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預防健康教育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3: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染病預防健康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傳染病的流行對社會甚至國家都有著嚴重的影響,傳染病傳播的三要素分別是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1-3]。我國對待傳染病的應對措施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可針對其傳播三要素進行,其中以健康教育影響較為深遠。在群眾中進行預防教育,通過開展傳染病防治活動、傳染病知識講座、疾控公示等健康教育方法,使得群眾自覺隔離感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大大推動傳染病預防控制的工作進展[4-6]。本研究特對實行傳染病健康教育和未實行傳染病健康教育的兩組人員的傳染病知識知曉及滿意度進行比較,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結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本市某疾控中心隨機抽取的820例未接受傳染病健康教育的研究對象設為對照組,另抽取同期在疾控中心接受傳染病健康教育的838例研究對象設為觀察組。對照組男386例,女434例;平均年齡(42.7±8.9)歲。觀察組男402例,女436例;平均年齡(44.6±10.2)歲。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在疾控中心進行常規檢查,觀察組除常規檢查外增加傳染病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2.1健康教育內容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內容應與當地傳染病防控情況以及群眾精神文明面貌相結合[3]。其內容保證真實、不夸大或縮小,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重點突出傳染病對人員的危害、傳染病預防和控制主要手段、突發傳染病時緊急處理以及國家政府態度等[7,8]。另外,針對已感染傳染病患者的心理引導,避免其過度恐慌或厭世等消極情緒產生。通過對傳染病防治手段以及政府支持態度的宣傳,使得群眾樹立傳染病防治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正確對待傳染病患者。
1.2.2健康教育形式關于傳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形式有許多種,例如口頭教育、書面宣教、新媒體教育等。口頭教育是使用率最高的形式之一,例如演講、專題講座、隨訪調查、醫囑等均是口頭教育的常見方法[9-12]。口頭教育費用較低,且能廣泛實行、靈活運用。書面宣教主要是通過板報、社區公示、雜志、宣傳冊等介質進行健康知識傳播,具有形象感強、易傳播、內容豐富等特點。新媒體教育是通過公益廣告、視頻、微電影等方式在網絡電視進行健康教育,具有內容生動形象、易接受、傳播面廣、速度快等特點[13]。本研究采用口頭教育和書面宣教兩種方式,制作傳染病防治宣傳手冊,由專業護士進行一對一講解;并在疾控中心內開傳染病專題講座,課后進行防治知識調查;另對有需要的人員進行一對一醫師心理輔導和答疑解惑。
1.3評定標準
制作防治知識調查問卷,滿分100分,≥60分為基本知曉;同時發放傳染病防控工作滿意度調查表,統計兩組研究對象對防控服務的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傳染病知識知曉率為91.6%、滿意度為100.0%,高于對照組的76.8%、85.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中增加群眾的健康教育能夠強化群眾樹立傳染病防治意識,了解簡單的預防措施,避免疾病歧視。艾滋病作為難以治愈的傳染病之一,加強其預防和控制是降低艾滋病發生率的重要措施[14]。通過各類形式對艾滋病傳播進行健康教育,現今大部分群眾均知曉艾滋病傳播途徑以母嬰、血液以及性傳播為主,規范血液制品和醫療器械的應用以及健康的性生活是防控艾滋病的有效方式[15]。通過統計相關資料發現,近十年國家開展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后傳染病發病患者較先前減少8千萬,致死人數減少65萬,為社會節約醫療成本約342萬元[16,17]。因此,應用健康教育在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中能夠減輕醫療經濟負擔,保障群眾生命健康,提高人均素質和生活質量。現今在電視網絡播放的公益廣告以及疾控中心、醫療機構中放置的傳染病防控宣傳冊是一直持續的疾控健康教育,傳染病健康教育面向社會群眾,在人們生活中隨處存在傳染病防控知識,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樹立疾控意識。另外在酒店、網吧、KTV、車站等人流量密集的地點以及農村或偏遠山區需進行集中式防疫健康教育[18]。人流量大的地方在醒目位置貼上傳染病防控提醒,經濟落后地區組織人員下鄉進行健康宣講,鼓勵人們進行身體檢查。傳染病預防控制是一項漫長又意義重大的工作,科學實用的健康宣講能夠幫助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順利進行,能夠使群眾掌握基本的傳染病知識,穩定民心,減輕社會經濟負擔。本研究發現,觀察組傳染病知識知曉率為91.6%、滿意度為100.0%,高于對照組的76.8%、85.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應用健康教育于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中能夠提高群眾的疾病防控積極性,群眾容易接受防控知識,并且真正掌握傳染病預防方法,大大增加了傳染病預防控制效果。本次研究結論與類似文獻結果相似[19,20]。綜上所述,傳染病預防控制中應用健康教育能夠影響群眾對傳染病的看法,樹立疾病防控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減輕社會恐慌,有利于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范文芳,范芮.健康教育在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的作用.醫學信息,2015,28(46):394.
[2]王俊杰.淺談健康教育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的作用.飲食保健,2016,3(2):60-61.
[3]韓悅富,馮淑坤.健康教育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的應用.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1):96-97.
[4]趙銘.傳染病預防控制的健康教育.醫療裝備,2016,29(9):179-180.
[5]楊光菊.健康教育在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中的應用效果觀察.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7):158.
[6]徐慧妍.健康教育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的作用探討.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4,24(2):1089-1090.
[7]李莉.芻議健康教育在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中的應用.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8):106-107.
[8]尹小玲.健康教育在結核、艾滋病及乙肝傳染病中預防控制的應用效果.醫學信息,2016,29(11):340-341.
[9]茹建峰,鄭彩虹.健康教育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的意義和作用研究.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5):14-15.
[10]于廣森.健康教育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的作用分析.健康之路,2016(4):141.
[11]徐洋.淺析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健康教育的意義.中外健康文摘,2014(22):47.
[12]王林彥.健康教育在農村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的作用觀察.中國農村衛生,2013(3Z):322.
[13]胡曉燕.探討健康教育在傳染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6):107.
[14]丁瑞英.健康教育在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中國衛生產業,2016,13(20):100-102.
[15]徐亞芹.傳染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的研究.醫藥前沿,2014(32):14-15.
[16]何秀萍.健康教育在傳染病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吉林醫學,2011,32(15):3146-3147.
[17]王文歡,馬海秀.健康教育在傳染病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4):202-203.
[18]曹麗.傳染病預防控制的健康教育探討.中國衛生產業,2013,10(24):188-189.
[19]肖孝勇.健康教育在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中國處方藥,2016,14(3):18.
篇2
健康教育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增強我校廣大師生員工健康衛生意識,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與生命質量,根據我縣教育局和上級保健部門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積極開展預防傳染病的衛生健康教育,積極配合社區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消除老鼠和蚊、蠅以及其他傳播傳染病動物對人體的危害。
二.建立健全全學校傳染病監控與疫情報告制度,做到傳染病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制定晨檢制度,做好學生晨間健康檢查,
班主任根據學生的缺課情況,發現有疑似傳染病及時報告給學校衛生室,學校疫情報告人逐級做好疫情報告并做好登記工作。
三.對發生疫情的班級做到及時消毒、及時隔離,定期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浸泡等。保持室內環境空氣流通,經常開窗通風,做到濕式清掃。
四.學生患傳染病愈后,須持醫院出具的復課證明及有關化驗單,經學校確認后方可復課。
五.進一步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工作,通過學校網站、宣傳窗、健康教育課、班會、板報、廣播等途經,經常性地對學生開展傳染病預防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學生了解預防傳染病的相應知識和要求,班主任要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發現學生健康狀況有異常時,應及時帶學生就診,養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六.根據季節積極配合疾控部門做好學生預防接種工作,以控制疫苗相關疾病在學校的流行。當有疫情發生時,易感人群、密切接觸者可在上級衛生部門的指導下,開展應急接種。
篇3
關鍵詞:健康教育;整體護理;傳染病;傳染病護理;效果評價
傳染病是臨床殊的病種,而傳染病患者的護理對于傳染病的治療和預后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在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中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并取得一定的顯著效果,作為一種有效手段,它的作用及影響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與認可[1]。以收集腸道傳染病患者病例為研究對象,開展如下研究,以探討健康教育在傳染病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筆者共接觸并收集腸道傳染病患者資料87例,以此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4例,女33例,平均年齡(30.25±4.43)歲。所有患者的體征和癥狀符合腸道傳染病常規診斷標準,大多有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胃腸道癥狀,有些伴有頭痛、發熱、肢體酸痛、全身中毒癥狀[2]。
1.2 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對照研究法,在開展健康教育前后分別調查研究對象對于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以評價護理健康教育的臨床意義。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作為數據錄入軟件,運用SPSS 13.0統計軟件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在開展健康教育之前,研究對象對于腸道傳染病的健康保健知識認知率普遍偏低,而在開展健康教育之后,認知率明顯提高,且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腸道傳染病患者相關知識認知率(%)
知識內容教育前教育后P值腸道傳染病主要包括有哪些?43.3389.93>0.05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預防腸道傳染病?32.9290.44>0.05腸道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有哪些?21.1391.27>0.05腸道傳染病預后效果如何?23.4693.31>0.05腸道傳染病的常備治療藥物有哪些?31.7492.29>0.053 討論
近年來,健康教育作為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受到重視。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健康教育后使患者了解更多的與健康相關的知識,并且使其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傳染病患者的特殊性決定了健康教育在傳染病整體護理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在面對傳染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過程中,不能只局限在護理工作中,而應在整個傳染病的預防以及控制過程之中堅持。健康教育實施的好壞不僅是影響治療預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整體護理及評價質量的重要指標[3-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開展健康教育后,傳染病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率明顯提高,提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臨床意義。因此,在護理的整個過程中,必須有效開展健康教育。并且要注意將護理程序貫穿于健康教育中,通過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不斷完善和提高健康教育質量,充分體現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時性和全面性。針對傳染病的特殊性,要注意把握護理的重點環節,綜合考慮影響傳染病發生與流行的諸多因素,圍繞傳染病的防治為中心,確定健康教育的對象、內容、方法、時機等,開展符合人群需求的健康教育。
總之,健康教育作為護理中的“一個干預過程”,有助于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預后及預防等相關內容,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幫助患者調整心態,積極配合治療,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
4 參考文獻
[1] 李立明.流行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9.
[2] 肖貴軒,楊 坤,劉武垣,等.健康教育對控制腸道傳染病的效果評價[J].中國公共管理,2008,24(4):423.
[3] 蘇曉婷,姜 戈.健康教育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的作用探討[J].中國健康教育,2002,18(11):722.
篇4
1.1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健康知識宣傳教育,試驗組在常規健康知識教育基礎上增加傳染病知識健康教育,教育內容包括國家傳染病管理法規,本院、本科傳染病管理辦法及隔離制度,傳染病傳染源、傳播途徑、傳播人群及預后,隔離措施,隔離接觸標準,傳染病發展過程、治療過程、預防傳播具體措施、復發誘因等內容。在進行健康教育干預中,采取的教育形式為向入院患者根據病種不同發放我院自行制作的健康知識手冊,按照健康教育干預計劃,倡導患者了解傳染病基礎知識、隔離制度必要性、治療措施、消毒方法和具體傳播途徑。
1.2判定標準
利用我院自行制作的調查表對健康教育干預前后對照組與試驗組進行疾病認知率調查,同時對健康教育干預后患者遵醫行為配合率進行調查。主動配合:對科室隔離消毒制度能自覺執行,痊愈出院。被動配合:在護理人員監督及要求下,被動對科室隔離消毒制度加以執行,痊愈出院。拒絕配合:在護理人員監督下或自動配合執行科室隔離消毒制度,但隔離期未滿就要求出院,態度強硬且勸說無效。經專家鑒定,我院自制調查表內容效度優良,可信度高。
1.3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軟件SPSS13.0版本對調查數據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前后傳染病患者疾病認知及遵醫行為對比見表1~2。
3小結
健康教育干預可以使傳染病患者疾病認知率顯著提高。對兩組進行分析,可知在展開健康教育干預前,兩組患者疾病認知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健康教育干預后,試驗組對自身疾病認知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因此,在對傳染病患者進行治療時,要采取適當手段加強傳染病患者健康教育,使患者恐懼心理得以消除,同時加強患者保健及預防意識。
篇5
關鍵詞:社區人群;傳染病防治;知識;態度;行為
中圖分類號:R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157-02
近年來“非典”、“甲流”等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給了我們許多新的啟示,“新醫改”中就明確指出:從2009年起我國將逐步向城鄉居民統一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衛生服務。我國傳染病防治法中也明確規定:“國家開展預防傳染病的健康教育”,“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開展群眾性衛生活動,進行預防傳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眾對傳染病的防治意識和應對能力”。由此可見,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離不開健康教育,為有效地防止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要求人們必須懂得如何實施預防控制措施,也要求人們了解影響傳染病發生和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同時具備一定的健康知識水平和自我保護能力[1-4]。本研究中我們通過對浙江省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多個社區人群進行調查,了解現階段社區人群對傳染病防治的知識、態度、行為(簡稱知信行)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同時運用健康教育學中的知信行模式,開展傳染病健康教育項目的干預項目,并比較分析干預前后社區人群知信行變化情況,為社區人群傳染病防治健康干預提供科學依據。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浙江省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3個社區,每個社區隨機抽取1個街道3個小區60戶居民共540人作為調查對象,以無記名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2.研究方法:(1)調查問卷:按照調查要求統一培訓5名調查人員,采用本課題組自行設計的傳染病防治知信行調查問卷,由調查員詢問調查對象完成干預前社區人群對傳染病防治知信行的基線調查,在經過為期兩個月的干預后利用同一調查量表進行效果調查。(2)行為干預:向調查對象發放人手一份本課題組自行設計的“傳染病防治宣傳扇子”一套,包含社區常見傳染病如乙肝、艾滋病、手足口病、麻疹、肺結核等基本防治知識;在社區活動室多次播放有關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影音資料,并利用社區宣傳欄每月出一期與社區常見傳染病防治有關的宣傳畫報,共兩期。(3)質量控制:在發放“傳染病防治宣傳扇子”同時就傳染病防治知識向調查對象適當進行講解和交流;在社區活動室分三個時間段播放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影音資料,每次由一名調查人員負責向調查對象發放小禮品并回答相關提問。
3.問卷內容:基本資料:包括調查對象的年齡、性別、民族、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以及月收入等情況。傳染病防治知信行情況:(1)知識方面:包括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社區常見傳染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及臨床表現等內容的了解情況;(2)態度方面:包括對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常見傳染病防治知識的態度,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的態度,對日常生活工作中進行必要的消毒滅菌的態度,對社區常見傳染病進行隔離防范的態度等;(3)行為方面:包括主動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積極獲取常見傳染病安全防范知識,保持良好的衛生及生活習慣預防各種傳染病的發生及傳播等。本調查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Crobach’s Alpha為0.881。
4.統計學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數據全部輸入計算機,運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多個樣本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
二、結果
1.社區人群一般情況分析:本次所調查的對象,干預前的基線調查總人數為540人,由于調查對象的流動性等原因,干預后調查的對象中全程接受本課題組干預的僅514人,其中,40歲110人(21.40%);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52人(10.12%),中學及中專206人(40.08%),大專及以上256人(49.81%);務農者60人(11.67%),工人238人(46.30%),離退休人員76人(14.79%),學生92人(17.90%),專業技術人員48人(9.34%);月收入4000元36人(7.00%),無收入132人(25.68%)。
2.社區人群傳染病防治知信行水平及干預前后比較:社區人群經干預后知識、態度、行為得分(分別為11.76±2.37、11.44±2.92、9.55±2.77)普遍高于干預前(分別為9.49±3.34、10.15±2.95、7.89±3.1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8.658、-4.781、-6.116,P
3.社區人群獲得傳染病防治知識的途徑:所調查人群獲得傳染病防治知識的途徑依次為:報紙電視(29.9%)、宣傳欄(25.4%)、網站(14.1%)、書籍(13.7%)、親戚朋友交流(12.4%)、其他(4.5%)。社區人群期望獲取傳染病防治知識的途徑依次為:宣傳手冊等(18.6%)、宣傳欄(16.1%)、專家講座(14.9%)、網站(14.9%)、報紙電視等媒體(13.3%)、書籍(8.4%)、親戚朋友交流(8.0%)、其他(5.8%)。
三、討論
社區傳染病防治是開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我國社區傳染病防治處于起步階段,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社區人群對傳染病防治的知識、態度、行為水平總體并不高,平均分分別為(9.49±3.34)、(10.15±2.95)、(7.89±3.11)分。作為行為科學及認知理論的重要研究成果,知信行已被廣泛認可為最有影響力的行為干預理論之一,而知識是建立正確的信念(或態度),進而改變相關行為的基礎。因此,有效地普及社區傳染病防治知識是提高社區傳染病防治整體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徑。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前得分低者,如年齡40歲以上者,低學歷、低收入者,務農者以及普通工人等,經干預后得分提高明顯,干預效果最為顯著。從社區人群獲取傳染病防治知識的途徑來看,目前社區人群獲得的有關傳染病防治知識的主要途徑局限于報紙電視和宣傳欄,但這兩種途徑的傳染病防治知識具有明顯的時間上和內容上的局限性,社區人群所獲得的知識也非常有限。對于社區人群來講,本次調查中所用的本課題組自行設計的“傳染病防治宣傳扇子”內容生動并通俗易懂,而影音資料則對社區傳染病的防治知識講解深入淺出,播放影音資料的專業人員也能面對面和群眾討論和解答日常生活中防治傳染病的疑難問題,使參加者普遍覺得受益匪淺。通過調查可知,社區人群主觀上更希望通過多種專業資料(如宣傳手冊、影音資料等),以及宣傳欄和專家定期講座等形式來獲取傳染病防治知識,這也為社區傳染病防治的宣傳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Mayawd P,Mabey D.Approaches to the contro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old problems and modern challenges[J].Sex Transm Infect,2004,80(3):174-182.
[2]Jaramillo E. The impact of media-based health education on tuberculosis diagnosis in Cali,Colombia[J].Health Policy plan,2001,16(1):68-73.
[3]劉建民.抗擊SARS:危機之中顯示健康教育的作用――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專家田本淳研究員[J].中國健康教育,2003,19(8):565-566.
[4]孫學禮,劉元.傳染病健康教育的重點環節[J].中國健康教育,1999,15(2):42-44.
篇6
關鍵詞:傳染病防治;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714.25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10-182-01
傳染病防治是鄉鎮衛生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工作中,只有密切結合農村工作中的實際情況,通過對鄉村兩級醫務人員及病人、家屬開展健康教育,擴充醫務人員的業務知識,使病人及其家屬、廣大村民都具備了充分的自我防護意識,形成強大的自我防御屏障,營造一個“人人要健康,健康為人人”的良好社會氛圍,從而推動農村傳染病社會防治工作的開展,有效地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發展和流行。
一、研究基本環節,確定教育重點。
傳染病在人群中的傳播和流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環節,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環節是構成傳染病流行的生物學基礎。三個環節能否相互連接和協同起作用,還必須通過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制約,即流行過程始終受到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研究傳染病健康教育的重點環節,必須綜合考慮影響傳染病發生的諸多因素,研究傳染病發生與流行的影響因素是研究傳染病健康教育重點環節的基礎。
健康教育的本質是一個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健康信息的傳播貫穿始終。基于上述傳染病發生與流行的影響因素,分析傳染病健康教育的重點環節,就是圍繞健康教育內容對象、方法和時機等方面。分析哪些因素通過人為因素可以改變;在所有可改變因素中,哪些是最關鍵因素。關鍵因素則可認為是某些病的健康教育重點。
二、通過健康教育網絡,落實健康教育措施。
建立起以衛生系統為主的縱向網絡,即衛生行政機構一專業健康教育機構一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站。整合衛生、教育媒體和社會體等單位協同工作的橫向網絡體系,這樣基本上就可以做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同執行健康教育規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語言教育
通過聽課或辦培訓班的形式,由專業人員就某一專題進行講課,為搞好法定傳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鄉鎮衛生院要有專門的人員分管,負責擬定工作計劃,制定傳染病的社會防治工作宣傳制度和檢查考核辦法,由防疫科人員,每月組織一次健康教育例會講座,內容尤其注重易懂性、針對性,具體性,避免生搬硬套、講大道理。
(二)文字教育
可以采用形式簡單,制作方便,語言精練,易于記憶,號召力、鼓動性強的衛生標語,達到大造輿論和創造氣氛的作用。衛生傳單:針對某種季節性傳染病,組織專業人員編寫,內容系統,針對性和知識性強,簡單明了。
(三)形象化教育
采用宣傳圖片、照片、標語、模型、示范、演示等形象化教育方法,把復雜的傳染病臨床表現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是百姓有如身臨其境,印象深刻,大大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電化教育
利用媒體機構的廣播、電視等媒體資料,以及投影、幻燈、VCD、等電化教材開展健康教育。通過各種形式廣泛開展全民健康教育,大大加深村民的防病治病意識,使其成為自覺行為,從而為法定傳染病農村社會防治工作鋪開道路。
三、培訓醫護人員防止疫情漏報
對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村醫進行健康教育是加強疫情報告、防止疫情漏報、開展疫情監和搞好傳染病社會防治的關鍵措施。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傳染病的漏報、遲報、誤治時有發生,應針對具體情況,制定教育方案。對院內臨床醫生的教育,利用每周的業務學習時間,安排課時,注重教授疑似病人的臨床表現、診斷、辯證施治、法定傳染病的報告時限:對村醫則利用每月一次的例會,開展業務學習。由于農民就醫習慣,加上經濟原因,相當一部分傳染病患者首次就診大夫是村醫,這就要求村醫從思想上重視,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培訓內容側重于法定傳染病的早期臨床表現,體表指征,尤其是臨床表現。為傳染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贏得了時間,為傳染病的防治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普及防病知識,鞏固工作成果
篇7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54例傳染病患者,其中痢疾22例,病毒性肝炎12例,肺結核20例。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27例)和對照組(27例)。觀察組患者年齡12~65歲,平均年齡(46.5±7.2)歲;對照組患者年齡11~68歲,平均年齡(46.7±7.1)歲;兩組自然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傳染病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同時,給予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應針對傳染病的相關基礎知識,例如患者對傳染病的正確認識,科學合理地控制飲食、進行鍛煉的方法,及正確用藥等多個方面,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更多的與健康相關的知識。重視傳染病管理工作,護理人員應落實對傳染病的綜合性防控,強化健康教育,可通過集體講解、個別講解、發放宣傳手冊、播放DVD光盤等進行。強化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發生、發展規律,了解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及其治療相關知識,使其對預后以及傳染病預防等相關知識有一定的認識,提高患者的自我保護能力,幫助傳染病患者調整心態,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針對患者對傳染病知識的認知程度,將護理程序貫穿到健康教育之中,可以通過評估、診斷、計劃等方式,有計劃、有目的開展健康教育,使傳染病患者了解更多健康相關知識,使其自覺采納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有效預防疾病,促進傳染病患者身體康復、提高傳染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強化健康教育過程中,針對不同傳染病患者,采取不同教育方法,為患者講解傳染病的發病規律及時期;告知患者傳染病具有季節分布性,特別是從每年2月份傳染病發病數開始上升,直到5、6月份才下降,而在7、8月份又會繼續上升,之后持續下降。護理后比較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及護理滿意度。
1.3評價標準
進行健康教育及護理后向患者發放本院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內容為健康教育過程中宣教的知識點,滿分100分,>85分為優,60~84分為良,<60分為差。滿意度調查表內容包括護士進行健康教育時是否主動、態度是否和藹、知識是否全面、語言表達是否通俗易懂等,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兩項。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觀察組中優20例,良7例,無一例差,優良率為100.0%;對照組中優10例,良12例,差5例,優良率81.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有26例滿意,1例不滿意,滿意度為96.3%;對照組有20例滿意,7例不滿意,滿意度為74.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篇8
【關鍵詞】 傳染病;綜合預防;知識;健康行為;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R 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10-0894-02
近年來,學校傳染病暴發、流行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學校發生傳染病疫情,會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影響[1]。流動人口所患疾病以傳染病為主[2],隨著我國流動人口的增多,該人群的患病狀況對公共衛生提出了新的挑戰[3]。民工子弟學校是流動人口聚集的特殊場所,由于教育環境、教育過程、衛生保健措施等的限制和生源的特殊性,是學校傳染病防控的重要陣地。因此,了解當前民工子弟學校在校生傳染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對指導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10月,余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開展了民工子弟學校在校生傳染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調查,為指導該類學校更好地開展傳染病防治工作提供參考價值。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余姚市2008年秋季共有14所在冊登記的民工子弟學校,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調查5所學校的小學四、五、六年級,初中七、八、九年級各1個班,共30個班級1 809名學生。其中男生1 016名,女生793名;小學生952名,初中生857名。
1.2 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民工子弟學校在校生傳染病防治知識測試卷”,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者向學生簡要說明調查目的、意義,然后解釋答題方法,邊讀題邊讓學生獨立解答。獲得的1 809份調查問卷全部有效。
1.3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 12.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學生對16種常見傳染病的認知情況和有關知識點的知曉率、部分健康行為形成率,并比較不同學校、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對防治知識知曉和健康行為形成有無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16種常見傳染病(病種)認知情況 有32.55%的學生聽說過這些傳染病且大概知道他的意思,34.69%的學生雖聽說過但不太清楚他的意思,有32.76%根本沒聽說過。見表1。
2.2 傳染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 學生對一些傳染病核心信息的總知曉率為41.40%。不同學校、不同性別學生傳染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以下所述健康行為亦同);小學、初中學生部分知識點知曉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總知曉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02,P>0.05)。見表2。
2.3 健康行為形成情況 學生健康行為總形成率為59.09%,相關健康行為形成率從低到高依次為“不共用毛巾、臉盆”(34.49%)、“經常洗手”(52.68%)、“向家長傳播健康知識”(58.32%)、“不喝生水”(72.47%)、“不共用牙刷”(77.50%)。小學、初中學生總健康行為形成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7,P
3 討論
學校是兒童青少年活動的重要場所,學校內發生傳染病將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校的正常教育秩序[4],而外來民工子弟學校是目前學校傳染病防制工作的“死角”[5]。民工子弟學校學生傳染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這些學校能否有效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本次調查所涉及的5項健康行為與一些常見傳染病的傳播直接相關,而被調查學生健康行為的形成也不容樂觀。由學生向家長的傳播是健康知識傳播中一種十分有效的人際傳播形式。調查表明,約40%的學生不會將自己所學到、掌握到的相關傳染病防治知識教給家長,而且初中生比小學生反而明顯下降(χ2=163.30,P
發熱是不少傳染病的一個重要癥狀,特別是對于呼吸道傳染病來說是一個簡易、敏感的監測指標,通過對學生發熱的監測,可以及早發現傳染病病人;而迅速、有效的隔離又是管理傳染源、控制傳染病的一個重要手段,這對于控制傳染病在學生中的傳播、流行意義重大。調查顯示,在民工子弟學校中,學生對這2個方面的認識率較低。對此,學校應結合一些季節性傳染病的流行警示,來加強對學生(包括學生家長)的教育,切實落實晨檢工作,并嚴格傳染源的隔離。
健康教育是學校衛生十分重要的基礎工作[7] ,學校健康促進又是降低學生傳染病發病的重要手段[8],而且學生群體分布集中,組織性強,受教育水平相對平衡,可接收的知識層次基本一致,對于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教育相當有利[9-10]。因此,衛生部門要指導民工子弟學校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發揮健康教育投入少、收益高的優勢[11],特別是在現階段民工子弟學校一些與衛生保健有關的軟硬件設施不可能很快、很好地加以改善的情況下,通過加強對學生傳染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提高其防病意識,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學校教育是學生獲取健康知識的最佳途徑[12],而知識的增加又將促進良好行為的形成[13]。目前,該市已在民工子弟學校中以學生傳染病預防與控制為切入點啟動健康促進學校的創建工作,通過衛生宣傳欄、舉辦講座、組織主題班會、開展知識競賽、開設傳染病防治校本課程和行為技能培訓等,來切實提高學生傳染病防治知識與技能。
4 參考文獻
[1] 鄭高,葉麗萍,林馨,等.構建學校傳染病防治體系的探討.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4,10(6):62-63.
[2] 張洪濤,陳迎春.武漢市外來流動人口患病情況分析.醫學與社會,2006,19(3):1-3.
[3] 徐文體,高璐,張穎,等.天津市手足口病患兒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30(1):101.
[4] 許國章,周愛明,朱利利,等.學校傳染病防制工作面臨的形勢與控制對策.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4,20(6):539.
[5] 樓樂平,汪永良.學校傳染病疫情發生的特點及對策.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4,20(6):532-533.
[6] 馬驍.健康教育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3.
[7] 廖文科.當前學校衛生工作的主要任務.中國學校衛生,2008,29(1):1-3.
[8] 楊曉劍,陳友蘭.廈門農村居民健康教育效果評價.中國健康教育,2007,23(1):22-24.
[9] 張河川.健康促進在學校結核病控制中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國健康教育,2000,16(9):516-520.
[10]劉輝,趙曉輝.中學生結核病健康教育探討.中國校醫,2005,19(3):277.
[11]鄒勇,金玫華,韓建康,等.湖州市民工子弟學校傳染病防制現狀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7,28(8):754-755.
[12]廖文科.我國學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面臨的形勢及其政策和任務.中國學校衛生,2005,26(2):172-176.
篇9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8.2 R 51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11-1033-02
【關鍵詞】 傳染病;綜合預防;社會控制,正式;學生保健服務
近年來,學校的傳染病防治工作受到了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衛生部和教育部專門下發了《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規范(試行)》。為了解金華市學校傳染病防治現狀,以便更好地開展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筆者于2006年11月結合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專項檢查,對市區的47所學校開展了調查,現分析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金華市區范圍所有學校共47所,其中大中專院校8所、中學17所、小學22所。
1.2 方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有關文件的規定,制定調查方案,設計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傳染病管理組織、管理制度建立執行和疫情監測報告等。調查方法采用查閱資料、詢問調查和現場查看相結合。調查前集中對調查員進行培訓,統一方法和標準。
2 結果與分析
2.1 管理組織與制度執行情況 47所學校中有28所成立了專門的傳染病管理組織,職責分工明確;32所學校設置了醫務室,配備了專門的校醫。大部分學校都建立了相應的制度,并按制度規定操作,但也有部分學校存在有制度不執行的情況,如28所建立非常時期學生“晨檢”制度的學校中,5所沒有真正落實該項制度。表1結果顯示: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雖然還有40.4%的學校未制定,但所有學校均指定有傳染病疫情報告人,中學相對比大中專院校和小學做得好;飲食飲水衛生制度和學生因病缺課登記制度的建立執行情況較好,檢查考評制度最差,只有10%的學校制定了該項制度,并開展了自查考核。
2.2 傳染病疫情監測情況 有學生因病缺課登記的學校占85.1%(40/47),有醫務室門診日志的占68.1%(32/47),有傳染病登記的占76.6%(36/47)。22所小學中有18所(81.8%)按規定開展了新生入學入托的查驗接種證工作,但補種工作因種種原因尚有部分學校未完成。
2.3 學校健康教育情況 所有學校均設立了健康教育宣傳陣地,不定期開展傳染病防治的宣傳教育;41所(87.2%)學校設立了專門的健康教育組織;39所(83.0%)有健康教育宣傳計劃或總結;34所(72.3%)開設了健康教育課。
2.4 飲食飲水衛生狀況 47所學校均設有食堂,除1所小學食堂正在進行整改,尚未取得衛生許可證外,其余46所學校食堂都有衛生許可證;食堂從業人員健康證持證率為95.6%(901/942),與2005年調查的情況基本一致[1]。各學校均實行食品定點采購,并執行索證制度。學校飲用水水源均為城市直供自來水,學生直接飲用水分為2種,19所小學由學生自帶,其余28所學校供應開水或桶裝水,學校提供的桶裝水均來自正規廠家,有合格證和檢驗報告單。
2.5 衛生設施 47所學校的廁所均為水沖式,并在廁所內安裝了流動水洗手龍頭。有91.5%(43/47)的學校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
3 討論
學校由于人員比較集中,如果各項傳染病防控工作不到位,很容易發生傳染病的爆發和流行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04年全國發生在學校的傳染病事件占總傳染病事件的64.0%左右[2],福建省報告的133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發生在學校的有91起(68.4%)[3];2005和2006年浙江省發生在學校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別占全部事件的64.0%和73.9%;2006年金華市12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也有6起發生在學校。通過調查發現,金華市學校的傳染病防治狀況盡管比前幾年有所好轉,但情況還不容樂觀,有些方面還不如貴陽市、湖州市報道的情況[4-5]。此次調查顯示學校傳染病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傳染病管理組織不健全。有40%的學校未成立專門的傳染病管理組織。(2)相關制度不完善。有40%的學校未建立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消毒隔離制度和非常時期學生“晨檢”制度;有的學校雖建立了相關制度,但實際工作中卻未得到真正落實。(3)疫情管理人員專業知識欠缺。盡管衛生部和教育部已于2006年4月聯合下發了《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規范》(試行),疾病預防控制部門也開展過培訓,但調查中仍發現有38.3%的學校疫情管理人員對《規范》的內容不熟悉,對應報告的傳染病種類、疫情范圍及報告的程序等不了解。(4)新生入學入托查驗接種證和疫苗補種工作不到位。有18%的小學未按要求開展新生入學入托的查驗接種證工作。疫苗補種工作因部分學校和家長認識不到位、配合不力,或個別疫苗供應不及時而未能及時進行補種。
為了切實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確保學校不發生、少發生傳染病疫情,或一旦發生疫情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各相關部門應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進一步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學校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6-8]的要求,加強對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學校傳染病管理組織,落實分管領導,明確各部門的職責。進一步完善學校傳染病疫情監控與報告等相關制度,認真落實晨檢、新生入學入托查驗接種證等防控工作,完善學生因病缺課記錄,并定期組織對相關制度執行情況的自查,實行責任追究制。(2)疾病預防控制部門應加強對學校疫情管理人員的培訓和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指導,學校疫情管理人員應加強《傳染病防治法》和《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規范》的學習,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3)衛生監督部門應加強對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執法檢查,對違法者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嚴肅查處。(4)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督查,將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納入考核范圍。
4 參考文獻
[1] 童若雷,周沭仁.金華市1 416所學校食品衛生現狀調查.浙江預防醫學,2006,18(4):34-35.
[2] 張穎,曾光.2004年全國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7,28(1):81-82.
[3] 陳武,歐劍鳴,蔡少健,等.福建省2004年各類學校突發公衛事件監測結果.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0):872-874.
[4] 陸朝國,高嵐,李學,等.貴陽市學校及托幼(園)所傳染病防治狀況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6,27(8):707-708.
[5] 韓建康,金玫華,沈建勇,等.湖州市學校傳染病防治現狀調查.浙江預防醫學,2006,18(11):34-35.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學校衛生工作條例.1990-06-04.
[7] 衛生部,教育部.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規范(試行).2006-04-06.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2005-03-24.
篇10
樺甸市白山學校
學校人群聚集,流動性大,接觸面廣,是傳染病的易發場所。少年兒童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種傳染病的能力較弱,是多種傳染病的好發年齡,一旦發生,極易傳播和流行,并可擴大到家庭和社會。必須高度戒備地重視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要求,根據我市教育局相關文件精神,現將我校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有關要求規定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群防群控
健全學校衛生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分工。
組
長:趙英波
正校長
全面負責。
副組長:王俊海
安全副校長
負責傳染病安全管理
王秀娟
黨支部書記
負責全面管理落實
組
員:
賈淑蕊:
校醫
負責校園衛生消毒、傳染病知識培訓,傳染病宣傳教育。負責疫情報告,晨檢匯總。
張久玲:
食堂管理員
負責食堂管理及住校生管理、食堂從業人員晨檢。
李秀彬:
負責飲用水的管理。
各班主任:全面負責本班傳染病防控工作。
劉智慧:
幼兒園長
負責幼兒園傳染病防控工作
二、開展健康教育,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1、把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開設健康教育課,確保學生掌握健康知識。
2、充分利用板報、班會、國旗下講話、致家長信、家長會等多種形式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傳染病預防知識教育,切實增強學生的衛生防病意識和社會公共衛生的責任感。
3、教育學生做到“四勤”、“四不”、“一報告”。即:勤洗手臉、勤通風、勤曬衣被、勤鍛煉;不隨地吐痰、不喝酒抽煙、不共用毛巾、不要過度緊張和疲勞;發現傳染病可疑者立即報告。
4、根據傳染病流行季節的特點,每期至少集中開展兩次以預防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染病為重點的衛生宣傳教育。利用家長會、家長學校、告家長書等形式,宣傳傳染病預防知識,以取得家長的配合與支持。
三、落實學校衛生制度,依法治校常抓不懈
1、建立預防接種證查驗制度,每期入學進行一次查驗。
2、健全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學生晨檢及定期體檢制度;
3、加強校園重要場所定期消毒制度;
4、建立教室、宿舍、公共場所衛生清掃制度;個人衛生清潔制度;食品衛生安全制度;體育活動衛生制度;學生健康管理制度。
四、落實“四早”措施,確保疫情預防和控制無漏洞、無死角
1、早發現。堅持晨檢制度并保持經常化。由班主任對早晨到校的每個學生進行觀察、詢問,特別是請病假的學生應及時查明病因。對可疑者應及時通知家長帶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確認。
2、早隔離。建立留觀室,對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癥狀者,應立即采取隔離措施,確保其他學生不與之接觸。
3、早報告。在確認疫情的第一時間內報當地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并按照當地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做好疫情的登記、分析和整理工作。
4、早治療。對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癥狀者,應根據不同類型傳染病,協助家長及時將病人送定點醫院隔離治療或在家隔離治療,同時在當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導下,對病人所在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并做好病因追蹤報告。
五、落實經費保障,改善學校衛生條件
1、學校衛生條件好壞,直接影響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教學用房、宿舍、餐廳要通風良好;食堂建筑、設備及環境要求應符合《學校食堂與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廁所應有沖洗和洗手設施;
2、要為學生提供符合標準的飲用水;
3、保證疫情發生時有足夠的消毒、防護用品以及應急工作所需的經費。
六、落實應急預案,確保突發事件處置有序高效
1、對疫情發生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一旦發生疫情,要有人指揮,有人值班,有隔離、消毒、防護、救護等具體措施和物質保證,確保在第一時間內控制疫情的發展。確保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七、加強日常管理,嚴格責任追究
1、每天開展校園清掃和消毒,并做好記載。
2、加強學生午餐和住校生的管理。
3、派專人每天查看學生教室、食堂、宿舍等人員集中場所的衛生狀況,經常檢查督促有關責任人員認真履行職責,并將其工作實績納入考核與獎懲中。
4、認識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責任不到位的情況要予以通報,并責令整改。因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要視情節輕重追究有關人員和領導的責任,情節特別嚴重的,要依法追究相應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