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建議范文
時間:2023-05-30 16:1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發展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現代會展經濟的不斷發展,會展業對城市經濟拉動作用日益顯著,許多城市的會展品牌逐漸成為城市的名片和代表。諸如,人們提到“廣交會”就會想起廣州,提起“廈洽會”自然會聯想到廈門,再到義烏的小商品博覽會,都是較為成功的城市會展品牌。一個優秀會展品牌的發展可以帶動一座城市的經濟,而城市經濟的繁榮又為會展經濟發展提供基礎,城市經濟與會展品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為此建議,加快發展城市會展經濟,逐步建立城市會展特色品牌。
1、明確市場定位,挖掘、打造本地特色品牌會展。政府相關部門牽頭,籌劃布局,科學定位,發揮優勢,在功能、項目、市場定位等方面斟酌篩選具有地區特色的資源。比如,依靠我省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可以在文物古玩、文化旅游、特色休閑度假等方面構建品牌會展體系。
2、品牌化發展道路是會展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牢固樹立品牌觀念,制定品牌戰略,在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方面與國際、國內品牌會展接軌。以省會太原市西南部規劃建設國際會展中心為契機,以構建較高水平的區域性國際會展為目標,加快培育特有的城市會展品牌。
3、鼓勵培育一批會展服務企業。目前我省還沒有一家規模大、知名度高的會展企業,辦展水平、辦展層次方面提升空間較大。積極培育新型會展企業,鼓勵各市縣(區)、專業園區、專業市場、企業集團以各自的產業基礎和優勢投資組建會展經營公司和會展服務公司,鼓勵國內外知名會展機構設立分支機構,逐步形成以大型會展企業為龍頭,中小型會展企業為輔助的格局。
4、加快會展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現代會展業是一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專業化程度高的產業,對專業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較大。會展項目的開發、策劃、營銷、管理、交流與服務都需要專業人才參與。加大現代會展業專業人才引進,聯合省內普通高校、高職院校通過開辦相關專業,在會展人才方面提供保障。
篇2
[關鍵詞]SWOT中原城市群旅游對策
一、引言
中原城市群指以鄭州為中心,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濟源、平頂山、漯河在內共9個省轄(管)市。2005年中原城市群接待海內外游客7168.47萬人次,占全省70.94%,入境游客接待量占全省79.79%,達48.02萬人次,在河南旅游業中地位十分重要。轉軌時期,面臨旅游需求變動、信息技術沖擊等一系列挑戰,突顯出中原城市群旅游產業整體競爭力弱、產業層次低等問題。
本文借助SWOT理論框架,分析了影響中原城市群旅游發展的內外部因素,試圖提出提升中原城市群旅游產業競爭力的對策。
二、中原城市群旅游產業SWOT分析
1.優勢
(1)旅游資源賦存條件優越、種類齊全。以主導旅游資源(4A級景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農業示范點和工業示范點、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級景觀)為主要評價因子,描繪旅游資源賦存狀況:各類旅游資源絕對量在全省占絕對優勢,4A級景區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比例達65%和61.9%,全國農業和工業示范點占全省的比例達到75%和90%,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比例達42.9%;旅游資源屬性和功能組合良好,中原城市群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占全省比例分別為66.7%和63.0%,觀光、度假和娛樂三種功能的景區比例分別為全省的62.1%、84.6%、57.1%。
(2)區位條件良好。中原城市群位于我國“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樞紐地位,是我國重要的陸上交通樞紐;東部緊鄰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是主要的具有支付能力的潛在客源地區;周邊和本身又都是人口密集地區,具有較大的客源市場規模。
(3)旅游配套設施比較完善。旅游交通逐漸完善,形成了以陸路為主、航空為輔的便捷交通網絡:由城市間高速公路、城市與主要景區旅游專道、景區之間快速通道構成的陸上交通網絡,可保證城市群內9個城市之間的交通時間在2小時之內,鄭石高速、環伏牛山和環南太行山旅游通道的修建加強了城市與景區的聯系;借助鄭州4E級機場和洛陽機場,通過40多條國內航線、12條國際航線,實現與國內主要城市、東南亞諸國和歐美等地的遠距離聯系。另外,旅游酒店共有324家,占全省67.9%,國際國內社共有649家,占全省64.4%。
2.劣勢
(1)高等級景區數量較少、類型單一。高等級的旅游景區,僅有1處世界遺產項目、4處世界地質公園、和1個世界杰出旅游服務品牌共6個世界級旅游品牌,5A級景區3處。類型主要以歷史文化為主,如,“鄭汴洛三點一線”作為龍頭觀光旅游線路,其景點組合以龍門石窟、白馬寺、少林寺、關林等單一性的宗教、祠廟類古文化為主。雖然自然景區有一定發展,如黃河沿線、南太行山南部和伏牛山北坡,但景區知名度、品牌建設還有較大差距。
(2)旅游布局高度集中。旅游供給的資源指向性和城市指向性——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幾個資源富集地區或中心城市,景區游覽業主要趨向旅游資源地,其中84.2%人文類景區集中在歷史文化發達的鄭汴洛三地,84.6%的自然類景區分布在南太行山和伏牛山地區;旅游酒店和旅行社則高度趨向城市布局,突出接近客源市場的特點。
(3)旅游產品層次偏低、構成不完整。旅游產品以低層次的觀光產品為主,截止2007年12月,觀光類景區比例高達85.7%,而休閑度假類合計僅占11.4%和2.9%。旅游產品的食住行游購娛六環節,購物和娛樂環節短缺的狀況比較突出,購物費用占總旅游消費的比例約10%,而全國旅游購物花費比例為19%~25%。
(4)客源市場比較集中、旅游外向度低。客源市場以國內游客為主、入境游客的接待比例較低。其中省內游客以省轄市以上的大中城市為主,省外市場則以魯冀晉鄂蘇陜周邊6省區為主,兩者合計占接待量的99.5%;入境游客占旅游接待人次的0.5%,在全國排名20位、處于落后位置。
(5)深層次體制尚未清除。旅游資源開發仍是政府主導型模式,市場化程度不高,部分旅游市場主體有明顯事業性痕跡;景區景點部門所有傾向明顯,導致政出多門、分頭管理,景區開發缺乏統一規劃、分散經營,區域之間、部門之間缺少有效合作,制約了區域旅游資源的整體開發和資源的配置效率。
3.機會
(1)旅游需求轉變。客源需求層次多元化,以觀光游為主,休閑度假和商務、會議等專項游發展迅速,呈現出由被動旁觀式的低層次觀光游向主動參與性的提高層次休閑度假游甚至體驗式的專項旅游轉變的特點。據2004年旅游者抽樣調查報告,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和商務活動三種旅游需求分別占62.54%、23.6%和7.94%;且同一層次的旅游需求,表現出顯著的市場細化特點,如,入境觀光游客的需求與其客源國關系密切:美國游客偏重民族文化內容,日本客人多喜愛漢唐文化歷史項目,臺灣客人對購物、投資商務旅游比較迫切,港澳客人呈現多元化選擇。
(2)信息化技術的契機。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旅游信息的全面、快捷、準確傳遞提供了有效途徑,也為旅游這一信息密集行業的發展帶來新機遇。旅游景區、飯店等旅游供應商借助信息技術,可方便獲取各種信息提高經營效率、越過旅游中介減少交易成本,從而提高自身價值;旅游網站利用信息技術專業優勢,向游客和相關旅游企業提供即時、個性、準確的旅游產品信息,成功介入旅游價值鏈、成為新的利潤高點。據國家旅游局有關資料,國內首批4A級景區經營利潤率平均達24.4%,旅游飯店為8.1%。攜程網的訂房量和利潤總和在三、四年中就超過了國、中、青等傳統旅行社大戶。
(3)中原崛起帶來的巨大商機。中原城市群經濟的快速增長、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為旅游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撐:經濟實力的提高,激發了旺盛的區內旅游需求;產業結構調整,為旅游關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工業旅游、農業觀光、會展旅游、科普旅游發展迅速;民間資本大舉進軍旅游產業,豐富了旅游發展的資金來源。
4.威脅
(1)區域旅游競爭。中原城市群與周邊地區在旅游資源類型、客源市場、區位等方面有較大共性、比較優勢不突出,競爭優勢的大小決定其地區旅游競爭力的大小。
一些旅游資源富集地區,因為旅游開發較早、旅游產品成熟、設施完善、形象較好,在“馬太效應”或“路徑依賴”作用下,這些旅游目的地擁有比其他旅游目的地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條件,從而鎖定了旅游發展空間,結果導致旅游發展落后的地區,很難超越占領先機的地區。所以,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步伐、搶占新的旅游發展機會,成為區域旅游競爭突出特點。
(2)高素質旅游人力資源缺乏。據調查,旅游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中旅游專業的比率平均為7.6%;旅游企業人才的提升多數是從基層直接選拔,本科、研究生等高層次旅游人才不愿從事基層工作,結果選拔的旅游企業管理人員專業層次較低、服從意識有余、開拓創新精神不足,難以適應旅游的發展。尤其是專業素質和技能要求較高的旅游人才,包括資源開發規劃、信息管理維護等技術人員和市場營銷、形象設計、產品策劃等高素質旅游經營管理人員,十分匱乏。
(3)旅游產業發展可持續性的拷問
由于受環境、經濟和社會承載力的限制,依靠低成本、資源高損耗取得數量膨脹型的旅游發展勢必不能長久維持,探索有效的內涵式發展模式和道路將決定旅游產業的地位和未來。黃金周期間,中原城市群各龍頭旅游景區人滿為患,甚至出現“勸返游客”的情況,這并不值得炫耀,更需要深思和改變。三、中原城市群旅游發展對策
1.旅游產品精品化和多元化,以適應旅游需求變動的多樣化
樹立品牌意識,抓好旅游精品項目建設,重點做好鄭汴洛三市古文化旅游項目開發和“三山一河”自然觀光產品的開發。通過挖掘旅游資源內涵、統一規劃、完善旅游配套設施、提升服務質量等,強力打造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世界級精品旅游景區和旅游熱線。
挖掘旅游產品的多元化功能,改善旅游產品層次結構,關鍵在于:文化與自然觀光產品開發并重,改變觀光旅游產品局限于古文化觀光的現狀;景區觀光功能與娛樂休閑度假功能的融合,如少林寺“禪宗·大典”山水音樂劇對文化觀光產品的創新、伏牛山北部生態度假區的建設等取得較好效果;加強以商務游為重點的各專項旅游產品開發,會展旅游、尋根旅游等多種專項旅游產品開發。
2.旅游空間優化布局,促進城市群旅游均衡發展
旅游空間優化布局的前提是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求,包括被動旁觀式的低層次觀光游——主動參與性的提高層次休閑度假游——體驗式的專項旅游。關鍵是不同層次旅游活動的空間組織問題,即:點線式的觀光游、板塊式的休閑度假游、點狀的商務會議等專項旅游。
對于觀光游來說,主要是旅游線路合理組織問題,由“三點一線”直線式旅游空間向“多點多線”網絡式旅游空間轉變,是城市群旅游均衡發展的必然,關鍵是確定不同等級的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通道,以鄭州為一級中心、洛陽為副中心,焦作和平頂山為二級中心,構建4條主要旅游環線。
對于休閑度假游來說,主要是休閑度假空間功能分工的完善:
(1)伏牛山北部旅游區作為中原城市群的旅游度假勝地,突出滑雪度假、溫泉療養、健身娛樂、生態休閑的主要特色。
(2)城市近郊形成環城休閑娛樂帶,突出表現在鄭州和洛陽兩市:鄭州黃河南岸生態度假旅游區;洛陽包括小浪底旅游度假區和洛南環城旅游度假帶。
商務會議游等專項游則主要涉及中心城市相應旅游配套設施服務的區位確定。
3.信息化技術的全面應用
(1)正確認識信息技術在旅游發展中的作用,尤其是旅游政府和行業高層管理人員的觀念和認識往往決定旅游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
(2)組建完整的旅游信息空間。一方面,建立自身的旅游網絡,包括旅游企業網站、行業門戶網站(河南旅游網是中原地區唯一的旅游網站)、中原城市群DMS系統;一方面,借助實力強大的CRS、GDS等全球分銷系統和攜程、e龍等國內知名旅游網站,實現資源共享,如中州國際集團依靠擁有的國際飯店品牌(皇冠、假日、索菲特和假日快捷)借助CRS、GDS系統分享國際客源市場。
4.提升旅游人力資源素質
(1)做好旅游人才培養工作,包括旅游教育和行業培訓,其中旅游教育應形成由“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構成的層次結構,滿足旅游行業對旅游人才“服務技能人員-管理人員-研究人員”遞進式的需求;同時,開展多種層次、多種結構、多種形式的培訓,努力提高旅游人員的職業道德、業務知識技能和觀念;旅游教育、培訓部門與旅游行業建立人才供需信息互動機制,形成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2)旅游管理部門和行業轉變人才觀念、建立正確的用人機制,通過公平公正的人員招聘制度、績效考核系統和選拔任免制度,引進、利用好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行業所需的各類人員。
5.理順旅游景區管理體制,加快市場化步伐
(1)深化旅游景區管理體制改革,通過組建區域旅游合作協會或聯盟,建立多部門協調、各地區聯合的管理體制。重點在于區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的制定、區域旅游市場開放(打破地方、部門保護)、緊急事件協調等事關全局問題的管理。
(2)積極推進旅游景區(點)所有權、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離,推動景區(點)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
(3)建立多渠道投融資新機制,鼓勵民營經濟和社會資本參與旅游景區開發。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低碳發展路線圖;低碳技術需求評估;城市
中圖分類號 X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6)01-0016-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1003
城市是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載體。許多城市都是通過制定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或規劃和實施方案)引領本地區低碳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1-4]。然而,從低碳城市建設實踐看,雖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在國內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編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普遍缺乏建設項目與工程減排潛力評估和技術需求評估的內容。即便路線圖的編制利用了清單編制的結果,很多清單報告的結果對于部門(行業)目標的確定不能給予科學支撐,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低碳發展路線圖實施效果。因此,為了促進低碳發展路線圖的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需要把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低碳技術需求評估的方法與低碳發展路線圖的編制內容和要求協同統一,即改進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分析方法,把低碳適用技術評估納入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的情景分析和低碳發展潛力評估環節,以提高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指導效能,服務于城市低碳發展目標的實現。
1 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編制的技術要素
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是根據城市市情,結合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對城市發展轉型所制定的低碳戰略目標、發展規劃、重點領域(部門)行動方案的全景式描述[1-2]。如何建立碳排放核算框架、設定一定時期內溫室氣體減控目標、制定本地區行動方案,以及對減排方案的實施效果進行監測評估是國內外研究的主要關注點[1-5],然而對于如何促進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落地”缺乏有效的解決辦法。尤其是對排放清單和低碳發展部門職能不盡對接、“技術/項目減排潛力評估缺失”等問題在低碳發展路線圖的編制技術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總體來看,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的編制與實施一般需要從了解城市當前碳排放現狀開始,通過研究城市未來中長期的碳排放情景設定減碳目標,進而編制重點領域行動方案,評估技術/項目減排潛力,提出政策建議和保障措施。
1.1 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對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核算和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一是為了清晰了解本地區溫室氣體排放部門(行業)狀況,為應對氣候行動提供基本定量數據支撐,二是有助于監測評估低碳城市建設進展。從國家層面到省級層面和城市層面,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核算主要參考的方法學中,IPCC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推薦的參考方法和部門方法在不同方法學研究中均有所包含[6],《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方法學[7](以下簡稱《省級清單》)和《ICLEI指南》方法學[5,8] 是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研究參考的重要方法;然而,由于編制模式、編制定位、清單框架、清單邊界和適用范圍不同,以上方法學在城市層面溫室氣體核算應用中既有適用性,也有局限性[9]。《中國溫室氣體清單研究》提出了改造能源平衡表的創新工作方法[10],以適應清單編制工作需要;《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核算工具指南》 [11]在借鑒《省級清單》基礎上,結合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源和匯的特點,提出了適用于編制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的方法。總體上,根據行政管理和溫室氣體減排行動需要,編制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為制定減排行動目標、衡量減排行動效果、開展碳排放試點交易提供數據和量化支撐。
1.2 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分析
碳排放情景分析主要是通過情景描述、參數設定和量化模型工具進行一定時期內能源消費總量和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估算。其中,情景描述是根據與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經濟增長、能源消費等宏觀影響因素,設定不同排放情景,以全面反映所研究客體一定時期內溫室氣體可能的排放情形,通常包括為情景描述提供分析基準點的常規情景(BAU)、低碳情景和強化低碳情景;相關參數主要包括本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產業結構水平、人口水平、城鎮化率和能源結構等宏觀經濟指標和政策參數指標,部分模型中還考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環境保護、清潔能源、交通和建筑等領域相關物理表征指標和技術水平指標的參數值;中國綜合政策評價模型、能源和氣候經濟學項目技術優化模型、環境影響評價模型、環境影響評價拓展模型和隨機環境影響評估模型、指數分解模型是情景分析中確定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常用工具[4,12-16]。以綜合政策評價模型(IPAC)為例,通過圍繞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產業結構水平、人口和城市化水平設置了基準情景、低碳情景和強化低碳情景進行情景描述,通過統籌考慮不同程度的經濟規模、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環境減排和重點技術進步情況進行參數量化、擬合和校正,以描述相關宏觀經濟變量與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時間序列關系,為目標地區整體上低碳發展潛力描述和低碳發展目標設定提供客觀參照[12]。
3 結論與建議
可量化、可核證以及標準化是科學深入推進低碳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需要以溫室氣體清單為支撐。為此,本文根據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編制要求,改進清單工具的報表形式,并與重點領域低碳技術需求評估結合起來,建立了“三位一體”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的研究框架。同時考慮到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中“溫室氣體和主要污染物減控”治理的雙重性階段特征,該分析框架的建立也有助于為大氣污染源國家法規排放清單編制方法學和減排技術評估方法學統一規范提供研究借鑒。在未來的實踐工作中,還需做好以下工作:
(1)改進清單工具分析質量,為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制定和低碳發展決策服務。通過清單編制,科學、系統地分析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的時間分布和部門分布,是溫室氣體清單最核心的直接功能。因此,從方法上,如果只是根據能源平衡表改造對接清單編制工作,很多行業的信息會缺失,看不出清單報告中部門的減碳潛力。應根據活動水平數據需求導向,探索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結合的方法,從生產側和消費側出發,基于分部門、分能源品種的能源消費統計數據編制能源平衡表,形成清單導向的長效工作機制,圍繞碳排放效率配置加強碳排放預算管理。
(2)發揮溫室氣體清單為規劃、考核和決策服務的衍生功能,需要提升溫室氣體清單編制質量與時間序列上的連續性,統籌考慮排放總量、排放增長速度和減排空間、部門(行業)經濟發展等因素,識別溫室氣體關鍵排放源,與國家目標對接,細化部門目標,結合清單時序分析功能,推動形成科學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考核制度,協同考慮大氣污染源國家法規排放清單和減排支撐技術。推動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編制從“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核算”到“減排目標設定”、“低碳減排重點領域識別”和“部門(行業)適用技術支撐”基本方法程式化,結合城市主體功能分區和區域聯防聯控中需求管理差異性,根據城市比較優勢和發展特色制定低碳發展路線圖。
(3)發揮溫室氣體清單的衍生功能,需要與路線圖研究(包括低碳技術/項目需求評估)整體考慮。基于技術的減排量評估是推動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動態管理基本依據,通過對試點城市低碳適用技術減排效率測度可以看出,試點城市低碳發展效率與其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排放構成、產業發展等關系密切,因此,技術需求評估要能估算預開工重大項目和基礎設施產生的碳排放、減排項目(工程)可減少碳排放量,這些信息對于既定藍圖架構下路線圖的“檢查”、“再優化”等決策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潘曉東.中國低碳城市發展路線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0):13-18.[Pan Xiaodong. Roadmap for Chinese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10):13-18.]
[2]莊貴陽,等.中國城市低碳發展藍圖:集成、創新與應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Zhuang Guiyang, et al. A Blueprint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 for Chinese Cities: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5.]
[3]武旭.低碳城市建設的國際經驗借鑒與路徑選擇[J]. 區域經濟評論, 2014,(1): 40-47. [Wu Xu.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Path Selection for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J].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2014,(1):40-47.]
[4]周南,Lynn Price,Stephanie Ohshita,等. 低碳發展方案編制指南(第三部分):制定低碳發展規劃[J]. 科學與管理,2013,(6):62-69.[Zhou Nan,Lynn Price,Stephanie Ohshita,et al. A Guidebook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 at Local Level(Part 3): Develop a Plan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J].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3,(6):62-69.]
[5]ICLEI. Cities for Climate Protection(CCP) Campaign[R].2008.
[6]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M]. Kanagawa, Japan: The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2006.
[7]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編寫組.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 [R]. 北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1.[Provinci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Writing Group. The Provinci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Guidelines(Pilot Version)[R].Beijing: NDRC,2011.]
[8]ICLEI,C40. Global Protocol for Communitysca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GPC Pilot Version1.0)[R].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 ICLEI 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 2012.
[9]白衛國, 莊貴陽, 朱守先. 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研究進展與展望[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3, 23 (1): 63-68.[Bai Weiguo, Zhuang Guiyang, Zhu Shouxian. Progresses and Prospects of Municip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Research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1):63-68.]
[10]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中國溫室氣體清單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The National Coordination 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China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Research[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2007.]
[11]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核算工具研究[R].2014. [Institute for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inese City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Accounting Tools Research[R]. Beijing: IUE/CASS, 2014.]
[12]劉強,姜克雋,胡秀蓮.中國能源領域低碳發展路線圖[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5):370-375.[Liu Qiang, Jiang Kejun, Hu Xiulian. Low 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oadmap for China [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0, 6(5): 370-375.]
[13]鄒驥,傅莎,王克.碳強度目標給經濟社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N].中國經濟導報, 2009-12-02(1902-A03).[Zou Ji, Fu Sha, Wang Ke. The Carbon Intensity Target Brings What Kind of Influ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N]. China Economic Herald,2009-12-02(1902-A03).]
[14]York R,Rosa E A,Dietz T. STIRPAT, IPAT and ImPACT: 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46:351-365.
[15]王韶華,于維洋,張偉.基于IIPAT模型的我國低碳情景分析[J].生態經濟, 2014, 30 (4):19-23.[Wang Shaohua,Yu Weiyang,Zhang Wei. The Scenario Analysis of Lowcarbon Based on Improved IPAT Model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 2014,30(4):19-23.]
[16]馬丁,陳文穎.上海市低碳發展狀況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8):26-32.[Ma Ding,Chen Wenying. Development Status of Lowcarbon in Shanghai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23(8):26-32.]
[17]陳劭峰,劉揚,鄒秀萍,等.碳排放的歷史考察與減排驅動力分析[M]//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9:36-74.[Chen Shaofeng,Liu Yang,Zou Xiuping,et al. Review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 of Reduction[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Group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The Exploration of Lowcarbon Path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9:36-74.]
[18]胡秀蓮,苗韌.對IPCC第5次評估報告部門減排路經和措施評估結果的解讀[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4,10(5):331-339.[Hu Xiulian, Miao Re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ssessment Findings on Sectoral Mitigation Pathways and Measures from the IPCC AR5[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4,10(5):331-339.]
[19]IPCC.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M/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2015-04-10].http://IPCC.ch/report/ar5/wg3/.
[20]莊貴陽.節能減排與中國經濟的低碳發展[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08, 4(5): 303-308.[Zhuang Guiyang.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s: Their Significance to Chinas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J].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8,4(5):303-308.]
[21]莊貴陽.破解城鎮化進程中高碳鎖定效應[N].光明日報, 2014-10-02(08).[Zhuang Guiyang. Addressing Highcarbon Lockin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N]. Guangming Daily, 2014-10-02(08).]
[22]Tomas N, PerAnders E. 2009通向低碳經濟之路: 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成本曲線(2.0版)[J].麥肯錫季刊,2009,(12).[Tomas N, PerAnders E. 2009 The Path to the Low Carbon Economy: Global 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Cost Curve(Version 2.0) [J].McKinsey Quaterly,2009,(12).]
[23]IEA. Energy Technology Roadmaps: Charting a Lowcarbon Energy Revolution[R]. Paris: IEA, 2009.
[24]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32-171.[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Group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The Exploration of Lowcarbon Path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132-171.]
[25]吳昌華.低碳創新的技術發展路線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0,25(2):138-145.[Wu Changhua. Roadmap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Lowcarbon Innovation[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25(2):138-145.]
[26]莊貴陽,王苒.靠法制把一張藍圖繪到底[N].人民日報,2015-04-21(023).[Zhuang Guiyang, Wang Ran. Make a Blueprint Drawn Exactly by the Rule of Law[N].Peoples Daily, 2015-04-21(023).]
[27]蔣小謙,房偉權.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應用的領域、挑戰和建議[R/OL].北京:世界資源研究所,2015.http://.cn/cityinventorychallenges.[Jiang Xiaoqian, Fang Weiquan. Chinese City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Application: The Field, Challenges and Suggestions[R/OL].Beijing: WRI,2015. http://.cn/cityinventorychallenges.]
[28]莊貴陽, 白衛國, 朱守先. 基于城市電力消費間接排放的城市溫室氣體清單與省級溫室氣體清單對接方法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 2014,21(2):49-53.[Zhuang Guiyang, Bai Weiguo, Zhu Shouxian. A Study on Linking Method of Citys GHGs Inventory with Provincial GHGs Inventory Based on Citys Indirect Emissions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4,21(2):49-53.]
Formulating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Roadmap:
Technical Elements and Recommendation
篇4
因此,我國高度重視促進中等城市建設與發展,2009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出一條具有吉林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積極支持大中城市和縣城加快發展。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縣城,在政策上給予傾斜,促進其加快發展,盡早成為具有一定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的中小城市。
一、吉林省中等城市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吉林省共有9個地區(市、州),除延吉為縣級市之外,長春市和吉林市城區人口超過100萬,屬于大城市行列,其余6個地級市城區人口在50萬左右,屬于中等城市。與之近鄰的黑龍江省和遼寧省地級市分別為13個和14個,城市規模和經濟實力高于我省。
總體上,吉林省的中等城市與其他地區相比,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是吉林省城市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對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是產業帶動力不強。長期以來,由于吉林省縣級市比重較大,縣城范圍內工業和人口過于分散,縣城內的城市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盡管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但分散在面廣量大的小城鎮之中,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難以形成,城市化水平也難以提高。
二是城市結構不盡合理。中等城市的缺少,使吉林省缺乏從“城鎮―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型城市”的動力傳輸。
三是吉林省缺乏政策優勢。很多國家政策是以地級市為一級單位制定的,而吉林省地級市數量不多,在享受國家政策上處于不利地位。
二、加快吉林省中等城市發展的建議
吉林省現已有一批中等城市以及即將達到中等城市規模的小城市,從發展角度看,中等城市的規模還有較大幅度的成長空間。建議對條件較好、實力較強、潛力較大的縣級市重點傾斜,支持有條件的縣級市率先突破,為加快吉林省城市化進程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加大放權力度,提高行政級別層次。吉林省2005年開始實施“擴權強縣”改革,通過兩次集中放權,賦予縣級政府地級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在財政上實行“省管縣”,完善省以下的財政管理體制,縣級市的經濟得到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實質性權力下放不夠,特別是市縣級關系有待進一步理清。雖然省級政府將部分行政審批權下放到縣一級政府,但是地市級政府對縣(市)的經濟發展、行政事務、人事任免等管理權力仍然存在。在總體發展規劃、區域布局調整、重大項目建設、副縣級干部任免等方面,地級市政府具有更大的權力。建議進一步加大放權力度,將發展較快的縣級市升格為地級或副地級城市,如延吉、梅河口、公主嶺等,真正實現省直管,破除城市發展的體制。對于其他一些縣級市,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加大放權力度,推動其發展。在權力下放的同時,提高權力行使的透明度,充分發揮群眾對政府行政行為的監督職能;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將市場能夠辦好的事情交給市場來辦。
二是優化城市產業布局,為城市發展提供支撐。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引導各城市依托自身特色和優勢,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以項目為支撐,以園區為載體,形成各具特色的工業體系,提高二產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為城市發展積蓄能量。注重第三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各縣級市在集約利用土地、節約基礎設施投資、防治污染和吸收就業等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形成基礎行業、傳統行業、新興行業有序發展,全民、集體、個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市區、衛星鎮、重點鎮共同發展的格局。積極發展特色經濟,如東北部地區,將延吉升格為地級市,以琿春、圖們為輔,形成開發利用長白山資源、沿邊開發開放、旅游和民族經濟為特色的城市群。
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注重規劃,逐步提高縣級城市的城鄉規劃水平,堅持重點縣級市高起點規劃、高水平科學發展,集約利用土地,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適當擴大城市的建設規模,加快城市建設進度。加大省級財政對縣級城市的支持力度,設立發展新興中等城市發展專項基金,用于支持新興中等城市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鼓勵和引導各城市進行城市資本運營,應用市場機制,加快新興中等城市建設及城市化發展速度,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在城市建設中,特別需要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個性的塑造,不宜片面追求“豪華精美”,而應重視歷史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弘揚,將時代性特色、地域性特色和文化性特色有機結合起來。
篇5
Wang Yufen;Liu Fangyu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摘要: 黑龍江省作為我國重要的石油、森林、煤炭資源基地,近年來伴隨著資源逐漸枯竭,資源型城市問題迭出。文章從多個視角對黑龍江省轉型期的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建議。
Abstract: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base with oil, forest and coal in China, and with gradual depletion of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problem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occur constantl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discuss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關鍵詞: 資源型城市 發展 可持續發展
Key words: resource-based city;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9-0327-02
0引言
國民經濟“一五”時期,黑龍江省曾經因擁有大量石油、煤炭、森林、土地等關系國民生計的資源而成為國家的重工業生產基地,時而今至,資源性城市轉型的熱潮已經席卷這個資源大省。
1基本概況及存在問題
上個世紀50年代黑龍江省便出現了一批資源型城市城市,隨著資源的逐漸枯竭,城市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開始顯露――城市產業門類單一,產業結構失衡、國有經濟占主體、城市發展速度變慢等。以往城市發展的支柱產業采掘業逐漸萎縮,而其他產業的規模太小還不足以支撐起城市的發展導致了城市經濟系統出現蟻穴。
黑龍江省的資源型城市共分為3類――石油、林業、煤炭,共7個資源型城市,其數量占省城市總數的54%,年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3/4左右。
1.1 經濟結構方面存在的缺陷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資源型城市年產經濟總量明顯高于以傳統農業為主要產業的城市。目前我省處于工業化發展中后期的資源型城市仍以第二產業中的資源開采業為經濟和就業的支柱。例如2004年黑龍省七臺河市第二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1.62%、第二產業職工人數占在崗職工總數的81.86%;同年大慶市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及相關產業附加總產值接近90%。
以往在對于資源城市經濟問題的分析存在一種誤區,即不客觀的把資源型城市單一的產業結構當成是是阻礙城市發展的主要原因。其實不然,阻礙資源型城市發展最大的障礙是產業結構的低端化和缺乏生產彈性所導致的風險經濟和資源開采周期所帶來的相對經濟退化。對于資源型城市來說,這種困境是必然并且不可避免的,主要原因是建立于計劃經濟時期的資源型產業對市場經濟的不適應性,國家對資源的控制過于絕對導致的企業機制的僵化,地方政府管制能力的缺失。
1.2 生態及地質問題突出在我國,煤炭開采活動引起的沉陷災害十分嚴重。據統計我國采煤沉陷區面積已達到35萬平方公里。黑龍江省的四大煤炭城市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已形成了沉陷區域575.18平方公里,已有國家投資治理96平方公里,還有479.18平方公里沒有得到治理。
石油城市地處沉積平原,由于對地下水的開采和我國獨特的采油技術,石油城市的水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大慶油田地處安達閉流區,區域排水坡度極小,持續不斷的大規模地面工程和每年近千萬次的鉆井及井下作業施工使草原植被、相關水體和空氣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和破壞。
森工城市所開采的資源本來是可再生資源,過度的開采使可利用的資源趨于枯竭,并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損失,其中包括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水土流失、水旱災害等。
1.3 文化失衡現象突出在我國工業化的進程中,資源型城市曾經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具有許多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最著名的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資源型城市整體經濟條件普遍較高,決定了大多數資源城市特別是帶頭城市的城市心理有難以擺脫一種優越感,盲目的認為強大的“資源家底”能夠吃上個數十年。但事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樂觀[1]。
我國資源型城市大多是于計劃經濟時期的小村鎮逐漸發展壯大成的“移民城市”,有文化多元性但相對缺少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的特點,由于體制和觀念的變遷、強大的城市傳媒與交互式的信息平臺使資源型城市不斷面對先進的文化的沖擊,使其在與發達城市的對照中,自身文化弱勢被不斷放大,導致人力資源、特別是高層次人才流失比較嚴重。
2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2.1 政府主導,規劃先行從國外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模式看,對于資源短缺的國家來說,政府的專門部門來協調轉型是成功的重要保證[2]。德、法等國振興老工業區經濟的重要經驗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均有一批專業性很強的機構,兩批機構合作推進轉型。由政府成立專門領導部門,首先完成規劃工作,協助中小企業制訂起步計劃,并為他們提供服務,成立產業園區,不同企業之間的合作,營造健全的基礎設施和市場環境。對于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而言,這種常規做法是值得借鑒的。
2.2 保證原有主導產業的接續發展的基礎上,發展多元產業 單一的產業結構是阻礙城市發展的重要原因,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確保原有資源型產業的主導地位的先決條件下發展可再生資源型的產業,扶持多個支柱產業,培育替代產業,如大慶經濟發展重要砝碼是石油產業,那么在力求做大做好石油產業的基礎上,就應該把接續產業的這個接力棒交給石化企業的建設。
在產業的選擇上,優先選擇啟動性強、發展前景好、環境友好型、以及能夠集約型占地的產業。鼓勵支持第三產業和非國有企業的發展,培養新型中小企業。如煤炭城市七臺河市企業轉型起步區就定位為新型生態型開發區,重點發展低污染,處于化工產業鏈末端的高新精細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等環保型產業。
2.3 優惠投資政策的引導與發展基金的扶持大部分轉型成功的地區,依靠的是政府的傾斜性政策的實施才完成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型城市的華麗轉身。例如歐洲煤炭鋼鐵區就為復興建立了相應的發展基金。
對于黑龍江省的資源型城市來說,礦產資源開采已至后期,加之歷史欠賬太多,自身增加積累的能力又不強,很難完全獨立依靠自身的發展來完成轉型,所以為了保證轉型的順利進行,有必要設立轉型專項基金,并向國家爭取專項基金和投資方面的優惠政策。
2.4 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促進勞動力的再就業資源型城市是產業工人最為集的地方,轉型后產業人員的安置成為最大難點。產業轉型的一大隱患是會造成的大量工人下崗、轉崗將,從而會影響整個城市的穩定和經濟發展。因此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保持資源型城市社會穩定的重要環節。在這個問題上,建議由政府建立轉型領導體系,從政策、資金上給與社會事業一定的扶持,把培訓職工、提高技能作為重新就業、減緩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發生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特殊的政策,在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個人創業,特別情況下可以考慮補助一定的創業基金。
2.5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促進經濟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發展
政府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從法律上為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改善以往城市發展中經濟和環保之間矛盾難以協調的窘境。選擇接續產業時,偏重選擇一些環境友好型產業。對環境有影響的企業,應積極配合政府調整用地,向城市邊郊轉移,集約占地處理。
另外,可借鑒法國魯爾工業區的工業遺跡旅游的經驗,使政府目標和企業目標達成一致,通過發展將旅游產業和環境治理相結合,在為城市轉型培育出新興產業的過程中,進行生態環境修復。
2.6 提升城市的服務功能,加速城市化進程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城市化就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大批農民將進入城市成為市民,城市與農村的人口比例得到調整和優化,這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必然的規律。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在轉型過程中,應逐漸完善城市功能同時不斷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以輔助資源型城市的成功轉型,反之就會成為城市化進程的瓶頸。
3結語
傳統的資源型城市發展模式是孕育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模式的母體,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被淘汰。讓資源型城市在現代化的條件下獲得新生,是保護地區特色、文化的重要內容,需要政府、社會和廣大居民的積極參與,配合制定相應的開發模式、采取不同的策略,才能營造出經濟上富足,環境上優美的宜居城市。
參考文獻:
[1]陳競飛,陶志剛.資源型城市文化失衡現象描述及其解讀[J].理論探討,2004,(04):125.
篇6
滇中城市群概況
滇中城市群包括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州市行政轄區范圍,半徑約150-200公里左右,總規劃面積9.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1729.3萬人,占全省人口比重約為37.4%,2011年該區域生產總值為42670651萬元,占全省GDP比重約為59.55%。
滇中城市群發展階段的評判
一、建立評判因素指標集
評判因素指標集即評判城市群發展階段的指標體系劃,該體系分為三個層次,即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目標層是指城市群的發展階段和水平;準則層分為五個方面:整體發育狀況、經濟發展狀況、基礎設施狀況、內向聯系狀況、外向聯系狀況,這五個方面在指標體系中作為一級指標;準則層共由19個指標構成。一級指標以 表示,二級指標以 表示,由于各指標所處地位不一樣,因此需要對各指標進行權重分配,一級指標與二級指標的權重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 ,一級指標的權重以 表示,二級指標的權重以 ,指標體系與權重如圖所示:
二、建立評語集
評語集就是評判者對評判對象做出的評判結果的組合,本文將城市群的發展階段界定為雛形發育階段、快速發育階段、趨于成熟階段、成熟階段四個階段,因此,本文的評判模型的評語集為V=(雛形發育階段、快速發育階段、趨于成熟階段、成熟階段四個階段)。
三、城市群發展階段具體指標評判準
本文結合國內外對城市群的評判標準研究,制定出城市群發展階段的具體指標評判標準并給出具體指標值如表2所示:
四、建立模糊評判矩陣
因素集 到評語集V的模糊評判矩陣為: (i=1,3時,u=4;i=2時,u=5;i=4,5時,u=3),其中, 稱為 的隸屬度,i=(1,2,3,4,5)時,s=(1,2,3,4),即 值表示為城市群不同發展階段的隸屬程度。隸屬度 是通過構造隸屬函數進行測算的,隸屬函數的計算公式如寫所示:
例如, 就是二級指標城市化率 的在快速發育階段的隸屬度,將滇中城市群的城市化率 代入表中,根據隸屬函數的計算公式可以得出 =(46-40)/(60-40)=0.33,即滇中城市群的城市化率 處于快速發育階段的隸屬值為0.33,而 處于雛形發育階段、趨于成熟階段、成熟階段的隸屬值都為0,記為 =0, =0, =0。
根據滇中城市群的實測值,可以計算出因素集 到評語集的模糊判斷矩陣:
五、綜合評判向量的計算
根據上述得到的指標權重以及對應的模糊評判矩陣,先進行指標層相對于準則層的綜合評判,即進行二級指標層相對于一級指標層的綜合評判。計算公式為:
根據計算公式: ,進行滇中城市群的指標層相對于準則層的綜合評判。滇中城市群的綜合評判結果如下:
進行準則層相對于目標層的模糊判斷矩陣的計算,即一級指標相對于評判目標即城市群發展階段的模糊判斷矩陣的計算。計算公式為:
,其中, 表示評判對象隸屬于第i個評語的隸屬度,如果 ,則可以得出評判對象屬于第 個評語。
進行滇中城市群的準則層相對于目標層的模糊判斷矩陣的計算,計算公式為:
滇中城市群的模糊判斷矩陣計算結果為:
滇中城市群評判結果分析
根據滇中城市群的評判結果,可知D=(0.1069356,0.334728,0.089869,0),max(d)=0.334728,因此,本文判定滇中城市群已處于快速發育階段,但隸屬于快速發展階段的隸屬度值不高,僅為0.30671,因此判定為滇中城市群處于快速發育階段。
如表2所示,大部分指標已經處于快速發育階段,也有一些指標已經處于趨于成熟階段,例如:滇中城市群的工業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7.44%、旅游收入達到403.69億元、年接待旅游人數所占本地人口比重達到5.2%,因為這幾個指標位于趨于成熟階段的區間值,因此滇中城市群在成熟階段的隸屬度值大于0。但是也有不少指標仍然處于雛形發育階段,例如:滇中城市群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云南省國民生產總值比重僅為29.31%、23.33%;郵政業務總量為6.34億元, 這些指標位于雛形發育階段的區間值,因此滇中城市群在雛形發育階段的隸屬度值也大于0。由于沒有一個指標處于成熟階段,所以滇中城市群隸屬于成熟階段的隸屬度值為0。
以下從整體發育水平、經濟發展狀況、基礎設施狀況、內部聯系狀況、外部聯系狀況五個方面對滇中城市群評判結果進一步分析:
第一,從整體發育水平的角度來看,滇中城市群的城市化率、城市密度、城鎮等級結構、中心城市等級都較高,有著良好的整體發育水平,但滇中城市群在整個云南省區域經濟空間結構中,承擔著核心作用,在《云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將滇中城市群培育成為“全省加快發展的引擎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我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核心區域和西部區域性經濟中心、支撐全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因此,滇中城市群應以省委省政府所提出的戰略高度積極發展,努力提高城市化率、完善城鎮等級結構、提高昆明作為中心城市的等級、合理規劃滇中城市群的空間結構,進而提高滇中城市群的整體發育水平。
第二,從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在這五個指標中,第二、三產業所占云南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僅僅處在雛形發育階段的水平,因此,滇中城市群需在產業結構上大做文章,完善產業結構,用未來幾年時間,實現其達到快速發育階段的水平。
第三,從基礎設施狀況來看,滇中城市群的信息化程度,已經處于較高水平,但是滇中城市群的整體公路網密度仍然較低,在城市群發展階段中也只處于雛形發育階段的水平。眾所周知,一個較為成熟的城市群必須具備完善、發達的交通體系,才有利于提高城市之間通達性、促進城市之間快速融合、加強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進而促進整體城市群整體的發展。因此,滇中城市群需要制定合理的綜合交通體系戰略規劃,進一步完善交通體系規劃布局,進而改善整體基礎設施狀況。
第四,從內部聯系狀況來看,滇中城市群無論是在城市之間功能互補方面還是在經濟密切聯系和協調機制方面,都比其它城市群較為成熟。目前,《滇中城市群規劃2011—2030年》規劃已得到省政府的批復并開始實施,相關政府部門也已經設立“滇中經濟區規劃建設協調領導小組”和“ 滇中城市群規劃管理辦公室”這樣的機構,但是“滇中經濟區規劃建設協調領導小組”和“滇中城市群規劃管理辦公室”與地方政府在規劃管理事權、責任上如何劃分需要進一步明確,只有建立、健全這樣一種更為實體、權力更大的機構,這樣城市間功能互補狀況、密切聯系狀況、協調機制狀況才得以進一步改善提高,保障滇中城市群協調發展的共同制度才得以進一步推行。
篇7
關鍵詞:四川;市政道路;問題;建議
1背景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正逐步漸變為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為了更好完善這一轉變,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我國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在中國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每年都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而大型城市人口過于集中,這樣直接面臨考驗的就是城市中的基礎設施,尤其是市政道路。因此,在推進新型城鎮化成長時,不得不重視城市基礎建設。
四川省地處中國西南腹地,是中國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是我國西部綜合交通樞紐。作為西部大省,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如何完善城市基礎建設,加強市政道路管理有著重要意義。
2四川省城市市政道路發展現狀
城市市政道路是物質流動和人們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根本建設,是聯接城市各個功能分區和對外交通的紐帶[1]。針對四川省的市政道路調查了解發現:
(1)城市市政道路建設速度和人們生活需求之間矛盾日漸明顯。
目前四川省正處在城市化建設高速發展時期,城市人口密度高、數量大,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隨著四川省基礎建設的加快以及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將要吸納大量的農村人口在城市里居住,城市機動車輛數量增長過快,道路交通不堪重負。城市道路除了承擔很大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交通負荷之外,還要承擔步行交通的壓力。城市將面臨人口和車快速增長的雙重壓力,城市道路建設的速度和人們生活需求之間矛盾日漸凸顯。
(2)四川省各城市間市政道路發展程度不均衡。
四川省各城市間市政道路設施發展程度不均衡。大城市由于科技、經濟、技術發展的速度突飛猛進,其城市市政道路設施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全省城市道路發展的水平,中等城市基本同全省城市道路發展水平保持一致,而小城市道路設施建設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如成都市與阿壩州的城市市政道路水平發展就存在明顯的差距。
(3)城市市政道路規劃不合理。
①道路結構不合理,功能混亂。
在四川省很多城市建設中,道路結構不合理,功能混亂。例如,城市大型公共建筑會引誘了大量車流、物流、人流,致使沿其建設的城市道路成了各種服務業、零售商業的聚集地。這樣,城市道路不但要承擔交通運輸功能,而且還需要承擔大量的城市生活功能。其結果不但使整個道路系統的運行效率受到了嚴重影響,而且還使城市道路使用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大大降低了。
②城市市政道路規劃缺乏長期性。
一個城市的發展結構、形態基本上均是由歷史形成的,舊的道路規劃對現在的城市的發展具有非常大影響。很多城市在進行城市道路規劃設計的時候,只從眼前情況出發,缺乏長期性,對于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沒有預防性的考慮,以致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同時在城市道路的發展上沒有考慮配套措施,如城市雨天排水不暢,道路經常維修卻沒有得到改善。
(4)道路承載力不足,未達到使用年限。
最近幾年來,由于城市機動車輛數量增長過快,道路交通不堪重負。一方面,生活中的部分超載情況對城市道路承載力具有一定影響。雖然在城市道路設計中的安全系數較高,部分超載不一定直接對城市市政道路造成破壞,但它卻大大加速了城市市政道路的損壞。另一方面,對城市道路不及時的養護和維修也是導致道路提前破壞達不到使用年限的重要原因。
3對四川省城市市政道路發展的建議
(1)充分考慮人們生活需求。
市政道路規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城市道路是服務于人們生活,應該保證人們出入的便利、安全、舒暢,根據人們需要進行城市道路建設。當然,在城市道路建設中不應只考慮大多數人群的需要,更應考慮到弱勢群體的特殊原因的需求。所以在城市道路建設中更應考慮弱勢群體特殊的需求,結合發展需要進行市政道路建設。
(2)優化投資結構解決區域差別化對待。
四川省各城市間城市道路發展狀況是不平衡的。為了使各城市的市政道路的均衡發展,各政府部門應優化投資結構,明確道路建設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對其投資有所傾斜,促進城市項目發展。在資金使用上應該偏重于道路維護,提高市政道路的使用率。
(3)道路規劃明確道路功能。
在市政道路規劃時,應該根據建設地方的周圍環境、地形地質和行人及車輛的多少來設計。比如在大型公共建筑旁建設道路,應充分考慮大型公共建筑對商業、服務業的影響,明確道路交通功能,以及加強配套措施建設。盡量在提供城市休閑娛樂服務的同時,還明確了城市道路的功能,提高了城市道路的安全性 。 (4)規劃設計具有長期性。
四川省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城市發展較快,日新月異,市政道路的規劃設計必須擁有長遠的遠光和考慮,市政道路系統必須具有更新能力,能夠隨著城市的拓展和變化做出相應調整。城市中心山于已經成形,很難有較大變化,郊區等周邊地區必須留有足夠調整改變的空間,以備以后城市拓展之需要。道路規劃時應該充分考慮到未來城市可能遭遇到的各種情況,比如高鐵站的建設,應該充分考慮這一需要。
(5)加強道路養護、維修
根據城市市政道路的使用功能,應采用不同的養護和維修對策,建立一個全面完善的城市市政道路維護系統。當城市市政道路結構性能良好破壞不太嚴重時,可以采取預防性養護,當城市市政道路破壞嚴重和結構強度不足時,我們就需要重新罩面或補強。只有認識到在不同的城市市政道路性能期需及時應用不同的維護措施,這樣的城市市政道路維護策略才會有效。
4總結
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非城市建設用地向城市用地的轉變帶來了城市發展空間的變化與拓展,促使城市人口增加[2]。從而出現了一系列城市道路發展的問題:與人們生活需求之間矛盾日漸明顯、各城市間市政道路發展水平不平衡、城市市政道路規劃不合理、道路承載力不足,未達到使用年限等。基于此針對性地提出了有助于其未來發展的建議,從而促進城市市政道路發展,更好地為我國新型城鎮話建設工作做出貢獻。
基金項目:西華大學2016年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基于ANP城市基礎設施(市政道路)承載力評價體系研究――以成都市為例”,項目編號:ycjj2016108。
[參考文獻]
[1] 韓瑞.淺談城市道路發展現狀與趨勢[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22).
篇8
關鍵詞:服務業;發展現狀;對策建議
一、鹽城市服務業的發展狀況及特點
(一)市場主體不斷擴大,就業能力明顯增強
2004年全市服務業法人單位7488家,2013年發展為25654家,增長242.6%,年均增長14.7%,比全部法人單位年均增速快4.3個百分點,比工業年均增速快8.7個百分點。
從就業情況看,2004年7488家法人企業吸納就業18.42萬人,到2013年25654家企業吸納人數達到了32.34萬人,增加13.92萬人,年均增長6.5%。比全部法人企業年均增速快0.9個百分點,比工業企業年均增速快1.2百分點。已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產業。
(二)經濟總量成倍增長,貢獻作用明顯提升
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為1350億元,比2004年增長380.4%,年均增速19.1%,比工業年均增速快2.3個百分點,比GDP快1.5個百分點。
從營業收入看,2013年全部服務業法人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364億元,比2004年增加1851億,增長360.4%,年均增長21.7%,比工業年均增速快1.3個百分點。
(三)新興行業發展迅速,結構優化明顯加快
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8.9%,比2004年提高6.7個百分點,年均遞增0.74個百分點,主體經濟地位逐步顯現。
從行業類別看,新興服務業、生產業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3年服務業新興產業實現營業收入913億元,是2004年的7倍,年均增長24.1%,比傳統服務業年均增速快13.2個百分點。2013年生產業實現營業收入643億元,是2004年的5.79倍,年均增長21.5%,比生活業年均增速快12.1個百分點。
從行業結構發展看,文化產業、科技服務業、房地產業、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發展迅猛,2013年營業收入比2004年分別增長2450.3%、1994.2%、1284.6%、1286.9%和638.3%,年均增速分別達到43.3%、40.2%、33.9%、34.0%和24.9%。
從行業內部結構變化看:房地產業、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科技服務業占全部服務業經濟總量的比重明顯提升,比重分別提升了11.0、3.9、2.4、1.5個百分點,而批發零售業、金融業、信息傳輸服務業、居民服務業所占比重下降較快,分別下降了8.3、6.1、2.3、2.2個百分點。
從增長貢獻率看,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商務服務業、金融業列增長貢獻的前5位,年均增長貢獻率分別為29.7、24.4、13.3、12.2、12.2個百分點,5個行業累計增長貢獻率達到92.8%。
從稅金及附加看,2013年全部服務業法人企業實現64.5億元,是2004年的6.1倍,年均增長22.2%,其中房地產業、批發零售業、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貢獻作用列前5位,分別完成28.5億、18.3億、7.4億、5.1億、4.1億,5個行業累計占全部的比重達86.8%,稅收貢獻作用顯著。
(四)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職工薪酬明顯增長。
2013年全部服務業法人企業資產總額達到4928億元,是2004年4.1倍,年均增長17.1%,企業平均資產達到1920萬元,比2004年平均資產增加810萬元。
從職工薪酬看,2013年服務業法人企業薪酬總額達到113億,人均年報酬達到34930元,是2004年的2.78倍,年均增長12.1%。
二、我市服務業發展中需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前快后慢特征明顯
根據三次經濟普查數據,對2004-2008年(合稱Ⅰ階段)和2008-2013年(合稱Ⅱ階段)前后二個階段的主要經濟指標普查數據分析后發現,服務業發展呈明顯的前快后慢特征。單位數、從業人員、營業收入、營業稅金及附加、工資總額,Ⅰ階段年平均增速分別為10.8%、7.7%、40.4%、26.5%、22.9%,而Ⅱ階段只分別為9.6%、5.5%、19.2%、17.9%、16.4%,分別下滑了1.2、2.2、21.2、8.6、6.5個百分點。
(二)服務業占GDP比重仍然偏低
從2004年以來,盡管我市服務業占比提高了6.7個百分點,但與周邊及全省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全省服務業占比到2013年提高了9.7個百分點,周邊的連云港、淮安、南通、泰州、揚州服務業占比均超過了40%,分別比我市高1.4、2.9、2.2、1.9、2.1個百分點。因此存在縱向比結構優化較好,橫向比明顯緩慢的現象。
(三)企業規模明顯偏小
2013年我市列入國家服務業規模企業為817家,占全省的5.4%,列第8位,但企業平均資產規模,平均營業收入,平均利潤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48.2%、49.6%、41.4%,平均水平分別列全省的第10位、第12位、第13位,這既與我市無特大服務業企業有關,也與發展不快有關。
(四)行業發展不平衡
2013年傳統服務行業經濟總量仍占全部服務業企業總量的69.5%,而信息傳輸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文化產業等反映服務業現代水平的行業占比為11.6%,僅比2004年上升了3.3個百分點。同期房地產業發展迅猛,占比提高了11個百分點。而金融業的發展相對于其他行業滯后,貢獻作用下降較大,比2004年下降了6.4個百分點。
三、對策建議
(一)放寬市場準入。建立公開、透明、平等、規范的服務業準入制度,堅決執行非禁即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并不斷擴大開放領域;凡是對本地資本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外地資本開放。民辦非營利性機構享受與同行業公辦機構同等待遇。
(二)加快集聚區平臺建設。加強規劃布局,重點發展生產業集聚區,尤其是港口、物流、商務、金融等與工業、農業相配套的服務業平臺建設。在土地、金融、人才、財稅等資源要素上給予特殊政策重點支持,逐步形成集聚、擴散、帶動效應。
(三)優化投融資引導政策。建議由政府引導、推動設立由金融和產業資本共同籌資的現代服務業投資基金,重點發展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現代居民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態。建議出臺鼓勵企業進入“新三板”資本市場的扶持辦法,推動服務業企業上市和中小企業在“新三板”等場外市場掛牌工作,鼓勵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要素資源,促進企業規范運作、做優做強。
篇9
一、充分認識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意義
城市公共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關系國計民生,關系群眾利益。近年來,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事業得到較快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管理水平明顯提升,為群眾出行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但是,仍然存在經營體制矛盾突出、線路規劃不夠合理、公交整體效能不能充分發揮等問題,影響群眾正常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改善城市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必然要求。各級各部門各單位要充分認識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意義,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方便、舒適、快捷、經濟的出行方式,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切實抓緊抓好。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堅持統籌規劃、政府主導、政策扶持、法律規范、有序競爭、協調發展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優化運營結構,推廣節能環保車輛,積極穩妥地推進公交體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干支協調、結構合理、高效快捷,與城市規模、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公共交通系統,為群眾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經濟舒適的公共交通服務。
發展目標:5年內,深化公交體制改革,形成以國有為主導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公共交通的便捷性、舒適度有明顯提高。到2012年,萬人擁有公交車達到10標臺,城市公交出行分擔率達到35%以上,城區站點覆蓋率達到70%以上,公交車停車供應能力達到90%以上,基本確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優先地位,并在建立公共交通專用道或專用線的基礎上,形成以大容量公交車為主體、基本覆蓋全部城區的公交系統。
三、科學編制并嚴格實施城市公共交通規劃
根據我市城市總體規劃,及時編制城市公共交通專項規劃。編制城市公共交通規劃時,應充分吸收城市規劃部門、城市交通主管部門和公安交通安全管理部門等有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必要的前瞻性。正確處理城市公共交通發展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科學確定公交發展戰略、目標、任務、有關技術和經濟政策,有效配置和利用交通資源,統籌安排公共交通站點、線路、運力、換乘樞紐等設施,建立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城市公共交通應向城市近郊城鎮延伸和向居住小區、商業區、學校集中區等功能區延伸,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要綜合考慮各種交通方式、換乘樞紐配置以及與對外交通的銜接,在規劃中提前預留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用地,重點確定公共交通結構、線網分布、場站布局、用地規模、建設計劃等。要在20*年底前編制完成《城市公共交通專項規劃》,將規劃編制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確保編制工作按時完成。保持規劃的嚴肅性和穩定性,保障規劃組織實施。采取有力措施,切實防止和糾正違反規劃、侵占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及其建設用地的行為,保證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需要。
四、加強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建設
合理規劃設置公交場站和配套設施。按照城市公共交通規劃要求,將公共交通場站和配套設施納入城市建設計劃,落實建設資金和建設責任。要在城區主要交通干道建設港灣式停靠站,配套完善站臺、候車亭等設施。將公共交通場站作為新建居住小區、大型公共活動場所等工程項目配套建設的重要內容,實行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公共交通線路、站點、換乘中心的設置與調整,城市公共交通主管部門、公安交通安全管理部門等要加強溝通協調,并提前向社會公布。
加強城市公共交通換乘樞紐建設。符合條件的地方要建立換乘樞紐中心,合理分配交通資源,方便群眾換乘。換乘樞紐中心要配套建設機動車、非機動車停車場,配備指向標識、線路圖、時刻表、換乘指南等服務設施,方便群眾使用。
建設公交專用車道。根據我市公共交通的發展情況,適時設置公交專用車道,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專用車道監控系統,對占用城市公共交通專用道、影響城市公交車輛正常運行的車輛要及時制止和查糾,提高城市公交車輛的運行速度。
五、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公共交通行業改革
在保障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前提下,適當引進市場機制,穩妥推進城市公共交通行業的各項改革。改革城市公共交通企業組織管理模式,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改革現行公交經營體制,逐步實行公司化管理、集約化經營,同時對合同到期的公交線路,根據實際情況依法收回經營權,最終形成國有主導、多方參與、規模經營、有序競爭的大公交格局。改革城市公共交通投融資機制,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公共交通企業改革和重組,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城市公共交通企業準入和退出機制,實行經營許可制度。嚴禁拍賣或無限期出讓城市公共交通線路和設施經營權,嚴禁將同一條線路經營權重復授予不同經營者,嚴禁經營者擅自倒賣、炒賣公交線路或車輛。
六、加強城市公共交通市場監管
市交通主管部門負責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工作。要按照國家、省、市關于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要求,制定和落實有關配套措施,完善政府對城市公共交通的監管,加大對城市公共交通線路實行掛靠、個體承包、轉包等經營形式的清理整頓力度,促進公交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所有從事公交營運的企業必須取得經營許可后方可從事營運業務。現有經營城市公共交通的企業在取得公交企業經營許可后,按規定程序申請特許經營權。新開辟線路或重新確定經營者的線路和設施,要按規定對經營者的經營資格、技術、質量和服務進行審查并采取招標方式授予特許經營權。
要結合我市實際,學習借鑒外地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成功經驗,從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不斷完善我市城市公交行業管理制度。要健全場站建設、車輛配備與更新、設施裝備、服務質量等方面的技術標準體系。
市交通主管部門要加大對公共交通企業的管理力度,督促其完善內部管理制度。要加強對公共交通企業經營、服務的監管,規范經營行為,依法查處非法營運、妨礙公共交通正常運行、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等違規行為,規范城市公共交通客運市場秩序。要逐步推行等級服務評定制度,開展星級駕駛員、星級乘務員、星級線路評選活動,搞好城市公共客運交通規范化服務工作,推行城市公共客運交通文明服務公約,加強行業自律,促進企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城市公共交通企業要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規范運營秩序,提高服務質量,遵守票價規定,做到準點守時。要科學調度車輛,合理編制運行線路,及時疏解客流,縮短乘客候車時間。要及時更新車輛,積極選用安全、舒適、節能、環保的車輛,淘汰環境污染重、技術條件差的車輛。要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標準,積極推廣應用新型清潔能源。要積極發展智能公共交通,改造傳統公共交通系統,在公交車上推廣使用IC卡、安裝GPS管理系統,提高公交運營管理科技含量。要加強對公共交通場站、車輛、設施、裝備等的維護保養,為群眾創造良好的乘車、候車環境。
七、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市政府每年列出專項資金,用于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建設,確保每年都有穩定的增長,公交建設資金占城市建設資金支出的比例應保持在5%以上。城市公用事業附加費、基礎設施配套費以及土地出讓金中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部分,可用于城市道路和公共客運交通的建設。政府財政投入的資金應重點用于城市公共交通規劃確定的停車場、首末站、港灣式停車站、換乘樞紐、保養場、調度中心等設施的建設,以及國有城市公共交通企業的車輛更新和設施維護。城市公共交通企業要加強管理,在確保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經濟效益。要建立規范的公交財政補貼制度,通過對公交企業的成本費用審計和評價,合理界定政策性虧損。對于公交企業承擔的老年人、殘疾人、軍人免費乘車,學生和成人持月票乘車等社會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務所增加的支出,城市政府應定期給予相應的補償。城市公共客運交通運價要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企業經營成本和群眾承受能力等綜合因素,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則科學合理地確定。對在城市規劃區內開行且執行城市公共交通票價的城市公共交通車輛免征公路客運附加費。城市公共交通場站免征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費、綠地占用補償費。對符合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條件的城市公共交通企業,經稅務部門審核批準,可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優先安排公共交通設施建設用地,城市公共交通規劃確定的停車場、保養場、首末站、調度中心、換乘樞紐等設施,其用地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用劃撥方式供地。
篇10
【關鍵詞】 交房價 居民收入 城市發展水平
一、引言
近年來,房地產在中國城市甚至國家經濟中的地位迅速提升,房地產對城市總體經濟、城市發展,發揮了十分明顯的雙刃劍的作用,成為決策者和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話題。而由于我國的經濟結構還處于調整時期,房地產的這種雙向作用還將長期持續。其中需要重點關注的重要因素則是房地產價格的問題以及其對城市發展水平的影響。
二、中國房地產及城市發展水平的實證分析
1、計量模型變量的確定
通過對房價與城市發展水平的相關了解,文章選取了全國26個大中型城市2012年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土地交易價格指數、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建筑業地區生產總值、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城鎮居民平均工資六個解釋變量來研究影響中國房地產價格的因素,被解釋變量則為商品房屋銷售價格。房屋銷售價格指數(salesindex):該指數反映了商品房屋銷售價格的走勢情況,采用中房拉氏指數。土地交易價格指數(landindex):土地交易價格是指房地產開發商或其它建設單位在進行商品房開發之前,為取得土地使用權而實際支付的價格,不包括土地的后繼開發費用、稅費、各種手續費和拆遷費等。作為房地產開發主要成本之一的土地使用權定價越高,居民住宅用地交易價格也越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gdp):該變量反映了該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的高速發展必將推動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作為反映整個宏觀經濟發展水平和房地產業發展經濟背景的GDP同房價之間應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建筑業地區生產總值(cons):該變量為建筑業的發展水平,建筑業是專門從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設和設備安裝以及工程勘察設計工作的生產部門。理論情況下我們假設,該指標與商品房屋銷售價格呈同向變化。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urban):該指標代表了該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人口結構會影響到住房需求,一般情況下,該指標與房屋售價呈同向變化。城鎮居民平均工資(pay):由于城鎮居民平均工資上升會增強居民的購買能力,提高房屋的有效需求,故一般而言,城鎮居民平均工資越高,房地產價格越高。
2、計量模型的初步建立
由于要研究的是城市發展水平與房價的關系,因此本文選取了七個解釋變量來表示城市發展情況,對我國26個大中型城市2012年房價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利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對所建立模型進行定量分析(由于部分城市數據缺失,故只選取26個樣本)。模型的變量選擇如下:price:全國26個大中型城市平均房價(元),salesindex:全國26個大中型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指數(×100),landindex:全國26個大中型城市土地交易價格指數(×100),gdp:全國26個大中型城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cons:全國26個大中型城市建筑業地區生產總值(億元),urban:全國26個大中型城市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100),pay:全國26個大中型城市城鎮居民平均工資(元)。(注:數據來源:2013年國家統計年鑒-70個大中型城市房地產價格指數以及各個省份的統計年鑒數值。)用OLS估計模型進行處理,利用STATA軟件對數據進行OLS估計,得到如表1所示結果。
從經濟學意義上看,salesindex,gdp的符號與其經濟意義不符,這可能是由于存在多重共線性而導致,但它們應該是一定程度的決定變量,所以暫時不排除。從統計檢驗來看,R2,F值都較高,說明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
3、模型的檢驗
(1)多重共線性檢驗
由圖1可見gdp與pay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共線性問題,故刪除變量gdp,而在剔除變量gdp后用STATA軟件對數據進行OLS估計得出結果如表2。
(2)異方差性檢驗
對刪除變量gdp的模型和26個樣本數據進行懷特檢驗判定是否存在異方差。結果如圖2(利用EViews對進行懷特異方差檢驗結果)所示:
由圖2可見其伴隨概率大于0.05,可見該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4、異常值的檢驗與剔除
經STATA計算得杠桿值、學生化外殘差、Cook距離、馬氏距離統計量取值計算如下:
取?琢=0.01,因n=26,p=5,查相關的表可得臨界值F?琢=F(5,26)(0.01)=3.82。故有:■=0.4763。由stata統計結果得出:樣本18(重慶),22(烏魯木齊)杠桿值高于0.4763,視為異常值剔除。剔除異常值后回歸結果輸出如表3所示。
由此可見:剔除異常值后R2以及調整R2都有所提高,說明模型對其余24個樣本解釋能力提高。據此進一步采用逐步剔除不顯著變量的方式,得到的最終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5、修正后模型方程及模型解釋
通過統計檢驗和對方程的修正,方程的最終結果為:■=
-656.8308+12.93058?鄢cons+0.1159077?鄢pay (-0.62)(3.24) (2.47)
R2=0.7597 AdjR2=0.7369 F=33.20。
此模型的經濟意義為當城鎮居民平均工資保持不變時,建筑業地區生產總值每增加一億元,房價平均增加12.93元;當建筑業地區生產總值保持不變時,城鎮居民平均工資每增加一元,房價平均增加0.12元。城鎮居民平均工資上升會增強居民的購買能力,提高房屋的有效需求。房屋作為實物資產,不僅具有使用功能,同時也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這就意味著房屋具有了投資的價值,尤其是在目前我國投資渠道較為貧乏,債券投資風險較高、收益不確定且需要較多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術,銀行存款的收益低,還有存在低于通貨膨脹率而形成負收益的風險的狀況下。在目前房產價格年年攀升的局面下,無疑使房地產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渠道之一。所以,城鎮居民平均工資上升對房價的提高有極大地促進作用。
三、相關的建議
由上述模型可知,大力發展經濟適用房,健全住房保障體系。目前,建筑業所產生的地區生產總值主要是投入在商品房包括住宅商品房以及非住宅商品房,所以建筑業生產總值對房價增長的促進作用才會如此顯著。經濟適用房作為現階段的國家住房建設政策,旨在通過政策的傾斜,如用地劃撥、稅費減免等優惠措施,來達到擴大住房供給、調節房地產投資結構和啟動市場有效需求等目的,它是基于我國目前特殊的房地產市場和住房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政策選擇。要明確購買經濟適用房的購買標準,確定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經濟適用房的收入標準;明確住房標準,確定經適房的檔次、建筑面積等。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3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