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文言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04:13: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孟母三遷文言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孟母三遷文言文

篇1

孟母三遷

兩漢:劉向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過去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jié)。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注釋

舍:家。

墓間之事:指埋葬、祭掃死人一類的事。

處子:安頓兒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戲,玩耍。

賈(gǔ)人:商販。

炫賣:同“炫”,沿街叫賣,夸耀。

徙:遷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兩種盛器,此指祭禮儀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賢。

揖讓進退:即打拱作揖、進退朝堂等古代賓主相見的禮儀。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篇2

——題記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慈母平凡的兩個字,卻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歷代以來,多少文人墨客把母親書寫的淋漓盡致。孟母三遷,畫荻教子,而我的母親為了我何嘗沒有這樣付出過呢?初中三年來每次開學母親都會親自來送我,初三來時,我曾勸過母親“媽,你不用去送我了,我都長大了,鋪床這點小事我還是能做好的”,母親也開玩笑似的的說:“那好,我不去了”。可就在我來時母親還是見到的上了車。來到宿舍,宿舍的床前沒有一位母親,唯獨只有我的母親爬上爬下的在為我鋪床,看到母親起身時,頭發(fā)下竟然還隱藏著幾根白發(fā),我心中不僅一顫。大愛無言詮釋著母親的偉大,在我生命中你不曾離去。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九年來不知換過多少老師,一頭金發(fā)緊跟著時代的腳步,算不上傾國傾城但身材勻稱,牛仔休閑是他的打扮,我從未見他穿過運動裝,我敬佩的不是他的容貌和身姿,而是驕傲我有一個氣質(zhì)高貴,才華非凡,不得不提的語文老師——高迪。第一次聽他講課,就非常引人入勝,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在山那邊》。到了學文言文,我便更喜歡高老師講的每一節(jié)的背景故事,老師站在講臺上,面前里這一臺筆記本,一會說說東漢,一會說說西漢,一個個的歷史人物在她口中脫穎而出,仿佛就帶領我們回到了歷史,坐在下面聽高老師講課,有一種聽百家講壇的感覺。每次我們?nèi)歉呃蠋熒鷼馑紩ピ徫覀儯龥]有放棄過過任何一位求學學子,在她的作業(yè)批語中我們重燃過希望,在高老師的身上讓我感受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無私奉獻。在求學路上老師你不曾離去。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

看見你瓜子臉上有一雙不大的眼,小巧的鼻子下有一雙張能說會道的嘴,仿佛就看見了我,雖然我們不是親姐妹,但我們是最要好的閨蜜,天生就有閨蜜臉。每次遇到麻煩,我就會努力想辦法,辦法想出來你就馬上那個行動,什么事我們都辦的順順利利。小時候我們經(jīng)常吵架,一件玩具就可以把我們和好,但每次都是我錯了,去又不肯道歉,現(xiàn)在好像和你說聲“對不起”稍微長大點我們便形影不離,有你的地方就有我,有我的地方就有你,每次過年過節(jié)我們每年都拉著媽媽想去買一樣的新衣服(雖然沒買過一次)如今,你在城這頭我在城那頭,“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雖然在一起的日子不再有,但我們那兩顆心真摯的心永遠在一起,張冉,不對,是冉姐,在我的生命中你不曾離去。

篇3

關鍵詞:語文;德育;滲透

德育不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功能,但它卻常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著。這是新課標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在如何處理這種滲透上,本人提出以下方法和對策:

一、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謀求文道結(jié)合的最佳方式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相對被動,缺乏積極性。新型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受,謀求文道結(jié)合的最佳方式。

以九年級下冊《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為例,上課前兩周,把學生分成六組,每組七人,安排一個組長。同時布置學生利用圖書館和互聯(lián)網(wǎng)以及自己的語文積累,找尋所在組需的資料。A組同學主要是收集孔、孟的生平經(jīng)歷,如孔子小時候才華過人,孟母三遷的故事,孔、孟周游列國的經(jīng)過等等;B組同學負責孔子弟子及門人部分,重點了解其中的幾位。C組同學了解《論語》和《孟子》,了解它們何時被列入“四書”,何時成為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同時搜集相關的成語故事和思想典故;D組同學了解孔、孟對周邊國家文化產(chǎn)生的影響;E組同學了解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孔林的特點,規(guī)模及收藏情況;最后一組F組同學收集孔孟廟宇里的匾額、對聯(lián)等。布置以后,不定期地督促檢查,完善學生對資料的收集。等到上課的時候,主動權就完全在學生的手上,每個小組的同學都有自己的成果展示,顯得從容自信。正是這種積極參與和主動權的享有,學生積累了知識,體驗了成功的快樂。他們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對孔孟之道的理解也進一步加深,在思想上得到進一步的教育。在如何對人處事,如何面對人生和如何和他人團結(jié)合作上,都有了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

二、提高提問的有效度,幫助德育的滲透

教師在課堂上對問題的有效設計,幫助語文德育功能的滲透。以《愚公移山》為例,本校一位語文教師參照了錢夢龍老師的“曲問法”,既兼顧了語言的學習,也注重了方法的指導,更沒有因為詞語的障礙而忽略了文言文作為“文”的完整性。問題設計如下:

1.愚公多大年紀了?

2.智叟是個年輕人嗎?

3.那個遺男幾歲?

4.他去參加勞動的時候,他爸爸同意嗎?

這四個問題的拋出,學生就得對“年且九十”的“且”、“智叟”的“叟”、“始齔”的“齔”以及“孀妻”“遺男”等詞加深理解,能回答這些問題的同學就能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學生在這種問題面前,好似有一條無形的繩子,引領著他們?nèi)フ{(diào)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尋求問題的答案。這些問題不是很難,但也不是完全不需要動腦。如能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得有“跳一跳,摘果子”的體驗。

三、關注生活語文,弘揚文明道德風尚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春聯(lián)、廣告、店名、人名與生活同在。結(jié)合七年級上冊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語文,擬制公益廣告語。指導學生收集公益廣告,如:“誠信,不只在執(zhí)信路!”“文明,不僅在文明路!”“竹有節(jié),有千千節(jié)。”再提出擬制的方法,要求學生弄清和一般廣告語的區(qū)別,擬寫符合具體情境的廣告語。這樣,學生慢慢地也能在不同的地方放置不同的公益廣告語:“不要讓它流淚(水龍頭)。”“溝通你我他,全靠普通話。”“知道我在等你嗎(垃圾桶)。”

學生不僅在生活中感受、運用語文和感悟語文魅力,而且不知不覺地感受到文明和道德風尚,進而內(nèi)化為自己的素養(yǎng),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四、以文字的形體美傳承學習態(tài)度的教育

中國方塊字是世界上最難學也是最美的文字,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錯誤。如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的學習中,很多同學把“受”字誤寫為“授”字,甚至有的老師也認為是“授”。糾正這個錯別字時,結(jié)合“受”的字形來源及形體意義,先在黑板上寫“受”字的最先字形,再講這個字形的意思:“受”是個會意字,在甲骨文字形中,上面一只手,下面一只手,中間一只舟,好像在傳遞東西,這是“受”的本意。由此而得,傳遞知識和傳遞東西一樣,須兩只手相互合作,有給有接。只是老師傳知識,沒有學生的接,不能稱之為受,它必須是兩者之間的合作。這既解釋了字形字義、讓學生記住了這個字形,也強調(diào)了應有的學習態(tài)度,滲透了德育功能。

五、在細節(jié)描寫中理解感恩

懷常懷感恩之心,才不會對生活有太多的怨恨。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家很熟悉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感受其中的愛子情懷,離不開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父親的言行滲透著這篇散文的神,特別是一些動作細節(jié):如兩次使用“躊躇”和“囑托”“囑”“囑咐”等同義動詞,聯(lián)合使用“看了看”“須穿過”“須跳下去”“爬上去”等動詞,將父親這一瞬間的形象加以詩化。通過對這動作描寫的品位,學生不難體會深藏在父親內(nèi)心深處、不易表露的愛子深情。這是一個老態(tài)龍鐘、行動吃力、生活困窘的父親背影,這一背影,把父親的生活、性格、情感定格在學生的心中。學生對父親對“我”的關懷備至及作者心中的愧疚之情才能深刻體驗。從而拓展開去:并不是所有的父親都衣著光鮮、行為體面,我們該怎樣看待自己的父親的“迂”呢?學生在這樣文字的熏陶中自然就不會自我詆毀父親的形象,相反,也會在朱自清的愧疚之情中增添對自己父親的理解和感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