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矯正風險評估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2 08:36: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區矯正風險評估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當今世界范圍內行刑制度發展趨勢與潮流的代表,社區矯正制度已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刑罰制度。和傳統的監禁刑罰相比較,社區矯正制度更具有當代所倡導的正義、人道和效益等價值追求,更能應和如今刑罰理論界的呼聲,契合當今刑罰理論的學理特點,同時,在推動和鼓勵罪犯完成自我改造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能更好地實現刑罰的功能目的。
二、社區服刑人員風險評估中的“風險”
風險指的是一種可能性。研究“風險”,一方面是要研究風險的有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確定風險的大小。這就決定了社區服刑人員風險評估中的“風險”具有以下特征。
(1)風險的有無和大小是通過一定的指標加以測評。既然風險是事件未來發生的可能性,那么只能通過現有的要素來判斷這種可能性的有無和大小。在理想的科學狀態下,各項指標高的,風險就大;各項指標低的,風險就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風險指的僅僅是一種可能性。風險大的事件,在未來也未必真就發生;風險小的事件,在未來也可能恰恰會發生。這樣看來,風險評估不是為了(也不可能實現)在每一個個案中都獲得對未來的準確的預知和把握,而是要從整體上把握各項指標與風險之間的相關性。
(2)風險評估的結果就是把評估對象歸屬于一定的風險類別之中,也即將具有同類風險特點的群體加以歸類、整合,從而采取相應的管理對策。一方面,這種管理對策對于評估對象的適用是具有或然性的――評估對象完全有可能即使在不適用這種管理對策的情況下,也不會把風險轉化為現實;但是另一方面,這種管理對策對于評估對象的適用又是具有科學性的――在理想的科學狀態下,對于具有同類風險特點的評估對象適用同樣的管理對策,是我們在面對未來風險時不得不采取的最佳方案。
(3)上述結論討論的是“理想的科學狀態”下的問題,也即是以各項評估指標能夠科學地、準確地反映風險大小為前提。但事實上,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實踐中的風險評估指標未必能準確地指示出風險的大小。我們需要盡量準確地設定各項指標,并科學地運用之,但是這種“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三、社區服刑人員風險評估的指標
風險評估的指標也就是評估風險時應當考量的要素。選取怎樣的指標加以評估,直接決定了風險評估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我國目前的風險評估或者與之類似的測量手段在評估指標的選取上比較粗糙,“初次測評主要圍繞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展開,而階段測評主要圍繞社會交往、社會心態、公益勞動、技能情況等方面展開。”這種指標設定方法在指標類別劃分和意義定位上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和科學化。
另外,我國有學者主張,可以把影響犯罪人的因素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犯罪人的個人基本情況,二是犯罪人的行為表現。前者包括生物性因素(年齡、性別、精神狀況)、心理學因素(氣質、性格、個性傾向性)、社會環境因素(家庭、學校教育、婚姻、職業);后者包括犯罪前的行為表現、犯罪中的行為表現、犯罪后的行為表現這種治標設定方法雖然比較全面,但是沒有突出測量風險的目標,而僅僅是對影響人身危險性的可能因素的一個匯總,不利于工作人員通過這些指標把握服刑人員風險的大小。
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借鑒加拿大等國的風險評估經驗,將風險評估指標分為靜態因素和動態因素。其中,靜態因素反映的是服刑人員即成的、無法改變的因素,而動態因素反映的是服刑人員生活中的一些可變因素。具體而言:
(1)靜態因素:
犯罪記錄,包括前科次數、收押年齡、刑期長度等。
犯罪類型、犯罪情節及其社會危害性,包括犯罪的類型、犯罪所使用的手段、犯罪的主觀方面、所造成的社會危害等。藥物濫用史,包括吸毒、酗酒、依賴其他嗜癮品等。個人生涯,包括犯罪前的受教育程度、就業情況等。
(2)動態因素:
人生觀,包括金錢觀、前途觀、對于控制其個人生活的重視態度、對于守法的生活方式的重視態度等。認罪服法的程度以及真誠性。受教育程度。就業狀況,包括對工作的態度和工作對其生活的意義。婚姻、家庭狀況,包括對于家庭聯系的態度和其個人從家庭成員那里得到的支持。社會交往狀況,包括對于非犯罪同伴的態度和積極的社會交往的機會。藥物濫用狀況,以及對于不依賴嗜癮品而生活的態度。在社區中生活的能力,包括對于生活所需知識和技能的重視程度。
四、社區服刑人員風險評估的方法
(1)統計評估與臨床評估相結合。在服刑人員的風險評估方法上,有統計評估法和臨床評估法之分。風險評估最初的基本方法是臨床評估法,即由心理專家利用既有的關于服刑人員的信息,作出對風險的主觀判斷。后來才逐漸發展出基于統計數據的統計評估法。
(2)入矯評估、階段性評估和解矯評估相結合。我國的一些試點目前也采用了多次評估的方法,也即除了在社區服刑人員入矯時有一次評估之外,在矯正過程中還會有階段性評估。例如在北京市,工作人員接收社區服刑人員滿2個月后進行測量,并按照測量分值對應的分類標準確定社區服刑人員的類別;類別確定滿6個月后,工作人員應重新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測量,根據測量結果調整類別。
筆者認為,除入矯評估之外,階段性評估必須制度化,并且必須將階段性評估與累進外遇結合起來,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外遇方案。另外,在解矯前還需要進行一次評估,以確定服刑人員是否達到解矯標準,和擬定進一步的矯正方案或者刑滿釋放后的更生措施。
五、我國社區矯正風險評估制度的完善
國外的罪犯風險評估已經有比較成熟的做法,這里僅舉加拿大為例。社區服刑人員風險評估的目的在于掌握與服刑人員和犯罪行為相關的所有信息,從而以此為基礎設定相應的管理措施,通過社區矯正控制其再犯的風險。進行風險評估的理由是:“監督過程的各方面都應當集中于持續的干預,去處理與個人犯罪行為相關的因素,并保證有合適的機制監控這些因素,在這些因素開始浮現時就加以有效干預。這就是為什么在準備將罪犯釋放回社區的過程中要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迄今為止,加拿大已經發展了四代犯罪人風險評估手段。其第一代評估方法開始考慮一些靜態因素,例如前科次數、收押年齡、刑期長度、犯罪前的就業情況等;第三代評估方法則結合靜態因素和動態因素,注重“犯因性需求(criminological needs,指那些能夠導致犯罪發生的因素,例如犯罪人的態度、其所接受的犯罪亞文化等)”對于風險評估的重要意義。這一代評估方法主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前科、教育狀況、經濟狀況、家庭狀況、交往同伴、人格等。第四代評估方法在第三代評估方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對犯罪人的積極因素――即能夠抵消犯罪風險的因素的評估,因此更加全面。
我國的背景、上海等地在開展社區矯正的試點工作過程中,也采取建立了風險評估或者類似于風險評估的做法。例如根據北京市《社區服刑人員分類管理分階段教育實施方案(試行)》,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在接收社區服刑人員后兩個月內,應當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其個人、家庭、生活、就業、違法犯罪史、認罪悔罪及接受社區矯正態度等情況;在接收滿兩個月后,應當對其進行測量,并按照測量分值對應的分類標準確定社區服刑人員的類別,同時分析評估在測量過程中反映出的情況和問題,提出下一步的矯正措施,作出評估報告。類別確定滿6個月后,工作人員應重新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測量,根據測量結果調整類別。但總體來看,我國現有的風險評估或者類似于風險評估的測量機制不夠完善,表現在:評估的指標具有隨意性,評估方法的科學性不強、理論化程度不高,并且各地做法不一,評估結果也千差萬別。因此,筆者主張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建立全國統一的、科學的社區服刑人員風險評估機制。
參考文獻:
[1]
劉詩嘉.社區矯正評估對象的選擇――一種刑事司法評估方法的運用.中國刑事法雜志,2005,3:100
[2]金碧華.社區矯正風險評估機制的分析與思考.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