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朗誦的詩歌散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15:56: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適合朗誦的詩歌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多元文本;閱讀;樂趣
我們幼兒園進行了《讓幼兒在多元的文本對話活動中,享受閱讀樂趣的實踐研究》,我們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有關精神和幼兒閱讀教育理論為指導,試圖通過選擇多樣豐富的文本,多元互動的閱讀方式以及趣味親子共讀指導的研究中,致力于多元文本對話,發展其認知、理解、想象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為幼兒日后正規的書面語言學習做好準備的一種寓教于樂的語言活動。在我們的課題研究中,具體是這樣做的。
一、多元文本的篩選,讓幼兒喜歡閱讀
故事內容的選擇是激發幼兒閱讀興趣、提高語言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圍繞主題等方面選擇適合幼兒閱讀的文本。
1.多元繪本故事的選擇
(1)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繪本故事
幼兒的年齡段是選擇繪本的重要因素,因為每個年齡段幼兒的認知、情感、社會經驗都是相差很大的,所以讀的繪本也是不一樣的。由于小班的幼兒觀察畫面不全面,于是在選擇故事的時候,要注意它的畫面不能夠太豐富,所以要為小班幼兒選擇畫面簡單、主角鮮明、情節簡單、有重復性語句的繪本。如,《小蘭小黃》《好餓的毛毛蟲》《彩色的奶?!贰渡掷锏娘炍荨返?。隨著年齡的增加,幼兒的知識面和語言能力不斷提高,所以中、大班幼兒就要選擇一些畫面之間關聯較明顯、故事性比較強的繪本,如,《玩具女孩》《狐狐》《別再親來親去》等。
(2)圍繞主題選擇繪本故事
幼兒園是主題式教學,主題教學中雖然滲透了各個領域的內容,但是因為幼兒能力的差異性,所以內容相對淺顯,也有的主題中的內容不夠全面,所以我們適當地選擇了一些和我們的主題活動相關的繪本故事,使我們的主題活動更加豐滿。如,小班主題活動《我上幼兒園啦》,為了減輕幼兒入園后的焦慮,我們選擇了《阿文的小毯子》《你好、你好》等繪本;如,中班的《動物世界》的主題活動中,我們選擇了《蚯蚓日記》《笨拙的螃蟹》等繪本故事;再如,大班的主題活動《了不起的我》中,我們選擇了《你是特別的,你是最好的》《你很快就會長高》《蛤蟆爺爺的秘訣》等繪本故事。這些繪本故事讓主題活動更加豐富有趣,幼兒也在繪本中獲得知識,使幼兒更加喜歡閱讀。
2.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詩歌散文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樊發稼說:“詩歌,和兒童有著一種天然的默契關系,他們的想象方式、表達習慣和認知渠道,都有著詩的品質?!焙玫挠變荷⑽脑姼杩梢载S富孩子的詞匯,陶冶孩子的情操,豐富孩子的感情。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一些適合幼兒閱讀的詩歌散文。小班幼兒的年齡比較小,他們的思維比較具象,所以我們選擇一些貼近他們生活的一些詩歌。比如《小毛巾》《幼兒園就像我的家》等詩歌;中、大班的幼兒他們的思維仍然是具象的,但是明顯地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所以在選擇詩歌時可以適當選擇一些能發展他們思維能力的詩歌,比如《彩云和風兒》《魔術師》《月亮》等等。詩歌是比較押韻,比較容易朗誦的,幼兒在朗朗上口的詩歌閱讀中,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
二、多元互動的閱讀方式,讓幼兒享受閱讀
新《綱要》指出:幼兒的語言是通過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運用而發展起來的,單靠教師直接的“教”是難以掌握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幼兒積極運用語言進行交往。所以,教師應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開展形式多樣的組織活動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積極地閱讀,充分體現讓幼兒“享受閱讀樂趣”的這一教育理念。
1.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閱讀的興趣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文本采用各種教學方式,讓幼兒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激發閱讀的興趣,從而愛上閱讀。我們的具體方法有:
(1)傾聽感受法: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比較普遍采用的是傾聽感受法,教師用柔和的語調,突出詩歌重點的閱讀方法,讓幼兒在詩歌的韻味中感受詩歌的內容。比如,詩歌《月亮》,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誦,幼兒很快就進入到了詩歌的情境中。
(2)自由閱讀法:自由閱讀是幼兒教學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幼兒在自由的閱讀中,按照圖片的內容,自由地想象和講述。比如,小班的《我爸爸和我》繪本中,幼兒看到的爸爸和小熊的各種游戲都是生活中和爸爸能夠經歷的事,所以幼兒講述的積極性就比較高,在觀察圖片的同時也能促進幼兒的思維和想象力。
(3)角色扮演法:幼兒對于角色扮演是非常喜歡的,不管是口頭的扮演還戴上簡易的道具的扮演,幼兒都會很快融入他所扮演的角色中去,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會根據故事的需要讓幼兒在角色扮演中更好地理解故事、喜歡故事。
(4)圖畫續編法:圖畫是用線條、色彩描繪形象的,是喚起兒童想象最直接的形式。圖畫中描繪的各種景象,又能刺激兒童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更好地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和詩歌,我們在故事和詩歌的教學后,會讓幼兒續編故事的情節,讓他們用圖畫的方式表現出來,然后根據自己的畫再來講述,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想象力得到了提高,同時語言能力也得到了發展,而且幼兒在畫畫說說中更喜歡閱讀了。
2.開展形式多樣的故事活動,開啟智慧的語言
新《綱要》中指出:“語言教育應當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边@就告訴我們,幼兒的早期閱讀教育應該是豐富的、多元化的。所以我們為幼兒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故事活動。
(1)開展創意故變變的語言表演活動
隨著課題的深入開展,我們讓創意故事也融入我們的六一兒童節日當中來。我們每個班的教師和幼兒一起創編了《創意故變變》,教師幼兒一起動手制作道具,創編故事情節,然后再由幼兒自己配音。整個過程豐富而又有趣。創意故變變的活動,讓幼兒在玩玩、做做、演演中,感受故事的魅力,同時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故事的創編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2)創辦哇哇呀呀電視臺
隨著課題的開展,我們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能說能演的平臺:哇哇呀呀電視臺。電視臺的成立為幼兒提供了一個敢說、能說、有話說的平臺,幼兒在哇哇呀呀電視臺中盡情地展示自己,并且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在我們形式多樣的故事活動中,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自信心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幼兒由此喜歡上了這些故事,愛上了閱讀。
3.進行豐富多樣的游戲活動,享受閱讀的快樂
我們的語言活動還和我們的游戲區域有機地結合,在游戲區域中結合閱讀,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在看看、說說、演演中喜歡閱讀。
比如表演區,表演區是幼兒可以無拘無束、盡情地展示自我的地方,同時在表演區中能很好地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于是我們開展了故事表演、兒歌、詩歌表演、主持人等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活動,不但促進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還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三、家園互動,促進閱讀
《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所以幼兒園應該和家庭一起承擔起指導幼兒早期閱讀的責任,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指導家長閱讀
家長想讓幼兒閱讀,但是作為家長卻不知道怎樣來指導幼兒閱讀,怎樣來挑選閱讀書籍。所以,我們特意請來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蘇梅老師為家長帶來了以《和孩子分享“愛”的時間》為主題的講座。在講座中,蘇老師圍繞著“我們為什么要引導孩子進行早期閱讀”“怎樣進行早期閱讀”“怎樣給孩子選擇適合的圖書”三個主要內容給我們的爸爸媽媽上了精彩的一課,幫助家長們進一步理解、掌握閱讀的技能。同時,能給幼兒自主選擇圖書的機會,讓幼兒真正喜歡閱讀。
2.家長參與閱讀
(1)為了讓家長真正支持我們的閱讀活動,我們在家長開放日中舉辦了各種閱讀方面的活動,比如,大班組的“繪本創意故事”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并用自己的方式演繹故事,幼兒在選故事、演故事中,享受到了閱讀故事的樂趣;中班的“制作繪本圖書”,讓幼兒用畫,家長幫忙配文的方式,讓幼兒創作屬于自己的繪本故事;小班組的“泥中密語”幼兒和家長一起用百變的橡皮泥捏出了一個個鮮活的富有創意的故事。
(2)針對某一個故事,我們還制作了一些故事的閱讀指導和游戲,讓家長帶回去,讓家長根據教師的閱讀指導進行閱讀,閱讀指導中還有一些小游戲,讓家長根據教師提供的道具和孩子一起玩游戲。然后讓家長交流游戲后的感想,更好地幫助家長指導閱讀。
(3)繪本傳遞本,繪本傳遞表是由教師設計好的,上面有故事解析、閱讀指導等內容,然后讓幼兒帶回家,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繪本,并把自己和孩子閱讀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在傳遞本上。這就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幼兒最感興趣的是繪本故事中的哪段內容,使我們教師可以了解到每個幼兒閱讀的興趣、能力與方法,為我們進一步開展繪本閱讀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在課題《讓幼兒在多元的文本對話活動中,享受閱讀樂趣的實踐研究》的實施中,大部分幼兒喜歡上了閱讀,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和喜悅,有積極的閱讀意識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了初步閱讀的能力,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也發展了個性,陶冶了情操。我們將在接下來的課題研究中繼續致力于讓幼兒更好地享受閱讀樂趣這一目標,讓幼兒在閱讀中獲得心靈的洗禮與智慧。
參考文獻:
[1]林丹玨.讓幼兒在快樂中閱讀繪本.早期教育,2012.
[2]劉珍.淺談親子繪本閱讀的策略.幼兒教學研究,2012.
[3]朱鴻菊.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培養淺探.學前教育研究,2007.
篇2
一、課堂教學的情趣
其實我們的教材并不乏“情”在。以蘇教版模塊五第二專題為例,文本有《陳情表》、《項脊軒志》、《長亭送別》、《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有如泣如訴的散文、執子之手的舞臺形象、舊日時光的深情吟唱,表現出情感的豐富多樣性。李密的深情,歸有光的至愛,都是通過細節、白描、烘托、渲染等手法表達出來的;張生與崔鶯鶯、羅密歐與朱麗葉對幸福愛情的追求,都是通過“代言體”的戲劇形式、戲劇沖突、時空安排等手段來表現的;三首歌唱友情的詩篇,或借助意象、或融思于詩。總之,表達的感情是多樣的。要讓學生體驗優美真摯的感情,珍視親情、友情,理解愛情。學習時,可與活動體驗相結合。學習戲劇,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進行片段表演,觀摩影視作品;學習詩歌,以三首友情詩為“點”,由“點”到“面”,讓學生課后收集友情詩,組織詩歌朗誦。還可以與問題探討適當結合,如《項脊軒志》不言悲而悲不自禁的結尾,妙在何處。
重視感情是人的通性。許多典范之作,恰恰是以情感人、以情動人的。比如蘇軾的《赤壁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沁園春?長沙》,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些作品無不滲透著作者的感情。學生是以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走進文本的,所以生活閱歷的豐富程度,直接影響到他們對作品感受的深淺。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作品時,首先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對所教內容融會貫通。教師要盡量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契合的境界。這樣就會有效消除學生和作品之間的時代、地域、感情等方面的隔膜,使學生受到感染,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樂于接受教學內容。
二、課堂的“理”趣
現在學生最討厭老師嘮叨,若你還在課堂上喋喋不休“講知識改變命運”之類的大道理是沒有人聽的。讀書以明理,為學以解惑。其實學生在學習中會有許多疑惑,而課文就是可以解惑的,如果教師運用得體,就一定會通過道理讓學生心動,進而解惑的。
例如:在講授《勸學》一課時,就可以通過文中所闡述的關于學習方面的深刻道理,讓學生心動。
首先,我這樣導入:“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學無定發,但學必有法。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一定的讀書方法:張溥用‘七錄法’,用‘點評法’,而我們要學習好,一定要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眲偵敫咧?,學生心中都憋著一股勁。這樣通過導語,學生都急于了解一些學習方法,從而讓其內心悄然為之一動。
接著,我讓學生說出自己在學習中的疑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的說:“每天忙碌勞累,卻不知道學了些什么。”有的說:“做了大量的題,成績卻總提不上來。”還有的說:“就是不愛讀書,一端起書本就困?!边@時我投影《學習要“三到”》,引導學生讀短文,并且說:“我們找找學習效率低的原因在哪兒呢?”這樣學生就帶著需求進入了“不憤不啟”的狀態,知道學習要“眼到、口到、心到”。然后引導學生讀課文,總結出學習的意義、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正確態度。這樣使學生震動,從而很好地完成了“啟”、“發”的過程。
等到學生對文章有所了解后,我再讓學生談對本文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啟示和感悟,以及下一步自己在學習上的改進措施,使學生達到理性的心動。他們明白了“學習在于勤奮,方法就是積累”。“學用結合,注重基礎”,就說明為文中的“理”所動,并把文中的道理提升為自己的方法,達到了真正的心動。
三、讓學生感興趣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相間,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聲情并茂,時緩時急,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讓學生感到興趣盎然。
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箤W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能激趣,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有關的笑話、格言、警句、故事、詩詞、典故等均可引入課堂,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長期只是用自己習慣了的那種單一的表達方式去引導提問,肯定容易導致學生厭倦,難以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僅具高度知識性是不夠的。每天一堂四十五分鐘的課,對于那些生性好動的學生來說,仍然是一種難耐的“煎熬”。針對這種現象,教師便只有盡量用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來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學生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樂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營造出一種輕松活潑、便于師生交流氛圍的教學情境,所以,優秀的教師大多十分注重開場情境的設置。開講之初,教師應根據課型及內容精心創設導入語或情境,設置特定的情節,展示特定的物象,營造出一個引人入勝的氛圍,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之中。爭取課堂一開講就抓住學生的心,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地進入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之中,緊跟教授的教學進程,在輕松而又興奮的氛圍里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
篇3
一、誦讀對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價值
誦讀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通過誦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涵養學生的性情。雖然在今天看來,傳統的誦讀有一些弊端,如誦讀方式單調、誦讀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等,但從總體看,誦讀在當時仍然不失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它在語文教學中有獨特的價值。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和價值主要體現在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上,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能力
漢語是韻律感很強的語言,具有音樂性,適合誦讀,誦讀會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語言的能力。誦讀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語文教育名家歷來高度重視誦讀。朱自清就曾經說道“在語文的教學上,在文藝的發展上,朗讀都占著重要的位置。從前私塾里教書,老師照例范讀,學生循聲朗誦。早年學校里教古文,也還是如此。”[1]語感能力的強弱是學生語言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而語感能力的培養只能在學生大量接觸語言材料的過程中,其中,誦讀是主要方式之一。在誦讀中,學生切身品味語言、感受語言,全身心投入到語言學習中,通過感官的語言學習提升到理性認識語言,因為中學語文教材的選文都是名文佳篇,是學習語言的范文,特別是一些詩歌散文作品,在誦讀訓練上更是最佳的材料。如郭沫若的詩歌《天上的街市》,就非常適合誦讀。這首詩歌聯想自然,想象豐富,語言雋美,選入人教課標版《語文》七年級(上)第六單元,本單元教學要求的一個重點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熟讀、美讀課文。如一位教師在設計《天上的街市》的教學方案時,教學環節的第一步即為“體味詩的音樂美”,在教師范讀這一步驟中,教師引導學生:朗讀這首詩節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輕松、柔和、舒緩。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進行誦讀自然會強化對詩歌的感悟能力,經過長期這樣的誦讀訓練,語感能力的形成就會成為可能。
(二)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
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于學生通過語言的學習和應用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體現在聽說讀寫能力方面。教師一般都比較重視學生的讀寫能力的培養,對誦讀在培養學生語言的理解能力方面卻不太關注。其實,誦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還能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聽說讀寫這四種語文能力,是互相滲透、緊密聯系的;聽讀同屬于理解的范疇,說寫同屬于表達的范疇,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有助于讀寫能力的提高?!盵2]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學生的誦讀能力,語文能力的發展也離不開誦讀能力,可見誦讀能力與其他能力密切相關,共同構成學生的語文能力。誦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在誦讀過程中,體味語言、理解內容、感受情感是誦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學生通過反復的、動情的誦讀,便能更深入體會文字的優美,理解文章內容,領悟作者的情感。如郭沫若的詩歌《靜夜》,這首詩歌寫得清幽、典雅,有著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一首小夜曲,流過人們的心田,給人美的享受。這首詩歌是詩人五四以后的作品,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痛苦、苦悶。這些情感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但在教學中,可以充分運用誦讀,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先體味詩句表現出來的情感,然后教師再結合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作一定的講解。學生在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后,再反復誦讀詩歌,通過誦讀在想象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文字的美、意境的美、情感的美,這樣,便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朗讀是一種再創造,可以把有文字記錄的語音符號,連同無法用文字記錄的節律符號,通過語音補齊全部信息后,傳遞出去。這里所補全的信息,就是作者隱含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和言外之意。”[3]
二、誦讀對中學生語言流能力培養的作用
(一)促進學生語言思維的流暢
“語言流”在語言學研究領域中還是一個空白,但有的作家已經在有意識地運用語言流進行創作,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著名詩人辛笛在論及卞之琳的體裁和風格時,就提出“語言流”的概念,在2005年第3期《文學自由談》中,桑農的文章《誰先提出‘語言流’?》對此進行了一定的分析,該文對作家所主張的“語言流”進行了梳理歸納,認為作家在創作時“藉詞語喚起和追蹤瞬息變化的感受過程,必須遵循該語言的語法結構所提供的可能,否則語句便不堪卒讀。能實現的無非是‘語言流’,‘意識流’只潛藏在‘語言流’之中?!盵4]從這段話語中,我們知道,“語言流”要遵循語言的語法結構,它只是思維意識的一種表現,這也符合語言是思維的工具這一規律,而強化學生的語言流能力就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作家在“藉詞語喚起和追蹤瞬息變化的感受過程”時,語言的表達是一氣呵成的,是淋漓酣暢的,有一種“流”的意味,這主要表現為語言的流暢感。所以,學生語言流能力主要體現為學生語言思維的流暢能力,在誦讀中,又體現在學生對語言的節奏感把握上。通過對誦讀語言的節奏感把握,學生流暢地朗讀語言,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整體理解和把握,促進語言流能力的提高,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力
在誦讀過程中,學生的語言流能力得到強化和發展,這將有助于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力,辛笛認為“所謂‘語言流’寫法,是指寫作時,思緒和辭意隨詩行的展開,時而雋永,時而飄逸,行云流水,一‘流’到底。”[5]這樣的語言風格,對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學生用心誦讀,全身心投入到所讀的語言材料中,涵泳體味。正是因為語言流呈現的多樣化語言風格,才使學生通過誦讀鍛煉自己的語言感悟力成為可能。學生語言感悟力包括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理解兩個方面,感悟是指對語言表層的感受,理解是指對語言深層的認知,當學生在對語言的這兩個層面都達到一定程度的理解和體會時,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才能形成。誦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創造性活動沒有對語言的深層理解是不可能完成的。誦讀通過讀和悟的方式完成創造性閱讀活動,語言流能力既包含了學生對語言的流暢朗讀能力,也包含了在誦讀過程中對風格多樣的語言流的理解能力。
如郭沫若的《雷電頌》,其語言流特點表現很明顯。這是郭沫若創作的著名歷史劇《屈原》中主人公屈原的內心獨白,是屈原在受誣陷、被囚禁時,內心悲憤而發出的吶喊。這段內心獨白,劇作家寫得行云流水,一“流”到底,借風、雷、電喚起和追蹤主人公瞬息變化的內心感受過程。劇作家先寫屈原對風的呼喚,“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里,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了,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但面對嚴酷的黑暗現實,屈原是清醒的,他自知“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史記·屈原列傳》),所以,他又發出這樣的期盼“盡管你是怎樣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們從夢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轉來,不能吹掉這比鐵還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塵,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動一些花草樹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長江,使那東海,為你翻波浪,和你一同地大聲咆哮呵!”最后,劇作家讓主人公的思緒飛揚,“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波瀾呀!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屈原的這段內心獨白,是比較典型的語言流,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在引導學生誦讀時,強化學生的感悟力。
(三)強化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誦讀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直接和明顯的,但誦讀所體現的口語交際能力與語言流能力之間的關系還沒有得到人們的關注,語言流能力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之間存在一種密切的關系,“注重口語化,是‘語言流’的主要特征。在辛笛看來,關鍵是符合日常白話的習慣,平易、親切、自然、純熟,而我國的‘七言古風’中也有這樣的傳統,可以借鑒?!盵6]這就是說,語言流突出的作品,在語言的表現上,注重語言的平易、親切、自然、純熟。其實,具有這樣語言風格的作品往往能被讀者接受和喜愛,魯迅曾經闡述過這種語言的特點“采說書而去其油滑,聽閑談而去其散漫,博取民眾的口語而存其比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成為四不像的白話。這白話得是活的,活的緣故,就因為有些是從活的民眾的口頭取來,有些是要從此注入活的民眾里面去?!盵7]這樣的語言因其來自民眾的口語而具有生命力,具有平易、親切、自然的特點,注重口語化,這些都是語言流特點的體現。這樣的語言風格特點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詩歌的語言清新、明麗、親切、自然,學生誦讀易于理解和體會詩歌的語言,詩歌第1節用生活化的語言抒寫畫面,“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是點著無數的街燈?!边@些語句都是日常白話,平易親切,在誦讀過程中,只要教師加以適當地引導,學生容易讀出詩歌那種淡遠的意境,并體味詩人借助幻想的形式表現出的美好理想世界。
誦讀對中學生語言流能力的培養有直接的關系,誦讀可以形成和強化學生的語言流能力,雖然語言流能力的構成及在語文教學中的獨特作用還沒有引起語言研究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但作家的創作實踐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語言流現象的存在,這對語文教學實踐來說,就提供了探索通過誦讀培養學生語言流能力的可能。
附記:本文為2011年度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郭沫若研究)課題“教材中的郭沫若作品評價研究——以大學現代文學史教材、中學語文教材為例”[課題編號:GY2011C0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朱自清.朱自清語文教學經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倪寶元.語言學與語文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5][6]桑農.誰先提出“語言流”?[J].文學自由談,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