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履職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10 03:12: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兒教師履職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師職業認同感是動態活動過程,不是與生俱來的,是教師在長期從事教師職業過程中,對教師職業的性質、內容、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等都極為認可的情況下逐漸形成的。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對職業的認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對該職業的認知。故此,培養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應該從職前開始。
( 一) 專業選擇
在中國,絕大多數人日后從事的工作是當初求學時選擇的專業。家長在學生填報高考( 中考) 志愿時一定結合考生性格、興趣愛好、能力等特點,兼顧社會需求,理性分析幼教行業,慎重選擇適合考生的專業,決不能被社會流傳的冷門熱門專業所左右。
( 二) 學校培養
1. 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幼兒園教師是履行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需要經過嚴格的培養與培訓。對幼兒教師的培養培訓主要通過課程學習完成,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一定緊緊圍繞職業要求幼兒教師應具備的良好的職業道德、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來通盤考慮、合理安排。課程內容要兼顧師范性、示范性,緊跟時展步伐,杜絕課程內容嚴重滯后傾向。
2. 師范院校教師作為學校教學計劃的實施者、教學目標實現的關鍵人物,從學生第一天跨進師范院校大門,就擔負起培養準幼師職業認同感的光榮使命。要知道,培養職業認同感,絕不是政治學科、教育心理學科、語文學科等文化課教師的責任,而是所有任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比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更為重要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任課教師的每堂課都要結合本節課的具體內容充分落實這一目標。同時,重視教育見習與實習。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說,課堂上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產生些許的認可,那么與幼兒零距離接觸、走進幼兒園更能喚醒準幼師心靈深處的情感意識。增加見習、實習次數和時間,合理安排頂崗實習,準幼師對幼教工作的認識將更加深刻,對職業認同與否,此時已經建立起來。這為學生畢業后是否從事幼教工作提供了前提。
3. 重視師范院校校園環境的育人作用。師范院校作為培養幼兒教師的搖籃,應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不僅教務處、學生處把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放到首位,科研處、保衛處、總務處、圖書館、辦公室等學校所有職能部門都應行動起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使學生受到熏陶,增強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學校組織的講座、競賽、經驗介紹、新聞報告等大型活動都應以弘揚正氣、培養學生的職業自豪感為主旋律。
二、入職初期
這一時期是準幼師到幼兒教師身份轉變時期,也是職業不穩定時期。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新入職的幼兒教師,基本上都是剛剛從學校大門走出來的畢業生。他們或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期待、或興奮喜悅、或焦慮,是思想、情緒極易變化的時期,也是對任何事不以為然的時期。師范院校學習期間建立起來的信仰、觀念可能在實際工作中遭遇的問題面前頃刻間化為烏有。近年來頻頻見諸媒體的幼兒園虐童事件,多數是私立幼兒園入職不久的幼兒教師所為。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沒有認同感,甚至痛恨自己的工作,所在單位又缺少必要的規章制度、嚴格的管理和對新入職人員的關心、教育,釀成事故是必然的。從這一點而言,用人單位在招聘幼師時,一定要牢牢把住幼兒教師入口關,對那些沒有愛心、沒有責任感、有心理疾病的應聘者堅決拒之門外。幼兒園要承擔起對新入職教師的培訓、培養重任,幫助她們盡快走出進入職場的困難期。幼兒園要重申職業要求,明確幼兒園各項規章制度; 強化職業操守,讓新入職者感受到工作帶給她們的成就感,以及兒童帶給她們的快樂; 為每一位新入職者配備一位指導教師,工作上進行指導,生活中提供幫助; 工會組織也應發揮積極作用,關心年輕人疾苦,使新入職者體會到工作集體的溫暖,促進職業認同感的形成。年輕教師要從主觀上積極進取,主動學習。結束師范院校的學習,獲得畢業證和教師資格證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終結,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的理念一定根植于心中。所謂終身學習,指的是貫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續的學習過程。教育部關于《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 試行) 》明確指出,幼兒教師要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幼兒教師要將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相結合、園內學習與園外學習相結合,向同行學,向專家名師學,向書本學,向媒體學,向家長學。既要學習先進的學前教育理論,了解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最新動態,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提升專業能力,也要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強化職業理想,爭取做一名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健全人格和團隊合作精神、愛崗敬業、為人師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依法執教、關愛幼兒、尊重幼兒人格、富有愛心、耐心和細心,幫助幼兒健康成長的啟蒙者和引路人,加快幼兒教師專業化成長進程。
三、職業倦怠期
教師職業倦怠主要指教師難以順利應對職場壓力而產生的疲倦困怠的身心狀態。它伴發于教師成長過程中,屬教師履職的非正常行為和心理。它直接影響教師的生理、心理健康,使工作士氣受挫,成為教師厭教、流失和教育水準低下的重要影響因素,從而導致教育質量下降,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4]。2005 年,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頻道對近9000 名教師進行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結果顯示,86% 的教師出現輕微的工作倦怠; 58. 50% 的教師出現了中度的工作倦怠; 29% 的教師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工作倦怠。主持這一調查的李超平博士認為,被調查教師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對我國教育是一個潛在的障礙。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眾多研究者紛紛從社會層面( 教師社會地位低、收入少、對教師要求高) 、學校層面( 學校管理模式僵化、缺乏人性化、教師工作環境差) 、個人層面( 工作壓力大、超負荷、身體心理亞健康) 尋求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卻忽視了幼兒教育自身的因素。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等五個層次。馬斯洛認為,這五種需求就如同金字塔一樣是逐漸上升的,又是每個人都需要的; 當低級的需求滿足后,就會向更高一層次的需求邁進,與此同時,獲得基本滿足的需求就不再是激勵力量。中國經過三十余年的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低層次的溫飽需求以及安全需求有了充分的保障,追求高層次的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成為更多人的人生理想。然而,高層次需求的滿足比低層次需求的滿足獲得的時間要長,方法要復雜,需要更好的精神環境和制度框架來支撐。在我國,一名幼兒教師的職業生涯軌跡是: 入職時是二十歲左右的小姑娘三十多歲的教學骨干四十多歲的幼兒園( 行政人員) 主任、園長退休。職業特點決定進入中年階段的教師不再勝任一線教師崗位,因為她們不具有年輕人的精力和體力,同時幼兒對這些不再年輕的教師也有一種心靈深處的排斥感。一方面,幼兒園的園長和主任永遠是少數人; 另一方面,有些人不具備領導能力,不適合當領導。這些人的出路何在? 是提前退休還是無所事事? 當她們意識到自己凄涼的職業生涯前景時,何談職業認同感! 反映在工作上是工作干勁逐漸消退,進取心喪失,安于現狀,得過且過,懶散、情緒低落、沮喪、抱怨等一系列職業倦怠行為。應該說這部分人是職業倦怠期的主力軍。要避免職業認同中職業倦怠的發生,社會、管理者、教師自身都要做出努力: 全社會應形成尊重基礎教育工作者的濃厚氛圍,把幼兒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如大學教授、專家學者) 一視同仁,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幼兒教師的福利待遇; 幼兒園管理者要學習當代管理理論,把幼兒教師職業生涯設計由個人行為變為組織行為,深知不同員工的需要充滿差異性; 創新管理模式,向職業豐富化、動態化管理模式轉變,為幼兒教師提供更加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對于蹦不動跳不動的年齡偏大的曾經的骨干教師,委以重任。可安排其做年輕教師的師傅、玩教具開發人員、幼兒園環境設計者、語言類教育內容的主講者、國內外最新學前教育理論和教育信息搜集人; 對于年紀較輕即有職業倦怠感的教師,幼兒園應進一步完善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建立激勵制度,鼓勵創新發展。讓不同年齡的教師都看到自己職業生涯的希望,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對工作滿腔熱情。
篇2
她,就是溫州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溫州第六幼兒園園長鄧慧敏。
履職路上,不做“啞巴”代表
自2007年當選溫州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后,鄧慧敏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她說,她明白“鄧代表”這3個字的分量有多重,她不想辜負了選民對她的信任和厚望。
為使自己不愧對“鄧代表”3個字,從當選代表那一天起,她就告誡自己:要敢于建言,善于建言,絕不做“啞巴”代表。
2007年3月,剛當選溫州市人大代表的鄧慧敏就向溫州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提交了《關于住宅區配套幼兒園盡快移交給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安排使用的建議》。
這是她當選人大代表后提的第一件建議,也是她這些年來持續關注的一件建議。
她說,住宅區配套幼兒園是國家對幼兒教育事業的政策性投資,也是住宅區的配套公用設施。可是,自2004年以來,溫州市區有好多已建好的配套幼兒園被空置,或是另作他用。與此同時,市區內越來越多的家庭,卻在為孩子上不了幼兒園發愁。據她了解,全市公辦幼兒園僅55所,占全市幼兒園總數的3.51%,全市27萬余名幼兒,只有少部分能上質量有保障的公辦幼兒園。就連學前教育發展最好的溫州鹿城區,全區也只有一半的孩子能上公辦幼兒園。
面對如此現狀,鄧慧敏建議,政府應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一次新住宅區教育設施大清查,要建立配套幼兒園建設、移交制度,明確所有住宅區配套幼兒園的產權歸屬,對開發商擅自將其另作他用、辦理產權手續的,應予以糾正并追究責任。此外,有關部門還應采取有效措施,責成開發商和建設單位盡快開建一些已列入規劃的配套幼兒園。
建議交辦后,作為承辦部門的溫州市規劃局僅答復:“對以上幼兒園的有關事項,我局會按照職能要求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落實。”自始至終未提出一個明確的實施方案。
在當年的代表建議辦理意見反饋表上,鄧慧敏毫不猶豫地寫下了“不滿意”。
“不滿意”促使該建議列入政府實事
鄧慧敏說,這個“不滿意”是經過深思熟慮后寫下的,但她認為,這也并不完全是市規劃局的責任,因為單憑一個部門,確實很難解決這一問題。
在溫州市人大常委會當年舉辦的“不滿意建議見面會”上,鄧慧敏與市規劃局一同呼吁溫州市政府統籌協調解決此事。
結果,該建議再次引起溫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并把該建議內容作為市政府牽頭交辦的50件實事之一予以落實。2008年4月,溫州市政府召開協調會,就城市配套幼兒園移交等問題進行協調,當場決定移交上田小區幼兒園、新田園住宅區幼兒園等10所住宅區配套幼兒園,并于2008年下半年陸續投入使用。
看到自己的建議內容大部分得到了落實,鄧慧敏既感欣慰,又覺遺憾,因為新城仍有4所已建好的配套幼兒園由于各種原因未及時移交,致使該區幼兒無法就近入園,周圍居民意見很大。
在2010年召開的溫州市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上,鄧慧敏再次提交了《關于新城四所住宅區配套幼兒園盡快移交給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安排使用的建議》。她建議,由市國土資源局牽頭,會同市規劃局、市房管局等單位,盡快落實這4所幼兒園的移交工作,并爭取在年內投入使用,以切實解決該區幼兒入園難問題。
與此同時,她還建議,有關部門應制定配套幼兒園建設、移交工作的相關規章制度,避免因制度不完善引發配套幼兒園建設滯后、移交混亂和人力、物力無謂內耗等問題。
二次建議讓民生問題不留遺憾
人代會結束后,鄧慧敏的第二次建議引起了溫州市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重視,經主任會議多次專題研究決定,將鄧慧敏提出的建議內容,列入常委會的當年專題評議對象。
2010年6月上旬,市人大常委會邀請鄧慧敏一起對市區幼兒園建設移交情況進行全面摸底調研,先后實地察看了城區的金城花園、銀都花苑、嘉鴻花園、綠洲花園等多家住宅區配套幼兒園。
結果,調研組每到一所幼兒園,附近老百姓就自發圍攏過來,詢問幼兒園未開辦的原因,訴說幼兒入園難的苦衷,表達對已建好幼兒園不投入使用的強烈不滿。嘉鴻花園的很多家長就提出,他們都是雙職工家庭,現在家門口的幼兒園上不了,為了送孩子到其他幼兒園上學,就只能請人幫忙接送,而一些不愿支付這筆開支的家庭,夫妻倆就只能輪著“遲到、早退”。
調研結束后,溫州市人大常委會將調研情況和有關意見反饋給市政府,并于7月下旬舉行評議會,專題聽取了市政府關于幼兒園移交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
在評議會上,鄧慧敏提出,如果再不盡快解決這一問題,很多孩子都將失去在家門口入園的機會,“我們的孩子真的等不起,我們真的無法面對家長和孩子那一張張渴望的臉龐,那一雙雙期盼的眼睛。”
鄧慧敏說,其實她也理解政府在處理這些歷史遺留問題時的難處、苦處,但無論多難,只要有決心,就一定會有辦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錢成良也明確提出:“幼兒園的移交問題,是必須也是馬上得解決的問題,只有加強建設、管理配套幼兒園,才能提升我市學前教育的整體水平,才能適應廣大市民對幼兒就近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
在市人大常委會的全力督辦下,鄧慧敏建議中涉及的新城4所住宅區配套幼兒園移交工作,終于有了新進展。2010年10月31日,房開公司以把產權捐贈給教育部門的形式,正式移交銀都花苑幼兒園、嘉鴻花園幼兒園,另外兩所幼兒園的移交工作也正在積極協商中。
家住銀都花苑的葉女士說,她女兒4歲了,就因為小區配套幼兒園沒投入使用,她每天都得擠公交帶著女兒從新城趕到老城區去上幼兒園,“現在好了,我跟女兒總算不必再遭這個罪了。”得知自己小區的配套幼兒園馬上就要投入使用,葉女士臉上露出了笑容。
鄧慧敏說,只有這樣一盯到底,切實為選民辦實事、辦好事,才對得起“鄧代表”這個稱呼。
確實,鄧慧敏就是這樣一位執著的代表,執著地當了20多年幼兒園老師,執著地跟蹤落實每一件建議。
鄧慧敏小檔案
鄧慧敏1987年從溫州幼兒師范學校畢業,從一名普通幼兒教師,到獨當一面的園長,她一直奮斗在幼兒教育事業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