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媒體專業培訓范文
時間:2023-06-05 17:59: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媒體專業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提供全新傳播平臺
數字視覺網關指的是在大型商場、超市、飯店等公共場所,通過大屏幕終端顯示設備,商業、財經和娛樂信息的多媒體專業視聽系統。其旨在特定的場所、時間段對特定的人群進行信息播放,從而獲得更好的互動和溝通效應。優派數字視覺網關產品的推出,為行業用戶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傳播平臺和商業運營手段。
和傳統的視頻播放系統相比,數字視覺網關系統的優勢體現在前期開發成本低,一個大屏播放設備只需要配一個視覺網關,整個系統只需一臺服務器,無需PC。其次,運營維護成本低。用戶通過簡單易懂的節目編輯頁面,不需要專業培訓就可進行設置與操作。此次推出的NMP-500內建了功能強大的高畫質影像處理器,可支持超高畫質影像及視頻播放,并且支持主流視頻格式。
以服務型市場為切入點
數字視覺網關涉及到的技術包括數字多媒體壓縮、處理、存儲、傳輸、網絡互聯、數據庫、嵌入式播放器、平板顯示器等諸多方面,眾多技術的集成使其能應用到的行業也極為廣泛。比如,商店采用數字視覺網關后,可以播放電視新聞及球賽轉播來吸引客戶;而醫院則能在病房播放衛教宣傳片進行疾病防治倡導等;在企業、交通、學校、金融、政府、旅店等行業其也有獨特的應用市場。
篇2
職業教育改專業系統化內涵建設
當前,深化職業教育改革與創新,不斷提升吸引力、競爭力、發展力,提高質量和效益,已經成為職教界的共識和自覺行動。2010年啟動的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的重點在內涵,專業建設是核心和載體,專業強則學校強、職教強,專業系統化建設成為職教發展最緊迫的任務。而目前,我國還沒有工藝美術專業建設標準、規范,這極大地制約了專業的發展步伐。借助示范校建設的強勁動力,總結近10年的專業建設、研究成果,啟動了“工藝美術專業系統化建設實踐與研究”項目。
“工藝美術專業系統化建設實踐與研究”項目立足于平面廣告設計與制作、室內藝術設計與制作、美術影視與動畫、數字影視藝術制作、園林植物造景設計5個專門化方向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群建設,構建了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實一體”人才培養模式,開創了“設計與實踐”雙軌式課程體系,完善了“創意工廠”實訓基地,培養了“雙師型”師資隊伍,提升了專業文化建設標準,修訂了技能比武方案,旨在強化內涵建設,全面提升教學水平和育人質量。
編寫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專業建設依據。我校工藝美術專業群涵蓋平面廣告設計與制作、室內藝術設計與制作、美術影視與動畫、數字影視藝術制作、園林植物造景設計5個專門化方向。編寫這5個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都是在廣泛的調研基礎上,分析各專業方向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堅持全面發展、結構優化、強化實踐、注重創新的原則,確定人才培養的基本素質目標、能力和技能目標。在明確畢業生就業范圍,分析崗位能力和工作任務的基礎上,對技能組合與知識點進行歸類,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操作能力、創意設計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據此構建由基本素質課程系統、專業核心課程系統、專業實訓課程系統、拓展課程系統、職業資格課程系統組成的“設計與實踐”式課程體系。而專業核心課程標準的規范,又是對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補充,對教學的具體指導。
“理實一體”人才培養模式。依托行業、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產學合作為途徑,以工學結合為主線,加強重點專業專門化建設,帶動整體專業發展。創新培養模式,探索實訓項目化、能力模塊化、考證崗位化等“理實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工藝美術特色,堅持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堅持職業融入學業,學業凸現職業;藝術融入技術,技術凸現藝術的理念,創新藝術設計類中職教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探索傳統工藝美術和現代藝術設計有機融合的中等職業教育新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做出貢獻。
“設計與實踐”式課程體系。工藝美術專業突出設計、創意理念的培養,同時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由于設計軟件的應用積極的推動了現代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市場急需懂設計、會操作、能實施的藝術工人。因此,中職學校要構建“設計與實踐”式課程體系。將理論知識、軟件操作和實訓動手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從運用專業理論設計到制作產品實現一體化。
“創意工廠”實訓基地。基于“理實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建設“設計與實踐”式課程體系,就必須依托實訓基地的建設。“創意工廠”實訓基地,突出設計理念、注重動手操作。使學生能夠從在教室里的美術專業知識出發,到電腦機房的軟件設計,最后在輸出設備上看到自己設計的真實作品,實現了項目的完整流程實訓。實訓基地設有基本技能實訓室、平面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實訓室、美術影視與動畫實訓室、數字影視藝術制作專業實訓室。園林植物造景設計實訓室主要包括園林景觀設計實訓室和園林規劃設計實訓室。
“雙師型”師資隊伍。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師不僅要具備相應的專業文憑,更應該注重實踐技能的提高。“雙師”是對所有專業課教師的統一要求。教師應該參與工藝美術相關專業的各種培訓學習,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向著市場需要的方向邁進。建立名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優秀青年教師梯隊建設制度。建設專業教學團隊,繼續提高專任教師的“雙師型”比例;開展以骨干教師為主的全員培訓,以“雙師型”教師培養為重點,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教育觀念新、改革意識強、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爭取在廣告、影視、影樓、花店、玩具廠等工藝美術企業建立長期合作的教師實訓基地,并按責任分工具體組織實施教師的培訓工作;每年組織專業培訓和短期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建立專業教學資源庫,包括精品課程建設、自制課程軟件的開發、校本教材的編制和多媒體教學課件的研發。聘用有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社會能工巧匠等擔任兼職教師,落實教師在職進修和企業實踐制度。
專業文化建設。專業文化建設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專業成長有著強烈的指向功能,對專業發展有著顯著的引領作用,通過建設專業文化,引領專業建設,不斷提升專業內涵和實力,打造出一支品牌專業。具體體現在工藝美術專業文化環境的塑造。如開展創意教室、特色走廊評比活動;舉辦藝術作品展示;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專業素養,培養想象力、創新力、協同力;最重要的是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和形成校企共同培養人才的機制。
篇3
【關鍵詞】電子教材;數字化學習;互動技術;自動習得
【中圖分類號】 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3)09-0020-04
國外對電子教材的界定
英國電子教材的概念
根據英國斯特林大學在2003年8月的一項研究《英國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階段的電子教材策略與未來遠景》,其中對傳統的教科書與電子教材之間的概念理解有過這樣的描述:在實踐中,傳統教科書具有以下兩大特征:(1)用于小學、初中、高等教育、專業與繼續教育的教學材料;(2)教學材料通過出版社紙質的形式出版發行。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研究的“電子教材”定義:公開發行的電子材料,獨立的形式,通過教師推薦,適用于一門課程的教學并附送有超越紙質印刷的資料和功能,如互動練習,筆記、圖標和多媒體等。
美國電子教材的概念
2006年5月下旬,美國50多位教育家和出版商作為電子教材專業研究的代表參加了題為“對教科書的重新思考”的研討會。通過專家分組和交叉討論,與會者“審議了教科書及其作為學生的學習資源和日趨常用的電子工具的現狀”,并對未來教科書發展的演進趨勢做了5個階段的展望。研討會最終達成共識:未來教科書的數量和種類將全面超越靜態印刷的形態。作為發展趨勢的引領,電子教材在與各種學習資源進行整合,包括動畫、模擬、互動練習等,學生采用靈活的電子界面可實現檢索和獲取相關的學習資源。
電子教科書(數字化教科書)定義:學生的核心教科書,其內容適合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提供有多種互動功能,給學習者提供混合教科書、參考書、練習冊、詞典,多媒體內容如視頻、動畫和虛擬現實等資源。
未來的教科書無論是靜態印刷或電子教材,整合之后的學習環境將要求教科書變得可改編、可定制、能自適應。未來電子教材在專家頭腦中被描述為:設計成模塊的“網頁鏈接旅行指南”。因此,它能讓教師根據特定學生的個體學習需求,配置適合特定課程教學目標的學習內容。據此觀點分析,學生在網絡電子教材的應用中將會強力推進自身高水平的思維能力發展。專家們也一直認同未來教科書將與課程管理系統進行整合,未來電子教材的開發同時也少不了技術專家、教師和出版商的共同合作。
國外電子教材發展的主要階段
新世紀初,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電子教材的出現,教師和學生必須要接受一種新的學習范式,求證各種可供選擇的教科書之優點,使用技術是關鍵的。未來教科書的轉型從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風格。未來電子教材促使學習行為的發生“與非正式的科學教育形式一樣,通過遠程邀請更多的域外學生參與、越來越突出學習過程的獨立性”。電子教材的進一步優化完善,將有賴于學習資源在移動設備、信息平臺等方面的加速發展。
電子教材在21世紀初經歷了5個主要的階段:實驗階段、早期市場階段、擴容整合階段、盈利與社會化學習階段、標準和分解的分布階段。
實驗階段(2000-2003)
在起步探索期間,教科書的出版商與書商合作啟動了非便攜式文檔格式(non-PDF)、無標準的(non-standard)教科書產品。這種教科書每次發行50~100種,但是此類的電子教材并無市場,因為這一時期的電子教材沒有得到技術的足夠支持。
早期市場階段(2004-2006)
當出版界在持續探索電子教材發展的出路時,許多出版商回歸到使用低成本的便攜式文檔格式,看準了高等教育機構定的相關學科內容需求(在數學、科學和世界各國語言課程領域),從而進行開發和進一步擴充應用在線技術,從而培育出一個更穩定的電子教材市場。在此期間,電子教材中占主導影響的技術是Flas素材。在此階段的后期,主要的電子教材出版商都在積極發行電子書。
擴容、整合階段(2007-2008)
電子教材的發展迎來了新一輪的沖擊,電子教材的生產成本急劇下降,出版商開始將電子書整合到各自的作業管理產品(homework management products)之中。此階段,絕大多數的電子教材出版商支持多元電子教科書的格式和各種讀者。當可擴展標記語言(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在備受關注的時候,Flas也在持續獲得讀者的青睞。
盈利與社會化學習階段(2009-2011)
截至2009年,電子教材市場的規模實質上在持續擴大,體現在盈利性的虛擬大學在擴容,如美國的鳳凰城大學(University of Phoenix)。實體大學提供的遠程學習項目在激增,同時,移動學習設備被廣泛使用、電子書讀者持續增加,隨后平板電腦也在促進電子教材出版商提供更多的數字文本。在此階段,電子教材不但提升了各種媒體技術的整合,同時也提升了社會化學習環境的整合。開放型教科書所倡議的免費或低成本理念的出現和拓展,也許將變得同等重要。
標準和分解的分布階段(2012-2014)
此階段將標志幾大發展趨勢的出現,尤其是(XML格式的)電子教材的出現和數字化教科書的重新配置。從單一、緊密聯系的產品轉向具有可延伸性的內容資源,能容易分解或采用混合技術與其他的數字產品進行搭建。
這一波技術的發展趨勢也將聚焦和見證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使用,進一步推動開放型教科書和社會化學習環境要素的廣泛整合。
世界各國電子教材發展現狀
以色列的一個教育技術專業網站(http:///en/)將世界各國對中小學提供的公共數字化電子教材的開發應用實踐水平進行了分類。第一類國家對電子教材所需要的信息技術整體基礎設施(軟件、硬件、數字應用的城市規劃、專業培訓、社區支持和金融支持)提供強勁的持續投資;第二類國家能意識到數字化電子教材全面發展的需求,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無力承受快速發展的費用;第三類國家已經表達了他們進入數字時代的意愿,但僅在部分領域獲得了發展。
第一類國家和地區
美國:邁向數字化教育的重要國家,數字化教育過渡規劃,政府和公司的合作文件給教育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員提供了詳細的建議。美國的佛羅里達州規定所有公立學校將從2015年開始強制實施無紙化的電子教材。美國的阿拉巴馬州將成為第二個州,在中學階段實施數字化的電子教材和普及平板電腦。美國緬因州從2002年開始就倡導公立學校的初中生機比為1:1,全面配齊筆記本電腦,在高中階段為學校提供無線網絡。印第安納州、猶他州、華盛頓州、西弗吉尼亞州、德克薩斯州和加州已經向有需求的學校提供了按計劃實施的數字平臺的應用(包括設備和電子教材等)。
韓國:智能教育是韓國的全國教育項目,到2015年它將向韓國所有的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僅提供數字化教科書。韓國學生從2006年就開始普及數字化電子教材,部分學校當時獲得了規劃證書,其中有50所學校在電子教材應用中,學生的學習體驗得到了評價。由于近年來對全部學生使用數字化電子教材的影響有所擔心,韓國政府目前已經公布將采取部分回歸步驟,將部分恢復低年級學童使用紙質教材的政策。
第二類國家和地區
歐盟國家:金融危機一度撼動了歐洲國家學校的數字化發展進程。如英國截至2008年在數字化電子教材的開發和應用方面曾有過強勁的投資,但是之后不得不放慢發展步伐。
新加坡:未來學校項目已經在5所學校中啟動了數字化電子教材應用,2015年將達到15所學校,曾倡議“允許地方學校為了提升教育的多樣性、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可行的無縫對接模式。信息技術整合包括互動的數字媒體、學習環境從學校設計到教學管理的方方面面”。
澳大利亞:2011年澳大利亞已經向全國的學校和家庭投入巨資改造高速的寬帶網接入服務。截至2012年2月,政府宣布為實施他們支持的可持續“數字化教育革命項目”,已經在全國各地的學校安裝了91.1萬臺電腦。根據需求,學校購買上網本、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設備,安裝更多的臺式電腦或配置更多的移動和固定設備。
日本:自2010年以來一直在小學試驗電子教材,提升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角色。在未來學校項目中,有10所小學為12歲以下的學生配備平板電腦,為他們的課堂配備了活動的電子白板。
第三類國家和地區
中國:中國成為了所有數字化出版集團的主要市場目標。政府對數字化教育的投入集中在“優質學校”,這是通過與大公司的合作實現的。培生教育集團與北京市政府合作,為北京市的一些學校提供學習管理系統服務。該項目目標在于提供學習管理系統,當教師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可以進入網上學習社區獲得同伴的幫助。學生可利用學習管理系統在校或在家獲得自己所需的信息,與此同時,學生家長也能通過學習管理系統參與子女的學習。”該項目可以讓家長觀察學生學習,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家長可及時適當提供幫助。該項目在北京市的一些學校正在運行測試,如果項目獲得成功,北京市所有公立學校學生將能因此項目受益。
以色列:以色列其實可以被劃分到第二類國家范圍。(以色列不僅財政上支持,而且進入數字化時代的學校數量和專業化也是很重要的參考指標)以下是國家和地方集中在信息化終端設備建設和教師培訓的例子。
(1)國會議員在2011年推動通過了一項法案:在以色列境內,所有教材發行商都有義務提供他們所發行的教材的數字化電子版。該法案給初級閱讀者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2)以色列教育部支持實施的全國計算機項目,其目標是:每間教室提供一臺電腦、投影機和接入互聯網。該項目從邊緣區域開始推進,比如在以色列的北部和南部開始推進。第一批已經完成了200所學校,目前第二階段在努力推進800所學校,第三階段倡議在國家的中心區域推進。
(3)地方部門推動。地方政府財政投入推動,特別是以色列的中部地區。總之信息化普及遵循的原則是:普通家庭父母購買設備,市政投入信息化相關設施服務以及幫助那些無力購買設備的學生家庭購買設備。
(4)每間教室師生電腦項目。父母給孩子購買筆記本電腦可從市政福利部門領取補助,該項目也幫助孩子們的筆記本電腦連接到互聯網。
(5)地方政府和相關基金會為每位教師提供電腦和培訓,該項目已經從中小學拓展至幼兒園了。
其他國家和地區:“世界讀者”(World reader)組織的慈善倡議征招亞馬遜公司在非洲烏干達小學發起“鼓勵每位學生”的學習項目。幫助學生學會閱讀,使他們能獲取大量的可閱讀的書籍。許多國家的政府投入巨資,主要為學生購買閱讀設備,如烏拉圭、西班牙、印度、泰國等。
電子教材發展需遵循數字化學習的特點
教育并非從外界施加影響,而是通過孩子們與技術之間的關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對孩子們與技術之間關系的理解,決定著教育系統的實踐,這將幫助大家理解一種新型的教育范式。
學習的自主性:數字世界中的學習需要自主性作為一種基本的能力。
學習過程的所有權:孩子們更關心的是他們能用技術來做什么,而不是技術能為孩子們做些什么。當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扮演積極角色時,他們的學習動機將讓他們獲得強大的學習動力。他們將在數字世界中自由探索,這有利于促使他們認清: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責任”應該擺在他們自己的“學習容量”之上。
自尊得到加強:在具備自主變革可行性的虛擬學習環境中,用“對,我能行”的理念增強個人情感、態度的方式,尋求適合個體學習的需求。
好奇和探究成為自然的學習機制:在數字世界中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學習環境。基于探究的學習方法已經成為一種激發他們學習的教育目標。這在傳統教學方法中難以付諸實踐。只有采用好奇和探究的學習機制,項目研究主導的教學最終才能在中小學和高等院校得到實踐。
合作中解決問題:尤其是在數字化游戲的世界里,孩子們通過發揮其主動性并與他人合作達到目標。團隊學習變得有意義,各自的努力可以達成共同的目標。
批判性思維(同伴評論、社會網絡中的共同寫作):同伴協作行為可自然被嵌入到虛擬的活動中去,同伴評論也更容易被接受。學校觀察孩子們如何自然尋找同伴的幫助,以及在活動中的評論,社會化網絡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相關性:將世界帶入課堂,對校園的影響是巨大的。通過日常的許多例子和課堂內的體驗,尤其是與同伴和家庭相關,涉及學生積極參與的社會活動內容能對某些理論和概念做到情境化展現。
附加多樣性: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多樣性問題容易解決。而在多樣性的數字世界中,多樣性的學習能力被追加更大的價值。與其在掙扎中尋找一個合適的教學模式,不如通過體會自我不足感,從更多的學習環境中去尋找適合個人學習的動機。
選擇的自由:在無盡可能的數字世界中,孩子們能力的發展應該讓他們在學習道路上優選那些能促使他們殊途同歸的學習路徑和目標。
環境的靈活性:只有教育環境的整個概念被放大之后,才能滿足各種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及各種不同的個體學習需求。學校根據新的教學理念正被打造成團隊協作學習中心、學習資源中心、基于興趣相投的學習社區,而不是僅僅由傳統簡單的一些教室物理空間所組成。
虛擬的移動性:學校教師目前不難從學生身上發現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學生雖然身處校園學習環境,但他們在互動的學習行為中回應力度顯然不夠。虛擬的移動學習能夠讓他們更好地選擇和完成自己的作業。在學生組成的作業群組中,他們彼此雖然身處時空分割狀態,但他們自己能縮小彼此心理上的距離。如今的學生可隨時隨地觸手可及地進行學習,學習環境的移動性也變得自然了。
互動性:互動性得以使重要的認知能力付諸實踐。它也能刺激幾種與學習過程相關的認知功能。靈活機動的活動伴隨認知實現相同的目標,促使更快更有效的學習。要激發認知潛能,我們應該激發數字世界中積極的互動過程(不僅僅是軟件用途中的互動)。
多種刺激的顯性化表露:當學生在閱讀、互動、傾聽、觀看和分析內容的時候,他們在訓練自己將來所要應對的勞動者素質。
個性化:學生或許并未意識到他們需要學習的個性化。回顧一下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體驗,對自己不足的看法和表述,學生們轉向在線班級的學習,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連通性:互聯網帶來的可能性包括連通性和思想交流,它促進學習過程,除了激發學習動機,也給學生探尋自己的知識提供了共同平臺。雖然互聯網勢不可擋,但又分散注意力,同時也能使學習和創造性收獲更大。
多樣化知識來源:一直以來,教師是學生知識的主渠道來源。當信息能被學生輕易地獲取之后,許多教師接受了這個附加的信息來源,“與其說是對教師的情感威脅,不如說是優秀教師期盼提升自我水平的機會,同時也能以不同的思維去理解教育管理部門對教學的要求。”它們不僅是數據的傳送器,而且是意思的傳達器,它們在免費幫助學生獲取信息要點,表述清楚、拓展了語境,這觸及到了媒體專家研究的核心層面,這也與現實世界中人們之間表達的不同見解相同,因為這不是在網絡服務器上與虛擬的人在交流。
當今信息和通訊領域的革命毫無疑問在撼動著教育系統的基礎,以往的教學方法在被淘汰之前,教育者主動進行修訂是必要的。因此,一種新的教育范式隨之出現,用于定義適合21世紀的教育系統。信息化的數字世界雖然成為了孩子們的一種自然學習空間,但幾乎無法觸及教育的系統本身。學生只有互動地應用技術才能讓學習成為一種知識自動習得的活動。
(作者單位:廣東韶關市教育局教研室)
參考文獻
[1]A strategy and vision for etextbooks in FE and HE UNIVERSITY OF STIRLING INFORMATION SERVICES August 2003.
http:///files/2011/01/A-strategy-and-vision-for-etextbooks-in-FE-and-HE.pdf 2013-7-30.
[2]The future of digital textbooks
http:///wp-content/uploads/2012/10/Digital-Textbooks.-A-literature-review1.pdf
2012 MindCET, Ed-Tech innovation center 2013-7-31.
[3]Gerald McKiernan Configuring the 'Future Textbook' Searcher 19 no4 My 2011 p. 43-7
http://public.iastate.edu/~gerrymck/ConfiguringTheFutureTextbook.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