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研究綜述范文

時間:2023-06-01 10:43: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休閑農業研究綜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休閑農業研究綜述

篇1

關鍵詞休閑農業;發展潛力;評價;保定市

中圖分類號:F327;F592.7文獻標志碼: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8.052

1休閑農業的相關概念界定

休閑農業的概念最早在《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一書中提出。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學者從多角度研究休閑農業,已形成了表述不一的各種概念。綜合來看,休閑農業是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經營者依托農業產品與服務,集休閑、觀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體的新型產業,達到讓消費者參與農業生產、學習農業相關的科技文化知識,是傳統農業內涵與外延的充實擴展[1]。

2休閑農業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休閑農業發展的潛力來自于所在地區的經濟基礎、產業基礎和社會基礎,以及鄉村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地區的資源、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2]。為此,利用層次分析法、1~9標度法,確定相應指標權重,構建休閑農業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以保定市休閑農業為評估對象,在評估過程中指標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09—2016年《保定市統計年鑒》、保定市信息統計網站等。為了確保評估的準確性以及可操作性,對于搜集不到的數據,采取了選用該指標相鄰兩年的平均值。同時,為了便于計算,對各項指標數據采取了無量綱化處理。令Yit=Cit/Ci0,其中Yit為該指標第t年的數值,Cit與Ci0分別為該指標第t年和基年的統計數值。

根據各個年度該指標的數據值以及各指標的權重,計算指標的綜合評價得分。計算公式為:

Zt=∑Wi×Yit(1)

其中,Wi為要素層各指標的權重,Yit為要素層各指標在第t年的數值,Zt為第t年指標層各指標的綜合評價得分值。如果Zt+1≥Zt,則表明該地區休閑農業具有發展潛力,反之則不然。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程度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

3提升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水平對策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鑒于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潛力因素的多樣化,明顯看出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地區居民旅游收入普遍提升,而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改善也為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潛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為此,綜合考慮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結合統計數據分析,針對提升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潛力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行業指導,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休閑農業發展規劃,組建市級休閑農業協會,完成與北京、天津休閑農業協會對接。創新農業營銷模式,利用網站、雜志、電視、微博及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宣傳保定休閑農業。籌劃和舉辦農事節慶活動,提升保定市休閑農業的知名度。

2)合理開發資源,注重內涵建設。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優勢,保定市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為此,要將其與休閑農業相結合,堅持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圍繞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風情,強化特色創意,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一批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休閑農業示范點。

3)完善農業產業鏈,優化產業布局。立足保定市特色和現有資源,延長農業產業鏈,提供農事體驗、度假休閑服務。鼓勵多種經營主體協同發展,創新休閑農業精品路線,推動產業集聚。

參考文獻: 

[1] 張莉俠,馬瑩,談平.都市農業發展水平評價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1):44-46. 

篇2

【關鍵詞】生態旅游農業 研究綜述 發展意義

一、生態旅游農業的概念

旅游產業在外國發展得比較早,也比較成熟。 非洲的肯尼亞國家是開展生態旅游最早的國家,也是開展得最好的國家之一。肯尼亞政府于1977年就實行完全禁獵制度,以保護國內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并保持非洲國家獨特的村野自然風光,以此特色吸引游客到肯尼亞參觀旅游。早在1989年開發生態旅游就使肯尼亞就獲得高達3.5億美元的經濟收入。默西哥的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ian)在1986年召開的一次國際旅游會議上提出了生態旅游的概念得到確認,他指出生態旅游是游客前往沒有被污染、被破壞、生態環境良好的自然區域進行對當地自然風光、野生動植物和風俗習慣等欣賞、參與、研究活動(鄭鐵,2007)。

生態旅游農業是生態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其中的一種新形式。生態旅游農業在180多年前的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就出現了。鄭鐵(2007)認為生態旅游農業是指人們根據現代農業和現代旅游業的各自特點,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生產與農村優美的環境空間、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資源和農村獨特的民俗風情與現代旅游業結合起來,開發出能讓游客參與、體驗、休閑、娛樂、教育等項目的一種新型旅游農業。

二、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過程

張瑩、何佳梅(2005)認為,外國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是興起階段。19世紀60年代意大利的“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推薦游客到農村去參加農業生產,購買、品嘗新鮮農產品,從中得到特別的樂趣,這是“旅游農業”的開始。第二是發展階段。20世紀中后期,世界各國建立了許多觀光農園,以游客觀賞為主,生態旅游農業得到迅速發展。第三是擴展階段。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出現了游客參與性強的度假農莊。第四成熟階段。生態旅游農業注重讓游客體驗農村、農業的“原汁原味”,注重原生態。

我國生態旅游農業于上世紀80年代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出現,如今已有長足的發展。觀其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農家樂型(主要是游客到農村參觀游玩),第二階段為農業娛樂型(主要是游客到各類農業觀光園參與農業生產等等活動),第三階段為鄉村度假型(主要是游客到農村體驗生活為主,以到鄉村度假為主要目的)。

三、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類型

關于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類型,從相關研究文獻來看,外國主要有三大類型的生態旅游農業:

(1)傳統觀光型旅游農業。主要以都市人比較不了解的農業生產制作過程作為旅游開發賣點,在城市郊區或交通便利的鄉村建設有農業特色的花園、菜園、果園、茶園等,招攬游客到園內賞花、拔菜、摘果、采茶等活動,享受田園無限樂趣。

(2)都市科技型旅游農業。主要是在都市周邊建立高新技術的現代農業生產園區,以提供農產品和農業觀光為主,同時也相應建有一定的娛樂場所。

(3)休閑度假型旅游農業。主要是讓游客到農業園區進行休閑度假、觀光娛樂、垂釣住宿、生態體驗等各種旅游活動。

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的類型主要有:(1)綜合性觀光農莊。(2)森林公園。(3)鄉村民俗文化型。(4)海洋觀光旅游。

四、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情況

蔣建明(2009)介紹了生態旅游農業在幾個國家的開展情況:新加坡近年來建設了10座農業科技公園,發展現代高科技農業和觀光旅游業,讓游客觀賞動植物,而且可能盡情品嘗農產品,讓游客既有眼福又有口福,樂在其中。日本則大力發展觀光農園和務農旅游,游客可以在觀光農園內自由地參觀,采摘鮮嫩的野果,參與農業生產勞動,還可以帶走一袋自己采摘的新鮮農產品。韓國發展周末農場,主要建在大城市周邊的農村,吸引市民到農場參與農業勞作、休閑、度假等等旅游活動。美國的農場可以讓游客在農場的果園里采摘水果,隨便品嘗,不用另外付費,只需將離開農場時采摘的水果過稱付款,非常實惠,游客們都非常開心愉快的。馬來西亞開發的農林旅游區,距離首府吉隆坡35公里,以突出的自然生態屬性為主要特點,以發展農林業旅游觀光為主,吸引游客。瞿兆賽、曹林奎(2006)介紹了法國和意大利農業旅游的情況。農莊旅游在法國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占到法國全國旅游業1/4的收入,以“歡迎您到農莊來”作為主要旅游賣點招攬生意。意大利的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假期去到農村進行農業勞作,體驗農村生活,在農村休閑度假,過綠色假期,較好地帶動了意大利農村經濟發展。

生態旅游農業在我國的發展比較遲,生態旅游概念在1993年9月才得到認知。近幾年來中國國家旅游局陸續舉辦了“2006年中國鄉村游”、“2009年中國生態旅游年”等主題旅游年活動,推動了全國各地農家樂、生態農業觀光、度假休閑農莊、民俗自然村等多種模式的鄉村旅游,間接推動了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朱智,2011) 。從40多年前的20世紀80年代廣東省深圳市舉辦荔枝節以來,生態旅游農業在全國各省市得到迅速發展,呈現出一遍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如重慶市2006年實現生態旅游農業收入近6億元;西安市2008年發展觀光農業面積約1.83萬平方公里,旅游農業觀光園區83個;河北省2013年有1800個村落開展鄉村旅游,農村生態旅游農業經濟收入超過70億元;吉林省2008年全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4500多萬人(次),旅游經濟總收入高達450多億元;福建省蒼坂農場2007年開展農場生態旅游農業經濟收入達到2000多萬元,顯示出生態旅游農業獨特的經濟優勢;四川省成都市近年來大力發展以“春季賞花、夏秋賞果”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游農業,每年的陽春三月舉辦的“國際桃花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參觀游玩,旅游經濟收入達到近20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到2010年底,全國發展有1.8萬多個生態旅游農業園區,150多萬家鄉村農家樂,年接待游客達到4億多人次,對促進農民經濟增收起到重要的作用(邱繼勤,2009;郭良,2013;劉宇鵬、胡士杰,2013;米冰、焦愛麗,2012;鄭海明,2008;彭明勇,2005;劉英俏、李丹丹、蔣銀郡、騰越坤,2013)。

五、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生態旅游農業是城市居民為滿足追求大自然綠色生態環境和農村原汁原味生活體驗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旅游農業活動,它把農業與旅游業緊密結合在一起,是一種新興的、功能復合的產業。在我國雖然出現較晚,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農莊”、“觀光農業”、“綠色果園”等概念層出不窮,生態旅游農業很快就成為都市人的一種時尚。但是由于生態旅游農業發展時間短、起點低、認識不到位等各種因素,對生態旅游農業健康發展非常不利,這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朱方勝(2011)認為,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生態旅游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效益不高;②經營方式落后;③硬件設備差;④思想認識不足;⑤缺乏科學管理。

邱繼勤(2009)認為,重慶市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存在問題有四個:①區域產業布局失衡;②產品單一,沒有特色;③管理不規范;④經營模式不科學。

學者們認為,我國的生態旅游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思想認識不到位;②缺乏生態規劃和科學指導;②盲目開發,同質化嚴重;③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破壞自然資源;④投入資金不足,服務設施不全;⑤管理不科學,服務不到位;⑥服務人員素質低,培訓少;⑦缺乏指導,政策扶持不夠;⑧產業化層次低;⑨生態科學宣傳不足(劉年艷,2010;楊學峰,2007)。

從所看到的研究文獻看,大家對國內生態旅游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看法相似,這也反映了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六、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發展對策

楊學峰(2007)認為,我國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應遵循以下原則:①生態系統原則;②可持續發展原則;③多元化原則。

大多數學者們認為,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對策是:①政府重視,提高認識;②重視宣傳,增加經濟效益;③發揮資源優勢,突出特色;④合理適度開發,持續發展;⑤科學管理,加強人員培訓;⑥拓展市場,服務到位。⑦保護好生態環境,做好生態旅游農業規劃。學者們進一步建議開發生態旅游農業各種有本土特色的產品:①森林度假旅游產品;②奇花異草觀賞旅游產品;③瓜果采摘品嘗旅游產品;④“三高”生態農業旅游產品;⑤漁業觀賞旅游產品;⑥民俗文化旅游產品;⑦生態旅游農業度假區;⑧生態旅游農業園(劉英俏、李丹丹、蔣銀郡、騰越坤,2013;張靖、李愛萍、賈崇建,2009;朱智,2011)。

七、對國內外研究文獻的簡要評價

國外研究文獻對生態旅游農業的研究多在兩個領域,一是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有關理論的完善與補充;二是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某一農業區域或農業企業發展生態旅游農業進行介紹、評價并提出對策。國內研究文獻對生態旅游農業的研究多聚焦在以下幾點: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現狀、取得的成績、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以及推動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思路、模式和建議等方面;也有部分研究文獻對廣東省和河源市的生態旅游農業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

八、河源市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意義

河源市于1988年建市,位于廣東省的東北部,東江的中上游,地處粵、贛兩省交界處,是純客家的地級市,管轄源城、東源、連平、和平、紫金、龍川5縣1區,102個鄉鎮或辦事處。全市土地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是農業大市。

歷屆河源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非常重視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措施,投入了大量資金,大力改善旅游基礎設施,建成了一批生態旅游觀光項目,使河源市的城市品位得到極大提升,旅游業發展迅猛,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河源市是環珠三角城市,是“珠三角的后花園”、“廣東綠谷”。境內具有豐富的人文自然生態景觀資源,逐步打造了“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恐龍故鄉、溫泉之都、紅色經典”的旅游名片。優越的地理環境、優美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成為河源市發展旅游產業的良好資源,為高效發展河源市生態旅游農業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河源市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有著重要的意義。(1)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可以拉動河源市的第三產業發展,拓展農村農民就業途徑;(2)生態旅游農業是河源市旅游產業實現健康發展的最優途徑之一;(3)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是河源市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平衡的著力點;(4)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可以增加河源市農村集體和農民經濟收入,加快脫貧致富;(5)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是河源市實現扶貧開發目標有力抓手;(6)建立農民與生態旅游農業企業之間利益的雙贏機制,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曹瑞.淺析婁底市休閑觀光農業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2013(6).

[2]郭麗.云浮生態旅游農業開發的困境與出路[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8).

[3]郭良.淺析西安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開發[J].網友世界,2013(10):68.

[4]季光照.建設“三帶、三業、八區”打造生態農業旅游度假區[J].中國農墾,2013(510).

[5]蔣建明.外國的旅游農業[J].國外農業,2009(8).

篇3

【關鍵詞】格林生態休閑莊園;模式特點;發展前景

一、生態莊園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都市化進程的加快,久居城市的居民對于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強,返璞歸真,親近自然,重返自然已逐漸成為現代人的休閑方式。位于城鄉結合部的郊區,既有現代都市的便捷,又不失鄉村的閑適與野趣,這里的農家樂和生態農莊為游客體驗幽靜的田園生活,感受鄉村寧靜的生活環境、清新的空氣和淳樸的民風提供了可能。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對于旅游的投入加大,自我國假期改革后,消費者的旅游方式基本以三天的短期旅游為主,選擇城市的近郊旅游尤其是生態莊園,逐漸變成了一種趨勢。

來自于中國旅游網的一項調查數據:選擇短途旅游的消費者人群占旅游總消費人數的比重如下:39.3%的人選擇市內公園和游樂園,24.2%的人選擇郊區景區,27.2%的人選擇鄉村游和農家樂,只有3.03%的人選擇去外地。上述調查結果顯示了度假休閑、鄉村游及農家樂的市場份額所占比例較大,僅次于市內公園和游樂園的消費者比重。可以看出,消費者更加看重放松身心、親近自然的消費方式。選擇假日農莊游樂的消費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而且還將呈現上升趨勢,這就預示著諸如這樣以自然環境、農業景觀、農事活動和民俗風情等農業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為基礎,以發展農業生產、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為前提,以市民休閑、度假、體驗、求知和探索為目的新型旅游方式正應運而生,而農家莊園正是這種休閑生態旅游的典型代表。

隨著居民對生活水平要求提高,傳統的的旅游模式有著日趨冷淡的趨勢,而短途休閑旅游在市民的旅游消費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有著田園生活般莊園文化和生態休閑的休閑農莊能帶給游客頤養身心,物我兩忘,回歸自然的感覺。可見,創建一所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特色化,最終面向大眾的生態休閑莊園已經顯得尤為必要了。

二、生態莊園的模式與特點

目前,我國傳統的旅游品種大致分為如下幾類:自然景觀旅游模式,四川九寨溝,龍門石窟,湖南張家界;文化名勝旅游,如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西安秦始皇兵馬俑;異域風光,購物體驗式,如新馬泰、香港等大城市;此外,還有以民族風情為主的旅游模式等。

與傳統的旅游方式相比,城郊休閑農莊,地處郊區,位于城鄉結合部的樞紐位置,同時具有便利的交通,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著大批的城市居民,引導游客來到郊區,吃農家樂,住民家房,耍農家樂,做農家活,無形之中向消費者倡導一種低碳、環保、綠色、健康的出游方式。

格林生態休閑農莊選址于生態環境好,自然資源豐富,污染小和風光旖旎的城郊,這里有優美的鄉村自然景觀,有難得的鄉村野味,還提供一定的娛樂設施,如室外溫泉,游泳館、水上樂園、桌球、臺球廳、兒童樂園、馬場、垂釣、自助燒烤和療養場所,以滿足人們的觀賞、休閑、度假、娛樂、游玩等需求;莊園還設立專供商務休閑娛樂的場所,如展廳,以供大型公司舉行年會和半年會;還有豐富多彩的節目,如篝火晚會和舞會等。此外,莊園通過建立生態果蔬園、科學培育生態花園,讓游客體驗到農家自助恬淡閑適的生活情趣,即發展了生態觀光旅游,又愉悅了游客的身心,更為莊園實現了創收,體現了名副其實的多贏。

三、格林生態莊園創建的目的

與傳統的農家樂相比,格林生態莊園的創建旨在打造一所環境優美服務完善的生態休閑農莊,它及采摘、園藝、旅游及景觀園林于一身,便于消費者享受到假日觀光、賞花品果、采摘游樂,體驗甜美的鄉村樂趣。其次,這樣的休閑農莊使大型企業商務活動的舉行從城市酒店過渡到近郊環境優美的生態莊園,使人與自然近距離接觸,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與調整。同時也為戶外婚禮項目如婚紗攝影、婚禮儀式提供天然的環境;不僅如此,它對現有的農家樂資源進行整合,使其服務水平得到一個整體提升。通過充分利用空間和自然資源,建立素拓場地、生態園以拓寬消費者市場。

四、格林生態莊園創建的意義

格林生態莊園的創建旨在為消費者提供一個休閑度假、怡養身心的理想場所。

首先,生態休閑莊園的建立是對當地本土美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的人文底蘊、特色的民俗風情的一種傳播。它讓農村特有的本土文化、民俗風情和技藝得以延續和傳承;還可以增進城鄉居民的交流,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同時使消費者有機會體驗農村生活,增長農業知識。

其次,格林生態莊園的建立有利于對當地自然資源實施最大限度的開發與保護。在有目的的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維護的基礎上發揮最大的經濟收益。

再次,休閑農莊的建立可以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提高農民的收入,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亦增加了國家稅收。而且將帶動和延長綠色產品等環保產業相關生產鏈條和消費鏈條的發展,促進了城郊“生態經濟帶”的形成。

此外,大量的客流將被吸引至此,可以刺激當地的消費,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相關產業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

五、格林生態莊園創建的市場前景

以“農家樂”為例,2006年五一期間,西安市八個縣區接待游客64萬人,實現收入1450萬元;2007年與上一年持平,2008年十一期間,西安農家樂接待游客55萬人,實現收入1350萬元,2009年五一三天假期,接待游客61.2萬人,實現收入1986萬元。由此可見,休閑農莊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傳統的農家樂規模小,管理不善,衛生健康方面不能保證,其休閑娛樂方式單一,而莊園揚長避短,將農家樂帶入莊園進行統籌管理,在規模上適當擴大,衛生及管理上相應改善,做到規范經營,把服務質量放在第一位,為休閑農業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

現如今,更多企事業單位更愿意到一些設備齊全服務完善的休閑農莊去放松,而莊園的目標消費者以短期休閑的旅游群體為主,如商務群體,青少年等閑散旅游群體,外景拍攝群體,戶外婚禮群體等。由此可見,格林休閑農莊的建立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市場價值。

參考文獻

[1]鄒統釬,齊昕.大都市郊區休閑“莊園”發展模式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1,(5):104-109.

[2]郭煥成.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態勢與前景[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2,(2):40-43.

[3]戴美琪,游碧竹.國內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0(4):144-148.

[4]郭煥成,韓非.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2):1597-1605.\

作者簡介

李凡,(1992―)男,漢族,陜西延安人,專業:財務管理。

篇4

>> 茶皂素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鄉村度假國內外研究進展及啟示 國內外兒童人格發展的研究進展 國內外針灸戒毒研究進展 國內外護理暴力的研究進展 艾灸療法作用機理國內外研究進展 國內外低碳旅游研究進展綜述 濕地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國內外休閑農業研究進展 國內外風暴潮預報研究進展 國內外靜電紡絲技術的研究進展 城市水土保持國內外研究進展 國內外區域旅游聯動研究進展 國內外牛布魯氏菌病防治研究進展 國內外體育教學環境的研究進展 國內外師幼互動的研究進展 電子政務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抗菌肽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國內外休閑漁業管理研究進展 國內外游客教育研究進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6-01-17.

[14]Islam A, Yar1lgac T, Ozguven A I. Pom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megranates grown in Eastern Black Sea Region[J]. Acta Horticulturae, 2009, 818:121-124.

[15]Ozguven A I, Yilmaz M, Yilmaz C. The situation of pomegranate and minor Mediterranean fruits in Turkey[J]. Acta Horticulturae, 2009,818: 43-48.

[16]Ak B E, Nci A I, Parlakci H, et al. Some pomological traits of different pomegranate varieties grown in Sanliurfa-Turkey[J]. Acta Horticulturae, 2009, 818: 115-120.

[17]Ali S, Zabihollah Z, Reza F, 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y, total phenols, anthocyanin, ascorbic acid content and woody portion index (wpi) in Iranian soft-seed pomegranate fruits[J]. Food, 2009, 3(1): 68-72.

[18]Zarei A,Zamani Z,Fatahi R,et al. Analysis of the phenylpropanoid enzyme activities and products in the soft- and hard-seeded pomegranate genotypes during fruit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2016,16(2):242-258.

[19]Aulakh P S. Evaluation of pomegranate cultivars grown in the lower Shivalik’s of Punjab[J]. Haryana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s, 2004, 33: 81-82.

[20]Singh D B. Screening of pomegranate (Punica granatum) cultivars for arid ecosystem[J]. 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4, 74: 604-606.

[21]Jalikop S H. Rosetted siblings in F2 of a cross in pomegranate (Punica granatum L.) can be useful model for resetting investigations[J]. Euphytica,2003,131(3):333-342.

[22]Vasanth Kumar G K. Pomegranate cultivation in Karnataka State,India―a profitable venture[J]. Acta Horticulturae, 2009, 818: 55-60.

[23]Mondragon J C. Breeding Mexican pomegranates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and increase versatility of uses[J]. Options Méditerranéennes Séries A: Mediterranean Seminars A, 2012,103: 61-66.

[24]姚方, 吳國新, 馬貫羊. 利用隱芽嫁接以色列軟籽石榴引進新品種試驗研究[J]. 中國園藝文摘, 2014(11):31,129.

[25]姚方, 王寧, 曹尚銀, 等. 不同軟籽品種石榴抗寒性綜合評價[J]. 森林與環境學報, 2016, 36(3): 373-379.

[26]Talebi B M, Sharifi N B, Bahar M.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pomegranate cultivars of Iran, using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in Farsi)[J].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National Congress of Biotechnology, 2003 (2): 343-345.

[27]Zamani Z, Sarkhosh A, Fatahi R, et al.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pomegranate genotypes by RAPD marker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fruit[J].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07, 82: 11-18.

[28]Sarkhosh A, Zamani Z, Fatahi R, et al. Evalu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Iranian soft-seed pomegranate accessions by fruit characteristics and RAPD marker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9, 121(3): 313-319.

[29]Rotondi A, Magli M, Ricciolini C, et al.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i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 group of Italian olive cultivars[J]. Euphytica,2003, 132(2):129-137.

[30]Uma S, Sudha S, Saraswathi M S, et al.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indigenous and exotic Silk (AAB) group of bananas using RAPD markers[J].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04, 79: 523-527.

[31]Hagidimitriou M, Katsiotis A, Menexes G,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of major Greece olive cultivars using molecular (AFLPs and RAPDs) markers and morphological trai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e Science, 2005, 130: 211-217.

[32]Zahuang F Y, Chen J F, Staub J E, et al. Assessment of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Cucumis spp. by SSR and RAPD marker analysis[J]. Plant Breeding, 2004, 123: 167-172.

[33]Wen X P, Pang X M, Deng X X.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Rosa roxburghii Tratt and its relatives using morphological traits, RAPD and AFLP markers[J].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04, 79: 189-196.

[34]Kumar L S. DNA markers in plant improvement[J]. Biotechnology Advances, 1999, 17: 143-183.

[35]Fatahi R, Ebadi A, Vezvaei A, et al. Relationships amo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racters in 90 grapevine (Vitis vinifera) cultivars[J]. Acta Horticulturae, 2004, 640: 275-282.

[36]Gupta P, Rustgi S. Molecular markers from the transcribed/expressed region of genome in higher plants[J]. Functional Integrative Genomic, 2004,4(3):139-162.

[37]B紅可. ‘突尼斯軟籽’石榴再生體系和GFP報告基因的瞬時表達研究初報[D]. 鄭州:河南農業大學, 2011.

[38]李躍霞. ‘突尼斯軟籽’石榴遺傳轉化體系的構建和ISSR-PCR反應體系的優化[D]. 鄭州:河南農業大學, 2012.

[39]郭曉麗. 根癌農桿菌介導的抗寒基因轉化突尼斯軟籽石榴研究[D]. 鄭州:河南農業大學, 2013.

[40]曹丹琴, 楊健, 關曉彎, 等. 石榴種皮木質素合成相關轉錄因子基因PgMYB的克隆與表達[J]. 西北植物學報, 2015, 35(1): 23-29.

[41]Zarei A, Zamani Z, Fatahi R, et al.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cell wall related genes in the seeds of soft and hard-seeded pomegranate genotype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16, 205:7-16.

[42]Maloney V J, Samuels A L, Mansfield S D. The endo-1,4-β-glucanase korrigan exhibits functional conservation between gymnosperms and angiosperms and is required for proper cell wall formation in gymnosperms[J]. New Phytologist, 2012, 193: 1076-1087.

[43]Lei L,Zhang T,Strasser R,et al. The jiaoyao1 mutant is an allele of korrigan1 that abolishes endoglucanase activity and affects the organization of both cellulose microfibrils and microtubules in Arabidopsis[J]. Plant Cell, 2014, 26(6): 2601-2616.

[44]曹尚銀, 牛娟, 曹達, 等. 石榴果實成熟期不同品種果皮蛋白質表達的雙向電泳分析[J]. 果樹學報, 2015,32(6):1062-1069.

[45]薛輝, 曹尚銀, 牛娟, 等. 花粉直感對‘突尼斯’石榴坐果及果實品質的影響[J]. 果樹學報, 2016(2):196-201.

[46]延惠, 胡青霞, 譚彬, 等. “突尼斯軟籽”石榴葉片愈傷組織再生體系的建立[J]. 經濟林研究, 2012, 30(2): 83-87.

[47]陳延惠, 劉麗, 胡青霞, 等. 突尼斯軟籽石榴幼胚培養條件的研究[J]. 河南農業科學, 2008(7):84-86.

[48]張曉申, 王慧瑜, 李曉青. 突尼斯軟籽石榴組培快繁技術研究[J]. 陜西農業科學, 2008(3):34-36.

[49]何寧, 海燕, 康明輝, 等. 突尼斯軟籽石榴組織培養研究[C]//第二屆全國植物組織培養、脫毒快繁及工廠化生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

[50]Dalimov D N, Dalimova G N, Bhatt M.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lignins of tomato and pomegranate seeds[J]. 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 2003, 39: 37-40.

[51]安廣池, 劉桂平, 閆志佩, 等. 軟籽石榴新品種選育初報[J]. 中國園藝文摘, 2010(7):1-8.

[52]Zarei A, Zamani Z, Fatahi R, et al. A mechanical method of determining seed-hardness in pomegranate[J]. Journal of Crop Improvement, 2013, 27(4): 444-459.

[53]鞏雪梅. 石榴品種資源遺傳變異分子標記研究[D]. 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4.

[54]Martinez J J, Melgarejo P, Hernandez F, et al. Seed characterization of five new pomegranate (Punica granatum L.) varietie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6, 110: 241-246.

[55]Al-Maiman S A, Ahmad D. Changes 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during pomegranate (Punica granatum L.) fruit maturation[J]. Food Chemistry, 2002, 76: 437-441.

[56]Sarikhani H, Valipour M, Chehregani A. Fruit growth and patterns of lignification in the seeds of four Iranian pomegranate (Punica granatum L.) cultivars[J].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 2014, 89(3):268-272.

[57]Boerjan W, Ralph J, Baucher M. Lignin biosynthesis[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2003, 54: 519-546.

[58]薛輝, 曹尚銀, 陳利娜, 等. ‘豫大籽’與‘突尼斯’石榴的種子結構及硬度比較[J]. 果樹學報,2016, 33(5): 563-569.

[59]陸麗娟, 鞏雪梅, 朱立武. 中國石榴品種資源種子硬度性狀研究[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006, 33(3): 356-359.

[60]Sarkhosh A, Zamani Z, Fatahi R, et al. Evaluation of Iranian soft-seed pomegranate accessions by using simpl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J]. Tre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08, 2(1): 18-25.

[61]薛A柏, 曹尚銀, 郭俊英, 等. 突尼斯軟籽石榴氣候區劃北限及次適宜區的防寒栽培[J]. 中國果樹, 2010(2):63-64.

[62]劉霞, 侯樂峰, 郝兆祥, 等. 以電導法評價12個石榴品種的抗寒性[J]. 經濟林研究, 2015, 33(3): 150-153.

[63]張艷俠,羅華,侯樂峰, 等. 五個石榴品種的抗寒性評價[J]. 浙江農業學報, 2015, 27(4): 549-554.

[64]范春麗, 趙奇, 曲金柱. 突尼斯軟籽石榴的抗寒砧木嫁接效果[J]. 落葉果樹, 2014(4):16-17.

[65]楊雪梅,苑兆和,尹燕雷,等. 不同石榴品種抗寒性綜合評價[J]. 山東農業科學, 2014,46(2):46-51.

[66]聶瓊, 康林峰, 張偉蘭, 等. 突尼斯軟籽石榴花粉活力的測定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 2014(23):93.

篇5

關鍵詞 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優勢;對策;山西運城;鹽湖區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314-01

運城市鹽湖區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晉南盆地,東連夏縣,西臨永濟、臨猗,南依中條山與平陸、芮城為界,北傍稷王山同聞喜、稷山、萬榮相接,鹽湖區農用地面積為7.18萬hm2,占總土地面積的58.07%。2013年農業產值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達到7%。鹽湖區財政在農林水事方面的支出比重由2011年的13.95%降至2013年的12.81%,雖然財政支出比例有所下降,但相對2013年的全省財政在農林水事方面的支出比例11.3%仍高1.51個百分點。可見,相對全省的平均水平而言,農業在鹽湖區的地位依然很重要。

1 鹽湖區特色農業發展優勢

1.1 區位交通優勢與特色產業優勢

鹽湖區地處山西省西南部,位于大太原都市圈的南端,中原經濟圈的西部,西咸經濟圈的東部,是晉、陜、豫三省交界的中心區域,是山西省主要經濟發展軸線地質、地貌的多樣性和獨特的氣候條件以及特定的地理區位,決定鹽湖農業的多樣性和地域的特色性,區內種植蘋果、葡萄、酥梨、冬棗、富硒葡萄、火龍果、泉水蓮菜等特色水果,設施蔬菜、特色養殖和觀光農業、都市農業等以良好的勢頭發展。

1.2 農業產業化發展與文化、旅游資源優勢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國家全面推進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緊抓“轉型綜改”試點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為農業尤其是特色農業的發展拓展了空間。三國名將關羽、文學家柳宗元、戲劇家關漢卿等相關古建和古文化遺址遍布全境。舜帝陵廟、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圣家廟、關帝祖塋、唐泛舟禪師塔、太平興國寺塔等文物保存完好,還有杜康、蔡倫、衛、陶朱公等古墓葬遺址[1-4]。

1.3 政策環境與生態環境優勢

2012年,鹽湖區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成為全國唯一一家同時獲得3塊國家級示范區牌子的縣區。鹽湖區具有國家綜改區、中原經濟區、黃河金三角區3個國家戰略規劃疊加區,擁有先行先試、創新試驗等良好的政策環境優勢,這將成為推動鹽湖區特色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2 鹽湖區特色農業發展對策

2.1 加強鹽湖區龍頭企業、園區建設

立足鹽湖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以“園區引領、龍頭帶動、集群發展”為理念,按照“抓園區、興產業,抓龍頭、促轉型,抓項目、大發展”的總體思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建成區域優勢明顯、產業特色突出、布局結構合理、資源配置科學、綜合功能齊全的特色農業試驗、引領、示范、展示區,將鹽湖區打造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最具創新的國家級高科技智慧創意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國家級特色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展示區、中西部地區最具潛力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和物流集散中心及最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意園區集群[5]。

2.2 推進果業組織化建設,打響鹽湖優質果品牌

以水果標準園創建為品牌建設抓手,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并以此為載體,大力推進統一生產、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逐漸將區域特色轉化成品牌優勢,提升品牌效應;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推廣優良果樹品種、生態栽培和商品化處理技術,建立全程質量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果品品質、安全水平和商品檔次,借助一年一度的梨花會、中國―東盟優質水果推介活動、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等平臺,努力開拓市場,將“路露紅”“花南”“群福”“舜鄉”“饞猴”等一批影響大、效益好、輻射帶動強的果品名牌打響運城,走出山西,走向全國。

2.3 增強農業旅游開發

以體驗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為載體,增強農業旅游項目的開發,發展春來看花、夏來納涼、秋來摘果、冬來賞雪,建設萬畝設施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園區,使之成為城市居民休閑觀光、旅游采摘和體驗寧靜清新、感受采摘、農家樂的好去處。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園區能充分展現鹽湖區獨特的生態農業之魅力,可使鹽湖區成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結合的典范。以綠色環境,塑造綠色資本,吸引綠色產業、潔凈工業進入發展。南山生態觀光旅游帶、盆地優質果蔬帶、北部高效槐米生態涵養帶構成了鹽湖區大農業發展的生態系統,調節了氣候,涵養了水源,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綠色環境帶動綠色資本發展,促進鹽湖區“宜居、宜業、宜游”旅游名城建設。

3 參考文獻

[1] 薛繼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實現形式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2] 趙春秀.談現代農業特色經濟[J].農民致富之友,2013(1):78.

[3] 熊忠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1):48-49.

篇6

鄧愛民,男,1971年10月生,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黨委委員、旅游管理系主任/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旅游管理研究生導師組組長,MTA導師組組長。1990年9月―1997年6月湖北大學旅游學院本科和碩士生學習;1997年7月―2002年6月湖北省旅游局工作;2002年6月至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工作;2006年9月―2011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12年獲得湖北省“兩訪兩創”先進個人;武漢市江夏區旅游局顧問、武漢市東西湖區旅游局顧問、黃岡市旅游局顧問;同時還兼任多家酒店、旅行社和房地產公司投資與經營顧問。

二、研究領域

鄧愛民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旅游開發、旅游規劃、飯店管理,長期從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地產管理、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各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鄧教授主講課程包括博士生課程:《旅游哲學研究》;碩士生課程:《旅游規劃理論與方法》、《旅游規劃與開發實務》;本科生課程《酒店管理》、《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世界遺產與旅游》。

三、研究成果

鄧教授出版專著7部;在《管理世界》、《經濟學動態》、《財貿經濟》、《經濟管理》等權威刊物上100多篇;獲省部級獎勵2項;主持省部級課題6項;主持修訂了《湖北省旅游條例》、《武漢市旅游條例》和《武漢市旅游標準化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主持了《武漢市宗教旅游開發總體規劃》、《武漢水鄉旅游城總體規劃》、《新疆博樂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等各級政府和企業委托的旅游規劃100多項,課題費累計達600余萬元,有較強的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

主要承擔課題包括:《武漢城市圈旅游聯動機制研究》(2011LJ042,湖北省社科);《低碳經濟背景下武漢鄉村旅游產品轉型升級研究》(11047,武漢市社科);《基于低碳視角下武漢城市圈生態旅游綜合體聯動機制研究》(13021,武漢市社科);《湖北省旅游條例》修訂,湖北省旅游局;《武漢市旅游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制定,武漢市旅游局;《湖北省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湖北省旅游局;《武漢市宗教旅游總體規劃》,武漢市旅游局;《武漢水鄉城旅游開發總體規劃》,武漢楚都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武漢市東西湖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武漢市東西湖區旅游局;《湖北省武穴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武穴市旅游局;《湖北省黃梅縣旅游發展規劃》,黃梅縣旅游局;《武漢市江夏區鄉村休閑游發展規劃》,武漢市江夏區旅游局;《武漢市新洲區鄉村休閑游專題規劃》,武漢市新洲區旅游局。

四、主要論著

1、武漢城市圈旅游聯動機制研究,科學出版社,2011年。

2、縣域旅游發展規劃理論與實務,化工出版社,2012年。

3、世界遺產旅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4、長江流域的文廟書院――長江文明之旅,長江出版社,2015年。

5、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國旅游出版社,2015年。

6、關于“三結合”旅游教育體系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2期。

7、中國大城市旅游圈的構建與發展,財貿經濟,2003年第12期。

8、對城市旅游形象的思考――兼論武漢城市旅游形象的設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第10期。

9、武漢市發展會展旅游的SWOT分析與對策,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10、對我國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考,財貿經濟,2006年第5期。

11、我國旅游投資研究綜述與展望,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8期。

12、旅游企業的投資環境層次比較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10年第7期。

13、我國鄉村體驗式旅游項目開發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010年第7期。

14、武漢城市圈旅游聯動及其策略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15、中國出境旅游需求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11年第12期。

16、旅游規劃“創新內核”的一個探究,經濟管理,2011年第7期。

17、武漢市鄉村休閑游產品體系深度拓展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011年第10期。

18、中國出境旅游需求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11年第12期。

篇7

關鍵詞:農家樂 鄉村旅游 可持續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當前“農家樂”旅游發展的現狀

“農家樂”旅游的雛形來自于國外的鄉村旅游,在國外已有30多年的歷史,尤其在一些歐美發達國家開展的比較成功。這一研究主要集中于20 世紀80 年代后至21 世紀初,主要研究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鄉村旅游與農村環境的關系、鄉村旅游對當地民俗文化的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策略等方面。具體到我國來說,“農家樂”可以說是鄉村旅游在我國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發展形式。我國現代形式的“農家樂”始于1987年四川成都龍泉驛成功舉辦的第一屆桃花節,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農家樂”已經達到相當大的規模;“農家樂”旅游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當前相關作用機制實證的研究還未有學者進行深入的探討和挖掘,仍屬研究空白,而“農家樂”作為農民直接參與的鄉村旅游形式,其蓬勃發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作用和關鍵性影響又使相關研究顯得迫切和必要,因此本文的研究以期通過對河北易縣貧困山區開展的“農家樂”實證調查分析,探討“農家樂”對于解決貧困落后地區新農村建設的作用機制,將“農家樂”的可持續發展與推動新農村建設,促進邊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

縱觀我國當前“農家樂”旅游的發展現狀來看,主要以農莊度假和民俗節慶為主題。其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旅游方式正日漸成為人們的追求和向往。“農家樂”旅游已成為當地農業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為當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通過整合當前開展“農家樂”地區的發展狀況來看,大都呈現出以下幾點特征:

1、“農”式單一。大多數農家樂是農戶自發的,經營模式非常單一,以吃農家菜為主,各守一攤,貼近農家生活的特色還不突出,游客很難得到“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特殊體驗。

2、“家”境不佳。農家樂的公共設施不足,缺少停車場、廁所、垃圾箱、旅游咨詢點、導覽牌等設施,垃圾填埋、污水處理等生態環保設施幾乎空白,村民及經營戶環保意識不強,生活垃圾充斥房前屋后和溪道,潔化、美化、綠化和亮化功能有待提高。

3、“樂”意不足。鄉村的節事活動、農耕文化沒有加以整理和演繹,游客參與體驗和互動的節事活動開發不夠,夜間文娛活動匱乏,留宿客人覺得單調。

4、“文”蘊缺乏。大多農家樂都是老木屋修繕而成,周邊沒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有震撼力的自然生態資源,很難吸引游客并保證客源的穩定性。同時當地的資源挖掘力度還有待加深,農家樂休閑游業的靈魂之一是文化,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將失去長久的吸引力。

5、“群”體有限。該縣是純山區縣,大多居民都有農村生活的經歷,對農家樂的興趣不大。平時消費主要靠節假日山外溫州等地的游客前來,消費群體有限。

6、“規”劃滯后。近年該縣農家樂發展很快,有些鄉鎮無序開發大有燎原之勢,缺乏理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加上目前缺乏鄉村旅游規劃的指導,從而使農家樂休閑旅游布局和項目缺乏科學性和前瞻性。

本文通過實地走訪,對易縣山區沙嶺村地區的發展情況的調查研究,初步得出了以下幾點認識:村里除了農牧業、外出務工,主要收入來自于旅游。無論是開農家院還是賣土特產,本村的“蠶姑坨”旅游景點,都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本村經濟,而且其優勢在于不收門票。但由于缺乏科學的開發和管理,十多年來,蠶姑坨的知名度仍停留在附近的村、縣、市以內。而且一旦游客比較多,環境污染就非常明顯。村民說:“要是一樣的投資,蠶姑坨可比狼牙山風景好!”確實,如果不開發,人們要想上山就要走上一條十分崎嶇十分險要的路,但對于如何來更好地開發蠶姑坨,村民們都很矛盾。一個山區景點,開發起來包括交通、水源以及景點日常維護等各個方面,單靠村民們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依靠國家政府的支持,也要等到相應政策的實施。說到外商投資,村民們最擔心的是外商開發以后旅游商業化是必然的,收門票會減少游客數量,也給本村村民帶來不便。

二、“農家樂”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

通過對“農家樂”的旅游現狀分析,結合當前河北易縣山區的發展情況,“農家樂”旅游對于推進落后地區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前瞻性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推進“農家樂”旅游可持續發展需要多管齊下,多方共同努力。要合理配置注重“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要合理布局注重區域帶動發展。要合理引導注重提高市場競爭力。對于一些具體的實現措施上,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山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對“農家樂”旅游的扶持力度。當地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導,科學規劃,防止農戶盲目跟風、無序建設。農民要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相關的管理科學,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加強人員培訓,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科學文化素質,鄉村旅游對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農業科技的工程技術人員,更需要高層次、復合型的管理人才。對此,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創造良好的平臺,使本地人才脫穎而出,以本地農民的特色彰顯農家樂本色。另一方面,應加強對經營農家休閑旅游農民的旅游業務知識培訓,除了到其他城市進行旅游考察,還可請旅游管理部門和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來本地進行講座、培訓,以提高本地農民的旅游經濟意識,使他們充分意識到農家休閑旅游應以知識性、參與性和優質服務來吸引游客。同時發展“農家樂”旅游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經濟利益。應始終把科學發展觀牢記在心,真正實現經濟與環境的持續健康發展。

(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度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項目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生態退耕 ;生態位;群落演替

1. 生態位與群落演替

1.1 生態位概念

生態位是指自然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以及它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生態位不只是具體的棲息地,它除了說明棲息地以外,還說明了這一物種在這一群落中的營養地位,包括所需的物理和生物條件(如溫度、濕度、PH值等)以及與其他生物的關系等。

一個物種所利用的各種資源總和的幅度稱為生態幅。它有助于了解各個種在群落中的優勢地位以及批次間的關系,并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生物對生態環境的適應程度,當兩個或更多的物種共同利用某些資源,即出現了生態重疊,如果資源供應不足,就會產生利用性競爭,如果環境壓迫或是競爭激烈,種群對資源的利用就會發生改變,即出現了生態位移。

1.2 群落演替

植物群落的發展主要包括群落的形成、發育、變化、演替及演化,在群落發展的過程中,群落中一些種群興起了,一些種群衰落以致消失了,同時環境條件也在發生著變化。群落的這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有規律的變化稱為演替,演替是一個植物群落被另一個群落所代替的過程,經過演替群落達到最終穩定狀態,這一群落稱為頂極群落。群落演替分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類型。

2. 什么是生態退耕?

生態退耕是以生態恢復為目標,把人為干擾強烈的農地轉化為林草地的過程,包括自然棄耕和人工恢復兩種方式,也是土地利用變化過程。生態退耕不僅影響土地利用與植被的時空格局,而且影響植被演替、土壤質量、水土流失等生態功能,對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也具有深遠影響。為了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在自然和人文等因子的驅動下,全球興起了生態退耕的熱潮,不僅導致土地利用/覆蓋變化,而且強烈地影響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多重尺度上生態退耕與植被演替時空分布格局研究,已成為景觀生態學和植物生態學研究的前沿領域之一,這方面的研究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半干旱黃土丘陵區尤為重要。本文綜述了多重尺度上生態退耕的時空格局及其對植被演替時空變異影響的研究進展。

2.1 生態退耕的驅動因子。

生態退耕時空格局的驅動因子包括自然和人文兩大類。人文驅動因子主要涉及到人口變化、技術進步、政策變化、政治體制變革、經濟發展、文化價值觀念改變、家庭生活方式等因子。二戰末期的日本和20世紀90年代的拉脫維亞,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導致農地大規模退耕。為了控制農業生產過剩,歐盟從1988年開始實施退耕計劃,退耕地面積大幅增加。在哥斯達黎加,受到政府的成本.共享機制的政策支持,退耕還林面積居中美之首。我國1999年后由政府政策支撐的生態退耕等原因,導致耕地數量迅速減少(自然驅動因子包括氣候、地貌、土壤、水文和自然干擾等。因為土壤肥力衰退的限制,在整個熱帶地區、非洲東部干旱的泛濫平原以及山間高原和高山稀疏草地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普遍采用“流動農業”或“耕作.長期休閑輪作農業系統”,致使森林、草地開墾與農地退耕周期性重復出現。印度喜馬拉雅山區的研究發現,農地向林地擴張必然導致生態系統的退化,不僅威脅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服務功能,而且還威脅傳統農業的可持續性,因此生態退耕勢在必行。我國農地棄耕的主要原因是土壤貧瘠、生態條件惡化、產出量小或是人力的限制,其中地力下降是撂荒的主要驅動因子。

3. 生態退耕對植被演替的影響

3.1 生態退耕與植被演替的關系

棄耕演替是演替理論研究的經典模式,早期植被演替經典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退耕農地的次生演替。熱帶地區主要集中在“刀耕火種”,導致農地休閑地和棄耕地的植被演替過程(Richards,1979;楊小波和吳慶書,2000)。退耕地上的演替開始于半自然甚至是純粹的人工狀態,屬于次生演替。生態退耕后隨著時間延續,植被類型、結構、多樣性、生物量與有機碳庫等植被結構與功能,都將在某種程度上朝著一定的方向變化。因此,大量退耕演替模型應運而生。促進了對植被演替更深入的理解。Warren和Topping(1999)開發的植被演替空間占用模型,成功地描述了英國退耕地上所觀測的5種植被演替過程。

3.2 生態退耕對植被演替過程的影響

退耕過程是一種生態恢復過程。很多研究表明,不同植被區生態退耕后的植被演替進程差異很大。在森林植被區,典型的退耕次生林演替順序為:1年生和2年生雜草--多年生禾草和非禾草一木本植物--演替后期種。英國觀測表明,10―30年開始出現木本植物,20―40年發生喜光種向耐蔭種更替,100多年后演替為成熟的落葉闊葉混交林。在草原植被區,歐洲農地退耕還草后優勢種的典型更替順序為:1年生雜草一匍匐多年生植物一多年生禾草。例如在英國的Silwood公園,退耕還草初期以薺菜等1年生植物為主,在2~3年內大車前(Plantago m40r)等多年生草本占優勢,演替機制以“忍耐型”為主。在我國科爾沁沙地植被恢復演替過程中,1年生植物占絕對優勢,藜科植物種類數量較為穩定;隨著演替進展,多年生植物優勢度逐漸增強,禾本科種類增加且在群落中的優勢逐漸上升(張繼義等,2004)。在高山植被區,如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山間高原和高山稀疏草地區,耕作.長期休閑的輪作系統,導致植被演替在休閑期間的次生演替較快,早期階段以外來草本植物為主,中期以固氮的豆科植物等當地草本植物為主,后期演替階段以高山稀疏草地特有的大型有莖蓮座葉叢和灌木為主。

[參考文獻]:

(Wilcox,1998;Warren&Topping,1999)

(唐克麗等,1998;程積民和萬惠娥,2002;焦峰等,2005)

(李秀彬,1996;Fujisaka et a1.,1996;劉國華等,2000)

篇9

[關鍵詞]野生動物旅游;非資源消費型;野生動物保護;旅游者滿意度;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2)05—0057—09

1

引言

人類對于野生動物喜愛的歷史由來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地球上二者共同生存的時代。根據文獻綜述,人和野生動物的關系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即狩獵采集時期、自然資源時期和生態文明時期。在最早的人類南方古猿出現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人類都處于狩獵采集時代,那時的野生動物對人來說最主要具有消耗使用價值,此外少數物種成為人們圖騰崇拜的對象,具有了精神信仰的指引價值,并且這種價值在不發達的農業文明時期也一直延續;進入農業和工業時代后,野生動物主要是作為自然資源供人們開發利用,主要體現其生產使用價值;進入生態文明時代后,人類意識到野生動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系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重要環節,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在這一時期除了消耗性利用外,非消耗性利用的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如今,與野生動物相關的動物旅游,如觀鳥、攝影、探尋足跡,已成為一種生態產業,該產業經常被認為是對環境影響最小的一種活動,是解決野生動物保護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這一矛盾的一種有效方式,并已成為一些國家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隨著休閑旅游活動的開展和普及,野生動物旅游(wildlife tourism)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日益成為旅游業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野生動物旅游快速增長的同時,該現象也引起了學者及媒體的注意。一直以來,學者們一般都從自然區域旅游、生態旅游或冒險旅游等旅游形式下的一種產品角度來觀察分析野生動物旅游現象,直到1990年,達夫和迪爾登(Duffus&Dearden)在其論文中較系統地提出了野生動物旅游的概念框架。1996年,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教授沙克利(shackley)出版了《野生動物旅游》一書,作為第一本闡述野生動物旅游理論的專著,沙克利指出,消耗性的狩獵旅游,非消耗性徒步旅行,半消耗性的動物園、水族館和野生動物園等,都是野生動物旅游產業的組成部分;他在書中還評論了目前應用于管理動物旅游負面影響最小化的方法。該書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吸引了人們對于野生動物旅游研究領域的關注,自此以后,野生動物旅游成為歐洲、北美和澳洲旅游學界新興的熱點研究領域,涌現了一批較有影響的論著文獻。相比之下,中國對野生動物旅游的研究尚未廣泛展開,除臺灣地區有部分文獻涉及之外,大陸只有少數學者進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遠遠不足。對國外野生動物旅游研究進行綜述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提高國內業界和學術界對野生動物旅游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其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2 文獻總體情況

2.1

資料搜集及年譜分析

本文通過科學指引(Science Direct)、塞奇出版(sage Publications)、艾米瑞達(Emerald)、萬維科學(Web Science)和谷歌學術(GoogleScholar)這5大外文數據庫分別在篇名、關鍵詞和摘要中輸入wildlifetourism(野生動物旅游)、wildlife watching(野生動物觀賞)、ZOO(動物園)、aquarium(水族館)、hunting(狩獵)、fishing(漁獵)、wildlife(野生動物)等術語進行聯合檢索,共檢索到1986—2011年間與野生動物旅游有直接關聯的文獻55篇,然后運用文獻綜述法、比較歸納分析法,對資料進行了分析和綜述。文獻的具體時間年譜如圖1。

2.2文獻內容分布與研究方法

55篇文獻中,總體上看,理論性探討的文章比較少,只有5篇(9%),其余50篇都為實證研究(91%)。在50篇實證研究文獻中,內容主要圍繞3大方面:首先是資源消費型動物旅游12篇(24%),例如狩獵和垂釣;其次為半資源消費型動物旅游16篇(32%),例如野生動物園、動物園、水族館、鳥語林;第三為非資源消費型動物旅游22篇(44%),如野生動物觀光、野生動物攝影和野生動物喂食。在55篇文獻所涉及的案例地來看,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亞17篇(30.9%)、美國9篇(16.4%)、英國8篇(14.5%)、新西蘭7篇(12.7%),此外,還涉及加拿大(4篇,7.3%)、非洲(3篇,5.5%)和其他國家(7篇,12.7%)。

本文對55篇文獻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分析,發現定量分析方法占相當大的比例,使用數理統計進行分析的論文達到38篇(69.1%),使用構造模型方法的論文有7篇(12.7%),使用民族志和質性訪談等方法的定性研究有10篇(18.2%)。實際上,國外動物旅游研究更常見的是采用多學科交叉方法,在對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進行分析時,綜合借鑒生態學、動物學、社會學、旅游學等多學科概念與方法,在數據獲取上進行大量問卷調查與統計,并采用質性訪談和實驗室試驗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進行研究。

3 野生動物旅游概念界定

3.1

篇10

[關鍵詞] “農家樂”;瓶頸;對策路徑

我國“農家樂”旅游最初發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四川成都,之后因其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性而迅速風靡全國。以浙江省仙居縣為例,仙居縣位于臺州市的西部,靈江源頭,境內交通條件便利、旅游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人文底蘊深厚,擁有發展“農家樂”旅游的巨大市場潛力和廣闊發展前景。仙居縣“農家樂”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起步,目前已建有“農家樂”41家,總投資規模7000萬元,床位數2400個,餐位數9000個,從業人員2280人,年接待游客69萬人次,全年營業收入6300萬元。當前,如何有效突破瓶頸制約,進一步合理引導、開發、扶持、規范、提升“農家樂”旅游發展,成為仙居培育農村新型產業、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現實課題。

一、當前制約“農家樂”發展的瓶頸

1.規劃管理問題

各地“農家樂”旅游規劃多未納入風景旅游局審批管理,而是歸口農林部門,造成出現管理上的“兩張皮”現象;由于沒有一套完備、可行的“農家樂”標準,加之監管主體不明確,扶持引導不到位,其開發整體上仍處于一種自發、盲目、無序狀態,多數“農家樂”缺乏專項規劃指導,缺乏前期市場調研和科學論證、評估,往往造成一哄而上、遍地開花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2.基礎設施問題

現有“農家樂”多以村集體或村民“自籌、自建、自營”起步,發展過程中“資金難”問題突出。限于財力,多數“農家樂”只能簡單利用現有農田、果園、養殖場,基礎設施建設普遍不配套、不到位,景點品位低、品相差,道路、停車場、洗手間、醫務室、小超市、電話亭等公共設施往往設計不足、功能不全、配置太低,衛生狀況和設施設備條件差得讓許多游客苦不堪言。

3.人員素質問題

“農家樂”從業人員一般為經營業主及其親戚朋友,遇有大批客流則全村動員,“全民皆兵”,這些人大多未經業務技能培訓和健康檢查,不具專業服務水準,即便是規模較大的“農家樂”,其服務人員也欠缺足夠的崗前培訓。多數“農家樂”經營管理者小農意識濃厚,經營理念落后,目光短淺,“賺得一個算一個”急功近利思想嚴重,欺客、宰客、惡性競爭現象時有發生。

4.產品開發問題

多數“農家樂”仍局限于“喝喝茶、吃吃飯、打打牌”初始、粗放經營模式,旅游產品單一,季節局限性強,“土、野、樂、趣”特色亮點不鮮明,產品附加值不高,產業帶動力不足,游客回頭率和美譽度低。由于忽視文化與旅游結合工作,對鄉土風情、民俗傳統、名勝古跡以及各種農業文化的深度開發和利用不足,很難滿足城市游客知識性、參與性、體驗性旅游消費需求。

5.品牌營銷問題

多數“農家樂”以坐等上門、被動經營為主,普遍缺乏品牌經營和市場開拓意識,目標市場、促銷方式單一,宣傳促銷力度不強。“農家樂”之間缺乏成熟、穩定戰略協作架構,“農家樂”與傳統旅游景點之間缺乏互惠互利合作,沒有按照“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有機整合開發形成旅游產業鏈,產業共生共長性太差,住、購、娛等在旅游收入中所占比例普遍偏小。

6.生態環境問題

一方面,經營者無視“純自然、原生態”旅游資源的有限承載力,破壞性開發現象嚴重,建筑垃圾隨意傾倒、附屬設施亂搭亂建等現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隨著游客大量涌入,加之經營者環境衛生和生態文明意識淡薄,汽車尾氣、塵埃以及餐飲、燒烤所致廢氣持續破壞空氣質量,飲料瓶、塑料袋、快餐盒等等生活垃圾隨處可見,農村原有資源、環境面臨不可逆的可怕破壞。

7.食品衛生問題

許多“農家樂”基本供排水設施和廚房設備不完善,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生熟食混放,廚房、碗筷缺乏正規消毒措施。不少游客盲目推崇綠色無公害,喜歡現場購買“農家樂”自養的豬、羊、雞、鴨等畜禽(有的還出售明令禁止的保護野生動物,如穿山甲、麂、野豬、珍稀禽類、蛇類、青蛙等),現場宰殺后未經檢驗檢疫部門檢疫即烹飪上桌,其中極有可能暗藏各種疾病隱患。

8.景區安全問題

多數“農家樂”改造自老舊土木結構民房,消防設施缺乏,存在較大火災隱患。許多“農家樂”景區沒有配設導游、導向指示牌、安全警示牌,游客單獨行動容易迷糊走失發生危險。不少“農家樂”獨處野外,安保投入不足,游客錢物被盜或被狗咬傷、貓抓傷事件時有耳聞。一些“農家樂”安裝秋千、滑梯、蹺蹺板等游樂設施,質量不過關、養護不及時,容易造成意外人身傷害。

二、提升“農家樂”發展水平的對策路徑

1.突出規劃先行,加強規劃引導

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協調發展原則,依據當地農村一、二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莊環境整治規劃、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堅持發展休閑旅游產業與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相結合、與村莊整治相結合、與農村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切實做好鄉村旅游資源調查、評估,精心編制“農家樂”開發總體規劃和近、中、遠期發展詳規。堅持合理布局、適度開發,控制總量、有序發展,統籌推進、錯位競爭,切實做好每一個“農家樂”項目開發的可行性研究論證,確保項目開發科學性、有效性、異質性和安全性。堅持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相結合原則,通過明確禁止、限制和鼓勵開發區域,引進環境影響評價(EIA)和環境審計(EA),建立“生態監測站”,形成“以生態促旅游,以旅游養生態”經營模式等切實可行途徑,嚴格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2.突出政策導向,加大政策扶持

要建立“農家樂”旅游專項扶持基金,像扶持農業龍頭企業一樣,為“農家樂”提供免費信息、技術、培訓和營銷服務;把發展“農家樂”列入目標考核,定期對成績突出的鄉鎮、部門給予獎勵,對誠信經營、規范服務、增收明顯的經營戶給予表彰。農業、林業、建設、國土、衛生、公安、交通、環保、水利、工商、稅務、供電、金融等相關部門要簡化辦事程序,減免規費收取,盡最大可能為“農家樂”提供便利、優惠;要依托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農家樂”基礎設施建設。在加大政策性投入的同時,要把“農家樂”項目招商擺在與工業項目招商同等重要位置,通過建立“農家樂”旅游產業招商引資項目庫,以項目為載體,采取拍賣經營權、出讓產權、租賃、合資、入股等靈活多樣方式,以資源換資金,積極吸引海外資本、民間資金投入“農家樂”旅游開發。

3.突出規范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成立“農家樂”休閑旅游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農家樂”旅游開發的規劃、審批、管理、協調等項工作;從從業資格、經營服務場地、接待服務設施、環境保護、服務質量要求、服務項目等方面入手,參照國標、省標,制訂出臺并嚴格執行好地方性管理標準。借鑒星級賓館評定辦法,推行“農家樂”評級考核制,從項目選擇、基礎條件、安全標準、衛生標準、資源與環境保護、綜合管理、接待設施、服務質量要求等方面進行量化綜合評級;建立“農家樂”經營戶檔案,實施動態跟蹤管理,對未達標經營戶按規定嚴格執行限期整改、降級、停業整頓及至吊銷相關證照措施。組建“農家樂”協會或“農家樂”服務中心、鄉村休閑旅游公司,引導“農家樂”經營戶按照“自愿、聯合、規范”原則抱團聯合,對內加強行業自律,對外樹立品牌形象,統一參與市場競爭。

4.突出產業培育,創樹特色品牌

引導“農家樂”產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資源整合,不斷延長產業鏈,延伸服務鏈,進一步做大做強“農家樂”區域規模,做精做深“農家樂”產業內涵,把“農家樂”打造成為融食、住、游、購、行、娛六大要素于一體、能全面帶動一、二、三產業發展的動力產業、富民產業。“農家樂”產品結構要堅持以游客需求為中心,以差異、特色確定主題,以民俗、建筑體現風格,以淳樸、溫馨營造氛圍,以天趣、閑趣、野趣展現魅力,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賞農家景、購農家物、享農家樂凸顯內涵,充分開發農業旅游、生活體驗、文化娛樂、綠色飲食、鄉村度假等多樣化功能,不斷增加民俗文化、健身娛樂、勞動休閑旅游項目比重,不斷增強旅游參與性、趣味性和知識性,著力打造精品線路和精品區塊,努力形成地區大品牌和多種特色中小品牌。

5.突出宣傳效應,拓展市場營銷

進一步拓寬宣傳渠道,在充分利用好省內外報紙、電視、電臺、互聯網和手機等媒介工具以及省內外旅游節展銷會、大型農事節慶活動、專題研討會等展示平臺的同時,精心選取若干家經營規范、游客滿意度高、品牌效應明顯,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良好的“農家樂”特色村(點)進行重點扶持、宣傳包裝,創造條件將其升級為集休閑、觀光、娛樂、餐飲、教育于一體的現代農業觀光園區,再通過現場會、座談會等形式以點帶面,擴大影響,在更大范圍內形成轟動示范效應。制定“農家樂”宣傳營銷總體方案和年度促銷計劃,設立市場營銷專項資金,打造“農家樂”經紀人隊伍,引導“農家樂”從業者深入分析客源市場現狀結構和近期消費趨勢,不斷增強綠色營銷、形象營銷、文化營銷、感性營銷、CS營銷意識,充分挖掘本地客源市場,積極開拓外地客源市場。

6.突出素質提升,抓好教育培訓

依托“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平臺,建立“農家樂”從業人員培訓制度,以旅游政策、禮儀知識、服務規范、管理知識、市場營銷、烹調技能等為重點,對“農家樂”經營業主及財務、營銷、廚師、服務、安保、導游等崗位從業人員進行兼具專業性、系統性、針對性、實用性的專題培訓和全員輪訓,著力培養造就一批兼具現代經營、管理、服務和營銷知識的“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專門人才,全面提升“農家樂”經營服務水平。在服務規范方面,要突出抓好“農家樂”從業人員烹飪、消防、安保、導游、衛生、禮儀、環保等項目培訓;在民俗風情和鄉土文化方面,要認真挖掘、總結地方民俗風情和鄉土文化,不斷提高“農家樂”文化內涵、品位和服務檔次;在誠信經營方面,要教育“農家樂”從業者自覺抵制制假售假、欺客宰客、惡性競爭等擾亂市場秩序行為。

參考文獻

[1] 吳倩妮.我國“農家樂”旅游的現狀和發展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06(9)

[2] 趙永江.“農家樂”旅游發展探析[J].大理學院學報,2007(6)

[3] 邢劍飛.浙江“農家樂”研究[J].農業經濟,2011(1)

[4] 王龍貞.試論“農家樂”旅游的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