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術會議范文

時間:2023-05-04 13:21: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染病學術會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傳染病學術會議

篇1

英文名稱:Poultry Husbandry and Disease Control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系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廣東省廣州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8-3847

國內刊號:44-1202/S

郵發代號:46-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2

黃疸型肝炎總膽紅素水平持續上升,將嚴重影響病情的預后,因此控制黃疸的再上升為治療的關鍵。目前,病毒性肝炎伴高膽紅素血癥,尤其是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合并膽汁瘀積引起的黃疸尚無有效治療方法。2010年1~12月收治黃疸型肝炎患者,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取得良好療效?,F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入選患者其診斷標準均符合1995年第五次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1]。41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齡16~65歲;急性黃疸型肝炎5例,瘀膽型肝炎4例,慢性重型肝炎5例,亞急性重型肝炎9例。對照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齡18~67歲;急性黃疸型肝炎4例,瘀膽型肝炎5例,慢性重型肝炎3例,亞急性重型肝炎6例。上述病例均排除溶血性及梗阻性黃疸、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癌癥病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結果見表1。

治療方法:兩組均靜滴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甘利欣30mg,水溶性維生素0.5g,一般護肝治療。對照組加用還原型谷胱甘肽1.2g,門冬氨酸鉀鎂20mg,1次/日。治療組用舒肝寧20ml靜脈滴注,聯合解毒退黃合劑(主要成分為茵陳、梔子、黃柏等)中藥保留灌腸,1次/日。兩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連用4周。

觀察項目:記錄患者癥狀、體征的變化及肝功能的改變,包括丙氨酸轉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blG)、凝血酶原活動度(PTA%)、膽堿酯酶活力(CHE),每2周檢查1次。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主要癥狀消失,血清TBiL恢復正?;蛳陆?0%以上;②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血清TBiL下降>50%以上;③無效:未達到上述指標。

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結 果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比較:結果見表2。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1.30%,對照組為77.78%。兩組顯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58,P<0.05)。結果見表3。

討 論

眾所周知,臨床上黃疸型肝炎的發生、發展與肝細胞壞死、膽管上皮變性壞死、肝微循環障礙有密切關系。血流瘀阻,膽管腫脹和排泄功能受損,使膽紅素排泄不暢,造成黃疸進行性加重和持續不退。舒肝寧注射液主要成分為黃芪、板藍根、茵陳和靈芝等組成。實驗表明黃芪對Ccl4、LPS(脂多糖)、BCG(卡介苗)所致的小鼠肝損傷模型均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可抑制前列腺素E2的生物合成而發揮抗炎作用,動物實驗表明黃芪能上調IL-2、IFN-γ等細胞因子,提高細胞免疫的功能[2,3]。茵陳清熱祛濕,疏肝利膽,藥理學證實,茵陳含有促進膽紅素與葡萄醛酯結合成分,能促進實驗大鼠膽汁分泌[4]。由于黃疸型肝炎患者普遍存在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因此針對病機選用涼血活血、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的方藥保留灌腸給藥優于口服給藥,并且腸道吸收快,安全無痛苦。甘利欣為甘草酸制劑,具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能減輕炎癥細胞浸潤,抑制多種炎癥介質釋放及膜穩定作用,具有抗炎、保護肝細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5]。本組研究結果表明,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舒肝寧注射液靜注聯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黃疸型肝炎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治療組在減輕肝細胞炎癥,黃疸消退及穩定肝功能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療效肯定、顯效快、不良反應少的特點,為臨床治療黃疸型肝炎的方法之一,值得臨床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寄生蟲病學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試行)[J].中華傳染病雜志,1995,13(4):241-247.

2 劉仁慧.黃芩治療肝臟疾病的藥理研究概況[J].中醫研究,2003,16:57-58.

3 董筠,劉建勇,萬莫彬.黃芪靜脈滴注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1,22:664-666.

篇3

關鍵詞: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腹水; 拉米呋定; 抗病毒治療

乙肝肝硬化腹水是嚴重影響肝硬化患者生活質量,乃至疾病預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治療本病仍較棘手,我院在常規治療乙肝肝硬化腹水基礎上,加用拉米呋定抗病毒治療48例患者,療效顯著,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于2003年6月~2007年10月收治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92例,均符合1995年第五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腹部B超檢查,肝功能化驗,HBV DNA檢測,部分患者經腹部CT檢查證實。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治療組48例,包括男32例,女16例,年齡32~68歲,平均48歲;病程1~6年,平均3.6年;首次出現腹水30例,2次以上出現腹水18例;腹水Ⅰ型12例,腹水Ⅱ型20例,腹水Ⅲ型16例[2]。對照組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齡30~70歲,平均50歲;病程2~7年,平均4.2年;首次出現腹水25例,2次以上腹水19例;腹水I型10例,腹水Ⅱ型22例,腹水Ⅲ型12例。2組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注意休息,合理飲食,限制水鈉攝入,西藥常規護肝、利尿(速尿20~40mg,螺內脂40~120mg)、中藥活血化瘀,并適當給予人血白蛋白以提高膠體滲透壓;治療組:一般治療同前,同時加用拉米呋定100mg口服(如果出現病毒變異,改用阿德福韋脂或恩替卡韋),1日1次,2個月為1個療程。

3 療效標準及結果

3.1 療效標準顯效

腹水消失,臨床癥狀消失,食欲及一般情況好,B超提示無液暗區,脾臟略縮小,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好轉:腹水大部份消退,臨床主要癥狀減輕,食欲及一般情況改善,B超提示少量腹水,脾臟略小或不變,肝功能有好轉。無效:B超提示腹水不減少或增多,臨床諸癥加重,肝功能無改善或加重,病情逐漸惡化或出現各種并發癥甚至死亡。

3.2 治療結果

治療組顯效34例,好轉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7.3%;對照組顯效10例,好轉16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59.0%。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x2檢驗,P

3.3 腹水消退時間比較

腹水消退時間治療組為15.30d,對照組為20~60d,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3.4 2組治療前后實驗結果比較

2組肝功能指標均有改善,治療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見表1)。

3.5 腹水消退療效鞏固比較

治療組顯效34例中長期服用拉米呋定,其中8例服藥1年后出現反彈,改用阿德福韋脂或恩替卡韋繼續抗病毒治療,病情穩定;5例服藥1年后停藥,導致病情加重;3例死亡,復發率38.0%。對照組顯效10例中繼續服用保肝利尿藥,1年后復發9例,其中4例死亡,復發率90.0%。治療組腹水消退療效鞏固明顯優于對照組。

4 討論

肝硬化是終末期肝病的共同病理變化,腹水是肝硬化的主要并發癥之一,有75.85%的肝硬化病人合并腹水形成。腹水形成不但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增加了自發性腹膜炎,腎功能衰竭等風險,是預后不良的一個重要指標。肝硬化出現腹水后2年存活率只有60.0%,而肝硬化并發頑固性腹水時6個月存活率僅為50%。肝硬化病因甚多,但主要是乙肝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之所以進展為肝硬化,禍首是乙肝病毒復制;由于病毒沒有能很好地抑制,肝細胞炎癥就不能很好地控制,逐漸形成肝纖維化,最后發展到肝硬化。也就是說,從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腹水形成,病毒始終在起作用。病人到了肝硬化階段,并非一定走向肝衰竭,如果想辦法抑制病毒,去除或減輕病毒作用,阻止肝硬化腹水繼續發展,病人也完全可以生存下去,并獲得較好生存質量。傳統乙肝肝硬化腹水治療只是被動護肝,利尿或輸入新鮮血漿及白蛋白等,療效不明顯,容易復發。我院應用拉米呋定治療活動性、失代償性乙肝肝硬化腹水48例,與對照組比較,在傳統治療基礎上,加用拉米呋定抗病毒治療,可以明顯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降低腹水復發率,療效顯著。但是,乙肝肝硬化腹水抗病毒治療,并非人人皆宜,目前尚不能視為常規治療方法。首先乙肝肝硬化腹水病人必須有明確病毒活躍復制指標,《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指出:失代償肝硬化患者,治療指征為HBV DNA陽性,ALT正常或升高,治療目標是通過抑制病毒復制,改善肝功能,以延緩或減少肝移植需求,抗病毒只延緩疾病進展,但本身不能改變終末期肝硬化的最終結局。其次,應用拉米呋定治療后患者一旦出現病毒變異,必須加用阿德福韋脂或恩替卡韋,而兩藥同時聯用一個月后再停用拉米呋定(特別是隨意停藥),則后果嚴重。本組死亡3例患者中,均為停藥所致??共《局委熗瑫r,其他綜合療法不可偏廢,但不得選用干擾素治療肝硬化,否則會加重病情,導致肝衰竭,這在國內專家已形成共識。此外應看到,抗病毒治療僅僅是乙肝肝硬化腹水形成過程中的治療環節之一,肝細胞損傷與纖維化形成仍有很多因素有待于我們今后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第5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S].1995.

[2]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3] 王貴強,劉衛平. 肝硬化腹水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中國實用內科,2006,26(21):17331736.

篇4

日本學者Mishazawa等從輸血后肝炎病人的血清中分離出了一種新的肝炎病毒,于是根據患者的名字TT將其命名為TTV,而TTV又恰是輸血傳播的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的縮寫[1]。國內學者周伯平等[2]報道了TTV的克隆和測序的檢測方法,為該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南京地區病毒性肝炎的發病率較高,這些患者的肝炎是否與TTA感染有關呢,本文對南京地區各類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資料進行總結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南京地區35例職業獻血員和43例健康人進行血清TTV DNA檢測,了解南京地區人群TTV的感染狀況。

2004年~2010年筆者所在醫院住院的96例患者,根據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會議討論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試行)分組。其中,慢性肝炎63例,重型肝炎12例,肝硬化21例。所有患者篩查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的血清標志物全部陰性,同時排除其他原因,96例患者留置血清進行了TTV DNA檢測,了解在非甲-庚型肝炎患者中TTV感染狀況。

2004~2010年住院的肝炎患者中已明確病原學診斷的79例患者,進行TTV DNA檢測,從而了解TTV的合并感染狀況。

1.2 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PCR法檢測血清TTV DNA,運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肝臟功能,試劑盒由華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3.0統計學分析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臣蒲б庖濉?2 結果

非獻血員健康人43例,TTV DNA陽性7.3%(4/43),職業獻血員35例TTV DNA陽性22.1%(8/35),明顯高于一般人群的感染情況(P<0.05)。

96例非甲-庚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 DNA陽性者31例,(32.1%),31例陽性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6歲,平均39.8歲,與本地區一般健康人群感染狀況差異有顯著性(P

79例甲-庚型肝炎中,TTV DNA陽性28.7%(23/79)。

3 討論

初期尚不清楚TTV是無害的伴隨病毒,還是致病病毒,是嗜肝病毒還是泛嗜性病毒。隨著研究的不斷進行,各國學者相繼對TTV的病原學、流行病學、致病性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筆者所在醫院逐漸發現一些原因不名的肝炎患者,即甲一庚型 ,其抗原標志物都為陽性,同時伴肝炎活動,給臨床的診斷、治療帶來許多問題。經TTV DNA檢查后,發現21%患者TTV DNA為陽性。研究發現TTV DNA廣泛表達于肝細胞膜或胞漿內,在肝炎急性期TTV彌漫分布于肝小葉內,慢性期則主要分布于匯管附近,故認為TTV是一種能引起臨床病理改變的嗜肝病毒。

本研究中,健康人TTV DNA陽性7.3%(4/43),職業獻血員TTV DNA陽性22.1%(8/35),明顯高于一般人群的感染情況(P<0.05),與深圳、北京等健康人群感染情況相似。96例非甲-庚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 DNA陽性者31例(32.1%),與本地區一般健康人群感染狀況差異有顯著性(P

綜上所述,首先南京地區存在TTV感染,TTV感染后可表現為健康攜帶,也可引起肝臟的病變,臨床表現為急性、慢性、重型等多種臨床類型的肝炎。此外,TTV還可與其他已知的肝炎病毒形成二重或多重感染。本研究推測TTV可能是另一種引起肝臟損害的新型肝炎病毒,而且還可能是原因不明的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學之一。

參 考 文 獻

篇5

復方苦參注射液治療癌癥已有較多報道,近年來,筆者采用復方苦參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70例,并與單用拉米夫定治療的對照組作比較,結果表明,該藥在改善肝功能、抑制HBV復制方面均有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共140例,為2007年8月-2009年9月肝病科住院患者,診斷均符合2000年西安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齡18-59歲;對照組70例,男43例,女27例,年齡16-56歲。兩組病例在病情、性別、年齡等方面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口服拉米夫定片100mg,每日1次。治療組加用復方苦參注射液(山西振東制藥有限公司)20ml加入0.9%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療程8周。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主要療效指標(肝功能、HBV-DNA的變化)和不良反應。

3、治療結果

3.1兩組肝功能變化: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治療后兩組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1),治療后兩組間比較亦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3.2兩組HBV-DNA陰轉率比較:兩組HBV-DNA陰轉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3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無心腎功能異常、無皮疹等過敏反應。

4、體會

復方苦參注射液是由苦參和白土苓兩味中藥經現代科學方法提取而成的純中藥制劑,其主要成份為苦參堿、氧化苦參堿等多種生物堿和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癌、消炎、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療各種中晚期腫瘤。研究認為,苦參類生物堿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癌、抗炎等多種生物學活性,同時也無明顯的毒性作用。另外,近年來的基礎及臨床研究證實,中藥苦參具有多種臨床功效,其有效成分為苦參堿和氧化苦參堿。體外研究發現,苦參堿具有直接抑制HBV的作用,且毒性較小。本觀察表明,復方苦參注射液與拉米夫定合用時對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其療效優于單用拉米夫定的對照組,表明兩者合用有協同作用,主要表現在肝功能酶學指標改善和HBV-DNA轉陰等主要療效指標方面,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學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傳染病雜志,200l,19(1):56-62

篇6

1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1.1 臨床實踐必不可少

年輕教師從學校到學校,教學與臨床實踐經驗均不豐富,難免也會影響教學效果?!秱魅静W》一直在各醫學院校均為考查科目,在校學習時未予重視,臨床實習輪轉到傳染科時間短,專業知識掌握不牢,教學效果自然不佳。筆者第一次授課使用的是傳統教學方式,即板書教學,由于對所講授知識不是非常熟練,講授知識如同背書,加上未對講授內容條理化,板書內容多,后排學生的聽課反饋是既聽不清楚(老師的聲音),也看不清楚(板書)。所幸我校注重師資培訓,在沒有教學任務的時間安排筆者到臨床一線實踐學習,累積臨床經驗,并積極安排參加有關的學術會議,及時掌握本學科的進展及最前沿的新動態。經過1年的臨床實踐,筆者的教學評價已經連續7年全A。筆者的體會是:要想讓聽課的人能聽懂,最重要的前提是授課者對所講授知識完全吃透、弄懂。傳染病學作為臨床科目的一門,絕對離不開臨床實踐,通過接觸典型的臨床病例,可以更強化教師對專業知識的記憶,而這些病例在日后教學的合理應用,則可使教學內容更為生動,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臨床實踐能為教學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必不可少。

1.2 善于借鑒經驗

雖然形象生動的臨床實例可以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但是由于時間和地理等因素,年輕教師對有些疾病只是聽說而已,想通過臨床實踐積累所有傳染病的臨床經驗,有很大困難。而對于沒有臨床實例的病種,學生聽課興趣不高,課堂氣氛較沉悶,教學質量不高。筆者的解決辦法是:多聽資深教師的講課,包括本校的老教師、本市其他醫學院校教師的授課,甚至網上教學,除了學習他們的教學方法,還特別注意收集他們在課堂中列舉的臨床實例,特別是那些筆者沒有接觸過的病種,把從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口里說出來的典型病例借用到自己的講授當中。此外,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把一些典型的病例個案運用到教學當中,使沉悶的教學又形象生動起來。

筆者認為,多聽課,多多借鑒別人的經驗,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質,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2 優化教學內容

2.1 不同學生教學重點不同

我校護理專業生源來自三方面:一是普通高中畢業生,從未接受過醫學教育,占絕大多數;二是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有的已經接受過全日制中等醫學教育,目前比例很低;三是同等學歷的在職人員。普高生未接觸過臨床,對于疾病的臨床表現、預防以及疾病的護理措施興趣較大,對于這方面的內容重點講授,而病原學、發病機理、病理和實驗室檢查等方面盡量簡略。業余班學員即在職的中職生來自各個醫院,臨床護理經驗豐富,加上工作之前的中等醫學教育,對于各病種相當于第2次學習,她們最需要的是知識的進一步提高,因此,筆者將發病機理及健康教育的內容作為業余班授課的重點內容,而臨床表現、護理措施則相應簡略。

2.2 針對性增加教學內容

健康教育是傳染病護理學的重要內容,護士在今后護理工作中除了對患者還要對患者家屬進行衛生宣傳教育。這部分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予重點講述,課后均有學生提出她們所關心的問題,但是有些問題在教材中介紹很少,或者完全沒有提及。比如,為什么接種了乙肝疫苗沒有產生抗體?沒有產生抗體該怎么辦?為什么蚊蟲叮咬不能傳播艾滋???對于這些學生比較關心、問得比較多的問題,筆者查詢大量資料,得出較全面答案,在以后的教學中加入這些內容,學生反映良好,尤其是在職的中職生。

3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

3.1 心理疏導法的應用

有些學生對自己要求不高,認為護士只要掌握護士該掌握的知識就可以了,對于那些她們認為應該是醫生掌握的知識,在學習之前就有排斥心理,覺得會不會無所謂,或者認為自己根本就學不會。在乙肝兩對半結果判讀的教學中,筆者不止一次體會到這點。病毒性肝炎兩對半結果判讀在學生學習傳染病護理學之前的課程(如基礎學科以及健康評估)中出現過不止一次,但是由于授課時間限制,學生很難在較短的時間掌握判讀的方法,因此再次在傳染病護理學接觸這個知識時,學生的第一反應是:怎么又見到了?我不會怎么辦?然后自我安慰:這是醫生要掌握的,我不懂沒有關系!之后就不會認真聽這個內容。針對學生心理,筆者在講授這部分內容之前,把學生的想法以她們學長想法表達出來,指明了這種想法的不正確性,希望她們做到別人懂的自己會懂,別人不懂的自己也懂。并且告知在這次課之后她們的學長都能正確地判讀乙肝兩對半的結果。在學生樹立了信心后,使用盡量簡單、口語化的講授,再請同學按照筆者教授的記憶方法進行大量的兩對半實例分析,大部分學生基本上能在課堂上掌握,小部分學生課后通過復習筆記也能很好掌握。在期末考核中,這部分內容得分率很高。

3.2 完善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應用

篇7

【關鍵詞】 大劑量; 糖皮質激素; 早期; 重度黃疸型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大部分戊型肝炎表現為重度黃疸。臨床表現為病程長炎癥重,黃疸消退慢,平均住院費用高。本文對本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64例重度黃疸型戊肝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4例患者均系本科2008年1月-2012年6月住院的成年急性重度戊型肝炎患者,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齡40~70歲。臨床資料符合2000年西安會議修診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治療組32例,對照組32例,組間情況見表1。兩組在性別、年齡、治療前癥狀、肝功能異常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常規治療方法相同,包括:前列地爾10μg靜脈滴注,甘草酸二胺0.15 g靜脈滴注,還原型谷胱甘肽1.2 g靜脈滴注,同時低脂飲食,嚴格忌酒,臥床休息。治療組:從病程兩周前開始給予琥珀酸氫化可的松200 mg+5%的葡萄糖水100 ml,靜脈滴注,1次/d,每周琥珀酸氫化可的松減少50 mg,療程4周,第4周結束時,停琥珀酸氫化可的松。對照組:在發病2周后,給予琥珀酸氫化可的松200 mg+5%的葡萄糖水100 ml,靜脈滴注,1次/d,每周琥珀酸氫化可的松減少50 mg,療程4周,第4周結束時,停琥珀酸氫化可的松。

1.3 療效判斷 治療前后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肝功能指標變化,并判定療效,顯效:自覺癥狀消失,血清總膽紅素轉氨酶見至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自覺癥狀有改善,血清總膽紅素轉氨酶下降超過治療前的1/2;無效:未達到上訴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1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納差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6%(31/32)、62%(20/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11.68,P

2.2 兩組治療后肝功能指標比較見表2。

2.3 不良反應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因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而改變治療方案。

3 討論

目前,重度黃疸型戊型肝炎近年來發病率高,治療藥物種類繁多,療效不一,前列地爾具有活血,改善微循環,退黃作用,但其價格昂貴[2]。中藥苦黃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活血,疏肝利膽作用,但對重度黃疸型戊型肝炎療效有限[3]。在治療重度黃疸型戊型肝炎過程中早期使用大劑量琥珀酸氫化可的松在退黃、降酶、改善肝功能及臨床納差乏力等癥狀方面取得了較好療效,從表1、表2中可見兩組改變有明顯差異,用藥過程中,無毒副反應發生。重度黃疸型戊型肝炎時,早期與病毒大量增殖,肝細胞破壞,后期則于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相關的匯管區出現較多漿細胞,肝細胞變性壞死,有明顯肝細胞內膽汁淤積,毛細膽管受腫脹肝細胞擠壓彎曲[4]。在早期使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能夠保護肝細胞膜,醫治后期所產生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琥珀酸氫化可的松是一種廣泛免疫制劑,可通過抑制細胞毒性T細胞等淋巴細胞的功能,而阻止或延緩過強免疫所致的肝損害。琥珀酸氫化可的松能抑制肝內外肝和吞噬細胞釋放TNF-α、1L-1等多種炎癥介質,從而阻止或延緩繼發性微循環障礙。琥珀酸氫化可的松具有很強的穩定肝細胞膜的功能,從而進一步阻止肝細胞崩解壞死,阻止肝功能快速進行性惡化,為肝細胞再生和其他治療藥物的發揮贏得寶貴時間[5]。另外,糖皮質激素可以影響DC分化發育表性特征、抗原攝取或抗原加工等多種生物學功能[6]。

所以,大劑量琥珀酸氫化可的松早期治療重度黃疸型戊型肝炎及肝內膽汁淤積等疾病的常用藥,因其有消炎利膽,增加肝細胞對膽汁的結合排泄,從而起到了良好地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肝臟雜志,2000,5(4):257-263.

[2] 宋喜秀.重型肝炎綜合知識治療[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4,7(2):67.

[3] 侯世榮,李永康.苦黃注射液三期臨床試驗[J].中華肝臟雜志, 2000, 1 (8):324-329.

[4] 楊紹基.傳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6.

[5] 張緒清,聶青和. 糖皮質激素在治療重型肝炎中的應用與評價[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4,7(2):70-71.

篇8

自發性腹膜炎是肝硬化、重型肝炎的常見并發癥。近年來,筆者在中醫外治法方面加以探索,應用如意金黃膏封包治療肝硬化合并自發性腹膜炎,效果顯著?,F總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08例肝硬化合并自發性腹膜炎患者均為本院消化內科2004年1月-2007年4月的住院病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32例;年齡23~75歲,平均47.5歲。肝硬化診斷均符合2000年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標準。自發性腹膜炎的診斷符合1988年(福州)全國腹水討論會制定的標準[2]。108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8例,對照組50例。2組患者的年齡、病情、肝功能、凝血酶原時間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抗感染(選用三代頭孢類抗生素頭孢派酮舒巴坦鈉2.0 g,2次/d,靜滴;聯合左氧氟沙星0.4 g,1次/d,靜滴)、護肝(多烯磷脂酰膽堿10 mL,1次/d,靜滴)、隔日靜滴白蛋白10 g、營養支持等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如意金黃膏封包外敷整個腹部,每日1次,連用2周。

3 觀察指標與方法

觀察患者的體溫及腹痛、腹脹、腹部壓痛、反跳痛等情況,每隔3 d查腹水常規。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

4 結果

病情緩解時間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見表1);治療組死亡12例,對照組死亡23例,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轉貼于   5 討論

肝硬化并發自發性腹膜炎發生后,常病情重篤、預后險惡,為肝硬化重要致死原因之一。據國外報道,肝硬化并自發性腹膜炎住院患者平均病死率為47%[3]。國內報道為41%~71%[4]。自發性腹膜炎的預后不好,1年生存率為38%。在肝硬化的死亡原因中,有31%為自發性腹膜炎復發。

如意金黃散源于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卷一)方,為著名的外用消腫解毒藥,與植物油調和成如意金黃膏局部外敷,具有消腫、止痛之功效。我們將其應用于腹部封包外敷,結果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如意金黃膏尚有一定抗菌作用,可預防外滲局部感染。用如意金黃散提取液與抗菌較強的5-氟尿嘧啶(5-Fu)對照進行抑菌實驗,結果300%如意金黃散液與0.5% 5-Fu的抑菌作用相同[5]。因此,以如意金黃膏外敷,大大提高了藥液滲出部位組織抵御感染因子侵襲的能力。

本研究表明,應用如意金黃膏外敷腹部聯合抗菌藥物治療肝硬化并自發性腹膜炎,其臨床癥狀改善、存活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如意金黃膏有利于感染控制,可提高自發性腹膜炎的治愈率及降低肝硬化合并自發性腹膜炎的死亡率。其方法簡便,無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傳染病信息,2000,13(4):141-150.

[2] 全國腹水學術會議.SBP診斷參考標準[J].中華消化雜志,1989,9(6):359.

[3] Chien RM,Lian YE,Chen TG,et al.Efficacy of Thymosina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Hepatology,1998,27:346-351.

篇9

關鍵詞 病毒性肝炎 活動性肝硬化 拉米夫定 丹參 肝纖維化指標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208

資料與方法

我院2006~2007年住院和門診的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均符合2000年第10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診斷標準[1]。所有病例均為HBsAg陽性,影像學檢查肝臟回聲呈粗大不均勻光點,門脈直徑≥14mm,脾厚>40mm,肝纖維化指標HA>200ng/ml,LN>160ng/ml,PCⅢ>200ng/ml。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男37例,女3例。對照組40例,男34例,女6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肝功能等指標統計學處理具有可比性(P>0.05)。

治療方案:治療組患者均予拉米夫定100mg/日,口服復方丹參滴丸每次0.27g,3次/日,療程12個月,同時給予常規保肝、降酶對癥治療。對照組不用拉米夫定和復方丹參滴丸,其他治療與治療組相同。

觀察項目: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自覺癥狀、轉氨酶、白蛋白、肝纖維化指標、門脈直徑、脾臟大小等變化。

統計學處理:數據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結 果

2組治療后腹脹、乏力、納差、肝區隱痛、口干苦等癥狀緩解,治療組67.5%(27/40),對照組22.5%(9/4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影像學檢查,治療組較對照組增大的脾臟明顯縮小,門脈直徑明顯減小,P

討 論

血清HA、LN、PCⅢ是反映細胞外基質(ECM)代謝的血清學指標,與肝纖維化程度有明顯相關性,其血清水平的高低能較好反映出肝纖維化改變的程度。而彩色多普勒超聲儀觀察肝臟的門靜脈內徑、血流量、以及脾臟長徑、厚度的變化,亦常提示肝纖維化的程度。所以我們選擇血清學指標、肝功能及彩色多普勒超聲作為觀察指標。

目前認為早期肝纖維化尚存在可逆性[2]。早期干預、阻止肝纖維化的進展是預防肝病發展成肝硬化的關鍵。拉米夫定是一種脫氧嘧啶核苷類似物,它與病毒聚合酶結合后,可以競爭抑制聚合酶的活性,造成HBV-DNA鏈的合成終止,從而抑制病毒復制,HBV-DNA濃度下降,肝臟炎癥減輕,促進肝功能恢復,改善肝組織學,阻止肝纖維化的發展[3]。

現代藥理證明丹參具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適用于氣滯血瘀兼血熱的患者,主要表現為肝纖維化、脾大,兼有低熱、煩燥、失眠、肋痛、痛腫瘡毒等。臨床上長期應用復方丹參有改善早期肝纖維化的作用。

結果顯示:治療后拉米夫定治療組肝功各項指標與對照組相比,ALT、AST治療1年的復常率分別為79.2%、82.1%。HBV-DNA定量水平在12個月后已下降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

二者聯合應用,抗肝纖維化療效確切,患者影像學與血清纖維化指標均有顯著改善。但拉米夫定不可隨意停藥,一旦發生耐藥變異,應及時加用其他已批準的能治療耐藥變異的核苷(酸)類似物,值得臨床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分會與寄生蟲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傳染病學雜志,2001,19(1):56-62.

篇10

2003-2007年,筆者采用自擬退黃湯聯合甘利欣治療乙型黃疸性肝炎,并與單純甘利欣治療者對照,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西醫診斷標準

依據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國傳染病學術會議“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1],并符合以下診斷標準:HBsAg(+),總膽紅素>34.2 μ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80 U/L, PCR-HBV-DNA>1×105,B超檢查顯示肝腫大。

1.2 中醫辨證標準

采用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1992年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醫辨證標準(試行)[2]。臨床表現為尿黃,身目俱黃,色澤鮮明,惡心,厭油,納呆,口干苦,頭身困重,胸脘痞滿,乏力,大便干,小便黃赤,苔黃膩,脈弦滑數。其中主癥:①尿黃、身目俱黃、色澤鮮明;②惡心、厭油、納呆;③苔黃膩。次癥:①口干苦;②大便干;③頭身困重;④胸脘痞滿。具備主癥兩項以及次癥兩項者,即可辨證為本證。

1.3 納入標準

①同時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辨證標準;②年齡18~65歲;③治療前1周內未服用保肝、降酶、退黃藥物。

1.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②有肝功能衰竭傾向者,凝血酶原活動度(PTA)<40%;③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不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判斷者;⑤溶血性黃疸、阻塞性黃疸以及其他類型肝炎。

1.5 一般資料

100例觀察病例均為本院住院患者,按3∶1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75例,平均年齡(41.3±5.2)歲,平均病程(5.2±0.8)年;對照組25例,平均年齡(40.7±6.1)歲,平均病程(6.0±1.3)年。2組性別、年齡、病程、中醫癥狀及血清膽紅素、肝功能、PCR-HBV-DNA水平等基線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6 治療方法

1.6.1 治療組

予自擬退黃湯治療。藥物組成:生大黃5 g,茵陳30 g,梔子15 g,白花蛇舌草30 g,蒲公英15 g,半枝蓮15 g,半邊蓮15 g,苦參10 g,五味子15 g,郁金15 g,牡丹皮10 g,赤芍30 g,桃仁10 g,甘草5 g。加水600 mL,煎煮為150 mL,分兩次飯后溫服。配合甘利欣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滴,每日1次。療程28 d。

1.6.2 對照組

甘利欣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滴,每日1次。療程28 d。

1.7 觀察指標

療程結束后觀察臨床癥狀、肝功能血清總膽紅素以及PCR-HBV-DNA改善情況;隨訪6個月評定療效。

1.8 療效標準

臨床痊愈:自覺癥狀消失,肝功能完全恢復正常,肝脾恢復正常或明顯回縮,黃疸消退,隨訪6個月以上未復發, PCR-HBV-DNA低于1×103;顯效:主要癥狀明顯好轉,黃疸基本消失,肝功能明顯好轉,肝脾明顯回縮,血清總膽紅素正常,PCR-HBV-DNA低于1×105;好轉:主要癥狀明顯好轉,黃疸基本消失,肝功能較前好轉,肝脾明顯回縮,血清總膽紅素降低,PCR-HBV-DNA較入院時回落;無效:癥狀、體征、肝功能以及PCR-HBV-DNA均無明顯改善或反惡化。

1.9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所有數據均采用x±sx±s表示,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1 臨床療效

(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略)]注:2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

2.2 2組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比較

(見表2)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比較(略)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2組治療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比較

(見表3)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ALT比較(略)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4 2組治療前后血清PCR-HBV-DNA比較

(見表4)表4 2組患者治療后PCR-HBV-DNA改善情況比較(略)注:2組比較,P<0.05

2.5 2組治療前后單項臨床癥狀改善比較

經秩和檢驗,2組各單項癥狀改善情況比較,除乏力外,其他各單項癥狀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表5 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2組比較(略)

3 討論

乙型黃疸性肝炎屬中醫學“黃疸”范疇,多因感受濕熱疫毒之邪,飲食所傷或積聚不化而發病?;静C為濕邪阻滯中焦或瘀血等阻滯膽道,以致膽汁不循常道,溢于體表肌膚等而發黃。筆者認為,黃疸中陽黃的病機關鍵是濕熱搏結,瘀阻血脈,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發病。清利濕熱、利膽退黃是治療本病的常法,筆者在常規治療大法中,酌情加用解毒、涼血、化瘀之品,收效頗著。方中生大黃、茵陳、梔子、苦參清熱化濕;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蓮、半邊蓮清熱解毒;郁金、牡丹皮、赤芍、桃仁涼血化瘀;甘草、五味子均有保肝降酶功效。本觀察結果顯示,退黃湯聯合甘利欣治療乙型黃疸性肝炎在改善癥狀、肝功能以及PCR-HBV-DNA等方面均優于單純使用甘利欣治療,值得臨床進一步觀察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