動要素有序的流動,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勞動換資源、以出口促進口”是中國長期發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具有比較優勢,但并不一定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后者是指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壟斷優勢的資源和產品。〔8〕因此應當有選擇地發展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產業,一方面通過產業政策和資產重組,形成若干個大型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合資企業集團,達到專業化和規模經濟,以較低的成本進入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吸引西方跨國公司來華建立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使其技術與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相結合,構成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的基礎,不斷提高技術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在持續高速出口增長過程中,不斷推進出口結構的升級和高附加值化。

5.貿易自由化是發揮中國比較優勢的重要前提

“比較優勢”和“貿易自由化”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互為促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展和不斷積累的過程。所謂“貿易自由化”就是放棄傳統的“內向型”的“進口替代”戰略,大幅度降低名義關稅稅率,取消各種非關稅貿易壁壘,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逐步開放國內各類市場,取消對國外廠商進入中國市場的人為限制,打破少數國有企業對石油、化工、電訊、造船等獨家壟斷或寡頭壟斷的格局,開展公平、公正的競爭,對國內外廠商實行條件相同的非岐視的“國民待遇”等。實行貿易自由化的目的,一是主動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二是將國際競爭機制引入國內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各類資源的進口與出口的比較優勢。

加快貿易自由化進程符合中國國家利益,但不一定符合部門利益。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9〕曾談道,為什么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實行貿易保護政策?答案很簡單,盡管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從貿易中得到好處,例如消費者以較低價格來購買物品,但是這個國家內的某些利益集團受到損害,許多國內生產者面臨國外產品的競爭,工作機會減少。受損者除非得到補償,否則他們一定會反對自由貿易。加速貿易自由化已成為世界之潮流,東盟國家2003年實現“零關稅”自由貿易區,這本身已對中國構成外部挑戰,因此加速中國貿易自由化過程是對這一挑戰的最佳響應。

致謝:本文計算得到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盧衛國博士和許心鵬博士的幫助,文中許多觀點曾與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系黃益平博士、宋立剛博士討論,獲益匪淺。

本項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主要參考文獻:

[1]海聞:《國際貿易:理論·政策·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PeterDrysdale,1988.InternationalEconomicPluralism:EconomicPolicyinEastAsiaandthePacific,Allen&Uniwin,Sydney.

[3]安德森·速水等:《農業保護的政治經濟學》(中文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胡鞍鋼:“中國21世紀糧食戰略的基本選擇”,《了望》周刊1996年第35期,第15至第17頁。

[5]世界銀行亞太區中國和蒙古局國別運行處:《崛起的中國:中國在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長期問題和選擇》,世界銀行報告號:16643—中國,1997年6月。

[6]胡鞍鋼:“中國21世紀石油戰略的基本選擇”,《了望》周刊1997年第9期,第14頁至第16頁。

[7]世界銀行:《藍天碧水:中國二十一世紀的環境》,世界銀行報告號:16481—中國,1997年6月。

篇4

(一)模型

參考ColeandElliott(2003)的模型,結合中國具體情況和本文實證目的,得到本文使用的模型:

其中,k、t分別表示地區、年份;Ekt表示污染指標,用人均污染排放量表征(文中根據需要也采用污染密集度);KLkt表示資本勞動比率;Ikt表示人均收入;Okt表示貿易開放度,用貿易依存度表征;D是一個時間趨勢變量。RKLkt和RIkt分別表示相對資本勞動比率和相對人均收入。

對上述模型各變量含義加以說明:

(1)資本勞動比率KL代表結構效應。加入資本勞動比率的平方項KL2是考慮到資本積累對環境邊際效應遞減。如果β1>0且β2<0,則說明隨著資本勞動比率的增加,環境污染排放以遞減的速度增加。反之,如果β1<0且β2>0,環境污染排放隨資本勞動比率增加而減少。理論上,隨著資本勞動比率的增加,經濟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化,即由清潔產業向污染密集型產業轉化,導致污染增加。

(2)人均收入I代表規模和技術總效應。人均收入項的系數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規模效應對環境影響為正,技術效應對環境的影響為負,因此當規模效應大于技術效應時,總效應為正,反之為負。另外,模型中人均收入的平方項表示人均收入對環境的遞減效應,同時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含義也保持一致。

(3)貿易開放度O代表貿易對環境的總效應。ORKL是變量O和相對資本勞動比率RKL的乘積,表示要素稟賦動因引起的貿易對環境的影響,ORI是變量O和相對收入RI的乘積,表示“污染天堂”動因引起的貿易對環境的影響。

要素稟賦假說認為,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資本要素充裕的國家將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污染密集型產品),勞動要素充裕的國家將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清潔產品),因此,當相對資本勞動比率增加時,污染增加。“污染天堂”假說認為,如果各個國家除了環境標準之外,其他方面的條件都相同,那么污染企業會選擇在環境標準較低的國家進行生產,這些國家就成為了“污染天堂”。因此,當β6<0時,表示要素稟賦假說存在,當β7>0時,表示“污染天堂”假說存在。

需要說明的是,當模型(1)的被解釋變量采用人均污染排放量時,解釋變量人均收入項代表規模和技術總效應,但如果被解釋變量采用污染密集度對上述模型重新估計,人均收入項對污染密集度的影響只體現技術效應。因此本文將人均污染排放和污染密集度分別作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先對規模和技術效應進行估計后單獨估計技術效應。

(二)變量說明及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樣本數據為1990-2005年(1996年和1997年除外)29個省市(除外,重慶市數據計入四川省)的數據,下面就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分別說明。

(1)被解釋變量

被解釋變量包括三種污染物的人均污染排放量和污染密集度,參考Antweiler等(2001)的選取標準,本文選取的污染物分別是二氧化硫、廢水和煙塵。

各省市污染物的人均排放量分別由各省市的污染物排放總量除以總人口數得到。由于1996年和1997年只有工業污染排放數據,缺乏生活污染排放數據,故本文選取的統計時段為除1996和1997年以外的1990-2005年,基礎數據來自相應各年的《中國環境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市污染物的污染密集度等于各省市污染物排放總量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

(2)解釋變量

需要說明的變量包括資本勞動比率KL、人均收入I、貿易開放度O、相對資本勞動比率RKL、相對人均收入RI和時間趨勢變量D。

各省市的資本勞動比率KL等于各省市1952年不變價表示的資本存量與就業人員數之比。前者的數據采用張軍等(2004)估算的數據,后者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各省市人均收入I的數據均采用剔除價格因素后的上一年人均GDP數據,即采用1990年不變價表示的1989-2004年各省市的人均GDP數據,基礎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各省市的貿易開放度O等于當年價表示的各省市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進出口總額基礎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93-2006》和《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1991-1992》,基礎數據由美元表示,根據相應年份的美元兌人民幣年平均匯率換算成人民幣。

各省市的相對人均收入RI等于上面得出的各省市的人均收入I與當年全國的人均GDP之比。各省市的相對資本勞動比率RKL等于上面的各省市的KL與全國的資本勞動比率之比。

時間趨勢變量1990年取值1,依次各年度分別取值2到14。

本文依據豪斯曼檢驗(Hausman-test)的檢驗結果來判斷估計模型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根據檢驗結果,模型估計時全部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被解釋變量分別采用人均污染排放量和污染密集度的估計結果依次見表1和表2。

(一)規模、技術和結構效應分析

表1的估計結果是將人均污染排放作為被解釋變量得出的,資本勞動比率KL表征貿易對環境的結構效應,人均收入I表征貿易對環境的規模和技術效應。

表1第1列和第2列分別是Antweiler等(2001)和ColeandElliott(2003)的估計結果。為和本文的估計結果比較,先對其加以說明。Antweiler等(2001)估計結果顯示,規模效應變量(GDP/km2)和結構效應變量(KL)都與二氧化硫濃度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技術效應(滯后三年的人均收入的移動平均值I)與二氧化硫濃度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經濟規模的擴大和資本積累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為正,技術效應為負。與Antweiler等(2001)不同,ColeandElliott(2003)和本文的模型中,人均收入項I(前一年人均GDP)代表規模和技術總效應。ColeandElliott(2003)的估計結果中,結構效應變量(KL)與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隨著資本勞動比率的增加,人均二氧化硫排放增加,且速度遞減。而人均收入(I)與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表明負的技術效應已經超過了正的規模效應。

表1的第3-5列是本文模型的估計結果。

首先,二氧化硫的估計結果與ColeandElliott(2003)的結論是一致的,即結構效應為正,規模和技術總效應為負。不同的是,表征規模和技術效應的人均收入項I統計不顯著,說明正的規模效應和負的技術效應相互抵消后對環境的作用很小,則經濟對二氧化硫排放的影響將主要取決于結構效應。

其次,廢水的估計結果顯示,資本勞動比率KL與人均廢水排放之間顯著正相關,即結構效應為正。人均收入項I的系數統計顯著且為正,表明技術和規模效應為正,正的規模效應超過負的技術效應,其原因在于,廢水包括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而國家對污水的治理主要集中在工業污染方面,生活污水的迅速增加和難以治理是導致規模效應超過技術效應的主要原因。近年來中國的環境統計數據也顯示,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經超過工業廢水排放量,成為水污染的主要來源。

最后,煙塵估計結果顯示,結構效應不顯著,且正的規模效應超過了負的技術效應,規模和技術總效應為正。同時,人均收入I的一次項系數為正,二次項系數為負表明,針對煙塵,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還沒有越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轉折點,處于曲線的上升階段。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均煙塵排放量增加。

表2是將污染密集度作為被解釋變量得出的估計結果,主要分析由人均收入I代表的技術效應。與ColeandElliott(2003)的估計結果類似,本文所選的三種污染指標中,人均二氧化硫和廢水排放分別與人均收入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技術效應為負。人均煙塵排放與人均收入之間也是負相關,但不顯著。表明人均收入的提高已經推動技術進步,進而減少污染。

(二)要素稟賦動因和“污染避難所”動因分析

表1和表2中,聯合變量ORKL表征要素稟賦動因,聯合變量ORI表征“污染天堂”動因。

表1中,同Antweiler等(2001)的估計結果一致,本文二氧化硫的估計結果也為要素稟賦假說和“污染天堂”假說提供了實證支持。要素稟賦變量ORKL與二氧化硫濃度之間呈現顯著負相關關系,這說明,相對于中國的平均水平,大部分省市資本勞動比率相對較低,因而還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就大大地減少了中國污染排放,這與要素稟賦假說的內容相符合,同時,“污染天堂”動因變量ORI與二氧化硫濃度之間是顯著正相關關系,即相對于中國的平均水平,大部分省市的人均收入也比較低,對環境質量的需求不大,因而導致了較弱的環境管制,增加了污染排放,這又符合了“污染天堂”假說的內容。廢水和煙塵的估計結果也符合這兩個假說,但是估計結果部分不顯著。

另外,與Antweiler等(2001)貿易有利于環境改善的結論不同,ColeandElliott(2003)的估計結果顯示貿易密集度(O)與二氧化硫濃度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的結果,也就是說,貿易自由化導致環境污染增加。本文的估計結果中,依污染指標不同,貿易對環境的總體影響也發生變化,總體上,貿易自由化有利于減少人均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但增加了人均廢水排放。表2中貿易變量的符號基本上與表1一致,其估計結果進一步印證了上面的討論。

最后,表1和表2的時間趨勢變量(D)基本上都與污染指標呈現統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公眾的環保意識、環境友好型技術的開發及其他的因素都促進了污染的減少。

為進一步闡明表1和表2的經濟含義,本文在表1和表2的基礎上計算了各污染指標對所有經濟因素的彈性,自變量的值采用各省市所有年份的平均值。估計結果見表3和表4。

從表3可以看出,貿易開放度對環境的影響相對于其他經濟因素來說較小,具體地,貿易開放度提高1%,人均二氧化硫排放減少0.15%,人均廢水排放增加0.06%,人均煙塵排放減少0.16%。同時,對每個污染物來說,其“污染天堂”動因對環境的影響都大于要素稟賦動因帶給環境的影響,比如對于二氧化硫,其“污染天堂”動因的彈性值為0.4,而要素稟賦動因的彈性值為-0.05,前者遠遠大于后者,如果不加以控制,中國大部分省市很有可能變為“污染天堂”。

表4的數據顯示,三種污染物對技術效應的彈性都比較大,說明技術效應較大程度地降低了污染密集度,減少了污染排放,但是,較大的技術效應并不一定能夠全部抵消規模效應,結合表3,對于二氧化硫,技術效應超過了規模效應,而對于廢水和煙塵,規模效應仍大于技術效應,因此需要中國進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開發新技術,降低污染。

3、結論

1.貿易自由化帶來的經濟規模的擴大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增加(結構效應),都加大了我國的污染排放,但同時貿易開放給中國帶來的技術進步降低了國內的污染排放強度,貿易是否有利于中國的環境改善依污染指標不同而不同。

2.貿易對環境總體影響相對較小,且正負因污染指標不同而不同。就本文所選的三種污染物,貿易自由化減少了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卻增加了廢水的排放。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盡管近年來國家對主要污染物的管制已經加強,但是主要將重點放在了大氣的污染治理上,尤其是二氧化硫的治理,而忽視了廢水的治理。

3.本文的估計結果也為要素稟賦假說和“污染天堂”假說提供了一定的實證支持。相對于中國的平均水平,多數省市的資本勞動比率較低,資本不充裕導致的要素稟賦效應減少了環境污染排放;同時,相對于平均水平,多數省市的人均收入較低導致較松的環境管制,使中國的污染排放增加。

參考文獻:

[1]Grossman,G,Krueger,A.Environmentalimpactsofa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R].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WorkingPaperNo.3914,1991.

[2]Copeland,B.andTaylor,M.North-southtradeandtheenvironment[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4(109):755-787.

[3]Antweiler,W.,Copeland,BandTaylor,M.Isfreetradegoodfortheenvironment[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1(91):877-908.

[4]Cole,M.andElliott,R.Determiningthetrade-en-vironmentcompositioneffect:theroleofcapital,laboranden-vironmentalregulations[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03(46):363-383.

[5]張連眾,等.貿易自由化對我國環境污染的影響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3,(3).

[6]蘭天.貿易與跨國界環境污染[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7]李斌,湯鑄,陳開軍.貿易自由化對環境污染影響的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6,(10).

[8]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

篇5

論文摘要: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在GATT/WTO的法律體系中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但是由于規定不完善,易誘導綠色貿易壁壘。一些發達國家在綠色貿易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盡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適應世界自由貿易環境。關鍵詞:標準化自由貿易雙重性一,引言1947年,在

論文分類

國際經濟國際貿易行業經濟新經濟學中國經濟國債研究發展戰略稅收理論稅務研討財政稅收財政政策財稅法規財政研究金融研究證券金融證券投資債務市場地方戰略銀行管理公司研究經濟學理論保險學西方經濟經濟貿易保險信托計量經濟財務分析期貨市場

論文摘要:

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在GATT/WTO的法律體系中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但是由于規定不完善,易誘導綠色貿易壁壘。一些發達國家在綠色貿易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盡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適應世界自由貿易環境。

關鍵詞:標準化自由貿易雙重性

一,引言

1947年,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產生了關貿總協定,3作為重要國際組織,WTO在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和世界自由貿易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貿易組織所簽的條約,尤其技術條約,已經成為規范貿易行為和制度世界性指導原則。但是這個多邊貿易體制具有大國利益傾向,尤其是自由這個貿易中的實用主義依然存在,使WTO成為大國主導操縱一個場所。事實和歷史證明:關貿總協定糾紛不斷,原因之一便是自由貿易中的實用主義和大國主導操縱,科技標準化作用的雙重性使然。有人說:WTO是一個“富國俱樂部(clubofdevelopedandrichstates)”和“只保護富國利益(protectionstates''''profitonly)”4。

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因此要揚長避短。一方面,要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適當搞一些自己的標準,以阻擋外國企業長驅直入,保護本民族利益。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要利用貿易技術壁壘協定給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和在WTO的過渡保護期內的條件,戰略高度上重視標準化作用。

二,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發展的趨勢和WTO技術標準協議

當今世界技術標準發展的趨勢:5(1)技術標準與技術專利密不可分,技術標準成為非關稅壁壘的主要形式,因此技術標準已經成為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的制高點。6(2)國際貿易壁壘分為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是指關稅以外的通過法律、政策等形成的限制進口的貿易壁壘,其中主要包括對進口產品數量的限制,如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等和貿易技術壁壘(3)貿易技術壁壘的核心是標準,貿易技術壁壘主要通過產品技術標準和制定技術法規,以及檢驗產品是否符合有關標準和法規的合格評定程序來實現,其核心是技術標準。當今世界技術標準發展的另一種趨勢是:技術標準與國際貿易的聯系越來越多,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與預防協議(SPM)、《TBT協定》中,人為設置障礙,這已經成為貿易技術壁壘的主要組成部分。7

1993年,關貿總協定歷經七年艱苦談判,達成貿易技術壁壘協定(TBT)-WTO。貿易技術壁壘協定的宗旨是限制貿易技術壁壘,要求盡可能采用統一的國際標準。但是貿易技術壁壘協定(TBT)給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帶來的利益并不對稱。原因是發達國家實際上掌握著國際標準的制定權,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幾乎沒有什么技術壁壘可言,發達國家的產品能夠長驅直入,而對于發達國家,這些標準則可以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產品進口的銅墻鐵壁。8技術標準與技術專利密不可分,技術標準與技術專利捆綁現象屢見不鮮。9

三,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的雙重性研究

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

從概念上講,WTO的規則體系中存有許多例外,如保護環境的規定,俗稱環保例外權。例如,美國汽油銷售案(U.S.A.GasolineCase),在綠色貿易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借口下,旨在保護國內

煉油企業,制定嚴格復雜的標準和歧視性達標時間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Greenbarrier)”,這種環保例外權的行使往往和國家聯系在一起,在國家高于一切的國際法原則的影響下,有些國家利用GATT/WTO在規定自由貿易的同時,出于對環保和不均衡考慮的例外,如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和規定不完善,一些發達國家在過份嚴格的科技標準化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綠色貿易壁壘,形式多樣,涉及產品廣泛,措施花樣繁多。綠色貿易壁壘給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損失慘重,使發展中國家更加處于劣勢,淪為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的提供者,污染轉移的龐大場所。

縱觀GATT/WTO的歷史,不難發現:GATT成立之初所奉行的不歧視原則(Non-discriminationprinciple)并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公平的貿易結果,1958年的GATT專家組的報告指出,對初級產品的依賴和市場問題和現存的規則和公約對發展中國家十分不利.10經濟學家勞爾.普雷比克研究也表明:發展中國家,如拉美國家,不得不為較少的回報出售越來越多的貨物.11例如,美國汽油銷售案(U.S.A.GasolineCase),在綠色貿易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借口下,旨在保護國內煉油企業,制定嚴格復雜的標準和歧視性達標時間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Greenbarrier)”,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又如,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的國家,遭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出口貨物已超過25%,約400-500億美元,極大地削弱WTO多邊貿易體制作用的發揮。

嚴格復雜的標準和歧視性達標不僅嚴重損傷自由貿易,而且一旦糾紛出現,WTO的爭端解決機制(DSU)缺陷是程序繁雜,使WTO成為大國主導操縱糾紛解決,利用爭端解決機制程序之便,拖延時間,采取實用主義,讓對方失去機遇和市場.首先,訴訟成本較高,須聘請精明強干的法學者,了解WTO的規則和對爭端解決機制的可能的期望進行預測,其次,訴訟時間長,在GATT歷史上,有的爭端解決拖延時間長達5年.最后,即使勝訴,在發達國家不承擔義務時,發展中國家難以采取有效的手段,難以抵償發達國家不承擔義務所造成的損失。因此,應盡快建立快速爭端解決機制(rapiddisputesofresolutionofmechanism)12

四,我國科技標準化概述

十六大報告明確要求要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探索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和標準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舉措,尤其是隨著農業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13。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產品占領農業國際市場,是農業發展的一個戰略性問題。加強標準化建設對我國面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能力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

目前,我國技術標準與國外具有明顯差距并且技術標準水平落后,在采用國際標準方面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14在高技術產業領域,除了在中文編碼、VCD和第三代移動通信領域有少量標準被納入國際標準外,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能被動地執行國外提出的標準,受制于人。另外,技術標準制定與科學研究脫節。15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中國政府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承諾按照國際慣例,開放市場,增強透明度,公布技術標準,中國應自加入時起,使所有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符合《TBT協定》。為改變我國頻遭貿易技術壁壘限制,16成為受貿易保護主義受害大國局面,當前條件下,在WTO的過渡保護期內,應解決好以下問題:第一,找出WTO的TBT和現行的標準化的差距,集中整治,解決突出問題;第二,必須從戰略高度上重視標準化工作;第三,入世條件下實施標準化建設戰略,建設既適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第四,在入世條件下政府應加強立法和執法監督,淡化政府干預職能并加強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研究。

五,結論:

WTO在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和世界自由貿易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涉及自由貿易的糾紛不斷,原因之一便是科技標準化作用的雙重性使然。

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在GATT/WTO的法律體系中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

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但是由于規定不完善,易誘導綠色貿易壁壘。一些發達國家在綠色貿易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因此,作為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損失慘重,使發展中國家更加處于劣勢,淪為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的提供者,污染轉移的龐大場所。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十六大報告明確要求要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探索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和標準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舉措,尤其是隨著農業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17,從戰略高度上重視和加強技術標準工作,盡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適應世界自由貿易環境。

[參考文獻]

[1]WTO,<<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R],/english/thewto_e/whatis_e/10mis_e/10m00_e.htm[2]劉筍,《國際貿易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3]周道許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金融》[M],時事國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4]戰后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經濟》[M]編輯部,《戰后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經濟》,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5]余勁松,吳志攀主編,《國際經濟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6]邵津主編,《國際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7],GeneralAgreementonTariffandTrade(GATT),[J].1947.

[8],TheMultilateralSystem:50yearsofAchievement-Introduction,[J].(AccessedinNovember2001).[9]10commonmisunderstandingsabouttheWTO(AccessedinNovember2001),[J]./english/thewto_e/whatis_e/10mis_e/10m00_e.htm[10]AngusFrancis,InternationaltradeLaw,[C].Canberra,2002(unpublishedatpresent).[11]BernardHoekmanandMichelKostecki''''thepoliticalEconomyoftheWordTradingSystem''''inFrom[12]DanielL.M.Kennedy,Jave(ed),thePoliticalEconomicoftheInternationalTradeLaw,[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13]GeneralAgreementonTariffandTrade(GATT),1947.

[14]ChinaandWTO,(AccessedinJanuary2002),[J].</moftec-cn/wto/>

[15]Caopeizhong,theprincipleoftheWTOandAffectionForChina.[D].Canberra,2002(unpublishedatpresent).

1曹培忠,山東農業大學付教授,澳大利亞英聯邦國際經濟法碩士CthAus.LLM。

2周艷波,山東農業大學付教授。

3參見世界貿易組織的官方文件:“Recognizingthattheirrelationsinthefieldoftradeandeconomicendeavourshouldbeconductedwithaviewtoraising

standardsofliving,ensuringfullemploymentandalargeandsteadilygrowingvolumeofrealincomeandeffectivedemand,developingthefulluseoftheresourcesoftheworldandexpandingtheproductionandexchangeofgoods。eetheGATT1947preface。”

410commonmisunderstandingsabouttheWTO(AccessedinNovember2001),

5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6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7同上。

8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9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10GATT(1958),trendsinInternationalTrade,Geneva.

11See:J,TimmonsRobertsandArmyHite,FromModernizationtoGlobalization:PerspectivesonDevelopmentandSocialChange,Blackwellpublishersled,2000,p.11.

12BernardM.HoekmanandPetrosC.mavroidis:EnforcingMultilateralCommitments:DisputesSettlementandDevelopingCountries,/wb/hoekman.doc.

13"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整體上,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時期,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業生產優質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要求農產品生產必須由數量型向數量與質量并重型轉變,農業生產管理必須由偏重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安全管理轉變。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過程就是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規范農業生產全過程管理,是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素質和效益,提高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參見******同志在十六大報告第四部分.

14已的19,278項國家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僅占43.5%,由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寥寥無幾。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15由于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目前技術標準的制定與相關技術的研究嚴重脫節。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不夠,技術標準經費投入不足。15我國部分行業處于幾乎不設防狀態。

篇6

[論文摘 要]在國際貿易人文化發展這種重要趨勢的背景下,研究其對未來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所帶來的影響有著重大的意義;探討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把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應對貿易壁壘列入“人文貿易”的系統化研究范疇,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貿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內涵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世界經貿的變化和發展,在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種新的價值取向正在國際貿易領域內悄然形成,即貿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貿易)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體現,它通過以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安排,特別是“貿易與環境”等問題納入WTO新一輪多哈發展議程,使國際貿易活動不僅重視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而且關注人類發展中的社會問題。

在傳統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國際貿易的指導思想以謀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和對物質財富的最大限度占有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義理論,還是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和H-O原理都只是重視貿易的總量,很少顧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導致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的對立,使人類社會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失衡、貧富分化等。

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從根源上改變了傳統人文主義思想對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錯誤價值導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旗幟鮮明地將可持續發展寫入前言,作為一個重要宗旨,這是對GATT宗旨的重大發展。在發展國際貿易的過程中牢記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目標,是著眼于全球的長遠利益和子孫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時期生產與貿易的發展,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以至從根本上動搖國際貿易的基礎,降低人類的生活水平。從GATT對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演變成WTO對世界資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尋求的人類對資源利用能力的擴大主要表現在對資源利用質的提高,而非對資源利用量的擴大;從更深層次上講,也是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的體現,是貿易人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理論基礎的動搖

第一,對指導國際貿易理論價值取向的哲學思考。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現代經濟學基本的核心假設,是現代經濟學產生、發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與起點。經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并能做出理性決策的假設基礎之上。現代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在國際貿易內形化的新價值取向。人文貿易的哲學基礎現代人文主義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人文主義關注人的發展與完善,強調人的價值和需要,關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義,并且在現實生活中努力實踐這種價值和意義的精神。其哲學價值取向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是完全不同的,對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提出嚴重挑戰。

第二,對傳統自由貿易能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質疑。關于自由貿易可以改善經濟福利的論斷是經濟學中最古老和最廣泛接受的原則之一。它在構造國際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單一市場地區,如歐盟和WTO)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自由貿易理論論證的條件假設中都沒有把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負面影響計入生產成本。沒有考慮環境成本的“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其實是一種“虛擬”、“現時”的增長,其增長的背后忽略了“現實”、“延時”的補償成本,如果考慮環境成本帶來的財富和福利的損失,傳統的自由貿易會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結論實際上可能站不住腳。 轉貼于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挑戰

隨著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如何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系,對多邊貿易體制的許多基本原則提出了挑戰。如生產過程和方法(PPM)問題和雙重環境標準的爭論對現有國民待遇原則提出了質疑;環境補貼和與環境成本內在化有關的生態傾銷問題使得人們重新思考公平貿易原則;發展中國家在保護環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將從新的角度思考兩者的協調問題。

三、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初步探討

(一)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目標

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必須以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促進對外貿易的人文化發展。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應與人文化發展方向內涵是一致的。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應跳出傳統意義上的片面追求貿易額的“可持續”增長,而是在關注貿易總量的同時還應關注貿易的實際質量,從以物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到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從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續發展到追求長期綜合利益的可持續發展。

(二)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審視對外貿易效益來源,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外貿的增長方式,必須重新審視外貿效益來源。首先必須建立人文貿易的評價體系,在衡量外貿效益的經濟指標體系中增加生態指標和社會指標,客觀評估外貿對國家經濟、生態、社會帶來的整體影響。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外貿效益的來源,對資源投入與貿易收益嚴重失衡的產業進行技術革新,減少其負外部性,促進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外貿收益的現實增長。

第二,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加強貿易與環保法規、政策的協調,充分考慮貿易政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及環境政策對貿易的扭曲代價,實現貿易與環境的雙贏;其二是建立人文貿易措施保護體系,推行綠色貿易行動計劃,合理建立中國產品綠色標準體系,既可以增加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產品的實際競爭力,又可以實現以人為本,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的保障體系。

第三,構建應對國際貿易“人文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國際貿易的人文化發展伴隨著“人文壁壘”的產生,為了防止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需構建相關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對人文貿易發展過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壘”的變化因素進行監測、識別、評價、預測、預防控制并及時矯正不良發展的趨勢,以保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健康發展。

參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喬治.經濟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美]馬克A盧茲.經濟學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篇7

多元化戰略始于1992年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確立,并成為1994年前后出臺的我國“大經貿”戰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被確立為我國外經貿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

貿易多元化,如果您需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和市場結構已經產生了一些喜人的變化,在宏觀方面的表現更為明顯。

(一)貿易多元化,有利于抵抗地區貿易集團對我國外貿的負面影響 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地區貿易集團的產生和發展會產生貿易轉移效應,使得集團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的貿易被集團內部的貿易所替代。我國目前游離于各主要地區貿易集團之外,從而成為地區貿易集團負面影響的首當其沖者。比如,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后,墨西哥對美國的紡織品出口就超過了我國。幸而我國的紡織品在世界其它國家的市場都很大,我國的紡織品出口才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所以,只有推行多元化戰略,才能抵抗其它國家結成地區貿易集團對我國外貿的負面影響。

(二)貿易多元化當然也有利于分散風險和促進貿易的長期發展 亞洲金融危險爆發以后,盡管我國的外貿環境隨之惡化,但我國的外貿仍能取得一定的增長,就是最好的說明。

通過使用經濟計量,如果您需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模型分析,對,!我國實行多元化戰略的效果進行計量分析,將使我們對我國貿易多元化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有更深的認識。

二、計量分析(一):貿易地理方向集中化指標

首先,將我國出口地理方向分為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其它發達國家、非洲國家(除埃及)、香港地區、亞洲國家地區(除香港、中東國家)、歐洲國家、中東國家、拉美國家、大洋洲國家(除澳大利亞)15個分方向。分別計算某一年我國對某分方向的出口額占該年我國總出口額的百分比,再求這一組15個,如果您需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百分比的標準差。這個標準差,就是衡量這一年我國出口地理方向集中化程度的指標。在下文中簡稱為“出口集中化指標”。

同樣可以計算我國的“進口集中化指標”。這里計算了1986-1995年中國、美國和日本歷年的“出口集中化指標”和“進口集中化指標”,1996-1997年中國的“出口集中化指標”和“進口集中化指標”。計算美國和日本的相應指標的時候,只要將原來中國對美、對日的分方向改成美國對華、日本對華即可。

以往用于衡量貿易地理方向集中化(分散化)程度的指標一般是對前10大貿易伙伴貿易占全部外貿的比重。這一指標并沒有充分,如果您需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利用外貿的全部結構信息。而“出口集中化指標”和“進口集中化指標”就沒有這一缺陷。而且所選取的分方向可以根據需要進一步細分中歸并。

如右圖,有以下結論:

以上數據由《世界經濟年鑒》引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貿易方向年鑒》。

我國在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曾出現一個波峰;1994年開始呈輕微下降趨勢。作為對照的美日同期變化幅度保持在2個百分點內。我國進口集中化程度在80年代末呈現下降趨勢,90年代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1996、1997年兩年的上升速度最快。美日同期進口集中化程度沒有明顯變化。剔除我國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波峰,則1986-1995年3國的進出口集中化程度排序為:日本〉中國〉美。

首先,我國1989-1993年,如果您需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波峰,是因為當時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制裁,迫使我國出口用轉口的方式取道香港。結果,在那幾年間,我國對香港出口占我國總出口40%以上。從而大大提高了出口集中化程度。1993年開始,由于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推行和西方國家對我制裁的基本解除,我國出口集中化程度也就迅速下降。1994年開始的下降趨勢則反映了1994年開始推行“大經貿”戰略的效果。同期美日出口貿易地理方向集中化程度呈現出輕微上升的趨勢;數據顯示,這與其對我國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重上升有關。總的來說,這一趨勢有助于緩解我國與美日兩國的貿易爭端。

篇8

論文關鍵詞:傾銷;反傾銷;自由貿易;貿易保護

自由貿易是WTO的宗旨,各成員國平等的限制和運用關稅是自由貿易的關鍵。WTO協議都是依據這一宗旨制定出來的,但有三種例外情況:一為反傾銷;二為反補貼;三為安全保障措施。按照WTO協議,各成員國不斷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壁壘,以上三種例外措施成為WTO協議下各國保護本國工業、避免外來激烈競爭的唯一合法手段,而反傾銷是當前WTO成員國最常使用的方法。 WTO的反傾銷協議并沒有分析反傾銷是否合理,它只是對各國的反傾銷行為進行了規范。那么,反傾銷究竟是否合理呢? 要分析反傾銷,我們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傾銷。

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有時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件商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售價卻不一樣,這種在不同的市場上以不同的價格銷售同一種商品的行為稱為價格歧視,而傾銷是國際貿易中最普遍的一種價格歧視,如果一家公司某種商品在國外的售價低于其國內的售價,這家公司就是在進行傾銷,這是在經濟學中對傾銷的定義,而在WTO反傾銷協議中,對傾銷的定義則為在國外市場上低于正常價值銷售商品,正常價值通常為該生產商在其母國售價或在第三國售價,當以上兩種價格都無法獲得時則為生產成本。 一般而言,傾銷有五種形式:臨時性傾銷、國營貿易傾銷、市場擴張性傾銷、侵略性傾銷和持續性傾銷。 當某一生產商由于季節,或是錯誤的生產計劃,或是不可預測的國內市場的需求變化等原因而產生大量庫存,為了清理庫存而降價在國外市場上出售產品,這樣的傾銷稱為臨時性傾銷。

國營貿易傾銷是指一些發展中國家或不發達國家以極低的價格出口產品以獲得硬通貨。 市場擴張性傾銷是指為獲得國外市場份額而以低價出口產品。 當生產商為擠垮競爭對手以極低的價格在國外市場銷售產品,當獨占市場后再提升價格,這種傾銷為侵略性傾銷。 持續性傾銷又被稱為平衡傾銷,壟斷生產商為獲得利潤最大化,國內與國外市場的價格和銷售量由該生產商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交點所確定,當國外市場的需求彈性高于國內市場的需求彈性,則該平衡點確定的國內市場價格一定高于國外市場價格。 在經濟學和WTO中,都沒有對傾銷是否合理下定論。從某種意義上說,傾銷有其合理之處。

在自由市場上,售價是由買方和賣方在自由協商的基礎上共同制定的。認為某種商品低于某一價格銷售是不合理的,這種說法本身存在荒謬的地方:一方愿意以低價買,另一方愿意以低價賣,雙方在完全自由談判之下確定的價格有何不合理?這樣的一筆交易一定對雙方都有利,因為大家都是希望通過交易獲利而不是賠錢,同時,消費者肯定也會從低價中獲利。 真正的低于生產成本銷售是幾乎不可能的。任何一家生產商若長期使售價低于成本價,必然會面臨倒閉。只有臨時性傾銷,一種短期以低價清理庫存的行為可能真正低于生產成本銷售,這種行為實際上對消費者是有益的,市場擴張性傾銷和國營貿易傾銷也都是對消費者有益的短期行為,持續性傾銷只有壟斷生產商能從中獲得利益最大化,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交點確定其在國外市場上只能銷售一定量的商品,當然,這樣持續性的低價對當地的消費者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從這一方面出發,出口國生產商不應該因為以低價售賣商品給進口國的消費者而受到懲罰。

對消費者有害的只有侵略性傾銷,因為它在低價趕走競爭對手后再提高價格以獲得壟斷利益,這也是各國反傾銷口號中主要打擊的對象。 但事實說明過去幾十年中,侵略性傾銷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一家生產商可以把價格壓低到擠走所有的競爭對手,它當然可以獲得整個市場,但同時每一筆交易都會賠錢,一旦它占領市場后提升價格,新、老競爭對手就會因利益的驅使而進入市場。所以如果它真的能夠把所有的競爭對手擠走,它必須一直把價格維持在不獲利的低價上,以防止競爭對手重新進入市場。

然而這樣的生產商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如果它能夠維持下去,那消費者一定是從它永久性的低價中獲利的。 為什么不能在不同的市場以不同的價格銷售同種商品呢?有很多原因會造成不同市場上的差異化價格,比如說市場規模、需求結構、需求彈性、消費 者的收入水平等等。 實際上,價格差異化是在國內市場中常常被采用的一種價格策略,為什么在國際市場上就不能使用這樣的價格策略呢?如果大家認同同樣的音樂會票賣給學生比賣給成人便宜,為什么就不能認同同樣的商品在進口國賣得比出口國便宜呢? 傾銷其實沒什么不對的,因為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最初,傾銷的性質就被搞錯了。 1904年加拿大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反傾銷法以補救所謂的不公平貿易,即傾銷,那是100多年前的事情,現在我們越來越清楚傾銷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公平,它使交易雙方都獲利,而且使進口國的消費者獲利。

真正不公平的是反傾銷,在提倡自由貿易的今天,人們越來越喜歡用反傾銷這樣的隱秘手段來保護本國的工業。 當遭遇激烈的外來價格競爭,進口國的生產商就會申請反傾銷,如果該進口商品被認定為傾銷,就會被進口國政府征收反傾銷稅,實際上,反傾銷稅就像進口關稅一樣阻礙著自由貿易,而且更帶有歧視性,因為這種稅可以針對某一特定國家的某一特定生產商征收。 消費者肯定是反傾銷的受害者,是他們最終承擔了反傾銷稅,而且進口國的本國生產商也有可能會提高自己的售價,他們會根據價格彈性,制定一個新的售價,使之介于自己原來售價和被征收高反傾銷稅的進口商品的售價之間。 如果遭到反傾銷的商品是中間產品情況就更糟,因為下游的生產會受到上游產品價格的影響,因此不僅該中間產品的直接消費者是受害者,而且該中間產品的下游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也會受到不良影響。 從WTO的數據庫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兩大類產品最常遭到反傾銷,它們是鋼材和化工產品,我們可以想象反傾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多大。

在反傾銷中唯一受益的是遭受傾銷商品的進口國同類產品生產商,他們申請反傾銷以從政府那里求得保護,阻止比自己更廉價的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這些生產商往往都有很高的生產成本,不具生產該種商品的比較優勢,當其他的貿易保護措施都被逐漸取消或削弱后,反傾銷成了他們最常用的手段。 但這一手段與其他的貿易保護措施一樣,是不公平的,是阻礙自由貿易的,這樣的手段應該同關稅及非關稅壁壘一樣被取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貿易自由化,才能讓資源在全球得到最為合理的分配。

篇9

論文摘要:以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為代表的西方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在一定時期內,是世界各國開展對外貿易的主要理論依據,為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交往活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從全面客觀的角度審視西方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不難發現,它們是一定歷史時期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理論武器,充滿了資本主義色彩,具有強烈的階級性。

一、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概述

(一)亞當·斯密(Adam·Smith)的絕對優勢理論

1.歷史背景

18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在西歐各國獲得了空前發展.隨之而來的便是產業革命。產業資產階級為了擴大海外市場.并從國外進口廉價的工業原料.他們迫切需要擺脫重商主義(mecantilism1國際貿易理論的束縛.反對政府對國際貿易的干預.反對金銀外流的禁令。他們對貨幣金銀本身已經不太感興趣,而是對具體的物質財富(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更加重視。為了適應產業資產階級的歷史需要,以AdamSm為代表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潮開始盛行。

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AnInquiryintothNatureandCausesofWealthofNations}(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一書,批評重商主義。反對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創立了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在國際貿易方面。他主張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強調國際貿易的雙方互利性.從而提出自己的國際貿易理論.即絕對成本優勢理論。

2.理論假設和主要觀點

絕對優勢理論的前提假設有以下方面:(1)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兩種產品、一種投人要素,即“2x21”模型。投入的邊際產量是固定的,生產的規模報酬不變;(2)收入預算約束,消費受制于收入,不能借錢借債消費;(3)對外貿易方面。沒有運輸成本和其他交易費用。進出1:3貿易值相等,即貿易是平衡的。生產要素在一國內是自由流動的,但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

(4)市場是自由競爭的。

由此可見。絕對優勢理論是一個理想模型。該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于商品生產效率的不同即單位產品的絕對勞動時間消耗不同:商品生產效率的不同是由于各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優勢和獲得性優勢的不同造成的。自然優勢是指自然地理、氣候條件等方面的優越性.普通人力無法控制如波蘭的平原土壤條件好。糧食生產效率高.單位糧食產品所消耗的絕對勞動時間就少.其小麥生產就具有絕對成本優勢獲得性優勢是指某國掌握的特殊商品的生產技術和技能。技術熟練、技術水平高,生產效率就高。單位產品生產的絕對勞動時間消耗就少。

(二)大衛·李嘉圖(David·Richado)的比較優勢理論

1.歷史背景

19世紀初期.英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使當時英國成了“世界工廠”.但地主貴族階級在政治生活中還起著重要作用。1815年,英國政府為維護地主貴族階級的利益而修訂了《谷物法》,引起英國糧價上漲,地租猛增。地主貴族顯著獲利。工業資產階級利益卻嚴重受損。糧價昂貴迫使工人工資提高,商品成本提高,利潤減少,削弱了工業品的競爭能力。出于發展資本、提高利潤的需要.英國工業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廢除《谷物法》,與地主貴族階級展開了激烈斗爭。Ricardo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PrineiPlesofPo1iticalEcon—omvandTaxation}中提出了以自由貿易為前提的“比較成本論”.這種更加一般化的國際貿易理論將自由貿易置于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奠定了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核心基石.也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理論武器。

2.基本觀點和理論邏輯

大衛.李嘉圖(DavidRicardo)在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Smith認為由于自然稟賦和后天有利條件不同.各國均有一種產品生產成本低于他國而具有絕對優勢.按絕對優勢原則進行分工和交換,各國均可獲益。Ricardo發展了Smith的觀點.認為決定兩國能否進行專業化分工和自由貿易的基礎不是絕對成本的差別.而是比較成本的差別。在“2~2~1”的國際環境中。即使其中一個國家在兩種產品生產上都處于絕對成本劣勢.另一個國家在兩種產品生產上都處于絕對成本優勢.兩國照樣可以進行國際專業化分工和自由貿易只要雙方各自選擇自己比較成本低的產品進行專業化分工并盡力擴大生產、加強出口貿易,同樣可以保證貿易雙方的互惠互利。

Ricardo在“論對外貿易”一章中舉了一個通俗的例子:“如果兩個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個人在兩種職業上都比另外一個人強一些.不過制帽時只強1/5或20%,而制鞋時則強1/3或33%.那么這個較強的人專門制鞋。而那個較差的人專門制帽,豈不是對雙方都有利嗎?”

Ricardo的比較優勢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的.其理論前提假設是各國勞動生產率存在差異.從而也就暗含著各國生產同一產品的生產函數是不同的,這才是形成比較成本優勢的基礎。所謂比較成本.是指將本國不同產品成本的比率與國外同類產品的成本比率進行比較.即不同國家的成本比率的比較。只要成本的比率存在差異。不同國家應按“兩利取重。兩害取輕”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這樣兩國之問就能夠進行相互交換。并從中獲得經濟利益。

二、全面客觀地評價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1.絕對優勢理論的評價

該理論可以看成是解釋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最早的理論.它第一次用勞動價值論說明國際貿易的利益和基礎.為互惠互利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絕對優勢理論倡導自由貿易,因此,它是反對重商主義的銳利武器,加速了近代工業的發展。該理論最大的貢獻在于說明國際貿易并不一定是“零和游戲”,折射出了國際交往活動中的“雙贏”思想。

其主要理論缺陷是在確定從事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時.要將本國某種產品的成本與國外同樣產品的成本直接進行比較,以成本的絕對高低來決定進出口。這樣的比較會使那些在所有產品的生產成本上都處于劣勢的國家無法參與國際貿易。另外。該理論未考慮需求因素.無法說明均衡價格如何確定。因而就無法解釋國際貿易的收益分配問題。

2.比較優勢理論的評價

比較優勢理論繼承了絕對優勢理論的科學成分。如勞動價值論、專業化分工、自由貿易等,更為重要的是用比較成本概念代替了絕對成本概念。使自由貿易政策有了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為當時自由貿易政策取得最后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比較優勢理論還解決了國際貿易中的兩個最基本問題:第一,指出了國際貿易的廣泛基礎.即任何類型的國家都有參與國際貿易的可能性.這也是比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進步的地方。第二,提出了國際交換的特殊原則。比較成本是一種獨特的比較選擇方式.不是將本國某種商品的成本與國外同樣商品成本進行直接的比較.而是將不同產品成本的比率進行比較。

篇10

關鍵詞: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區域經濟;經濟全球化

一、構建中日韓FTA的經濟效應分析

第一,分析對中日韓三國在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之后的貿易流向的變化。據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中日韓首腦會議所得出的研究報告總結分析指出,在建立中日韓FTA以后的較短時期以內,必將會導致韓國對中國貿易黑字幅度的進一步上漲擴大和日本貿易赤字幅度的下降減少以及日本對中韓的貿易黑字幅度的進一步擴大,總體區域內貿易額度有很大提高。

第二,中日韓FTA的建立也會促進本區域內的中日韓三國相關產業結構的調整。根據一份韓國三星研究所得出的報告指出,對于農業食品加工業以及服裝業等中國對日本韓國出口的產品其數量會進一步增加,然而對于汽車金屬等產業卻相反即不增反減;此外像是日本韓國兩國的農產品的產量也會有所下降,但是這卻會使得很多制造業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例如日本電子電器纖維等產業的出口會增加,韓國的加工食品等會得到發展與增長,具體而言,對于中國,其擴大生產的主要商品有服裝、加工食品、電子電器、農產品等,而其減少生產的主要商品有金屬、纖維、汽車等,對于日本來說,其擴大生產的主要商品有電子電器、汽車、纖維、機械等,其減少生產的主要商品包括水產品、服裝、農產品等。

第三,建立中日韓FTA不但能夠讓自貿區內各個國家得到切實的經濟利益此外對于自貿區內的貿易投資環境改善和充分發揮市場所發揮的競爭作用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會對中日韓三國之間在經濟貿易與投資等方面發展發揮明顯的帶動作用。據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中日韓首腦會議所得出的研究報告分析,中日韓FTA的建成建立會對中日韓三個國家的GDP增長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具體來說,韓國是其中收益最大的國家,它的GDP增長率預計最高能夠提高4.73%,其GDP漲幅大約在1.29%-4.73%,而日本的GDP漲幅大約在0.03%-016%左右,最后對于中國而言,其GDP漲幅約在0.03%-1.05%左右。中日韓FTA如果能夠建立建成,將會對中日韓三國的經濟發展發揮非常大的提升作用,其別是日本跟韓國,其在以后的時間段里則會取得更多的利益。

二、構建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制約因素分析

(一)經濟因素。當前由于中日韓三國在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態度方面和積極性方面存在差異,且三國的科技水平、經濟發展階段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因此要想在短期內使得三方談判內容達成一致相當困難。其中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其經濟體制屬于轉型中的市場經濟,而對于日韓兩國來說,兩國屬于發達國家,其經濟體制屬于成熟的市場經濟,使得三國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在世界范圍內經濟地位的不同,這也必然導致中日韓三國在服務貿易、投資自由化、產業合作、競爭政策、爭端解決機制等方面存在許多難以調和的矛盾,成為阻礙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政治因素。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雖然是種經濟方面的區域合作,但是不可否認,三方間的政治互信對于區域經濟合作卻有密不可分的影響。僅僅依靠經濟上的依存卻在政治互信、地區認同方面的問題得不到較好解決,那么也難以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盡管中日韓三國之間和平友好是當前的主流,不過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也有許多歷史與現實問題在制約三國關系的穩定健康發展,比如中日韓三國間關于島嶼領土爭端的問題,已成為阻礙中日韓三國開展自由貿易區談判的重要因素。

(三)外部因素。美國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其霸權主義與單邊主義的行徑是有目共睹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若能夠建成,這不僅會使得美國對整個東亞地區的控制難度加大,對于美國日后對全球性制度安排所獲得的利益也會受到重大的打擊,所以說,美國一定會干涉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這無形之中也就使得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的難度增加。另外,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也會受到東盟態度的影響,因為東盟并不希望中日韓三國間組織一個與其競爭對抗的自貿區。

三、加速建設中日韓FTA的建議

(一)追求超越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經濟技術交流。當前形勢下影響三國間的經濟合作進程進程的主要因素是中日韓三國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這也成為中日韓三國間存在著較大的政治分歧的原因之一。中日韓三國必須在不應以社會制度跟意識形態的不同為先決條件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開展對外經濟關系與國際經濟合作。在經濟合作之中將暫時解決不了的矛盾擱置到以后再解決,相互間努力尋求經濟上的共同利益,求同化異,爭取達到一種超越意識形態領域的經濟技術交流,實現經濟上的共同發展。

(二)努力改善國際和周邊環境。要想在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內開展穩定的經濟交流首先必須在這一區域內構建安全保障體系。緩和緊張局勢作為三國穩定發展的重要課題,必須要通過建立中日韓三國間的安全保障體系來預防和解決多重糾紛,達到三國間的合作共贏、相互依賴。其次,由于三國間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差異,因此必須要建立健全經濟和法律制度,逐步完善通關制度以及投資保障制度等制度最終在三國之間形成一個高效健全的制度環境。

(三)建立多層次的合作對話機制。由于企業、非政府組織在國際區域經濟合作中的作用越來越重,因此應該充分調動學術團體和企業界的積極性,在更多層面上開展對話合作。采用官民并舉的方式上在更多層面上開展對話合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民間交流的作用。使得無論是政治家還是企業家學者只要他們能夠提出他們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就一定能獲得一個為各方所接受的長遠方案,實現經濟飛速發展。

(四)追求中日韓三國共同發展的合作方式

1、中日韓三國可以通過合理調整三國的產業政策,從而建立共生共存型產業結構。

2、加強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內的技術合作,尤其是高技術領域的合作,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產業結構轉換的主要動力使得中日韓三國必須要加強三國間科學技術合作和人才交流,從而加快本區域的技術轉移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整個區域在高技術領域的整體競爭實力不斷加強。

3、中日韓三國可以通過聯合建立有效的處理金融危機機制以此來防范金融風險,也可以在加強對區域內投資金融支持的基礎上來促進區域間的金融合作,例如建立東北亞投資合作基金或投資銀行等等,從而實現為中日韓區域內產業提供信息、技術、金融支持的目標。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 薛敬孝、張伯偉.東亞經貿合作安排: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比較研究[J].世界經濟,2004(6):51-59

[2] 李平,王薔.中日韓建立FTA的可行性及制約因素分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4):93-95

[3] 金成華.東亞地區FTA談判進程中面臨的困境及其解決途徑[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31-32

[4] 廉曉梅(2004):《論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立的制約因素》,《現代日本經濟》,第6期.

[5] 張蘊嶺.美國主導泛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對中國的影響[J].經濟研究參考,2012,(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