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讀書筆記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4: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踐論讀書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青春對每個人來說,都曾擁有過,可又有多少人真正享受過青春的美好呢?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的青春也正在慢慢離我們遠去。身為正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使我們青春無悔呢?
現在,我們都處在青春期,都是花季少年。青春期的我們是剛剛綻放的花朵,鮮艷而充滿活力。青春期是一個人從童年起到成年期的過渡時期,是人生中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我們的心理和身體上發生了很大變化。有時,對于老師和父母的勸說,我們不但不聽,還與他們發生沖突,這就是青春期常見的心理問題——“逆反心理”。
青春期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大人們口中的“早戀”,說起這個問題,也不算嚴重。到了青春期,男生女生們在心理上都有了新的萌芽,為尋找心理上的安慰,對異性充滿著好奇,在異性面前努力表現自己,其實這都是正常的。時間一長,就會發現這只是一種心態問題。但是這件事在父母眼中卻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也許他們是關心我們,害怕我們都把時間浪費在這上面。其實只要心態證,也沒有什么事可奈何得了我們。
青春代表著活力,青春代表著美好,青春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每一秒,讓我們青春無悔。
篇2
馬金鶴,北京市北京小學大興分校德育主任,北京市大興區語文學科帶頭人,全國教育科研優秀教師;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北京市紫禁杯優秀班主任特等獎獲得者。2010年以來,她應邀到全國各地講學、主持班主任培訓活動50余場。她認為班主任工作是一個技術含量非常高的“活兒”,同時,這個世界上最小的主任正在開展著促進生命個體發展這一最大工程。
走進兒童世界
馬金鶴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她剛走上教師工作崗位時,時常被一些“特殊兒童”弄得焦頭爛額,其中就有一個叫做譚談的孩子。譚談幾乎具備一切“問題孩子”的特征——上課不專心聽講,回頭跟同學說話,老師講課接下茬兒,出怪聲,回答問題從不舉手,等等。譚談上課還特別積極,課堂上,只要老師不叫他回答問題,他就嗷嗷大哭,弄得課堂亂哄哄的,根本沒法上課。
譚談為什么在課堂嗷嗷大哭,許多“刺兒頭”為什么水火不進,怎樣才能取得教育的主動權……思考的結果,讓馬金鶴逐漸認識到,缺乏教育理論功底,班主任工作就沒有了“底氣”,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論修養,才能走進童心世界,找到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馬金鶴給自己制定了學習教育理論的“三部曲”。第一步,從看得懂的教育書籍開始“入門學”,她反復閱讀了霍懋征老師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一書,在工作中模仿霍老師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使后進生教育初見起色;第二步,帶著問題“深入學”;初步嘗到理論應用到實踐的甜頭后,她又閱讀了《給年輕班主任工作的建議》、《班主任工作手冊》等叢書,帶著問題去書中找答案;第三步,提升理論素養“拔高學”;為了實現“高位思考”,她系統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等,研讀了相關的大部頭專業性論著。
馬金鶴認識到,對于“問題兒童”的反常行為,不能只看表面,必須作深入的調查。“譚談父親長年在外經商,根本顧不上教育孩子,母親則一味溺愛兒子,使孩子沒有起碼的‘規則意識’。”馬金鶴通過家訪了解到,父愛缺失,母愛畸形的譚談,特別渴望被“關注”,渴望“偉大”,上課隨便說話、大哭都源于強烈的表現欲和希望引起注意。
“譚談那些看似搗亂的行為背后,實際上蘊含著渴望成功的積極因素,只要因勢利導,沒有不能轉變的孩子。”因此,在課堂上,馬金鶴盡量滿足譚談想發言的合理需求,同時,她采用了“貼標簽”的方式教育、轉變譚談。“你是個愛學習的孩子,肯定知道上課該怎么做”、“譚談最懂事了,知道傾聽別人的發言”……一個個“好孩子”的標簽,讓譚談不好意思做出不好的行為。與此同時,這些標簽還隱含著一種引導,暗示譚談上課要好好學習。
之后,譚談變了,變得懂事了,學習習慣越來越好,期末考試,他考出了語數平均分99分的好成績,被評為班上的“學習奮進星”。望著這個學習優秀、紀律良好的孩子,誰能想到他是曾經攪得全班不寧的“混世魔王”呢?
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實踐論證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學習教育理論讓馬金鶴眼界大開,在調入北京小學大興分校6年來,36歲的她先后研讀了28本教育專著,寫下18萬字的讀書筆記。近年來,她運用“簽約法”,使上課只能注意2~3分鐘的李奇學會了聽課;運用“訓練法”,讓“小馬虎”王騰學會了檢查作業;運用“快反饋,小勺喂”的方法,引導考試從不及格的張涵,走出失敗的陰影……一個從“失敗誤區”走出來的學生對她說:“馬老師,您比媽媽還要好。媽媽只管生活,您卻管我們的成長。”
捕捉教育契機
放學了,站在校門口的丁丁生氣地撅著小嘴——家長沒有按時來接他。這時,丁丁的父親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地跑來,滿臉歉意的父親還沒有來得及說話,就聽見丁丁生氣地問:“你干什么去了,怎么這么晚才來?”“公交車堵車了,我是跑著過來的。”父親連忙解釋。“你就不會早點出來,人家爸媽怎么就不晚呢?”丁丁大聲吼道。
這一幕,恰好被路過的馬金鶴看到了。丁丁的表現讓她大吃一驚,就在剛剛結束的“懂禮貌,講文明”主題班會上,丁丁慷慨陳詞的發言,博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丁丁課上課下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反差,讓馬金鶴陷入了沉思:缺少道德情感體驗的道德認識,是難以轉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的。她決定捕捉教育機會,給孩子們補上道德情感體驗這一課。
馬金鶴想起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一段話: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于是,每天早晨,父母送孩子上學時依依不舍的鏡頭被馬金鶴偷偷拍了下來;放學時,家長們在太陽底下伸長脖子,翹首等待孩子放學的鏡頭被她拍攝下來;國慶節,天安門前的花壇前,一個小男孩開心的笑聲吸引了她,原來他的爸爸為了讓他更好地觀看花壇,用雙臂把他舉了起來。看著汗流浹背的父親,馬金鶴箭一樣地沖進人群,搶過愛人手里的相機一通抓拍。
在“走進父母的愛”主題班會上,當馬金鶴把一張張精心拍攝的照片展示在孩子們眼前時,孩子們被父母那平凡而感人的付出感動了,他們爭相講述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講著講著,許多同學哽咽了,流下了激動的熱淚,臺下的父母們眼眶里也噙滿了熱淚……來自心靈的傾述,凈化了兒童的心靈;道德情感的升華,大大改變了孩子們的道德行為。
之后,孩子們見到父母、老師主動問好的多了;關心他人的多了;懂文明、講禮貌的多了……許多家長激動地說:“馬老師真是一個有心人,把孩子交給她,放心!”她的這堂主題班會,也被評為北京市大興區優秀班會一等獎。
為孩子成長“儲值”
為了加強養成教育,馬金鶴曾在班里開展過“文明生百分賽活動”。哪個學生違反了文明生某一方面準則,就扣相應分數。最后,誰扣分少,得分最多就當選為班上的“文明小標兵”。試行一段時間后,她發現效果并不好,文明檢查組分越扣越多,但學生的文明行為并沒有多大改變。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馬金鶴從心理學研究結果上找到了答案:鼓勵是正強化,它能夠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動力定型”,讓孩子知道該做什么和怎樣做;批評是負強化,它只能弱化孩子某些不良行為,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雖然知道做什么不對,但不知道做什么才對。
據此,她設計了“文明儲值卡”,規定了學生上課、上操、課間、上下學和家中的文明行為準則,學生在哪個方面做得好,就發給他一張“文明儲值卡”以示鼓勵,哪個學生得卡最多,就當選為班上的“文明小標兵”。
開展文明儲值卡活動以后,學生的文明行為越來越多了。碩碩過去課間愛打架,為此,沒少被扣分,但他依然如故,成了班上的“小霸王”。但有了“文明儲值卡”后,他一周沒有打架,得到了一張“課間文明卡”,逢人便展示,一連3周沒有打架,連續獲得3張“課間文明卡”。第4周,一個同學惹怒了他,他剛舉起拳頭,看到了桌上3張鮮艷的文明儲值卡,立即放下了手。“小霸王”變成了“小君子”,讓全班師生驚嘆不已。
以前,芹芹上課不愛做作業,經常抄同學的答案。現在,她堅持一周獨立完成作業,得到了一張“課堂文明卡”。受到鼓舞后,她堅持天天獨立完成作業,學習積極性也有了明顯提高。欣欣過去在家中連吃飯都要父母喂,現在她不僅能自己照顧自己,而且主動幫父母洗碗、掃地,也因此連續獲得了13張“家庭文明卡”。
“文明儲值卡”儲值文明,讓孩子看到了自己的進步;“文明儲值卡”變教育的“減法”為“加法”,探索教育的增值功能。2010年,學校讓馬金鶴擔任班主任兼學校德育主任,在全校推行“文明儲值卡”,探索學校德育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