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家長評語大全范文

時間:2023-03-24 15:5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家長評語大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家長評語大全

篇1

關鍵詞: 品德課前資料收集 改進策略 習慣 形式 評價

一、觀察

翻開品德課本,仔細閱讀,我們會發現教材每一課的板塊內容主要以圖片、話題等進行情境創設為主,文字表述較少,教學上有極大彈性空間。一課基本上會安排兩課時上完,如果課堂上就拿著教材“照本宣科”一番,那么好幾頁的內容只需半節課就可以結束了。可以說沒有充分的課前準備,品德課就成了“無源之水”,課堂教學將舉步維艱。

我對浙教版教材進行了統計,僅以二年級下冊為例,文本中要求學生進行“收集―交流”的內容就達到10處之多。再來看高段,僅以五年級下冊為例,每一課都要求學生收集資料。品德課前收集資料成了當下常態課和優質課必做的功課之一。

然而在平時的品德教學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現象:

鏡頭:教學三下《了不起,家鄉名人》一課前,教師提前一周向大家簡單地介紹紹興歷代名人,要求學生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名人,收集他的資料。可到了上課這一天,只有幾個學生帶來了資料,不少學生被問及為什么沒有收集資料時,一臉茫然,甚至于有的還說:“老師,我回家要做作業,沒有時間”,“老師我忘了”,“老師,我不知道怎么收集”……

為什么會造成如此尷尬的局面?

二、思考

問題一:課前資料收集觀念淡薄

師生的品德課前收集資料的觀念比較淡薄。上述老師對收集資料只有一句話“收集有關紹興名人的資料”。那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收集?資料可以以怎樣的形式呈現呢?這都需要教師給予指導,否則學生就會感到很茫然,無從下手。

問題二:課前資料收集形式單調

大多數品德老師都是兼課的,在品德學科上花的精力比較少。因而在指導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總一成不變地讓學生把所需收集的內容打印出來。殊不知,長此以往,學生也漸漸厭煩了這種收集資料的方法,容易對資料收集產生倦怠心理。

問題三:課前資料收集評價無聲

品德教學建議提出:“ 根據教學需要,布置、參與和指導學生開展閱讀、搜集、觀察、實驗、調查、訪問等課前準備活動,及時了解學生完成情況。”學生收集資料的興趣需要教師不斷鼓勵,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是渴望得到教師的稱贊與認同。但是現實教學中,老師更多關注的是自己的課堂,而忽視學生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與努力,沒有進行及時評價。長期如此,勢必會影響學生收集資料的熱情。

三、實踐

(一)策略一:逐步細化,培養課前收集的習慣。

1.整體規劃,提前準備。

一般教師都會在結束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后,布置下一堂課的資料收集任務。這樣做聽起來很合理,其實并不妥當。品德學科的知識面非常廣泛,不是所有資料都能在短短的一天或幾天時間內獲得。我建議,每個學期一開始就把本學期要求收集的資料和大致完成的時間制作成一張或幾張“菜單”,發給每一位學生。這項工作看似加大了教師在開學時的工作量,其實只是將工作提前而已。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僅便于學生自主安排時間,而且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發現相關信息可以隨時摘錄。

如我在上第四冊《品德與生活》前,根據教材,設計了一張課前資料搜集目錄,并把它張貼在教室。

《品德與生活》第四冊課前資料搜集目錄

單元 課題 資料搜集目錄

一 ①尋訪大師的童年 ①收集科學家畫像、大師童

年故事。

②大師成才的故事 ②了解古代、近代、現代科技

發明及發明家。

③大師在我身邊 ③收集家鄉各界名人的資

料。

二 ①班級風景線 ①用學過的采訪方法采訪

學校、社區、身邊的明星。

②一次運動會 ②收集班級往年運動會成

績及優秀運動員。

③班級小明星 ③優秀班級布置照片。

④我們的班級報 ④出小報資料。

三 ①美麗的大自然 ①收集戶外活動照片。

②動物、植物和我們 ②收集有關植物的知識資

料。

③美好的家園 ③收集美術優秀作品。

四 ①我們的社區 ①收集社區照片(環境、設

施等)

②社區的文明 ②收集關于紹興風景、美食、

購物地點等資料,包括圖片、

典故、歌曲等資料,制作成

小小介紹卡。

五 ①我長大了 ①收集從小到大生活方面

的衣物、學習方面的作品、

榮譽、成績單等。

② 成長檔案 ②收集過去的生活中關于

自己的小故事。

2.指導方法,具體可行。

給學生提供方法就是說讓學生掌握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信息的方法,在學習中做到有章可循,而不是無頭蒼蠅,到處碰壁。

(1)明要求――沉舟側伴千帆過。

如何讓學生對資料搜集的前期準備活動感興趣,愿意做,并達到老師期望達到的目的。我覺得課前應該有個目標與范圍。孩子最初可能在搜集資料時貪多、貪雜,但如果課前布置任務時就給出范圍,提出要求,相信久而久之,為什么搜集、怎樣搜集、搜集什么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如:我校一位青年教師在試教三下《了不起,家鄉名人》一課時,經歷了兩次課堂之旅,感受到了明確目標,縮小目標的課前資料收集,給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第一次課堂之旅:

老師課前已通知學生搜集有關紹興名人的資料。課堂上,同學們帶來了一疊一疊資料,有打印的,也有手抄的,從古到今的紹興名人十幾人之多。老師讓孩子來介紹,一人就花了5分鐘,別說是全班。而且在交流中,都只是對某個名人泛泛而談。一堂課下來,紹興的哪位名人占據在我們聽課老師的腦中,實在也說不上。學生就更不用說了。

事后,我們教研組的老師們一致討論,認為紹興名人的介紹,可以縮小范圍,鎖定在幾個有杰出貢獻的名人身上。這位老師聽取了我們教研組各個老師的建議,鎖定在了魯迅、王羲之、秋瑾這三個名人上,然后讓學生分組收集各個人物的貢獻、作出貢獻背后的小故事。

第二次課堂之旅:

又是到了交流的環節,“你知道魯迅嗎?趕緊和大家來分享一下吧!”在學生的回答后相機出示圖片并標注魯迅的幾項典型事跡。學生開始娓娓道來。通過課前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生在匯報資料時很流利,言簡意賅,學生的注意力也被吸引過來。

(2)指路徑――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師讓學生課前去準備相關學習材料,應該向學生指明獲取材料的路徑,盡量讓學生少遇挫折,順利地獲取有用的材料,產生成功的喜悅。

如二年級下冊《我們的班級報》一課,要求學生收集出班級小報的資料。教師與學生交流后,一致討論可以從名人小報、慶祝六一、五彩繽紛的春天三方面去收集。選定主題后,先確定小報的版面,我向大家提供了一些美麗的版面,接著收集各塊小內容的資料,收集途徑有很多,可以看上網、看書報、自己觀察寫資料、甚至有些教科書上的內容也是小報的資料……于是,大家分頭尋找。

開始上課了,大家的面前都放著一大沓資料,由于準備充分,最后同學們的小報設計五花八門、精彩紛呈。

(3)重合作――眾人拾柴火焰高。

“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結果”是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可以在班級里成立固定的學習小組,確定組長,讓組長督促自己組的同學完成任務。這樣,既豐富了知識又培養了合作能力,又為有效的課堂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

如《我來做個小導游》一課中,我們學校的一名品德老師就將學生按景點分為東湖、蘭亭、魯迅故里、柯巖和其他景區。各組確定了一個組長,組長再次給組員分工。如東湖組的同學,有人帶去東湖游玩的風景照,有人收集東湖來歷的資料,有人收集東湖有名的風景點的文字資料……收集資料后,在組長的協調與篩選后,組合成“我帶你游東湖”一系列資料。上課后分組介紹水鄉紹興,大家都聽得有滋有味,一堂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家校結合,提高重視。

品德課搜集的資料是多種多樣的,有相當一部分是要在家長的協助下才能完成的。我們可以通過電話、書面表達等形式把要準備的材料及注意點告訴家長,并說明意圖,邀請其加入孩子的準備活動,合作完成任務。這像是給家長也布置了“回家作業”。絕大部分家長都能積極參與,這樣既溝通了學生與家長的感情,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策略二:出奇制勝,創新課前準備的形式。

1.問題式調查。

將調查的內容設計成一個個問題,使學生的調查有據可依,有序可循。

如上《我愛秋天》這一課前,我們可以以問題的形式出示:

①秋天到了,你周圍的花草樹木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②人們的衣著打扮有什么變化嗎?

③小動物在秋天里又有什么變化呢?

④如果你還能發現除此之外的秋天的變化,那你就更棒了!

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的調查有了奔頭,有了內容,同時由“扶”到“放”,使調查結果求大同,存小異。

2.表格式調查。

老師將要調查的內容設計成表格的形式,有化繁為簡,化籠統為清晰的功效。如在執教三年級上冊《熱鬧非凡的市場》一課前,布置學生調查物品的批發價與零售價,我們就可以和學生討論,設計一張操作性比較強的表格:我是小小調查員。設定調查中華牌鉛筆和紅富士蘋果的零售價和批發價,可調查的地點分別為:大商場、小商店、超市、批發市場。調查完以后總結自己的發現。

表格呈現的調查內容條理清楚,一目了然。學生覺得調查并不困難了,而且方式新鮮,自然就樂意堅持了。當然,在學生作業前,教師應在課內安排一定的時間給予方法指導,讓學生心中有方法,實踐有步驟,不會盲目行事浪費時間。

(三)策略三:及時反饋,重視課前資料的評價。

1.公布標準及時評價。

學期初,教師要制定好有關資料收集的評價標準,向學生公布。我在所任教的三年級專門設計了一張評價表。把課前資料收集和課中的交流合二為一進行評價。

表格中課前資料的評價主要從三方面著手:按時完成;觀點鮮明,有價值;經過初步整理。評價的人員有:自己、組長、教師。評價等級最高等級為。

每次課前收集完后,便發下此表格進行評價,這樣一來,學生對自己的課前資料收集這一作業,十分重視。

2.評價多元化、多樣化。

鼓勵學生本人自評、同伴互評、小組共評,倡導教師、家長的共同參與。對于表現優秀的家長,教師可以通過書面等形式毫無保留地進行表揚,并表達真誠的謝意。

在評價時,打分數、畫五角星、畫學生喜歡的圖案、寫上教師激勵性的評語……都是孩子們喜歡的方式。這樣多樣化的評價,也成為學生一種很大的動力。

3.提供展示的平臺。

把學生收集到的有價值的資料在教室的一角展出,讓學生互相閱讀、欣賞。這樣,不僅使學生共享資源,豐富視野,更會使其受到莫大鼓舞,在下次的調查活動中表現更加出色。

如:我在上二下《動物、植物和我們》一課時,上課時指導學生把收集來的動物植物資料用大書簽的形式展示。學生做完后,我擇優釘成了一本厚厚的“書”,我還給“書”裝上了漂亮的封面,上面寫了大大的標題――《動物、植物大全》,并寫上班級――二(2)班。把它掛到了教室的墻上,孩子們都異常興奮。下課時,時常能看到有人在翻閱這本厚厚的“書”。這樣做,一方面激勵了學生收集資料的興趣,另一方面擴充了學生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臺上精彩的演出離不開臺下幕后的精心策劃,同樣,一節生動有效的品德課也離不開充分的課前材料準備。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收集品德資料的習慣,創新課前準備的形式,重視課前資料作業的評價。這樣,當我們走進品德課堂時,才會有備而無患;這樣,我們的品德課最終帶給學生鮮活的知識和無限的生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