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大壽祝壽詞范文
時間:2023-03-31 19:12: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60大壽祝壽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我為你收集了大自然所有的美,放在你生日的燭臺上。將能說的話都藏在花蕾里,讓它成為待放的秘密。
3.愉快的情緒和由之而來的良好的健康狀況,是幸福的資本。祝您樂觀長壽!
4.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
5.愿您的人生充滿著幸福,充滿著喜悅,永浴于無盡的歡樂年華。
6.蛋糕甜甜,兒女的孝心連連;燭光紅紅,兒女的情意濃濃;歌聲美美,兒女的愛心累累;壽面長長,兒女的祝福綿綿!愿生日快樂!
7.祝您永遠快樂健康,笑在眉頭喜在心頭,福壽綿綿,長命百年!
8.我將同樣回報給你。祝福你事事順心,幸福無邊!
9.我從那盛開的蘭花瓣中寫出對您無窮的思念與祝福并祝您生日快樂!
10.愿我的思念如花蕾,此刻綻放大自然的艷美;愿我的祝福如月光,此時遍灑人世間的吉祥;愿我的祝福如蜜糖,愿親愛的你生日快樂!
11.綠色是生命的顏色,綠色的浪漫是生命的浪漫。因此,我選擇了這個綠色的世界,饋贈給你的生日。愿你充滿活力,青春常在。
12.“滿目青山夕照明\",愿您老晚年幸福,健康長壽。
13.您年事雖高卻勤勞不輟。祝您生活之樹常綠,生命之水長流。
14.走過萬水千山,也曾百轉千回,道路坎坷曲折,人生歷練風雨,看透世間百態,領悟生活真諦,父愛厚重如山,我依然愛您如昔,祝您生日快樂,愿幸福永無歸期!
15.為像你這樣慈祥的爺爺祝壽,只有的,真正的祝愿才夠。生日快樂!
16.您是我心中最尊敬的長者。在我幾乎絕望的時候,幫助我走出人生的低谷,引領我走向光明。每當您生日來臨之際,我總想把最真誠的謝意表達,千言萬語,疑成一句:愿您健康長壽!、家中排位,我來分派,老媽最美,爺爺最帥。不是怕踹,只因有愛,爺爺節到,爺爺要乖。心情愉快,好事自來,身體康泰,幸福滿懷。愿爺爺生日快樂,天天精彩!
17.生命中有了爸爸的愛,天空是那么的蔚藍;生活中有了爸爸的愛,日子過得是那么溫暖;工作中有了爸爸的愛,干勁是那樣的充足;爸爸,祝生日快樂!
18.每個生日都有禮物,都有祝福,無論你有多少個愿望,多少個夢想,我的禮物是我的心,永遠陪著你!爸爸,生日快樂!
篇2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家里有老人生日的情況下,為了表達我們對老人的敬重和祝福,舉行一場壽宴是不錯的選擇。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關于八十大壽宴主持人講話稿范文,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八十大壽宴主持人講話稿范文1男: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好友:
合:大家晚上好!
男:又是一個百花爭妍的季節,又是一個激情澎湃的日子,在公元_年4月21日這個美好的夜晚,我們歡聚在風景秀麗的_酒樓,在這里為羅老太君舉行八十大壽儀式。首先請允許我代表老壽星及其家屬,向參加本次宴會的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好友,致以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衷心的感謝!
女:今天,老人兒子委托我們做此次壽宴的主持人。說句實在話,雖然我們沒有播音員那般動聽的嗓音,但我還是能希望代表今晚所有的嘉賓,為老人獻上我們最衷心的祝福,祝愿老壽星生日快樂、笑口常開、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男:這正是:親朋共享天倫樂
女:歡聲笑語壽滿堂。
男:俗話說,“人過七十古來稀”,過了八十更稀奇。在八十年的風雨歷程中,老人家含心茹苦地將子女一個個撫養成人。歲月的蒼桑雖然悄悄爬上她的額頭,但老人家堅貞不屈、樂觀向上、嚴于律已、寬厚待人的高貴品質,卻始終沒有改變。在她的教育下,子女們都事業有成,為老人贏得了無尚的榮光。現如今老壽星一家是四世同堂,正可謂兒子孝,兒媳能,女兒賢,女婿強。就連在校學習的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們也是聰明伶俐,成績優異,捷報平傳,后繼有人。
女:是的,老壽星真是福壽雙全。讓我們再次恭祝老壽星松鶴長春,春秋不老,永享天倫之樂。
男:下面我宣布_老太君八十壽慶正式開始。 首先,讓我們請出老壽星的二兒子_先生獻祝壽詞和答謝詞。
(羅總講話,另備講話稿)
女:羅總的講話情真意切,表達了晚輩對母親的報答之心、感激之情。我想,每一個做母親的都會因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我們每一個做晚輩的嘉賓也都會因為羅總的孝心而感動。
男:沒錯。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為了辦好這次生日宴會,老壽星的家人不僅邀請了_省幾位著名演員到場助興,還為嘉賓準備了豐厚的禮品,將在晚會過程中通過抽獎形式派發給大家,祝大家好運!
女:下面進行文藝表演。第一個節目,有請廣州市著名男高音_演唱,他將代表主人為老壽星獻上一首歌曲——《母親》,掌聲歡迎。(《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男:謝謝。兩首好聽的歌曲。(現在酒菜已經上席,我提議,讓我們共同酒杯,再次祝老壽星生日快樂!祝各位來賓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接下來是今晚的第一輪抽獎,即將抽出的是三等獎、價值80元的……。
女:三等獎的中獎人數為63人,每圍臺都有一人中獎。先看清你自己的獎券,每個獎券上面都有一個成語,現在我們手中也有10個成語,如果我們抽出的成語與你手中的相對,就可得到三等獎。
男:我們抽出的成語是: 恭喜中獎嘉賓。請工作人員將獎品送到每一圍的中獎人手中。
女:好,我們繼續。剛才我們聽了兩首好聽的歌曲,接下來是幽默風趣的相聲,有請_省話劇院國家級演員_、_電視臺著名演員_,他們表演的相聲是《包頂脛》,請欣賞!
男:語言詼諧,表演精彩,謝謝兩位給晚會帶來的歡笑。老壽星的女兒喜歡跳舞,在母親八十大壽的時候,她要用舞蹈來表達自己的喜悅。下面請看舞蹈——
女:哇,幾位阿姨年齡不小,但是舞姿卻是這么有朝氣,謝謝你們!下面又是抽獎環節,即將抽出的是二等獎、價值150元的 ,中獎人數12人。這次抽獎不對成語,只對號碼。有請現場嘉賓上臺抽獎,誰愿意?
(主持人唱號、兌號、頒獎,工作人員配合)
男:恭喜各位,請坐回自己的位置。下面是女聲獨唱:《天路》,由來自廣州輕工藝術團的_小組表演。有請。
女:謝謝_小姐。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段舞蹈: 表演者都是老壽星的街坊鄰居,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請她們上臺。
男:多謝。第三次抽獎,即將抽出的是一等獎、價值380元的 ,中獎人數3人。有請現場嘉賓上臺抽獎。
女:還有一個好消息告訴大家:誠隆酒樓對羅老太君十分敬仰,今天特為老人訂做了一個大大的蛋糕,并且還要派專人舉行切蛋糕儀式。下面我們請誠隆酒樓的工作人員上臺。
(切生日蛋糕,生日歌)
男: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好友,羅老太君八十歲生日宴會已接近尾聲,讓我們記住今天,記住老壽星的豐功偉績,記住相約的激動,記住相逢的快樂……最后,祝老壽星永遠健康、永遠幸福!
女:祝各位來賓工作順利、生活愉快、家庭和睦、萬事如意!
男:再見!
女:再見!
合:再見!!!
八十大壽宴主持人講話稿范文2各位來賓、摯愛親朋,伴隨著春天的序曲,我們相約來到“某某”酒店,屋里是張燈結彩,外面是鞭炮齊鳴,大家還沉浸在這新春佳節的喜慶之中,在這大喜大慶的時刻,我們高興的迎來了“某某”老人家的“某某”華誕,我們大家用最熱烈的掌聲祝賀“某某”老人家長命百歲,我們的祝壽儀式現在開始——
謝謝大家,這是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還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就在這舉國上下,歡度新春佳節之際,我們就和這位老壽星在“某某”酒店,度過一段美好幸福的時光,下面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有請老壽星率領他的滿堂兒女入場——在它們兒女的簇擁下,老人家率領他的兒女向我們走來,掌聲熱烈一點,謝謝大家!
下面請老人家的兒女們吧象征著_x華誕的蠟燭點燃。
這時象征老人家_x華誕的蠟燭全部點燃了,燭光璀璨,火紅的燭光映紅了爸爸、媽媽慈祥的臉龐,滿堂的兒女們就站在老人家的身后,這是非常幸福的家庭,在這大喜大慶的時刻,大家沉浸在幸福和喜悅之中。
咱們看看老人家高興不高興,現場采訪采訪——老人家,今天是您老_大壽,您老高興不高興啊?(高興),您老平時最想的人,最親的人,最近的人今兒都來了,高興不高興啊?(高興),老人家今兒_x大壽,單獨來個照片呀。老(媽媽)_大壽,老(爸爸)更應該高興啊,少是夫妻老是伴嘛,秤桿離不開秤砣,老(爸爸)站起來,有這么好的家庭都是黨領導的好,老伴領導的好,咱們給某某老先生的掌聲熱烈一點,向您老也祝賀,“您老今年高壽了?_多了,您66的時候兒女們給您辦了嗎?也辦了,也是這么大的場面嗎?沒有?孩兒們偏心眼,媽媽這么大的場面,到您老這糊弄糊弄就得了,世上只有媽媽好啊!等您老80得時候給您好好辦辦!我們用掌聲祝二位老人晚年幸福,請坐——
今天請來了這么多得親戚,都是實在親戚,都是骨肉之親,非常榮幸,下面我們有請一位來賓代表,給老壽星祝壽詞,有請_x單位的_x代表我們所有來賓說幾句祝福的話,謝謝,我們也把這份祝福回敬給你的全家,謝謝您!
老人家,今天您的兒女不僅給您準備了滿堂紅的壽臺,還準備了精美的壽禮,下面的節目,就是兒女退場準備敬獻壽禮。
我們開始敬獻壽禮,一家一家來,都過來,到前臺來,一家一家開始,大嫂拿的啥玩意啊?紙包紙裹的,一包肉,真沉啊,都趕上半拉豬了,反正低于6斤6兩是不行的,祝福媽媽爸爸一句話。大兒子、大兒媳一家,轉過來面向大家,讓大家看看拿啥玩意,舉起來,白襯衣白襯褲,在咱們東北祝壽有講啊,白襯衣白襯褲,取的是白頭偕老的意思,祝福媽媽一句話,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年年過節、歲歲祝壽、天天過生日,放這。二兒子、二兒媳,_拿這個實在,舉起來讓大家看看,正經玩意,按咱東北講煙、酒是吉祥物,煙是人丁興旺、不斷香煙,酒是天長地久、幸福久長的意思,萬事如意;現在是大女兒,大女婿敬獻壽禮,_和_,姑爺子你也是幫著拿一下啊,拿一樣啊,轉過來讓大伙看看,舉起來,肉和壽桃,這是今天上場的第一個姑爺子,咱們給他點掌聲刺激刺激他,好象咱老x家慢待人家外來人是的,祝岳父、岳母一句話,把壽禮放下,二女兒,二女婿一家,你也是拿點啥玩意啊?咋空手來的啊?一人分點,是什么啊?壽粉、壽面,你這個便宜呀!壽粉就是掛面,6子掛面,壽粉、壽面,福壽綿長,祝壽離不開這個啊,福壽綿長、細分長流,這是上場最后一個姑爺子,咱都給大姑爺子鼓掌了,二姑爺子不鼓掌,不好。要不然好象咱老x家瞧不起人家似的,不是那回事呀!祝你的岳父、岳母一句話,等會別動啊,(問壽星)“這個姑爺子對您老咋樣啊?對您老平時好不好啊?我看他摳不手的就拿那點東西來的,平時舍得了嗎?舍得了啊!(對大家)人家岳x都夸這個姑爺子了,最好!鼓掌!壽禮擺下。好!
您的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他們給您準備了這么多的東西,小朋友們也準備了東西,接下來是小朋友們敬獻壽禮,來,都到前面來,這是我們家族的希望,也是祖國的未來,把手里禮品舉起來,讓爺爺、奶奶看看,祝爺爺、奶奶一句話,講完了上后面去,老人給你準備了紅包了。叫什么名啊?祝爺爺、奶奶一句話,萬壽無疆,這晚的孩子都會說話,看賞!以后嘴甜點,錢都讓你唬去了;說一句話,話不多是一種心情,看賞!還有誰沒有得到紅包的啊?好,都退下。下面,有來自_x單位尊貴的客人也獻上了精美的壽禮,有請_單位的_先生給老壽星獻壽禮,這是濃厚的一片心啊,把掌聲獻給尊貴的來賓,謝謝您!
接下來是兒女拜壽,老人家,站在前面都認識吧?認識啊,真的、假的?那我得考考您?大兒媳叫什么名啊?大姑爺呢?行啊,老爺子,看來您活一百歲沒問題啊!這是激動人心的時刻啊,此時此刻,臺上和臺下的心情緊緊的融為一體了,看看,這是生育你,養育你的父母雙親,兒子、兒媳,女兒、女婿,都一樣,好象天上的星星,寄托著父母無限的希望,父母一生嘔心瀝血,都是為了培養你們的成長,在兒女的眼里,媽媽、爸爸也一樣,永遠是他們心中最紅最紅的紅太陽,在老人家_x大壽之際,我們祝媽媽、爸爸,晚年幸福,福壽綿長,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向后轉;在給老壽星祝壽的同時,雖然離不開兒子、兒媳、女兒、女婿的孝順,更離不開在座親戚朋友的關懷,送來的溫暖,在老媽媽、老爸爸_大壽之際兒女們也對大家充滿了感激之情,接下來,請兒女們出一位代表說幾句心理話,這個機會就給_x吧,給點掌聲鼓勵!哥幾個都很激動啊,代表爸爸、媽媽,代表x氏家族,向這么多年來關心我們的親朋好友,給大家鞠躬了,謝謝大家!下面是孫兒一輩給老人家拜壽,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向后轉,大家好,鞠躬!還有的是老人家的親友,家族中有血緣關系的,請到前面來拜壽,祝老人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請退下,下面請在座的所有晚一輩的朋友,請大家全體起立,祝老人家晚年幸福,萬壽無疆,集體拜壽,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謝謝大家,請坐,下面,我們大家用最熱烈的掌聲有請老壽星入席,我宣布:祝壽儀式現在結束,酒宴開席!
八十大壽宴主持人講話稿范文3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好友,大家好!風雨送春歸,風雪迎春到。當我們即將迎來龍騰虎躍慶佳節的美好日子里,我們大家歡聚在一起,共同慶賀張女士大人六十華誕慶典,首先讓我代表老壽星及兒女們向前來參加祝壽慶典儀式的各位嘉賓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衷心地感謝!
今天壽堂上喜氣洋洋,庭院內賓客云集,我們都沉浸在親切、喜悅、祥和、幸福之中。借此,讓我們一起恭賀老壽星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現在,祝壽儀式開始(放便炮,鼓掌)
第一項:獻壽桃、獻壽酒、點壽燭;
第二項:請壽星大人奉香拜佛祖;
第三項:請壽星大人就座,外家及同輩弟兄入座陪壽;第四項:請外家為壽星披紅;
第六項:請兒女們為壽星披紅;
第七項:致祝壽詞(主持人代替或另行他人);
第八項:致答謝詞(由兒女們致詞);
第九項:行祝壽禮(同輩行拱手禮,晚輩行磕頭跪拜禮);順序是:
1、莊員、家務為壽星祝壽;
2、親戚朋友為壽星祝壽;
3、請兒女、兒媳敬酒、磕頭祝拜:一拜:祝老人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二拜:祝老人家笑口常開,天倫永享!三拜:祝老人家青松不老,日月常明!
4、請女兒、女婿、侄女、侄女婿敬酒跪拜;一拜:祝老壽星松鶴長春,富貴安康!二拜:祝老壽星心曠神怡!三拜:祝老壽星福星高照,益壽延年!
5、請外甥、外甥女祝酒拜壽;一拜:祝老人家春秋不老,幸福長伴!二拜:祝您老人家福壽無極!三拜:祝您老人家壽并河山,松柏長青!
6、請侄兒、侄媳磕頭敬酒拜壽;一拜:祝老壽星精神愉快,晚年幸福!二拜:祝老壽星龜鶴延齡,怡養天年!三拜:祝老壽星福體康泰,壽域宏開!
7、請孫子、孫女、外孫男、女點壽燭,唱祝壽歌并與老壽星分享壽糕。
第十項:請老壽星給晚輩們分發紅包(只給未成年人)撒金果(干鮮品)。
各位來賓,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十五格外亮,今日團聚慶大壽,合家歡樂門庭興。兒女們的孝順是父母的福氣,父母大人的健康是兒女們的欣慰,讓我們共同祝愿張女士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祝壽儀式到此結束,請各位親戚朋友與壽星共享壽宴,請大家吃好喝好,萬事順心
八十大壽宴主持人講話稿范文4各位長輩、各位親朋好友,各位來賓:大家中午好!
今天是2006年2 月2 日,農歷正月初五 。在這個吉祥的日子里,我們迎來了_x(僅壽星)老人家60歲壽辰。此時此刻,優雅富麗的_賓館是福星高照滿庭慶,壽誕生輝合家歡。我是龔自芬,作為晚輩,我非常榮幸地擔任今天壽典儀式的主持人,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所有來賓祝_x老人家福與天地同在,壽與日月同輝,祝老人增福增壽增富貴,添光添彩添吉祥!同時我謹代表_x全家向在座的長輩、親朋好友及來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在長輩的眼睛里,孩子們好象天上璀璨的星星,寄托著無限的希望。那么在晚輩的的眼睛里,老人也一樣,他們永遠是那么偉大,那么堅強,永遠是我們心中最紅最紅的紅太陽。在這高壽慶典之際,在這溫馨的一天,快樂的時刻,讓我們懷著濃濃的情意,向老人獻上一份美好的祝愿。下面進行壽誕慶典第一項,
首先,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請老壽星的家人把老壽星扶上壽堂。(請放鞭炮)兒女為雙親披紅,并致祝壽詞。掌聲有請……
好精彩,好動人的祝詞。接下來請孫輩們獻鮮花。
下面進行慶典第二項,請老壽星的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及孫輩們上堂拜壽,
一拜,祝老壽星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二拜,祝老壽星日月昌明、松鶴長春;
三拜,祝老壽星笑口常開、天倫永享。
這正是喜看兒女站堂前,只愿家風代代傳。請攝像師為老壽星全家照張全家福。
下面進行慶典第三項,請_x先生代表來賓為_x賀壽!掌聲有請……
下面進行慶典第四項,獻壽禮。(宣讀獻禮人輩分,名字和禮物名稱), 好羨慕,你好幸福,有這么多壽禮!(可以取消)
下面進行慶典第五項,點燃生日蠟燭,請所有在座的長輩、親朋好友及來賓共唱《生日快樂》,請樂師奏樂,------ (結束后)
在緩緩流逝的歲月中,我們都懷著一份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希望,在這生日蠟燭點燃之際,讓我們共同祝愿_x老人永遠擁有幸福的一刻、快樂的一天、美好的一年、充實的一生!
下面進行慶典第六項,品嘗生日蛋糕。
品嘗這生日的蛋糕,感受著生活的甜蜜與芬芳,無限的幸福與快樂在每個人的心頭蕩漾。愿我們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再一次祝_x風采依舊,健康永駐,福壽綿長!
下面進行慶典第七項,唱出心中的祝愿。(小合唱,《祝媽媽長壽》(放音樂)
進行第八項儀式,吃長壽面。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壽誕慶典到此就結束,再一次祝_x老人福祿壽三星高照,健康長壽,歡度晚年,同時祝鄧家一脈生活之樹長青,生命之水長流,祝各位狗年有靈氣,家家有財氣,人人有福氣,萬事好運氣!有請老壽星起駕入席,同大家共進壽宴。
謝謝大家!
八十大壽宴主持人講話稿范文5今天是老太爺八十大壽全家最全的一次聚會,我代表“祝壽籌備小組”向按時到會的各位親人們,表示熱烈歡迎和由衷的贊賞!并予祝大家和老壽星在一起,度過幸福、歡樂、美好和終生難忘的一天!
下邊進行第一項:
現在我宣布:老太爺八十大壽慶祝典禮現在開始!
第二項:大家起立,一起拍手高唱《生日歌》指揮、馬麗
第三項: 請大哥致辭.〈鼓掌〉 < 干杯!>
第四項: 向老壽星獻花
第五項:請新科大學生代表和在校學生代表發言。
第六項:請在職干部代表發言。
第七項:請下海經商代表發言。〈榮興、建英、張寧、建良、樂龍、〉
第八項:請二線后勤婦女代表發言。〈韓桂蘭、大姐、二嫂、張娜 〉〈鼓掌〉
第九項:請老太爺總結訓話:〈大家鼓掌!〉
第十項:我代表“酬備小組”提議:大家共同向老爺子敬三杯酒!第一杯---敬祝老太爺身體康泰!---第二杯--敬祝老太爺精神愉快!第三杯---敬祝老太爺萬壽無疆!
第十二項:請大家自覺按輩份、年齡的先后順序,分別向老太爺敬酒;然后相互敬酒,自由活動。
第十三項:大家一起分享老太爺的生日福壽蛋糕。主辦:〈大嫂、二嫂、建英、艷玲、文燕〉
篇3
“右手寫詩、左手為文”的余光中,瀟灑遨游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四度空間”,著作等身,聲名遠播,創作生涯超過一甲子,被譽為“文壇傳奇”“文學長青樹”,享有“大師”“巨擘”的崇高聲譽,是全球華文文學界耀眼的巨星之一。
2008年,余光中八十大壽。10月2日下午,臺灣藝文界百余位作家、文友齊聚臺北為余光中祝壽。鮮花彩帶繽紛,歡歌笑語蕩漾。會場正中,醒目的大紅字:“慶壽有余?光耀九州――藝文界詩歌雅集 慶余光中八秩嵩壽”。會場顯要處,擺放著57本余光中不同時期的著作。
臺灣文藝界重量級人士蔡文甫、彭鏡禧、張寶琴等蒞臨。連平時極少露面、90高齡的孫如陵、鐘鼎文、姚宜瑛也親臨現場,更增添喜慶氣氛。
身形矯健、滿頭銀發的老壽星偕夫人到場,笑容可掬,精神矍鑠。
主持人、著名作家楊照致開場白:“不管社會怎么變動,余先生的詩一直入選在課本里、擺在書店里、存在年輕人的心里……”“嘩!”全場響起贊同的熱烈掌聲!
老詩人為自己生日準備的特別禮物是三本新作:詩集《藕神》、評論集《舉杯向天笑》和翻譯集《不要緊的女人》。
余光中說寫到80歲應有畢業報告,這三本書就是他的報告。
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余光中用行動證明自己說過的話“靈感不會拜訪懶惰的人”。
翻閱散發著油墨香的余光中新作,眾人不禁驚嘆:“真不敢相信余先生已80歲了!”
九歌出版社的賀禮除了余光中的三本新作外,還出版了陳芳明主編的《余光中跨世紀散文》、蘇其康主編的《詩歌天保》。壽慶發起人、九歌出版社創辦人蔡文甫先生盛贊余光中“天天寫、月月寫、年年寫”,他特別提到兩件事:在余先生70歲至80歲的10年間,九歌出版社為他出版了9本書;梁實秋過世后,余先生與“九歌”合作,舉辦“梁實秋文學獎”至今21年。
九歌出版社新出版的《余光中誦詩》CD別具特色。其中有余光中用中文朗誦《民歌》等7首新詩;用美國腔、英國腔朗誦英文詩;古韻吟誦坡氣勢磅礴的《念奴嬌》詞。或舒緩、或激越、或低沉、或高亢……語言不同,風格迥異,佳句一出先生之口,聽者不禁驚嘆老詩人深厚的語言功力,更見識到那顆活潑跳動的詩心!
早年私淑余光中的陳芳明教授感言:“18歲時讀余光中的詩,受到感召而走上致力文學之路。……余光中的一生不只是他個人的生命歷史,也是臺灣文學的歷史。……”
寫過60余篇余光中研究論文的“余學”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黃維梁有感而發:“‘光中’就是光彩奪目的中文。余光中的詩文情彩兼備,筆下總是奇比妙喻如龍飛鳳翔……在詩歌、散文成就之外,還在評論、翻譯、編輯方面卓有貢獻……余光中用金色筆寫散文、紫色筆寫詩、紅色筆編輯、藍色筆翻譯、黑色筆評論,用璀璨的五彩筆耕耘數十年,造就余光中的‘文心雕龍’……”
在“祝你生日快樂”的歡快樂曲中,余光中興奮地一口氣吹熄三層高生日大蛋糕上的蠟燭,高興地與夫人一起切蛋糕。掌聲熱烈響起,詩人激動不已:“有這么多朋友陪我過生日,比得諾貝爾獎還高興!”這是呼應余光中文學成就海內外共賞,曾多次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游子文化是一種向心力,懷鄉是對整個國家民族的懷念,思念是對整個民族歷史文化的回歸。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這樣的向心力,它的文化就難以持久。”“中華文化一直是我安身立命的精神原鄉,孜孜不倦地追求其至善至美……”“凡我在處,就是中國。”“不管文學的功能多么弱小,一個作家即使是在物欲的背景下都應該勇敢地捍衛人類精神健康,謳歌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人民。這就是作家的民族使命和社會責任。”余光中的生日感言讓在場的每個人深思、感悟,“要想自己的作品不朽,先得讓自己的民族接受”!
余光中的詩銜接古典與現代,以音樂性著稱。主辦者特意安排著名歌手殷正洋獻唱余光中新詩譜曲的民歌《回旋曲》《民歌手》《鄉愁四韻》;學者高天恩、詩人顏艾琳、陳育虹、楊佳嫻等朗誦余光中詩作。
為慶祝余光中八十嵩壽,先生特派人致贈一幅手書賀幛“高華霽月”及一瓶“玉山珍藏陳高”酒。
著名書法家杜忠誥特以余先生《秋興》詩撰寫長幅,面贈余先生。
兩岸四地學術界、文藝界、出版界也共襄盛舉,從年頭到年尾,幾乎熱鬧了一整年――
春寒料峭,北京保利劇院上演以余光中《鄉愁》為題材的“鄉愁”音樂會。
陽春三月,香港大學、武漢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等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江蘇徐州師范大學,隆重召開“余光中與二十世紀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
燦爛五月,臺灣政治大學舉辦“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壽學術研討會”,余光中獲頒政治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同時,臺灣《聯合文學》發行“余光刊”、《印刻文學》出版“余光輯”、香港《明報》月刊發行“八秩詩翁余光中再潑墨彩” 特輯。
余光中《蓮的聯想》和《白玉苦瓜》重版。新出版了陳幸蕙主編的《悅讀余光中――散文卷》、陳芳明主編的《余光中六十年詩選》和《余光中跨世紀散文選》、蘇其康主編的余光中八十壽慶專集《詩歌天保》。南京大學出版余光中詩歌集《鄉愁四韻》。
10月7日重陽節,臺灣《中國時報》《聯合報》《中華日報》《人間福報》與《文訊》《聯合文學》同時刊登余光中作品。
臺灣著名唱片公司“滾石”不僅重新發行楊弦1975年首演由余光中新詩譜寫的民歌《中國現代民歌集》,而且還在臺北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詩與歌的回旋曲――余光中八十大壽演唱會》。三小時的演出,讓在場所有人享受了一場豐盛的音樂饗宴,更讓余先生與夫人感動開心、眼眶泛淚……
余光中任教的臺灣中山大學也當仁不讓,舉辦了“榮譽教授余光展”。
中山大學全校師生鉚足全力,精心準備,隆重舉辦了“余光中80大壽慶壽會”。文學院師生的“夜上海”歌舞表演;音樂系的女高音演唱余光中詩譜成的歌曲《葉麗蘿》;中文系揚琴伴奏朗誦余光中新詩《昨夜你對我一笑》;外文系學生持蠟燭進場掀起,獻唱“Seasons of love”,愿余光中的“春天”永遠“從高雄出發”;駐校巴洛克獨奏家樂團精選海頓、Tango、Jazz等10種不同版本的生日快樂變奏曲演奏,祝福余先生未來十全十美。余光中則以中英文朗誦倡導環保意識的新詩《冰姑,雪姨》,獲得滿堂喝彩。
臺灣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自豪地說:余光中是我們中山大學的“鎮校之寶”。余先生的風范、態度及學問備受學校同仁、社會與歷史所推崇……
臺灣中山大學附中獻給余光中的生日大禮則是由校友捐助設置的“余光中詩園”。坐落在詩園的是三座現代造型墻,以層疊方式展示余光中的手稿《讓春天從高雄出發》及擅長書法的中山附中教師撰寫的《母難日》和《五行無阻》兩首長詩。詩園成為該校一大景觀和中文戶外教學的熱門場所。
神游古典、孺慕母鄉的余光中自謂“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生日當天,他受邀偕妻回到闊別多年的出生地南京,重訪了曾就讀過的小學、中學、大學三所母校。
遠在數千里外的重慶出版社社長李書敏,久慕余光中盛名,專門托人帶來親筆書法條幅“松柏老而健,芝蘭清且香”贈余先生,表達對先生的深深祝福。
重慶工商大學著名教授熊篤寄來新詩《賀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壽》。
篇4
一、宋金元宮廷戲劇的滑稽諷諫宋代是中國古代戲劇發展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是中國戲劇形成的重要時期,宮廷雜劇活動也比較繁榮。宋雜劇演出的情況,宋代文人多有記錄,現存最完好的記錄是坡教坊詞的記載。坡在《坤成節集英殿春宴教坊詞致語口號》中詳細記載了當時宮廷演出情況:
“先是教坊致語。接著中和化育萬壽排場,口號;勾合曲;勾小兒隊。然后出隊名,問小兒隊;小兒致語。主要部分為勾雜劇:鸞旗日轉,雉扇云開。暫回綴兆之文,少進俳偕之技。來陳善戲,以佐歡聲,上悅天顏,雜劇與歟!再放小兒隊。
“再勾女童隊;出隊名;問女童隊;女童致語。再勾雜劇:風清羽蓋,日轉槐庭。欲資載笑之歡,必有應諧之妙。暫回舞綴,少進詼辭。上悅天顏,雜劇來歟!最后放女童隊。”
正史記載的宮廷慶典演出情況:“每冬、春、圣節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座。宰相進酒。庭中吹觱篥,以眾樂和之。賜群臣酒,皆就座。宰相飲,作《傾杯樂》,百官飲,作《三臺》。第二,皇帝再舉酒,群臣立于席后。樂以歌起。第三,皇帝舉酒,如第二之制,以次進食。第四,百戲皆作。第五,皇帝舉酒,如第二之制。第六,樂工致辭,繼以詩一章,諧之.口號,,皆述德美及中外蹈詠之情。初致辭,群臣皆起,聽辭畢,再拜。
第七,合奏大曲。第八,皇帝舉酒,殿上獨彈琵琶。第九,小兒隊舞,亦致辭以述德美。第十,雜劇,罷,皇帝起更衣。第十一,皇帝再坐,舉酒,殿上獨吹笙。第十二,蹴踘。第十三,皇帝舉酒,殿上獨彈箏。第十四,女弟子隊舞,亦致辭如小兒隊。第十五,雜劇。第十六,皇帝舉酒,如第二之制。第十七,奏鼓吹曲,或用法曲,或用《龜茲》。第十八,皇帝舉酒,如第二之制,食罷。第十九,用角抵宴畢。”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兩宋雜劇演出是在整個慶典演出的歌舞之后演出,并且在這樣的宮宴上,雜劇是要演兩場的,可見雜劇演出的地位之重要。更要注意的是,此時雜劇已與“百戲”劃清了界限,成為宮廷宴樂中一個獨立的表演項目。
對于當時雜劇演出具體情形,宋人il放的《中山詩治》記載:“祥符、天禧中,楊大年、錢文僖、晏元獻、劉子儀以文章立朝。為詩皆宗李義山,號.西昆體,,后進多竊義山語句。嘗內宴,優人有為李義山者,衣服敗裂,告人日:.吾為諸館職捋撦至此!’聞者歡笑。”可見這種雜劇表演與唐五代宮廷里的“參軍戲”的滑稽戲弄、意含諷喻是一脈相承的,帶著一種明顯的“托故事以諷時事”的特征。
宋代宮廷雜劇的內容,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為統治者歌功頌德。這可以從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的雜劇劇名看出,如吳師賢等人做《君圣臣賢爨》,周朝清等人做《三京下書》,何宴喜等做《楊飯》,時和等做《四偌少年游》、《堯舜禹湯》,吳國寶等做《年年好》。從這些劇名來看,都是些頌揚皇帝和皇后的雜劇,與當時的情境相符,是為皇帝皇后獻壽祝福之用。宋代宮廷雜劇另一方面的內容是諷刺朝政得失、勸諫統治者。“崇寧初,斥遠元佑黨人,禁錮學術。凡偶涉其所為所行,無論大小,一切不得志。伶人對御為戲;推一參軍作宰相,據坐,宣揚朝政之美。一僧乞給公憑游方,視其戒牒,則元佑三年者,立涂毀之,而加以冠巾。一道士亡度牒,問其披戴時,亦元佑也,剝其羽衣,使為民。一士人以元佑五年獲薦,當免舉禮部不為引用來自言,即押送所屬屏斥。
已而主管宅府者附耳語:‘今日子左藏庫請得相公料錢一千貫,盡是元佑錢,合取鈞旨。,其人俯首久之,日:‘從后門搬入去!’副者舉所持梃,杖其背日:‘你做到宰相,原來也只好錢!’是時至尊亦解頤。”此為諷刺當時宰相禁錮無辜又貪婪不厭及北宋統治者貶斥元佑佑黨人,禁錮學術的做法。有的還抨擊朝政時弊,朝廷奸臣:“宣和中,童貫用兵燕薊,敗而竄。一日內宴孝坊進伎,為三婢,首飾皆不同。其一當額為髻,日‘蔡太師家人也。’其二髻偏墜,日:‘鄭太宰相家人也。’又一人滿頭為髻如小兒,日:‘童大王家人也。’問其故。蔡氏者日:‘太師覲清尖,此名朝天髻。,鄭氏日:‘吾太宰奉祠就弟,此懶梳髻。’至童氏者日:‘大王方用兵,此三十六髻也。’”這些可看出雜劇藝人對前代俳優諷諫傳統的繼承。南宋宮廷雜劇,仍然繼承了雜劇的諷諫作用,“壽皇賜宰執宴,御前雜劇裝秀才三人。首問第一秀才日:‘仙鄉何處?’日:‘上黨人’。問第二秀才:.仙鄉何處?’日:‘澤州人’。又問第三秀才:‘仙鄉何處?’
日:.湖洲人。,又問上黨秀才:.‘汝鄉出何生藥?’日:‘某鄉出人參。’次問澤州秀才:‘汝鄉出甚生藥?’日:‘某鄉出甘草。’次問湖州秀才:‘汝鄉出何生藥?,日:‘出黃檗。’‘如何湖州如黃檗?’‘最是黃檗苦人!’當時皇伯秀王在湖州,故有此語。壽皇即日召入,賜弟,奉朝清。”
金代宮廷戲劇最引人注目的,當是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首創及院本的繁榮發展。這當然與帝王的喜好有關,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論》曾將金章宗與唐玄宗、后唐莊宗、李后主、宋徼宗一起并稱為“帝王知音者五人”。《金史·后妃傳》記載:“自欽懷皇后沒世,中官虛位久。章宗意屬李氏,而李氏微甚。至是,章宗果欲立之。大臣固執不從,臺諫以為言。帝不得已,進封為元妃,而位勢熏赫,與皇后侔矣。一日,章宗宴宮中,優人玳瑁頭者戲于前。或問:‘上國有何福瑞?’日:‘汝不聞鳳凰見乎?’其人日:‘知之,而未聞其詳。’優日:‘其飛有四所,應亦異。若向上飛,則風雨順時,向下飛;則五谷豐登;向外飛,則四國來朝;向里飛,則加官進祿。’上笑而罷。”可見金代宮廷戲劇活動仍繼承了俳優參軍的諷諫作用。
元代,是中國戲劇最輝煌的時代,然宮廷戲劇卻稍嫌慢了一些,沒有跟上整個中國戲劇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然而宮廷戲劇發展到元代,也實現了質的飛躍,這一點在元代的禮樂文化建構及宮廷戲劇活動中都有比較充分的體現。教坊自唐代建立以來,其官員雖于各代的命運不同,但一般情況下其品秩都比較低。而元代教坊司的品秩,即使在其最低的時候(從五品),與歷史上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較高的(除金、明兩代外),最高時,在仁宗延佑二年,若不是大臣們的極力諫止,教坊使曹耀珠差點兒就被拜為禮部尚書了。教坊司的品秩之高,當然與元王朝幾代帝王喜好教坊樂,加強了教坊地位是有直接關系的。“元之有國,肇興朔漠,朝會燕饗之禮,多從本俗。”元代宮廷戲劇演出以演元曲雜劇為主要形式。“開國遺音樂府傳,白翎飛上十三弦,大金優諫關卿在,《伊尹扶湯》進劇編。”明初朱本文來源教育城有墩《元官詞》也反映了《伊尹扶湯》
這本雜劇在宮廷里很受歡迎,演出后的反響很強烈。“初調音律是關卿,《伊尹扶湯》雜劇呈。傳人禁垣宮里悅,一時咸聽唱新聲。”由于元興于漠北,不諳南音,元宮廷戲劇演出 當然是流行北曲雜劇,明代朱有燉《元官詞》:“江南名妓號穿針,貢入天家抵萬金。莫向人前唱南曲,內中都中北方音。”可見北曲雜劇是元宮廷戲劇演出的主要形式,在內容上元宮廷戲劇演劇也繼承了唐宋以來宮廷戲劇的寓譎諫于戲謔的傳統。明人姚旅《露書》卷十三曾記錄了一則元官演劇的情況:“元大內雜蒙正來,賣瓜者語如前。蒙正日:‘吾窮人,買不起。’指旁南瓜日:‘買黃的罷’。賣瓜者怒日:‘黃的也要錢。’時上覺其規已,落其兩齒。”從中不僅看出元宮廷雜劇的滑稽諷諫之氣,同時也看到伶人因戲謔譎諫而受責的現象。
二、明代宮廷戲劇的皇家氣派明以前宮廷戲劇一般是由教坊伶人創作或改編民間戲劇而來,一直繼承唐宋以來滑稽調笑諷諫的作用,到了明代,由于帝王的干預利用,皇室貴族的參與,他們積極創作雜劇,使宮廷戲劇開始出現變化。
從內容上講,由滑稽調笑諷諫,增加了濃厚的教化意味和宮廷文化意識。從形式上講,更注意舞臺的華麗、講究熱鬧,追求花團錦簇,顯示出富麗堂皇的皇家氣派,而這種變化不能不說是從朱有燉雜劇開始的。
天潢貴胃朱有燉,由其生活環境,出身經歷所決定,在其雜劇中不可避免地帶有宮廷文化意味。這主要表現在:
在朱有燉雜劇的等級、貴賤意識中,滲透著皇權獨尊的觀念,顯示出帝王的尊嚴與神圣的權威性。作者在他的雜劇中為我們編織了一個色彩斑斕的天上世界,那些瓊樓玉宇的天官,儼然就是人間帝王的宮殿。“臥十城八十里如牛樣,有艮岳崢嶸踞大梁,東北有黃河襟帶勢威強,宮殿廣,王國奠中央。”周圍的環境是“紫氣結晴嵐,翠色蒙香霧,封丹鼉白云滿谷,玉澗丹崖畫不如,染清霜楓葉模糊,勢縈紆雪積蕃芋,自與人間景物殊。”這些氣勢磅礴的宮殿建筑群,充分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天帝(皇帝)的威嚴、尊貴、神圣不可侵犯。在那些神仙道化劇中,作者所賦予的神仙,都有超自然的靈性和非凡的神力。如東華仙能呼風喚雨,“主管天地發生之大德,位居太吳之天,常游降于青陽之洞,律應夾鐘,日中星鳥。”這些神仙,神通廣大,威力無窮,被廣為傳頌,使人敬畏,實際這些神仙就是帝王的化身,他們能左右自然界的一切生靈,金母讓蟠桃仙子下人間“經歷酒色財氣才可成仙。”蟠桃仙子就“奉金母仙旨降世間,顯化神通遍八寰。”就是呂洞賓也得“奉金母仙旨,教貧道下方去,點化蟠桃仙子,成仙證道。”紫陽仙掌握著常椿壽的生活,讓他娶誰為妻,他就得娶誰,教他做人,他就得為人,度他為仙,他就得成仙,一切生殺大權均在紫陽仙手中,可見紫陽仙的權威之大。朱有燉雜劇中這種皇權獨尊的意識,是明初高壓政策的反映。朱元璋出身卑賤,當上皇帝后,在他那龍袍裹定的內心深處,永遠存在著出身低賤的卑微心理,這種難言的卑賤心態成了他搞惟我獨尊的原始動力。自卑感與惟我獨尊,從兩個絕端刺激著他的神經,從而制造出許多冤獄。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上《賀表》內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為世作則”,朱元璋讀后認為是嘲諷他當過和尚,做過賊,而將徐一夔斬首。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作《謝增俸表》,因有“作則垂憲”句被殺。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作《萬壽賀表》,因有“垂子孫而作則”句被殺。從朱元璋大搞文字獄可看出,天子至尊觀念的確立,不僅依靠統治階級思想家鼓吹神化,有時甚至不惜以人們的鮮血作代價。這種獨特的家庭背景與時代影響,使身為貴族的朱有燉在其雜劇中,極力維護帝王的尊嚴與神圣,顯示出皇權獨尊觀念這一宮廷文化的靈魂與核心。
同時,在朱有燉優雅閑適的貴族情趣中,深深體現了宮廷文化的華貴、莊重、典雅的特征。“看這寶殿金門,瑤臺玉闕,翠閣銀屏,珠官降節,高慶著象塌鵝衾,低簌下龍幃鳳結。”為我們描繪的天上世界官室的華麗,金母娘娘服飾的華貴,山珍海味的尊貴,各種禮節的繁雜,祝壽慶典的隆重。從中可以看出,宮廷文化服務于王朝的最高政治權力,服務于地位最崇高、身份最尊貴的皇室,不莊重不足以樹威,不典雅不足以樹立形象,不華貴不足以顯身份,因而必須莊重,追求肅穆、威嚴的境地。這是王朝所需,是皇權所需。在朱有燉雜劇的貴族化生活情趣中,充分體現了宮廷文化的享樂性、娛樂性特征。驕奢、嗜欲,追求享樂,這是每個帝王的共性,朱有燉雜劇利用天上神仙,人間祝壽,反映帝王貴族的宮廷奢靡的生活方式:飲酒作樂,歌舞嬉戲。“聽仙音律呂諧,玩仙舞翠裳開,滿飲流霞捧玉臺,眾高真到來,列仙果玳筵排。”用宴的豐盛,上百道菜,皇帝一人是用不完的,但儲備著就是一種享樂,一種氣派,一種滿足。
與元雜劇最大的不同,是明代雜劇注意舞臺演出,特別是宮廷戲劇更多地注意舞臺的冷熱調劑,追求熱鬧華麗的舞臺效果,這也應該說是朱有墩首開其先例。為追求富麗堂皇,花團錦簇的皇家氣派,朱有燉雜劇舞臺人物明顯增多,如《福祿壽仙官慶會》有“外扮福祿壽三仙官,眾隊引二仙童上”這里有名的五人:“福祿壽三仙官”加上“二仙童”;另外還有“眾隊”;還有“正未扮鐘馗引二待者上”,這里有“鐘馗”加“二侍者”三人;還有“末付末雙扮神荼蔣壘上”是二人;更多的是“凈扮四個小鬼”,“扮十二個尊子作儺神上”,“四人紅銷金衫子綠裙用五彩畫,四人紅銷金衫子白裙五采畫,四人紅銷金衫子玉色裙五彩畫,四人紅銷金衫子金紅裙五彩畫”,一共32人。可以想象舞臺上人物眾多的熱鬧氣氛。而《蟠桃會》上場人物更多,且人物有名,一開始上場的是“外扮二官上”,接著是“扮南極壽星隊子上”、“扮四毛女上”,其他在場者有“彭祖”、“廣成子”、“香山九老”、“洛下耆英”、“眾仙”、“八仙”,還有“金童玉女捧仙桃”,其中,“香山九老”是九人,“洛下耆英”是十三人,“眾仙”
也要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八仙”是八人,加起來應在五十人以上。如此眾多的人物,身著各種衣服,手拿各自的砌末,場面可謂華麗。
為了場面的熱鬧華麗,朱有墩雜劇增加了歌舞的場面,如《十長生》
第二折“壽星隊唱舞一折了”;第四折:十長本文來源教育城生皆人仙境宴賞歡樂,可令仙子來舞仙裳,“扮四人舞鷓鵲科”。《蟠桃會》第三折“扮四仙童仙女唱(青天歌)舞住”。說明是又唱又舞。第四折“四毛女輪唱起眾和(清江引)”。為了加強場面的熱鬧華麗,朱有墩雜劇還注意上場人物的穿著,如:《福祿壽仙官慶會》,有“四人紅銷金衫子綠裙用五彩畫,四人紅銷金衫子白裙五彩畫,四人紅銷金衫子玉色裙五彩畫,四人紅銷金衫子金紅裙五彩畫”,這樣對穿著色彩的要求,結合趙奇美的《脈望館抄校古今雜劇》中對“穿關”的記錄,可以知道,“穿關”所記錄的正是明代宮中演出這些劇本時裝扮實況,而在這些附“穿關”的教坊編演的劇本中,就有朱有嫩的《蟠桃會》。以《蟠桃會》“穿關”為例,可見明代宮廷戲劇演出的繁盛之一斑:
楔子:
金母:金冠、仙衣、玎鐺、布襪、鞋、執圭董雙成、許飛瓊:花箍、襖兒、裙兒、香串、布襪、鞋、仙童、秦巾、邊襕道袍、絳兒正末侍香金童:秦巾、云鶴道袍、不老葉、執袋、絳兒玉女:同前許飛瓊頭折:
東華仙:如意蓮花冠、鶴氅、牌子、玎鐺、三髭髯、執圭仙童:同正末侍香金童:同前第二折:
董雙成、許飛瓊:同前東方朔、老沒影:散巾、邊稠道袍、絳兒、鹿衣東方朔、老沒影又上:同前,仙鶴衣正末南極星:如意蓮花冠、鶴氅、牌子、玎鐺、白發、白髯、執袋仙童、仙女:同前鐘離:雙髻陀頭、紅云鶴道袍、錦襖、不老葉、法墨踅、喬兒、網裙、雜彩絳、執袋、行纏、布襪、八答鞋、猛髯、棕扇呂洞賓:九陽巾、茶褐云鶴道袍、錦襖、不老葉、法墨踅、喬兒、網裙、絳兒、執袋、腿繃護膝、布襪、八答鞋、雙劍、三髭髯、裙扇鐵拐李:鬅發陀頭、皂補納、錦襖、不老葉、法墨踅、喬兒、網裙、雜彩絳、執袋、行纏、布襪、八答鞋、猛髯、鐵拐韓湘子:雙髻陀頭、邊襕道袍、不老葉、執袋、白發、白髯、驢扇藍采和:韶巾、祿襕、偏帶、板曹國舅:雙髽髻陀頭、云鶴道袍、不老葉、執袋、絳兒、金牌笊籬張四郎:秦巾、云鶴道袍、不老葉、執袋、絳兒、笛第三折:
大毛女、二毛女、三毛女、四毛女花箍、襖兒、裙兒、布襖、鞋、花棚、竹籃漁鼓正末呂洞賓:同前、漁鼓第四折:
金母、金童、玉女、東華仙、八仙、正末呂洞賓、四毛女,同前。
從以上朱有燉雜劇在明代宮廷演出的“穿關”之復雜,可以看出明代宮廷演劇的繁盛,同時也顯示出與以前宮廷戲劇的不同風格,即追求舞臺的熱鬧場面,講究花團錦簇,試想在一個舞臺上,眾多的人物穿著華麗,又歌又舞,慶賞祝壽,該是多么的熱鬧喜慶,顯示出了形式華美的皇家氣派。
明代宮廷戲劇創作由于大量御用文人尤其是藩王的加入,使其明顯地呈現出貴族化傾向,顯示出空前的皇家氣派,這當然與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和個人愛好有密切的關系。明太祖朱元璋對戲 劇的喜愛是人所共知,當他見百歲高齡的周壽誼時,見周壽誼“狀甚矍鑠。問:‘今歲年若干?,對云:.一百七歲’。又問:‘平日有何修養,而能致此?’對日:
.清心寡欲。,上善其對,笑日:‘聞昆山腔甚佳,爾亦能謳否?’日:‘不能,但善吳歌。,命之歌。歌日:‘月子彎彎照九州……’。上撫掌日:
.是個村老兒!,命賞酒飯罷歸。”見一老翁就談紀戲劇,且是宮中當時并未流行的昆曲,足見其對戲劇的喜愛。史載朱元璋在進膳的時候,都要用“樂府,小令,雜劇為娛戲。”對此明徐渭的《南詞敘錄》有詳細記載:“時有以《琵琶記》進呈者。高皇笑日:‘五經,四書,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的《琵琶記》,如山珍、海錯,富貴家不可無。’既而曰:.惜哉,以官錦而制鞵也!’由是日令優人進演。尋患其不可入弦索,命教坊奉鑾史忠計之。色長劉杲者,遂撰腔以獻,南曲北調,可于箏琶被之。然終柔緩散戾,不若北之鏗鏘入耳也。”《琵琶記》是元末南戲的經典之作。朱元璋對它給予如此高的評價,除了因為特別看重其風化政教的內容與意旨外,當然也應與他對該劇本身的高度欣賞和喜好分不開。實際上,明太祖也從歌舞戲劇中悟出了一些特殊的治國理家之道。他一方面大力提倡像《琵琶記》這樣的具有濃厚風化政教意味的戲劇作品,用以推廣和深化忠孝節義等禮教思想;另一方面,他還借助歌舞戲劇娛情移性的微妙作用,來轉移或消除皇家內部的權力斗爭。
當時,為利于集權統治的長治久安,為避免百年之后藩王勢力壯大以致王孫自相殘殺現象的產生,朱元璋對于分封的藩王,希望他們耽迷詞曲,以消磨政治野心,并想借助詞曲中的封建教化使其安于藩位。由此出現了“洪武初,親王之國,必以詞曲一千七百本賜之”的壯舉,不但賜與詞曲給親王之國,同時還賜與樂戶。談遷《國榷》中記載,建文四年(1402年),補賜諸王樂戶;宣德之年(1426年),賜朱權樂人二十七戶。
與此相應,此期藩王雜劇作品中,就出現了向皇帝表明心跡的“韜晦”之作。朱有墩在其《得騶虞》中,就表白自己“一心待守禮法不生分外”。
在集權統治的高壓政策下,皇帝個人的好惡便成了藝術創作的準繩,不容劇作家有思想自由和創作自由,藩王也是如此,所以朱有嫩雖然享受著加祿五千石,賜鈔一萬錠的優厚物質待遇,但在政治上已被完全剝奪了發言權。他只能深自韜晦,奉事惟謹,惟恐稍有不慎即招來滅頂之災,至死,他都充當著“尊紀守法”不敢輕越雷池半步的模范。正是由于明初統治者為加強對思想文化及藝術領域的控制,扼殺一切不利于專制統治的劇本和創作,大量扶植有利于封建統治的戲劇創作。如《大明律》中的“禁止搬做雜劇律會條款”說:“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與同罪。其神仙道扮,及義夫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者,不在禁限。”因此,這種對藝術創作的強制性導向導致了歌功頌德、宣傳教化和神仙道化之作泛濫。朱權《卓文君私奔相如》,本是歌頌卓文君這個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卻又橫插一段卓文君在“私奔”途中為司馬相如親自駕車以盡婦道的描寫,顯然是在進行生硬的道德說教。朱有墩所寫的一些戲,也完全不同于元雜劇形象的機智勇敢、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以自由、自尊、個人幸福為至上的女性形象,而是將“立婦名,成家計”作為最高的人生愿望,合乎倫常道德是其人生的最終歸宿,要明“三綱五常”之理,要“良家之子”為夫死節,構肆中女童而能死節于其良人更是難能可貴,竭力將女性納入禮教的范圍,強調他們服從封建禮教的一面。
明代宮廷戲劇管理機關比以前也有了較大的改變,除教坊司外又增加了鐘鼓司負責內廷戲劇。鐘鼓司的職責是“掌管出朝鐘鼓及內樂、傳奇、過錦、打稻諸雜戲。”有“掌印太監一員,僉書數十員,司房、學藝官二百余員。”都是在教坊司之外專為內廷用樂而設置的由宦官組成的司樂機構。鐘鼓司所隸內廷戲劇的情況,可從晚明內監劉若愚所著《酌中志》可見一斑:
鐘鼓司……西內秋收之時,有打稻之戲,圣駕幸旋磨臺、無逸殿等處,鐘鼓司扮農夫鑉婦及田唆官吏征租交納詞訟等事,內官監等衙門伺候合用器具,亦祖宗使知稼穡艱難之美意也。又過錦之戲,約有百回。
每回十余人不拘,濃淡相間,雅俗并陳,全在結局有趣,如說笑話之類,又如雜劇故事之類,各有引旗一對,鑼鼓送上,所裝扮者,備極世間騙局丑態,并閨壺拙婦騃男及市井商匠、刁賴詞訟、雜耍把戲等項,皆可承應。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也說:
內廷諸戲劇俱隸鐘鼓司,皆習相傳院本,沿金元之舊,以故其事多與教坊相通……又有所謂“過錦”之戲,聞之中官,必須濃淡相同,雅俗并陳,全在結局有趣,如人說笑話,只要末語令人解頤,蓋即教坊所稱“耍樂院本”意也。
明人蔣之翹《天啟官詞》第八十六首的原注也說:
鐘鼓司有水傀儡戲、秋收打稻戲。又有過錦戲,約有百回,備及世間昏庸受欺、奸讒巧詐情事,雖市井商匠雜耍把戲,皆可承應。祖宗設此,無非欲以廣后人耳目也。
既然鐘鼓司之事“與教坊相通”,那么教坊之戲坊之戲也當為鐘鼓司所習,在內廷上演必無問題。“過錦”“打稻”等戲雖為內廷所專,但與教坊所習“耍樂院本”也有一致性,只是諧謔嬉笑的成分更突出一些。
鐘鼓司所隸,既有真正之戲劇,也有逗樂裝扮之把戲,內容非常豐富,但駁雜不純。同時又增設了“四齋”、“玉熙”兩官為了補充鐘鼓司之不足。所謂“四齋”,是明神宗為兩官圣母分別配置的各自兩班戲劇侍應。
一班是承應官戲,一班是寫外戲。《酌中志》本文來源教育城卷十六載:“神廟孝養圣母,設有四齋,近侍二百余員,以習宮戲、外戲,凡慈圣老娘娘升座,則不時承應。外邊新編戲文,如《華岳》、《賜環記》亦曾演唱。是日神廟侍側,見權臣驕橫,寧宗不振,云‘政由寧氏,祭則寡人’。神廟亦矚目不言者久之。先是,仁圣陳老娘娘在時,凡遇節令,聞必恭請兩宮圣母于干清官大殿升座。”①可見四齋的規模基本上跟鐘鼓司的規模相等。“神廟又自設玉熙宮,近侍三百余員,習官戲、外戲。凡圣駕千座,則承應之。”不難發現,四齋、玉熙官的設立,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為了補充鐘鼓司的不足。
明代宮廷戲劇呈現出貴族化傾向,顯示出空前的皇家氣派,與作家的地位也是密不可分的,此時期的宮廷劇作家顯然已經不是元代那些淪為與乞丐藝伎為伍的“窮酸餓醋”以及郁郁不得志的中下層官吏。對他們來說,前代民族歧視所造成的卑下地位都已成為過去。加上明初經濟恢復,社會安定,在漢族士大夫自信自負心理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向心趨勢亦極強烈地刺激著此時期的宮廷戲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劇作家那種郁勃和反抗的情緒心理即為此時期自覺歌頌甚至美化現實的創作趨向所取代。另外宮廷戲劇主要是演給明初宮廷貴族和達官貴人。所以要求劇作家的,不過是承應消遣而已,當然也還包括某些教化在內。在作家本身,不僅御用文人、宮廷藝人的職責在于供奉、點綴,即使藩王作家參與戲劇活動亦不超出自我消遣的范圍,除了一些自覺不自覺地出于階級本能的道德教化外,還有著借以“韜晦”向朝廷表明心跡的目的。明代最高統治者自朱元璋之后都對藩王控制甚嚴,他們允許藩王生活糜爛,胡作非為,就是不準藩王有政治野心。在這種情況下,身為藩王的劇作家當然更不能在劇中流露半點自己的真情實感,相反倒是極力將其掩蓋起來。在這一點上,他們與只配供奉點綴、無權自我表現的御用文人、宮廷藝人沒有什么兩樣。所以明初宮廷戲劇的主要內容以教化為主,歌舞升平,贊頌盛世。在形式上追求舞臺的熱鬧、排場,花團錦簇,講究戲劇的娛樂性。
然而這一批專供節會慶壽供奉之用的劇本之所以還有其存在的價值,并不在于它們一味歌功頌德的表層,就是那些沒有留下姓名的劇作家的構思中,那些神奇而恢宏的想象力,如西天釋伽佛和惡魔為搶奪法座的爭戰,南海觀音感化世人的神奇魚籃,東天諸仙倏忽變幻的法術寶貝,都成了表現 的對象。其他諸如許旌陽鄱陽斬蛟、孫思邈南極登仙、許飛瓊思凡、眾神仙赴會以及八仙過海、大鬧天宮、二郎神、哪吒三太子,這樣以前只是互不關聯的零星神話,一下子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賦形舞臺,的確是這個時代所特有的。人們盡管可以鄙視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為了取悅宮廷貴族,但對作品深層反映出來的神奇想象和巨大魄力不能不感到驚訝。如果說,在先秦,人們還是通過楚辭表現的大型祭神歌舞體會到神奇瑰麗的想象力的話;到漢代,人們還可以在舞臺上看到類似“總會仙唱”那樣氣魄宏偉的神話歌舞,那么,這個傳統后來是中斷了,被一些世間純粹的音樂歌舞和一些片斷零碎的滑稽性調笑所代替,其他則散漫在傳統詩文和市井廟會的俗講俗唱之中,即使在代表戲曲發展主流的元雜劇、明傳奇那兒,類似題材與此時期宮廷雜劇這樣規模巨大而又有系統的神話賦形相比也是相形見絀。所以這部分作品和西漢大賦有著某種相通之處。實際上在藩王朱有燉的雜劇中,也多采用漢大賦的鋪張揚勵的作風,極力烘托舞臺的華麗高雅,雍容華貴,富麗堂皇,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皇家氣派。
三、清代宮廷戲劇的繁花似錦由于以朱有燉為代表的皇室貴族對戲劇制作的介入,宮廷戲劇在明代開始發生了變化,即內容上顯示出教化觀念及宮廷文化意味,舞臺上追求熱鬧華麗的場面,穿戴上仙衣羽裳,富麗華貴,表演上盡善盡美,形式上傳達出封建帝王為天地間至尊至貴的皇家氣派,從而掀起了清代宮廷演劇的,這主要表現在:
(一)清代宮廷戲劇管理機構管轄的人員眾多,名目繁富。滿族人關后,一個專門負責太監學戲、排戲的新機構——南府于康熙年間出現。所謂南府,本是清初皇家南花園,專門培植蘇、杭一帶進奉的園林盆景,后來成為內廷樂部的所在地,宮中習藝太監,皆在此處,后來康熙南巡常將蕃臣入貢的民籍優伶也安置在這里。這些民伶在南府既肄業備用,也教習宮中太監。這樣既便于管理,也有利于內宮與外伶交流技藝。逐漸地,南府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個管理宮廷戲劇活動的專門機構。南府隸屬于內務府,到乾隆年間在規模和管理制度上,都遠遠超過康熙時期。其具體組織包括:
大總管內三學:內頭學、內二學、內三學外二本文來源教育城學:大學、小學、中和樂、十番學、跳索學、錢糧處南府大總管官級六品,由資深太監充任,奉行御旨,協調各部,管理府內一切事務。南府雖然隸屬于內務府,但南府事務一般由大總管直接奏達御前或遵旨照辦,無須中轉。內學、外學是專職于宮廷戲劇。所謂內學,即學戲之太監,按技藝參差,分頭學、二學、三學,所食錢糧俸銀,亦有等級之差。外學,即供奉宮廷的民籍優伶,其來源或由南巡帶回,或為蕃臣進獻,多是江南蘇、吳等地的優秀戲劇人才。是“來自蘇、揚,專供內職,聚族而居,子孫相繼;在城(內)住南府附近及景山之內,在圓明園則住太平村,門禁甚嚴,與外界絕少往還,……其所習,概屬昆弋”的“民籍學生”與從八旗子弟選到官內學戲或演戲的“旗籍學生”
的統稱。正因為此,所以外學的技藝水平,普遍要高于內學。外學也分大學、小學二類,錢俸相應亦有差別。中和樂執掌《中和韶樂》、《丹陛大樂》等導引樂。十番學習鼓吹之樂。跳索學所司,多是百戲魔術之類。
錢糧處是南府的后勤部門,掌管一應器具砌末。以上皆由太監承差。
內、外各學在承差方面也有一些區別,如后、妃等深官戲差,一般性節令承應之戲,皆由內學承應。外殿演戲或遇盛典等隆重的戲劇活動,則內、外各學俱按需聽調,隨時承應。乾隆年間,南府規模極大,全府各部人數之總和約在一千五百左右。
乾隆年間還有一與南府并立的另一戲劇機構——景山。景山本為官學,是旗籍子弟讀書之所。然而與乃祖康熙一樣,乾隆每次南巡歸來,也要帶回一些江南名優。乾隆首次南巡即帶回一批江南昆班名角兒,使隸于南府,比于南府已有的大學、小學兩班,稱之為“新小班”。后來乾隆認為這些新來的南伶不宜與太監雜處,況且他們多是梨園名輩,除供奉奏技外,還能教授后進,于是把這些民伶集中安置在景山之內,與官學同住,往后漸人南府,形成景山這一戲劇機構。乾隆時景山的組織為:
總管外三學:外頭學、外二學、外三學、錢糧處除總管與錢糧處外,景山之習藝者,主要是民籍優憐,也有旗籍子弟,按等級分頭、二、三學,待遇各有差異。總的來說,景山外學與南府外學在待遇和差使等方面都相仿佛,只是景山的規模要比南府小得多。
這是滿族入關后康、乾二帝在設置宮廷學戲和排戲機構上的一大開創和發展。
由此也可見出宮廷戲劇在康、干時期演出之繁盛,道光皇帝素性相對節儉,宮中一應戲劇活動都比較簡約,道光皇帝剛剛即位就對南府、景山兩大戲劇機構大動手術。道光元年,下詔裁南府、景山兩機構的民籍優伶。道光十年二月,降詔將南府民籍優伶全數裁革,退回原籍,頒令改南府為升平署。撤景山、簡南府,直至重組升平署,這一連串的舉動,應該說與道光即位以來以節儉為倡的總傾向是一致的。
新的升平署的組織構成是:
總管(一名,七品)學戲太監(八品首領三名,學員分三檔,無定額)檔案房、錢糧處、中和樂,乾隆以來龐大的南府、景山機構,總數一千五六百人的宮廷戲劇承應梯隊,至此變成了一個跟膳房差不多的小衙署,前后相較,不啻天淵之別。但這種狀況并沒有維持太久。咸豐帝即位之后,宮中演劇之事,復轉繁榮。咸豐五年十二月,升平署資深總管祿喜上奏“奴才祿喜謹奏,為求恩事,現今內學后臺隨手實在不敷用,太監之中,也無人教,也無入學。奴才晝夜焦思,別無他法,惟有仰懇天恩,傳給包衣昂邦,在外班選鼓手四名,吹笛人四名,打家伙人四名,共十二名,挑選本署在內學當差。奴才實系差務需人,仰懇圣鑒施行。謹此奏用。”這是升平署成立以后第一次從外邊挑選藝人。同治四年,又開始挑選民籍人員應差:“十月二十九日,奴才李奏:……奴才討要在額隨手三名。今于十月二十八日,奴才挑得:鼓,唐阿招,年五十一歲,系江蘇人。胡琴、弦子、笛,沈湘泉,年五十一歲,系江蘇人。梳水頭人,郭順兒,年二十二歲,宛平縣人。”從此以后,升平署基本上就沒有停止過從外邊選傳民伶入署應差。
宮廷戲劇進一步繁榮,在光緒中后期達到了升平署成立以來的極盛狀態。面對著宮中日益頻繁的戲劇活動,單憑升平署太監應差,遠遠不敷所需。自光緒九年開始,升平署開始大量挑選民伶人署應差。該年三月的一份升平署檔案稱:
“光緒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奴才邊得奎謹奏:為求恩事。奴才再四思維,所當差使實實欠缺教習。奴才恐以后差使遲誤,奴才叩求恩賞挑民籍十門角教習,場面人等二十九名,奴才不敢自專,請旨教導。如蒙允準,請交內務府大臣辦理,謹此奏請,二十七日交堂。教習人名十九名:凈,袁大奎;旦,張云亭;丑,姚阿奔;旦,嚴福喜;外,殷榮海;小生,王阿巧;生,張長保;生,陳壽峰;凈,方鎮泉;小生,鮑福山。弋腔正旦,紀長壽;正生,劉長喜;武生,楊隆壽;生,李順亭;武旦,彩福祿;武旦,許福英;武丑,許福雄;武凈,李永泉。
武行、管題綱,朱廷貴。場面人十名;慶玉、張大、劉祥、杜四、劉祿、張興、張七、長順、永福、老兒武奎斌。謹此奏聞。”
一次性挑進這么多外班人員,在此前是極為少見的。而且,此前從外班挑選的應差者,總的來說尚以隨手和場面人居多。從這個時候開始,挑選各個行當的腳色入署演戲的情況逐漸增多。光緒十九年六月,升平署總管的一番奏請更能說明問題:
“光緒十九年六月十一日,奴才何慶喜跪奏:本署內外學生實不符應差。奴才叩懇天恩,傳外邊各班角色于光緒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起,輪班進內,排演差使以備慶典承應。為此請旨。”
同治、光緒兩朝,政權實際上控制在慈禧太后的手上,而慈禧更是“古今合一大戲迷”為了滿足她看戲聽曲的意志,在升平署之外,另在自己宮中成立了一個叫做“普天同慶”的科班,這個科班挑選年幼聰穎的太監專門學戲,實際上也就是慈禧的專用戲班,稱做“本官”或“本家”。
慈禧秉政之后,不斷地挑選外班民伶應差,尤其是光緒九年、十九年慈禧太后五十、六十大壽期間最為頻繁。從宮廷戲劇管理機構的選優伶,人員的眾多,可見清官廷戲劇演出繁盛之一斑。
(二)清代宮廷演劇之頻繁,恐怕為歷朝之冠。早在滿清人關前,演劇就留記錄,順治十年歸藉日程正揆在其著述中曾生動描述了順治帝觀看《雞風記》傳奇的情景,其詩寫道:“傳奇《鳴鳳》動宸顏,發指分宜父子奸,重澤二十四大罪,特呼內院漫椒山。”然由于劇本“白內多用駢儷之體,頗礙優伶搬演。”不久,吳綺便奉旨寫出了以此劇為藍本,以楊繼盛事跡為主的《忠愍記》,并在宮內上演。當順治看到尤侗新作《讀離騷》劇本后,頗為賞識,嘆賞尤侗為“真才子”,認為該劇實為清代雜劇的上乘之作。康熙帝也是一位戲迷,清代最著名的兩部戲劇杰作《長生殿》、《桃花扇》都曾得到康熙御覽并在宮中盛演過,當時就有“兩家樂府盛康熙,進御均叼天子知”的說法。
乾隆年間宮廷戲劇活動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乾隆初,純皇帝以海內升平,命張文敏制諸院本進呈,以備樂部演習,凡各節令皆自奏演。
其時典故如屈子竟渡、子安題閣諸事,天不譜入,謂之月令承應。其于內庭諸喜慶事,奏演祥征瑞應者,謂之法官雅奏。其于萬壽令節前后奏演群仙神添籌錫禧,以及董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謂之九九大慶。”此時,官內的各種節日一年中近三十個,每個節日都要演出相應的劇目;皇帝或皇子定婚和結婚、皇子誕生、皇帝上尊號、冊封貴妃等有關的日子里,另外皇帝、皇后、皇太后的生日時演唱時也要是祝壽戲曲,這類時日的劇目,每次都要演上幾天或十幾天。然如此還不能滿足乾隆等皇室成員的更高要求,于是乾隆帝親自命令編演“歷史大戲”,這些劇目多數為十本二百四十出,“一句演出《西游記》,完成了《升平寶箋》。”宮中節令繁多,各種喜慶之事屢見不鮮,再加上各家圣壽誕辰雜出,承應演出往往錯綜交叉、層出不窮,戲劇活動如火如荼,空前繁盛,到光緒年間,更是清官“日日演劇”:“光緒十年十月,自初五日起,長春宮日日演戲。近支王公、內府諸公皆與。醫者薛福長、汪守正來祝,特命賜膳、賜觀長春之劇也。”光緒中期以來,清官“日日演劇”的情形實在太普遍了。光緒二十二年十月(中期)和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后期)頤年殿演戲的記錄,都是從初七一直演到十五,可以想見這種接連九天不間斷的戲劇演出,是多么的熱鬧繁盛。
慈禧太后時期,雖國運日衰,但她每年的圣壽大節,演劇活動都豐富多彩,尤以五旬、六旬兩次圣壽大典期間的演劇活動最為繁榮,其盛況直欲凌康、乾兩朝萬壽盛典之上,據《清升平署志略》所整理的慈禧五旬、六旬圣壽期間的演出戲單,可以稍見其大概。光緒九年,慈禧太后五十大壽,這是一次接連二十天的演劇盛會,每天集中演戲的時間都在五個時辰以上,可謂規模空前。光緒十九年,在慈禧六旬大典期間,頤年殿戲劇演出時間的最高紀錄是一天八個時辰,宮廷戲劇的繁盛,真可謂空前絕后。
(三)演出劇種繁、劇目多。清代戲劇活動非常豐富,昆劇之類吳歙南曲的演出很頻繁,并產生了很大影響。“傳奇《鳴鳳》動宸顏,發指分宜父子奸。重澤二十四大罪,特呼內院說椒山。”《長生殿》、《桃花扇》經常在宮中上演。“相傳圣祖最喜此曲,內廷宴集,非此不奏。自《長生殿》進御后,此曲稍衰矣。圣祖每至《設朝》、《選優》諸折,輒皺眉頓足日:‘弘光弘光,雖欲不亡,其可得乎?’往往為之罷酒也。”乾隆年間,昆、弋演出空前繁榮,成于乾隆二十五年的南府《穿戴題綱》是一部管箱人特立的檔冊,它詳細記載了當時南府的主要演出劇目及各劇目的穿戴細節,可謂清初以來逐漸積累起來的宮廷常演昆、弋劇目的一個集大成。
李斗的《揚州畫舫錄》卷五稱:“天寧寺本官商士民祝厘之地,殿上敬經堂,殿前蓋松棚為戲臺,演仙佛、麟鳳、太平擊壤之劇,謂之大事竣拆卸。迨重寧寺構成戲臺,遂移大戲于此。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昆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到同治年間,花部亂彈特別是二黃戲在宮廷戲劇活動中,升平署制立的《亂彈戲人名次序檔》中,記錄了當時亂彈的基本劇目,宮廷戲劇活動在劇種聲腔結構方面開始出現了新的傾斜。
自光緒初年開始,皮黃戲在宮廷戲劇活動中的上演頻率越來越高,發展勢頭越來越強勁。慈禧對皮黃戲尤其喜愛,曾要求升平署及其“本官”
人員,將宮中一些昆、弋傳統劇目改編為皮黃本本文來源教育城。曾下旨“著本署排《昭代簫韶》,俱改亂彈曲、白,人不敷用著外學上角,再不敷用著本官上角。”約在光緒中期以后,清官戲劇中昆、弋兩腔占主導地位的原有格局被打破,皮黃戲取而代之,確定了新的優勢地位,并將其優勢逐漸擴大,延續下去。在慈禧五十萬壽的宮廷戲劇演出的盛會中,有圣壽大慶祥瑞戲,有昆劇,有皮黃戲,一應俱全。
清官廷戲劇各種聲腔劇種都演出,并且演出的劇目繁多,不勝枚舉,僅乾隆時的《穿戴提綱》就錄有六十三出“節令開場”承應戲目,三十二出“承應大戲”戲目,五十九出弋腔劇目和三百一十二出昆劇雜戲劇目。據《清升平署志略》所整理的慈禧五旬、六旬圣壽期間的演出戲單,約近二百出。五十九出弋腔劇目,三百一十二出昆腔雜戲劇目,另外還有十余部宮廷大戲,最為著名的是所謂的四大宮廷大戲,即寫目連救母故事的《勸善金科》,寫水滸故事的《忠義璇圖》,寫三國故事的《鼎峙春秋》,寫西游故事的《升平寶筏》,這些大戲一般分十本,每本二十四出,也就是說每套大戲是合二百四十出,的確堪稱皇皇巨制。另外還有以楊家將故事為題材的《昭代簫韶》,以趙匡胤起事故事為題材的《盛事鴻圖》,以封神演義故事為題材的《封神天榜》,還有宮廷喜慶之戲《法官雅奏》,清官壽戲《九九大慶》,宮廷節令戲《月令承應》,這些戲都是幾十出或上百出大戲。從以上清官廷演出的劇種之多,劇目的浩繁,足以想見當時宮廷日日演戲,夜夜觀戲的繁盛場面。
(四)規模宏大的宮廷戲樓。清官廷戲劇在形式上追求的是皇家氣派,主要表現在戲臺(樓)的宏偉壯觀。宮內演戲規模的場面大,相應也需要大的戲臺,而大的戲臺也為表演大場面和大規模的戲提供了空間場所,二者相輔相成。清代北京官內最大的戲臺在故宮寧壽官內,名暢音閣戲臺,是乾隆皇帝準備為自己當滿了60年太平皇帝以后,退位當太上皇時養老用的,建成于18世紀70年代。暢音閣大戲臺,臺基高1.2米。三層戲臺,總高度近21米,總面積686平方米。其下層壽臺有柱子12根,臺面相當于9個普通戲臺。壽臺天花板上有3個天井,地井5個,地井通后臺,中間有一口水井,可供演出時制造噴水效果用,同時也可以借水音增加演唱的共鳴效果,使音色更美。戲臺對面為閱是樓,上下兩層,一般情況下皇帝和后妃坐在下層屋里觀劇,上層有陽臺也可以看戲。東、西、北三面是兩層圈樓,宮女內侍或臣賜宴都在兩側樓的廊下看戲。這種三層式戲臺可以同時表現天上、人間、地下的情景!,最適宜搬演那種宮內大戲。曾在清末官內任職的曹心泉在《前清內廷演戲回憶錄》中記述暢音閣戲臺等演劇情形:
“宮中戲臺,最大者三處,以熱河行官戲臺為最大,其次為寧壽宮,其次為頤和園中之頤樂殿。內監稱此三戲臺為大爺、二爺、三爺。此三臺之建筑,皆分三層,下有五口井,極為壯麗,有數本戲、非在此三戲臺不能演奏者:一、《定塔莊嚴》。內有一幕,從井中以鐵輪絞起寶塔五座。
二、《地涌金蓮》,內有一幕,從井中絞起大蓮花五朵,至臺上放開花瓣,內坐大佛五尊。三、《羅漢度海》,有大切末制成之鰲魚口中噴出。四、《闡道除邪》,此端午應節戲也,亦從井中向臺上吸水。五、《三變福祿壽》,此戲在臺上分三層演奏。最初第一層為福,二層為祿,三層為壽,一變而祿居上層,壽居中層,福居下層。再變而壽居上層,福居中層,祿居下層。以上五劇,布景偉大,非此三臺,不敷布置。”
在暢音閣這樣的戲臺搬演的戲劇,場面之宏大與戲臺的壯觀交相輝映,最能顯示出宮內演劇特有的一種皇家氣派。
官內戲 臺的皇家氣派也不僅僅是指戲臺的宏大,有的戲臺并非宏偉壯觀,但“機械化”程度和暢音閣大戲臺相似,有的則非常精致,均具有宮廷特色:“戲臺闊九筵,凡三層。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兩廂數亦作化人居,而跨駝舞馬,則庭中亦滿焉。有時神鬼畢集,面具千百,無一相肖者。神仙將出,先有道童十二三歲者作隊出場,繼有十五六歲、十七八歲者。每隊各數十人,長短一律,無分寸參差!舉此則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壽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來慶賀,攜帶道童不計其數。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經之日,如來上殿,迦葉、羅漢、辟支聲聞,高下分九層,列座幾千人,而臺仍綽有余地。”這里,作者通過《升平寶筏》等劇的演出實況,既說明了·舞臺層數、規模和用途,又反映出演員們所受的嚴格訓練和那些“歷史大戲”的巨大場面。雖然對一座戲樓能落座幾千人還綽綽有余,未免有所夸張,但卻反映了當時宮廷演劇的熱鬧、繁盛的局面,顯示了皇家戲劇舞臺的氣派。漱芳齋的兩座戲臺,一座在庭院中間,一座在室內,建于乾隆初。庭本文來源教育城院中間的這一座臺基用磚石砌成,平面方形、周圍有木制欄桿,立柱12根、上面為重檐攢尖頂,雕飾華麗。戲臺上面有樓,天花板上設有天井,可以安置井架轆轤等機械設備,供演出升天入地的神佛劇時使用。臺板下面有一口大井,用以形成聲音共振,加強音響效果。
戲臺北面的廳堂面闊三間,皇上太后可以坐在廳堂里往外看戲。室內的一座戲臺位于漱芳齋后廳西室,名之日“風雅存”。其樣式為方形亭子式,三面伸出,周圍有欄桿,上面有攢尖頂,全部為木質。臺基高0.5米,面寬3.9米,進深3.5米,頂高2.2米,是一座具體而微的小戲臺,僅僅能容下個別演員揚袖。臺西邊有耳房,用作后臺。臺前的“風雅存”
匾額和兩旁對聯都是乾隆御題,明示此臺建于乾隆時期。這座戲臺是專門為皇帝或太后進膳時演出15分鐘的承應小戲而設的,是戲臺中精致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