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明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8: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家發明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學家發明的故事

篇1

1、魯班接受了一項任務,建筑一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效率很低,徒弟們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魯班非常著急,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么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

2、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頭的。后來經過多次實驗,母子倆在墨線頭上拴了一個小鉤,放線的時候,用小鉤鉤住木料的一端,可以代替用手拉線,一個人操作便可以。彈墨線不用再請母親幫忙。后世木工便把這個小鉤取名為班母。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德馨園小學29班 周弈博

寒假我閱讀了《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書中詳細記載了李時珍、達爾文、牛頓、愛迪生等一些科學家的故事。讀完之后,覺得他們真偉大,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刻苦鉆研,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愛迪生是我最崇拜的科學家,他從小就對很多事物很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后,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有一次,愛迪生意外的發現了飛蛾發出的聲音,愛迪生受到了啟發,于是發明了真正的留聲機。他還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等等總計2000余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愛迪生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勇于發現,刻苦鉆研,不怕失敗,就一定能成功!

我最喜歡的愛迪生的名言:

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須品。

篇3

“浮島國”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飄浮在天上,國王及貴族朝廷都在這個浮島上;另外的大部分則在地面上。“浮島國”非常重視數學和音樂這種形式教學,甚至皇帝的食物都切成數學或樂器圖形,但他們除了數學和音樂外,別的全都不會,由于不重視應用幾何,他們的房產都建得歪歪扭扭,看不見一個直角,這個國家的首都有一所發明設計學院,科學家在這里研究發明許多無用的題目。例如河邊本來有個磨坊,發明家把磨坊拆了,要在山坡上蓋新磨坊,為了推動新磨坊,則去建一條新運河,如此大動工程,當然一事無成。再例如,有科學家希望用蜘蛛絲來取代蠶絲。科學家這種最理性的人卻變成了最荒唐的族類。

至于“慧骃國”,則是指這個國家是由完美的馬當家,長得和人一樣的動物“雅虎”(Yahoo),是這個國家的下等動物。人和雅虎一樣似乎有理性,不過他們利用理性只擴充自己的罪惡,而那些馬,他們根本就沒有“說謊”、“欺騙”等概念,當然也沒有這種語言,因此要和他們講這種事他們也聽不懂,他們只有友誼和仁慈。他們只講理性,但人類講理性通常都會有正反兩面,常會做似是而非的爭論,但那些馬兒所講的理性,卻沒有欲望私利的蒙蔽和曲解,因此他們講的理性都能增加相互的理解與信任。《格列佛游記》借著“慧骃國”的故事,諷刺了人類雖把理性當口頭禪,但人類的理性有一大半其實是非理性,它也借著“浮島國”的故事,諷刺了當科學家不懂世事,它的害處其實更大。

今天重讀《格列佛游記》,感覺已和小時候初讀該書時大為不同,也體會到“諷刺”這種思想及寫作方式的重要。人們通常會設定出許多正面的總體性概念,如“自由”、“理性”、“科學”、“道德”等,并將這種概念完美化,作為人們的總體方向。但研究思想史的都知道,人類其實并沒有這種完美的總體性方向。它的被完美化只是人們自己的故意曲解,這時候如果有人站出來,諷刺這種美化了的總體概念,他在做的其實是一種“否定性的啟蒙”。

“啟蒙”有兩種,一種是透過美化某種概念而使人被積極性地啟蒙,另一種則是借著諷刺這種美化的概念,讓人們知道它很容易走到美化概念的反面。“啟蒙”的這兩個層面加起來才成為一個整體。這也是越到后來,我越對總體性的美好概念有所保留的原因。研究西方思想史的已承認盧梭的性善論及公意論乃是近代極權主義的鼻祖;更別說當代思想家對啟蒙理性的懷疑。

篇4

這本書像一位博學多才的老師向我介紹每個偉大的科學家是怎樣生活。它使我知道了天才并不是天生,而是靠自己勤奮學習得來的。偉大的發明大王愛迪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事例。

愛迪生小時候由于家里窮,很早就輟學了,他在火車上賣報紙維持生活。很對科學實驗很有興趣,一邊賣報紙,一邊堅持自學。每天一有空就到圖書館里查閱資料,汲取了很多知識。他喜歡做實驗,便克服重重困難,沒有實驗器具,就在垃圾堆里撿一些瓶瓶罐罐;沒有實驗場地,他就央求列車長給他在火車的一個角落里做實驗。把自己買早餐省下來的錢買化學藥品。憑著堅定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他在歷盡磨難之后,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發明了電燈、電影、留聲機等,為人類帶來了快樂。

最使我難忘的是,有一次,體育老師選我去參加學校的籃球隊,我可高興了!想象著自己就是喬丹、就是姚明,興致勃勃地參加了。沒想到籃球訓練是那么辛苦:每天早上一來到學校就要慢跑四圈球場,然后再快跑四圈,最后還要做六組仰臥起坐……一天下來,折騰得我腰酸背痛。我打起了退堂鼓,什么喬丹、什么姚明離我是那么遙遠。第一次訓練回來,我渾身像散了架似的,一頭倒在床上不想起來,打算第二天無論如何也不去受這份罪了!

晚上,我照例做作業,做完作業,無意中又翻開《科學家的故事》,書里的內容太熟悉了,愛迪生高大的身影不斷地在我的眼前閃動,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愛迪生付出的代價不是更大嗎?有一次,硫酸燒毀了他的衣服;還有一次,硝酸差點兒弄瞎了他的眼睛。為了做實驗,他在火車上差點釀成火災,被列車長打聾了耳朵……可是他還是頑強地做實驗,而相比之下,我訓練的這點苦酸什么呀,我的臉紅了。

篇5

愛迪生小時候由于家里窮,很早就輟學了,他在火車上賣報紙維持生活。很對科學實驗很有興趣,一邊賣報紙,一邊堅持自學。每天一有空就到圖書館里查閱資料,汲取了很多知識。他喜歡做實驗,便克服重重困難,沒有實驗器具,就在垃圾堆里撿一些瓶瓶罐罐;沒有實驗場地,他就央求列車長給他在火車的一個角落里做實驗。把自己買早餐省下來的錢買化學藥品。憑著堅定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他在歷盡磨難之后,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發明了電燈、電影、留聲機等,為人類帶來了快樂。

最使我難忘的是,有一次,體育老師選我去參加學校的籃球隊,我可高興了!想象著自己就是喬丹、就是姚明,興致勃勃地參加了。沒想到籃球訓練是那么辛苦:每天早上一來到學校就要慢跑四圈球場,然后再快跑四圈,最后還要做六組仰臥起坐……一天下來,折騰得我腰酸背痛。我打起了退堂鼓,什么喬丹、什么姚明離我是那么遙遠。第一次訓練回來,我渾身像散了架似的,一頭倒在床上不想起來,打算第二天無論如何也不去受這份罪了!

晚上,我照例做作業,做完作業,無意中又翻開《科學家的故事》,書里的內容太熟悉了,愛迪生高大的身影不斷地在我的眼前閃動,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愛迪生付出的代價不是更大嗎?有一次,硫酸燒毀了他的衣服;還有一次,硝酸差點兒弄瞎了他的眼睛。為了做實驗,他在火車上差點釀成火災,被列車長打聾了耳朵……可是他還是頑強地做實驗,而相比之下,我訓練的這點苦酸什么呀,我的臉紅了。

篇6

一、多一點人文氣息

依據新課程標準,科學課的重點不在科學知識的學習上,而是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我們培養出的學生應該是關心生活,熱愛科學,并善于把科學應用到生活中去的一代新人。

1.讓學生感受科學家的創造歷程

可在實驗室側面的窄墻上貼一些科學家的畫像和名言,并利用每節課課前3分鐘的時間輪流讓學生講科學家的故事,開展“我學科學家”、“我講科學家故事”等活動。學生自查資料,介紹科學家事跡,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科學家敢于探索、崇尚真理的精神會引起學生心靈的觸動和感悟,促進他們科學情感及科學素養的形成。

2.讓學生感受“科學”的應用價值

在實驗室的后墻角設立‘科普書報城”,介紹科學在人類社會中廣泛而重要的應用價值。此外,可以利用科普影院播放科普知識和科技動態影片,如:《非典“元兇”》專題片、《載人火箭重返地球》實況紀錄片等,細雨無聲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教育,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到科學的神奇力量。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提倡和鼓勵學生有選擇,有改進,有創造,讓科學教育充滿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

二、多一點創新氛圍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科學教育的根本目標,因此有必要讓實驗室自己說話,讓學生時時刻刻看到創新,讀到創新,想到創新,做到創新。

在實驗室的走廊上設計創新專欄。每個創新專欄上方的標題都是與創新有關的格言妙語,使學生體會到創新就在身邊,就在科學學習的活動之中。引導學生不管是在課上的學習活動中,還是在課下的自主探究中,都能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訓練創新能力。

每個創新專欄方框里面的科普內容都是教師精選最前沿的科技知識、最貼近學生生活的科普文學,以及學生獲獎的科技小論文和適合學生動手操作的科學實驗等,并且定期更換。這些創新專欄整體看上去圖文并茂、和諧美觀,每一處都顯示著設計者的巧妙用心,孩子們在這些設計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了創新興趣。學生對環保,對高科技,對生活科學,對科學實驗,也有了新的認識。

三、多一點個性空間

科學課要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學生個性。實驗室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空間,以更好地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設立科技作品展櫥

在實驗室的前面墻角放一個展櫥,分成多層,使其能放更多的物品,把學生在課上課下及科技活動中制作的小發明、小創造等科技作品陳列出來,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現,對培養創新精神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設置科學工具箱

設置一個科學工具箱,放置實驗和研究過程中必須使用的工具、材料、活動紀錄卡等。科學工具箱里的材料,如易拉罐、各種金屬條、塑料瓶、海綿、泡沫、木塊、木炭、橡皮、硬紙板、皮筋、氣球、乒乓球、斷鋸條、各種彈簧、玻璃片、石頭等都由學生自主籌備。教師應發動學生不斷為它“添磚加瓦”,使它應有盡有,為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實施開放式探究提供便利。

四、多一點活動時間

篇7

今天我聽了一個故事,《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個故事蘊含了深刻的哲理。

一位老人給他的兩個兒子出了道考題:上山砍柴,誰砍得多誰贏。大兒子早出晚歸,砍到了許多。二兒子卻與他相反,一覺醒來先磨刀。等刀鋒利了,再到山上選茂密的樹林開始砍;下山時找了山坡讓木材滾下去。二兒子用的時間少,柴砍得卻比大兒子多得多。

在古代,用智慧取勝的故事有很多,《三國演義》里的“空城計”便是如此。諸葛亮只用了少數人,嚇退了敵人,這與他運用智慧,知己知彼設計謀有關。

而國外,這種故事也不少。數學家阿基米德帶著城里所剩的老弱病殘用鏡子反射,晃在敵人的眼睛上。手無寸鐵的弱勢群體在智慧的引導下打敗了敵人,獲得了安全。

兩個故事都是運用了智慧取勝,在生活中如果能這樣,那么做事一定也會輕松多了。比如涂改液一定要等干了以后才能寫,所以有了涂改帶;風扇的制冷還不夠,所以有了空調;火車速度不夠快,所以發明了飛機……

篇8

關鍵詞 物理學史 物理教育 教育意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Physics History in Physics Teaching

Huhe Mandula, ZHANG Xiue, QI Lei

(Department of Physics, Jining Teachers College, Wulanchabu, Inner Mongolia 012000)

Abstract History of Physics is a study of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physics, the laws of physics to produce and develop,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hysics disciplines throughout the process. If you can discipline the history of physics education being introduced into physics w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We can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s and research scientis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he history of physics in dail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ppropriate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the story of the scientists,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develop students' horizons. Students appreciate the scientists' perseverance, perseverance and fame, as one of the country's noble character. The history of physics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simply introducing stories, more than the traditional rote, how to play a role in the history of physics to the maximum, this is an issue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Key words history of physics; phys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0 引言

將物理學史引入物理教學中的研究由來已久。國外的很多國家,例如美國在上個世紀就開始了將物理學史引入物理課堂的研究。而我國對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了解其他國家的研究成果和過程,可以使我們少走一些彎路,同時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研究物理學史教育的問題。

1 國內外對物理學史融入物理教學的研究

1.1 國外研究概況

國外將科學史引入教育中的研究有很多的事例,英國學者斯諾曾提出了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裂問題。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和爭論,而且對科學史教育之后的發展產生了影響。通過教育的改革來彌合文化間的分裂,在總的方向上,各個國家已經基本達成一個共識。也就是改變傳統科學教育的方式,將科學史引入教學中,因為人們可以通過科學史了解科學家們研究的經歷和成果以及科學家們持之以恒的精神和為國家事業獻身的高尚品質。自此,將科學史引入教育中更是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經過斯諾的言論之后,兩種文化的問題在教育界已成為一個恒久的話題,討論一直延續到現在。而關于將物理學史引入物理教學的諸多方法也成了人們不斷研究的問題。美國在這個問題的研究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并于1982年成立了美國物理學會物理學史分會,主要從事物理學史的研究以及應用。美國能有一只這么龐大的隊伍研究物理學史足以說明物理學史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

1.2 國內研究概況

我國對于物理學史引入物理教學的研究起步相對國外許多國家較晚,與國外的研究成果還存在一定的差距。1990年,在北京舉行了“物理學史和物理教學討論班”,這次討論班由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兩所名校共同籌劃舉辦的,得到了國家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這次討論班主要討論的內容是:怎樣將物理學史引入物理教學中,探討物理學史在物理教學中究竟能起到哪些作用。將物理學史引入物理教學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這次討論對我國關于物理學史引入物理教學的發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自此,國內的許多物理學家展開了對物理學史引入物理教學的研究,物理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論述了物理學史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相對來說,我國對這方面的研究較晚。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物理學史在物理教學中的使用方法以及所以能達到的效果。這需要許多奮斗在教育一線的工作者們不斷地努力嘗試和創新。

2 物理學史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2.1 利用物理學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物理學是一門研究自然現象的科學,教師在授課時,多注意對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培養,向學生介紹物理學家們在研究創作時的一些趣事,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還可以讓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例如,在學習萬有引力定律時可以介紹牛頓的故事:在牛頓青年時期,有一天,他在一棵蘋果樹下小憩,卻意外地被樹上掉下來的蘋果砸到了頭,牛頓沒有因為被砸而懊惱,而是思考蘋果為什么要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飛,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經過他不斷地試驗和研究,終于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存在。牛頓的成功不僅僅是靠他不懈的努力,還靠他對知識的渴望。教師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對牛頓產生興趣,學生就會自主地去學習和探究有關萬有引力知識。在學習牛頓定律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述一個生活中有關于牛頓定律的事例,例如:交警在處理交通事故時,可以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判斷汽車的運動過程,從而斷定事故的責任;在航天事業中,航天工作者們利用牛頓第一定律研究出了衛星改變軌道的方法。告訴學生們,學好牛頓定律,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這樣可使是學生感覺物理知識更加貼近生活,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望,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自主學習和探索。

2.2 利用物理學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學習興趣在學習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物理教學中,我們可以將物理學家們的故事引入課堂。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狹義相對論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一下愛因斯坦的生平,主要貢獻以及有關于他的一些趣事:愛因斯坦被稱為“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兩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有他提出的相對論,揭示了時空、物質和運動三者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對許多科學家的研究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愛因斯坦在年幼時,被校長認為是“干什么都不會有作為”的笨學生,但是在他少年時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便瘋狂地愛上了科學。愛因斯坦一生致力于科學研究,靠的便是他對科學濃厚的興趣。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相對論之前了解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中的貢獻,還能讓學生對物理知識產生興趣,進而了解學習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利用物理學史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許多專家認為,人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只有參與到其中,相互交流和討論才能收獲大部分的知識。而單純地通過閱讀和講授,總是達不到滿意的效果。由此可見,合作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物理學史上許多重要的發現和研究成果都是科學家們合作完成的。例如,貝爾再一次實驗中,偶然發現了電可以發出聲音的現象,他認為人類也許可以利用電來傳送聲音,為了證實他這個大膽的想法,他經過了無數次的實驗都沒有成功。于是他找來了電器技師沃特森,兩人經過大量的研究和試驗,終于發明出了人類史上第一部電話。貝爾的成功說明了成功有時不僅僅是靠個人的努力,還需要靠與他人的合作。教師可以通過物理學家們合作的故事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明白共同學習才能更加有效率。

2.4 利用物理學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學習到物理知識,還要利用物理學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物理學史中有許多科學家淡泊名利、不求回報,只為國家做貢獻。我國科學家錢學森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授,待遇非常優厚。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后,他便打算早日回到祖國為國效力,卻遭到了美國政府的迫害,更是失去了寶貴的自由,移民局將他拘留在特米那島上半個月之久。但是他沒有放棄,經過重重阻撓終于回到了祖國并參于研制“兩彈一星”,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真理放棄家庭,甚至生命,諾貝爾在發明炸藥時經歷無數次失敗,在試驗的過程中,曾多次受傷,更因此失去了父親和兄弟,但是他沒有放棄,最終取得了成功,他犧牲了自己的家庭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都可以作為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題材。

2.5 利用物理學史培養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

在中學的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物理知識,還要對學生的品格進行培養,培養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可以適當地用物理學家的事跡培養學生的品格。諾貝爾的事跡就是一個培養學生良好品格的題材,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這樣介紹諾貝爾:諾貝爾的一生可謂精彩之極,他是炸藥的發明者,也是一位化學家,工程師同時他還是一位軍工裝備商,他的財產在當時的社會中可謂是富甲一方,但是他沒有因為自己的身價去享樂,而是堅持不懈地做著科學研究,一直為社會的進步努力著。他曾說過:我的理想是為人類過上更幸福的生活而發揮自己的作用。諾貝爾在發明炸藥時,曾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而他的朋友,父親和弟弟更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失去了生命。諾貝爾沒有被嚇倒,他堅信自己只要不斷嘗試就一定會成功,這一定會是一項對社會很有用的發明。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和嘗試后,他終于成功了。諾貝爾這種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一直被后人所贊揚。諾貝爾在遺囑中,用自己巨大的財產創立了諾貝爾獎。意在鼓勵那些為人類社會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由此可見。諾貝爾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人類社會,他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非常值得后人學習和發揚,教師可以以此來激勵學生不斷努力,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

3 在教學中應用物理學史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3.1 不盲目崇拜物理學家

科學家曾經對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而社會和歷史也給予了他們極高的贊譽和評價。牛頓一生中在力學、光學、原子理論以及數學方面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被人們稱為“最偉大的天才”。教師在向學生介紹牛頓時,不能只介紹他為社會做出的巨大貢獻,那樣會使學生產生一種盲目的崇拜,從而失去了物理學史在物理教學中的價值。牛頓性格古怪曾同許多人發生戰爭論,更是在晚年時誤入歧途,一心研究上帝第一推動,卻一無所獲。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對牛頓的各個方面都有所了解。

3.2 注重物理史料的權威性和真實性

在講述科學家的經歷、思想和發現時要務必保證真實,不能道聽途說。在選用參考資料時,要選擇影響意義較大的權威性著作。學生對教師所講的知識是非常相信的,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所以我們在講授歷史方面知識的時候,不能生搬硬套,信口開河。否則出現了錯誤,將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也會對學生以后的學習造成困擾。

3.3 注重物理知識的繼承性和連貫性 (下轉第198頁)(上接第151頁)

物理學史是關于物理學的發生、發展和發現的歷史。每一個新的理論都是在之前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即知識的本身具有繼承性。物理學史上對于力學的研究,從亞里士多德的“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到牛頓定律;對于電磁學的研究,從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到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都足以說明知識是具有繼承性和連貫性的。經過對歷史事件的了解,不但讓學生掌握了知識,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習的興趣,更能體會到物理學自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4 結束語

研究物理學史對于物理教學本身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奮斗在教學一線的物理教師,要適當地向學生講述物理學的歷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物理學的發展過程和很多定理的發現過程。還可以向學生講述科學家們的勵志故事和愛國情懷,通過這些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熱愛祖國的品質。總而言之,將物理學史引入物理教學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汲取前人經驗和成果,不斷創新,為中國的素質教育做貢獻。

基金項目:高等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項目基金(NGJGH2013048)

參考文獻

[1] 陳毓芳,鄒延肅.物理學史簡明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 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物理學史與物理教學討論班紀要[J].物理實驗,1991.1(1):2-4.

[3] 課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高中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7-81.

篇9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樣愛科學家的書呢?自從讀了<<愛因斯坦〉〉這本書,他便變成了我的知己。使我懂得了科學家是經歷無數艱辛才會有如此輝煌的成就。

書里,不僅有好看的故事,而且還有許多美麗的插圖和小知識呢!主人公是愛因斯坦,他小時候也和我們一樣,愛玩,愛幻想,愛刨根問底。經常一個人不聲不響地坐著,專心致志的研究自己喜愛的物品,對于他人的問話幾乎沒什么反應。

在學習時,他不斷向老師提出一些古怪的問題,是老師無法解答,很多人都討厭他 。因此,學校認為他損壞教師的形象,破壞教學秩序,便把他開除了。可是,他依然堅持不懈,轉到別的地方,重新學習與工作。愛因斯坦曾說過:“人只有先于社會,才能找到那短暫而又有風險的生命真?。”經過不斷的努力,他終于發現了相對論,但是他的發明卻被人們用來制造成原子彈,在生命的最后日子,他鄭重地提醒人們:科學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正因為《愛因斯坦》這本書寫了愛因斯坦成為科學家的艱苦歷程,所以,我深深地被這本書所感動,他教育了我要懂得創造,不斷發現新的東西,并利用這些知識為人類作貢獻。

如果你還不知道愛因斯坦的故事,那就請快去看看《愛因斯坦》這本書,它會帶你走向一個科學的海洋,讓你去感受人生的哲理!

篇10

一、基于獲取概念知識的科學閱讀

小學科學課程中就有不少的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既不能通過實驗來獲得,又不能通過觀察來得到,學生只有通過閱讀相關的科學信息并結合生活與學習中的經歷和體驗,把知識進行重組從而獲得新的知識,這時就需要教師提供相關的科學知識資料給學生進行閱讀。

案例:在教學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能量》中的第8課《能量與太陽》一課時,學生雖然在平時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對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有了一些了解,但并不知道這些能源是如何形成的,教學中又無法通過實驗讓學生知道它們的形成過程。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書上的內容“煤帶給我們的信息”,使學生通過閱讀知道:“煤可能是由植物變成的也可能是在泥沙沉積過程中形成的”。這時的學生不會僅僅滿足以上的了解,他們會對煤是如何形成的充滿探究的興趣和欲望。這時候教師抓住學生的心理,及時展示煤形成過程示意圖和文字說明。通過教師簡單講解,學生知道石油、天然氣也與煤相似,是幾億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經過長期、復雜的變化形成的。進而組織學生深入討論煤、石油、天然氣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與太陽能有什么關系?通過閱讀和討論學生認識到原來煤、石油、天然氣的能量實際上是存儲了億萬年的太陽能。

二、基于捋清探究方法的科學閱讀

1.閱讀簡單的圖文獲取科學探究的方法。現行的《科學》教材照片多、插圖多、公式少、套話少,且圖文并茂,充滿了童趣,這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在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探究實驗都沒有簡單地給出正確結論,而是通過照片、插圖和簡要的文字說明等形式來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科學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自探究總結,感受學習的樂趣。針對一些學生一看就立刻明白的探究性實驗,可以讓學生自己先閱讀教科書,領會方法后再進行實驗。

案例一:在教學五年級《光和影》這一課時,考慮到學生有玩過手影游戲的經驗,而且探究物體影子變化特點的實驗要求和實驗方法都已呈現在教材中,所以教師組織學生自己閱讀教科書,然后再開展探究活動。教學實踐表明絕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實驗簡圖和簡要文字說明理解這3個活動的實驗方法、步驟和要求并順利開展實驗,深層次地了解了物體影子變化規律。

由于知識經驗和水平的原因,在獲取探究方法的科學閱讀中,學生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在閱讀完探究方法之后,由于實驗操作中不當而使得探究活動無法深入開展。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溫馨提示”,從中獲得啟發,進而把科學探究活動深入下去。

案例二:在教學五年級《我們的小纜車》這一課時,教師先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安裝一個小纜車”,通過自主閱讀學生會注意到細繩拴在小車上的位置會影響到小車行進的方向,并且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知道只有拴在恰當的位置(一般是車頭正中),拉力的方向才與車輪滾動前進的方向一致,否則小車會跑偏。學生以為這個探究實驗比較容易就開始動手實踐起來,由于沒有考慮到細繩的長短,出現了這些情況:(1)細繩過長,細繩的掛墊圈的一端直接碰到底面,根本無法拉動小車;(2)細繩過短,小車運動了很短的距離就“被迫”停下來;(3)細繩長短接近桌子的高度,這樣小車運動的距離接近桌子的高度。所以有些小組順利開展了探究實驗,還有一些小組由于沒有考慮到細繩的長短,無法順利進行實驗。這時,教師給予學生“溫馨提示”,①拉動小車的細繩多長比較合適?②墊圈運動的距離與小車運動的距離有關嗎?學生閱讀完溫馨提示后,意識到墊圈運動的距離與小車運動的距離是一樣的。墊圈的運動距離不超過桌子的高度,所以繩子的長短不超過桌子的高度為宜。這樣一來,學生先通過自主閱讀設計實驗裝置,再由實踐操作發現問題,最后閱讀“溫馨提示”解決探究中的問題,進而順利開展探究實驗,獲得成功喜悅。

2.閱讀科學家的故事獲取科學探究的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一些科學性、趣味性俱佳,科學探究思路清晰的科學家故事是受益匪淺的。通過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獲取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從而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實驗。

案例:在教學六年級《電和磁》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以科學家故事直接導入:100多年前,人們對電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發現了一個有關電和磁的秘密。你們想知道這個秘密是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現歷史上那個偉大的時刻。奧斯特當年正在用一個簡單的電路做實驗,在奧斯特的實驗桌上放著指南針,這個指南針的指針一頭指著北,一頭指著南。當接通了電源的導線靠近它時,奧斯特突然看到一個現象……你們想試一試嗎?

這個科學家故事是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樣板,通過閱讀學生可以輕松地獲取“做通電直導線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方法,接著就可以像奧斯特那樣設計實驗、動手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并作出結論。

三、基于提升學生精神的科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