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祝福語句范文
時間:2023-03-26 11:01: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陽節的祝福語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飯要吃,禮要送,節日祝福不能少。話要說,情要表,我的真心不能少。重陽到,天氣涼,及時添衣不能少,佳節前,問候到,祝你事業高升,身體也要好。
2. 一品香,三品豪酒爽,五看果實壯,七賞紅葉景,九九重陽節,酒香景更美!重陽節,愿您和您的家人久久相聚。
3. 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飲酒吃重陽糕;朋友,重陽佳節到了,愿你和你的家人健健康康,長長久久。
4. 重陽節到,為你折上六只千紙鶴。分別給它們取名為健康,快樂,美麗,幸福,財富,親情,六六順利。祝重陽節快樂!
5. 重陽節九月九;大家捧杯好酒,祝愿友誼恒久。愿親朋好友:幸福永久,事業成就!祝天下父母:健康長久,快樂久久!盼天下老人:無病無愁,活到九九!
6. 人生是場旅行,總有些難忘的風景;相逢是那樣美妙,相知是那樣美好;工作固然重要,心情也要調好;偶爾發個祝福短信,算是給你重陽問好!
7. 重陽未至,祝福先至,愿您生活喜陽陽,職場收獲成雙,愛情沐浴陽光,幸福總在身邊蕩漾,家庭幸福美滿,身體永遠健康!預祝重陽節快樂!
8. 高山上彌漫著思念,房梁上飄落著祝福,重陽的溫馨在張揚,節日的激情在釋放。我愿化作茱萸重陽糕,給你載來開心健康財富。重陽節快樂!
9. 我有一枝,但愿與你能共。溫馨問候在其中,真心朋友能懂。花干情深義重,花瓣祝福重重。煩惱憂愁去無蹤,幸福健康相送!重陽快樂!
10. 九月初九重陽節,九九思念久久不變。對你的祝福久久不能減低,對你的懷戀久久不能散去,對你的關心久久不能消弭。祝你激情久久幸福久久快樂久久!
11. 重陽登高望遠,保你生活步步高;重陽暢飲美酒,保你日子樂逍遙;重陽觀景賞花,保你容顏如花嬌;重陽接收祝福,保你幸福身旁繞。祝重陽節快樂交好運!
12. 重陽到,短信載著祝福到:送你快樂無煩惱,送你開心別忘掉,送你歡樂燦爛笑。愿無窮無盡的開心快樂力量與你同在!
13. 九九八十一,重陽來做題,九份成功甘露水,九份快樂甘露水,八十一份幸福漿,加上你這個儲藏瓶,百分人生終歸你。
14. 重陽節到了!在這個快樂的節日里!祝愿你:事業豐收,薪水豐收,愛情豐收,歡樂永相隨!
15. 邀你共品九月九的酒,能賞光嗎?重陽節快樂!
16.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17.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18. 九九芳辰重陽鶴添壽,愿秋風捎去我的思念和祝福,祝你越活越精神,越活越年輕!
19. 秋天的重陽不公是春光勝似春光,時值霜天季節,卻格外顯得神采奕奕。祝您老重陽節快樂,健康長壽!
20. 時值重陽佳節,愿我的祝福騎著魔毯,用光速飛到你面前,讓不管身在何處的你感受到那快要溢出來的溫暖,節日快樂!
重陽節,祝福送給全天下的老人!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九九重陽,因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在數中最尊貴,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
重陽起源
九九重陽,最早見于春秋戰國時的《楚詞》。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九九重陽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的濃濃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風范。敬老、尊老已蔚然成風,為老年人辦實事、辦好事,道上一聲祝福,送上一份安康,吉祥而溫馨。
重陽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也因病差點兒喪命。病愈之后,他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終于找到一個有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恒景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重陽風俗
九月九,飲菊酒,人共醉重陽。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放風箏等活動。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時尚。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象征長壽。
——飲酒——
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插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篇2
2.我送你一根如意棒,驅煩惱,趕霉運,我送你一棵忘憂草,忘痛苦,散憂愁,我送你的重陽節禮物你一定要接受啊,重陽節只要開心就好!
3.九九重陽,九九歸一,一為根本,落葉歸根;九九重陽,九九歸一,父母為根,兒女是葉。老天爺提醒兒女們別忘了自己的根。重陽節祝老人們節日快樂!
4.我有一枝,但愿與你能共。溫馨問候在其中,真心朋友能懂。花干情深義重,花瓣祝福重重。煩惱憂愁去無蹤,幸福健康相送!重陽快樂!
5.夢是飛翔的翅膀,帶著我們遨游到遠方;心是溫暖的港灣,賦予我們前進的力量;短信是問候的帆船,載著祝福載著希望,愿你幸運永遠,重陽節快樂!
6.愛情是一杯烈酒,虛情男女難以應對。愛情是一杯烈酒,真心夫妻千杯不醉。痛快喝,細品味,甜蜜溫馨真鮮美!
7.九九重陽,我用“九陽神功”,煉成祝福短信,憑著“九陰真經”,將其融入手機中,又用“九華遣書”,催動電波傳到你的手機,祝你幸福長“九”哈!
8.秋風徐徐,九九重陽。賞著,品味菊酒。登高遠望,思念家鄉。祝愿飄泊在外的游子們重陽節快樂,身體健康。
9.插茱萸,賞,九九時,陪家人,過重陽。重陽節送你祝福,想你陪著家人邊,談天談地談思念,要你開開心心每一刻,幸福快樂每一天。
10.重陽節到了!在這個豐收的季節里,祝愿你:事業豐收,薪水豐收,愛情豐收,歡樂永相隨!
11.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天高氣爽,人壽花香;彩云追月,桂花飄香;秋高氣爽,愿您健康。祝您重陽節快樂!
12.重陽節,也是老人的節日,親愛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雖然沒有在您們的身旁,我也在遠方為你們祈禱,祝您們長命百歲,身體康健!
13.不懂得感恩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可適時遠離,雖然我們不以得到回報為目的。
14.夕陽無限美,黃昏也嬌媚,縱使光線暗,明日可重來;年年節日多,今次大不同,人人登高忙,節節盼高升;小小短信到,細細潤心田,道聲重陽節快樂,生活好滋味!
15.九月九到了,快去請后羿啊,叫他來射日!什么?你還問我為什么?今天是重陽啊,天上有兩個太陽了,快去請后羿啊!哈哈!
16.登上九層高臺,遠望九天云外。蒸上九重粟糕,好運直沖九霄。掬一捧九色__,生活五彩繽紛。送上九壇美酒,祝你長長久久。重陽節快樂!
篇3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策略;課堂滲透;文化魅力
引言
隨著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的影響力越來越重要,漢語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關注,漢語學習人群不斷擴大。如今在國內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對外漢語教學課程,在國外,有孔子學院。總之,對外漢語教學,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時期,吸引了眾多學習者。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漢語學習者掌握漢語的交流方法,能夠讀懂中國字,說清中國話。語言本身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除了要教授基本的漢語知識之外,還需要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通過采用有效的傳播策略,讓更多的漢語學習者,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一、常用的傳播策略方法
(一)課堂滲透法
對外漢語作為一門課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有限的課堂時間,合理的運用策略,巧妙地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在課堂上,教師要適當的“見縫插針”地導入中國傳統文化。例如,授課中出現的“你好”日常問候語句時,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深入的闡述講解:與同齡人、平輩份的人打招呼、問候是用你好即可,但是,在遇到老年人、長輩等,打招呼問候時,就要用“您好”這一詞語。在這其中,教師可以接著向學生們講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長幼尊卑,以及敬老愛老的儒家思想。又如,講授“帽子”這一詞匯時,教師可以對學生們說明,中國人不喜歡戴綠顏色的帽子,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綠帽子”是一種非常不好的代稱,可以告訴學生們關于“綠帽子”背后的故事。這種方式,既能夠讓學生們學習到地道的漢語知識,也能了解中國的文化,同時,還可以活躍課程氛圍。再如,教師在運用PPT授課,展示婚禮中的祝福語、紅包等,漢語知識時,學生們會說出自己對新人的結婚祝福賀詞,“祝你們幸福!”。在展示的中國式婚禮中,新娘都用蓋頭蓋著,這種情況,會引起學生們好奇心,所以,教師可以摻入一些關于中國婚禮的傳統文化習俗,例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結婚之前新郎新娘不見面等,雖然是一種舊式的文化,在今天已經不流行了,但是,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還是可以和學生們講述一下的。
(二)文化專題展示方法
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知識的教授,不是單調的進行。在不影響整體課程教學進度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教材內容接近的文化進行專題展示。集成一些傳統文化資料,巧妙合理的嵌入到漢語教學中去。例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材中出現的一些詩歌,教師可以專門收集一些代表性強的詩歌作品,來給學生們進行講解分析,并調動學生們對詩歌背后的文化思考。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中華傳統詩歌文化的深厚底蘊。從先秦的詩經、禮樂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及近現代詩歌等。每一時期的經典代表作品、時代背景等,教師要有選擇性的向學生們進行介紹。這種專題性的傳統文化傳播教育方法,會大大加深學生們學習印象,從而逐漸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古代詩詞歌賦。
(三)課外活動實踐傳播法
有條件的學校,在開展對外漢語教學時,除了要利用好課堂時間外,還可以通過設計一些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們主動研究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例如,學校可以利用某些文化性較強的傳統節日,開展相應的活動。對于在我國北方地區的學校,在端午節期間,鼓勵學生們到食堂觀看包粽子,學生們在觀看并品嘗粽子的同時,一定會思考,這種做法特別的事食物,到底是怎么來的。在這時,教師可以為同學們講解清楚,粽子的故事。北方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種經典的歷史故事,會大大增強學生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又如,在重陽節期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去登山。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九九重陽,登高望遠。重陽節亦稱“登高節”,秋高氣爽、遍地黃花時節,登山游覽,欣賞深秋美景,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受,重陽節登高,除了避禍消災之外,還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又有高壽含義,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學生們在登山過程中,可以加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還可以抒懷胸臆。教師通過對學生們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們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二、傳播策略
(一)在傳播內容方面,要專注異同,循序漸進
對外漢語教學,教師在傳授漢語知識的同時,要注意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由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十分復雜龐雜。對于一般的外國學生,如果不加選擇的進行傳播教育,不僅會給學生們造成較大的學習壓力,還會引起學生們抵觸心理。從這個角度分析,在傳播傳統文化上,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在內容層面,要專注異同,遵循循序漸進的順序。例如,在學生所在國家與我國歷史背景方面的相似,這就是一個較好的文化傳播切入點。這種準確的切入,能夠有效避免學生在接觸新文化時產生的抵觸心理。在基于相同的文化基礎上進行介紹講解后,教師就可以把我恰當的時機,講述一些我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們對中華特色傳統文化的興趣。一般來說,教師要按照先物質文化,再抽象文化的順序進行介紹。因為,物質類的文化,具有可感可知,具有實物形態,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的接觸和掌握,而抽象文化,大多是一些人文精神,需要學生們在掌握一定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之上,才能理解。教師在選擇講述一些物質類文化時,還需要注意,要盡量回避一些比較敏感的政治、軍事話題,這樣有利于集中學生們注意力,能夠讓學生們在學習漢語基礎知識的同時,去用心思考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物質類的文化,如飲食、武術、剪紙等,這些具體的東西,本身也承載著一定的精神類文化,教師要善于引導并進行合理的解釋。讓學生們在理解物質文化背后的人文故事后,可以向學生們講解一些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通過這些深刻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們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在傳播方式上,要多元展開,零距接觸
面對初次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外國學生,在傳播過程中一定要開展形式豐富的活動,將文化融入到零距離接觸活動中,這樣才能顯得的更加生動有趣。單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述,不能真正影響學生們的內心,尤其是對于國外留學生,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較少,需要通過切身的體驗才能感受到。所以,對于教師來說,要在傳播方式上,進行豐富和創新,開展面對面的交流活動,或者其他課外實踐活動,例如折紙文化,告訴學生們古代中國的剪窗花、皮影、戲曲等文化,其實是有一定聯系的,讓學生們在折紙游戲、玩耍皮影游戲過程中,領悟到這種文化的藝術魅力,通過學生們的切身體驗,才能真正明白傳統文化的價值。對外漢語教學背景下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應盡多可能的以文化活動展開,讓每一位漢語學習者都成為活動的參與者。例如:中國書畫、太極拳、剪紙的親身學習等;觀看中國電影,學唱中國戲劇等,讓學生置身于中華傳統文化,保持一種零距離的親近感。又如,在一節特別的文化課上,教師可以帶領外國留學生在學校教室里體驗中國茶文化。學生們和教師圍坐一起,學習中國茶道禮儀,品味親手泡好的香茗,直接地感受著中國文化的魅力。像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喜愛中國文化,提升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這也是我在海外當漢語教師志愿者時所收獲的重要經驗。還有葡萄牙米尼奧大學孔子學院舉辦的“當中國茶邂逅葡萄酒”為主題的中葡文化交流活動,活動場地設在葡萄牙的一家著名酒莊內,現場很有歐洲風情,葡萄牙學生表演了古箏演奏和舞蹈,現場同時提供中國淡雅清香的茶葉和葡萄牙清爽獨特的葡萄酒,中外文化地融合在活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些精心設計的文化傳播活動,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借鑒。
三、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一些建議思考
(一)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水平
中華傳統文化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作為對外漢語教學教師們來說,負有十分重要的責任。漢語文化知識內涵豐富,其中包含的優秀文化知識和精神價值,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傳播給學生。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水平,要能夠將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融入學生們的精神世界。同時,教師要注重將傳統優秀文化同當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比照,弘揚現代經典人文精神文化。作為新時期的對外漢語教學教師,除了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素養外,還要具備深厚的中國文化知識,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文人師表,精神引導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閱讀經典文化著作,參加傳統文化研究班,聽取專家講座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素養。在工作中,邊學邊用,注重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同對外漢語教學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效結合,實現文化價值精神的有效弘揚傳播。
(二)精選獨具中國特質的文化進行傳播,提高傳播的穿透力
中華傳統文化系統非常龐大,在實際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如果不能對經典的傳統文化的進行有效篩選凝練,其傳播效果必然不會太理想。從這個角度來講,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凝練和篩選,在分門別類后精選一些領域影響力大的文化進行精準傳播,例如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其影響力非常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儒家文化的傳播者,對這種文化,要凝練其核心精神內涵,制作符合受教者的傳播內容,融合漢語教學的相關知識,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像對方方言文化、中華美食文化、經典文學文化等,在每一個細分領域的代表作品,都是非常好的傳播素材,要運用這樣的傳播素材,提高傳統文化的輻射力和穿透力。
(三)鼓勵和支持民間組織的文化傳播,深化立體的多層次的推廣和交流
要使中國文化取得更為深遠的影響,還應當發揮和加強民間組織的作用。民間組織能以更靈活的傳播方法和更多樣的合作方式吸引更多的受眾。民間組織更多參與,能使中華文化在國際范圍內傳播更廣、影響更深;同時也可以避免文化傳播由于意識形態的差別而受到質疑,進而阻礙受眾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和認同。因此,有必要對從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事業的民間組織從政策、資金、人員、資訊等各個方面給予鼓勵和支持。四、結束語隨著漢語在世界語言舞臺上的影響力不斷提高,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需要進行有效的創新,以適應快速變化發展的文化潮流。在本文研究過程中,我們論述了一些常用的傳播方法和策略,并提出了些建議,希望可以對提升對外漢語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水平和質量,起到一定的積極思考作用。
參考文獻:
[1]盧江琳.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D].蘇州:蘇州大學,2015.
[2]王謨勇.對外漢語教學中利用影視作品傳播中華文化的原則和策略[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