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格言范文

時間:2023-04-11 12:5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愛國格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愛國格言

篇1

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

只有熱愛祖國,痛心祖國所受的嚴重苦難,憎恨敵人,這才給了我們參加斗爭和取得勝利的力量。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

愛國心再和對敵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來只有這樣的愛國心才能導向勝利。奧斯特洛夫斯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當《國歌》響起時。

朋友,每當震憾人心的《國歌》響起時,你感覺如何?我每每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是的,我們是“不愿做奴隸”的民族,我們是“萬眾一心”的民族,我們是敢于“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民族。正因為是這樣的民族,即使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屈服,而且毅然接受了強敵的挑戰。《國歌》不正是中華民族發出的吼聲、前進的號角嗎?

《國歌》不僅記錄著中國人民英勇的戰斗歷程,今天它仍雄渾豪放,氣勢磅礴,使人振奮,促人向上。

同學們,不知你們是否覺察到許多老同志聽到它,仿佛看到了那彌漫的硝煙、閃光的戰刀,聽到隆隆的炮聲、雄壯的號音,似乎又回到了那殺聲陳陳的戰場,體驗到同志間同生共死的階級友愛和民族感情,促使它們百倍努力,繼續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忘我工作,在有生之年,多為國家作貢獻。

海外同胞聽到它,就像游子聽到母親的如喚一樣,感到格外親切,無限幸福。他們中有的不惜拋棄優越的生活環境,踏上歸途,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把自已的知識和力量獻給祖國四化的偉大事業。有的雖生在海外,卻時時關心祖國的前途,為祖國的建設籌備資金,廣泛宣傳祖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廣大青少年朋友,在《國歌》的熏陶下,對那些勇猛沖殺和不怕犧牲的革命前輩,無不更加崇敬;對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無不更加珍惜;對經過戰爭洗禮的偉大祖國,無不更加熱愛。更重要的是《國歌》喚醒我們重溫歷史教訓。國家貧窮落后,是要被帝國主義欺侮的,是要挨打的,這就促使我們青少年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盡

快徹底改變祖國落后面貌,迎接世界的挑戰。

我們不能忘記用血換來的教訓,我們的先輩在最危險的時候,用血筑成的長城。而今,我們就要像先輩那樣,毅然接受挑戰,毅然擔負起振興中華的大業,不自嘆,不自哀,奮發圖強,貢獻一切。蔣筑英,羅建夫,修瑞娟,馬勝利就是我們的榜樣,“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就是我們滿負荷學習的口號。

中國能否強大?中華能否崛起?最終將取決于我們能否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炮火前進”的團結精神、進取精神和犧牲精神。只有如此,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才能以強大的姿態邁入世界先進之列。擁有世界上最有才干的人民和豐富的天然資源的中國,才會成為世界上最文明、最發達的國家!我們需要這樣的國家!

前進,不甘落后的人們!

篇3

一、做好革命歷史陳列館的陳列工作

當前社會經濟技術快速發展,革命陳列館也實現了一定的建設與發展,陳列展覽也不斷創新發展,陳列的形式更具特色,吸引了很多參觀者,成為愛國主義的重要教育基地。革命歷史陳列館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應努力提高陳列的品位,革命歷史陳列館中陳列的內容應是科學準確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陳列館工作人員應積極尋找和收集相關的革命歷史資料,在陳列的編排上要突出重點以及地方特色。我國的革命歷史是涉及范圍比較廣、跨度比較大,革命歷史陳列館的每一件陳列物品都是經得起推敲的[1]。革命歷史陳列館應不斷創新陳列的形式與內容,結合視聽效果,促進設計的科學立體,利用現代化的手段,給參觀者以親身的體驗。陳列館的實物應是真實的,具有一定價值的,要對革命歷史陳列館的實物進行細致的鑒定,并保證其完整性,通過各種手段征集革命歷史實物,對于比較難征集到的革命實物,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進行再現,給參觀者真實的印象。

二、提高隊伍的素質能力

革命歷史陳列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是宣教者進行宣講,他們將參觀者與革命歷史陳列館有效地聯系起來,進行教育宣講、引導等工作,在陳列館的愛國主義教育中,能否引起參觀者的共鳴以及震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宣講人員,因此革命歷史陳列館應加強對宣教隊伍的培訓力度,提高宣教人員的政治理念與素質,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積極、堅定的理想信念,能夠帶動參觀者,引起共鳴,[2]使愛國主義教育深入人心。同時宣教人員要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革命歷史陳列館中陳列展示著各種革命戰爭等相關的文化藝術,因此宣教人員需要強化自己的文化知識,以滿足愛國主義不斷發展的實際需要。此外,宣教人員要充分了解陳列館中陳列的內容,運用科學的語言以及講解技巧為參觀者進行科學合理的講解,促進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的實現。

三、做好編研工作,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

革命歷史陳列館應積極加強愛國主義陳列館教育素材的編研工作,對現有的教育素材進行再挖掘,再編研,從新的角度進行思考和研究,給予愛國主義教育以時代的意義。同時對于征集到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應做好去粗取精的工作,對陳列館的內容進行不斷的升級,將具有特色的、重要的內容加入到陳列館的展覽內容中,使陳列館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得以豐富。將已經成形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進行宣傳,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將革命歷史陳列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交流中心。

四、強化革命歷史陳列館的服務

革命歷史陳列館是為參觀者服務的,應樹立全新的服務理念,做好參觀者的服務工作,使參觀者體會到愛國主義教育。做好服務設施的建設工作,革命歷史陳列館應有場館設施、陳列以及影視播音等服務,同時建立參觀者的信息咨詢以及服務中心,為參觀者提供優質的服務。陳列館外要建設好綠地、停車場等,使參觀者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強化配套設施的完善,從參觀者的實際需求出發,滿足參觀者的不同需求,設置輪椅、藥品、雨具、中英文的導覽器,[3]從而滿足不同參觀者的實際需要。宣教者還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小品、舞蹈、短劇等,給予參觀者精神以及藝術上的享受,使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強化愛國主義的教育效果。

五、積極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新時期,革命歷史陳列館應積極做好創新工作,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順利開展。首先應創新教育工作理念,當前人們的物質以及精神生活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人們的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需要正確的政治思想理論以及道德進行引導和規范,革命歷史陳列館應明確自身的責任感,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進行科學、規范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創新教育宣教方式,革命歷史陳列館可以組織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將愛國主義送進校園、企業單位等,開展紅色旅游,實現愛國主義的教育效果。

六、結語

篇4

黃河清:《藝術實踐》是我翻譯的一本比較早的書,1986年出版的。原版是法語,它論述塔皮埃斯的實踐、革命以及如何反抗等等,提倡現代藝術所謂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批判當時弗朗克所謂的專制。當時并不知道一些具體的環節,現在看來,塔皮埃斯是國際當代藝術培養的一個西班牙抽象藝術的代表。莫名其妙在西方參加一些活動,包括威尼斯雙年展。他的情況類似于中國的趙無極,他們的藝術不可否認,但是他們的路徑必須深思。對比趙無極和塔皮埃斯,一個是西班牙人,一個是中國人,同樣都受到西方當代藝術界的追捧。World Art:您說他可以和中國的趙無極相比,是說趙無極其實也是那段時間作出來的一個藝術家?

黃河清:我也在想,趙無極后來為什么突然轉到抽象。那是當時的“革命形勢”需要,畫寫實基本沒有什么前途,大家都是在畫抽象。他們很聰明地順應了潮流,成功地轉向抽象藝術。當時還有一個法國寫實畫家斯塔爾,他向抽象藝術轉換沒有成功就絕望自殺了。

World Art:我們國內對這些歷史背景了解不深,大部分都是經過傳聞了解。都認為他是在西班牙繼畢加索之后最偉大的一位藝術家。

黃河清:假如劃分一個歷史背景來看,也就變得很好理解。當時西班牙是封閉的,塔皮埃斯一個人走出來并代表了西班牙,畢竟他是離開了西班牙,而不是在西班牙國內獲得成功。就像趙無極一樣離開了中國,在法國獲得了成功。是這樣一個背景,當時國際當代藝術的背景就是推動抽象藝術。World Art:跟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有不約而同之處,也算是加入了這個陣營。黃河清:對,因為抽表是50年代末70年代初成型的,整個50年代就在大西洋兩岸推行抽象藝術。

World Art:我也看到一些資料,看到他六十年代跟德庫寧、馬塞維爾、霍夫曼那些人開始結識,后來也參加類似德國卡塞爾文獻展的展覽。

篇5

    

     當代中國對體育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個大轉折的時代,“每當社會發展和社會思想處于大轉變的關頭,所有的一切思想和學術研究便被轉換為文化研究,因為文化研究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總體性的研究和最基礎的研究深度” 。

     在世紀之交,全球體育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一體化、多元化”的趨勢,這里的“一體”指的是諸如奧林匹克運動會之類的全球性體育盛會,“多元”則是每個國家/民族體育各自的特色。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學者們試圖從文化學的視角探索體育與文化的關系,更深層次地認識千差萬別的體育現象,如體育道德、體育行為、體育風尚、體育精神、體育價值等。這些與體育有關的文化現象與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關系密切,個人的體育價值的實現更是關系到全民健身的有效實施。因而,從文化學的視野運用社會、歷史的方法來研究體育既是社會轉型的要求,也是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筆者在對體育文化的觀察和研究中發現,當前關于中國體育文化的研究已經在許多相關領域中展開了討論,但是研究者們對于體育文化研究的對象、方法及理論體系的構建等問題存在著較多不同的學術觀點,不少地方仍處于模糊的邊緣狀態。更主要的是,對于這一研究的整體現狀還缺少較為準確的把握,為了穿過這些紛繁的現象,透視中國的體育文化研究,本文在“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CJFD)中選取1994年以來關于與體育文化相關的研究文章作為量化分析的文本,在歷史回顧與觀點分析的基礎上,對中國體育文化研究現狀進行歸納總結。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找出當前中國體育文化研究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夠對我國體育文化研究的發展有所幫助。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研究已成為一個跨學科、跨地域的交叉研究的重要領域。隨著全球化浪潮的不斷推進,高新科技特別是信息與媒體技術得到巨大的發展,世界經濟、政治一體化的格局已然顯現。在這一背景之下,文化的發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認識到本民族的文化對于自身繁衍生息的重大意義。許多學者斷定未來世界的競爭將演變為“文化力的競爭” 。

    

     第一節 文化學研究與中國體育學研究的對接

    

     中國正處于歷時性轉折的重要時刻,社會文化也發生著重大的變革,這一宏觀的社會語境對各個社會學科的文化理論與研究實踐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作為文理兼容的一個研究領域,體育學自然面臨著如何應對當代文化變革的新課題。本節試圖從文化及文化研究的態勢入手,分析文化學與體育學對接即體育文化研究的學科背景。

    

     一、我們該如何理解“文化”

     至于“文化”的概念,至今仍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一個難題。在著名的泰勒定義 之后,眾多不同的文化定義相繼提出,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已有200多種。

     中國古籍中的“文化”一詞最早見于《周禮》“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漢劉向的《說苑》中也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誅”的話,主要指文治教化,與“武功”相對應。在西方,“文化”一詞主要源自拉丁語的“Cultura”,意思是“與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對的,通過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出來的事物” 。

     現代意義上的“文化”概念肇始于文藝復興時期,康德、席勒和黑格爾都各自從道德、美學及哲學領域對文化進行過理性的思索,但關于真正明確的“文化”定義,所有的研究者都會不約而同的引用19世紀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E•B•Taylor)的提法:“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從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

     其實,泰勒定義是一種狹義的文化定義,它側重于將文化定義在上層建筑的范疇之類。而梁啟超在《什么是文化》中所說的:“文化者,人類心能鎖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 則是對中國學術界中影響較大的“大文化”即廣義的文化定義。

     泰勒與梁啟超的定義分別從描述與歸納兩個角度對文化的內涵進行了界定,細想一下,文化其實無所不包,只要是與“人”相關的事物,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可以劃歸文化的范疇。這里,我們可以借用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張岱年的一段話進行簡明的闡釋:“文化或文明,是人類努力創造的結果之總和。由自然的演化而有人類,人類與自然之間卻又存在矛盾。人類為了維持和提高其生活,必與自然斗爭。在這斗爭過程中,便逐漸創造了文化。斗爭必由勞動,且必由集體的勞動,斗爭的結果便改造了自然,同時亦改變了人類自身。”

     本文傾向于贊同《中國文化概論••緒論》中的定義:“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于文化”,換言之,“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二、體育學研究與文化學研究相互對接的學科背景

     在知識經濟的現展中,具有五千年輝煌歷史的中華文化恰恰是我國最為豐富和獨特的資源之一,日漸融入世界文化格局的中國文化也處在轉折的歷史關口。總結、概括、研究當前的文化轉型,對于未來中國文化的健康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現實與學科意義。隨著學術界對文化資源的配置與盤活問題的深入探討,中國的文化研究也相應地呈現出以下態勢:

     一方面,文化研究逐漸發展為跨學科的研究,許多邊緣學科應運而生。以往的人文社會科學受到西方近代學科分類的影響,分工分科過細,各學科之間壁壘森嚴;文化研究要求打破各學科之間的固有界限,甚至打破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界限,進行綜合研究、交叉研究和比較研究,這既是文化研究本身的需要,也為學術語言的豐富開辟了道路。

     另一方面,文化研究也在努力改變先前的純理論化、思辯化的研究,追求實證化、社會化乃至量化的方式,突破學理層面的反復論爭,將自然科學的一些研究方法引入社會科學。

    

     上述態勢影響著眾多學科的研究格局與研究實踐,體育學自然也在其中。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體育科學偏重于運用生物科學理論(主要是人體生理學、人體解剖學)和教育學理論來研究體育運動。前者屬于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后者雖屬于社會科學研究范圍,但視角過于狹窄和單一。把現代體育僅僅視為一種教育現象,已經落后于時代和體育運動的現實,無法深刻全面的對種種現象和相關問題做出科學的解釋。

     隨著體育運動與體育事業的飛速發展,體育科學積極的引入社會科學的各學科理論,從過去僅僅從生物學、教育學研究體育,發展為運用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傳播學等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體育運動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立體、綜合研究,體育科學也發展成為多學科的知識體系。

    

    

     第二節 中國體育文化研究的流變歷程

     一、文化研究的引入是中國體育學界發展的必然趨勢

     按照社會學的觀點,“多種文化結構可以并存,并且是被社會行動者不均勻地進行社會性分配和重組的”。 體育的發展也要同社會大文化的發展相一致。

     1. 體育理論研究關注體育與社會的關系問題

     如上文所說,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體育理論界突破了原有的“體育理論”(包括體育的目的、任務、制度、手段以及體育鍛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的基本理論和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的組織和方法等)框架,把體育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社會語境中,拓寬了研究視域。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體育在社會中的地位日漸凸顯,與體育有關的文化現象與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個人的體育價值關系到全民健身是否有效實施。因而,體育越來越傾向于對體育與社會環境之間雙向關系的研究,特別重視從文化學的視角探索體育與文化的關系,如體育道德、體育行為、體育風尚、體育精神、體育價值等。研究體育文化不僅是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之一。

    

     2.“文化熱”潮流的具體體現

     黨的以來,中國出現了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伴隨著經濟、政治改革的要求,思想文化領域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了關于文化討論的大熱潮,當時即被稱為“文化熱”。許多類型的文化研究也隨之伴生,興盛一時,例如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旅游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這一時期的文化研究并不限于精英文化的范圍,而是擴展到大眾文化領域,“文化”一詞也不再是少數精英學者們的專利。我國的體育文化研究便在這股熱潮的具體體現之一。

    

    

     3. 全球化趨勢要求中國體育研究與世界體育研究的接軌

     早在二十世紀中葉,對于從文化社會學的視角研究體育與文化社會的關系的問題,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學者就取得了一定成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體育社科界開始重視加強國際間的交流,積極組織、參與各種國際學術會議,如奧運會科學大會、國際體育社會委員會(ICSS) 等。目的是通過廣泛的國際交流,在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體育文化理論體系,擴大中國體育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影響,提高了我國體育社會科學在國際科學論壇中的地位。

    

     二、中國體育文化研究的主要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文化研究總體上呈現出上升態勢,其具體發展科分為三個階段:

     1. 引入期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從文化學的視角來審視中國體育,引起了一些社會工作者和體育界一些從事理論研究的有識之士的極大興趣。馮之浚、高爾泰、金大陸、鄭也夫等社會科學界的學者在體育報刊上撰文、在體育文化討論會上發言,與同時期的體育界研究者程志理、解毅飛、郝勤、張爭鳴等附和,推動了中國體育文化研究的興起。

     八十年代后期,一批經歷過社會科學正規訓練的中青年人進入體育界并逐步成為體育文化研究的主力,不斷取得重要成果。與此同時,一些體育期刊雜志也開辦了體育文化研究專欄。除了江蘇省的《體育與科學》雜志的“體育文化研究”欄目外,國家體委的《體育文史》、《體育論壇》雜志也是體育文化研究的主要陣地。此外,陜西省的《體育世界》雜志和北京市的《五環》雜志也一度重視體育的文化品味。

     除了著作以外,舉行體育文化研討會也是我國體育文化研究和宣傳的主要方式。1996年成都體育學院成功地舉辦了一屆全國體育與文化學術討論會,與會期間有不少有關體育文化方面的學術論文或以專題的形式進行討論,或以墻報的方式進行學術交流。在那之后的三年里,出現了一場小范圍的體育文化研究熱潮,相繼在報刊上發表了100篇左右的有關體育文化研究的文章。

     這一時期多數學者就“體育是不是文化”這一問題已達成共識,普遍的觀點認為:體育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產物,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

    

     2. 蕭條期

     二十世紀90年代初期,由于受社會政治的影響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人們對文化研究陷入“熱潮”之后的“冷卻”,體育文化研究也呈現出比較蕭條的景象。多數體育科普雜志的興趣從較注重文化品位轉向宣傳足球、籃球等比較容易吸引讀者的內容。當初以全面宣傳體育為辦刊宗旨的刊物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體育文化宣傳的責任心。

     在有關體育文化研究的文章在報刊雜志中日趨減少時,“弘揚人類崇高體育精神、宣揚體育的文化價值”幾乎成了一句空話。所幸的是在人們對體育文化的宣傳失去激情后,一些有關體育文化研究的著作卻橫空出世。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關于體育文化研究的著作包括曠文楠主編的《中國武術文化概論》,胡小明主編的《體育人類學》,以及盧元鎮主編的《體育的社會文化審視》等。這些專著已開始從文化學的視角來審視體育學研究,其中體現了作者對體育文化內涵及外延的把握和對體育現象的哲學認識,但在體育文化理論體系構建方面卻一直存在重大的爭議,并未達成共識。

    

     3. 發展期

     90年代后期,我國政府首次明確地將文化放在與經濟、政治同等重要的地位來進行宏觀構架,重新認識了關于“文化生產力”的價值論斷,中國又呈現出“文化研究熱”的繁榮景象。

     有關體育文化的研究內容相應增多,僅體育文化的定義就出現了數十余種提法,并已逐漸走到學科建設的意義上來,對體育文化理論體系的研究初現端倪,一些體育文化研究的著作相繼出現,如聞昊主編的《體育文化學概論》、易劍東主編的《體育文化學》、伍曉軍主編的《體育文化學》。此外,體育文化的研究領域也有所擴展,對相關亞文化,如校園體育文化、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西比較體育文化等,研究規模頗為可觀。

    

     從以上三個時期的描述中,可以簡單勾勒出體育文化研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歷程。筆者對體育文化研究歷史回溯的目的在于: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把握當前體育文化的研究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及時解決的可能,使研究主體對體育文化的發展具備更客觀的前瞻。

篇6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第十八險灘――黃公灘。黃公灘地處萬安古城觀瀾門外,距萬安縣城約1公里處(萬安水電站大壩下游),“黃公灘”是18灘最后一灘,也是最險惡的一灘,此灘最深、最奇、最險。古人有《水中石頭記》這樣描繪黃公灘:“石多如牛者、如狗馬者、如龍蛇而獰欲飛走者,如猿而上下其臂,或蹲似啼者,皆激水者聞百里……舟行無不動心,稍不慎則又齒之而碎。”令歷來舟子視為畏途。后將“黃公灘”改為“惶恐灘”的,是大名鼎鼎的坡。1094年,蘇軾被貶謫廣東惠陽,路過萬安,寓于與知津閣,寫下了著名詩篇《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七千里外二毛人, 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勞遠夢,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 積雨浮舟減石鱗。

便合與官充水手, 此生何止略知津。

蘇軾在這里改“黃公”為“惶恐”,其因有二:一是誤聽,因為“黃公”與“惶恐”讀音接近。二是有意,因為只有用“惶恐”,才能準確表達此灘之可怕;只有用“惶恐”才能對上“喜歡”,只有用“惶恐”才能體現詩人此時此刻的處境及心情。因坡而有了惶恐灘之名,從此名揚四海。

古代詩人吳興祚也曾有感而發:“怪石觸舟怯,飛濤驚夢寒。曾問三峽險,不似此行難。”后有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此揮筆寫下千古名句:“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民間亦有流傳:“惶恐灘,鬼門關,十船過灘,九船翻。”其實,圍繞贛江“十八灘”,特別是針對萬安境內的九個險灘,千百年來,已留下眾多詩詞歌賦。如楊萬里的《過皂口》《過百家渡四絕句》,朱熹的《野館》,周敦頤的《香林寺唱和詩》,趙\的《惶恐灘》,文天祥的《過萬安縣》《題凝祥觀》,彭汝礪的《萬安道中》,戴復古的《游五云閣》,郭師元的《云洲》,樂雷發的《金灘》,辛棄疾的《書江西造口壁》,解縉的《過十八灘》《疏源詩》等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灘頭文化。

由于萬安處吉州、虔州(今贛州)之間,為水陸交通要道,因此,歷代特別是宋代,有無數文士騷客,達官要人途徑萬安,過十八灘,或傳經講學,或吟詩作詞,或結朋交友。他們之中,有唐代的張九齡、張籍;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辛棄疾、胡銓、周必大、文天祥、楊萬里、劉辰翁、朱熹、周敦頤、趙\;明代有戴復古、解晉、羅欽順、羅洪先;清代有王士禎、袁枚等,這些人,大都在中國文學、哲學史上有一席之位。因為他們,十八灘文化才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高雅的品位和永恒的魅力。

十八灘文化的主干是十八灘詩詞,載于舊《萬安縣志》的詩詞就有幾百首,其中大部分與十八灘文化有關。這些詩詞,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詠物詩,以描述十八灘及萬安的山水風光為主要內容,其代表作有張籍的《玉山館》、楊萬里的《過皂口》、王士禎的《十八灘三首》以及袁枚的《過萬安縣》等。在唐代著名詩人中,留詩萬安的只有張籍,他的《玉山館》寫得情景交融:

長溪新雨色如泥, 野水陰云盡向西。

楚客天南行漸遠, 山山果樹鷓鴣啼。

在文學史上,楊萬里以高產詩人著稱,在萬安留詩的名人中,楊萬里留詩最多。他的《過皂口》寫得優美自然:

贛石三百里, 春流十八灘。

路從青壁絕, 船到半江寒。

不是春光好, 誰供客子看。

猶頻一尊綠, 并遣百憂寬。

在十八灘詩詞中,對十八灘的險惡之狀描述得最生動形象的,當數王士禎,他的《十八灘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專門描述惶恐灘的:

系舟萬安城, 已聞灘聲惡。

連峰造天關, 疾雷殷地絡。

籬槁師理楫, 直與驚湍薄。

萬山立積鐵, 其下臨大壑。

沈沈蛟龍宮, 神物信所托。

排空紛怪石, 森林奮博攫。

潛虬動鱗甲, 巨刀揚鐔鍔。

地根在何處?坐覺坤軸弱。

悵然念神禹, 封泥此疏鑿。

長年聚群力, 撒旋出寥廓。

三復垂堂言, 遠游亦何樂!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和豐富的修辭方法,把惶恐灘的兇險描述得淋漓盡致。

另一類詩詞,則以抒情為主,這類詩詞數量不多,但質量上佳。這些詩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詩人把十八灘的風光與國家的興亡、人民的安危聯系起來,發思古幽情,抒愛國之豪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中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是這類詩詞中的扛鼎之作,如兩顆恒星光芒四射。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舉南下,從湖北進軍江西。隆裕太后(高宗的伯母)從南昌逃到萬安造口,又從造口逃到虔州(今贛州)。淳熙三年(1176年),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途經造口,懷古嘆今,寫下這首詞,作者懷愛國愛民之情,發出了“中間多少行人淚”、“可憐無數山”的悲憤之聲,“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