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日常生活護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18:24: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年日常生活護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老年日常生活護理論文

篇1

【摘要】 目的 了解石河子市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現狀及影響因素,為相關部門采取措施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質量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應用簡明健康調查量表(SF36)對石河子市529名失能老人進行入戶調查。結果 石河子市失能老人與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群生活質量比較差異顯著(P

【關鍵詞】 老年人;失能;生活質量;影響因素

2005年底我國開展的全國人口抽樣調查顯示,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1.3%〔1〕,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0.76個百分點,可見我國的老年人口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老年人口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失能率和殘障率將逐漸增高〔2〕。據統計,老年人中約有21.5%的人生活輕度不能自理〔3〕,5%~8%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5%完全不能自理。因此,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本文對石河子市60歲及以上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以便為有關部門制定老年保健策略與措施,改進失能老人生活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石河子市529名失能老年人。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的老年人且喪失部分或者全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者(采用WHO推薦的ADL量表篩選);②在石河子市居住3年以上老年人;③對于神志不清、智力障礙、無法配合完成問卷者,均由照顧者代替回答。

1.2 方法

1.2.1 研究對象的收集 第一階段: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考慮經濟狀況及老年人口分布特點,隨機抽取石河子市3個小區(25小區、6小區、29小區)。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應用ADL量表,對所抽取小區內的全部老年人群進行失能篩選。共抽取符合納入標準的失能老年人550名。

1.2.2 調查工具 (1)ADL量表:本次研究中使用WHO推薦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判定老年人的失能程度。該量表由兩部分組成:軀體活動(穿衣、吃飯、洗澡、室內活動、如廁和能否控制大小便)和日常家務活動(打電話、購物、備餐、做家務、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藥和自理經濟)。評定結果可根據總分、分量表分和單項分進行界定。總分為64分。

1.2.3 質量控制 調查員經統一培訓,合格后方可入戶調查。在調查現場,調查員一對一詢問調查。調查完畢,隨機抽取5%的問卷檢查,發現錯誤和遺漏項目及時補充更正。

1.2.4 統計學方法 原始問卷經審核合格后由Epidata 2.0錄入,錄入過程中設計邏輯檢錯,發現問題及時核對,保證錄入質量。使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 結 果

2.1 一般資料 發出問卷550份,收回52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6.2%。529名失能老年人中男246人(46.5%),女283人(53.5%),年齡為60~96歲,平均(74.75±7.69)歲;漢族520人(98.3%),少數民族9人(1.7%);文化程度:文盲223人(42.2%),小學182人(34.3%),中學111人(21%),大專及以上13人(2.5%);婚姻狀況:已婚415人(78.4%),非再婚(離婚、喪偶、分居)114人(21.6%);月經濟收入:無收入者68人(12.9%),

2.2 不同因素對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比較 見表1。

2.3 失能老年與一般老年人群比較 根據SF36的評分標準〔4〕,得出失能老年人生命質量8個維度的得分,與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群研究結果的比較見表2。表1 不同因素對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比較表2 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與一般老年人生活質量比較

3 討 論

3.1 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現狀 中國老年醫學會認為,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指60歲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身體、精神、家庭、社會生活滿意的程度和老年人對生活的全面評價〔6,7〕,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SF36的中國老年人口常模〔8,9〕。本研究結果和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生活質量比較顯示:失能老年人8個維度得分顯著低于一般老年人群,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2 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3.2.1 性別與年齡 表2示,男性失能老年人的8個維度得分普遍高于女性,在生理職能、總體健康、生命活力維度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3.2.2 民族與婚姻狀況 不同民族失能老年人中,漢族失能老年人在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情感職能得分高于少數民族,其中生理職能方面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3.2.3 文化程度 表2示,文化程度不同的失能老年人在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方面具有顯著差異(P

3.2.4 經濟收入 經濟收入對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具有顯著影響,調查發現:月收入

3.2.5 醫療保障與慢性疾病 享有醫療保障的失能老年人在生理職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得分顯著高于沒有醫療保障者(均P

3.2.6 失能時間、失能原因及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況 表2示 失能時間>3年組得分最低,

綜上所述,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人口學特征、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各級政府、衛生部門應予以高度重視,并通過政府主導、財政支持、家庭參與、社會援助等多方面配合,健全完善服務體系,提高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

致謝 本文承蒙石河子市老齡辦陳明蘭主任和全體成員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2006;3(16).

2 黃成禮.中國老年人口的健康、負擔及家庭照料〔J〕.中國衛生資源,2006;9(5):2089.

3 杜 鵬,武 超.中國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狀況與變化〔J〕.人口研究,2006;30(1):501.

4 韋懿蕓,顏 艷,王多勞,等.中文版SF36在社區老年人生存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中南大學學報,2006;31(2):2178.

5 Scoring Demonstration for Sf36v2:http//sf36.com/demos/SF36v2. html

6 李楊春.石河子市老年人生活質量和護理需求現狀研究〔D〕.石河子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466.

7 化前珍.老年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8.

8 李 俊,劉朝杰,李寧秀,等.生命質量評價量表SF36中國量化標準研究〔J〕.華西醫科大學報,2001;32(1):368.

9 張 磊,徐德忠,黃久儀,等.SF36量表中文版的應用及分級截斷點選擇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1):6970.

10 王世俊.老年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8.

11 余昌妹,吳永琴,楊樺琴,等.溫州社區空巢老人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8;23(15):578.

12 張 靜.河南老年居民生命質量及影響因素分析〔D〕.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532.

篇2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分級護理制度內容相對陳舊,已不適應臨床護理的發展,在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如醫、護認知上存在差異;部分內容在臨床執行困難;易引發醫療收費的困惑、護理糾紛、醫療訴訟問題等。建議進一步完善現行的分級制度,或借鑒其他國家的分級護理方法,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護理分級制度。

分級護理是護理工作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確定臨床護理人員編制、合理安排護理人力資源的重要依據[1],也是確定護理服務收費的標準[2],分級護理制度明確各級護理級別的病情依據與臨床護理要求。它能反映護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護理要求,對臨床護理以及管理工作起著規范性與指導性作用[3]。我國的分級護理始于1956年,由張開秀、黎秀芳[4]所倡導,一直沿用至今。隨著護理工作范圍的擴大,現代護理理論不斷地注入到護理實踐中去,分級護理制度的內容顯得相對陳舊,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護理工作質量,制約了護理學科的發展。因此,我國現行的分級護理制度需要改進與完善。

1國內分級護理制度的現狀

1.1分級護理的質量標準

特級護理:安排專人24h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制訂護理計劃,嚴格各項診療及護理措施,及時準確逐項填寫特級護理記錄。備好急救所需藥品和用物,做好基礎護理,嚴防并發癥發生,確保患者安全。一級護理:15~30min巡視患者1次,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制訂護理計劃,嚴格執行各項診療護理措施,及時準確填寫特別護理記錄。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嚴防并發癥,滿足患者身心需要。二級護理:每隔1-2h巡視患者1次,觀察病情。按護理常規護理。給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協助,滿足患者身心需要。三級護理:每天巡視患者2次,觀察病情。按護理常規護理,給予衛生保健指導,督促患者遵守院規,滿足患者身心需要[5]。

1.2我國現行分級護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1.2.1醫、護在分級護理制度認知上存在差異

醫生以醫囑形式下達護理級別。護士根據護理等級為患者提供不同的護理服務,但當護理級別與該患者護理需求有差異時,護士也只能機械地去執行醫囑。王淑琴等[6]報道:某軍隊醫院住院醫師對分級護理內容中規定的臨床護理要求,完全了解者僅為12.7%,部分了解者為86.51%,不了解者為1.59%。部分醫生對護理級別的內容及要求不夠清楚,僅從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的角度出發,產生了醫囑護理級別與患者病情所需的護理級別不一致的問題。研究[6-8]報道,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9]及標準護理分級[10]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醫囑分級與患者的實際需求存在差距,分級護理等級存在差異性,這是評估者對分級護理制度內容認知不同所致。

1.2.2分級護理制度部分內容在臨床執行困難

分級護理制度有些內容過于細化,有的過于籠統模糊,執行有一定困難。例如一級護理每15-30min巡視患者1次,部分一級護理患者不需要每30min巡視1次,而危重、病情不穩定的患者又需隨時巡視。又如一級護理中規定認真細致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工作,實際工作中有些一級護理的患者無需提供飲食、排泄、衛生等方面的護理,但如果不做就違背了工作制度。上述問題在臨床一線工作者中普遍存在。

1.2.3醫療收費的尷尬問題

分級護理制度在收費問題上也面臨尷尬境地。有的患者根據一級護理的標準,質疑護士并未做到一級護理中規定的一切而拒絕交費。有時家屬提出患者根本不需要進行一級護理,因而不應按此標準收費。這與醫生理解的一級護理的標準和書面規定有一定的距離有關。此外,目前的分級護理收費標準與護理勞動價值不匹配。周榮慧、劉坤等[11]研究顯示:一級護理患者每日勞動力成本為120.78-210.26元,每日材料消耗成本為36.49元。目前各省市物價局規定一級護理每日收費在6-10元左右[12-13],這與實際成本測算數據有很大差距,連最基本的消耗品支出(36.49元)都難以保證。

1.2.4護理糾紛、醫療訴訟問題

當發生醫療護理糾紛時,患方可能根據分級護理制度的書面資料,質疑護士提供的服務沒有達到標準。例如,1例高血壓患者,需每30min測1次血壓,但并不需要每30min測量呼吸、體溫。如果醫囑為一級護理,而護士沒有按照一級護理的要求每30min測量呼吸、體溫等并記錄,那么在糾紛或法律訴訟中,醫療機構和護理人員將極為被動;而要求護士在平時工作中嚴格按照分級護理制度去做并不現實。李文清等[14]研究顯示:某醫院心內科改進分級護理制度,針對分級護理制度出現的問題采取了相應的對策及措施,患者及家屬質疑護理級別收費的次數明顯減少,2003-2004年每年發生10-15例次,2005年全年僅有1例次。

2國外分級護理現狀

楊潔[4]報道:日本分級護理是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的程度分A、B、C 3度,同時根據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分1-4級。這兩個方面組合為12個類別,分別為:A1-A4,B1-B4,C1-C4。具體劃分標準為如下:A度: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進行心電監護,隨時觀察生命體征;B度:1-2h觀察1次;C度:不需要經常觀察。1級:禁止自己活動或自己不能活動,基本生活完全需要幫助;2級:允許床上活動,基本生活給予必要的幫助;3級:自己能室內行走,室外的基本生活需要幫助,如相關檢查需護理人員陪送;4級:自己基本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行動。例如,護士評估一名骨折臥床、病情穩定的患者,可能為其下達C1級別的護理,表示此患者需臥床,自己不能活動,生活護理要求很高,但不需要經常觀察。Weitl,Josef[15]報道,德國的分級護理視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為患者需求的兩個不同方面,因此,將兩者分而述之。根據患者的日常生活照護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fe,ADL)分為A1-A3共3級。A1:患者只需要健康指導與教育,自己具有完全補償能力。A2:患者只有部分補償能力,需要部分照護者,如年齡偏大易跌倒的患者。A3:患者自己沒有補償能力,完全需要照護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根據患者對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測以及導管護理等方面的需求分為S1-S3共3級,類似于日本的A、B、C 3度。日本、德國的分級護理均從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兩方面著手,體現護理工作的兩個不同方面,明確、具體地將兩個方面工作落實到位,全面滿足患者的需求。英國沒有將護理明確分級,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定為病危、病重或一般,護士非常細致地落實好護理評估、護理措施、健康教育,真正滿足患者各方面需求[16]。歐洲和亞洲發達國家的分級護理制度及不實行分級護理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3建議

分級護理制度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護理質量管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價值不容否認和低估。但是,任何一種制度都有其歷史的局限性,隨著社會的進步需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或被新的制度所替代。當今,針對我國目前的分級護理制度在臨床實踐中存在的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措施進一步改進與完善,并制定適合我國國情、適宜臨床護理實踐的護理分級制度。 轉貼于

3.1改進我國現行的分級護理制度

保留現有的分級護理制度,由資深護士再將每一等級分A、B、C共3個子級別。即:1A,1B,1C;2A,2B,2C;3A,3B,3C。在醫囑定為一級護理的患者中,將需要注重密切觀察病情的患者分入1A類,將注重提供生活照顧的患者分入1B類,既要密切觀察病情、又要提供生活照顧的患者分入1C類。同樣可將特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各分為3個子級別。

3.2參照和借鑒已有的其他分級護理制度

香港的護理級別分為四級[12],Ⅰ級護理要求最低,Ⅳ級護理要求最高,護理級別由護士確定,護理標準比較客觀、詳盡,涵蓋了患者心理、ADL、治療情況、病情觀察等方面的內容,原則性和操作性均較強,有利于保證護理質量,又避免引起護患糾紛。

日本和德國的分級護理制度,病情觀察級別和護理級別分別開具。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緩、急確定病情觀察級別,對護士提出要求,規定如何巡視病房、監測生命體征、護理記錄頻率及導管護理等。由資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ADL分級,結合病情、心理等綜合因素確定護理級別,規定護理內容,使護理更有針對性,同時體現護理工作的主動性。采用Barthel[17]指數分級法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此評估法是美國康復醫療機構常用的評估方法,在我國也廣泛應用,評定簡單,可信度及靈敏度高,主要用于治療前后患者獨立生活功能的變化,體現護理需要的程度。分為差、中、良3等級。差:Barthel指數計分≤40分者,生活上依賴較明顯或完全依賴;中等:Barthel指數計分41-60分者,生活上部分依賴;良:Barthel指數計分>60分者,僅在醫護人員指導下生活能夠自理。邵愛仙[18]等研究表明,根據ADL,采用Barthel指數分級標準,結論得出不同等級患者的護理時間呈遞進關系,計算護理工作量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可行性,具有正確、客觀、方便等優點。因此,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標準制定護理級別、確定生活護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還可以應用奧瑞姆自理模式(orem self-care model),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法評估得分,制定完全補償、部分補償和支持教育系統的標準護理計劃。

3.3改進護理收費

綜合病情觀察級別和生活護理分級進行收費。以不同等級護理服務工作量為依據,即按實際服務項目及內容收費,綜合病情觀察級別和護理分級調整收費標準,合理收費,減少不必要的醫患、護患糾紛,公平保證患者、醫院、護士的利益。

參考文獻

[1]梅祖懿,林菊英.醫院護理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5-29.

[2]王曉梅.護理收費標準對分級護理質量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02,2(2):l6.

[3]左月燃.護理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55.

[4]楊潔.介紹日本分級護理制度[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680.

[5]殷磊.基礎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1.

[6]王淑琴,劉雁梅,湯紅梅,等.軍隊醫院患者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

[7]盧慧芳,王慧珍,高鈺琳.養老機構老年人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7,22(1):68-69.

[8]畢慧敏,蔣蘭芬,米桂英.住院患者護理分級的差異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8A):1394.

[9]南登昆.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32-444.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MZ008-2001)[S].民發[2001]24號,2001.

[11]周榮慧,劉坤,康占菊,等.一級護理費用成本測算的方法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2,2(4):6.

[12]胡斌春,黃麗華.分級護理制度實施中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58.

[13]周榮慧,劉坤,朱麗穎,等.醫院護理收費項目存在的問題及可行性措施的分析[J].當代護士,2003,11(4):31.

[14]李文清,劉筱詠,葉利軍.改進分級護理制度以減少護患糾紛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3):266-267.

[15]Weitl J.Organisationsstandards der Pflegestationen-Allgemeine und spe-zielle Pflege[M].Hannover:Schlütersche,1997.

[16]Knowledge and Skills Framework outlines for nursing posts[OL].[2008-01-06].http:rcn.org.uk/agendaforchange.

篇3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服務業;供給側改革;需求調查;推進措施

一、引言

21世紀作為我國兩個百年目標實現的重要時期,卻也是人口全面老齡化的艱難時代。

何謂老齡化?國際上的觀點是指社會中超過10%的人口年齡超過60歲,或有超過7%的人口年齡超過65歲。隨著世界人口數量的連年增長,人口的組成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轉變。

以我國為例,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我國就已成為較早踏入老齡化階段的發展中國家。

圖1表示我國已經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截止2014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億,在總人口占比15.5%。

而有關部門預測,到2040年老年人口將達4億人,將有更多的老人失去自理能力。

老齡化下發酵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最直接的是養老課題,涉及到養老服務“怎么做”的兩個側面――由誰負擔(支付養老金)和由誰提供(養老服務)兩個問題,其實質是怎樣解決好服務老年群體。

二、研究現狀及評述

1.國內研究現狀分析

國內部分學者對老齡化下的社會問題研究成果如下:

馬楠(2013):傳統養老模式的問題――居家養老:服務不健全、覆蓋面小;機構養老:入住率低、公立養老機構數量少等。馬暉(2012):傳統養老模式問題重重:家庭養老功能日趨弱化、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有待提高等。傳統養老模式已跟不上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養老方式應愈加社會化。關今(2012):現代社會多元化的趨向使老年人群對養老的期望值增高,傳統的機構養老服務模式已不能滿足老人對生活品質的需求。

國內學者研究對現狀描述較多,便于得出一般性的解釋框架。但對一定范圍、角度的問題在整體上把握不夠,對實踐指導較為有限。

本課題在借鑒理論成果和實證分析結論的基礎上,力求做出更全面的理論解釋,提出實施性強的解決方案和對策。

2.國外研究現狀分析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以下是國外養老服務研究現狀:

(1)多功能服務計劃澳大利亞農村居民養老服務實驗中Neumayer Bob總結:農村社區養老院的舒適住宅,能提供超過標準傳統養老服務體系的舒適程度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2)日本老年家庭服務形式化的日益擴展,源于日本的社會和政治力量創造的全面國家計劃――“黃金計劃”以家庭形式服務于老人。黃金計劃立足于制度轉變,將養老服務趨同為家庭服務,以擴大在家庭服務工人的數量為基本目標來切實改變養老服務體系。

(3)歐洲和其他世界國家正面臨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有研究結論:加速的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現象。拉脫維亞引入的新三級養老保險制度,旨在降低人口風險的影響,并展示該國意圖提供可行的公共和私人在養老方面的組合。

國外養老服務業發展大多基于本國較高的經濟水平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夯實基礎,針對養老服務業提出并逐步推行相對完善的政策,刺激和推動居家養老模式發展,同時注重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人性化,重視其硬實力保持和軟實力提升,彰顯養老服務的人文關懷。

中國的經濟欠發達,準備尚未充足就提前步入老齡化社會階段。欠缺的經濟發展水平,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過早步入高程度的人口老齡化進程,決定了我國不能照搬西方的養老服務模式。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養老服務業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三、成都市養老服務供給情況

四川是人口大省,更是老年人口大省。以成都市為例,老年人口逐年遞增,60周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例逐年上升,2013年至2015年,新增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30萬人,其中2015年全市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59.89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1.17%。據預測,到2020年,全市60周歲老年人將占比25.06%。成都正以加速度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形勢十分緊迫,急需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

在養老機構和床位供給方面,據成都市民政局統計,市內社區養老服務設施c位分布零星,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市域范圍內共計886處現狀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含672處已建及在建設施,214處待建設施,全市共有養老機構257所,床位70414張。

在財政投入方面,2014年,一是投入6318余萬元加強養老機構建設,建成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324個;二是投入9600余萬元,率先抓好二圈層6個區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建設,優先為低保及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點優撫對象、失獨老年人、高齡老人等提供服務;三是投入資金1.3億元,啟動三圈層7個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建設。

四、成都市養老服務需求調查――以錦江區與龍泉驛區為例

我們采取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和上門拜訪兩種形式,以錦江區和龍泉驛區的社區及養老服務機構為調查點,針對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調查。問卷發放共300份,有效問卷276份。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1.基本情況

(1)文化程度不一。調查問卷顯示,錦江區和龍泉驛區的老年人文化程度跨度較大。無教育經歷的老人占比8.7%,小學文化程度的老人占比18.2%,初中、高中(中專)文化程度分別為33.6%、19.8%,而大學本科(專科)及以上的為19.7%。

(21“空巢”老人較多。在居住方式方面,獨居和與配偶居住的老人占比分別為15.2%、40.1%,而與子女同住或與未成年孫輩同住的僅占36.3%,其他形式為8.4%。可見,老年人的“空巢”現象日趨嚴峻。

(3)經濟收入及主要來源。在收入方面,僅有5.3%的老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月收入在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3500元階段的老人比例為10.5%、57.9%、10.5%,月收入在3500元及以上的老人占15.8%。在生活來源方面,大部分老年人的主要經濟來源為離退休金和子女贍養,其次為養老保險和勞動所得。

(4)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從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來看,身體健康的老年人占比56.2%,有慢性疾病或做過重大手術占比43.8%。在自理能力方面,能完全自理,能部分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分別為38.3%,44.9%和16.8%。

2.需求情況

(1)最重視精神需求。經調查,老年人對精神需求最強烈。隨著社會發展和物質水平的提高,老年生活被基本保障,進而對精神關懷有更強的需求,子女關照和社會關注,都對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有幫助,使其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滿足。

f21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從具體養老服務項目來看,選擇“醫療保健”的受訪者占比最高:51.2%;其次是“鍛煉身體”:41.3%;第三是“生活照料”:34.1%。調查顯示,醫療衛生服務是老年人最直接、迫切的需求,多數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看病難,醫藥費高成為其難題。老年人需要的是有效、安全、方便、平價的醫療服務。

(3)日常生活的需求。家政服務對老年人至關重要。雖然大多數老人能夠全部或部分自理,但對于日常生活的家政服務需求卻日益增加,如打掃房間,洗衣做飯等。此外,送餐上門,家電維修等便利服務需求也逐日增大。

(4)休閑娛樂的需求。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以看電視,逛公園,打牌,跳廣場舞等為主要娛樂,但被調查者多希望所在社區或機構能經常舉辦集體活動,并著力于社區的娛樂設施建設。

(5)養老模式的選擇。調查了解受訪者對養老模式的選擇,57.7%的受訪者表示,傾向于自行居家養老;34.3%的受訪者傾向于居家式社區,其中年輕人與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對此模式接受度更高,表明養老服務模式的未來趨勢。

五、基于成都市實地調研情況推斷我國養老服務業供給現狀及問題

1.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足,供給側政策乏力

近年來,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養老服務的政策指向性非常明確,比如優先保障用地供應、稅費優惠、財政補貼供方等,都屬于供給側政策。然而公共政策的有效與否并不僅取決于決策者的良好意愿。現實反映,社會對供給側政策的敏感度無預期高,政策性利好未得到有效回應。

一方面是政策紅利不足以產生強烈的利益刺激共鳴,投資者舉棋不定;另一方面,中國現階段發展進程中人們對養老服務的有效需求匱乏。換言之,中國尚未形成一個具有規模的養老服務市場。

2.養老服務質量差,老年人得不到真正的精神慰藉

養老服務質量差,體現在養老設施硬件及養老服務體系軟件兩個方面。

養老設施硬件方面:以社區養老服務舉例,基礎設施在各社區之間差別較大,尚未形成制度化的統一規劃與建設,硬件建設不完善。因資金、政策等限制,現有養老機構多存在設施簡陋、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少數條件好的養老機構一位難求,大多條件較差的養老機構入住率不高。如我們項目所調研的部分老年公寓管理不嚴,老人和陌生人隨便進出,所承諾的“老有所養”堪憂,老年人身體康健和出行安全等問題亟待保障。

養老服務體系軟件方面:產業服務人員大多文化程度低,護工行業評判標準參差不齊,行業準入門檻不健全,使多數養老服務業人員僅能完成簡單的家政服務和日常護理,對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敷衍應對,基本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高級需求而只是停留在簡單的低級需求層面(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3.產業化結構單一,養老服務種類量少且趨同

對比國外發展較成熟的養老服務機構,我國養老服務產業問題表現為經營發展結構相對單一。國內的養老服務產業目前主要分兩面:

(1)養老服務業是與居家養老合為一體的家政服務,能提供給老年人的服務項目一般水平較低、范較窄、價格自成一派,不規范合理,不能提供特殊性、個性化、專業性的服務;

(2)作為傳統的養老機構,對老年人的服務只停留在衣食住行、簡單醫療構成的統一模式服務,經營多樣性匱乏,距實現個性化定制、專業化人才對口服務、醫養合一等服務目標仍有較大距離。六、推進我國養老服務業供給側改革的具體措施

經實地調研,各方取證,文獻分析等,我們認為我國養老服務業供給側改革需做到以下方面:

1.借鑒丹麥等國先進經驗,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養老服務體系

實行分級管理,即中央政府起引導作用,負責制定養老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標準、計劃和實施轉移支付等宏觀調控;地方政府充分發揮群眾優勢,承擔老年人社會保障的具體工作,推動社區落實養老具體服務。進一步,社區提供養老服務的主要內容有:(1)健全醫療護理和家庭服務制度。事先對老人評估并了解需求,據此配以專業護士和服務人員,按需提供醫療、清潔、護理等服務。(2)對老年病人進行復健護理、訓練和日常評價,致力恢復老年患者的生活功能。(3)因地制宜地提供就餐飲服務,餐廳就餐,或按老人需求送餐。

2.充分有效利用社會公益資金

借助政府資金和社會公益資金,防患個人養老金收入影響養老服務質量,使老人能獲得相同的基礎服務。如阿姆斯特丹GGZ養老機構,興建養老社區,政府批給建筑面積由私人投資,政府據安置人數給予補貼建設。

3.建立專業化服務團隊

對養老服務行業的人力資源要求重量更重質――專業水準、服務愛心。整合社會服務資源,在人才培養、就業資格和機制、薪酬待遇等方面,建立實行更先進、合理的措施制度。可將養老服務產業模式企業化,運用“特色養老服務一企業年金”的激勵效應,該制度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養老服務業去產能,去庫存的后顧之憂,為再就業人員提供保障,幫助養老服務業吸引留住優秀人才,通過投資助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此外養老金管理行業作為金融業重要組成部分,應借助市場化手段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駕護航。

4.推行發展居家養老模式

居家養老和構建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是供給側改革供需矛盾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應相輔相成,統一于養老服務業的新發展方向和模式,關鍵措施在于轉居家養老。

篇4

本課題組將專業護理養老定義為: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主要由護士持續地為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后遺癥、糖尿病、老年性癡呆、骨折后殘疾等慢性疾病,并伴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老年人提供整體護理。專業護理養老的周期一般都比較長,3個月或3個月以上。且它并不以治愈疾病為目的,而重在維持受護理者的身體功能,提供“養、醫、樂、學、為”為一體的綜合護理模式,提高老人生存質量。廣西中醫學院護理學院探索開創專業護理養老服務應用于老年公寓,多方共贏,成效顯著。

1 發展專業護理養老的必要性

1.1 老年人口絕對數迅速增多,比例增大 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中國≥60歲15 340萬人(11.6%),≥65歲10 536萬人(8.1%)。廣西2007年/>65歲老年人口442萬,占8.84%,比全國平均老化程度更嚴重,城鎮居民200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 200元,比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少11.5%。未富先老更突出。老年人口增多加速推動著專業護理養老的市場需求。

1.2 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失能人數多老年人隨年齡增長慢性病患病率增高,《2004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2003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為53.8%,其中農村老年人患病率為39.2%,城市老年人患病率為77.7%。老人需要專業護理的頻率增高、時間延長。老年人隨年齡增長多病纏身現象增多,文獻報道患1種慢性病的占15.20%-55.16%,同時患2種慢性病的占18.20%~23.57%,患3種及以上慢性病的占13.4%~54.9%,平均每位老年人患3.48種慢性病。老年人病情復雜更是需要專業護理。

老年人隨年齡增長日常生活能力呈日益下降的趨勢。老年人均期望壽命延長,60-65歲老年人口的平均余壽為22.09年,使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絕對數逐年增多,需要生活護理照料的時間則相應為11.87年,其中將有4.12年處于完全不能自理的狀態。2008年衛生部公布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60歲及以上人群長期失能率(活動受限)為31.1%,其中城市26.0%,農村33.8%。《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研究報告也指出:全國目前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由799萬增加到940萬,其中城市由154萬增加到194萬,農村由645萬增加到746萬;部分失能老年人同期由1461萬增加到1894萬,其中城市由260萬增加到370萬,農村由1201萬增加到1524萬。龐大的失能老人需要大量的家庭、社會的人力、財力支出,機構養老不是最廉價的養老模式卻是最節省下一代精力的養老模式。

1.3 老年人對專業護理養老服務需求上升城鄉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全護理和照料的比例已由6.6%升至9.8%,其中城市由8.0%升至9.3%,農村由6.2%升至9.9%;城鄉愿意到養老機構長期住養的老年人總量增加,按照調查測算,對機構養老床位的潛在需求量從2000年的1821萬張上升到2006年的2261萬張。2008年各地建有各級各類養老服務機構近39546家,床位235.5萬張,僅就床位數來講,剛剛超過老年人總數的1%,較之國際社會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遠,建立包括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疾病護理和精神護理在內的全方位的社會化專業護理養老服務體系迫在眉睫。廣西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不到3張,遠遠落后于全國水平,與發達國家的水平更是相差甚遠,專業護理機構亟待發展。

1.4 老年公寓專業護理總體水平不足 長期護理的老年人主要需要集生活護理、疾病專業護理、康復護理、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功能為一體的養老機構,因此由護士為主醫生為輔的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應是他們的最佳選擇。服務過程中各種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專業設備、專業標準必須有充分的應用和體現。可是,截至2005年底,我國取得養老護理員資格的僅有2萬人,與上千萬失能老人的潛在需求相比無異于杯水車薪,即使與上百萬已經住進養老機構的老年人需求相比,也難以應對。而且專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設施嚴重不足,服務的項目和內容不全,建院的水平和管理以及服務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亟待專業化、規范化養老服務行業。

2 廣西重陽老年公寓專業護理養老的優勢

為了適應現代化科學養老市場需求,為了創立發展中國自己的專業老年護理,廣西中醫學院護理學院承辦了有400張床位的廣西重陽老年公寓,全方位為老人提供高品質老年綜合專科護理服務,贏得老人、社會、政府的高度稱贊,2007年6月被民政部確立為首批“全國養老服務社會化示范活動試點單位”,2007年12月又被民政部等授予“全國模范養老機構”。承辦理念是:重陽公寓提供老人醫院式的醫療保健,美麗花園式的環境,滲透文體藝術活動的格調。充滿人文關懷的整體護理。專業護理養老優勢具體如下。

2.1 養老隊伍專業化、綜合服務能力強 護理學院院長兼任廣西重陽老年公寓院長,專職常務副院長是主任醫師(獲廣西名中醫稱號),護理副院長是老年護理兼心理學副教授,均經過國內外學習培訓過,其他工作人員基本為聘任人員,如2008年聘請了非編制人員136人,包括主治醫生1人,11位執業醫生(包括康復醫生),主管護師1人,執業護士70人,培訓合格護工30人,輔助人員23人。專業化醫療護理隊伍有利于提供醫療、護理、保健、康復、文化娛樂等高質量綜合服務,有利于建設標準化服務、標準化管理。

2.2 滿足老人養老養病一體化需求 以2008年3月入住廣西重陽老人公寓423人為例,老人來源于退休工人163人,退休教師97人,退休干部62人,農民9人,個體戶7人,無職業者85人。統計結果,男性171人,女性252人,平均77.6歲,每位老人均有一種以上疾病,平均患病種類2.21種。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程度下降,公寓老人護理級別:3級護理107人(25.3%),2級護理57人(13.5%),1級護理37人(8.7),特級護理222人(52.5%)。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占74.7%,說明這些老人需要養病養老一體化服務,即長期專業護理。

2.3 “養、醫、樂、學、為”整體護理模式

2.3.1 醫療性護理服務 70位護士24 h輪流排班。按醫囑給老人送藥、協助服藥、注射、病情觀察、測量生命體征、抽血檢查、輸氧、預防壓瘡、導尿和鼻飼等疾病護理,還進行營養指導、心理疏導、健康教育服務等。提供公寓最主要的服務。

2.3.2 基礎醫療服務公寓像醫院一樣周一至周六醫生到房間評估每一位老人,問診、體檢,根據需要給予相應輔助檢查、對因和對癥治療、心理指導。公寓24 h有醫生輪

流值班。一旦老年人病情變化,病情重和危及生命,公寓醫生應急處理,必要時轉到條件好、事先與子女商定好的醫院診治。

2.3.3 中醫保健服務老年人亞健康癥狀較多、較重,如腰酸背痛及其他不舒適的感覺,公寓提供特色中醫保健服務,如給老人按需要進行針灸、推拿、按摩、燙療、艾灸等服務。

2.3.4 娛樂服務 公寓支持老人自發開展舞蹈表演、合唱、晨間民族舞、太極劍、個人才藝展示、麻將比賽、書法繪畫、手工藝術展覽等活動,加上員工每天推輪椅讓老人園內散心、每月為老人舉行一次大型集體生日、游園活動,節日自愿者文藝慰問演出等活動,90%的老人都會高高興興地留在公寓,依賴公寓。

2.3.5 生活照料服務 公寓約74.7%的老年人半喪失或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不同程度需要飲食、大小便、翻身、沐浴、穿衣護理等,工作量很大,技術含量小,公寓聘請了30位護工,經培訓合格后上崗,專門給老人提供生活護理。

2.3.6 臨終關懷服務 公寓在群樓北面設寧養園40張床,為喪失智力并臥床不動、臨終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維持生命護理、心理護理和尊嚴護理。

2.4 促進護理學院產學研共同發展 老年護理教師經常到老年公寓與老人和工作人員有目的交流,開展針對性強的老年護理科研,每年得到科技廳、衛生廳和教育廳的多項課題立項支持,并和加拿大、英國、泰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老年長期護理學術交流,師資能力不斷提高。護理學院培養本科、高職和中職三種層次護理人才,必修《老年護理學》課程。本科老年護理教育以護理理論、老年人疾病護理和心理護理為主,學習為老年人綜合設計各項護理服務,見習突出溝通能力和老年護理調查研究活動,調查報告作為主要的考核內容,一些小組論文得以公開發表。調查數據被應用于循證老年護理教學中,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職和中職老年護理教育以熱愛老人、技能護理為主,包括老年人疾病護理、溝通護理、娛樂護理、生活護理、營養保健護理和安全護理,見習突出實用性、操作性,有些畢業生后來步入了老年公寓工作。

2.4 公寓管理實現民營化、規模化、有效益 廣西重陽公寓除了2位核心管理人員和2位一般管理人員是護理學院在編人員外,其余全部是聘用的醫生、護士、護工和輔助人員,自負盈虧。老人是經濟最弱勢群體,在這樣的環境中競爭生存發展是關鍵,一是公寓實現經營規模化減少管理成本;二是報酬與效益掛鉤提高員工積極性;三是服務品質專業化、服務內容多樣化,增加老人滿意度。人住老人從2004年底的102人到2008年470人超負荷運轉,頭兩年虧本,一年持平,后兩年略盈利。老人滿意護理服務95%以上,兒女放心工作,學校產學研進步,為護理學生開辟了新的就業途徑,廣西民政廳創收不菲,實現了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3 專業護理在老人公寓推廣的可行性

3.1 專業護理是中國老齡事業規劃發展的方向之一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指出:在有條件的普通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在相關專業開設老年學、老年心理學和護理服務等課程。養老機構和社會培訓機構要適應市場需求,培訓養老護理員和服務員,落實持證上崗制度,逐步建立覆蓋全國城鄉的基層養老服務隊伍。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意見》,提出了“9064”養老服務新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人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綜上所述,可見國家和地方均有規劃學校對口專業培養老年護理專業人員,并策劃了專業養老比例。

3.2 按比例專業護理養老可節約社會成本 廣西重陽老年公寓以2008年3月住滿1個月的423位≥60歲老人為例,老人醫療支出每月平均僅170元,護理費是它的1.76倍,所以廣西重陽老年公寓是以提供專業護理服務為主的養老機構。老人自有月收入平均1082元,平均養老支出1243元,其家屬要平均每月支付贍養費161元。2008年廣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146.0元,因此可支配收入在中等及以上的老人,可以承受自費在老年公寓專業護理養老。公寓專業護理養老比住院便宜得多,也比請保姆(每月500―800元,并包吃住)專業、安全、省錢,且公寓能更好滿足老人交際、娛樂和學習等精神需求,兒女安心工作創造更多物質財富。不過專業護理養老畢竟比居家自我照顧養老成本高,所以它是被限制性按比例發展才呈現節約社會成本。發達國家福利長期護理院床位占老年人的5%~7%,提供慢性病和失能老人的護理服務,保障基本疾病照料和生活,既體現社會文明的人性關懷,又在政府支付承受范圍內。

3.3 老年人和家屬支付能力的可行性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逐年提高,特別是近幾年生活有了較大改善。隨著收入的提高,城鄉居民亦開始更多的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過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現象有了較大改變。2007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用于醫療保健支出為210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為699元。家庭收入在人均水平及以上的城鎮老人有自費入住老年公寓的經濟條件,但農村多數老人暫時還不具備自行付費入住老年公寓的條件。如果重陽老年公寓能改用醫療保障和護理保障支付部分醫護費用,專業養老護理就能覆蓋更多需要長期專業護理的老年人。

3.4 老年護理儲備人才豐足 正如周曉紅報道的那樣:護理專業畢業的中職學生就業困難重重,難以順利就業,面臨巨大的壓力。但廣西中職護理每一年都在擴大招生,畢業學生早已習慣了不是從前的以醫院為主要就業渠道,她們一部分進中小醫院和進私企醫院尚可做護士,進大醫院主要做導醫和護工,一部分進美容院、推拿按摩院,更有一些做醫藥銷售、房地產銷售等非專業就業。中職護理儲備人才非常豐富,經老年護理短期培訓后是老年專業護理的較佳可塑人才,提高中職護理教育的利用效率,真正拓寬了護理就業的渠道。

3.5 專業護理養老的硬條件和軟技術的可行性 現在各大中城市均建有高檔老年公寓,符合專業養老建筑及環境、規模超過300張床位的公寓可以推行專業護理養老。現在高職醫療和護理、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部分就業依然很困難,吸納這些人才在養老事業發展,既可拓寬護理就業渠道,又可提升養老水平。在專業養老硬件和養老技術人才儲備上我國條件都初步具備。在每一座城市建立1―2個長期護理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4 專業護理養老面臨的爭議問題及對策

4.1 成立養老評估協會 我國養老服務業采取行政級別劃分,如省級、市級、縣級、村級,這是不合理的,因為同級別機構可能存在巨大的服務質量級別,富裕地區與貧困地區差別很大,在老人和家屬挑選養老機構和付費時存在疑難和爭議。應該成立養老評估協會,根據國情,像賓館評星級

一樣,將養老機構分成五星級服務,設施、環境、規模、人員素質和服務項目設立評估標準,按標準評級,按標準收費。避免同牌子不同性質、不同級別,避免養老機構過度服務和服務不到位,讓老人根據自己需要的服務、經濟實力選擇養老機構和服務項目。政府在給貧困、患病、不能自理的老人購買服務時,也有一個參照。

4.2 福利與盈利兼顧問題 可以說沒有盈利的養老機構就沒有活力。福利養老院用無償的房屋床位、財政的工資去收費養老(福利養老的比例很少),而像廣西重陽老年公寓是護理學院貸款購置一切設備、市場價租賃公寓、自負盈虧的收入發放工資。同時因為廣西民政廳讓自己的二層機構(服務中心)出租各養老機構,競價偏高,例如廣西重陽老年公寓平均租賃和最高租賃價分別是225萬元/年、280萬元/年,按設計400個床位并全年住滿計算,平均每位老人需負擔房租分別是468.75元/月、583.33元/月。在發達國家長期護理是福利待遇,我國應該改變那種越福利單位越補助現象,國家負擔重效益低,應該對在福利事業上耕耘的所有機構一視同仁,要對公辦私營性質企業申請發展服務業引導資金給予平等扶持。對自負盈虧養老企業房屋租賃、床位建設給予一定福利資金,減少競爭起點過分不公平,減少床位費,增加低收入老人需要長期護理的覆蓋面。

4.3 養老護理保障問題 患慢性病和喪失自理的老人每天都需要護理,不需要每天都看醫生,但由于住院可以拿更多的藥,醫療護理費用基本由醫保承擔,所以有些離退休人員長期住院,浪費大量國家資源和占用很多醫保費用。廣西專業長期護理既養老又護理兼醫療平均每月費用1243元,顯而易見利國利民,政府應該在全國推廣占老人5%~7%的自負盈虧專業護理養老事業的發展,并促使養老護理保障盡快發展,抵御個人、家庭承擔養老護理風險能力低的矛盾,全面覆蓋老人最低長期護理需求。

篇5

一、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模式在OECD國家的興起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深入發展,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越來越高(如圖1所示),世界銀行最新數據顯示,2000年所有的OECD國家老年人口都超過了10%。20世紀90年代,在許多歐洲國家,獨居情況占了所有家庭的1/4,在丹麥甚至達到了45%②。根據OECD官網預測,2050年OECD國家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將會由2010年的4%增長到10%以上,超過60%的75歲以上的老年人由于疾病等因素需要長期護理服務;在長期福利服務支出方面,2010年OECD國家的GDP的1.56%專門用于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支出。如果將私人支出考慮在內,那么這一比例將提高0.67%,而且比重隨著老年人增多還在不斷增加③。總的來看,失能、高齡老人的增多以及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支出的比重和成本居高不下等困境嚴重制約了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的發展。因此,如何緩解老年人護理服務需求造成的巨大壓力,降低護理服務低成本,提高護理服務供給的效率,實現護理服務制度的可持續發展便成為各國政府思考的重要議題。總的來看,主要OECD國家的老年人護理服務制度經歷了“去機構化”的歷程,并正在“走向社區和家庭之間權衡,以便形成最優的照料模式,以最小的社會成本為老年人提供最優質的照料服務”④。 

1. 去機構化的興起 

20世紀50年代以前,英國主要實行的是機構養老,“院舍化”護理模式的護理質量非常低下,甚至出現了很多“非人性化”的虐待老人的案例,因此引起了西方社會的反思。“去院舍化”運動主張老年人應該重新回到家庭和社區,從而接受更好的養老服務。20世紀70年代以后,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去機構化”的呼聲和行動開始席卷英國的養老服務事業,社區照護在實踐層面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社區照護”(care in community)(Bayley,1973)成為許多老年人的選擇⑤。在美國,1957年制定的 《社區精神保健法》正式拉開了美國去機構化政策的帷幕。無論障礙的種類和程度如何,把以前在醫院及大型機構中接受不適當服務的保護對象轉移到社區,以社區為中心提供各種精神、社會康復服務的社區精神保健成為普遍方式⑥。在北歐,許多國家開始大力推進社區養老,社區照護服務的功能和范圍都開始不斷擴大,例如丹麥成為了第一個社區護理服務的比例超過機構服務的國家,瑞典的居家照護服務供給數量也在20世紀80年代末達到峰值。 

2. 就地養老 

就地養老(aging in place)理念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它涵蓋了社區護理和機構護理,這種養老模式以家庭或社區為依托,二者在最大程度上尋求力量的平衡,共同提供多元化的護理服務。在日本,由于傳統的家庭觀念比較強,因此就地養老側重于以家庭為依托,社區主要提供服務設施和人力,幫助家庭護理、康復、保健一體化。例如,日本一個“綜合社區服務”的模式已被引入公眾長期護理保險(LTCI)系統,幫助就地養老,日本2005年修訂的LTCI法增加了很多規定,以幫助社區居民更好地實現就地養老,包括建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社區普遍支持中心以及建立一站式家居照顧服務小團體客戶和小規模住宅護理設施等社區養老服務被引入LTCI程序{7}。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社區服務和管理體制比較健全,因此老年人雖然也生活在家庭中,但更多地依靠社區來提供社會化的服務。 

3. 由社區照護 

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發達國家面臨嚴重的福利危機,“在社區照護”開始轉向“由社區照護”(care by community)。政府開始引進社會資金,人們可以從私人和志愿部門購買老年人照護服務,政府不直接承擔照顧老年人的責任,而是通過提供各種支持性的服務方式,在這種模式下老年人的直接照護場所開始轉戰到家庭之中。社區照護已經成為一種應對危機、節省照護支出、應對照護費用昂貴的管理方法,最終演變成家庭照護{8}。在這一時期,許多國家開始建立商業性的長期護理保險,社會化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也開始在很多國家推廣開來。回歸家庭和社區,通過市場化的改革路徑,減輕政府的責任,成為一種務實的選擇,多元化的主體開始正式參與到養老服務中來。

二、OECD國家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模式的經驗 

OECD國家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建設方面起步較早、發展水平較高,在加強多元主體交流和協作,整合正式護理資源和非正式護理資源,提高老年人護理服務資源效率和質量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1. 通過立法引導老年人護理服務資源回流社區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OECD國家就先后通過立法的形式開展了制度化的長期護理實踐。例如以色列、奧地利、德國、英國、韓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先后出臺了長期護理保障的相關法律,這些法律明確了國家和社會應當承擔起對失能、失獨等老年人群的照護責任,應當整合家庭、社區、社會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連貫生命過程的照護。而社區恰恰是連接家庭、政府、社會的紐帶,因此,大力發展社區照護成為各國長期護理服務建設的重要內容。 

日本2003年修訂的長期護理保險法通過增加長期護理機構中使用者的住宿費來降低機構照護的比重,引導老年人的護理服務需求由機構供給向社區轉移,通過減少機構服務高于社區服務的補助來鼓勵老年人使用社區照護⑨。2000年英國出臺了《照護標準法》,通過引入市場機制不斷充實社區照護的力量,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加強各方合作和籌資的照護基金結構,形成了以社區為基礎的混合福利經濟供給模式。1988年以色列《社區長期照護法》促使原來分散的和單獨預算的服務項目成了法律授權的全民福利制度,增加了居家照護組織提供的資源量。1994年奧地利《聯邦長期照護津貼法》加大了對社區和家庭照護津貼的補助力度,通過建立居家照護津貼制度來遏制護理費用的過快增長。 

2. 通過資源整合提高了老年人護理服務的水平 

(1)社區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的連續性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的需求多元化決定了長期護理服務的提供必須要有多個主體、多種設施參與,以社區為基礎能夠有效地連接各個服務提供者,構建一體化的、連續性的服務。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削減福利支出,英國等福利國家開始引導非營利組織、社會服務部門、醫療服務部門參與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使得老年人護理服務的部分責任轉向私人和志愿部門,實現了護理服務資源供給的多元化。目前,英國的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主體之間正朝著“不斷協調、互動的方向發展,呈現出既分權又整合的發展趨勢,不是一味地強調民營化引入市場機制,而是向著強調質量、績效以及最佳價值的方向發展,強調建立社會正義與政府績效混合式的社會服務體系”⑩。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供給來源的多元化擴展了長期護理服務的內容和范圍,提高到了護理服務的連續性和全面性,使得服務過程的每個“結點”都有相關主體的參與,加之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和協同,極大地提高了照護服務一體化的水平,老年人在社區內就可以享受到其需要的各種需求,而不需要再去其他機構、醫院接受相關服務。 

(2)社區“醫養結合”水平的提高 

“醫養結合”實現了急性護理和長期護理的一體化,有利于避免照護資源的浪費,實現護理服務資源的最優配置。美國的PACE方案是醫養結合的典型項目,該方案是美國政府專門針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實施的醫療項目,其整合了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的財務資源,提供完整的醫療和長期照護服務,包括門診、住院、保健、社區和機構照護,能夠使這些體弱多病的老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的社區里,保持盡可能的健康的同時使他們能保持一種獨立、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11}。丹麥建立了完善的護理預警系統,政府和醫院通過簽訂合同,成立專門的老年醫療服務組織,對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實行追蹤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養老服務。英國的CART(社區康復小組)和法國的CLICs等機構有效地推動了一站式醫療和照護服務。在美國,社區護理服務隨著醫療護理程度的不同呈現出不同類型,依據自理程度的不同,美國的養老社區包括獨立居住社區、協助護理社區、特殊護理社區、活躍長者社區、持續照護養老社區等,不同的社區提供服務的內容和層次不一樣。老年人可以隨著年齡的增加、體質的變化、精神狀況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實際狀況的社區居住。目前,全美共有1 900處持續護理退休社區(CCRC社區),但82%為非盈利性組織所有,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從傳統養老院轉型而來的。對于盈利性的養老社區運營商來說,生活協助型社區的占比通常在50%以上,而CCRC社區占比一般不到10%{12}。在日本,社區提供的是綜合化的護理服務,一個“綜合社區服務”的模式已被引入公眾長期護理保險(LTCI)系統。 

3. 通過標準化建設和質量監督提高了老年人護理服務的質量 

(1)社區護理的標準化建設 

目前,OECD國家長期護理服務的標準化主要體現在長期護理服務需求評定的標準化和提供的服務內容的標準化兩個方面。通過對護理服務的需求者進行相關的資格評估,并根據相應的評估標準來提供相對應的服務,能夠發揮出護理服務資源最大效用。在澳大利亞,由政府資助、衛生部指導,全國先后組建了200個老年照護評估團隊,通過對老年人醫療、社會、心理等方面的綜合評估,向老人及護理者推薦適合的護理服務機構或項目,也可根據需要直接把老人轉診到合適的居家或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或者建議中止、改變護理方式等{13}。此外,如表1所示,在護理服務給付方面,OECD國家實現了嚴格的標準化,奧地利、加拿大、芬蘭、法國、德國等國家都通過制定法律的方式對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的標準制定主體、標準監測主體等進行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時規范化的長期護理服務的標準框架體系等被制定用來對社區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進行評定,每一個環節都有專門的政府部門或第三方部門進行標準化的評定,這樣的管理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社區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的質量。 

(2)社區護理服務的質量監督 

1997年,美國聯邦政府設立了長期護理保險的標準,明確了商業護理保險的覆蓋范圍,并要求保險補助必須達到相應的標準,社區護理服務適用于商業護理保險的也不例外。在德國,照護基金會是長期護理保險的管理機構,該機構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機構,負責包括社區在內的照護服務的質量監督和評估;此外,長期照護保險法設立了一個分別代表聯邦政府、州政府、長期照護基金委員會、臥床和非機構照護提供者組織的聯邦長期照護委員會對長期護理保險的各項事物進行監督{14}。在日本,長期護理服務的運營和管理具體有市、町、村負責,中央政府設定了長期照護服務的價格和數量,并決定了每一個級別的長期護理服務的機構數量,護理保險審查委員會對相關資格進行認定,國民健康保險團體聯合會對居家照護的服務設施進行審查。此外,日本還建立了照護人員資格認證制度,第三方評估體系也正在建設之中。在德國,健康社會和消費者保護部對長期護理服務的事務進行監督,同時接受消費者的投訴等。如表2所示,主要OECD國家在照護服務提供主體方面具有嚴格的要求,照護服務的供給主體必須通過相關資格的鑒定或者必須在相關部門實行登記,政府和專業組織是社區護理服務標準的制定主體,服務提供者需要接受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監督,社會保險給付的項目也都需要提前或者強制檢查協議是否符合相關的規定。

三、OECD國家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模式的啟示 

結合發達國家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典型經驗和做法,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就是要以社區為基礎構建綜合化、一體化的護理服務體系。社區綜合化護理服務體系的特點是“在社區綜合養老服務體系中充分發揮政府的統領性、群眾的主體性以及社會的協同性作用。它以社區養老機構為支撐點,將轄區內的家庭養老、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等形式整合在社區這個平臺上,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務、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精神慰藉、心理健康等綜合而全面的養老服務,努力以最小的成本,解決世界上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的養老服務問題”{15}。 

1. 以社區為基礎構建多層次的護理服務體系 

目前我國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存在的最根本的問題在于“護理資源供給的嚴重不足”,具體表現在“錢緊”、“人少”、“資源少”三個方面,隨著失能老人、孤寡老人、高齡老人的增多,長期護理服務需求的“存量”也越來越多,因此我國現階段的長期護理服務需求最急迫的任務在于最大限度地彌補長期護理服務需求的歷史欠賬,實現“應護盡護”。 

(1)以社區為平臺構建綜合化、多層次護理服務內容體系 

從籌資來源來看,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模式包括救助式的長期護理服務模式、保險式長期護理服務模式、商業長期護理服務模式。以社區為基礎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是綜合化的養老服務體系,它能夠有效綜合機構服務、家庭服務、社會服務。構建以社區為基礎的多層次照護服務體系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多層次的救助式、保險式、商業式的長期護理服務,具體來說就是要提高救助式、保險式、商業式的護理服務的內容的范圍,從而提高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的供給量。首先,要提高社區救助式護理服務的水平,政府要提高護理服務的補貼額度,同時積極鼓勵和引導志愿者參與社區護理服務等;其次,盡快出臺長期護理保險法,有效地把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資源的引向社區;最后,目前我國很多商業長期護理保險項目主要應用于醫院護理服務和機構護理服務,社區和家庭護理服務的產品和適用范圍則很少,因此,加大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產品在社區的轉換和應用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2)以政府為主導構建多元化社區護理服務供給體系 

在主要的OECD國家,人口老齡化使得政府產生了嚴重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負擔,為了有效地削減政府的福利開支,政府開始重視福利供給的市場化、私有化,通過政策引導志愿部門參與到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中去。結合我國“社區護理服務供給總量不足”的現狀,同樣需要實現護理服務供給的市場化,盡管近些年來各級政府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例如2012年以來國務院、民政部先后出臺了《民政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實施意見》(民發〔2012〕129號)、《商務部、民政部關于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舉辦營利性養老機構和殘疾人機構服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商資函〔2013〕67號)、《鼓勵外國投資者在華設立營利性養老機構從事養老服務》(民發[2014] 第81號)等文件鼓勵民間資本、國外資本進入養老服務行業,但總體來說,目前這項工作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政策層面,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社區供給體系還需要在發揮政府統籌協調作用的基礎上,消除阻礙社會資本、外國資本進入社區護理服務的障礙,通過以社區為平臺整合各種資源,解決好我國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領域長期存在的城鄉分割、單位分割、部門分割、行業分割等問題,實現社區服務供給的綜合化、一體化。 

2. 以社區為基礎構建“醫護結合”的專業化服務平臺 

(1)以社區為基礎整合醫療護理和社會照護資源 

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需求的復雜性決定了長期護理服務內容供給的多元性、多層次性,老年人在社區照護既需要提供做飯、換衣、洗澡等生活照料服務,也需要專業的醫療護理、康復以及精神慰藉等多種服務。然而,我國目前的社區護理服務水平偏低,社區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務,而專業的醫療護理則不得不去醫院和專業的護理機構,這不僅增加了護理的成本,更給老年人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相對來說,以社區為平臺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然而由于部門分割以及各類型機構在價值觀、經濟效益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無形中加大了整合的難度。以社區為平臺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就是要整合醫院、護理機構的功能,解決醫療體制和護理體制的分離問題,需要加強衛生部門的功能整合,打破傳統的利益束縛。具體來說,首先要加大醫療部門和政府部門的合作,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公立醫院建立與醫療部門整合的服務體系,例如建立醫生和專業護士定期、定點進入社區的服務機制,加強社區護理和醫院護理的定期交流。其次,應當整合急性護理和長期護理的銜接機制,醫院在急性護理完成后的長期護理服務需要社區和醫院共同承擔。 

(2)以社區為平臺的“一站式”護理服務 

所謂社區“一站式”護理服務首先是指老年人能夠在社區享受到自己所需的絕大部分護理服務,包括生活照料服務、醫療護理服務、精神慰藉服務等;如圖2所示,老年人進入社區照護中心后,能夠接受完整的護理服務程序,包括資格評估、護理等級評定、護理內容提供、護理程度動態監測,護理服務的退出等。社區一體化的老年人護理服務體系構建,一方面需要加強社區服務標準化建設,完善護理服務進入和退出機制,加強社區護理服務的信息化、智能化,同時加大護理服務的質量監管;另一方面,就是要實現醫院護理、家庭照護、社區護理的一體化,加強三者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實現三者在護理服務內容方面的有效銜接,提高急性護理、日常生活照料、康復服務的規范化和一體化水平。 

篇6

論文關鍵詞:社區 社區養老保障

一、社區保障的定義

社區養老的社區服務,在國外一般稱為老年人社區照顧。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提出了“在合適環境中養老”(AginginPIace)的理論,首先在英國推行社區老年照護服務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效仿,到20世紀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數學者從社會保障的角度為其進行定義。比較通俗的定義有:“社區保障就是社區承擔的社會保障事務”;“社區保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障的執行層次”;“社區保障就是指社區的社會保障”;“社區保障就是社區組織自身為居民提供的各種保障”。有的學者認為“社區保障是根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實際生活標準,以社區為單位,通過社區組織和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為滿足社區成員的物質文化生活,圍繞各項社會福利事業和社區居民及特殊群體而開展的社會保障活動。”

以上定義從各個側面揭示了社區保障的含義,由于角度不同,對社區保障的認識、界定也有所不同。筆者認為,社區保障這一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社區保障是指社區組織承擔的政府交辦的各項社會保障管理與服務工作,以及社區組織通過優化社區資源專門為本社區居民提供的各項保障業務和服務。狹義上的社區保障專指社區組織通過優化社區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的各項保障業務和服務。因為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強制性的社會制度,其責任主體是政府,而社區是一個群眾性的自治組織,社區保障不具備社會保障所具有的強制性、互濟性、社會性等特征,也不具備社會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擴大內需功能、投融資功能等。所以,必須正確認識社區保障的含義及功能,以避免出現社區功能擴大化傾向,影響社區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總之,社區中的社會保障是本社區管理組織對社區內成員因各種自然和社會原因導致家庭生活貧困,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提供各種幫助,同時努力促進社區物質和文化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的制度。

二、社區養老的特性

1.社區養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謂養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滿足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質經濟上的供養需要;(2)生活照料和護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實精神生活的娛樂和教育、老年生活調適的心理輔導、應激——應對社會支持等;(4)保護生命的需要,包括醫療服務和治病藥物的使用。我國養老體系功能應兼具物質和精神兩重性。老年人的養老生活有各種具體而特殊的需要,涉及醫、食、住、行、樂、為、健、學。

2.社區養老的資源多元性

在傳統家庭養老模式中,對老年人的經濟奉養、生活照料和精神關懷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養老功能的資源所在;而社會養老模式的特點是社會提供養老資源。此兩種模式的養老資源均是單元性的。與我國現今社會經濟發展形態相適應的社區養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養老功能的資源既來自個人、家庭,也來自社區、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養老體系的經濟供養部分可包括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家庭供養、個人儲蓄、自我供養幾個層次;照料體系的構成也要涉及國家、社區、家庭和個人等多方面。社區今后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老年護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為老年人“長期生活的場所、一生的歸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習慣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養老住所,而家庭成員則可以給予老年人他人難以替代的親情關懷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應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適當的措施,鼓勵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環境中養老。

3.社區養老模式的功能體系的多層次性、開放性和優勢互補性

社區養老模式滿足各方面養老需要的功能載體可以是多層次、多種形式的。社區養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僅由親緣關系成員所組成的狹義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擴展到其所處社區的廣義的家庭的概念,在這樣的社區——家庭環境中,社會人際關系層次更多,人際交往互動方式更為多樣,更能滿足人際互助與溝通的多元需要。老年人在這樣的養老環境中更可能獲得多層次的養老需求滿足。因此,在社區養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養老載體'一旦它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性的。居住條件好、子女照料較周到的老人在自己家中養老是社區養老;而居住條件差、子女照顧不好或是失去親人的老人,由社區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圍的養老住所也應歸屬于社區養老的模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較強的老人,不愿麻煩或“連累”子女、親人,而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設施良好的社區老年公寓中擺脫家務牽累、休閑養性、安度晚年,這也不失為一種合適的社區養老方式。本著社區養老模式以老人為中心的原則,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上應尊重老年人自身的意見,根據老年人的價值觀、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某種養老方式的擇取不必固守不變,應該是動態發展的。從根本意義上應該確定的是,社區養老模式的“家”不是一個物理空間概念,而是具備人際關懷、情感交流,同時具備物質養老和精神養老條件的社會環境。

4.社區養老模式資源利用的充分性

社區養老較之機構養老,具有投資少、成本低、服務廣、收益大、收費低、見效快的特點,能減輕機構養老服務的壓力。1996年,美國人住養老院的老人數量僅為居家服務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護理費用開支總額達到800億美元,比居家老人的護理費用總額高出1.6倍。在上海,造一個設施條件較好的養老機構,平均每張床位的成本也在10萬元左右,一個2、3百床位的養老機構,就意味著2、3千萬元的投入,還不包括建成后運作費用的補貼。

三、現階段我國社區養老保障的現狀及問題

首先,社區養老保障缺乏系統性,根據國外的經驗,任何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方案的實施,都是有中央和地方的密切配合,總會有相關的法律與制度的先行出臺,這樣一種新的制度和方案才會順利地推行和實施,我國的社區養老保障還沒有形成一種服務體系,還只是各自為政,一盤散沙,另外社區缺乏對養老保障的自主權,目前的社區僅是充當著政府管理居民的中介。

其次,對社區養老資金缺乏統一的管理,各地資金籌集方式各不相同,資金的來源不明確。大部分社區活動資金主要來源于街道每年有限的撥款,但資金很少用于老年服務,資金也不是專門撥給老年人的,在平等社區接受的退休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破產企業,對于這些退休人員,其生活來源主要是政府的補助,屬于社會福利,由民政部門負責發放,另外社區中雖設立了募捐箱,很少有人捐款,即使是募捐到了資金,也要由社區上交給街道。

再次,對社區養老的準備不足,這主要包括:在認識方面,一是主管方對社區養老的認識,其還沒有完全了解社區養老的含義,沒有將社區與養老真正地結合起來,對民眾缺乏必要的宣傳,社區僅是一個自治組織,社區養老是由社區的養老院負責,而一般養老院是要收費的,社區派往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只是起到一個把握政策方向,作為養老院與政府聯系的橋梁而己,二是群眾對社區養老的認識,很多人對社區養老的概念感到陌生;在組織管理方面,既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沒有具體的管理和實施的部門,組織乏力、制度缺失,很多社區對轄區內的老年人缺乏統計與了解,對于接受的退休人員也只是對其來去負責登記而己;在基礎設施方面,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高齡化,對老年生活服務、健康維護、老年文化、娛樂健身、家庭照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僅僅局限于對老年人物質生活的滿足,還包括精神方面的滿足,很多社區缺少老年人活動的場所和設施,例如平等社區雖然擁有一個200平方米的活動室,但室內缺乏活動設施,圖書閱覽室的書籍也比較單一,而且缺乏為老年人提供的單獨的、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活動場所及設施。

四、加強和完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建議

在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今天,國家還無力包辦老年服務事業,也不可能指望完全由老年人自己購買服務。因而采取由政府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方式,在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是切實可行的途徑。針對目前社區在居家養老服務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需要通過合理設計予以改善。

1.改善居家養老的觀念

1.1通過新聞媒體等渠道大力宣揚健康向上的養老方式,引導老年人樹立積極的養老觀念,為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質量而妥善應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事。社區與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在社區廣播中或在各小區的宣傳窗中多增添一些關于積極、健康養老的知識欄目和真實的事例教育內容,讓老年人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1.2“激活”老年人的社會交往。這里的“社臺交往”指廣義的老年人參與的各種社會活動,包括勞動就業、文化學習、文體活動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動。老年人口可以通過各種社會交往增強運動,或者通過交往和運動尋求新的平衡,社會交往是增進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長健康期的得力之舉。社區應在了解老年人社會交往偏好的基礎上為老年人提供科學引導,并注意發揮老年人自身在各種社會交往活動中的組織和管理作用,讓老年人認識到‘自己的潛能,以更加自信、積極的態度去生活。

1.3培養老年人對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認同感和服務資源利用的自主性。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順利開展,首先需要得到受惠老年群體的認可。社區工作人員要經常與老年人進行溝通,幫助他們了解社區,使老年人形成一定的社區責任感。同時,要幫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區為老服務,使他們能切實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如有效地利用好社區所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

2.加強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人力資源建設

人力資源是推動老年福利事業發展的基本因素。一個完整、充實的居家養老社區服務,人員配置應由正規照顧人員與非正規照顧人員進行合理搭配,應是在專業人員指導下的綜合福利服務。

2.1做好老年人家屬的教育和培訓工作

社區服務的開展離不開老年人家庭成員的基礎性支持。一般來講,老年人的配偶和子女是老年人最熟悉和最愿意依賴的人,且他們也最了解自己家中的老年人。因此,首先要對老年人的家屬進行簡單的培訓,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老年人的特點和需要,并掌握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知識,使他們盡自己所能,關心自己家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心理健康,積極支持老年人利用好居家養老的社區服務。

2.2提高社區管理和服務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

應從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中選拔優秀人才領導社區老年工作,并引入其他各行業的人員從事社區老年管理工作。同時吸納更多的熱愛老年服務事業的人進入社區為老服務行業,對他們開展正規的專業化培訓,培養他們對為老服務事業的正確態度,加強對老年人特點的了解,理論和實物操作均合格后發給其為老服務專業資格證書產.在手式上中煎產可安排一段時間的試用期,根據他們的實際工作效果和老年人的反映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資格認定。加強反饋監督制度的執行,杜絕形式主義。適當提高社區管理工作者和服務工作者的待遇,尊重和重視他們的工作,呼吁其他社會組織和居民的協助與配合,共同做好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2.3發揮好志愿者的作用

居家養孝的社區平務再作除了專業工作人員之外,還應有相應的志愿者服務隊伍作為支撐,通過組織成“老年服務小組”、“送溫暖小組”等為老年人提供綜合性的福利服務。也可以鼓勵健康的低齡老年人組建自己的志愿者隊伍,為高齡老人、孤寡老人等其他有困難的老年人提供幫助,增進社區老年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助。

3-完善社區服務,推進社區服務業產業化發展

社區服務業是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發展需求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新興產業,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因而要改變我國目前的社區服務雜亂無序的狀態,必須堅持規劃與市場導向相結合,建立科學規劃、合理建設的社區服務建設體制。實行行業準人和認證制度,建立規范有序的社區服務管理機制。美國前老年學會主席舒爾茨在談到社區在養老中的作用時總結了以下幾點:

3.1開展社區的上門服務與鄰里互助讓長期照顧老人的家庭和親屬有喘息的機會;

3.2由社區成立托老所和老人俱樂部等組織;

3.3對老人的親屬提供培訓,傳授照顧的技巧與技能;

3.4組織受到專門訓練的咨詢人員給照顧老人的家庭以指導。

篇7

關鍵詞:養老服務業;社區;老齡;代際;福利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9-0087-03

一、引言

我國“十三五”規劃明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養老服務漸趨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大社會經濟問題,也是我國最大的民生問題。根據《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表明,截止2015年底,我國60歲及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2.22億人,占我國總人口的16.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4386億人,是總人口的10.5%。資料表明,若一個國家(包括地區)60歲及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人口總數達到10%的比例,或者說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為7%,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資料顯示,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階段。據人口數據顯示,按著目前的老年人口增長速度看,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占人口總數的30%。伴隨著老齡人口的逐漸增加,養老問題及養老服務業發展問題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以家庭為單位的養老方式將會被社區養老模式所取代,社區養老方式也會逐漸融合企業或個人參與的混合式養老模式,這樣可以解決國家養老模式的資金不足問題。家庭養老模式在全社會養老體系中所占比例隨著社會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小,而社區養老、國家養老和混合養老模式將居很大比例。與此同時,康體醫療養老模式與“候鳥式”養老模式日益成為社會化養老模式的新趨勢。

二、養老服務業文獻綜述

如何養老不僅是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政府部門、社會、企業和個人等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對養老服務業發展模式予以文獻回顧,試圖為我國未來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尋求一條可行路徑。

(一)對養老服務業的界定

1.國外對養老服務業的界定

通過文獻梳理表明,養老服務業在日本已經被界定為老齡化產業。老齡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包括老年用品方面的產業和老年服務產業,是指為老年人提品或者服務的部門或企業,這些部門或企業涵蓋醫療和社會福利相關的產業。

在日本,養老服務業涉及到可為老年人提供各種需求的多種行業,一般可分為五大類老年用產品領域:老年照料和生活服務領域、老年住宅和養老設施領域、老年金融、保險服務領域和老年教育、文化、休閑等領域。韓國對養老服務業的界定體現在2006年頒布《老齡親和產業振興法》。這部法規定了養老服務業,并將其具體界定為老齡親和產業。這里老齡親和產業定義為,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且為老年人生產、流通、銷售產品與服務的產業。老齡產業所涵蓋的領域比較寬泛,具體包括老年產品、用品及醫療器械、住宅及相關設施、老人護理服務、金融及資產管理服務、信息服務、休閑觀光、文化或健康支援服務、農業用品或支持務農服務等。

2.國內學者對養老服務業的界定

學術界對于養老服務業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大都按著所要研究的內容進行確定其研究的范疇。陸杰華在其《關于我國老年產業發展現狀、設想與前景的理論思考》一文中認為,中國老年產業應當包括十個方面:分別是衛生健康服務業、家政服務業、日常生活用品業、保險業、金融業、房地產業、旅游和娛樂業、教育產業、咨詢服務業、其他特殊產業。通過研究可看出,這十個方面已涉及到今后中國老年產業發展領域的各個領域。比如老年產業的產品或服務的內容、服務對象及選擇的銷售或者服務地點多樣性等。陸杰華是通過老年產業化的角度對養老服務業進行詮釋。而穆光宗在其論文《中國老齡政策思考》一文中則認為,老年人的需求可分為五類(如圖1所示)。

通過比較性的研究,得出來老年人的需求擴張存在著一種“同心圈效應”的結論。也就是需求結構的流變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種從內隱到外顯、自低級而高級、從物質到精神、自家庭而社會的這樣一種擴張路線。而且每一層面的需求都有符合老年人特點的地方,卻有異于中青年人需求的特殊性。臺恩普認為養老服務產業具有服務性、盈利性特點的市場發展模式,以滿足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老年人的實際需求。

(二)關于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狀況的研究

多蒂提到美國在1965年推行醫療補助制度,這一制度的落實刺激了私營性質的養老機構的興建。法國從1975年開始,設置大量老年之家,它的獨到之處在于老年人在此既可以得到相應的醫療救助,也可以得到身體照顧。這些老年之家大多都是由一些福利機構轉型而來的。阿爾伯提出,在法國和德國,小型養老院和養老院所在社區逐漸融合,養老院隨著福利機構養老業務的拓展逐步演化成可為社區提供養老服務,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短期服務和日間服務。關于養老服務資金來源的研究克拉克指出美國不斷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得老年人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社會保障金,而社會保障金在老年人收入中所占比例也隨著其他收入的增加而減少。阿斯科利提及老人入住私人性質的老年公寓,其費用應該得到政府的資助,這部分資金由國家醫療衛生部門提供,政府鼓勵老年人入住私人性質的老年公寓進行養老。蘇珊特斯特指出,政府想要減少對福利機構的資金供應,就必須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把非政府性質的服務機構也納入進來,由政府部門、社會、慈善機構、家庭、個人等渠道來共同承擔相關費用。

(三)養老服務業供求方面的研究

潘海生、生何一楓、曹小峰在其《積極發展養老服務產業》一文中,闡述養老服務業是為老年人提供特殊需要的產品和服務。這行業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需求大,而市場供給嚴重不足,發展養老產業空間廣闊。

向甜在其《我國人口老齡化對養老產業發展的影響》一文中提出,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加速,老年人口的樹齡不斷攀升且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提升,老年人口的需求方式和消費特點也將對市場結構和產業結構產生一定的影響,促使原有市場結構和產業結構需要適時調整以便符合老年人的需求模式。由此可見,客觀程度上導致老年市場需求拉動老年相關產業的發展。楊懷發表《積極推動內蒙古養老產業發展》,從供給角度認為要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興辦養老服務業,深化養老投資體制改革,充分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發展養老服務業,鼓勵招商引資,利用國內外資金投資發展養老服務業。并在文章中闡述養老產業也稱為“銀色產業”。可見老年養老在供求方面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四)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現狀研究

黃雄指出我國養老服務體系框架基本構建,相關政策法規不斷完善,但是建設步伐與當前社會實際需要還不同步,存在差異。例如,老年人口不斷增加,養老資金明顯不足;養老設施不完善;農村養老制度缺失;離退休收入不高,生活負擔重等問題。付卉認為社會養老服務的重要依托是社區,但其發展不順暢,設施簡陋、缺乏規劃、功能單一、護理醫療發展緩慢。

(五)養老服務體系的相關建議研究

張曉峰提到,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要以政府建設為指導,政策制定符合社會所需,投入資金用到實處,讓老年人切實享受到實惠。張海鷹在其《城市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形勢與對策》一文中,對城市老齡人養老服務體系進行全面闡述,逐步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主體、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同時,也著重闡述,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合理利用老年人力資源的問題。呂津指出,強化養老服務管理水平,多層次多角度完善服務體制,激活市場機制,推動社區養老服務,從機構、市場等方面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

三、發達國家養老服務業發展模式綜述

(一)法國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法國屬于高社會福利國家,居家養老服務是法國主要采取的養老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政府+協會”模式成為法國養老服務的主體模式。但是,這一時期法國養老服務市場比較混亂。第一協會養老服務較分散,以小廣告的方式尋找家政服務,且社會黑工比較普遍。第二從業者服務水平低,未經過系統培訓,且服務者素質技能較低,再加上價格較昂貴,廣大消費者難以接受。這種弊端伴隨著法國老齡化加快,法國政府逐漸加大對居家養老服務的支持力度。

法國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經驗是:一是給養老服務業以適當的優惠政策,引導其規范發展。鼓勵民間力量尤其是企業參與居家養老建設,且規定如果給7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居家服務,對企業為護工繳納的社保予以減免。對本身就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企業而言,其繳納的增值稅將為5.5%。與此同時,法國政府鼓勵老年消費者參與居家養老服務;二是法國制定完備的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且對服務人員進行崗位培訓。在2005年法國開展家庭服務業促進計劃,從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層面將居家養老服務業等諸多行業納入規劃范疇。2007年法國通過兩部全國性質的養老規劃方案,分別為《安度晚年,2007-2009》和《高齡互助2007-2012》,從而使高齡老年人有權利選擇拒交養老與否。與此同時,還對服務人員和護理項目進行培訓。提升服務人員的業務水平;三是強化監管對養老服務市場。1989年,法國政府出臺矯正養老服務的相關法規,進一步規范居家養老服務建設,老年人權益予以保障。2005年,法國政府成立家政服務管理局,負責制定詳細的行業規范和行業準入標準;四是發揮企業在養老服務市場中的作用。

(二)政府和社會共同承擔的美國養老模式

就老年人養老而言在美國主要由社會和政府承擔,早在1981年,美國就已經開始推廣家庭醫療補助與社區服務計劃的方案。建立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有步驟的開展老年人保健計劃;制定老年人群的優惠措施;建立專門的老年人福利養老院、老年人日間托護中心等措施予以保障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三)高福利的瑞典養老服務模式

瑞典是高福利國家,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普惠制模式的養老服務福利保障制度,予以保障高福利養老模式的順利運行。建立社區養老服務網絡體系、商業化經營的老年護理機構、非盈利機構和慈善團體創辦公益類事業等措施,充分發揮社會民間資本在養老服務業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四)加拿大供給多元化、多層次、高效率的養老服務模式

加拿大是西方典型的高福利國家,在養老服務方面加拿大建立了完備的保障體系。也就是加拿大養老保險主要由三大支柱構成,一是財政全額負擔的老年保障金(Old Age Security, OAS)和收入保障補貼(Gurranted Income Supplement,GIS),二是雇主和雇員共同繳費的強制性加拿大/魁北克養老金計劃(CPP/QPP),三是以延期征稅為支持、自愿繳費的職業養老金計劃和個人退休儲蓄計劃。這三方面共同構建了一個廣覆蓋、多層次、可選擇、高水平的養老保險體系。加拿大養老服務之所以能夠順利實施就是因為建構了完善的法律保障,才能使其予以順利進行。

加拿大養老服務體系比較健全,尤其是機構養老特別發達,為不同層次的老年人提供了養老服務供給。在加拿大,養老服務機構按著老年人護理需求劃分為老年公寓、輔助公寓、老人屋和護理安老院。其中,老年公寓主要針對生活完全自理的老人,輔助公寓是為每天需要一小時醫護而準備的,老人屋主要針對需要白天照料的老人,護理安老院是為那些生活能力喪失的老人提供服務的。而養老機構按著主體不同也分為如下三個層面,政府公立養老機構、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和營利性養老機構。各種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了不同層次的需求,從而體現加拿大供求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模式。

四、總結

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的過程,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加之地域遼闊。養老服務模式各地間具有差異性,目前,我國的一些地區依舊沿襲著家庭養老模式,這種代際養老方式有其弊端。同時,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在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中也有所體現,城市養老體系逐漸健全,而鄉村養老方式還依舊很是單一。在城市已基本形成社區養老模式和老年公寓模式。而農村地區主要是代際養老和農村敬老院的模式。不論是城里還是農村,我國養老方式還主要是以政府部門為主導。企業與個人的參與度不是很高,也就是民間資本對養老服務業投入比例比較小。

我國未來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也應該逐漸提升民間資本的投入比例,采取多元化的模式。在激活民間資本的同時,還應建立完備的養老保障體系。與此同時,我國養老服務業也應實施養老供給側改革。在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可嘗試建立旅游休閑養老服務基地或醫療保健養老服務基地。在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也可采取“互聯網+”的養老服務模式。總之,任何一種養老服務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推移將不斷地逐漸完善。

參考文獻:

〔1〕陸杰華.關于我國老年產業發展現狀、設想與前景的理論思考[J].人口與經濟,2000(4).

〔2〕查建華.中日兩國老齡產業發展比較研究[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1(4).

〔3〕李楠.沈陽市養老服務業發展對策研究[D].沈陽工業大學,2016.

〔4〕馮華瑋.關于養老服務業的文獻綜述[J].商,2016(16).

〔5〕潘海生,何一楓,曹小峰.積極發展養老服務產業[J].政策t望,2009(11).

〔6〕向甜.我國人口老齡化對養老產業發展的影響[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2(6).

〔7〕楊懷.積極推動內蒙古養老產業發展積極發展養老服務產業[J].內蒙古統計,2012(3).

〔8〕國務院研究室“社會保障體制研究“培訓團.加拿大養老保障制度運行實踐與經驗借鑒[J].重慶社會科學,2014(6).

〔9〕穆光宗.中國老年政策思考[J].人口研究,2002(1).

〔10〕田香蘭.韓國老齡產業發展路徑分析[J].社科縱橫,2015(10).

篇8

關鍵詞:PDCA;腦卒中;健康教育;康復

腦卒中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常出現意識、運動、認識、語言、知覺及情緒等功能障礙[1]。近年來,隨著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腦卒中的臨床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存活者中約75%遺留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認知功能、等的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2]。但是如果能夠及時給予正確的功能訓練,可明顯降低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并提高其生活質量[3]。

PDCA循環是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按照策劃、實施、檢查、處理的四個順序逐步進行,多次循環以達到最佳狀態,已經成為醫院護理質量"管理化"的基本方法[4-5]。本研究以PDCA循環理論作為腦卒中患者康復的指導原則,旨在探索PDCA循環與健康教育相結合在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的應用,筆者在臨床工作中與傳統康復護理相比較,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自2013年5月~2015年3月收治入院的腦卒中患者,共120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38例;年齡38~64歲,平均(52.6±5.1)歲;其中腦梗死患者69例,腦出血患者3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21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38~63歲,平均年齡(50.8±9.6)歲;病程8~62 d,平均病程(35.0±13.8)d。觀察組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齡40~64歲,平均年齡(53.3±7.2)歲;病程10~56 d,平均病程(33.8±12.7)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病程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1995年全國腦血管會議診斷標準,并經過顱腦CT或MRI明確診斷的患者;②年齡范圍38~64歲的患者;③自發病到入院治療的時間≤3個月;④所有納入人群必須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腦腫瘤或血液疾病等導致的腦卒中患者;②存在肝腎、內分泌或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③嚴重松弛性麻痹患者;④嚴重認知障礙等不能配合的患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

1.3方法

1.3.1試驗組 采用PDCA循環管理聯合健康教育的康復方法。

PDCA循環管理:①P(計劃階段):所有患者入院時進行詳細檢查,了解患者病變部位,找出影響患者功能的各種因素。根據結果制定個體化訓練、護理方案[6];定期對納入患者進行身體機能的評估;②D(實施階段):早期在不影響搶救的前提下,對患者進行一定的康復訓練,可以有效的避免后期易出現的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在軟癱期,應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誘發聯合反應和共同運動,促使早期回復患者患側部的肌張力;在痙攣期,由于患者容易因痙攣而出現異常運動模式,這一階段應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心理護理,鼓勵患者多進行自主運動;③C(檢查階段):根據初期計劃的時間段,定期對患者進行檢查,詢問患者每日的基本情況,重點對其功能的改善和癥狀的恢復進行評估;護士長不定期檢查各項護理措施的落實情況,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對策;④A(總結處理階段):認真總結每位患者從入院到出院所采用的護理模式,并對其中的缺點進行改進,在科室內進行推廣應用,為下一循環的護理工作做好準備。

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后應及時給予疾病教育、生活飲食指導及預防再發等相關知識。

1.3.2對照組 每天按時進行對患者的基本的肢體功能鍛煉,兩組療程均為4 w。

1.4評價方法

1.4.1腦卒中及后期康復知識的掌握情況 針對患者及其家屬,采用科室內自行設計的腦卒中知識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內容包括:腦卒中的誘發因素、病因、自我監測、康復運動方式。滿分100分,20 min內完成,得分越高,說明掌握情況越好。在患者入院時、出院時問卷調查和出院后2個月后對患者進行電話調查。

1.4.2 Barthel指數評分 根據患者進食、穿衣、轉移、個人衛生、大小便控制、行走、上下樓梯等10項日常活動的完成情況評分。每個項目分為0、5、10、15四級,總分100分。>80分為優,>60分為良,>40分為中,

1.5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采用SPSS 15.0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mean±SD表示,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

2 結果

2.1腦卒中患者康復知識的掌握情況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及其家僬莆漲榭雒饗院糜詼哉兆椋兩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

2.2 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與入院時Barthel 指數評分相比,兩組患者出院時的Barthel 指數評分都明顯升高,P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大多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所以當患者的生命體征穩定之后,應當及時盡早的進行康復護理[7]。醫護人員針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康復干預措施,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保證患者的主動參與以及家屬的配合,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關鍵。由于我國康復發展處于初期階段,很多患者對腦卒中的康復以及腦卒中的基本知識了解不多,而且許多患者及其家屬對康復訓練和護理還存在錯誤的理念,不能積極配合康復治療。我們在臨床運用PDCA循環法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理念,即確定目標、擬訂計劃、實施計劃、檢查效果、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新的計劃,與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制訂解決方案,以達到最佳的康復護理目的[8]。

臨床中的護理模式較多,其中PDCA循環管理模式是近年來臨床認可程度較高的護理模式,其主要是通過對實施的護理模式進行持續的效果與不足方面的總結與改進來達到不斷提升護理質量的目的,它反映出對疾病治療的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客觀規律[9-10]。所以我們把PDCA管理模式應用在改善腦卒中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

從表1的結果顯示來看,驗組可以明顯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該病的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與陳文專等[11]對PDCA循環管理作用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患者的依從性較差、自我主動性,常規護理方法只能增加患者的被動性,而PDCA循環管理結合健康教育之后明顯能夠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重視,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本研究對所有參與者進行了2個月的護理隨訪,從表2中可以看到PDCA循環管理法結合健康教育對腦卒中患者長的康復效果。我們認為當患者及家屬掌握了相關知識之后,他們可以長期堅持各項規定的訓練,最大限度的提高自我護理、自我照顧。

從上述研究結果來看,通過PDCA的管理方法,腦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間及出院后隨訪階段的生活質量及康復知識的掌握情況均有大幅優化與提升,為臨床上進一步應用,以及未來社區醫生的診治提供了新的依據。考慮到本次研究的病例數相對較小,未來將聯合社區醫院進一步擴大研究。另外我們發現護理人員在PDCA管理過程中也在不斷分析、改進以及自我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綜合素質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升,在護理人員素質培養方面具有較為積極的作用和價值[12]。

參考文獻:

[1]夏章勇,楊華,王喜彬,等.腦卒中的預防和調養[M].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8.

[2]余宗頤.神經內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235.

[3]方定華.腦血管病早期康復與流程[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4,14(12):715.

[4]姜小鷹. 護理管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99-201.

[5]魏碧蓉.基于PDCA循環的護理本科畢業論文過程管理[J].中華護理教育,2010,7(6):264-265.

[6]劉長美, 陳曉霞, 李華英. 外傷性截癱患者的膀胱功能訓練[J]. 現代醫藥衛生, 2007, 22(17):2693.

[7]夏娟芬,舸瑞英,沈炯.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9,8(2): 135-136.

[8]戴莉敏,貢浩凌,方英,等. PDCA循環結合全程健康教育對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隨訪的效果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0):882-885.

[9]李秋潔.護理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1-94.

[10]李紅梅.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死及其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6):137.

篇9

【關鍵詞】中醫心臟康復;心主神明;臨床應用;研究概況

【中圖分類號】R256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08-0039-06

Abstract: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From the Angle of modern medicine,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increases sports ability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reduces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improves their quality of life,It has important medical value,occupying the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As a result,the popularityand the improvemen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is a classical theory, guidingthe clinical use and practice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The author, based on the review of nearly 10 years related literature, from the Mental regulating, Using of method,square, drug, Regulating mental activities of muscle-bone strengthening exercise, acupuncture meridians therapy, The five elements of music therapy and other aspec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 i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

Keywords: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Clinical Application;Researchprogress

在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水平的提高、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一直占據首位,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醫療技術手段的進步,患病生存的人口越來越多,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如果不進行有效地干預,將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造成巨大隱患。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存質量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心臟康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胡大一[2]首次提出了“雙心醫學”的概念,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療應遵循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強調治療的目的應達到身心健康,實現經過治療后在解除軀體疾病困擾的同時,并存的精神心理問題也得到解決,以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又如在心臟康復開展的過程中,新加坡則特別注重對心臟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開展,向患者宣傳普及心臟疾病的預防、發生發展過程、急救及藥物使用的相關知識,還設立了專職的心理健康小組對患者進行專業的心理健康咨詢與指導[3]。因此,筆者認為單靠醫療技術不能完全解決患者的根本問題,應重視社會、心理、生物醫學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分析顯示,通過進行綜合心臟康復對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猝死率影響的臨床研究發現,經過以運動為基礎的綜合心臟康復治療后,冠心病患者全因病死率下降15%~28%,心源性病死率下降26%~31%,猝死降低37%[4]。張志勇等[5]研究表明心臟康復運動治療可明顯降低冠心病患者心絞痛、MI以及支架內再狹窄情況等心血管事件的復發。

中醫典籍中關于“心主神明”的理論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靈樞?邪客》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6];《素問?六節藏象論》:“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古代先賢不僅認識到情志因素可以導致心系疾病,而且τ諦南導膊〉賈慮櫓靖謀湟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對“心”的君主地位做了重要闡述。國際心身醫學會曾宣告:“世界心身醫學應向中醫學尋找智慧”。中醫學源遠流長,其博大精深的寶庫中蘊含著悠久的“雙心理論”。明代醫家李梃在《醫學入門》中說:“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

1“心主神明”之認識

11心主血脈與心主神明中醫理論認為,“心”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心主血脈”和“心主神明”。心主血脈即心輸送血液以濡養全身,心主血脈是心主神明的物質基礎;心主神明即心調控人體五臟六腑各項生理活動的同時也調節著人體的精神、情志、思維活動,體現了心主血脈的功能。前者為形為體,后者為神為用,為“形神合一”的統一體。《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強調了“心”為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先決條件,為人體氣血、經絡、臟腑生理活動和精神、情志、思維活動的正常運行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質基礎[7]。

12“神明”的定義“神”反映整個機體的生命力,包括臟腑經絡氣血和精神思維活動。所謂“神明”,即“神”藏于內,“明”顯于外,內外兼顧,協調統一[7]。《素問?八正神明論》指出:“神明”乃“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語”,強調了“神明”即人的各種精神、情志活動正常運行,心境平和。正如《類經?臟象類》中所言:“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8]。“心主神明”作為心之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傳統中醫經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心主神明”是指人體全身臟腑官竅形體的生理活動和精神思維意志等心理活動的正常運行皆由“心”來調控和主宰[9];從另一個層面上“心主神明”體現的是形神一體觀[10]。《黃帝內經》強調:“形神具備,乃成為人”。“形神具備”即人有形之軀體與內在之精神保持和諧統一。荀子在《天論》中亦強調:“形具神生”即肉體與心靈的協調統一的重要意義。由此可見,形神協調,即“心主神明”功能正常是推動生命發展的內在動力,是生命活動的基礎。

13“神明”的重要意義《素問?靈蘭秘典論》云:“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11]。不難看出,古代圣賢對“心”的重視程度,把“心”置于“君主之官,君臨天下”的地位。眾所周知,治理國家,若國家有明君,則國泰民安,繁榮昌盛;若國家君主不明,則民不聊生,國家衰敗。“心”對身體臟腑機能的統帥就如同君主治理國家,“神明”則臟腑調達,氣血通暢。臟腑、經絡氣血機能運行正常,則通過積極的調節作用可以增強機體抵御外邪及抵抗精神、情志刺激的能力,提高自身抵抗力,降低外邪及情志刺激對機體造成的損傷;若“神不明”則臟腑機能失調,氣血不暢。臟腑、經絡氣血機能不能正常運行,則機體一旦受到外邪的干擾及精神情志的刺激,加之自身應激抵抗能力弱,就會導致氣血瘀滯不暢、臟腑機能失調,進而損傷機體健康[6]。故“心”為五臟之主,神明之所,五臟的盛衰,皆與心神關系密切,“心神不明”發生于五臟虛弱之先是疾病發生的過程。所以,神明,形將自正。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2“心主神明”理論之探究

21“心主神明”理論之起源先秦兩漢時期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鼎盛時期,也是傳統中醫思想的奠基時期,尤其是“百家爭鳴”的思想賦予了中醫學理論豐富的內涵和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這一時期,醫學理論體系在先秦文化、先秦哲學的推動和影響下最終形成,傳統中醫文化之魂凝聚與此時,此后中醫學文化開始蓬勃發展。中醫學認為“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功能,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人的一切生理活動在心神主導之下[12],因其體現了中醫對人體認識的生命主體觀而一直居于主導地位。中醫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心主神明”這一哲學思想在近幾千年的中醫學臨床應用中被反復驗證和實踐。

22“心主神明”理論之古代哲學依據“心為神之宅,神為心之用”,古代哲學中有諸多論述。如荀子言:“心者,行之君,神明之主”;而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宋代朱熹言:“志者,心之所主”,這些言論都是把心作為思維意識的器官來認識的[13],貫穿于中醫理論體系中,指導著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

23“心主神明”理論之現代醫學依據現代醫學通過研究心激素及心磁場等論證了心對神明的作用。由心房分泌的多種肽類激素被稱為心激素,這種激素通過機體內分泌調節功能將心的調控指令傳到整個機體,保證機體臟腑、形體、官竅功能正常運行的同時又能幫助大腦發揮思維、調節情志;心磁場是由心臟的周期性收縮和舒張運動而產生的,心臟的心房和心室肌肉在收縮和舒張的同時會產生復雜的交叉生物電流,經過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心磁場,心磁場通過影響和調節機體的神經和體液系統對腦磁場發揮作用,所以心磁場通過影響腦磁場而調控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14]。有實驗研究表明[15],心臟功能與意識狀態兩者之間具有密切聯系。有國外科學家還發現[16],心臟可以不依靠大腦的指令而獨立工作,它有一個獨立的神經系統支配自身的功能,歐洲有些學者也堅持心臟是神經的源泉。此外,現代心理學家也認為,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促成了心理的產生,但是意識的形成可能并不完全依賴于大腦皮層,失去大腦皮層的支配可能還有意識存在[17],論證了“心主神明”的理論。3“心主神明”理論對中醫心臟康復臨床應用的指導31“心主神明”理論指導心理調護《靈樞?本神》云[18]:“所以任物為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慮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這是中醫學對人精神、思維等心理過程的高度概括與總結[19],認為人的情志可以由心來調控,體現了“心主神明”對治療心理心血管病學的論證。比如張介賓認為:“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充分說明了各種情志刺激首先由心所發[20]。臨床研究證實,對中醫心病患者的治療在改善癥狀的同時加強心理調護、強調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臨床上,不少中醫心病患者往往會伴隨出現焦慮、情緒低沉、心煩、失眠等心理、情志調節失常的癥狀[15],由于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這些精神、情志失調導致的不良情緒反應會加重患者疾病的進展,不利于心臟功能的恢復[21],因此得出結論,“心主神明”理論對于中醫心病患者的心理調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利于幫助患者疾病的恢復,實F身心健康[14]。在臨床治療和預防中醫心病時,應加強心理健康的普及和宣教,讓人們認識到心理調護在疾病恢復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指導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緒,增強對不良精神刺激的抵御和調控能力,避免對機體造成損傷,影響疾病的恢復。近年來,心血管疾病領域提出的“雙心醫學”模式即是對“心主神明”指導心臟疾病心理調護的體現。

32“心主神明”理論指導法、方、藥在中醫心臟康復中,“心主神明”理論亦體現在法、方、藥的臨床應用中[16],如治法中注重清心、養心、安神、定志,注重開竅的基礎上與安神的結合統一,而開竅或安神的前提則由滋陰、益氣、養血、化痰、活血、通腑等來實現。在中醫臨床上常用的養心安神的藥物主要有酸棗仁、柏子仁、熟地黃、梔子、犀角、牡丹皮、遠志、生地、當歸、朱砂等,有臨床研究[22]重用養心安神之方藥治療心悸患者,結果發現此方法可以有效緩解患者心悸發作的不適癥狀。亦有研究證實[19]心絞痛患者癥狀發作時,使用安宮牛黃丸、朱砂安神丸、犀角地黃丸、至寶丹等寧心、養心、安神等方藥治療可緩解其疼痛癥狀,緩解其焦慮和抑郁的情緒,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此研究結論充分體現了“心主神明”的精髓。此外,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益氣活血中藥方中主要成分黃芪和丹參具有增加冠脈血流和供氧的作用,可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清除氧自由基,改善機體微循環[23]。有學者[24]亦對紅花、丹參、川芎、當歸等多種中藥的藥理作用進行研究,通過對其藥理成分研究分析后發現這些藥物成分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25],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建立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心臟血流,緩解不適癥狀和緊張的情緒。同時,周如倩研究報道[26],通過補益心氣可以改善認知功能障礙,在研究過程中其根據“心主神明”的理論研制了調心方,主要由黨參、炙甘草、遠志、茯苓、石菖蒲等補氣安神藥組成,臨床應用后發現此方可以提升患者的注意力、記憶力等認知功能,同時還可以改善睡眠及精神狀態。心臟康復中法、方、藥的臨床應用充分證實了“心主神明”的重要指導意義。

33“心主神明”理論指導易筋經之調心《易筋經?膜論》云:“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而筋骨與肉,共成其一身也。且夫精氣神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無形者有形之本。”體現了易筋經向外調達肌肉筋骨,內在調節心臟氣血的作用。研究表明通過易筋經鍛煉可以明顯改善中醫心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活動狀態,如抑郁、失眠、焦慮、精神病等方面的影響[27]。此外,易筋經可以提高心病患者常規運動負荷情況下的心電穩定性,降低心率變異性的發生率[28]。同時可以有效防止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發生,緩解老年人的對疾病的心理壓力和緊張的情緒。有學者認為易筋經的“調心”作用主要表現為[9]:一是易筋經調節“心主血脈”的功能,心臟供血功能正常,從而使人體各臟腑、器官、系統氣血調和,進而心氣充沛;另一方面,易筋經的“調心”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功法習練可以調節患者的思維、意識和情志等精神活動,從而改善機體的精神狀態,促進疾病的恢復。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講,“心主神明”對易筋經的調心作用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34“心主神明”理論指導針刺經絡療法大量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證明,針刺療法對心臟具有重要的良性雙向調節作用[29],可以調和心之氣血,矯正機體功能的偏盛和偏衰,使之平衡,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冠心病之神志病的目的。《靈樞?經脈》曰:“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手少陰之別……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可以得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腦功能受損,則可見舌強、語塞,甚或失語,焦慮抑郁。對于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神志病,臨床上針刺療法常采用循經取穴、俞募配穴、特定穴等配穴方式,取心經與心包經穴位[30],偏重于調和、疏通心臟的氣血,使心臟節律、血脈運行偏于正常,從而改善患者腦的功能。如針刺神門主治不寐、健忘、癲狂、癡呆等癥;針刺內關主治癲癇、心悸不寐等癥。研究發現[31],對冠心病患者取內關穴刺治療可以抑制缺血性再灌注損傷造成的心肌細胞凋亡,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且內關穴對心臟有著相對的特異性,通過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率改善患者的心臟供血,緩解由心絞痛造成的恐懼心理。另有研究發現[32],心臟由T1~T5節段交感神經支配,針刺T1~T5夾脊穴可以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來阻滯交感神經介質的釋放從而使冠脈擴張,抑制心絞痛的發作,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33]。上述針刺療法治療冠心病之神志病的應用都揭示了“心主神明”對心臟康復的指導地位。

35“心主神明”理論指導五行音樂療法的運用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和《左傳》都提出了五行音樂治療疾病的理論,以五行理論為基礎的五行音樂療法通過辨證論治調節機體相關臟腑功能[34]。認為五行音樂療法具備藥物治療的效果,同時療效又高于藥物治療,對機體沒有任何副作用,既可以治病又可以養生,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馬龍等[35]選取存在精神癥狀的患者進行五行音樂療法研究,通過患者情緒及身心對五音各自的反應,結果表明角、徵、宮、商、羽五音均有著不同程度的愉悅身心、保持心情舒暢的效果。另有研究發現五行復方組曲音樂療法對焦慮癥、抑郁、失眠等有良好療效,紫竹調、瀟湘水云等曲調的聆聽對心臟病的康復有一定的療效[36]。現代研究亦表明音樂聲波可以減慢患者的心率,延長心室周期,增加心肌的供血量,從而達到改善心肌供血、增強心臟功能,使患者身心舒暢,精神放松。其主要機理是音樂聲波通過提高大腦的神經興奮性,促進人體健康的激素,酶或乙酰膽堿等的釋放,進而調節心臟功能[37]。在“心主神明”理論的指導下,五行音樂療法對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臟康復多選用五音中徵調的音樂進行治療。徵調為夏音,以徵音(5~50)為主音,其旋律活潑輕松,熱烈歡快、構成層次分明,屬火,主長,通于心,能促進全身氣機上炎,可以養陽助心,調和心之氣血,從而使患者心情舒暢,以緩解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對于心功能不足以及導致的情緒抑郁具有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

4小結與展望

醫病先醫心,中醫的整體觀不僅僅是生理結構的整體觀,更是形神一體的整體觀,“修心”為上。“心主神明”是“心”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心”發揮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通過對“心主神明”理論指導中醫心臟康復的心理調護,法、方、藥治療,易筋經之調心,針刺經絡療法,五行音樂療法等多方面進行探討,認識到“心主神明”理論在指導中醫心臟康復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占據了重要的指導地位。同時也為“心主神明”理論成為中醫心病綜合治療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了有力依據,在此指導下筆者期待在中醫心臟康復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可以不斷獲得新的收獲和啟發。參考文獻

[1]隋輝,陳偉偉,王文.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要點解讀[J]. 中國心血管雜志,2016(04):259-261.

[2]陳琦玲,胡大一. 建立雙心醫學三道干預防線[J]. 中國全科醫學,2015(26):3134-3136.

[3]李云峰.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心臟病病人康復訓練項目介紹[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 2002, 21(2):96-97.

[4]丁榮晶.《冠心病心臟康復/二級預防中國專家共識》解讀[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3,19(2):123-126.

[5]張志勇. 6 min 步行實驗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康復治療中的意義[J]. 心血管康復學雜志,2010,19(6):643-645.

[6]邵祺騰,李黎,杜漸,等. 心神在情志活動中的作用探析[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5(01):23-24.

[7]陳小平,孫相如,周興. 從“心主神明”內涵闡釋的視角談如何正確認識中醫學的基礎理論[J]. 中醫藥導報,2014(08):5-6,9.

[8]賈妮. 中醫“心主神明”學說及其心理學意義解析[J]. 中國中醫急癥,2013(07):1173-1174.

[9]梅凱,譚克理,陳曉柳.“心主神明”理論與易筋經“調心”作用的探討[J]. 湖南中醫雜志,2015(07):136-137.

[10]罾瞿齲 尚力, 朱邦賢. “心神一體論”與“心主神明說”--以《周易》《老子》《管子》為例[J]. 中醫藥文化, 2015(5):19-23.

[11]景雅婷,王鳳榮. 中醫心病對“心主神明”內涵的認識初探[J]. 遼寧中醫雜志,2014(08):1629-1631.

[12]胡霜,王欣,楊秋莉. 中醫心理學魂魄理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10):1064-1065.

[13]曾萍萍.孰主神明概述[J] .湖南中醫雜志,2015(02):111-113.

[14]高潔. 淺談腦為元神及心為識神[J]. 實用中醫藥雜志,2011(06):414.

[15] 楊濤,趙明鏡,王蕾,等. "心主神明"的內涵及現代科學依據[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0):811-814.

[16] CURE T R, BLAUM C S, GIORDANI B, et al. Prevalenc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older adults with heart failure. [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2, 60 (9):1724-1729.

[17]孫曉敏,賈鈺華,晁雪梅,等. 淺析“心主神明”[J]. 黑龍江中醫藥,2005(02):6-8.

[18]杜漸,王昊,邵祺騰,李黎,等.“心主神明”內涵探析--“總統魂魄,兼賅意志”[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01:11-13.

[19]張振華,王克勤,王昊,等.中醫心理學對“意志”的認識[J]. 中醫雜志,2013(04):295-298.

[20]紀宇,顏紅,沈莉.“心主神明”的內涵與外延淺析[J]. 中醫雜志,2016(10:)819-821,837.

[21]韓靜. 心主神明在中醫心病治療中的地位初探[J] .黑龍江中醫藥,2012(06):7-8.

[22]趙芊,祝光禮. 從“心主神志”論治心血管疾病[J].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05):515-516.

[23]梁婷, 都冬梅. 康復路徑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心臟康復中的應用[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1):1155-1158.

[24]陳光瑞,王朝亮,姚建斌,等. 中醫藥參與冠心病支架術后心臟康復48例臨床觀察[J]. 安徽醫藥,2014(04):751-753.

[25]魏蕾,宮鵬.中藥有效成分抗血小板聚集的研究進展[J]. 安徽醫藥,2012,16(12):1879-1882.

[26]周如倩,林水淼,王健,等. 中藥調心方、補腎方改善阿爾茨海默病認知功能的臨床研究[J]. 現代康復,2001(11):46-47.

[27]王薇,李旗,馬樹祥,等 . 推拿功法“易筋經”對大學生失眠癥的影響[J]. 中醫藥信息,2011(5):91-93.

[28]章文春,鐘志兵,吉娜薇,等. 健身氣功?易筋經對中老年人規范負荷下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4):448 -449.

[29] 陳少宗. 針灸雙向良性調節作用規律的3種形式[J]. 針灸臨床雜志,2010(12):62-65.

[30]金杰,趙玉杰,陳海燕. 神明所主之我見[J] . 中醫學報,2015(07):985-987.

[31]Menotti A,Puddu PE,Lanti M,et al. Epidemiology of typic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versus heart disease of uncertain etiology (atypical) fatal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lassic coronary risk fac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168(4):3963-3967.

[32]譚吉林. 針刺夾脊穴治療疑難病臨床體會[J].湖南中醫雜志,1999,15(4):25-26.

[33]張迪,梁繁榮. 針灸療法對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情況綜述[J]. 遼寧中醫雜志,2014(10):2249-2253.

[34]樸鮮瓊,王旭東. 中醫五行音樂療法在臨床的應用進展[J]. 中醫臨床研究,2014(15):147-148.

[35]馬龍. 精神分裂癥患者對五音療法之反饋[A]. 中國音樂治療學會.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中國音樂治療學會,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