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證券投資策略范文

時間:2023-05-17 11:31: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業銀行證券投資策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商業銀行證券投資策略

篇1

 

資產端:總資產逆周期擴張

 

(一)銀行總資產整體擴張

 

2015年,我國銀行息差大幅縮窄。在盈利目標壓力下,銀行總資產增速整體呈現逆周期加速擴表、以量補價的特征。根據銀監會的統計數據,2015年我國銀行總資產同比增長15.4%。從環比看,2015年四季度較三季度呈現拐點向上加速的跡象。

 

分機構來看,五大行擴張相對緩慢,城商行擴張明顯加速,中小銀行尤其是城商行、農商行總資產逆勢擴張更加迅猛。2015年,五大國有銀行(工、農、中、建、交)總資產較上年同比增長2.1個百分點至9.5%,股份制銀行擴張1.4個百分點至17.7%,城商行增速回升6.3個百分點至25.4%,仍維持相對高位。

 

(二)投資類資產快速擴張

 

2015年,各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大幅擴張了證券投資等金融類資產,部分中小銀行證券投資等金融資產投資規模占比甚至超過貸款,呈現出增速快、占比高、收益高的特征。

 

從2015年年報數據來看,五大行信貸資產占生息資產的比重約為50%~60%,投資類資產占比21%,投資類資產較2014年微增,整體變化不大;股份制銀行信貸資產占生息資產的比重為45%~55%,平均在50%左右,投資類資產占比在20%~30%,平均為22%,投資類資產比2014年整體上升了4個百分點;中小城商行、農商行貸款占生息資產的比重為30%~40%,平均為36%,而證券投資類資產占比在30%~55%,平均為40%,較2014年提高11個百分點以上,其中錦州銀行、盛京銀行、青島銀行等投資類資產占比已明顯超過信貸,錦州銀行甚至超過50%,投資類資產也成為這些銀行第一大生息資產。

 

從資產擴張速度看,五大行信貸資產增速放緩至10%左右,而投資類資產增速平均為18%左右,中行、交行的增速分別達到28%、26%;股份制銀行信貸增速在15%左右,而投資類資產平均增速擴張46%,民生、中信投資類資產增速分別達到75%、58%;中小銀行分化則更加劇烈,其信貸增速整體徘徊在15%左右,部分小銀行如重慶農商行、徽商銀行等僅提高10%~11%,但證券投資和金融資產膨脹速度平均達到80%,其中錦州銀行、徽商銀行、盛京銀行等均實現翻倍增長,體現出資管業務已替代傳統的信貸業務,成為銀行擴大規模和提振盈利的主要方向(見圖1)。

 

由于實體經濟走弱,銀行生息資產收益率也呈現分化。信貸和同業資產收益率大幅下滑,而證券投資收益率整體提升,證券投資相對于貸款的吸引力明顯增強。2015年央行連續降準降息后,銀行貸款、同業資產收益率顯著下降,平均回落幅度分別達45bp和100bp左右,而證券投資類資產收益降幅較小,其中五大行平均僅回落4bp,而中小銀行更是逆勢反彈,平均上行43bp達到6.64%,部分銀行證券投資類資產收益率甚至已超過貸款收益率。

 

受風險偏好、投資策略和杠桿等不同,不同銀行的投資類資產收益率差別迥異。五大行平均在4%左右;股份制銀行在4%~5.2%,平均為4.75%;而中小銀行則達6.6%以上。

 

以重慶銀行為例, 2015年重慶銀行投資類資產總收益率為6.7%。從投資類資產結構來看,貸款和應收款項類投資占比最高,為70%左右;可供出售證券和持有至到期分別為18%和13%左右。在應收款項類投資中,主要以信托投資、定向資管計劃、理財為主,占到90%以上;其中,在信托投資中,財產抵押、存單質押、向商業銀行購買的信托產品占比近90%;而定向資管計劃主要以存單質押、銀行擔保、第三方擔保等為主。總體來看,投資類資產的抵質押率、擔保率較高,整體風險可控、相對穩健。

 

(三)銀行資產外包方興未艾

 

在相當長時間里,市場整體將缺乏高收益資產,只能尋找“價值洼地”來提高收益率。大型組合由于規模過大,大多以被動配置為主,在投資中不具備優勢。反而是中小型組合,可以充分利用其靈活性、交易彈性及主動性,因而在波動加大的市場中更具競爭優勢。目前銀行資管規模過大,將部分組合外包以獲取主動資產管理的超額收益將是大勢所趨。

 

受銀行委外資金擴張帶動,2015年基金專戶、子公司資管、券商甚至私募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總資產分別擴張88%、129%、50%、266%,至4萬億元、8.5萬億元、11.9萬億元和1.7萬億元。從委外資金的結構來看,以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為主,大行基本很少,五大行占比更低。從資金性質看,大行的委外投資以理財資金為主,股份制銀行委外投資中資金自營、理財基本各半,城商行和農商行自營資金占比相對更高。在剛性收益目標的壓力下,各資管機構只能通過加杠桿、加風險、降流動性、加久期等策略來增加收益,導致交易所杠桿率大幅提高,市場面臨的利率風險、流動性潛在風險上升。

 

負債端:成本加速回落

 

(一)負債利率加速回落,資金不再稀缺

 

根據銀行年報,筆者以“利息支出/付息負債”為指標來計算銀行的綜合付息負債成本率。已披露年報的11家A股上市銀行2015年末平均付息負債成本率為2.22%,環比2015年三季度下行26bp,較年初回落50bp。從逐季變動看,上半年下降幅度緩慢,不到20bp,但下半年隨著貨幣環境寬松和資金利率走低,負債成本呈加速下行態勢。

 

具體而言,股份制銀行資金來源更偏市場化,負債重定價下行調整速度最快,國有大行和中小銀行負債成本下行緩慢。工、農、中、建四大行平均負債成本下行10bp左右;股份制銀行平均下行超過50bp,浦發、光大銀行負債成本分別下行52bp和41bp;而中小城商行、農商行分化明顯,但受制于負債來源中存款占比較高(60%以上),僅下行10bp左右,重慶銀行、青島銀行負債成本分別回落12bp和2bp。

 

(二)銀行理財繼續擴張,但資產與負債利率的裂口走擴

 

2015年各銀行理財業務延續了跑馬圈地、大幅擴張的態勢,銀行理財總規模從15萬億元飆升至23.7萬億元,10家披露數據的上市銀行中有7家已超過1萬億元,其中工行最高達到2.6萬億元,同比增長34%。此外招行、建行和農行也分別達到1.82萬億元、1.62萬億元和1.58萬億元。

 

若以“銀行理財/個人存款”來分析,股份制銀行如光大、民生、浦發的這一比例分別達到360%、252%和193%,其他股份制銀行也在130%以上,而工、農、中、建四大行平均仍在30%以下。可見,股份制銀行負債來源的市場化程度已非常高,隨著利率下行,負債重定價的下行速度最快,而四大行和城商行等綜合負債成本下行空間則相對有限。

 

銀行理財的負債成本調整緩慢,與資產收益率之差不斷走擴。目前銀行理財利率仍維持在4.3%左右,但AAA級、1年期信用債利率早已降到3%以下,資產收益率與負債成本之差不斷擴大,本質上再度反映出金融資產過快膨脹與資產投資收益下滑之間的矛盾。筆者預測,2016年理財規模擴張將明顯放緩,收益率存在大幅下降空間,預計下調幅度在50bp以上,從當前的4.2%以上降至3.7%以下將是大概率事件。

 

利潤端:凈利潤順周期下滑

 

截至2016年4月8日, 11家已年報的A股上市銀行2015年凈利潤增速為1.41%,呈現逐季下滑趨勢。其中,五大行凈利潤增速僅為0.7%;股份制銀行凈利潤增速同比放緩至4.2%,除平安銀行取得10.4%的兩位數增長外,其他股份制銀行凈利潤增速均縮窄至個位數;而中小城商行、農商行等凈利潤同比增速仍維持在22.9%的歷史高位,激勵市場份額仍在加速擴張中(見圖2)。

 

風險評價:信貸風險總體可控

 

2015年以來銀行不良貸款有所上升。根據銀監會統計數據,2015年末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1.2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上行至1.67%。關注類貸款余額2.89萬億元,比年初增長7869億元,不良貸款與關注貸款合計占比達5.46%,比2015年初上行110bp,銀行信貸風險總體可控。

 

隨著銀行貸款違約風險不斷暴露,不良和關注類貸款增多,將會持續抑制銀行風險偏好,拖累銀行信貸和非標等風險資產的擴張意愿(見圖3)。

 

分機構來看,大行不良貸款率整體要高于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年報顯示,2015年末,五大行不良貸款率較年初上行41bp至1.68%,比三季度反彈13bp;股份制銀行不良貸款率平均上行40bp至1.55%,環比回升12bp;中小城商行、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率上行19bp至1.06%左右。

 

從領先指標看,逾期貸款相對于不良貸款的剪刀差仍繼續走擴,預示后期不良貸款的形成會較快,逾期與不良貸款的總規模之差從2015年初的4322億元擴張至6330億元,未來銀行不良貸款上升趨勢可能仍未結束(見圖4)。

 

在經濟下行和企業違約增加的環境下,銀行風險偏好下降,信貸資產的擴張動力會有所減弱,經風險調整后的信貸存量資產收益率將整體下行,因而債券類資產的相對價值會有顯著提升,預計債券等投資類資產的吸引力將相對增強。

 

由于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潛在違約風險上升,銀行貸款減值計提明顯擴張,股份制銀行平均上升32%,五大行平均增加8%(見圖5)。同時,銀行撥備覆蓋率出現下滑,農行、招行下降幅度在70%以上,11家上市銀行整體平均回落42%(見圖6)。

 

未來市場環境及債市走勢預測

 

無論是銀行自身資產大幅擴表與凈利潤下滑之間的背離,還是銀行理財的剛性負債成本與資產收益率缺口的不斷擴大,在本質上都體現為經濟和金融體系不能有效出清的環境下,有剛性收益的金融資產在加速膨脹,但資產投資回報率卻快速萎縮。

 

具體而言,一是市場無出清,金融資產只能不斷擴張。越來越多的新增信貸和債券用于滾動債務的再融資,但是并不創造新的投資回報,仍有剛性收益率要求,可能會導致金融資產擴張遠超出利潤創造。

 

二是剛性負債端利率下調緩慢。盡管2015年銀行已進入資產荒環境,但仍延續原來的存款競爭模式,未來負債端重定價有較大的下行空間。

 

三是隨著經濟潛在增速下行,金融資產快速膨脹,而市場出清緩慢,宏觀杠桿率進一步上行,預計銀行面臨的資產荒在短期內仍無法緩解,無風險利率下行趨勢仍未終結,機構配置債券帶來的牛市行情仍會持續。雖然近期債券市場出現短期調整,但是筆者仍然保持對債券市場中期看多的觀點。

篇2

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有利于拓寬融資渠道、應對同業競爭、降低系統風險,然而,由于政策限制,當前銀行大多采用借道投資的間接參與方式。各種模式各有利弊,因此建議:監管當局要做好商業銀行股權直投制度設計,商業銀行也要完善內部管理,共同推動股權直接投資業務發展。

關鍵詞:

商業銀行;股權投資;收益風險;融資渠道;金融混業經營;商業銀行經營管理

一、引言

2015年,17家商業銀行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審核,獲得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2016年2月,新聞媒體報道我國年內將允許部分商業銀行建立股權投資載體,直接入股科技企業。央行與銀監會領導層也在多種場合鼓勵創新投貸聯動融資方式支持創新企業。種種跡象表明,我國商業銀行直接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的限制將逐步松綁。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的理論基礎是金融中介理論。該理論認為,金融中介是儲蓄轉化為投資過程中基礎性的制度安排。Gurley&Shaw(1956)、BenstonGeorge(1976)和Fama(1980)指出,金融中介一般是通過存單等形式向居民投資者和其他部門募集資金,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債券和其他債權等所謂的一級證券,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換。由此可見,在傳統金融學理論中,商業銀行的主營業務包含了股權投資。Benston&Smith(1976)的交易費用模型認為,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具有節約交易費用、分散風險以及專業化優勢。Leland&Plye(1977)的信號傳遞模型認為,金融中介作為信息生產者,可以化解投資過程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有利于對股票等金融資產進行合理定價。Diamond(1984)的受托監控模型認為,金融中介可以實時監測被投資企業的現金流狀況,對其進行跟蹤調查,了解其經營情況,甚至可直接向借款人派駐監事,有利于提高投資的安全性。Saunders(1985)、Rajan(1996)認為商業銀行擁有客戶資源、信息資源和營銷網絡優勢,參與股權投資業務可以產生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并提高投融資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Allen&Santomero(1997)指出金融中介投資股權可以為客戶減少金融產品的學習成本、交易成本以及參與成本。Saunders(1985)、Litan(1987)和JordiCanals(1997)則從風險分析角度指出,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不僅可以促進其業務多元化,提高銀行利潤,而且還可以降低經營風險,減少破產的可能性。

Merton&Bodie(1993,1995)的研究表明,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監管成本以及參與成本大幅下降,金融中介逐漸被金融市場的制度性安排所替代。因此,他們認為金融機構的形式應該隨功能而變化,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彼此之間的業務需要互相融合,各種金融中介都可以從事包括存貸款、證券買賣等業務。然而,由于上世紀90年代銀證關系的混亂,中止了我國銀行業的混業經營,也中斷了商業銀行直接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的路徑。當時,商業銀行通過假回購、真拆借將自有資金放大杠桿后進入股票市場,甚至通過國庫券假保管單等形式把企業生產資金、居民存款騙入市場,操縱股價,吹大泡沫。這種亂象極大提高了金融系統風險,直接導致1995年出臺《商業銀行法》,禁止商業銀行直接從事股權投資業務。《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隨著國際戰略投資者的引進,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和內控制度日益完善,監管理念和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產生的混業風險已經能夠得到有效控制。放開商業銀行直接參與股權投資業務、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成為管理者和銀行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的必要性

(一)經濟轉型需要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當前,我國經濟由于人口紅利消失、儲蓄率下降等內生性因素以及海外經濟衰退、國內環境負載過重等外生性因素的制約,GDP增速由過去的10%臺階式下行到6.9%左右,經濟增長壓力明顯加大。以投資驅動、出口拉動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10年前的30%下降到現在10%,出口增速更是出現負增長。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從投資驅動、出口拉動為主向優化資源配置、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轉變,宏觀經濟調控方式需要從總需求管理為主向總供給管理為主轉變,金融支持方式也要從債權融資為主向股債聯動轉變。這是因為初創企業往往資產輕、風險大、資產負債表不健全,與傳統信貸業務模式匹配度不高,很難獲得信貸支持。與錦上添花而不雪中送炭的債權融資相反,股權融資奉行“同舟共濟、利益共享”的融資文化,更可能支持初創企業。最近幾年,雖然貨幣政策持續寬松,但是資金大多淤積在金融系統里空轉,不愿意進入實體經濟,無法有效降低融資成本就是證明。與此同時,當前居高不下的債務導致的高杠桿已成為中國經濟不能承受之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統計,2014年,中國企業部門杠桿率①已達到123.10%,全社會杠桿率②更是高達235.70%,而2015年以來隨著地方政府債務的被動擴張,社會總債務又進一步加重。因此,為了改善整個社會的融資結構,化解當前龐大的債務規模,有效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必然需要允許擁有大量沉淀資金的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不斷提高股權投資力度,有效降低杠桿率。

(二)同業競爭倒逼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化解產能過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然會打破銀行在融資體系的壟斷地位。在投資拉動時期,銀行作為資金投放的主要渠道,在投融資體系中具有壟斷地位。在創業創新時代,銀行信貸文化變得不太適應,銀行業的壟斷地位不斷受到蠶食。在資產端,銀行業務不斷向非銀行金融機構開放,小額貸款、互聯網金融、網絡支付等業務日益蠶食銀行貸款規模。在負債端,伴隨監管競爭以及居民財富意識覺醒,券商、基金、信托、保險財富管理功能日益增強,不斷侵蝕商業銀行負債來源。當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占資管規模僅為25%左右(見表1)。在非銀行金融機構向銀行業混業經營業務轉移的同時,銀行業務必須向股權投資等非信貸業務進軍,提高綜合金融功能和投資收益,緩解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沖擊。

(三)直接參與股權投資業務有利于降低系統風險當前,受商業銀行法等政策限制,銀行無法直接參與投資股權,只能借道信托、基金、券商、理財等通道迂回投資。商業銀行股權投資一般隱藏在傘形信托、集合信托計劃、基金專戶、分級基金、私募基金、集合資管計劃、結構化產品等金融產品中,這些產品結構復雜,雖然被多個部門重復監管,但透明性差,監管難度大,無法有效識別和監控風險,容易產生系統性風險。例如,在寶能收購萬科股票的案例中,就有浙商銀行理財資金通過借道信托計劃、券商資管和產業投資基金參與到股權投資的影子。另據華泰證券研究所估計,在2015年的股災中,高峰期估計有1.6萬億左右的銀行理財資金通過券商融資融券和場外配資流入股市,在股市下跌中加劇了系統性風險。正是因為商業銀行披著固定收益類債權融資產品的形式參與股權投資業務,讓內部控制體系放松了對市場風險的警惕和監控,也逃避了外部監管,暗中放大了股市杠桿,提高了金融系統性風險。所以,明確銀行直接參與股權投資業務資格,將參與路徑和會計科目透明化,要求銀行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團隊和機制對風險進行識別和控制,有利于降低系統風險。

三、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的國際經驗

國外商業銀行較少單獨探討是否應該參與股權直投,更多聚焦在是否應該混業經營以及應該采取哪種股權架構上。從歷史演進來看,除德國銀行業一直實行混業外,美、日等發達國家銀行業無不經歷了從混業到分業再回歸混業的過程,這個發展路徑已經從實踐上說明了混業經營的歷史必然性。根據混業經營股權架構不同,外國的混業經營實踐為我們摸索出三種模式:以美日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以英國為代表的銀行母公司模式,以及以德國為代表的全能銀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以集團公司作為控股公司,下設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子公司,集團公司通過經營決策權和人事任免權實現對子公司的控制。子公司之間可能通過交叉營銷等方式實現利益共享,但一般會獨立開展業務以實現風險隔離。例如,花旗集團主要通過控股美邦(SSB)公司來開展股權投資和交易業務(見圖1)。這種模式中,“混業”主要體現在控股公司層面,各子公司實質上并不算“混業”,因此銀行也很少參與股權投資業務。銀行母公司模式則是以銀行作為母公司,下設證券、保險等子公司,進而涉足多個金融領域。銀行母公司的代表巴克萊銀行主要是通過子公司巴克萊資本(BarclaysCapital)來開展投行業務和股權投資(見圖2)。全能銀行經營模式在我國是違背《商業銀行法》規定的,因此需要銀行采用海外控股和信托控股的方式控股證券公司,實現多牌照混業。全能銀行模式是最為徹底的混業模式,允許同一家金融機構以事業部的形式經營各項金融業務。其最典型代表是德意志銀行,可以直接通過企業及投資銀行部來投資股權(見圖3)。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三種模式不是以國家為嚴格界限來劃分的。比如,美國1933年通過的《道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將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分開,商業銀行只能采取金融控股模式參與股權投資。而1999年美國出臺《金融服務現代化法》后,已從理論上允許美國銀行實行全能銀行制度參與股權投資業務。2013年通過的沃爾克規則,又禁止商業銀行從事高風險的自營交易,實質上限制了全能銀行模式。同時,美國當前還存在一些規模小、資產少的單一銀行制度。比較國際上三種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的主流模式,主旨在于通過對比,便于從業務模式、資金來源、風險管理等指標作為主要考量來選擇適合我國商業銀行的混業模式。總體來說,金融控股模式通過下屬證券公司來參與股權投資業務,因此儲蓄動員效率較低,但是具有風險隔離較為充分的優點。全能銀行通過銀行內設部門參與股權投資業務,因此儲蓄動員效率最高,但是混同風險最大,也容易產生文化沖突問題。銀行母公司模式通過銀行證券子公司參與股權投資業務,儲蓄動員效率和風險隔離程度介于上述兩種模式之間,可以充分利用銀行網點和客戶資源優勢,以及券商的投行和資產管理優勢,產生銀行與券商的協同效應。

四、商業銀行主要股權投資業務模式的利弊分析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股權投資業務模式主要有五種(見表2),具體的特點和利弊如下:

(一)子公司模式合規性最高子公司模式是指商業銀行通過在海外設立證券子公司來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的模式。它實際上是銀行母公司模式在我國的一種演變模式。由于我國《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商業銀行在境內不能參與股權直投業務,因此商業銀行往往在境外成立可以進行股權直投業務的子公司,然后由子公司或其設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參與股權投資業務。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五大國有銀行通過在海外設立的中銀國際、農銀國際、工銀國際、建銀國際以及交銀國際來參與股權投資業務。這種模式最大優勢在于合規性最高,在當前法律環境下最無爭議而有效地規避了我國《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的限制。它的問題在于,成立海外子公司的運營成本較高,且商業銀行在與作為獨立法人的子公司進行股權投資業務合作時,存在著企業文化、考核激勵、資源分配等利益沖突,未必能產生很高的投貸聯動效應。

(二)通道模式風險隱患多通道模式是指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認購信托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發行的結構化的信托計劃、券商資管計劃、基金產品的優先級收益權,獲取優先固定收益,來間接參與證券一二級市場。而這些信托計劃、券商資管計劃、基金產品則可以開展PE、定增、Pre-IPO、中概股私有化等各類股權投資業務。這種模式下,信托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實際上是銀行股權投資的通道,銀行與它們沒有人事、股權、薪酬關系,僅有業務合作和投資收益關系,而且商業銀行認購的是結構化后的優先級產品,獲取的是固定收益,因此名義上是一種債權投資而非股權投資,從而規避了《商業銀行法》規定。通道模式最初被競爭壓力大、法律合規能力強的股份制銀行研發推出,后來被我國城商行、農商行甚至國有銀行引用,是當前的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的主流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擴大了通道公司的股權投資者范圍,提高了募集資金效率,另一方面使得銀行挽留住了高凈值客戶,因此推廣很快。但是,根據2014年銀監會下發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只能面向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高資產凈值客戶、私人銀行客戶和機構客戶募集資金,存在一定的受限性。同時,這種模式還存在諸多風險隱患:第一,在結構化設計中,商業銀行為了獲得較高收益,可能將劣后級比例設計較低,從而引致擊穿風險;第二,如果投資標的資質不優,在經濟下行期和股市劇烈波動期,也可能引起夾層杠桿危機,放大理財客戶投資風險;第三,商業銀行還存在將優先級收益設置較低,為劣后級投資者輸送利益的道德風險。

(三)投貸聯動模式需要銀行革新信貸管理理念自2014年國務院發文《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提要“探索投貸結合的融資模式”以來,投貸聯動模式日益得到監管層認可。投貸聯動模式主要是指由商業銀行獨自或與股權投資機構合作,以“債權+股權”的模式為目標企業提供融資,形成銀行信貸和股權投資之間的聯動融資模式。投貸聯動根據股權分享形式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模式:一是銀行與股權投資機構合作模式。在股權投資機構對目標企業盡調評估和投資基礎上,商業銀行與股權投資機構約定股權分享機制,為借款企業提供融資,實現股權與債權的聯動。具體又可細分為投貸聯盟和期權貸款模式。投貸聯盟是銀行跟隨股權投資機構對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的信貸支持甚至融資解決方案;期權貸款則是銀行在與企業簽訂貸款協議時,約定可以把貸款作價轉換為對應比例的股權期權,在客戶通過IPO或股權轉讓等實現股權溢價后,由股權投資機構拋售所持部分股份,按照初始約定比例與銀行共享分成。二是銀行集團內部投貸聯動模式。即商業銀行在為科技型借款企業提供信貸服務時,通過集團內部具有股權投資資格的子公司對其進行股權投資,在集團內部實現投貸聯動。三是向股權投資機構發放貸款模式。即銀行直接向股權投資機構發放專項用于目標客戶的貸款,間接實現對科創型企業的融資支持。這個模式的最大意義在于,投貸聯動拓寬了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同時商業銀行能夠較高程度分享中小企業的成長收益。但是這種模式存在銀行謹慎經營與股權投資略顯激進的文化沖突。它需要商業銀行改變傳統的、過于依賴抵押擔保的信貸理念,從重抵押擔保向第一還款來源回歸;需要商業銀行重塑風險觀念,從一味回避風險向識別風險、理解風險、管理風險轉變;需要改革考核機制,建立差異化考核激勵辦法,適當提高對科技型企業的風險容忍度,建立合理、明晰、可操作的盡職免責制度。

(四)財務顧問模式無法分享企業成長收益財務顧問模式是指銀行并不動用資金直接或間接持有股權,而更多地是充當中介角色參與股權投資業務,僅提供中介金融服務,收取服務費用。財務顧問內容包括:作為設立顧問,商業銀行利用營業網點以及地方政府關系資源優勢,從稅收籌劃、政策扶持等維度協助基金在當地設立落戶;作為融資顧問,幫助股權投資基金搜尋推薦對PE有濃厚興趣且有風險承受能力的私人銀行客戶,提高募集資金效率;作為投資顧問,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推薦優質企業項目,提供資信評估等增值服務;作為托管顧問,為基金提供清算、估值、會計核算服務;作為并購重組顧問,利用資金優勢,為企業提供債務重組服務,化解關聯企業互保等上市瑕疵,進而促進企業引進私募股權融資。財務顧問模式是一種比較謹慎的業務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但是商業銀行基本上是收取少量咨詢費用,相對于股權投資收益占比較低,無法分享企業成長收益。

(五)私募基金管理人模式存在法律瑕疵私募基金管理人模式是指商業銀行法人銀行、資產管理部或投資銀行部等一級部門作為備案主體,獲得基金管理人資格,作為基金管理人,向投資者募集資金設立私募股權基金,并直接參與股票、股權等多層次資本市場。2015年6月,首批商業銀行在基金業協會備案取得私募基金牌照,打開直接參與股權投資業務大門。這個模式可以讓商業銀行直接且最大限度介入股權投資業務,分享企業成長收益。但是這種模式與現行法律沖突,存在法律瑕疵。而且以資產管理部或投資銀行部名義承擔基金的法人主體資格,不符合《民法通則》關于企業法人的規定。

五、對我國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的相關建議

(一)監管層要做好商業銀行股權直投的制度設計商業銀行從事股權直投業務是大勢所趨。然而,由于政策限制,當前商業銀行大多采用借道投資的間接參與方式,產生了表2所列的眾多問題。為了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應對同業競爭、降低系統風險,監管層需要做好如下制度設計來規范商業銀行股權投資。首先,從法律上明確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的業務資格。建議盡快修訂《商業銀行法》中關于商業銀行不得直接股權投資的相關規定,為業務開展提供法律依據。在此之前,可以參照推行IPO注冊制的做法,申請人大授權國務院調整《商業銀行法》有關直接投資股權業務的相關規定,給予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的資格。同時,盡快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對商業銀行開展股權投資業務的額度上限、資金運作、風險控制等做出制度性安排。其次,明確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的組織結構。我國銀行的混業經營不太適合用全能銀行模式,因為在全能銀行模式下,業務之間的財務風險和關聯交易因為“防火墻”被完全拆除而難以得到較好控制。當前無論從銀行自身的內控技術、人才儲備、自律意識,還是從監管模式和制度都無法快速有效應對全能銀行模式下的風險。因此,建議商業銀行成立自營業務子公司或資管業務子公司,作為載體參與股權直投業務。第三,制定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的戰略步驟。建議按照“先理財資金,后自營資金;先一級市場,后二級市場”等步驟逐步放寬商業銀行股權直接投資業務。

(二)商業銀行要做好股權投資業務的內部管理與信貸業務相比,股權投資業務在法律政策、風險偏好、價值取向、激勵機制、企業文化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商業銀行要針對股權投資業務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系統、投資決策體系、業務管理流程、績效考核機制,不斷完善內部控制,既要實現股權投資與信貸業務的風險隔離,又要能充分推動股權投資業務發展。由于兩種業務文化差異較大,需要通過組織架構設計來實現有效風險隔離和業務聯動發展。

(三)創新模式更深介入股權投資業務商業銀行要認清自身相對于專業風險投資機構的優劣勢,采取適當模式參與股權投資業務,避免業務競爭同質化。商業銀行在直接參與股權投資業務之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切入點,通過與其他股權投資機構的合作積累經驗,小范圍試錯,為股權直投做好準備。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要積極探索新的業務模式,更深入地介入股權投資業務,直至覆蓋股權投資運作全周期,獲取與承擔風險相匹配的投資收益。

參考文獻:

[1]陳雨露,汪昌云.金融學文獻通論(宏觀金融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趙光明.我國銀行業的PE業務模式及其監管問題探討[J].商業時代,2010(26).

[3]古苗希.我國商業銀行介入私募股權投資問題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4]劉怡.論我國銀行業向混業經營模式轉變的必然性[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

[5]翟義波.國內金融混業經營模式選擇及其風險防范分析[J].金融發展研究,2015(1).

[6]羅恩東.淺議國有商業銀行轉型的對策[J].區域金融研究,2016(4).

[7]李穎.商業銀行股權投資策略與風險防控[J].中國金融,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