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9 15:40: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研究性學習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調查背景
很多初來乍到的寄宿生對我校的食堂總是不太滿意,無論是高?;蚴侵行W校,學生對食堂的笑料或評判層出不窮,近年來食堂問題也接連不斷,十分有必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二、引子
2003年,國內各地上半年學校接二連三發生了多起食物中毒事件,海南省連續發生了12起中毒事件,其中學校食物中毒占7起,學校中毒人數占了中毒總人數的七成;暑假開學前后,江蘇省共有10所學校發生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數達300余人有消息說,今年衛生部收到的重大食物中毒報告在發生起數、中毒人數、死亡人數方面呈明顯上升趨勢,特別是學校食物中毒時有發生。幾乎每一次學校食物中毒的調查結果,都會出現“食堂衛生存在多種隱患”類似的字眼。校食堂引進社會化管理后,飯菜的品種確實豐富了,這是現實。對食堂飯菜質量的不滿,導致了不少學校的學生外出“覓食”,這使得許多學校周圍的小飯店和小飯攤繁榮昌盛,生意異常紅火。然而,這些飯店和露天小飯攤,大部分的衛生狀況極其糟糕,也許是另一次食物中毒的起源地。
三、收集資料
1、通過寄宿生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本校食堂的評價;
2、通過縣里的學生了解各縣食堂作為對比;
3、上網搜索相關資料。
四、研究過程
(略)
五、建議
1、衛生管理待加強;
2、清理校內小賣部,校外飲食小檔應嚴管;
3、投入資金改造硬件,加強衛生檢查。
4、每周制定科學、合理的膳食食譜,既要適合學生的口味,又要保證各種營養素的攝取和吸收。
5增加花色品種,提高學生的食欲。
6、不斷推出新款菜肴。
7、面向全體、照顧個別。
六、總結
篇2
1、概念的界定
從研究性學習的含義看,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看,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滲透于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學習方式,當然也包括學科內的專題研究活動。從狹義上理解,它是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無論是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還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程都是為了改變學習以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從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和特點來看,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課程兩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課題所說的“研究性學習”涵蓋了以上的兩項內容。
2、課題研究背景及解決問題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對學生來說是個很有趣、很實用、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由于傳統的教學主要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實踐探索的機會很少,被動地學習使學生對地理失去興趣和信心,更談不上培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十分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3、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價值:地理學科跨文理兩科,涉及的知識范圍廣,實踐性強,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經濟發展的諸多領域,如工業、農業、交通、商業、旅游、文化等,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意義:有利于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將來造福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學生的各種實踐活動和探索學習,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的人文精神。同時,增強老師的全面素質提高。
4、課題目前在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成果
研究性學習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它作為一種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新型學習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的關注。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進,以主動探究、建構自己的知識為特色的探究性學習也逐步為大家所認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地理教材以新課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為指導,設計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動。目前的研究性學習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學習模式,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探討、不斷創新。
5、課題研究目標
使學生由傳統教育的知識點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發展為具有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熱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學生將來關注社會、服務于社會打下基礎。
提高教師的改革創新意識,適應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為實踐服務。使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國家建設,關注家鄉的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實驗法、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上網查詢法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04年11月)
學習理論:廣泛搜集并學習了研究性學習方面的有關資料,提高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科研素質。
設計方案;每月召開一至兩次會議共同研究探討課題的實施情況,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互相交流學習體會,明確分工,各負其職,考慮到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鑒于目前處于研究性學習的探索階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級試行。高三教師積極參與。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04年12月—05年5月)
具體任務:
1、挖掘、編寫出地理學科教材中的有關研究性學習的素材和信息;
2、組織相關教師上好研究性學習研討課并撰寫出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案;
3、撰寫研究性學習論文、體會,學生做研究性學習作業。
4、撰寫地理課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05年6月)
以會議的形式對課題進行全面總結,形成成果,申報驗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學習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麗、楊桂玲、車穎、王崴、于曉坤、冷天崖、楊蕊老師等分別負責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第七單元、第八單元的研究性學習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學生研究性學習作業。
由王崴老師搜集和整理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作業。
3、整理各種研究報告、論文
篇3
(一)標題
標題是課題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在整篇論文中起“畫龍點睛”作用。標題名稱要注意以下幾點:⑴引人注目。題目要新穎,醒目得體,能準確表達研究內容,恰如其分地反映課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切忌“體會”、“淺談”、“管見”之類用語,否則顯得膚淺、俗氣。⑵簡練明了。標題字數要少,直奔主題,使人一目了然。若標題偏長,可增設副標題。⑶便于分類。標題要表明研究的主要變量,能看出研究內容的學科范圍和課題類型。
(二)摘要
摘要是課題研究的內容提要和研究成果的簡短總結,能直接說明研究的問題、方法、過程和主要結論。使讀者看了摘要后能了解結題報告的概況,以決定是否值得閱讀全文。摘要撰寫要短小精悍、準確完整、嚴謹流暢,一般不要越過300字。
(三)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又稱提出問題、前言、引言,這是研究報告的開頭部分,其重點是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說。引言的邏輯結構為:闡述問題的前后聯系提出研究問題形成研究假說。其主要內容:⑴介紹研究背景和目的,闡述前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解決的問題及研究進展。⑵簡介本課題的研究方法。⑶概述本課題研究成果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四)正文
正文是研究者表達研究成果和研究過程的主體部分,在研究報告中占絕大部分篇幅。要求詳細闡述本課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過程,說明產生結果的條件及相關因素,對一些不容易了解的地方要給予明確的解釋。正文主要包括方法、結果和討論三部分。
(1)方法
研究方法是研究報告的主體部分之一,其主要內容包括:①對課題出現的主要概念的定義與闡述。②研究對象的條件、數量、取樣方式及研究的時間安排。③各變量間的關系分析。④研究的操作設計與研究成效的比較方式。這部分內容與前面我們的一個專題如何選擇研究方法相關的。
(2)結果
結果是總結課題研究的數據和有關的統計分析或調查結論,這是研究報告的另一個主體部分。其主要內容包括:①列舉以原始資料為整理所得的統計圖表等數量資料和經過歸納的定性資料。②用邏輯學和統計學等技術手段得出結果或結論。③簡要說明結果或結論與研究假說的聯系。在撰寫這部分內容時要注意三點:一是選取數據和現象描述要實事求是。數據或取樣要準確、具有代表性,事實材料要有典型性,決不能按主觀意愿任意舍取數據或更改素材,更不能造假。二是圖表要少而精,簡捷明了。借助圖表可以明確、簡捷、形象地表示出主要結果,故圖表要精心設計、使人一目了然,但不宜過多,一般不要超過3--4個。三是結果或結論要科學嚴謹。分析問題要遵循認識論規律,所得結論要經得起推敲和驗證。寫結論時措辭要嚴謹,邏輯要嚴密,內容要具體,不能使用“也許”、“可能”、“大概”、“前茅”等模棱兩可的用語,更不能夸大其作用,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內領先”等。
(3)討論
討論是研究者對研究結果的主觀認識與分析,其作用在于從理論上加深對研究結果的認識,并對研究結果不完善之處作補充說明,對研究本身的局限性進行探討,并指出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科研結題報告·德育結題報告·課題結題報告·怎樣寫結題報告
(五)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列于研究報告的末尾,應注明報告中直接引用或提到的文獻資料來源。這不僅反映了作者科學求實的態度,而且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同時也是一種文獻資料的積累方式,今后要使用同樣資料時,參考文獻目錄無疑是查找的索引。參考文獻一般引用正規期刊雜志和正式出版物,未經出版的資料、網上資料和報紙不宜引用。資料引用應列出文獻的名稱、作者、刊物(或出版社)名稱及頁碼、發表(或出版)時間等。參考文獻目錄排序有3種方式:⑴按研究報告所提到或引用的順序。⑵按文獻發表(或出版)的時間順序。⑶按姓氏筆劃排序。
撰寫結題報告的注意事項:撰寫結題報告(即科學論文)是一項嚴肅、慎重的工作,必須要認真對待。除了上述的要求外,還應注意下列問題。
1.論文撰寫要注意科學性、真實性和新穎性
科學性是指題目與結論的合理程度,要做到書寫規范、文理通順、敘述明確、層次分明、邏輯嚴謹。真實性是指原始材料是否完整,論文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原始材料完整是指有原始記錄(應由學生本人填寫),并附有必要的實驗數據、圖表、照片、標本等。不能憑自己的主觀意愿,任意修改數據或素材,為自己的觀點報務。研究性學習論文切忌“成人化”,老師給予必要的指導是可以的,但不能越疽代皰。新穎性即獨創性,論文中結果與有關數據是通過實驗或調查獲得,是他人所沒有的。以往的學生論文存在“假大空”現象,關鍵是沒有實驗數據及其它原始材料,或從報刊雜志上抄襲。因此,我們必須從源頭抓起,在研究過程中必須重視原始材料的積累。研究的成功經驗要在實踐中通過檢驗并加以推廣,若發現問題可以進行下一輪的探究活動,進行滾動式研究。
2.要善于運用和圖表來說明問題
研究結果完全用文字表述,不但比較繁瑣,有時還不容易表達清楚。若在文中恰當運用圖表,可以簡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結果。圖表可以對研究過程中一些零亂的原始數據進行初步加工整理,從而直觀地反映數據的某些規律和特征,顯示事物發展規律、變化趨勢及分布狀況。常用表格有分類表、頻數頻率分布表、累積頻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進行顯著性檢驗,如卡方檢驗。有時為了更直觀地表達研究結果,可以用統計圖像,如條形圖、圓形圖、線狀圖等。在論文中若運用量表和常模,必須標出名稱,并簡述使用方法[1]。
篇4
1 課題簡介
本課題屬于應用研究,主要針對張家口市特別是宣化區小學數學學習現狀進行研究,以期幫助小學學生建立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并對培養小學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出指導意見。
數學是人類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它尋求人類對外部物質世界與內部精神世界的理解模式,是關于模式與秩序的科學。美籍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提出數學學習的三原則,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猜測"和"發現"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荷蘭數學教育家費賴登塔爾進一步指出,數學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再創造"。 如何完成再創造的過程,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與實踐的。建構主義教學觀指出"學習并非是一個教師所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以其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的構建過程。學生作為認知行為的主體,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是發現數學問題的前提,建立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是完成再創造過程的有力保障。
《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 ,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該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茖W的學習方法是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的前提,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分層次地指導學生建立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學習的基礎,對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及持續發展有著深遠意義。小學生數學的學習能力對其以后的發展將產生直接影響,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對其終身學習將起到決定性作用。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是一種自覺的動機,具有追求探索的傾向,是學習中具有創造性態度的重要條件。興趣是學習動力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也是學好數學的必要因素,因此,關注并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的關鍵內容。這正是本課題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張家口市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環境及教育現狀還需要探索和改進,本課題的研討對改進本市特別是宣化區小學數學學習現狀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成果將率先在課題研究合作單位(小學)地得以應用。另外,張家口教育學院宣化分校是一所著力培養小學教師的高等專科學校,本課題研究必將對該校課堂教學起到指導作用,使教學和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
目前,國內外關于小學生數學合作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開放性學習等方面研究成果頗豐,對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方面的理論也成爭鳴之勢。但是鑒于地域性差異和學生個體差異,其具體針對性尚有欠缺之處。找到一套適合我地區小學生數學學習方法指導及學習興趣培養的教學方法需要我們自行探索。
2 研究背景、研究基礎及理論依據
本課題旨在反思小學數學教學的基礎上,從新的理論視角出發,對小學學生數學學法及興趣培養指導教學加以重新建構,從專家、高校教育工作者、小學教師三位一體研究方法,開展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行動研究,在實踐中進一步發現和解決小學數學教學所存在問題,修正教學過程中的有關理論和做法,論證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效果,積累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成功經驗。
我們有兩所"共建"小學,分別是張家口宣化區大北街小學(國辦)和張家口宣化雙語學校(股份制),可以作為實驗和研究基地。后又著手聯系一所鄉鎮小學--康保處長地民族學校作為第三所實驗基地。
本課題以"建構主義理論"和"行動研究理論"為指導,分兩個實驗階段來研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且成果頗豐。目前除大量實驗原始資料積累外,在課題組的努力下完成科研論文27篇,課堂實錄、教學片段、課堂設計、教學隨筆等16篇。
本課題研究成果將報請張家口市教育局研討,以期對我市小學數學教育改革做出指導性意見。
3 研究方法及步驟
3.1 指導思想、依據和研究原則
本課題的目標是在數學學習觀和建構主義原則指導下,采用教育行為研究法,探索小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規律及可行的數學學習科學方法。同時揭示學生興趣對數學學習方法形成激發作用。
3.2 研究重點和預期目標
我們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產生的影響,關注學生個體的思維習慣、優勢、劣勢、以往的學習狀況、心理特征、情趣愛好及生活習慣的差異對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產生的影響,最終針對學生層次及個體的差異,探索有個性的有效學習方法。我們嘗試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小學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首先要構建和諧的師生協作關系,當教師的情感傾注在數學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時,學生就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學習。通過教師學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鼓勵質疑問題,創設應用機會,讓學生品嘗成功之喜悅,開展課外活動,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及課外活動中,教師都積極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樹立學生的數學學習觀,以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主要研究方法
(1) 問卷法
研究初先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展開問卷調查,內容是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與學習方法、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并在后期進行了問卷統計與分析。
(2) 分組法
對學生有了初步的感性了解后,用科學的眼光對學生進行分組,收集反饋
信息,定期指導。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對比法
為了全面掌握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的激發和建立情況,我們每月舉行一次教學調查,與對比班進行對比。通過分段分期對比,及時發現差距、找出原因、尋求對策。
(4) 激勵法
科學地設置誘因,最大限度的消除負面影響,激勵學生向正面發展。一方
面及時與學生探討有效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及時肯定學習方法的正確性、鞏固學習興趣。
(5) 教育經驗總結法
對工作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加以分析判斷,通過驗證進行提煉和概括,上升
為理論。成為教育理論或教育模式后,在實踐中近一步檢驗和探索。
3.4 研究進程和研究工作實施
課題研究的實施周期: 2006 年 7 月-2009 年 12 月
(1) 準備階段: 2006 年 7 月-2007年 1 月
成立課題組,收集相應資料,開展小學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經驗交
流和討論,制定課題研究的方案和計劃,對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理論進
行重新建構,并著手調查研究。
成果:對共建小學數學學習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完成《小學數學學習
方法指導探索》及《小學數學興趣培養探索》論文。
(2) 實驗階段: 2007 年 3 月-2009 年 1 月
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2007 年 3 月-2008 年 1 月
通過經驗交流對共建學校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進行教學實踐,選定實
驗班和對照班,同年級的其他班級作外部參照。實驗班的教學主要以數學學法
指導和興趣培養教學為主(對不適合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教學內容采用
與對照班相同的常規教學法),對照班用常規教學法進行第一階段的行動研討,
完善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教學理論。
期末根據測評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對學生進行訪問調查,總結調整實施
的方法與效果,對第一階段進行評估,總結經驗,得出初步結論。
第二階段: 2008 年 3 月-2009 年1月
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教學手段,
實驗教師在專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導下獨立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并做好
研究過程的記錄。期終對第二階段進行評估總結經驗,得出最終結論。
成果:參與課題組老師根據實驗效果各自撰寫實驗效果報告、撰寫經驗總
結及論文并公開發表。
(3) 結題階段: 2009 年 3月-2009 年 12 月
征集并整理各種資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時邀請教育領導部門及兄弟學校有
關教研人員進行評測、推廣和借鑒。
預期成果:形成《小學學生數學學習方法指導及興趣培養研究報告》并
結題;參與實驗者各自撰寫研究成果論文。
3.5 研究調查及實驗
(1) 在課題開展前期,對實驗班學生展開數學學習興趣及學習方法的問卷調查,并匯總資料展開分析。統計數據、研討對策、提出實施方案。
(2) 指導實驗教師進行理論學習,組織教師參加專家培訓和課題研討。提高教師的理論及實踐水平,增強教師的科研素養。
(3) 定期組織課題組成員及實驗教師進行教學交流和理論研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探討對策。
(4) 后期問卷統計及分析,總結經驗、提出問題尤其是課題未涉及的相關問題,共同研討。
4 研究所產生的效果和研究成果
4.1 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提升
在實驗前期的調查中,我們知道教師的教學態度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成正比,民主型的教師受到絕大多數學生的喜歡。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影響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教法單一、枯燥,學生學而無味,影響學習興趣;教師放任自流的"自學式"教學,使60.1%的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信心與興趣。所以,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和藹親切的教學態度,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自主探究式教學方法對培養多數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4.2 學生數學學習方法走向多元化、科學化
實驗前期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方法比較單一,無非是課前預習、課上聽講、課下復習。主要靠記憶和強化解題訓練。學生思維不開闊,解題方法流于機械,學習效果欠佳。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與思維能力、探究能力、記憶能力、運算能力、交流能力進行量化分析,關注學生的認知要素、情感要素和技能要素。研究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產生的影響,關注學生個體的思維習慣、優勢、劣勢、以往的學習狀況、心理特征、情趣愛好及生活習慣的差異對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產生的影響,最終針對學生層次及個體的差異,探索有個性的有效學習方法。學生在協作學習、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方面取得可喜的進展。
4.3 學生數學成績明顯提升
隨著課題研討的深入開展,我們逐漸發現學生掌握了一套適合自己的個性學習方法,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課題后期學生畢業考試中,雙語學校數學總評成績名列全區第一名,大北街小學名列全區第三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4.4 征集課題組及實驗教師論文成果
在課題組的努力下完成科研論文27篇,課堂實錄、教學片段、課堂設計、教學隨筆等16篇,先后有7篇論文在國家級或省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部分實驗教師在市區級教育評選中獲得各類榮譽,被評為市區級骨干教師。
5 問題討論
5.1 我地區現行的教育評價機制是否有助于知道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與鞏固是否有利。限于種種原因未能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這是課題研究的缺憾。
篇5
一、研究思路和指導思想
本研究以高中新課程“化學必修1”為媒介,以現代學習策略、元認知為理論生長點,在高一化學教學中設計可操作的元認知優化訓練方案:激發興趣;規范和形成常規學習習慣;抓住學科特點培養學科思維和方法;通過自我提問法、目標激勵法、時間管理法、自我評價法、階段總結法等來提高學生的元學習能力,旨在尋找出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自我學習監控力的方法。
二、實驗設計
本實驗采用平行組實驗設計,自變量是高中化學元學習能力訓練。因變量是學生化學成績、化學元學習能力和化學興趣態度的改變。通過實驗考查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實驗模式:(1)單組前后測設計G:01―X―02;(2)實驗班與普通班對比實驗。
三、實驗目的
以高中新課程“化學必修1”為媒介,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設計可操作的元學習能力訓練方案,并考查此訓練對“學生學習興趣、化學成績和元學習能力各維度的影響”,旨在尋找出提高學生的元學習能力、自我學習監控力的方法。
四、實驗假設
1.元學習理論和新課程功能相結合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化學元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元學習理論和新課程功能相結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五、實驗材料
1.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學(必修1)》,2007年3月第三版。本研究將元學習能力的訓練滲透到該冊書的教學中。
2.問卷調查表。中學化學學習過程的元學習能力問卷。該問卷是依據北京師范大學董奇、周勇編制的“學習自我監控量表”,借鑒王會麗等碩士學位論文中的有關量表,又經深入了解高一中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情況,經綜合分析歸納編制而成。經小范圍預測后,對問卷初稿又做了進一步修改,最終形成該問卷。該問卷共50道測題,測量學生在學習中的元學習能力高低,共有三個方面八個維度,包括學習活動前的準備性和計劃性,學習活動中的意識性、方法性和執行性以及學習活動后的反饋性、補救性和總結性。其中,準備性,如學習之前準備好學習用具,創設好學習環境,調節好情緒與精神;計劃性,如學習之前做好計劃,對學習哪些內容如何去學以及學習時間安排等進行計劃;意識性,如上課時知道老師為什么要這樣講這些內容,可能以何種方式講這內容等;方法性重在一般方法、預習、上課理解、復習、課后練習五個亞維度所采取具體的方法,如預習時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聽講時重在弄清老師講課的思路,應采取理解記憶的方法,及時復習等;執行性的表現,如上課克服開小差的現象,堅持在完成學習后做其他事;反饋性側重對學習狀況進行檢查,反饋與評價;補救性要求學生根據反饋結果對自己學習采取補救性措施;總結性意指學生總結學習的經驗和教訓,如總結自己或借鑒別人和書本上好的學習方法和經驗,不斷提煉和完善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方法。該量表的評分辦法采取六分制:完全不符合表示l,基本不符合表示2,有點不符合表示3,有點符合表示4,基本符合表示5,完全符合表示6。某學生在某維度所有試題的得分總和,作為該學生在該緯度的得分。施測所得的一致性系數a=0.97。試題分布見表4-1。
3.化學學習興趣問卷。(見附錄1)該問卷由楊育玲的《物理學習興趣、態度調查表》改編而成,能反映學生對學化學習的興趣程度。該問卷采取5分制評分辦法,評分標準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說不清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l分。所有試題得分總和作為該學生對生物學習興趣的得分。分數越高表示興趣越高。
4.實驗前后的化學測試題2套(前測和后測各1套)(見附錄2、3)。玉林市中學高一化學月考試題和期考題。兩套試卷都重視雙基、突出重點,注重對學生思維與能力的考核,與生活聯系緊密,有較強區分度,能較好地反映學生化學學習的實際水平。
六、實驗對象的確定和無關變量的控制
本研究以博白縣中學高一年級兩個自然教學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10班學生作為實驗組,11班學生作為控制組。這兩個班學生都是按中考成績高低三個層次隨機抽取分班,所以兩個學生總體情況比較均等,平均成績相近。以學生的中考化學成績作為劃分依據,將成績為84、100分之間者劃分為優等生,將成績在60、84分之間者劃分為中等生;將成績在60分以下者劃分為學困生。被試構成情況見表4-2。
實驗班和控制班好、中、差三個層次學生人數相近,可以認為學生基礎基本相同。
兩個班在學生人數、性別比例以及前測成績等方面都基本一致,無明顯差異。兩個班由同一教師任課,在實驗過程中,兩個班的授課總時數、課外作業量盡可能保持一致,且都要參加不定期的小測驗、兩次相同的月考,兩次階段性(考試期中段考試和期末考試)。使兩個班學生這個變量具有初始的一致性,以保證實驗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七、實驗的程序
1.前測。以高一新生入學后摸底考試成績為前測成績(分班時按成績由高到低循環排列,各班無顯著差異),同時進行化學學習興趣問卷調查,化學元學習能力問卷調查(前測)。
2.通過觀察、談訪、問卷調查明確高一學生學習存在問題和新教材使用狀況,利用新教材特點設計學生化學元學習能力訓練可行性實驗方案,并實施實驗。對照班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學生的元學習能力是自發形成的。實驗組按元學習能力訓練的原則和方案進行教學活動,學生的元學習能力訓練有目的、有計劃地與教學活動相結合進行。實驗時間從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為期一學年。
3.后測。包括高中生化學學習自我監控能力調查問卷;學生化學學業成績;化學學習興趣水平測驗題。
用對實驗結果(調查問卷和前后測成績)進行分析和處理。
八、實驗結果與分析
經過一學年實驗,筆者分階段對實驗對象進行化學元學習能力水平、學習成績、學習興趣進行檢測。
定量結果分析:
1.實驗班與對照班化學元學習能力前后測比較。實驗前后,分別對實驗班和對比班進行了《高中生化學元學習能力調查問卷》的調查,發放試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元學習能力分數均轉化為百分制標準。結果統計見下表4-3和表4-4。
后測結果表明,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元學習能力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
前后測對比說明經過一個學期的元學習能力訓練后,實驗班與控制班之間的元學習能力產生了顯著差異,實驗班學生元學習能力得到顯著性提高。
2.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的化學成績前后測比較。以高一入學后第一次化學摸底考試為前測,試題經科組成員研究確定,信度和效度較高。以玉林市期末化學統考試題為后測試題,試題為專家命題,水平較高。兩次考試流程正規、嚴格,全封閉流水賬評卷,成績客觀,真實有效。
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學習成績的平均分比較,實驗班高出對照班約0.03分;標準差S,實驗班略小于對照班;Z=0.0180.05即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習成績無顯著性差異。
實驗后,實驗班比對照班學習成績的平均分高出約16.01分,Z檢驗發現,Z=2.69>Z0.05=1.96,P
實驗前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習成績對比說明,結合高中新教材特點實施元學習能力訓練,能顯著地提高學生的化學成績。
3.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前后測比較。
由表4-6可見,統計檢驗結果表明實驗前兩個班差異不明顯。從總體上看,兩個班的興趣水平分都不高。在經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后,重新對兩個班進行了化學學習興趣的調查,發放試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結果統計見表4-7。
從上表可看到,實驗班學生經過元學習能力訓練后,化學學習興趣顯著高于對照班的學生,說明根據培養學生元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有助于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提高。
定性結果分析:
定量研究是圍繞實驗目的而設計的,數據只是反映實驗結果的某些方面,本實驗所帶來的影響遠不止這些。為了得到更準確的實驗結果,本人還通過觀察、訪談等方式對學生的變化進行定性的考查,發現實驗實施后,實驗班學生在下列幾方面有巨大的變化。
(1)學習的自覺性加強了。通過確立目標,制訂計劃,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學生比實驗前更喜歡學習化學,積極主動地進行預習、聽課、復習和作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不再害怕“練習和測驗”,而是把它們當作檢驗自己學習得失、方法正誤的一種手段。自覺規劃學習,自覺對學習進行歸納總結的學生人數也大大增加了。
(2)學生的問題意識加強了。通過問題清單訓練,學生形成愛思考、愛提問的習慣。如在學習SO2化學性質時,我引導學生按物質類別,采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有學生提出:既然SO2與CO2一樣是酸性氧化物,它們的性質很相似(如都能使石灰水變渾濁,都能與水結合形成弱酸等),那么SO2是否與CO2一樣能與Na2O2反應放出O2?我立即表揚了提出問題的學生:你問得很好,初步具備科學家的素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接著讓學生就此問題展開討論,大多數學生認為2Na2O2+2SO2=2Na2SO3+O2。但也有學生提出反對意見,理由是SO2可能被Na2O2氧化,生成Na2SO4。兩種意見似乎都有道理,我沒有立即給出自己的觀點,而是讓他們課后進行探究性學習,引導他們通過查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并實施實驗以證明各自觀點的正確與否。在下一次課上,讓學生匯報自己的實驗設計方案和實驗結果,經過全班討論,最終形成正確的方法和結論。在民主融洽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激活,自然容易發現問題,知識與能力就在這師生動態的交往中生成。學生提出的問題得到肯定和尊重,進一步鼓勵了其他學生勇于思考、大膽質疑,把學習思維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完全超出了教師的課前預設。很顯然,這種超預設問題教學所帶來的教學效益是巨大的、長久的,是傳統灌輸式教學無法達到的,它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促使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科學的思維和方法。
總之,經過訓練,實驗班學習風氣濃厚,學生的元學習能力增強,思維活躍,學生不僅能及時完成課內作業,而且每天還主動地去閱讀相關的課外輔導書,期考該班化學成績成為高一年級最高的,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明顯比控制班強了許多。
九、實驗結論
實驗結果表明:本課題的理論假設是成立的,即利用新課程特點結合元學習能力訓練,按照元學習理論的原則、方法和策略進行高一化學新課程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化學元學習能力和化學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從而減輕學生的負擔,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化學成績,促進學生更快地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所以,結合學科課程在高一實施元學習能力訓練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篇6
關鍵詞 原發性橋腦出血 臨床表現 治療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106
資料與方法
2002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經頭顱CT確診的1052例腦出血中橋腦出血患者76例,男48例,女28例,年齡40~79歲,平均59歲,有高血壓病史68例(89.5%),糖尿病史8例,腦梗死史6例,活動狀態下發病者66例,安靜狀態下發病者10例。診斷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標準。
臨床癥狀與體征:頭痛、頭暈60例(78%)、惡心、嘔吐56例(73%),意識障礙58例(76%),呼吸障礙18例(23%),吞咽困難24例(31%),構音障礙16例(21%),中樞性高熱44例(57%),四肢馳緩性癱瘓40例(52%),交叉性癱瘓10例(13%),去大腦強直10例(13%),雙側瞳孔針尖樣縮小36例(47%),雙側瞳孔不等大12例(15%),單側Babinski陽性24例(31%),雙側Babinski陽性36例(47%),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6例(21%),心腎功能障礙12例(15%),CT檢查前只有10例臨床明確診斷為腦干出血。發病至掃描時間為2小時~7天。
CT表現:①出血部位及類型:分為大塊型、基底被蓋型、被蓋型和基底型4種,大塊型22例,彌漫性出血,廣泛累及橋腦基底被蓋,向上延及中腦,甚至破入腦室。基底被蓋型30例,出血主要位于基底被蓋交叉處,蠶狀高密造影,被蓋型14例,出血局限在被蓋部,量不多或呈點狀出血?;仔?0例,出血位于橋腦基底部。②出血量及CT值:大塊型出血量為5.7~15ml,基底-被蓋型出血量3.6~6.2ml,被蓋型出血量0.5~5.2ml,基底型出血量為1.2~4.2ml。新鮮出血CT值50~80HU。
治療方法:入院后給予20%甘露醇及甘油果糖脫水降顱壓,減輕腦水腫,調控血壓,物理降溫及腦保護,支持對癥等治療,對呼吸障礙者積極行氣管切開手術,4例大塊型合并四腦室出血者行側腦室穿刺引流術。
結 果
本組76例,死亡40例(52%),其中大塊型22例,死亡20例(90%),基底-被蓋型30例,死亡14例(46%),被蓋型14例,死亡4例(28%),基底型10例,死亡2例(20%)。
討 論
橋腦出血多由橋腦旁中央動脈或短旋動脈分支破裂引起,輕癥出血以一側為主,主要損害1側被蓋,或一側基底-被蓋,表現意識障礙輕或無,同側周圍性面癱,外展神經和肢體交叉性癱瘓,兩眼向對側凝視或核間性眼肌麻痹,可有同側共濟失調和聽力減退,如病情不繼續惡化,可過渡到恢復期,重癥橋腦出血多累及雙側被蓋和基底部,出血量較多(血腫血量超過7ml),常破入第四腦室,患者很快進入深昏迷,四肢癱瘓,有時可有去大腦強直,雙側瞳孔異常縮小呈針尖樣,中樞性高熱,嘔吐咖啡樣胃內物,中樞性呼吸障礙等,多在1至數日死亡。
突然昏迷和交叉癱常是診斷橋腦出血的依據。近年來由于CT的應用,發現一些患者意識障礙輕微,持續時間短,甚至無意識障礙,出血量大和急性梗阻性腦積水是加速死亡的的主要因素[1]。有資料報道橋腦出血的死亡率為30%~60%。本組死亡率為52%與臨床報道相符,多數學者認為預后主要決定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大塊型預后最差,基底-被蓋型次之,基底型和被蓋型相對好,出血量>7ml或血腫橫徑>3mm者預后極差,死亡率100%[2],對出血量大破入四腦室者,早期行側腦室穿刺術腦脊液外引流治療可緩解腦水腫及梗阻性腦積水,是降低重癥橋腦出血死亡率的有效治療措施之一[3]。
參考文獻
1 徐恩,熊希民.腦橋出血(附18例分析)[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5,12(1):24.
篇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9-0018-03
【摘 要】目的 通過觀察阿托伐他汀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HR)心肌細胞凋亡的影響,初步探討高血壓心室重塑的可能機制。方法 20只雄性SHR隨機分為阿托伐他汀干預組(ATV組)和生理鹽水組(NS組),以10只正常血壓雄性WKY大鼠作為正常對照組(WKY組)分別給予阿托伐他汀和生理鹽水灌胃,10周后進行心肌細胞凋亡等指標的測定。結果 NS組大鼠和ATV組大鼠與WKY組大鼠相比,左室心肌細胞凋亡指數、血清及左室心肌中TNF-α蛋白、AngⅡ蛋白和血清中ET-1蛋白表達明顯升高(P<0.05),eNOS活性顯著降低(P<0.05),而ATV組大鼠與NS組大鼠比較,eNOS活性ATV組大鼠顯著高于NS組大鼠(P<0.05),余各指標均顯著低于NS組大鼠(P<0.05)。結論 阿托伐他汀抑制高血壓大鼠心肌細胞凋亡,減輕心室重塑和改善心功能可能與其抑制TNF-α、AngⅡ、ET-1的表達,提高eNOS活性有關。
【關鍵詞】 阿托伐他汀 自發性高血壓 大鼠 心肌細胞凋亡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on Myocardiocyte Apoptosis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LIN Aiqin,NI ju,ZHU Xiao-han,DENG Shuang-quan
Zhen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Zhengzhou 450052
【Abstract】Objective we aim at studying the mechanisms of atorvastatin to retard myocardiocyte apoptosis and improv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SHR.Methods Twenty healthy male SH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tovastatin treatedment group(ATV group) and 0.9% NaCl diet control group(NS group). At the same time, ten WKY rats to SHR, were used as normal control group(WKY group). Rats in ATV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torvastatin for 10 weeks, and rats in NS group and WK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nly 0.9% NaCl of the same volume in the same time. Treatment ten weeks later, myocardiocyte apoptosis indexes were examined.Results Compared with WKY group, the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ocyte apoptosis index, the TNF-α, AngⅡ, andET-1 concentration in the serum and expression in the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 of ATV group and NS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these indexes in the ATV group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compared with NS group, while the activity of eNO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the index in the ATV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compared with NS group.Conclusions Atorvastatin inhibits myocardium apoptosis, retards cardiac remodeling andimproves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of SHR,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se effects that it can decrease the expression of TNF-α, AngⅡand ET-1, and increase the activity of eNOS.
【Key words】Atorvastatin;Hypertension;Rat ;Apoptosis
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導致的心室重塑可導致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惡化,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近年來心肌細胞凋亡在心室重塑發生機制中的作用受到重視。抑制高血壓后心肌細胞凋亡可能會成為治療高血壓心室重塑的一條新途徑。因此本研究選取阿托伐他汀,觀察其對SHR心肌或血清中TNF-α、AngⅡ、ET-1和eNOS活性的影響,旨在進一步探討他汀類藥物對心室重塑中細胞凋亡的影響和機制。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健康清潔級雄性SHR20只,體重(184.7±16.2)g,以及同周齡(16周)和體重的健康清潔級雄性WKY大鼠10只,體重(183.6±17.5)g。SHR隨機分為阿托伐他汀干預組(ATV組,n=10)和生理鹽水組(NS組,n=10),以正常血壓WKY大鼠作為正常對照組(WKY組,n=10)。
1.2 檢測方法 ATV組大鼠每日給以ATV 10mg/kg 加生理鹽水2ml溶解灌胃,NS組大鼠和WKY組大鼠每日給以生理鹽水2ml灌胃。持續10周后, TUNEL法測定左室心肌細胞凋亡指數,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和左室心肌中TNF-α蛋白、AngⅡ蛋白及ET-1蛋白的濃度,并采用化學比色法檢測心肌組織中eNOS活性。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所有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各組均數間比較前先進行正態分布及方差齊性檢驗,各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最小顯著差檢驗(LSD)。
2 結果
2.1 各組大鼠血清及心肌中TNF-α濃度及AngⅡ濃度的變化 見表1。
2.2 各組大鼠MAI、ET-1水平和eNOS活性比較 見表2。
3 討論
最近國內有文獻[1]報道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細胞細胞凋亡指數而改善心功能,其機制可能與降低心肌組織和血清中TNF-α的濃度從而通過抑制死亡受體途徑而抑制心肌細胞凋亡有關,此外還可能與抑制心肌組織中凋亡相關基因PDCD5、Bax的表達有關。本實驗發現SHR心肌細胞凋亡指數增高,阿托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心肌細胞凋亡指數。說明他汀類藥物改善高血壓大鼠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機制可能與其抑制心肌細胞凋亡有關。這與他汀類藥物可以抑制細胞凋亡的研究結果一致。然而也有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具有誘導細胞凋亡的作用。Jones[2]發現用洛伐他汀可以誘導人惡性膠質瘤細胞株凋亡。國內吳祖群等也發現辛伐他汀可以誘導肺成纖維細胞的凋亡。他們認為他汀類藥物對蛋白異戊二烯化的作用與其誘導細胞凋亡密切相關。這些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與應用不同的他汀類藥物以及該類藥物作用對不同的細胞或同一細胞在不同條件下的作用結果不同有關。
近年來的研究證明NO可抑制心肌凋亡。Yasuhiro等[3]發現用NO預處理可減少阿霉素誘導的心肌凋亡。Robert等[4]的研究說明NO通過抑制氧化應激啟動的信號通路在抑制細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Feng等[5]發現缺血再灌注前10 min給予L-精氨酸可顯著減少心肌Caspase-3活性及TUNEL染色陽性細胞,抑制iNOS表達,減少心肌硝基酪氨酸含量;而再灌注3h后給予L-精氨酸,則iNOS表達,心肌NO顯著增加、心肌損傷、凋亡增加。本研究發現阿托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表達,提示他汀類藥物與高血壓大鼠心肌中eNOS活性有關。
研究發現外源性 ET-1具有抗心肌細胞凋亡作用,但目前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ET-1與NO比例失調有關。本研究發現阿托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表達,提示他汀類藥物與高血壓大鼠血漿中ET-1的表達有關。同時TUNEL法檢測凋亡心肌細胞顯著增多,反映心肌實質細胞丟失,提示高血壓在心肌細胞肥大、心室肥厚的同時,心肌細胞仍有減少,心肌細胞凋亡參與心室重構。
本研究發現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心肌和血清中ET-1表達水平和心肌細胞凋亡及心功能惡化有關,心肌細胞凋亡是心功能從代償走向失代償重要的病理基礎。腹主動脈縮窄動物模型中由于長期慢性壓力超負荷,心室肥厚,過度代償肥大的心肌細胞相對缺血、缺氧,以及多種細胞凋亡相關基因表達失調,造成原發性心肌細胞凋亡增多,心臟有效收縮力下降,促使心功能走向失代償。在長期機械牽張超負荷和體液因子誘導下,高血壓大鼠血清和心肌組織中ET-1表達上調ET-1通過促進血管收縮、心肌肥厚以及對心肌細胞直接毒性作用,造成細胞損傷和心律失常、室性心動過速等,促進心功能惡化。我們認為除了上述機制外,高血壓時表達上調的ET-1通過促進心肌細胞凋亡,增加實質細胞丟失也是心功能惡化的原因之一。拮抗 ET-1 的生物學效應將是抗心肌細胞凋亡、改善心功能一個新的治療靶點。
本研究還發現心肌和血漿中TNF-α和AngII的表達均明顯升高,阿托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表達,這可能與高血壓時心肌組織缺氧、血流動力學紊亂及神經內分泌系統異常有關。有研究[6]表明TNF-α在刺激心室肌組織異常增生、肥大、纖維化的同時,與TNFⅠ型受體結合啟動DR途徑而誘導細胞凋亡。因此,他汀類藥物抑制或減少大鼠TNF-α的高表達,可能成為減少高血壓時心肌細胞凋亡、防止或逆轉左心室重塑的一種新思路。
本研究結果同樣也表明,高血壓早期應用阿托伐他汀治療,可以明顯抑制血清和心肌組織中TNF-α的表達,這可能與其抑制炎癥反應有關[7]。本研究結果也表明,雖然高血壓早期應用阿托伐他汀治療可以明顯抑制高血壓血清和心肌組織中TNF-α的表達,但ATV組大鼠血清和心肌組織中TNF-α的表達仍均高于WKY組,提示阿托伐他汀僅能部分抑制血清和心肌組織中TNF-α的表達,治療高血壓僅用他汀類藥物是不夠的。
動物實驗發現,當AngⅡ升高時,左、右心室出現冠狀動脈血管周圍細胞間質纖維化,有微小疤痕形成,并常波及心內膜。這種反應性和修復性纖維化在沒有RAS激活的動物模型中并沒有觀察到,證明循環RAS水平升高有致心肌纖維化的作用。同時研究也發現心臟組織存在局部RAS[8]。心肌局部和循環升高的AngⅡ與AT1受體結合后,可引起心肌細胞凋亡。另一方面,AngⅡ可通過激活p53、刺激Bax基因的轉錄進而降低Bcl-2/Bax促使細胞凋亡。而循環中AngⅡ增高引起血壓升高等血流動力學改變,協同心肌AngⅡ共同加速心室重塑的進展。他汀類藥物已被證明可抑制AngⅡ對心肌細胞功能的影響,主要是一些脂溶性他汀,如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能對心肌肥大起抑制作用;而水溶性他汀如普伐他汀因具有肝細胞選擇性,不能穿過非肝細胞的脂膜,對AngⅡ在心肌中的作用很少有影響。另一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通過抑制G-蛋白的活性,減少AMI后依賴于活性氧產生的AngⅡ刺激形成心肌肥厚抑制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
綜上所述阿托伐他汀抑制心肌細胞凋亡,這可能是他汀類藥物延緩心室重塑,提高心功能的部分機制。上述各種因子間的相關關系若能進一步探討,有助于深入了解高血壓心室重塑的機制并進行藥物防治。
參考文獻
[1] 樊愛英, 韓子明, 張賀. 洛伐他汀對腎硬化大鼠細胞凋亡影響.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4, 19(7):572-574.
[2] Jones KD, Couldwell WT, Hinton DR, et al. Lovastatin induces growth inhibition and apoptosis in human m alignant glioma cell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4, 205(3):1681-1687.
[3] Yasuhiro M, Sumusu A, Kino M, et al. Nitric oxide inhibits myocardial apoptosis by preventing caspase-3 activity via S-nitrosylalion. J Not Cell Cardial, 2005, 38: 163-174.
[4] Robert SS, Jun A, Chun FR, et al. Human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 delivery protests against cardiac. remodeling and reduces oxidative stres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Life Sei,2005,76: 2457-2471.
[5] Eeng L, Erhe G, Ling T, et al. Critical timing of L-arginine treatment in post-ischemic myocardial apoptosis-role of eNOS isoform.. Cardiovasc Res, 2004, 62:568-577.
[6] Mann DL. Recent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in the failing heart. Heart Fail Rev. 2001, 6(2):71-80.
篇8
關鍵詞:程序性權利;高校;學生;法律關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57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校作為依法治國的一部分,是教育領域法治實踐和法治創新的重要環節。當前加強校園法治建設,要求我們一方面處理好學校內部各種法律關系,為依法治校提供良好的法律依據;另一方面在執行學校管理和服務政能的同時,依法保障學生的合法權利。
縱觀近年來在教育領域頻繁發生的法律案件,高校與學生之間關于學位授予、學籍管理、處理決定方面的管理糾紛和侵權損害賠償糾紛最為集中。法律爭議直接反映著權利義務配置的分歧,而權利義務歸根結底又是法律關系的內容。從司法實踐的結果來看,不難發現兩大類型糾紛爭議的本質核心問題――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已經直接影響到高校教育管理體制的正常運轉和學生合法權利的保障,因此必須厘清并正確定位。
1 高校學生程序性權利保障中存在的問題
與實體性權利相對,高校學生的程序性權利是指在高校管理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方式、手段、步驟來保障其自身受教育權、隱私權、人格權、財產權等實體性權利的權利。具體到高校管理過程來說,學生的程序性權利主要體現在學生擁有的正當程序保障權,這一保障權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為程序進行中的權利,即當學校做出與學生權益相關特別是不利行為(如退學、處分)時,學生享有的陳述和申辯的權利,要求學校告知不利行為的事實、理由和依據以及事后申訴等事項,如參與權、知情權、陳述申辯權、聽證權。另一方面為事后救濟權利,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58條至第64條系統規定了學校對學生做出處分決定后學生的救濟方式,直接保護了學生的申訴權和權。
盡管有相關規定對學生程序性權利提供了保障路徑,但實施中仍面臨諸多問題。
1.1 程序性權利界定模糊
從現行法律來看,程序性權利的內涵和外延并未明確規定,尤其是對學校作出處理決定時,學生行使程序性權利的具體程序當前沒有任何法律進行規范;從理論研究層面來看,雖然關于高校學生權利與校生糾紛救濟的研究已達到了相對完善的地步,但對法規和高等學校校紀校規等實體性規范關于何為程序性權利、如何保障程序性權利的推進效果不佳。
1.2 現行保障程序性權利的規定可操作性不強
“聽取學生或其人的陳述、申辯”、“學生可以提出書面申訴”的規定雖然為學生在校期間行使權利指明了方向,但是寥寥數語也帶來了使用過程的困難。以參與權為例,高校依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授權制定程序性權利具體操作規范,高校校紀校規制定原本應遵循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和公布、備案等一系列程序。但絕大多數現實情況是學生被動接受學校公布后的操作規范,毫無參與權可言。
2 校生法律關系的界定對保障學生程序性權利的重要性
程序性權利的出現,往往因為學生在高校管理過程中實體性權利被侵害,高校管理與學生權益之間出現沖突,而沖突的解決必須依賴于雙方法律地位和法律關系即權利義務配置的界定。
2.1 界定校生法律關系是學生行使程序性權利的前提
承認高校與學生之間存在不同的法律關系,意味著學生可以依據不同的法律規范行使程序性權利。從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等案例可以發現,高校對于管理權的行使并非全部都可以納入到司法審查的范圍,應當具體分析法律行為的性質和當中的權利義務關系,才能區分高校的“自主管理”和“行政管理”。
只有厘清高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才能真正保障學生面對學校處理決定時能夠正確行使程序性權利。當前,特別權力關系、教育法律關系、監護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雙重法律關系等關于高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理論,主要是根據高校與學生法律地位的不同,在平等或隸屬或復雜的法律地位基礎上,高校和學生的權利義務配置不同這一核心內容直接決定了高校管理者行使權利(權力)的基本原則不同。如民事法律關系下高校應當堅持誠實信用原則、平等公平原則、等價有償原則;行政法律關系原則下高校處理學生關系時應當堅持合法性原則、合理性原則、正當程序原則、信賴保護原則等。
2.2 明確高校與學生的法律地位是界定校生法律關系的前提
高校與學生之間不同的法律地位,決定了不同的權利義務配置,影響到雙方產生爭端時的不同處理機制,對學生程序性權利保障非常重要。從法理學角度來講,根據法律主體地位的不同,可將法律關系分為平權型法律關系、隸屬型法律關系,這些關系應用在高校與學生之間則具體表現為民事法律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因此,明_高校與學生的法律地位是界定法律關系的前提。
2.2.1 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
我國《教育法》將學生定義為“受教育者”,即學校教育和管理的對象,反映出法律對學生尤其是高校學生作為高校重要成員的忽視。一味將學生界定為被管理者就等于無形中擴大了高?!靶姓黧w”的影響力。因為在隸屬心理的作用下,學生即使受教育權或學習權受到制約和侵犯,也難以突破龐大復雜的高校處理程序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在法國、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學生被定位為“公共服務的用戶”,高等教育是公共服務,高等學校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正如德國《大學基準法》第36條規定,“注冊之學生是高等學校的成員之一?!北砻髁藢W生作為教育活動主體的重視。學生是學校不可或缺的成員,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參與者,在學校的重大事項上擁有發言權,尤其在涉及學生利益的重大問題上應該給予學生參與決策的權利。
2.2.2 高等學校應定位為公務法人
根據我國《教育法》第31條,我國的高等學校被定位為事業單位法人,承認了高校是法律上的權利義務承受者。然而近年來校生訴訟的司法實踐已經承認了高校作為“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行政主體地位――高校享有招生權、學籍管理權、獎懲權、頒發學業證書權,具有明顯的強制性、單方意志性和較大的自由裁量性,體現了行政權的基本特征。在大陸法系的德國,高校被定位為“公務法人”,具有法人和行政主體的雙重屬性,以此解決高校法律地位的困擾。
3 多元化的校生法律關系的構建
明確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高等學校是公務法人,有利于構建科學合理的法律關系,從而保障學生程序性權利的有效實施。結合當前實際,應當構建以憲法法律關系為基礎,行政法律關系為主、民事法律關系為輔的多元化法律關系。
3.1 多元化校生法律關系的法理基礎和價值體現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在管理、招生、教學、科研、就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伴隨而來的是高校或以民事訴訟的被告身份,或以行政訴訟的被告身份在法庭上迎來學生的質問。司法實踐的發展要求明確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為此類訴訟奠定法理基礎。建立多元化校生間法律關系的法理依據主要在于憲法、民法、行政法的相關原理。
第一,基于憲法原理,受教育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稇椃ā返?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痹撘幎ㄊ故芙逃龣喑蔀楣竦幕緳嗬?,是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憲法理論,學生作為公民同樣是基本權利的主體,學校包括高等學校負有尊重學生基本權利的義務。學生不僅在學校具有積極能動的權利,同時也具有防御學校侵犯其基本權利的權利。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權利屬性,決定了高校與學生之間基于受教育權而發生的憲法法律關系存在。
第二,基于行政法學上的“平衡論”原理,根據羅豪才教授行政法“平衡理論”的觀點,該“平衡”是指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在總體上應當是趨于平衡的,權力與權利之間的平衡在行政程序法律關系中通過不斷擴大行政相對方的參與權來實現。行政法的發展過程就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方權利義務從不平衡到平衡的過程。平衡論與高校與學生的行政法律關系之契合,在于強調了行政相對方的權利,尤其是參與權。鑒于高校擁有類似而不等同于行政權力性質的管理權,其高等教育的公益屬性要求高校在管理過程中既要利用行政權力的強制性、機動性,又要控制隨意性。高校與學生的行政法律關系正是體現了兼顧高校權力與學生權利、兼顧效率與公正、兼顧公共利益與個體私益的平衡。誠然,高校作為公務法人,其主要職責是實施高等教育,實現公共利益,但也需要考慮學生利益,基于平衡論基礎上的行政法律關系滿足了這樣的制度需求,并通過在程序上擴大相對人即學生的參與權來實現公權與私權的平衡。
第三,基于民法學上的“契約理論”,契約體現了社會成員的同意和正義要素,“所有的社會合作都經由契約來治理,而不是通過命令來治理的。個人是獨立自主的,每個人決定有關自己的全部事務。”在契約理論的基礎上,社會成員的平等和自治被放在了較高的位置,高校所享有的來自法律授權的管理權應當通過民主的程序制定的規章,并由高校本身和學生共同遵守,來實現部分管理權的讓渡,民主和平等本身就是產生權威的一種機制。我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為高校行使自治權提供法律依據,《侵權責任法》、《合同法》等法律為學生保障自身權利提供了法律依據。
校園中的各項法律行為綜合了行政色彩與平等之義,既強調學校的行政權力,又突出權力與權利的平衡,是高校與學生多元化法律關系的體現。
3.2 構建多元化的校生法律關系
3.2.1 以憲法法律關系為基礎
以憲法為基礎法律關系是保障人權的要求。以憲法為基礎的法律關系,應當考慮學生作為受教育權的主體所享有的程序性權利,將學生的法律地位定位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是高校不可或缺的成員,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參與者,在學校的重大事項上擁有發言權,尤其在關于學生利益的重大問題應該給予學生參與決策的權利。
此外,高校作為依法治校的主體,應當樹立憲法權威,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創新。具體表現為:首先,處理好高校、教師、學生三者關系。學校與師生之間形成的憲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是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據,在學生糾紛處理、教師糾紛等方面,高校應充分尊重憲法和法律,依法辦理。其次,為實現公民的受教育權,高校應當代表國家充分尊重并保障學生的這一基本權利。高校確立、變更、消除學生的基本權利必須依據法律規定,經過法定程序,不得隨意限制、剝奪;國家應完善以憲法為指導的一系列教育行政法律體系,與《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相輔相成,有步驟地推進《學校法》的制定,在規范高校內部外部權力結構方面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規范。
3.2.2 以行政法律關系為主
從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來看,一方面,為維護教學秩序、保障學校運轉,高校會采取行政管理措施,使得高校具有了行政權力能力。按照主流觀點,高校作為公法人的角色已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接納,在行政管理的過程即參與行政法律關系的過程,因而具有行政主體的特征。另一方面,高校行使行政管理過程中,學生的權利與高校的義務相互參照相互對應,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對象和參與人,使得學生符合行政相對人的特征。
從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來看,高校行政管理的具體形式主要體現在學籍管理、學位授予、教學管理、獎勵和處分。在這些行政管理過程中如何切實保證學生程序性權利非常重要。例如,學籍管理行中有些事項涉及學生身份資格的設定(或存續)、變更與終止,如休學與復學、轉學、退學,應受行政法治原則的支配,勢必無法保障學生的陳述權、申辯權和權。所以,為了更好地保護學生的利益,允許學生通過行政法的渠道獲得救濟。再如,對學生實施獎勵和處分是高校行使行政管理權的重要內容?!镀胀ǜ叩葘W校學生管理規定》設專章進行了規定,具體包括高校做出處理決定的程序和學生異議后申訴權的行使。處分對學生的影響更大,因而處分權必須受到嚴格限制。
3.2.3 以民事法律關系為輔
民事法律關系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其主要特征體現在雙方的法律地位平等。就高校和學生而言,不可否認雙方具有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特征。作為承擔高等教育職責的高校,其民事領域的權利當主要包括:開展科學研究,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舉辦者提供的財產、國家財政性資助、受捐贈財產,變更名稱、類別和其他重要事項。高校學生的民事權利除了在校期間享有財產權和人身權之外,具體還包括參加社會服務和勤工助學活動,申獎學金助學金貸學金的權利等等。當高校侵犯了學生的財產權和人身權,學生可依據相關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對學校提起民事訴訟。
處理高等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時,客觀上居于強者或優勢地位的高校一方應該明確在這些領域里與學生之間是處于平等法律地位,不要發生法律角色錯位,把本應屬于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混同于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之中。
參考文獻
[1]章劍生.現代行政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勞凱聲.中國教育法制評論(第11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3]彭俊.中國公立高校校生糾紛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4]余雅風.學生權利與義務[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5]蘇林琴.行政契約:中國高校與學生新型法律關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篇9
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2003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規定,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三年共計15學分,占總必修學分116分的12.9%,但其中并沒有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學分認定的具體的、操作層面的規定,我們進行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的研究嘗試。
一、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的作用
通過科學、客觀、公正的認定研究性學習學分,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個性化的發展;引導學生過程與結果并重;有助于學生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培養科學素養;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和科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成果學分認定的主體
由誰來對研究性學習進行學分認定,認定的主體由學生個人、學習小組組長、班主任、輔導教師、課題組負責人(同一個研究性題目的學習小組組長),分別按照評價標準評價等級。評價等級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三、研究性學習成果學分認定主體的作用
通過細化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學分認定,便于更加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真正反映出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態度、能力、參與情況、完成情況。不僅能使學生本人對自身學習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態度與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反思及收獲、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中的作為等方面有更加清楚的認識,也可以通過學生小組評價、班主任評價、輔導教師評價、課題組評價等方面從側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小組其他同學的合作能力、團隊精神,對小組研究性學習或合作學習的參與程度,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作貢獻等;能體現出學生是否敢于質疑和提出問題,是否有勇于探究或創新精神;反映出學生解答課堂問題、完成作業、實驗操作的規范程度、實驗及實驗報告等情況。
四、研究性學習成果學分認定評價標準
1.優秀
有明確的選題目的,有完整的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參加了開題、結題,研究性成果真實,結論可靠,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良好
有明確的選題目的,有比較完整的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參加了開題、結題,研究性成果真實,結論可靠,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合格
有選題目的,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不夠完整,參加了開題、結題,有研究性成果(結論)。
4.不合格
有研究性題目,沒有完整的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沒有參加開題、結題,沒有形成研究性成果(結論)。
五、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評價
1.個人評價
對自己研究性學習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態度與主動參與的程度、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及團隊精神,敢于質疑和提出問題,勇于探索或有創新精神,實驗操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學習后的收獲和反思等方面做出自我評價。
2.學生小組評價
以日常授課時的學習小組為單位,對本小組內各成員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與小組其他同學的合作精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應用程度、對小組探究學習或合作學習所作的貢獻等方面相互作出評價,由組長評定等級。
3.班主任評價
班主任、課代表和學習小組組長對該成員在研究性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對所承擔工作的完成情況、與小組其他同學的合作精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應用程度、對小組探究學習或合作學習所作的貢獻等方面作出評價,最后由班主任評定等級。
4.輔導教師評價
輔導教師根據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合作、團隊精神,敢于質疑和提出問題,勇于探索或有創新精神,解答課堂問題,實驗操作的規范程度,完成作業,實驗及實驗報告等情況作出評價,由輔導教師評定等級。
5.課題組評價
研究性課題以同班或同一類課題或同一老師指導的學生建立QQ群,老師、學生在群內互相交流指導、共享群內資源、提交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評價研究性學習成果,開辟新的學習展示交流評價途徑,由課題負責人評定等級。
六、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
考慮到學生在高三進行高考復習,時間緊張,我們用高一、高二兩年四個學期的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每學期完成一個研究性課題的研究,第一個研究性課題占3個學分(考慮到學生初次進行研究性學習,各方面不太熟悉),剩下的三個研究性課題每個占4學分,共計15學分。
1.研究性課題學分認定
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交流后,學生個人、學習小組組長、班主任、輔導教師、課題組負責人按照評價標準進行評價,評價主體至少有三個評價都在合格等次及以上的,認定該研究性學習成果獲得該學段的學分,計4分(第一個課題計3分),反之,按照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至少有三個評價為不合格,該成果計2分,建議學生重新選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或按照要求重做該課題。
2.獲獎研究性成果學分認定
高中學習期間研究性學習成果獲得教育部門主管的各類比賽的獎勵,或研究的成果被縣級以上政府部門采用,或各種競賽獲獎的作品如科技創新大賽、影像節大賽、多媒體大獎賽、中小學電腦大賽等獲縣級以上獎勵的作品的主持學生及參與學生,或發表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作品,憑獲獎證書或發表作品原件,直接獲得該學段的研究性學習學分。
總之,通過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便于更加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更加翔實、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態度、能力、參與情況、完成情況,也便于指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有效地幫助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教基\[2003\]6號.2001.
篇10
〔中圖分類號〕 G42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58—01
研究性學習已被明確納入必修課,但由于觀念、方法、師資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師生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還很模糊。筆者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和對我省高中課改調研資料的學習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點自己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
一、研究性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學習活動
從結構上看,“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偏正短語,形式是探究,實質是學習。雖然學者們對研究性學習有多種理解,但作為中學課程,研究性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學習活動。它旨在讓學生學習探究的方法,經歷探究的過程,通過對探究過程的體驗,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和情感體驗,并以研究過程為依托獲取知識,提高探究能力。要認識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還要認識到研究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還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探究活動。究其特點而言,可以概括為“三個重視”:重視研究的過程,重視實踐,重視經驗。
研究性學習有別于科學研究,科學研究重在“研究”,其價值體現在研究結果上。而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習”,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學生所經歷的探究過程和在探究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經驗上。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走出課堂和教材,走進社會,走進自然,在真實的生活情境和社會情境中通過調查、考查、訪問、測量、實驗等活動收集材料與信息,收獲最直接的經驗。
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三個階段
研究性學致分為三個階段: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總結反思階段。
1.在問題情境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確定探究課題,制訂活動方案。對于一名高一新生來說,對研究性學習還很困惑,學校教研部門應通過專題講座進行培訓,通過優秀案例和典型問題幫助他們認識課程目標。而本階段的核心是確定探究課題,先是學校課程委員會要提供若干活動主題或課題供學生選擇參考,學生經過思考參考選題后,還可以自己提出課題,然后學校課程委員會再對所有的課題進行篩選和審核,最后由學生和指導教師協商確定小組課題。課題確定后,探究小組就要著手制訂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認真填寫《課程探究方案表》。
2.在實踐體驗階段,要特別注重學生主體的參與性,“實踐”和“體驗”已經說明了探究主體的不可取代性。學習是學生進行腦力勞動的過程,是探究性活動,其核心是思考,即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教師的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和記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動機。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是一種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高效模式。研究小組要按照探究方案,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資料,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和歸納資料,并判斷信息價值。在本階段一定要做好課題探究的管理工作,學生不熟悉研究性學習,難免在研究過程中出現偏離主題的現象,加強過程管理就可以保障探究的可控性。教師要指導學生記錄課題探究過程中的認識、體驗與反思,探究過程也是一個記錄的過程,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對學生以后從事探究工作大有好處。
3.在總結反思階段,研究小組要將經過實踐、探索所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書面材料。課題成果的展現形式可以是小報告、小論文、小設計、小發明等。在對成果進行交流、評價時,要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自評、互評,要體現形成性評價的特點,強調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反思、發展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展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氣氛。本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完成規范的結題報告,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和小組間的互評,在增強自信、凝聚團隊精神的同時也要學會欣賞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