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母親的散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05:07: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母親的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短小 真誠 具體而微 意境
散文,是指不講究韻律的文章,區別于韻文,也就是那些除詩歌、戲劇、小說外的文學作品,具體包括雜文、隨筆等,古人文集中的記、序、傳、書、墓志等門類也都是散文。孫犁先生以小說飲譽文壇,其實他的散文老到、雅正,也頗具功力。在散文方面的創作和對中國古代優秀散文作品的評價中都彰顯出他鮮明的散文觀。
一、從形體上看散文短小精悍
孫犁認為,“古代散文,多是有內容的,有時代形象和時代感覺的,文章也都很短小”[1]。散文這一文體的內在要求是,內容要實,文字要簡,故而在形體上表現為短小精悍。針對“散文篇幅都很長,欲求古代一千字上下的散文幾不可得”[2]的狀況,孫犁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根源,“一是對所記事物,缺乏真實深刻感受,有時反故弄玄虛;二是情感迎合時尚,夸張虛偽;三是所用詞藻,外表華麗,實多相互抄襲,已成陳詞濫調”[3]。
在形體上散文要求短小精悍,還要消除散文結構松散、不講究布局謀篇的誤解。“散文如無具體約束,無真情實感,就會枝蔓無邊。”[4]同時,根據自己的創作經驗,孫犁認為,“作者如確有深刻感觸,不言不快,直抒胸臆即可,是不用過多的構思設想的”[5]。這與蘇軾所說的“大略與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6]是一脈相承的。孫犁認為,“中國散文的特點,是組織要求嚴密,形體要求短小,思想要求集中”[7]。如果能做到這三點,散文自然緊湊結實,短小精悍了。對于情之所至,一蹴而就的作品,加上修改潤色自然也可去掉粗糙的痕跡。
二、從文風上看散文真誠樸實
孫犁在《關于散文創作的答問》中,稱贊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和歐陽修的《瀧崗阡表》都是“感情真實,文字樸實之作”。孫犁認為,散文的創作態度必須真誠,表達的情感必須真摯,描述的事物必須真實,行文還要樸實無華。這樣“文章能取信于當世,方能取信于于后代”[8]。
無論何種藝術,都是藝術家情感的表達,散文這種文藝式樣也不例外。既然創作者都懂得這一藝術規律,為什么在現實當中會出現文風浮夸、華而不實、無病、空洞無物的所謂“散文作品”呢?孫犁認為:
所謂感情真實,就是如實地寫出作者當時的身份、處境、思想、心情,以及與外界事物的關系。寫出這些,這本來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一觸及文字,很多人就做不到。這就無怪自古以來,名篇范作如鳳毛麟角了。
文字是很敏感的東西,其涉及個人利害、他人利害,遠遠超過語言。作者執筆,不只考慮當前,而且考慮今后,不只考慮自己,而且考慮周圍,困惑重重,叫他寫出真實情感是很難的。只有忘掉這些顧慮的人,才能寫出真誠的散文。[9](《關于散文創作的答問》)
小說以客觀的零度描述見長,散文卻以直抒胸意取勝。孫犁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說了許多真心話,才成為千古絕唱。如果創作者瞻前顧后,行文云遮霧罩,跟讀者玩“障眼法”,說些無關痛癢的話,這樣便不能表達真實的情感,又怎么能感動別人?無怪乎孫犁感嘆,“我們習慣于聽評書掉淚,替古人擔憂,在揭示現實生活方面,其能力和膽量確是有遜于古人了”[10]。這一方面,孫犁談了自己的作品《黃鸝》,放了二十年才發表,切實說出了創作者表達真情實感的困難。
優秀的散文作品,其文字還是樸實的,如前面提到的“三表”以及老舍的《我的母親》、《想北平》和沈從文的《時間》等。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人生如此,表現在文風上也是如此。孫犁的散文文字樸實、清新,有詩的韻味。如《亡人逸事》這樣描述到:
幾個孩子,也都是在戰爭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長大的。農村少醫藥,我們十二歲的長子,竟以盲腸炎不治死亡。每逢孩子發燒,她總是整夜抱著,來回的炕上走。在她生前,我曾對孩子們說:“我對你們,沒負什么責任。母親把你們弄大,可不容易,你們應該記著。”[11]
這都是樸實的文字、平白話,言簡而意豐,色淡而音低,表達了對亡妻的無限緬懷,情意繾綣,韻味悠長。
三、從內容上看散文具體而微
在《關于散文創作的答問》一文中,孫犁說,散文應是“所見者大,而取材者微,微并非微不足道,而是具體而微的事物”。他的散文《回憶沙可夫同志》、《伙伴的回憶》、《相片》、《黃敏兒》和《黃鸝》等,都是于細微之處顯神理的。在《讀〈舊唐書〉記》一文中,孫犁談到司馬光在撰寫《資治通鑒》時,為表現功高蓋主的郭子儀,巧妙剪裁了《舊唐書》中記載郭子儀三個具體而微的細節:
其一為:郭子儀平日見客,姬妾環侍,從不避諱。“及聞杞(盧杞)至,悉令屏去,獨隱幾以待之。杞去,家人問其故。儀曰:‘杞形陋而心險,左右見之必笑。若此人得權,即吾族無類矣。’”其二是:“盜發子儀父墓,捕盜未獲,人以魚朝恩素惡子儀,疑其使之。子儀心知其故。及自涇陽將入,議者慮其構變,公卿憂之。及子儀入見,帝言之。子儀號泣奏曰:‘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士殘人之墓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朝廷乃安。’”其三是:“麾下老將,若李懷光輩數十人,皆王侯重貴。子儀頤指進退,如仆隸焉。”[12]
孫犁說道,“他(司馬光)像司馬遷一樣,知道要把一個歷史人物寫活,缺少這種具體事件,即細節,是做不到的;這種具體事件,聯系著當時的社會、政治;聯系著所寫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心理,以及他周圍的人事”[13]。這樣三件小事,司馬光卻當作大事來敘述,這能表現出一代名將的風范嗎?征戰疆場,櫛風沐雨,九死一生;功成名就,謗亦隨至,雖被皇帝猜忌還能壽終正寢的名將古來罕見。郭子儀能夠安享晚年,與從這三個細節上表現出的謹慎、從容、樸拙是分不開的。難怪孫犁贊嘆司馬光目光如炬,長于以細節表現人物。常人求至,至者求常,這一散文創作規律孫犁以“具體而微”概括了出來。
在繼承中國古代優秀散文傳統方面,孫犁說,“歐陽修的文章,常常是從平易近人處出發,從入情入理的具體事物出發,從極平凡的道理出發”[14]。他特別敬重歐陽修在《瀧崗阡表》中的表現手法。歐陽修選擇先父好客、為官清廉、“至孝能養”和為死囚求生的具體細節,來表現其父的做事為人。一個血肉豐滿、平易近人的先父形象便躍然紙上,比起空洞浮泛的說教來要高明得多,也鮮活得多。孫犁的《母親的記憶》就是對歐陽修文藝表現方法的繼承:
我生下來,就沒有奶吃。母親把饃饃晾干了,再粉碎煮成糊喂我,我多病,每逢病了,夜間,母親總是放一碗清水在窗臺上,禱告過往的神靈。母親對人說:“我這個孩子,是不會孝順的,因為他是我燒香還愿,從廟里求來的。”[15](《母親的記憶》)
母親做過的事、說過的話看似瑣碎拉雜,卻是一個農村婦女在恰當的時候做或說得最為恰當的。細微之處顯神理,母性的光芒就在這具體而微的一言一行中彰顯出來了,勝過濃墨重彩的描繪。
四、從美學上看散文意境優美
孫犁先生的散文語言簡潔,文風清新,然而無干枯之感,這與他孜孜追求散文意境優美的抱負是分不開的。孫犁在散文《黃鸝》中寫道,“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對散文的創作他也追求美的極致。在《關于散文》一文中,他寫道:
藝術創造上的真、善、美,如果這樣解釋:這三個字要求,作家站在無產級的和人民的立場,抱著對廣大人民的善良愿望,抒發真實感情,反映工農兵真實的情況;在語言藝術上嚴肅認真,達到優美的境界;作家的思想,代表新生的進步的力量和思潮,又和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我們按照這些要求認真做去,那么,我們的作品雖然不能傳世,也可以使當時當地的讀者,得到有益的參考。[16](《關于散文》)
孫犁說,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就是美學上追求真善美的經典作品,而風靡于明清時代的應試的八股文則是十足的“敲門磚”,毫無真情實感,更無美學上的追求,都是些朝生暮死的東西——難怪蒲松齡說八股文是“金盆玉碗貯狗矢”[17]。
注釋:
[1][4][7][14]孫犁,傅光明編:《孫犁散文·歐陽修的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2][3][5][8][9]孫犁,傅光明編:《孫犁散文·關于散文創作的答問》,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6]蘇軾等著,陳霞村,李國鋒注析:《古代書信精選·答謝民師書》,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年版,第8頁。
[10]孫犁,傅光明編:《孫犁散文·談柳宗元》,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11]孫犁,傅光明編:《孫犁散文·亡人逸事》,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12][13]孫犁,謝大光編:《孫犁集·記》,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頁。
[15]孫犁,謝大光編:《孫犁集·母親的記憶》,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頁。
[16]孫犁,傅光明編:《孫犁散文·關于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篇2
“散文”與“散文詩”,兩者僅一字之差,看起來就像同卵雙胞胎,而實際上呢,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在某些方面兩者甚至背道而馳。所以,當一本集合了散文和散文詩的作品,比如吳長忠先生的《知了》,出現在我面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好自信的冒險。
但是,讀完《知了》,我發現自己之前的擔心完全是不必要的。世事無絕對,能寫好散文同時也能寫好散文詩的人,畢竟還是有的。《知了》便是明證。
《知了》中的散文,最動人的當是那些“憶舊”之作,如《母親的眼淚》《拉煤記》《窮家之樂》《三位大嫂》《給爺爺祝壽》等。作為一種緊貼生活和情感的寫作,憶舊散文似乎更能通過文心昭示人心,因而最能體現散文排斥虛假、反對矯飾的文體特征,也最能顯現散文自身所達到的境界。吳長忠先生的這一組憶舊散文,不僅寫得淳樸生動、真誠感人,也寫出了自然大方的風度和自在清澈的心境,讀起來貼心入肺,令人難忘。它們的動人首先來自于作者獨特的筆調。吳長忠先生是以一種質樸、寬厚的話語方式,從日常的細節入手,回顧生活里的真實事件、抒發人生中的獨特感受,在娓娓道來之時暗藏淡定從容,又盡顯平實親切。而這些散文更為深入也更為持久的力量,則來自于文字所呈現的心性和情懷。作者不僅是在用心觀察世界、用情體悟人生,還是在以內心的省察和精神的升華,將經驗與感受加以反芻和提煉,在表達真心真情、呈現真意真我的基礎之上,構建、衍生出自身的意境與氣象。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不管苦難還是歡欣、親情抑或“人情”,在他寫來都是溫情而不泛濫、樂觀而不虛夸、通達而不矯飾。從這些看起來樸實無華的文字之中,我們讀到了一種豁達本真的胸懷,以及一顆淳厚的赤子之心。。
《知了》中的散文詩則呈現了另一種面貌,更確切地說是另一種風采。作者用優雅的語言和悠深的意象,輔以深切的情感,來贊美故鄉、雪原、月光和炊煙,來詠嘆布谷鳥、石頭、河流和湖泊,來敘寫向日葵、蒲公英、櫻花與荷。而在所有這些詩意而深情的美好之上,是作者發自靈魂深處的終極追問,對那些關于永恒與無限、實在和虛無、個體和偶在,關于價值和意義、自由與孤獨、美和愛的問題的索問與思考。因此,這些散文詩,不單是詩意盎然的描寫、情思綿長的表達,也是生命哲理的探求與思辨。作者把抽象的精神性的思索和感悟,自然地具象于有靈且美的萬物之中,深情地完成了對思想的詩性表達,由此成就了這些融詩意、情感、哲思于一體的散文詩。如果說散文最能體現寫作者的胸襟與心性,那么,散文詩在彰顯寫作者的才思和文采之時,更能清晰標示出他的思想刻度和心靈深度,所以,一個敏銳深刻的靈魂就從《知了》的散文詩中顯影而出。
也由此,我想,一旦完成對《知了》的閱讀,我們可能會更加相信,文字通向的是人的心靈。(任瑜,文學博士,青年評論家。)
篇3
金錦散文集《親情絮語》日前由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這是他繼散文集《苦語》、詩集《田園詩畫》出版之后的又一部散文集。出生在魯西南農村的金錦對鄉風鄉情有著深摯的眷戀,對父老鄉親有著真誠的關愛,對父母親人有著濃重的感情。特別是自幼失怙后,母親不僅是惟一的依靠,而且母親善良的人格對他產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故在他筆下,對母親善良、淳樸品格的歌頌,對傳統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察與思辨,讀來使人情動于衷,理明于心。在業余文學創作的道路上金錦對現實生活有深刻獨到的領悟,對文學事業熱愛、執著,他的寫作真心實意,呈現給讀者的是真情實感。
(曾 經)
王世春中篇小說集《白瑪》出版
作家王世春的中篇小說集《白瑪》,近日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這部中篇小說集大多取材于農村,站在社會發展與歷史進程的前沿,關注和反映社會變革與風俗鄉土人情,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生活視覺,作品中的人物大到省委書記,小到村民,特別是對鄉鎮干部和當代農村、農民有較深刻的了解和思考,將筆觸大膽地滲透和觸及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與靈魂世界,以頗見功力獨到感人的細節刻畫見長,在起伏跌宕、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塑造了一群個性鮮明、血肉豐滿、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挖掘出一個個獨特的生活層面,揭示了社會深層思想與文化內涵,具有濃烈的終極關懷情結和文化關懷意識。作者的生活與創作視野寬廣,不局限于農村題材,在他的高原題材的小說中,將神奇的山川河流峽谷、神秘的人文風情與生命故事,演繹得讓人如同身臨其境一般蕩氣回腸、如癡如醉。民族之魂、高原之魂、軍民之魂始終流淌在富于美感的字里行間,清新、質樸、震撼而又耐人尋味、令人難以忘懷。本集收錄作者的創作體會文章,與小說作品相輔而行,相得益彰。讀者不難看出作者對生活、對生命深入骨髓的體驗與拷問,其中描寫高原人文風情生命故事的《白瑪》已改編為同名電影即將投拍。 (曾煉冰)
《幼兒畫報》舉行“尋找三代讀者”活動
以學齡前兒童為讀者對象的《幼兒畫報》日前開展 “尋找三代讀者”的活動。明年是《幼兒畫報》的25歲生日。往昔的童心稚子或已為人父母,或初為少年。為答謝三代讀者朋友的支持與厚愛,該刊特舉行此次活動。27至32歲、17至22歲及7至12歲的讀者,只要將對應年份的該刊任意一期雜志寄出即可獲得一份禮品。 (李 強)
梅潔散文集《一只蘋果的憂傷》出版
此為國內文學獎獲獎女作家散文卷之一種,輯作者多年創作的重要篇章,由“回憶與默想”“愛情及其淚水”“樓蘭的憂郁及其他”“子夜閱讀”“關于創作的隨筆”五部分構成,集中展示作者的成長路途,描摹生活、思想、創作,無不激情涌動,開闊、細致、深入,歷經磨礪而魅力猶存。 (小 黑)
《棗莊運河文化叢書》問世
借助日益高漲的京杭大運河開發熱潮,一套薈萃山東省棗莊市運河文化研究成果的大型出版物――《棗莊運河文化叢書》(八卷本),日前已編纂完畢出版發行。《棗莊運河文化叢書》共分八卷,198萬字,包括《棗莊運河》《棗莊文物》《棗莊勝景》《棗莊名人》《棗莊民俗》《棗莊煤史》《棗莊詩選》《棗莊戰事》。《棗莊運河》卷分七個專題,分別敘述了棗莊段運河的形成與變遷、水系與水利、航道與船閘、船舶與漕運、港口與渡口、司運機構與航運管理、沿運經濟帶開發與建設。是全面認識和了解棗莊運河歷史變遷的窗口。 (李沈曹)
篇4
第一課時,我們順利地完成了我與地壇部分的教學,初步感知了作者的人生遭遇和對生命的思索。第二課時,我準備讓學生以小組研討的方式來賞析,且通過品味語言來深入領悟散文的主題。
課堂上,學生的討論很熱烈,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推選一個代表站起來發言,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我發現大家的賞析目光主要放在母愛的偉大上,學生沉浸在對母愛的感動中,學生認為這就是第二部分的主要內容。而對于文中大量筆墨敘寫的對生命重要啟示的話語,幾乎沒有心思體味,當我問到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有緊密聯系嗎,學生似乎很迷茫,我趁熱打鐵,趕快出示幻燈片即我預設的關于文中生命思考的一系列問題,并要求他們再次細讀課文畫出對生命有啟示的話語,。于是這堂課又掀起了第二次,下面就是我們師生圍繞生命話題而進行的討論:
教師:文中我與母親和第一部分有必然的聯系嗎?如果沒有,作者為什么花這么多筆墨來寫我與母親并把它和第一部分一同放在我與地壇的課題之下呢?
學生甲:作者是在地壇里思念自己的母親的。
學生乙:文中所記述的事都發生在地壇里啊。
學生丙:我交給母親的一個難題是去不去地壇公園。
教師:母親是如何對待這個難題的呢?作者理解母親的做法嗎?
學生甲:是有變化的,應該算理解了吧,作者先是叛逆不顧母親的感受,到后來痛悔自責。
學生乙:作者整日在地壇公園揣摩母親的心理感受,在無數個黑夜后的白天,白天后的黑夜,……
教師:大家的討論好極了,在本文后面的情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心路變化的過程,是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啟示了作者。
教師:母親面對苦難的態度和本文的主題有緊密聯系嗎?
學生:通過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作者明白了怎樣活的問題,像母親一樣堅毅勇敢的面對命運交給我的難題。
教師:所以兩部分是統一的整體對嗎?
學生:第一部分解決了關于死的問題。第二部分解決了為什么要出生的問題。
教師:至此,母親與地壇已經融為一體了,她們用無言的方式啟示了作者。所以學習本文我們要從母愛的感動中走出來,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去領悟作者對于生命的深沉思考。
教學反思:
我認為,要上好一堂課,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把課上的精彩,必須要注重課堂討論這一活動,應該把討論引向深入,從而真正的讀懂文章的主旨。那么如何將討論引向深入呢?
(一)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內涵,搭建平臺
如對本文中的命運的討論,為了使學生討論更深入,教師需要為他們搭建一個可利用的平臺。提問時更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疑問點和思維的發散點。
(二)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課前細致的預設使本該動態生成的教學變成了機械執行教案的過程;就統一而言,預設和生成又是相互統一的,所以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科學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基本條件。這種預設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人性化的預設,同時又是一種富有彈性的開放性的預設。教師預設時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這一學習主體,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精神生活。
篇5
關鍵詞:魯迅;朝花夕拾;情感藝術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主要是魯迅先生在1926年2月21日到11月18日之間的所作。《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所著的回憶性散文,十篇散文色調相對明快、清亮,夾藏著先生童年的印記。
一、《朝花夕拾》情感流露的表現
首先,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他那拳拳的鄉土情結。
“葉落歸根”、“故土難離”、“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情”、“少小離家老大回”等,都是人之常見的“故鄉”情,也是人性化色彩的一種具體體現。故鄉人們對“無常”的喜愛也是特有的,魯迅不能忘懷,都記在《無常》中。《無常》打破了舊時迷信傳說的拘囿,把人性、人情賦予迷信傳說中的鬼魅。無常,本來是迷信傳說中的“勾攝生魂的使者”,人之死,都是由“無常”勾攝魂魄而進入冥界。但是,這里的“無常”,沒有迷信傳說中的恐怖、猙獰,而是迎神賽會“由粗人和鄉下人扮演的”、真正主持公理的“公正的裁判”。他是“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愛”,對皇親國戚也不放過,對受苦人則冒著受懲罰也要放他“還陽半刻”。所以,魯迅寫道:“一切鬼眾中,就是他有點人情;我們不變鬼則已,如果要變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較的相親近”[1]。家鄉的這些淳樸的、與“禮教”有妨的民俗,自然受到魯迅的喜愛。因為它代表了人們的起碼的“人”的愿望和要求:平等、公平和公正。這里的鬼魅都是人性化的。
其次,魯迅情感的真實流露,還在于對師長的摯愛親情的宣泄。
他的散文中的許多篇章,就是這樣的作品,如《阿長與〈山海經〉》、《父親的病》、《五猖會》、《藤野先生》等。在這里,我們似乎感覺到魯迅身上深深的“孝”道,――其實,“孝”也并非完全的封建倫理,它也包含著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的“尊敬長輩”的傳統美德。只有“愚忠愚孝”才是應該否定的,就像魯迅在《〈二十四孝圖〉》中所諷刺與批判的。父親對于魯迅來說,并不是一個好父親。他在《五猖會》以及小說《社戲》里都寫到過一個令他終生難忘的情節:當孩子興致勃勃要去看社戲時,父親卻要他背誦《鑒略》,背完才許走。這無異于當頭潑了一盆冷水。這種扼殺兒童天性的封建專制行為。使少年魯迅的興致頓時蕩然無存。然而,這并不等于他就因此而失去了父子之情。《父親的病》里,魯迅懷著對父親的尊敬與愛,寫了父親在病中的狀況:“父親的喘氣頗長久,連我也聽得很吃力,然而誰也不能幫助他。”他對父親的氣喘,很是焦慮,“吃力”二字就清楚地表現出來了,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幫不上忙則令他干著急。但本著“可醫的應該給他醫治,不可醫的應該給他死得沒有痛苦”的主張,“我有時竟至于電光一閃似的想道:‘還是快一點喘完了罷。’立刻覺得這思想就不該,就是犯了罪;但同時又覺得這思想實在是正當的,我很愛我的父親。便是現在,也還是這樣想。”坦率的直接表白對父親的愛,細膩的內心思想活動的描述,正體現了魯迅豐富而真實的情感。尤其是篇尾,寫自己受衍太太的唆使,在父親臨終時的叫魂,讓父親死得非常痛苦的經歷,他萬分痛苦地寫道:“我現在還聽到那時的自己的這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卻是我對于父親的最大的錯處。”這就是“人”和“人性”的表現,是“人”的復雜情感的真實流露。散文里他寫母親的內容雖然不多,但卻深含著對母親的愛。另外,《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我的第一個師父》等都屬于此類。[2]
再者,充滿“人性”的人情味,表現在對摯朋的純真友誼中。
我們且不說魯迅小說里和農民朋友潤土、雙喜、阿發,散文里所涉及的友人也很多。《范愛農》里的范愛農;《為了忘卻的記念》里的柔石、白莽(殷夫);《記念劉和珍君》里的劉和珍;《憶劉半農君》里的劉半農;《憶韋素園君》里的韋素園;《〈吶喊〉自序》里的金心異。他不僅記下了他們的音容笑貌,而且更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面對敵人滅絕人性的屠殺,他沉痛地寫道:“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是我的學生。學生云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3]和劉和珍的從容輾轉于敵人的槍林彈雨中相比,魯迅深感自愧――是“茍活到現在”,他自覺不配稱劉和珍的老師。這是一個真正有人性、有良心的人,才發出的由衷的肺腑之言。對左聯五烈士的被殺害,他悲憤地寫道:“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記念,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
二、《朝花夕拾》情感抒寫的方式
1.魯迅采用選取典型事例的方式,使筆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4]在《長媽媽與》里,長媽媽告訴“我”正月初一吃福橘“一年到頭,順順流流”,她講驚悚恐怖的美女蛇和老和尚的故事,她說將女人脫下褲子站在城墻上抵擋大炮的說法,她將繪畫《山海經》買來送“我”。這些關于長媽媽生活事例的描寫,將長媽媽性格的善良和保守凸現出來。《藤野先生》魯迅著重寫了藤野先生的三件事:細致糾正魯迅筆記上的錯誤;關心魯迅的解剖實習;離別前送照片給魯迅。通過典型的事例,展示了他對中國青年的深切關懷和誨人不倦,也表現了藤野先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魯迅從回憶的角度,善于擇取過去歲月里典型的事例,在憶寫親情、友情、師長情中,截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如在發黃的老照片中,凸顯人物的神態與個性,抒發了魯迅對于往事、對于故鄉的牽念。
2.魯迅在《朝花夕拾》里,常常采用欲抑先揚的筆法敘事抒情。
《長媽媽與》中,開頭說“倘使要我說句真心話,我可只得說:我實在不大佩服她”,因為“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風波,不知怎的我總懷疑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系。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說我頑皮,要告訴我的母親去了”。似乎長媽媽是一個令人厭惡的人物,她睡覺擺成“大”字,擠得魯迅沒有翻身的余地;她封建思想濃重并遵守愚昧的封建禮教,這些都讓迅
哥兒反感。長媽媽出人意料地把繪畫《山海經》送給“我”,魯迅激動得“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覺得“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魯迅對長媽媽有深深的懷念和祝福,希望她永安地母的懷抱。整篇文章的感情跌宕起伏,在欲揚先抑中呈現出魯迅對于下層人們的同情與關愛。
3.《朝花夕拾》在題材上表現出漫無邊際以及行文結構上的心之所至的隨意性。
魯迅在《門外文談》里由夏天納涼聊天說到做文章,晚上“有些認識,卻不常見面”的鄰人們在門口乘涼閑談,“閑天的范圍也并不小:談旱災,談求雨,談吊膀子,談三寸怪人干,談洋米,談裸腿,也談古文,談白話,談大眾語”。這是一種任心閑談的自由,“不僅在題材上漫無邊際,而且是行文結構上的心之所至的隨意性”。面對大海,心里空洞洞的魯迅回憶往事,采取門外文談似的娓娓而談的閑話風,談天說地輕松隨意。在某種程度上,《朝花夕拾》正是這種閑談風的實踐,在輕松隨意的往事憶寫中,表達其所思所想,在對親情、友情、師長情的敘寫中,寄寓其對于故鄉故人的懷念。[5]
魯迅的《朝花夕拾》可以說是閑暇之作,那種在大海邊內心空洞洞而回憶往事的創作心態,使魯迅能夠以輕松的心態回眸過往歲月,從記憶中尋覓親人、友朋、師長的身影,,從而寄寓其深深的思鄉之情,也表達了魯迅“長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蘊涵著魯迅對于這個動蕩社會中寧靜生活的向往。(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魯迅.故事新編序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錢理群.心靈的探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魯迅.吶喊[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篇6
關鍵詞:散文 氣韻 古樸 和諧 悟 苦 戀
賈平凹從80年代初期開始寫作發表散文,每個時期均有佳作問世,他在90年代中期以前的創作展現出他的既細膩又粗獷、既童心又通透的特點,作品中充盈著一種空靈靜虛之美。內在的悲憫之心使他目光觸及之家鄉的人、物、事多呈現出一種古樸的和諧,多描寫粗獷荒蕪的西北生活,浸潤的卻有南方的溫潤靈巧。從這個時期他的散文的內在氣韻上體察,大致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悟、苦和戀。
一.悟
賈平凹的散文中常見“悟”,且是“頓悟”,于常物常理中見出不同,如《丑石》末尾感受到的丑石的偉大,繼而“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于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1]《靜虛村記》中對“靜”之悟,《觀沙礫記》記中對小小的沙粒之悟,“世上什么東西生存,只有到了它生存的自然職工中,才見其活力,見其本色,見其生命,見其價值。”[2]
賈平凹尤喜月亮,認為月亮“是佛性的圓滿,是了悟的透徹”,以《月跡》為題的散文集三十余篇散文中月亮成為主角。他把佛禪的理趣融化到對自然物象的覺悟之中,角度精準細微,異于常人,在頓悟中發現自然萬象的禪趣,顯示出特殊的格調。
二.苦
賈平凹出身于“深谷野凹”中的貧寒家庭,貧窮始終伴隨著他的成長,一直到他工作多年后才慢慢發生改變。賈平凹在散文中不止一次地談到父母在撫養自己和操持家庭時所受的苦,這種苦味彌散于他的心緒中,濃得化不開,如《讀書示小妹生日書》中無錢讀書之苦、《喝酒》中父親擔心兒子被流言所累之苦、《祭父》和《我不是個好兒子》中細數父母親一輩子的勞苦和人生連綿的苦難境地,讓人讀之動容。
他的苦還來自于自己身體所患之肝病,《人病》中對那種因患病而被無辜歧視之苦和因患病不得親近家人,自設障礙之苦寫得極為細瑣。
三.戀
從寫對童年的回憶到寫所尋訪的關中鄉鎮,賈平凹顯示出對鄉村生活的眷戀。如在《秦腔》《入川小記》和“商州三錄”中顯示的天人合一的和諧人間,古樸木訥的商山人甘于“洋芋糝子疙瘩火“的生活,并自詡這種生活“除了神仙就是我”,他們喝“包谷糊湯”,吃“攪團土豆“卻自得其樂,優哉游哉。《通渭人家》中寫連“火車都在說”――“窮,窮,窮,窮……”的甘肅通渭人家,吃水困難,無畜飲之水,不能用凈水洗衣擦澡,但他們卻一點不嫌棄自己的家鄉,于待人接物中顯示出他們“精神的高貴”,這一切使作者在離開通渭時已暗下再次來訪的決心。
賈平凹所戀的是一種原初古樸的桃源式的鄉村生活,他盡力追尋這種田園生活,《靜虛村記》中避鬧市而至“風止月瞑,露珠閃閃,一片蛐蛐鳴叫”的“靜虛村”,他可以“靜靜地坐地,靜靜地思想,靜靜地作文”。即使是寫城市,也常寫有保持了鄉村特點的城市的小街小巷,如《五味巷》、《河南巷小識》等。
小說和散文構成了賈平凹文學創作的兩翼,互為影響。1993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廢都》也給他的個人生活和處世態度都帶來了非常大的甚至“災難”性的影響,這種影響開始反映在他的散文中,并使他的散文逐漸從前期散文的追求空靈虛靜的審美境界,以禪宗妙悟安撫內心轉向了后期的靈魂焦躁,心靈的駁雜矛盾。這時期他創作出了一些反映城市生活的散文,如《說房子》《說女人》《說美容》《說打扮》《說花錢》《說奉承》《說孩子》《閑人》《忙人》《人病》《名人》等等。他寫出了城市生活的種種怪誕病態,表達了對城市的疏離甚至厭惡。這些文章有精銳的感覺,能觀常人所障,言常人所蔽,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國民劣根性的內容,但常顧影自憐地糾結于瑣屑的事情,絮叨中顯油滑,缺乏厚重感和透徹性,讓人讀來只感受到現代人生活和生存的逼仄和壓抑。這類作品缺乏前期作品中寬容和仁厚,有時缺乏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個體的尊重。
對于前后風格的轉變,賈平凹自己做了這樣的解釋:“生命個體在每個時間段里的體驗是不一樣的,如草木在四季的變化。早期的散文寫得清麗,有沖動,現在我寫不了了,也不再想那樣寫了。五十歲的人經世已多,心態要緊是從容平和,所寫雖混沌,但都是自己在生活中的體驗。能貫通世事的就是智慧,智慧在家常中、口語中。”[3]
90年代中后期的賈平凹在創作中顯示了與城市和現代人的隔閡,城市和現代性本來可以成為他創作的一個生長點,可是他卻擯棄了這個生長點,帶來創作的局限與狹隘。
注 釋:
[1]賈平凹著 《賈平凹散文選》第2頁 人民文學出版社
[2]賈平凹著 《賈平凹散文選》第2頁 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25頁
篇7
一、做一個真正的朗讀者,要先學會“打假”
一個真正的朗讀者不是矯揉造作,更不是假情假意。正如新課標所要求的:“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現如今初中語文課堂上存在一些“假、大、空”的現象,虛情假意永遠無法俘獲人心,更別說是情感共鳴了。因此,一個真正的朗讀者,要先從朗讀打假做起。《朗讀者》節目中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散文《寫給母親》,讓一大批觀眾紛紛落下了眼淚。連作者賈平凹本人也直言說“我說那個陜西話,沒人能聽懂,也沒有那個感覺。” 斯琴高娃朗讀時,并沒有在情感上造假,反而讀得自然,讀得真實,讓人覺得“母親”就在眼前。所以,朗讀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正確地運用,強調朗讀得“真實”。
老師的朗讀體驗不能代替學生。朗讀是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過程,是自己對作品的個性化理解過程。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這個情感體驗是別人無法代替的。比如筆者在教學余光中《鄉愁》時,讓學生自己找出本文的感情基調,并自主選擇配樂來朗讀。配樂多種多樣,讓學生選擇一種曲子,并說明選擇的原因,接著用自己所選的配樂來朗讀作品。這個選擇的過程是學生自己體驗的過程,老師扮演的只是引導者,而非主導者。
二、一個真正的朗讀者,要先學會用情
“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評價的總要求。”“正確”由學生利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即可做到。“流利”是靠多讀幾遍才能達到這個要求。把課文讀得流利就需要花時間預習,預習不是做什么導學案,而是做一個真正的朗讀者。把課文讀得流利,形成語感,其它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南宋朱熹對朗讀的看法是,“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從朗讀中體會節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要讀得字響亮”不是大聲喊叫,歇斯底里不是“響亮”。用假聲來朗讀,讀得陰陽怪氣,這也不是真正的朗讀。
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有感情”才能有共鳴。如何朗讀才“有感情”呢?首先,要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進入作品中之中。正如《朗讀者》這檔節目所采用的形式一樣,朗讀者先講述故事,接著再朗讀作品。講述故事就是創設一個朗讀的情景,培養朗讀者的感情。有了這個感情的鋪墊,朗讀時就能進入作品之中。斯琴高娃回憶母親的經歷,進而進入賈平凹的散文《寫給母親》作品之中,讀到“現實告訴我,媽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啊”時,“霸氣”的斯琴高娃哽咽著,董卿流著淚,觀眾哭著。能讓所有人甚至自己感極而泣的是“有感情”的朗讀。其次,要在對作品有自己的解讀之后,才能“有感情”。新課標指出,評價“有感情地朗讀”,要以對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為基礎。所以,朗讀宜“逐句玩味”“反復精詳”,理解作品的內容,把握作品的情感,再聯系自己的一些相似的生活經歷,讓作品與學生有情感上的交流,交流就能達到共鳴。
篇8
收集在《村莊夢魘》的散文顯得比較龐雜,有的作品也顯得粗糙和急促,既有童年記憶,也有對人生的深徹感悟,同時也有三言兩語的“微評論”,體現著作者對社會和人生、歷史和現實的洞悉和把握——這些散文中,具有獨特個性和特征的是一組“鄉村雜記”,共二十二篇,是其散文中的精華部分——這二十二篇“鄉村雜記”,也是其長篇小說《母親的村莊》(即《村莊夢魘》)創作的素材來源和故事基礎,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小說中的故事原型和人物縮影。這些故事原型和人物縮影都是來自金少庚的少年的心靈創傷和中年后對鄉村的想象,是其人生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鄉村的“自我表達”。金少庚以其出生地南蛇灣為背景,將童年的鄉村生活經歷所帶來的心靈創傷和所見、所聞、所想的鄉村記憶統一起來,擴展發揮和想象虛構融合在一起,具有濃郁鄉村風味和深切的人文關懷。
在金少庚的“鄉村雜記”中,有兩個意象反復出現,構成了記憶的影像和鄉村的投射物,這就是作品中呈現的“夢”和“蛇”。“夢”是少年記憶中心靈被傷害之后的“惡魔”,是一種無法擺脫的夢魘,也是其人生遭遇中最為殘酷、殘忍的一部分;如在《秋夜夢魘》中,童年的伙伴長大成人之后,成為村里的電工,在維修電線時,被電擊燒焦而死,他目睹了這一恐怖的的情景,傷害和恐怖就纏繞著他,“夢魘”的到來在扼制著他的心靈,他在文中寫道:
就在這時,我忽然又聞到了下午的那股焦糊味,突然,驚懼的感覺到有人在快速無聲地向樓上行走。腦子里雷鳴電閃地般地出來三個字:“他來了!”旋即想坐起來,但旋即又感到那個無形的人影撲面而來,有一雙有力的大手扼住了我的腦袋,全身拼命掙扎,卻一動也動不了,我睜不開眼睛,但我能感受到那個無形的影子和那張又白又胖乎乎的臉型在晃動。
這種狀態的“夢魘”,成為其潛意識的構成部分,滲透在他的童年記憶中。在《桃林深處》,表現為夢到一個“穿紅肚巾的小女孩”,這個女孩居然是多年前鄰居家被淹死的孩子,被埋在桃林深處;在《河水深深》中,作者寫道獨自一人游過河去偷西瓜,居然在瓜棚里看到“兩個穿著白衣服的女孩”,她們同樣是多年前被河水淹死合葬在一起的女孩,而描寫得最為驚心動魄是《駝背姥姥》中的“姥姥”,“姥姥”已經死了幾十年了,居然能夠化為鬼魂來照顧全家,每一次在作者“餓”了的時候,都能夠取饃給他吃,還能夠坐在家里紡花。這些描寫充滿著奇異而神秘的色彩,成為童年記憶中最為深刻的一部分,深深地影響著他對鄉村生活的認識和理解,也是整個散文充滿著新奇性——最富有神秘性的是《橋頭鯉影》,“二叔”在橋頭為兩個女孩照相,沖洗之后竟然是“兩條睜著大眼睛的鯉魚”,同樣是被河水淹死的兩個女孩;在《病床魅影》中,又寫到自己在看到大蛇之后的“昏睡”狀態下的“夢魘”:
后來總覺得有個影子在窗前晃悠,睜大雙眼卻什么也沒有看見,勉強坐起來靠在床頭上,看一看窗外那陰沉沉的天空和無邊的烏云,又覺得那個影子輕飄飄地坐在了床上,我大聲咳嗽了一聲,那影子卻不見了,剛躺下,又覺得那個無形的影子在窗前晃動。
這種恍恍惚惚的夢境在《昏暗燈光》中,是作者在醫院的病床上,夢到因難產而死去的女人和嬰兒,等等。金少庚在散文中反反復復地描繪這種夢境,究竟是為什么?何以如此多的夢魘都在纏繞著他?無論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為之,在這種童年記憶中,作者的心靈創傷得以體現,是壓抑之后在作品中的投射,既使他心靈深處傷害的一種宣泄,也是對那個時代的呈現和控訴,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多死去的孩子,孩子又為什么會化為夢魘出現在作者的夢境中?這一切構成了一個時代的風貌和特征——金少庚記憶中的鄉村沒有或者說很少有美好的東西,所能夠呈現給我們的都是陰森恐怖的鄉村景觀和奇異性的生活經歷,這種表達的另一個元素就是“蛇”的意象的出現。
“蛇”是金少庚文學創作中貫穿始終的且有多重含義的“意象”,蛇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中都具有多重象征意義,在歷史發展的漫漫長河中更有它的文化與價值,蛇象征著智慧、誘惑和冷靜、陰森,甚至是先民的圖騰,從上古的《山海經》到唐宋的傳奇,都能夠找到蛇的形象,從古希臘神話到《圣經》,蛇一直是智慧與誘惑的象征。金少庚散文中的蛇,是概括描寫,是作為童年記憶中恐怖的群體形象呈現的,不是作為一個個具體的形象進行描述的。所以,在金少庚的散文中的蛇,不是有意去刻畫捕捉的形象,而是童年生活的遭遇,是烙印在記憶中夢魘,這種神靈之物就是恐怖之相——在長篇小說《母親的村莊》中卻不同,蛇的形象發生了改變,作者精心塑造了一個靈蛇的形象,成為拯救母親的神圣之物,既有神性也有靈性。作者在無意中描寫了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蛇,有池塘里的蛇、河灣里的蛇、蘆葦叢中的蛇,房前屋檐下的蛇,纏繞在一起的墳墓里的蛇,等等。各種蛇纏繞在一起,構成金少庚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其散文創作獨有的題材和心理創傷。
從金少庚的散文創作中,我們無從判斷這種蛇的意象的描寫有多少是虛構的成分,也就是說,這種蛇的意象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是來自于其真實的生活經歷,那么,這種纏繞在童年記憶中的“蛇”是否就是其幼小心靈遭遇創傷的對象;這種創傷有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記憶和心靈?從而影響到他的精神層面上。我們知道,精神分析學認為,沒有創傷的藝術家是沒有的,不對創作發揮動力作用的創傷也是沒有的。這種創傷會是作者產生創作的欲望起點。在《桃林深處》,作者寫道:“我害怕被長蟲咬著,更害怕草叢中那快速滑行的花紅的影子和吐著薪資的蛇頭……”;在《群蛇游走》中,寫到作者在十歲的時候,同幾個童年伙伴“墳地燒蛇”的情景,于是:“我懷疑,那股味道也滲透到我的腦海,這么多年揮之不去,到現在,晚上常常做夢有成群的蛇隊出現,在我身邊纏繞、游走”;“多年來噩夢不斷,幾乎夜夜驚魂,群蛇不停地在我身邊游走”。作者不停地被蛇纏繞,成為夢中的景象,構成了他的心靈空間,作者把這種元素轉化為文學形象,成為一種經驗型的體驗,也從一個少年的心理經驗中折射出鄉村生活的一個側面。
篇9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5題。
大地的耳朵
①小時候,討厭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詭譎的袍子,每每在飯桌上見到它,筷子總繞道而逃。弟弟受我影響,也把冬菇當敵人。
②媽媽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燜雞,我一見便皺眉,覺得這么好的雞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覺上就好似香噴噴的一鍋白粥,無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③聰明的媽媽,察覺了我和弟弟的異狀。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夾起一朵冬菇,微笑著問:“你們看,這像什么?”
④我悶聲悶氣地應道:“黑色的鬼。”
⑤弟弟鸚鵡學舌,也說:“像鬼,黑色的鬼。”
⑥媽媽好脾氣地應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⑦嘿,大地的耳朵?這個新鮮的比喻馬上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來了,我倆齊齊豎起耳朵來聽。
⑧媽媽饒有興味地說道:“人間每天都有許多有趣的事情發生,大地好奇,便把長長的耳朵伸出地面來聽。”經媽媽這么一形容,那朵圓圓的冬菇在我眼里,果然像一只鉚足了勁來偷聽的耳朵。媽媽繼續說道:“大地的耳朵,聽覺敏銳,你們吃了它,同樣可以擁有耳聽千里的能力!”
⑨耳聽千里?嗚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約而同伸向盤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⑩萬萬沒有料到,這一吃,便上癮了。品質上好的冬菇,碩大肥厚,一觸及嘴唇,便有一種綿密溫厚的感覺。在與雞肉長時間燜煮的過程中,它吸盡了肉的精華,吃起來像是一塊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絕對沒有脂肪那種油膩感,這種絢爛的風采是獨樹一幟的。
(11)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聽覺,吃著吃著,果然便養成了“耳聽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時不小心聽到了一些飛短流長的謠言,聽到了一些令人義憤填膺的負面消息,聽到了一些叫人惡心的言談,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過那么多的冬菇。
(12)小小一道冬菇燜雞,盛滿了童年的快樂回憶,還有溫馨的倫常親情。每回聞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親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現。我們在無數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長,我們在一則又一則美麗的謊言里接受了許許多多原本為我們所抗拒的東西,那樣的一個成長過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地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歲月,是人生的無塵歲月,澄凈明潔。
(13)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夾起一朵冬菇,微笑著問:“看,這像什么?”
(14)孩子缺乏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老老實實地應道:“像冬菇。”
(15)我說:“不是啦,它們是大地的耳朵……”
1.文章開頭幾段從哪些方面寫出了“我”和弟弟對冬菇的討厭?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用“聰明”和“慧黠”來形容母親,你認為它們具體表現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冬菇如此味美,作者為什么又在第段中說希望“自己不曾吃過那么多的冬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篇散文溫馨感人,請你聯系全文回答下列兩題。
(1)本文通過對吃冬菇這件事的回憶,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語言很有特色,你最喜歡哪一處(句)?請找出來并做點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對這篇散文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兩次運用了“刻意”一詞。母親的“刻意”夾冬菇和“我”的“刻意”夾冬菇,其起因是完全一致的。
B.第⑩段中“這種絢爛的風采是獨樹一幟的”一句,意在表明媽媽做的“冬菇燜雞”不僅鮮美爽口,而且口味獨特。
C.第(11)段中“果然便養成了‘耳聽八面’的能力”一句,說明吃冬菇確實能使人聽覺敏銳,從而印證了母親的話。
D.全文以冬菇為線索,自始至終記敘了“我”童年時吃冬菇的事,情節完整,語言華麗,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選自2005年江蘇鹽城市中考語文試題
【解題指導】
本文所設的5道題,緊扣文體特點,主要考查理解、感受、賞析等能力,難易適中,能較好地檢測考生的閱讀理解水平,符合新課程理念。
第1題,著重考查考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對寫作手法的理解。信息類考題的解答關鍵是準確捕捉信息點,按照題干的要求在題目設定的句段范圍內尋找。第一問,可抓住題目設定的范圍“開頭幾段”,來篩選出作者討厭冬菇的描寫語句。這中間共有三處寫出了“討厭”,有比喻,有動作,有語言,可分別找出來,然后從內容上進行概括、分類。參考答案:一是嫌冬菇的樣子“丑”(或:把它比做“鬼”、“老鼠屎”、“巫婆身上詭譎的袍子”等),二是不喜歡吃(或:“筷子總繞道而逃”、“一見便皺眉”)。第二問,看似考查寫作手法,實則也是在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考生答題時,首先,要搞清楚這是何種寫作技法。從全文由“不喜歡”到“喜歡”的思路來看,當屬欲揚先抑、設置懸念一類。其次,再結合全文的主旨來思考它的具體表達作用。參考答案:或采用欲揚先抑手法,與下文形成對比;或設置懸念,激發讀者興趣;或為下文寫“我們”喜歡吃冬菇作鋪墊;或為刻畫善良聰明的母親形象服務等。
第2題,著重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關鍵詞語的能力。理解分析關鍵詞語,要結合具體語境進行。比如本題,要回答母親的“聰明”和“慧黠”具體表現在哪里,首先要理解題目中這兩個詞的含義是什么,這里主要是“慧黠”的含義,“黠”原有“狡猾”的意思,和“慧”組合在一起,就變成聰明機敏的意思,不再具有貶義。搞清楚了這一點,找與“表現”相關的內容也就不成問題了。參考答案:母親用“冬菇像大地的耳朵”這個新鮮的比喻和“吃了冬菇,就可以擁有耳聽千里的能力”這樣一個美麗的謊言,巧妙地改變了我們對冬菇的印象,讓我們喜歡吃冬菇。
第3題,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型,一定要結合上下文。本題,先要找到作者說這句話的語言環境,探知其感情所在,從而分析出作者這樣說的原因。閱讀第(11)段可知,作者是因為聽到了一些不想聽的話才那樣說的,這樣答案就出來了:因為“我”聽到了一些飛短流長的謠言、令人義憤填膺的負面消息、叫人惡心的言談。
第4題,主要考查考生把握文章思想情感和鑒賞語言的能力。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可先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意思,然后從最能表達作者情感的議論、抒情性語句著手分析、提煉。如第(1)小題,我們可以結合全文的主旨,同時找出具有“點睛”作用的議論、抒情語句進行分析,如(12)段,從而提煉出符合答題要求的語句。這就是:對善良聰明的母親的欽佩、感激、贊美,對溫馨的倫常親情的懷念,對快樂、純潔、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留戀。第(2)小題為開放題,考查學生的鑒賞能力。對散文語言的品析,要仔細推敲,尤其是含義深刻的詞句。本題,考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賞析,但不能漫無邊際,還是要針對文中生動、貼切、深刻的詞,或特色鮮明的段等,就其精妙之處分析。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就行。示例:“感覺上就好似香噴噴的一鍋白粥,無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一句,比喻形象,對比鮮明,生動地表達了“我”原先對冬菇的厭惡之情;“那些歲月,是人生的無塵歲月”,此句中“無塵”這一比喻,寫出了童年生活的純潔美好。
篇10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老師和身邊的朋友不知給予了他們多少的愛。然而很多孩子已經習慣于接受,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報。因此學校將全方位實施“感恩”教育,盡全力營造“感恩”文化,讓孩子們在“知恩、感恩、報恩”的系列活動中養成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關心他人、熱愛學校、回報社會的崇高道德風尚。
二、活動主題:“學會感恩,與愛同行”。
三、活動時間:
四、活動步驟:
(一)宣傳動員階段
1、學校大隊部制訂感恩教育活動方案。
2、舉行“感恩”教育活動啟動儀式。
3、積極營造“感恩文化”,讓同學們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感恩。
(二)實施階段
1、“學會感恩、與愛同行”一次主題班會。
以班級為單位,圍繞“學會感恩、愛心永恒”主題,按照學生特點,組織關于親情、感恩教育的主題班會,具體內容可自行安排。或討論或演講或講述,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觀點與認識,尤其是對父母、對親人、對老師、對朋友的感激之情。提示:用比較大的美術字在黑板寫上活動主題。
2、尋恩、感恩、報恩實踐活動。
尋恩,要讓學生每天學會觀察,不斷尋找身邊人的恩德,用文字記錄這些恩德,即是尋恩。感恩,是感受到恩德,感動于恩德,用心體味,用行動回報。報恩,報答恩情。用多種方式去報答身邊人的恩情,可以是送去一句感謝的話語,可以是長期堅持為班級、為同學、為家人做一些事情等等,也可以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3、“獻給母親的愛”征文活動
活動目的:
讓我們凝聚對母親點點滴滴的回憶,在這個充滿陽光的五月里,在這個親情融融的日子里,留下對母親的祝福、對母親的思念和深深的感激。把我們最真摯的情感,用最優美,最樸實的文字獻給我們慈愛的母親。通過此次活動使廣大學生感恩母親、知榮明恥、不斷進取,進一步促進和諧校園建設。
作品要求:
①體裁不限,圍繞中心,可以是記敘文、散文、議論文、詩歌和通訊報道等。
②作品必須是自我原創,不得抄襲、套改。
③字數在600字以內。
④參賽作品必須是電子文稿、信紙手寫板,請注明作者姓名、班級。
⑤評選辦法:學校組織教師評委評選出一、二、三等獎,獲獎作品頒發證書及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