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口技范文

時間:2023-03-23 18:39: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蒲松齡口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蒲松齡口技

篇1

2、俄聞簾鉤復動,女曰:“六姑至矣。”亂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來耶?”一女子曰:“拗哥子!嗚嗚不睡,定要從娘子來。身如百鈞重,負累煞人!”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二婢慰勞聲,小兒喜笑聲,一齊嘈雜。即聞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遠迢迢抱貓兒來。”既而聲漸疏,簾又響,滿室俱嘩,曰:“四姑來何遲也?”

3、有一小女子細聲答曰:“路有千里且溢,與阿姑走爾許時始至。阿姑行且緩。”遂各各道溫涼聲,并移坐聲,喚添坐聲,參差并作,喧繁滿室,食頃始定。即聞女子問病。九姑以為宜得參,六姑以為宜得芪,四姑以為宜得術。參酌移時,即聞九姑喚筆硯。無何,折紙戢戢然,拔筆擲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筆觸幾,震震作響,便聞撮藥包裹蘇蘇然。

4、頃之,女子推簾,呼病者授藥并方。反身入室,即聞三姑作別,三婢作別,小兒啞啞,貓兒唔唔,又一時并起。九姑之聲清以越,六姑之聲緩以蒼,四姑之聲嬌以婉,以及三婢之聲,各有態響,聽之了了可辨。群訝以為真神。而試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謂口技,特借之以售其術耳。然亦奇矣!

篇2

一、以句讀促思考,增加新鮮感

初中的很多文言文篇幅比較短小,可以采用讓學生標示句讀的辦法來促使他們思考。像七年級上冊中的《詠雪》、《陳太丘與友期》、《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等,在沒有預習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在上課前把文段不加標點地板書在黑板上,在上課時先不讓學生看書,而是先請同學上黑板去給語段加標點。同學們可能會在某些地方有爭議,這些有爭議的地方,正是大家在理解上存在困難的地方。用這個辦法,可以讓老師很快地明白自己課堂的重難點。以《智子疑鄰》為例,當時在標注句讀時,對“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這一部分存在不同的標注法,有的同學斷成“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這就告訴我們學生們對“亡”字表“丟失”的意思還很陌生,沒能聯想到小學學過的成語“亡羊補牢”;另外對第一次出現的“智”字的意動用法也是完全陌生的,不知道“智”字后面還可以帶賓語。學生有不同意見,會形成爭鳴,這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是很有好處的。

二、以畫面抓眼球,增加形象感

人自出生以來,即靠視覺來獲取知識,觀察其四周的環境。人類用眼的機會最多,有研究表明,個體學習的信息有80%來自于視覺。從學習知識的角度來說,視覺的重要性大大超過其他知覺。有些文章,如果所寫內容學生從來沒有見過、體驗過,那么我們可以在導入時就充分利用視頻材料,讓學生們首先形成一個感性的印象。如《口技》、《觀潮》等。口技是一項比較專門的技藝,比較好的視頻材料能夠迅速地抓住學生的眼球,對口技的妙處產生直觀的印象,從而調動他們學習、了解課文內容的積極性。同樣,學習《觀潮》,通過播放浙江潮的視頻材料,讓學生對浙江潮宏偉壯闊的景象先睹為快,再去學習“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勢極雄豪”這些句子,就很好理解了。當然,有時讓同學們自己去表演課文的內容也會取得不錯的效果。譬如說學習蒲松齡的《狼》這篇課文,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去表演,表演的過程,其實也是檢驗他們對詞義和課文內容掌握的精確程度。如“顧野有麥場”的“顧”是往旁邊看,如果表演成“回頭看”,就錯了。“奔倚其下”這句話中有兩個動作,一個是“奔”,說明屠戶是大步跑過去的,另一個是“倚”,屠戶跑過去后是背靠在柴草堆上的。還有后文“屠自后斷其股”,“股”指的是大腿,表演時同學拿捏是否準確也取決于他對詞義的把握。同學們觀看臺上同學的表演,注意發現他們的錯誤,也是一個復習詞義,熟悉文本的過程。

三、以拓展助理解,增加趣味性

以《詠雪》為例,《詠雪》中胡兒以撒鹽喻飛雪:“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以“飛絮”喻雪“未若柳絮因風起”。我們說謝道韞的比喻更好,因為它能帶給人們更好的審美體驗。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比喻帶來的審美體驗之重要,我們還可以通過適當的拓展來加深這種體驗。如同樣也是寫雪,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寫道:“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想到春風綻放的千樹萬樹雪白的梨花,人們的心境是美好的。也同是寫雪,有的人卻這樣寫:“玉帝明晨開寶筵,神廚連夜煺天鵝”,認為是玉皇大帝第二天早晨要大擺筵席,所以那些御廚們連夜趕工在褪掉天鵝身上的羽毛。雖說人們也常用“鵝毛”來喻雪,但詩句本身讓人聯想到的卻是充滿血腥的殺戮場面,頓時就美感全無了。還有的人更離譜:“昨夜北風寒,天公大吐痰。東方紅日出,便是化痰丸。”把如此圣潔美艷的雪花比作是天公吐下的痰,豈不是讓人起一身的雞皮疙瘩?通過適當的拓展,學生對比喻的審美感會有更深的體會,拓展的內容本身也會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四、以對比促精思,增加理趣性

我們學習的課文之間不是孤立的,他們會因人物、主題等形成各種各樣的聯系。教師在上課時,如果能主動進行各種橫向、縱向的系聯,讓學生在比較中形成自己的思考,這也是語文學習中的一種理性之趣。以人物為例,講解八下的課本中陶淵明的文章,就可以把《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還有《愛蓮說》等文章都關聯起來,從中去歸納出一個相對完整的陶淵明形象。同樣是寫自然山水類的文章,酈道元寫《三峽》,陶弘景寫《答謝中書書》,蘇軾寫《記承天寺夜游》,張岱寫《湖心亭看雪》,陶淵明寫《歸園田居》又各有差異。如果要品鑒人物,用一個字去概括各自的特征,那地理學家酈道元算得上是一個“學”人;山中隱士陶弘景寫山水超塵脫俗,算得上是一個“仙”人;才華橫溢的蘇軾在天高皇帝遠的黃州,夜游古寺,月下賞影,算得上是一個“閑”人;明朝遺民張岱明亡后不仕,傍晚前往大學覆蓋的西湖賞景,算得上是一個“癡”人;田園詩人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早已把田園當做自己安身的不二之選,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算得上是一個“真”人。讓學生在比較中思考,可以獲得一種理性之趣。

五、總結

篇3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古詩文閱讀評價中要求: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顯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在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那么如何讓學生記誦、積累、品味這些寶貴的優秀文化遺產,在這些膾炙人口、悲壯激揚的名篇佳作中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呢?筆者在古詩文教學實踐中,總結了幾點古詩文誦讀的教學方法。

1 整體感受,讀準文句

朱熹說: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其熟讀的目的就是“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首先學生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時就要讀準字音,如一詞多義,同一個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它的讀音、意義、用法都不相同。在熟讀熟記其讀音時記住它的不同用法,為背誦做好首要的準備。例如《馬說》中“食”的讀音,在“一食或盡粟一石”“食不飽,力不足”中是“吃”的意思就讀“shi”,在“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盡其材”因為是通假字,通“飼”,是“飼養”的意思,所以在這兩句中都讀“si”。又如“間”,《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讀“jiān”,“一會兒的意思。”而《口技》“中間力拉崩倒之聲”中讀“jiàn”,是“夾雜”的意思。

其次還要鑒別句讀,疏通詞句。誦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古文的句式有其獨特之處,句讀準確,學生就會理解句子的意思,正確的把握文意。否則如果讀錯句讀,就不會理解作者的用意從而曲解文意,達不到準確記誦的目的。那么,怎樣教學生準確把握句讀呢?一是把不同的句讀標示出來,讓學生對比判斷;二是通過教師范讀,學生掌握正確的句讀。如蒲松齡的《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標出不同的停頓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為什么讀后者?先讓學生讀課下注解,原來“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樣”,是修飾“坐”的,所以讀后一句。在古詩文中這樣的情況還很多,教師在初讀課文時就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分清句讀、理解句意、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為熟練誦讀做好充分的準備。

再次誦讀古詩文,還要在有意識地積累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讓學生能恰當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樂之情和沉郁激越之感。這些情感孕育在古詩文無聲的語言中,要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將其外化,才能體會其蘊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筆者特別注意重音的處理,使學生準確地從朗讀中領悟古人的情感:高音響亮,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幽沉,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千古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重音就落在“千帆過”“萬木春”上。為什么呢?因為這六個字形象地展現出未來的美好,表現了一種激昂、樂觀的生活態度。然后要強調語調,語調指由于思想感情、語言環境的不同,或為某種表達效果,在聲音上表現出來的升降、高低的變化。誦讀時,根據內容處理好語調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最后還要把握節奏。誦讀中的節奏須著眼于全篇。感情歡快的,可用快節奏,感情憂郁的,可用慢節奏。如誦讀《木蘭詩》時,第一小節因為開頭寫木蘭織布嘆息,語氣要和緩,第二小節的人物對話要把木蘭下定決心代父從軍、為國分憂的決心讀出來,就要用堅決有力的語調讀。第三小節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感情基調是熱烈、緊張的。第四小節概寫木蘭十年征戰生活,節奏最快,極力渲染戰場的激烈氣氛。第五小節語速要放慢,這節是表現木蘭恢復女兒妝時輕松、喜悅心情的。末句要輕讀,為蓄勢;第六小節再加快節奏,著力表現木蘭回家時家人及她伙伴的驚奇感。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體會了北方人民的豪邁氣概,感悟學習木蘭的巾幗英雄形象。教師的分析與示范為學生流暢的背誦做好了鋪墊。

2 理清思路、圖文賞讀

掌握文章思路,探索作者行文意圖,特別是要弄清各個層次之間的內部聯系,使其言“若出于君口”。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支撐句,掌握文章的思路,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才能加快記憶的速度。誦讀教學還可以適時運用多媒體,根據文意詩意,展示恰當的優美的圖像,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形象依據。誦讀時,讓學生在優美的圖像音樂中朗讀詩文,更深刻地領悟文章的思想。如教《陋室銘》時,筆者根據文意,按照文章思路,配上了幾幅古色古香的圖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樂,使學生優美的畫面和樂曲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配樂誦讀時,文章所表達的高潔傲岸的志趣和抱負就呈現出來了。熟讀后,再運用多媒體隨時動態板書,抓住關鍵句,用缺字法訓練背誦,從易到難,不斷減少屏幕出現的字數,最后讓學生全文背誦。

3 欣賞品味,想象誦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特級教師于漪也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反復誦讀可以激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同樣,豐富的想象又可以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如誦讀《與朱元思書》,可讓學生想象自己跟隨吳均一起從容出游欣賞富春江的奇山異水:江流緩慢處流水清澈透明,水中的魚兒、石頭都能看的清清楚楚;那么,水流湍急時又會是什么樣子呢?流勢湍急處,似箭飛、像馬奔那樣勢不可擋,使人驚心動魄。山呢,又是怎樣的奇特?富春江兩岸的高山生長著蒼翠的樹木,寒意陰陰。崇山峻嶺之處又傳來泠泠作響的泉聲,蟬聲鳥鳴猿叫簡直就是一支大自然的和諧交響曲,使人感到山間處處勃發的生機。學生只有充分發揮想象,才能較好地理解詩人為什么會發出由衷的感慨“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往返。”

由此再記誦就會水到渠成。

4 分類誦讀,激發興趣

誦讀方式有多種形式,如錄音范讀、教師范讀、學生領讀、齊讀、分組讀、自由朗讀、配樂朗讀等。教師在指導誦讀還可以采用多種誦讀方式,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學生在愉快誦讀中,加深對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誦的速度。如教學《岳陽樓記》時,筆者采用了分組誦讀的方法:一組讀第一段,要求用平緩的語氣讀出寫作此篇的緣由;二組讀第二段采用磅礴宏大的氣勢讀出岳陽樓的湖光山色吞吐山河的氣魄;第三段由全體男生讀,要用低沉抑郁滄桑的語氣讀出遷客騷人的失意之悲切;第四段由全體女生用歡快明朗的語調讀,把得意洋洋的愉悅之情讀出來。最后,全體同學合起來讀最后的議論段落。在教師的指導下,分組誦讀法既激發了學生誦讀的興趣,也利于他們掌握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