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貿易概念范文

時間:2023-06-05 18:00: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進出口貿易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進出口貿易概念

篇1

【關鍵詞】反傾銷會計;進出口貿易額;關系研究

一、反傾銷會計的理論框架

所謂反傾銷會計,是指特定主體運用會計知識、反傾銷法知識和國際貿易知識,就反傾銷中的問題提供會計支持,進行會計規避、會計舉證、會計調查、會計鑒定活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針對我國出口產品提起反傾銷訴訟。在反傾銷應訴調查中,會計信息提供著權威的訴訟支持。反傾銷調查涉及國際貿易、反傾銷法律和會計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所以在反傾銷應訴中,應訴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構建我國企業應對反傾銷的會計概念框架,正確指導企業的內部會計核算,提供令反傾銷調查當局信服的會計記載資料,獲得反傾銷調查中的市場經濟正常調查待遇,就顯得尤為必要。

反傾銷的會計概念框架可以為企業提供實務運作上的指導,它可以從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信息披露三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這三個方面又分別可以從企業日常會計核算專題、調查中的成本結構分析及問卷填列以及反傾銷中的盈余管理三點來分別加以說明。

二、研究假設

反傾銷會計主要用于應訴反傾銷案件,以及在反傾銷案件中提供對我方有利的經濟證據。自1995年以來,各國對華反傾銷案件逐年增加,與此同時我國反傾銷會計學有了更深的發展,反傾銷會計人員的隊伍也逐年擴大。由此可見,反傾銷案件與反傾銷會計人員的數量存在著一定的關聯。由于反傾銷會計人員的數量不易統計,本文利用反傾銷案件的數量來替代反傾銷會計的發展這一變量。進出口貿易是本文研究的另外一個變量,這個變量易于量化,本文利用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來替代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因此,本文的研究假設可歸納如下:假設:進出口貿易額為自變量JCK,反傾銷案件的數量為因變量y,進出口貿易額與反傾銷案件的數量呈正相關關系。

本文利用最簡單的線性模型來對此假設進行檢驗,即:y=α+β*log(JCK)。

三、樣本選取

(一)1995~2009年我國遭遇反傾銷指控的案件統計

從反傾銷的立案調查數量來看,我國世界上遭遇反傾銷立案調查最多的國家。從1995年到2009年,世界范圍內共發起3865起反傾銷立案調查。自1979年歐盟對我國出口的糖精鈉發起第一起反傾銷調查來,國外對華反傾銷愈演愈烈,一個最重要的例證就是我國產品遭遇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的增加,我國已經連續15 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立案調查最多的國家。

從1995~2009年的15年間,全球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數達3865起,其中2009年最高,達到437起;1995年最低,為157起。而我國遭遇的反傾銷立案調查數量也高達746起,從1995年的20起,到2009年的75起逐年增長。

國外對華反傾銷數占全球反傾銷發起總數的比重呈明顯上升趨勢。國外對華反傾銷調查數占其全球反傾銷發起總數的比重由1995年的12.73%上升到2008年的35.1%增長了22.37%。如此快的增長趨勢,不僅說明我國已成為全球反傾銷運動的主要目標國,也使我國成為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對我國出口貿易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二)1995~2009年我國進出口貿易額的數據統計

自1995年以來,我國進出口貿易額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其中,進出口總額從23499.9億元上升至150648.1億元,最高達150648.1億元。本文主要研究進出口總額對我國反傾銷會計的影響,其變化趨勢可用折線圖表現,如圖1所示。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本文運用Eviews對假設模型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實證結果

實證結果表明,進出口貿易額與反傾銷案件的數量呈正相關關系,即進出口貿易額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反傾銷案件的增加,而反傾銷案件的增加將促進反傾銷會計的發展,從而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反傾銷會計的發展。在今后幾年,我國進出口貿易仍將不斷擴大,我國仍然無法擺脫國際貿易爭端的障礙,我國的反傾銷會計將發揮其重要作用,其發展也將順應潮流,成為我國會計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維護我國國家利益的關鍵一環。

參 考 文 獻

[1]白蓉蓉,蔣葵.我國企業應訴反傾銷中的會計問題及對策研究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8(1):123~124

[2]貢峻.基于反傾銷會計視角的會計準則國際化問題研究.會計準則發展——第六屆會計與財務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6:352~358

[3]賈軼群.解決企業反傾銷會計問題的對策研究.商業經濟.2008(5):86~87

[4]李昌奎.世界貿易組織《反傾銷協定》釋義.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1(73)

[5]劉翠英,楊桂花,劉虹.反傾銷會計支持系統存在的問題及預警系統的建立.商業會計.2009(20):14~15

[6]吳惠萍.出口企業反傾銷勝訴的會計障礙及對策.經濟師,2009(7):157~158

[7]王仁祥,李芊蕾,陳艷林.國際反傾銷制度對我國應對反傾銷的啟示.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

[8]張琦.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反傾銷會計問題研究.現代商業.2009(30):253~255

[9]李朝良.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J].企業導報.2009(12)

篇2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 通貨膨脹 影響

一、通貨膨脹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標

通貨膨脹與進出口貿易是不同的經濟范疇,但兩者又有一定的聯系。通貨膨脹是指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按照這一說明,如果僅有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這不是通貨膨脹,只有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持續上升才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按照價格上升的速度可以分為三類:第一,溫和的通貨膨脹,指每年物價上升的比例在10%之內。第二,奔騰的通貨膨脹,指年通貨膨脹率在10%以上和100%以內。第三,超級通貨膨脹,指通貨膨脹率在100%以上。

通常人們用CPI作為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那么什么是CPI?CPI即是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貨膨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他稱為嚴重的通貨膨脹。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國外需求增加,近幾年來,這種趨勢的出現對出口的影響將會因此維持一定時間,并且出口回落對我國總體經濟有一定的沖擊,也會影響到通貨膨脹。

二、我國通貨膨脹與進出口貿易現狀的分析

1.近年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居高不下。各種日常生活用品都出現了不同幅度的漲價,雖然物價上漲只是通貨膨脹的一個表現形式,物價上漲并不代表中國處于通貨膨脹時期。甚至有的專家學者認為,不能因物價上漲,CPI超過3%而認為中國目前存在通貨膨脹。他把目前中國的物價瘋狂亂漲主要歸結于氣候原因,而并非按照定義所說的“貨幣發行過多”導致物價普遍上漲。但如今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中國的的確確處于通貨膨脹時期。

2.通貨膨脹下的貨幣供給。貨幣供給被動擴張,通貨膨脹預期明顯。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在很長一段時間持續快速增長,遠高于GDP的增長速度。目前,銀行貸款增速非常高。從貨幣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角度分析,出現了微觀主體風險偏好上升,投機交易性貨幣需求旺盛,大量貨幣追逐有限非貨幣資產的現象。除貨幣超額供給的格局外,近年來我國銀行存貸差也日益加大,金融機構存款呈現活期化趨勢,存款活期趨勢增強。外貿順差和國外資本流入,是導致人民幣貨幣被動擴張的主要因素。貨幣流通速度持續加快,意味著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無論是凱思斯主義的貨幣需求概念,還是費里德緊的貨幣需求理論都表明,貨幣流動速度具有順經濟周期變動的特征。

3.通脹下我國匯率的困境。近年來央行十分繁忙。因為一方面,CPI連續創下兩年來新高,為管理通脹預期,央行大量回收流動性。另一方面,本土的通脹應該造成外匯市場上的強幣變弱,匯率下降。但現實是,對內變弱,對外愈強,二者無論如何也統一不起來。

三、進出口貿易對通貨膨脹影響的理論分析

1.貨幣供給傳遞路徑

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長期、大量的對外貿易順差,而形成巨額外匯儲備時,國內市場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方面,商品從國內市場被大量輸出到國外;但另一方面,為收購出口所得外匯,中央銀行要增加貨幣投放。這樣,就會造成流通中貨幣過多,引發通貨膨脹。另外,當國外資本大量流入而引起國際收支順差過大時,也需要增發大量本國貨幣用來收購外匯,從而也會導致國內貨幣供應量過多,引發通貨膨脹。其簡單的傳導機理是:進出口差額——外匯儲備——外匯占款——貨幣供給量——國內通貨膨脹水平。

2.國外商品的價格傳遞路徑

當國外出現通貨膨脹、價格上漲時,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于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會導致該國對外國商品出口的增加,從而增加該國的對外貿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又會減少本國居民對國外進口商品的消費,而轉為增加對本國商品的消費,由此,一增一減,最終引起整個社會總需求的增加。

近年來,我國對外商品出口連創新高,對外貿易連年出現順差。究其原因,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全球經濟復蘇而導致的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如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內市場需求的增加。快速增長的對外貿易,不僅提高了我國對出口商品的市場需求,而且也引發了整個社會總需求的膨脹。這種膨脹的社會總需求一旦失控,就會引起通貨膨脹。

3.成本傳導路徑

一國商品和服務的進口形成國家總供給的一部分,出口構成總需求的一部分,在國內供給量和需求量一定情況下,進出口貿易會改變該國總供給—總需求平衡狀況,從而促使國內通貨膨脹水平發生變化。比如,國際市場上石油、原材料、糧食等價格上漲,導致國內這些基礎產品的輸入價格增加,從而引起國內的價格上漲,并最終引發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這些年,國際石油價格持續攀高。造成石油價格上漲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全球經濟增長帶來的石油需求增加;由于政治、自然等因素導致的石油供應數量的不確定;各種投資基金等投機商的哄抬物價。我國受石油價格的影響比較明顯。首先,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全年進口量基本接近美國;其次,我國目前對于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化還缺乏發言權,只能被動的接受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

參考文獻:

[1]成蓉.我國進口貿易發展的整體態勢[J].國際貿易,2012,(23).

篇3

我是在無錫市對外貿易公司實習的。(自己再加點廢話吧,比如說,學到了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等等。我想這個對你來說很簡單吧。嘿嘿~~~~~~~)

一、國際貿易

(一)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二)對外貿易(Foreign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二、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

(一)、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

(二)、對外貿易(Foreign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三、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貿易額與整個世界出口貿易額相比,以比重表示。

為便于分析比較,世界各國和聯合國均以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公布的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行分析比較。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科技發展水平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和科技發展水平。

四、對外貿易值與對外貿易量:

(一)、對外貿易值(ValueofForeignTrade)

對外貿易值是以貨幣表示的貿易金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進口貿易總額或進口總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向國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出口貿易總額或出口總額。兩者相加為進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出口總額,是反映一個國家對外貿易規模的重要指標。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有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編制和發表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統計資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進口總額或出口總額用同一種貨幣換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進口總額或世界出口總額。就國際貿易來看,一國的出口就是另一國的進口,如果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總值就是重復計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值。由于各國一般都是按離岸價格(FOB即啟運港船上交貨價,只計成本,不包括運費和保險費)計算出口額,按到岸價格(CIF即成本、保險費加運費)計算進口額。因此世界出口總額略小于世界進口總額。

(二)、對外貿易量(QuantumofForeignTrade)

以貨幣所表示的對外貿易值經常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因而不能準確地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規模,更不能使不同時期的對外貿易值直接比較。為了反映進出口貿易的實際規模,通常以貿易指數表示,其辦法是按一定期的不變價格為標準來計算各個時期的貿易值,用進出口價格指數除進出口值,得出按不變價格計算的貿易值,便剔除了價格變動因素,就是貿易量。然后,以一定時期為基期的貿易量指數同各個時期的貿易量指數相比較,就可以得出比較準確反映貿易實際規模變動的貿易量指數。

五、貿易條件(TermsofTrade)

貿易條件又稱交換比價或貿易比價,即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的比率,也就是說一個單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換回多少進口商品。它是用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來計算的。計算的公式為: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X100。以一定時期為基期,先計算出基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并作為100,再計算出比較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然后以之與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則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不利,交換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務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服務貿易是指:"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商業存在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服務部門包括如下內容:商業服務,通信服務,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游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運輸服務。

七、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

(一)直接貿易(DirectTrade)

直接貿易是"間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行為。

(二)間接貿易(IndirectTrade)

間接貿易是"直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其中,生產國是間接出口;消費國是間接進口;第三國是轉口。轉口貿易(EntrepotTrade)是指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通過第三國所進行的貿易。即使商品直接從生產國運到消費國去,只要兩者

之間并未直接發生交易關系,而是由第三國轉口商分別同生產國與消費國發生的交易關系,仍然屬于轉口貿易范疇。

八、總貿易與專門貿易

(一)總貿易(GeneralTrade)

總貿易是"專門貿易"的對稱,是指以國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凡進入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進口;凡離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出口。

在總出口中又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和未經加工的進口商品的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就是一國的總貿易額。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原蘇聯、東歐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二)專門貿易(SpecialTrade)

專門貿易是"總貿易"的對稱,是指以關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只有從外國進入關境的商品以及從保稅倉庫存提出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為專門進口。當外國商品進入國境后,暫時存放在保稅倉庫,未進入關境,不列為專門進口。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以及進口后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口,則列為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稱為專門貿易額。德國、意大利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九、有形貨物貿易

有形貨物貿易指有形的、實物形態的、可以看見的貨物的貿易。為便于統計和國與國之間進行協調,1974年聯合國秘書處修訂了1950年版的"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現行實施的是1974年修訂本。在該版本中,把國際貿易貨物分為10大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和1924個基本項目。

這10類貨物分別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0);

飲料及煙類(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3);

動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學品及有關產品(5);

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6);

機械及運輸設備(7);

雜項制品(8);

沒有分類的其他貨物(9)。

在國際貿易統計中,一般把0到4類貨物稱為初級產品,把5到8類貨物稱為制成品。

十、復出口與復進口

(一)、復出口(Re-export)

復出口是指外國商口進口以后未經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稱再出口。復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經營轉口貿易有關。

(二)、復進口(Re-import)

復進口是指本國商品輸往國外,未經加工又輸入國內,也稱再進口。復進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貨)所造成。

十一、知識產權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土回合達成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知識產權包括如下內容:版權、專利、商標、地理標志、工業設計、集成電路、外觀設計(分布圖)等,是一種受專門法律保護的重要的無形財產。

十二、當代世界市場發展的特點

(一)世界市場上國際類型的多樣化

戰后,在世界市場上,出現了三種類型的國家,即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和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約占70%左右,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約占20%,而社會主義國家和原蘇聯、東歐國家約占10%左右。

(二)國際貿易方式多樣化

出現了一些新貿易形式,主要有:補償貿易、對外加工裝配貿易、租賃貿易等。

(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四)世界市場上的壟斷與競爭更為劇烈

戰后,世界市場由賣方轉向買方市場,壟斷進一步加強,使得市場上的競爭更為激烈。為了爭奪市場,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

1、組織經濟貿易集團控制市場。

2、通過跨國公司打進他國市場。

3、國家積極參與世界市場的爭奪。

4、從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競爭。非價格競爭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產品質量、性能、改進產品設計、做好售前售后服務等。

5、開拓新市場,使市場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場的概念

世界市場是世界各國之間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領域。它包括由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各個國家商品和勞務交換的總和。可見,世界市場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內涵兩方面構成的。世界市場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圍。世界市場的內涵指的是與交換過程有關的全部條件和交換的結果,包括商品、技術轉讓、貨幣、運輸、保險等業務,其中商品是主體,其他業務是為商品和勞務交換服務的。

十四、世界市場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單純的進出口貿易方式

買賣雙方自由選擇交易對象,通過函電往來或當面談判,達成協議簽訂合同,進行交易活動,這是國際貿易最普遍的一種交易方式。

(二)展覽交易方式

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長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點或無固定地點的各種類型的展覽會、博覽會、貿易中心、為本國和其他國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場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場上進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種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種有組織的商品市場。其經營活動是根據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規定的條例進行的。

(四)國際拍賣

國際拍賣是經過專門組織,在一定地點定期舉行的一種公開競爭的交易方式。

(五)補償貿易

補償貿易是與信貸相結合的一種商品購銷方式。買方用進口設備開發和生產的產品或用其他產品或勞務去償還進口設備的貸款。

(六)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是把加工與擴大出口或收取勞務報酬相結合的一種購銷方式。

(七)租賃貿易

租賃貿易是把商品購銷與一定時間出讓使用權相聯系的一種購銷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給承租人在一定時期內專用。承租人根據租賃時間長短付出一定的資金。

十五、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一)對外貿易地理方向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又稱對外貿易地區分布或國別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家或區域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進出口總額或進口總額、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國出口商

品的去向和進口商品的來源,從而反映一國與其他國家或區域集團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一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與貿易政策的影響。

(二)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亦稱"國際貿易地區分布"(InternationalTradeby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國或各個區域集團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計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額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也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總額在國際貿易總額(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

由于對外貿易是一國與別國之間發生的商品交換,因此,把對外貿易按商品分類和按國家分類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查明一國出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去向和進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

十六、貿易差額

篇4

【關鍵詞】高職;第一次課

記得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第一節課,如果開頭的一段話熱情洋溢:板書的第一個字讓學生為之贊嘆;第一次朗讀讓學生為之感動;用豐富的表情和機靈的眼神吸引住學生;得體的幽默讓學生笑起來:充滿愛意的一次撫摸讓學生感到親切;教學方法的變化讓學生感到有趣。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這樣,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說,你絕對成功了。”可見,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良好的第一印象,會成為此后師生交往的感情基礎,也會成為師生共同進步、煥發課堂活力的內驅力;因此,上好第一堂課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上好第一節課昵?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以高職《進出口貿易實務》課程為例,簡單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明確本課程在專業中的地位,引起學生的重視

首先,我向同學們介紹《進出口貿易實務》課程是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的一門培養職業能力的核心課程。然后,我向大家提問: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培養目標是什么?未來面臨的就業崗位是什么?這些崗位需要什么樣的核心能力?然后,告訴同學們《進出口貿易實務》課程是培養“進出口業務處理能力”的課程。學生通過學習本課程,能夠在進出口業務中完成貿易準備、交易磋商、合同履行、業務善后等工作,具備從事外貿業務操作的基本職業能力。因此,本課程對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養成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是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的職業能力核心課程。

然后,我向同學們介紹《進出口貿易實務》課程也是一門與考證密切聯系的課程。本課程主要介紹進出口環節相關的知識并培養相應的操作技能。從下圖1中我們看到與進出口環節知識直接關聯的資格證書有外銷員、報檢員、貨代員、報關員、單證員、跟單員等職業資格證書,要考取這些證書,就離不開這門課程的知識鋪墊,所以,我們說本課程是與考證密切聯系的課程。

圖1 國貿類職業資格證書與進出口業務環節的對應關系

接著,介紹本課程在本專業整個課程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前置課程包括《國際貿易理論》、《劍橋商務英語》等,通過引入國際貿易概念、政策、貿易區域以及相關的商務英語知識,為本課程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專業基礎、語言基礎;后續課程包括《外貿單證實務》、《報關業務》、《外貿函電》等,是對《進出口貿易實務》課程中所涉及業務環節知識與技能的細分與深化訓練,進一步完善了外貿從業人員所必需的能力要求。

通過以上介紹,同學們明確了本課程在專業中的地位,知道這門學科關乎他們的將來,對其發展有價值,從而引起學生的重視。

二、搭建課程整體框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對同學們未來就業的外貿業務崗位進行分析,明確應掌握的職業能力,并以此為依據,確定了如下課程目標:A.知識目標:熟練掌握出口和進口各個業務環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掌握出口和進易的程序和方法;深入了解有關的國際貿易慣例及法律知識;了解其它貿易方式。B.能力目標:具備進出口貿易合同磋商能力、進出口貿易合同簽訂能力、進出口貿易合同履行能力。C.素質目標:學完本課程后學生應該具備競爭意識、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會責任、職業道德等基本素質。

要實現課程目標,我們對教學方法和內容、考核方式做了改革,我們要求學生以3-5人為一組,成立貿易公司,每個公司要模擬完成一項商品的進出口業務,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習相關進出口貿易知識。接著,向學生提問:要完成一筆出口業務,需要經過哪些程序?通過學生的參與,明確了一筆交易的業務流程是:交易前的準備、交易磋商、合同簽訂、合同的履行、業務善后。本課程教學將按照外貿業務流程對課程內容進行序化,打破傳統的章節式課程結構,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結構,在每個項目中,我們安排了若干個學習型工作任務,以項目為單元組織教學,以期達到相應能力。為了很好的實施教學活動,我們將在以后學習中把學習情境和工作場景相對接,探索校內教學和校外教學相結合的模式,把本課中合同履行的部分內容如備貨、報關等安排到黑旋風鋸業股份有限公司、宜昌海關、集裝箱碼頭進行,體現開放性、實踐性的課程特色。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興趣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就可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樹立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首因效應

除了以上課程設計外,在第一次課中教師還應注意建立起良好的首因效應。教育心理學表明:首因效應是人與人第一次接觸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會對他人產生一定的定勢作用。在教學中,運用好定勢規律,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第一次課學生都存在著極強的好奇心理,他們渴望認識任課教師、領略教師的教學風采、了解課程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關鍵的一課,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促使學生對學習進出口貿易實務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

首先,樹立良好形象,把美帶給學生。教師走進教室,N雙眼睛從頭到腳無數次地打量你,看得你毛骨悚然,心里發虛。筆者認為:如果之前沒有充分的準備,這些犀利挑剔的眼光足以打敗我們內心原本的那份堅定和自信可是別忘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新學期,這個時候他們最能夠聽得進去老師的每一句話,我們不妨利用這次機會,在這些“嫩”學生面前好好“SHOW”一把。在走進教室前,最好是修飾一下自己,包括發型、個人的衣著服飾等,一方面是彰顯出你良好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對學生的重視程度。如男老師可打扮得帥氣大方,女老師打扮端莊漂亮,自己不但信心倍增,心情也會跟著好起來,學生自然就把目光自然投射在老師的身上。

其次,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知識在傳播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師生情感因素。在第一堂課中,老師要十分注重自己情感的發揮,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其實都應該包含“情”,通過飽滿的情緒、昂揚的激情去感染學生。上課時充分利用面部表情表達自己的情感,時刻保持愉悅的心情,面帶微笑。實踐證明:和藹可親的笑容會使得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學生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由的動腦思考,充分發揮主觀積極性。而教師若利用通常意義上的“板面孔、不茍言笑”的嚴肅形象來樹立自己的威信,屬于一種不甚妥當的行為!其結果會導致學生對老師是敬畏而不是敬重。另外,充分利用心靈的窗口――眼睛去跟學生交流信息和情感,可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課過程中,老師可采用環視和注視的相結合的方法管理聽課秩序。環視使每個同學都感覺到老師在注意自己,因而能專心聽講。注視,可制止學生的違規行為,既代替了口頭批評免得影響其他同學,又不傷害違紀學生的自尊心,一舉兩得,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四、采取多種方式,增強學生自信心

自信對一個人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自信心是學生成長動力系統中最強的源動力,也是教師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最佳法寶。然而現實中,由于社會上對高職院校地位的認同較低,許多高職學生自認不如別人,如果不能正視現實和自己的新角色,沒有進行恰當的心理調適,很可能會終日郁郁寡歡、不思進取,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所以,在第一次課中,我會利用一切機會去鼓勵學生,賞識學生,通過介紹我校的一些優秀畢業生去激勵學生,使這些人在學生的心目中形成一種榜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的學習、工作經歷會對他們起到示范作用,使他們認為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能夠取得榜樣一樣的成績,并進而內化成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總之,第一次課的教學是為我們整學期教學所作的準備與鋪墊,教師一定要樹立良好的形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信心,學生就會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教學活動也將成為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參考文獻:

篇5

原因

中國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10年即1991年至2000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以年平均15.5%的速度增長,之后10年即2002年至2011年這一數字提升到22.6%,而且這還是在2009年因受美國次貸危機和金融海嘯沖擊、中國進出口貿易有13.9%倒退的情況下取得的,足見其提速之快。然而到了2012年,受美國經濟增長乏力和歐元區債務危機的影響,中國出口和進口盡管分別以2.0萬億美元及1.8萬億美元的金額再創歷史新高,但其增幅則分別放緩至只有7.9%和4.3%,進出口貿易整體只增長6.2%,是自2009年下跌以來的最差表現,也是過去20年以來第四差的表現。2012年的貿易增幅不僅從之前正常情況下逾兩成的幅度顯著放緩,而且還罕有地低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從而令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顯著下降。

在2012年,盡管美、歐實體經濟也有頗多波折,歐元區經濟甚至繼2009年后再次以0.6%的水平收縮,但經濟情況畢竟較2008年和2009年有較大改善,美國經濟仍然在繼續復蘇。在此環境下中國對外貿易增長的步伐仍慢于國內生產總值,就顯得較為特別,情況如果持續,就預示中國對外貿易可能遇到瓶頸。

此外,人民幣兌美元自2005年匯改以后的升值情況對中國外貿依存度的計算也有不小影響。眾所周知,2005年匯改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長年居于1美元兌8.28元人民幣的水平,但匯改至今,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了約三成。根據人民銀行公布的人民幣兌美元每月平均匯率換算成的每年平均匯率,2012年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2萬億美元,其增幅自2005年匯改之后更為顯著地加快。在此計算方式之下,中國2001年的外貿依存度為38%,至2006年時升至67%,其后拾級而下,至2012年時降至47%,僅次于2009年因外貿大幅萎縮而導致的44%的外貿依存度。

解讀

2012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先跌后回升,全年升幅僅1%,是匯改以來升幅最小的一年,匯率因素可以說似有若無。在此情況下,同年中國對外貿易的增幅偏低而且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原因之一固然是歐、美經濟不景氣拖累中國商品貿易的表現,原因之二就可能是從2005年匯改以后人民幣兌美元已達三成左右的累積升幅對中國進出口貿易開始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假設2005年匯改并沒有發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2006年至2012年一直維持在1美元兌8.28元人民幣的水平,那么中國外貿依存度的數字將是62%,而非2012年的47%。

盡管近年來以人民幣作貿易結算的比重增加,但中國的國際貿易還是以美元為主要結算單位,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并不改變已經以美元計價的中國進出口貿易的規模,但它會改變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人民幣換算成美元以后的總額。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越大,以美元為計量單位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值就越大,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就越低。據此,對中國外貿依存度下降的解讀宜十分審慎,當中固然有中國外貿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之差收窄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恐怕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的因素,這就是說外貿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依然高企,并沒有外貿依存度所顯示的遞減幅度那么大。不計及匯率因素,則中國進出口貿易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就高逾六成,高于投資及消費;計及匯率因素,47%的比率也與目前投資與消費的占比十分相近,其重要性顯然不能低估。

中國由于是世界工廠,加工貿易占比仍高,其外貿有大進大出的特點,就推高了外貿依存度。但就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來看,除了看對外貿易整體表現以外,還要看出口減去進口以后凈出口的表現。在這一方面,外貿對拉動中國經濟的作用的確在降低。2005年匯改之年,中國經濟增長了11.3%,其中貿易及服務凈出口就貢獻了2.6個百分點或22.8%的增長動力。其后有關的貢獻率逐年下降,在2011年及2012年中國經濟9.7%和7.8%的實際增長率當中,凈出口分別拖累了國內生產總值0.4和0.2個百分點,貢獻率為-4.3%和-2.2%,這顯示中國的對外經濟環節整體在走向平衡方面取得了進展。2012年中國貿易盈余仍有2049億美元,但相對于中國51.9萬億元人民幣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說不過兩個百分點多一點,故中國調整經濟增長模式從外貿方面可以繼續改善的空間已經變小,更主要的要從投資與消費領域來進行,因為其總量均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近五成,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近年來也達到五成左右。

啟示

就全球主要經濟體而言,中國47%的外貿依存度依然是屬于較高的,說明外貿對中國經濟的作用難以在短時間內為內需所迅速取代。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2012年全球貿易總額為33.3萬億美元,而根據IMF的統計,同年全球名義本地生產總值為71.3萬億美元,故全球平均的外貿依存度剛好是47%,與中國完全相同。但要知道全球平均的外貿依存度能達到這一水平,來自中國的貢獻最大。首先,2012年中國商品出口以2萬億美元的金額居全球首位,其7.9%的增幅雖然偏低于中國出口的歷史增幅,但就依然遠勝全球商品出口-0.5%的表現。其次,進口表現也相去不遠,2012年中國商品進口1.8萬億美元的總額居全球次席,僅次于美國的2.3萬億美元,其增幅4.3%也勝于全球進口-0.2%的表現。兩者加總,中國2012年商品貿易總額達到3.867萬億美元,與美國的3.882萬億美元基本看齊,成為全球商品貿易的兩大引擎之一,其整體6.2%的增幅高于全球商品貿易-0.2%的表現,因此提高了全球的外貿依存度。

另據世界貿易組織計算的2009年至2011年平均數,全球四大貿易國當中,美國和日本的外貿依存度分別為28%和30%,只有另一貿易大國德國的外貿依存度88%是超過中國的。至于其他三個金磚國家,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的外貿依存度期內分別為48%、23%和51%。但由于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躋身全球第二大、大超這三個金磚國家,故中國47%的外貿依存度未來在調整經濟增長模式的努力之下向美、日的方向遞降是正常的預期。

篇6

1. 外貿穩增長

面對2015年外貿弱勢格局,國家共出臺多項支持外貿穩增長的舉措,關注貿易便利化、收費過多及出口退稅等問題,以期為外貿企業減負,激發企業的活力,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其中包括清理規范進出口環節收費、《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和《關于改進口岸工作支持外貿發展的若干意見》等。

2. 中國制造2025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其中提出,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到2025年,制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中國制造2025”為當下制造業轉型升級指明了大方向。

3. “互聯網+”

“互聯網+”當之無愧是2015年的熱詞“新秀”。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2015年7月,國務院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從“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制造、“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智慧能源、“互聯網+”普惠金融、“互聯網+”高效物流等11個方面,為產業未來發展走向引航。

4.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戰略在2015年終于塵埃落定。2015年3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闡述了“一帶一路”的主張與內涵,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方向和任務。同年5月,海關總署推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16條措施,其中提出支持“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促進“一帶一路”經貿產業合作及創新“一帶一路”海關等口岸執法部門國際合作。

5. 中澳、中韓自貿協定

2015年12月20日,中韓、中澳自貿協定(FTA)正式生效。兩個協定實施后將按照關稅減讓清單削減關稅。其中,在中韓自貿協定項下,6108個稅號項下中國原產貨物、1649個稅號項下韓國原產貨物將在對方立即享受零關稅;在中澳自貿協定項下,5662個稅號項下中國原產貨物、2402個稅號項下澳大利亞原產貨物將在對方立即享受零關稅。2016年1月1日,兩個協定實施第二次降稅,關稅進一步削減。經過一定過渡期后,兩個協定項下絕大多數貨物最終將實現零關稅。

6. 亞投行

2013年10月,主席和總理在先后出訪東南亞時提出籌建亞投行的重大倡議。歷經多方談判,2015年12月25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達到生效條件,亞投行正式成立。來自五大洲的57個國家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亞投行將彌補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推進了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并有利于世界經濟復蘇。

7. 跨境電商

近幾年,跨境電商平臺大量涌現。據商務部預測,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額將達6.5萬億元,未來幾年跨境電商占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比例將提高到20%。甚至有人認為,跨境電商正成為外貿增長的新引擎。2015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互聯網+外貿”,更是為跨境電商的發展保駕護航。該意見從12個方面支持跨境電商發展壯大,包括支持國內企業更好地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對外貿易;明確規范進出口稅收政策;完善電子商務支付結算管理等。

8. 人民幣匯率

2015年,人民幣變數甚多:“8?11”匯改、人民幣入籃SDR、美聯儲加息、人民幣匯率指數……受此影響,2015年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更加劇烈,走勢跌宕起伏,令外貿出口無所適從。總體來說,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以“跌”收場。截至2015年12月31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兌人民幣6.4936元,全年下跌約5.77%。這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逾4年半以來的最低水平。不少分析人士認為,2016年人民幣將繼續貶值。

9. 自貿區

從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到2015年3月廣東、天津和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自貿區”的概念伴隨著鋪天蓋地的新聞,飛入了尋常百姓家。以上海自貿區為例,其區內商品價格比市價便宜10%~30%,國內消費者在家門口便能買到國外產品。自貿區對進出口貿易的扶持,或將成為外貿一個新增長點。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遼寧、黑龍江、海南、云南、河南、湖北、浙江和山東等14個省區欲申建自貿區。

篇7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加入世貿組織后,外貿進出口進入高速增長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斷加大。認清外貿進出口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有助于為宏觀調控和外貿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據。在評估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方面,目前的文獻主要側重研究出口的貢獻,研究過程沒有全面反映進出口和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聯系。

根據國民經濟核算公式,貿易差額是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增長對短期產出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即出口與當期產出正相關,進口與當期產出負相關。這就是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短期影響。研究表明,國內生產總值、出口和貿易條件之間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存在出口增長到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在目前文獻中,分析進口對經濟增長的研究較少。

從總供求的角度分析,進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還存在長期的動態關系,即進口的供給效應和出口對投資的拉動作用。從長期來看,進口與經濟增長之間互為因果關系,即進口能促進經濟的增長,經濟的增長也能帶動進口貿易的增加。已有的文獻大多對進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進行相關性分析和因果檢驗,而缺乏對進出口與國民經濟部門之間的內在數量聯系的分析。

在國民經濟發展實踐中,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顯著影響表現為進出口增長率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走勢的高度一致,其作用機理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出口對經濟增長有巨大的需求拉動作用,而且由于外貿行業多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因此也解決了大量勞動力就業問題,同時,出口也間接帶動了投資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進口被作為中間投入,對增加總產出會產生供給效應和結構改善效應,同樣會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

二、進出口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定量分析

在定量分析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時,如果簡單地以凈出口(出口-進口)作為研究對象來衡量,不僅可能高估或低估出口和進口的影響,而且由于國內生產總值和進出口分別是增加值和總產值的概念,口徑上也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我們運用投入產出表作為主要分析工具,揭示進出口與國民經濟部分之間相互依存的數量關系。

1.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與商品結構

近年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基本穩定,主要分為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兩大類。從出口看,一般貿易出口和加工貿易出口占比均接近50%,兩者合計超過90%。從進口看,一般貿易進口占比為50%左右,規模要大于加工貿易進口,兩者合計超過85%。除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外,還有無償捐贈物資、租賃貿易、易貨貿易等,但比重較小。

我國進口商品構成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為主,直接消費類商品比重較低。按SITC分類,我國進口商品中直接用于消費的產品占比非常低,2009年食物及活動物、飲料及煙類進口占比僅為1.7%,即使加上汽車等進口,其比重也明顯不足10%。我國大部分進口商品為原材料、機械等商品,被用于工業制造的中間環節,這一點從我國主要商品進口情況也能看出。2009年,僅原油、鐵礦砂及其精礦、初級形狀的塑料、為鍛造的銅及銅材、鋼材、大豆和煤等7類商品進口額就占到當年一般貿易進口額的46%。

2.投入產出法分析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

投入產出表,又稱部門聯系表或產業關聯表,是以矩陣形式描述國民經濟各部門在一定時期生產中的投入來源和產出的使用去向,揭示國民經濟各部門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數量關系。下表為簡化的2007年全國投入產出表。

其中,投入產出核算恒等式為:

中間投入+增加值=中間使用+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出口-進口+其他 (1)

為了便于分析,我們重新構造投入產出核算恒等式如下:

(中間投入 + 一般貿易進口中的非消費品) + 增加值= 中間使用 + (最終消費 - 一般貿易進口中的消費品) + 資本形成總額+ 一般貿易出口 + (加工貿易出口 - 加工貿易進口) + 其他(2)

根據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和商品結構的特點,我們做出以下合理假設:

(1)按貿易類型分,進出口分為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兩大類。從進出口貿易類型看,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占比合計超過85%。為簡化分析過程,我們假設進、出口僅分為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兩類,并保持原先規模的比例關系。

(2)一般貿易進口分為消費品和非消費品,其中消費品部分的占比為10%,對最終消費產生擠出效應。從進口商品類型看,一般貿易進口中的直接消費品占比較低。因此,我們假設一般貿易進口中消費品占比為10%。食品、汽車等進口消費品將對國內貿易產生替代作用。

(3)一般貿易進口中的非消費品與原核算恒等式中的中間投入共同作為總產出的投入部分。從進口商品種類看,一般貿易進口中大部分為原油、鐵礦石、銅和鋼材等工業原材料和機械設備。因此,我們認為一般貿易進口中的非消費品被用于總產出的中間投入,對總產出產生供給效應。

(4)加工貿易進出口差額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根據國民經濟核算公式,進出口差額與投資、消費和政府支出共同組成國內生產總值。因此,加工貿易進出口差額必然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

下面,我們估算進出口直接帶動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以此衡量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首先,根據2007年全國投入產出表和上述假設來估算進出口各分項指標。

其次,估算進出口各分項指標帶動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是忽略一般貿易進口中非消費品與中間投入之間的差異化,僅根據一般貿易進口中非消費品與中間投入的比例關系,估計出由一般貿易進口中非消費品投入所帶動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5%。二是由于一般貿易進口中消費品對國內商品有替代效應,根據一般貿易進口中消費品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估計出這一效應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左右。三是由于出口是按產值統計,而國內生產總值是增加值,因此根據總產出的平均增加值率,估計出一般貿易出口所產生的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5%。四是由于加工貿易凈出口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因此直接計算其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3%。

最后,根據上述估算結果,我們認為進出口所帶動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16.8%。其中,一般貿易出口帶動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5.5%,一般貿易進口帶動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5%。由此可見,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接近,即進口的供給效應和出口的需求效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相當。

3.出口對投資的間接帶動作用

出口規模的持續擴大不斷刺激國內生產能力的擴張,帶動投資的快速增長,即出口對經濟增長的間接帶動作用。為了量化出口對投資的帶動作用,我們選取2000年1季度至2009年4季度經季節調整后的投資和出口環比數據,對其進行回歸分析,回歸方程如下:

%INVESTMENT_TC = C(1) + C(2)* %EXPORT_TC(2) + [AR(4) = C(3), MA(1) = C(4) ]

回歸結果顯示,出口與投資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統計關系,即出口每增長1%,將間接帶動投資增長0.15%。

按支出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中資本形成率近年來維持在42%-43%左右。根據這一比例估算,出口每增長1%,將間接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約0.07%。2007-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13%、9.6%和8.7%,其中由出口間接帶動的增長率分別為1.7個、1.1個和-1個百分點。

三、主要結論及外貿發展趨勢

2010年以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陰霾的逐步退去,我國對外貿易加快恢復。一季度,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44.1%,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4.9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同比增長28.7%,進口同比增長64.6%,3月份出現近6年來首次月度外貿逆差。出現外貿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國內投資和消費不斷擴大和持續升級帶動了進口的強勁增長,以及進口價格大幅上升。例如,原油、鐵礦石和紙漿的進口價格分別上升了101%、21%和55%。我們認為,貿易逆差是暫時現象,我國繼續維持貿易順差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變。結合目前的外貿形勢,我們得到以下結論及建議:

1.進出口所帶動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16.8%。其中,一般貿易出口帶動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5.5%,一般貿易進口帶動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5%,加工貿易進出口帶動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6.3%。

篇8

本文發表在《經濟改革與發展》1998年第7期。)

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等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在宏觀經濟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計算過程涉及到許多資料來源,其中相當一部分資料來源,如財政決算、會計決算資料往往具有很強的時滯性,因此,這些指標在時間上并不總能滿足宏觀經濟分析的需要。尤其是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季度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制度,在進行季度宏觀經濟形式分析時,根本就找不到這些指標。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常常利用相關的統計指標估計或推算上述國內生產總值構成指標,以滿足分析的需要。所以,比較準確地了解和把握這兩種類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提高上述估計或推算的準確性,以免影響對宏觀經濟形式的分析和判斷。本文闡述上述兩種類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關系

居民消費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的全部消費性貨物和服務支出。“居民”指的是從事消費活動的住戶或個人,不包括從事生產活動的企業、事業、行政等各種類型單位;“常住居民”是對居民所作的進一步限定,使其涵蓋了臨時離境和住外使領館人員,排除了臨時入境和住在我國境內的外國使領館人員。因此,原則上講,居民消費這一指標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我國境內的消費支出,而包括我國常住居民在境外的消費支出。“一定時期”一般指一個核算期,即一年或一個季度。"消費性"意指不包括用于生產活動的房屋等建筑和機器設備方面的支出,這類支出屬于固定資本形成。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購買,都屬于固定資本形成,而不屬于消費性支出。“全部消費性貨物和服務支出”指除了包括居民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即所謂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主要包括如下幾種類型:居民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住戶生產并由住戶本身消費的貨物,如農戶生產并消費的糧食;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商業統計中的指標,它“指各種經濟類型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制造業和其他行業對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的總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銷售對象劃分為兩大部分,即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額。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對企業、事業和行政等各種類型單位的零售額。從國民經濟核算角度講,這些單位是從事生產活動的,它們購買的各種商品,除了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支付給本單位職工和其他個人的部分外,要么屬于中間消耗,要么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居民消費。例如,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中所包括的售給社會集團的辦公用具、紙張、書報雜志、文體用品,等等,屬于中間消耗;辦公設備,如電訊設備,交通工具,如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等,屬于固定資本形成(從這個角度講,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實際上并不是消費品)。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與居民消費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因為其中大部分直接構成居民消費,正因為如此,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總額是計算居民消費的主要資料來源之一。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許多方面的區別,這些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臨時來華的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和外國住華使領館人員的消費品,居民消費不包括這些消費品,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些消費品包括在貨物和服務的出口中。

(二)居民消費包括我國臨時離境人員和住外使領館人員在國外購買的消費品,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消費品。

(三)居民消費包括服務消費,如醫療保健服務、交通和通訊服務、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等,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些服務的價值。

(四)居民消費包括虛擬消費,即居民對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居民對自己生產的貨物的消費,居民對自有住房服務的消費,等等,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內容。

(五)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類建筑材料屬于建筑活動的中間消耗,不屬于居民消費。

1978年至1992年,我國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1: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數據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HCSR1HC-SR1(HC-SR1)/HC

19781759.11121.2637.90.36

19792005.41311.7693.70.35

19802317.11608.0709.10.31

19812604.11798.5805.60.31

19822867.91956.1911.80.32

19833182.52169.51013.00.32

19843674.52574.51100.00.30

19854589.03391.41197.60.26

19865175.03912.01263.00.24

19875961.24562.01399.20.23

19887633.15869.61763.50.23

19898523.56376.42147.10.25

19909113.26509.12604.10.29

199110315.97358.52957.40.29

199212459.88621.33838.50.31

注1:HC:居民消費;SR1: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HC-SR1:居民消費-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HC-SR1)/HR:(居民消費-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居民消費。

注2:1992年以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再區分為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所以,本表數據截止到1992年。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2,1996)。

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還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1、附圖2)

從表1、圖1和圖2可以看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既具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聯系表現為兩者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區別表現為前者始終大于后者,從未重合過。并且,絕對差額具有逐漸變大的趨勢,以1978年為最小,637.9億元,以1992年為最大,3838.5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1536.1億元;相對差額呈較平穩的波動狀態,以1978年為最大,36%,以1987和1988年最小,23%,平均相對差額為29%。因此,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占居民消費的平均比例為71%。

二、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

政府消費包括政府在公共服務上的支出和政府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居民提供消費貨物和服務所承擔的凈支出。前一部分等于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減去其經營收入價值;后一部分等于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費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減去向居民收取的價值。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等于它的經常性業務支出加上固定資產折舊,其中的經常性業務支出等于政府單位(包括行政單位、全額和差額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因從事業務活動而購買的除固定資產以外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支付的勞動者報酬和支付的稅金(生產稅)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政府消費=政府關于公共服務的支出+政府免費或以較低價

格向居民提供消費貨物和服務所承擔的凈支出

=(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政府服務的經營收入價

值)+(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費貨物和服務的市

場價值-政府就這些貨物和服務向居民收取的價

值)

其中,

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政府單位的經常性業務支出+政府

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

=(政府單位購買的的用于業務活動

的貨物(固定資產除外)和服務的

支出+政府單位支付的勞動者報酬

+政府單位支付的生產稅)+政府

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表現為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中的一部分,如售給政府單位的文具、紙張、報紙、圖書、雜志等辦公用品,售給部隊的糧食、衣著、日用雜品等生活用品,等等,屬于政府單位購買的用于業務活動的貨物,因而是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政府購買然后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居民的消費性貨物,政府關于這部分貨物的凈支出包括在政府消費中。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主要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對企業、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等非政府單位的商品零售額,政府消費中顯然不包括這部分商品的價值。

(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政府單位的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交通工具和電訊設備、電影器材等機器設備,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這些交通工具和機器設備的購買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政府消費。

(三)政府消費包括政府單位關于服務、勞動者報酬、生產稅的支出和政府單位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價值。

(四)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政府購買然后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居民的消費性貨物的全部市場價值,而政府消費只包括這些貨物的市場價值與向居民收取的價值的差額。

(五)政府服務的經營收入是政府消費的沖減項,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顯然不受政府經營收入的影響。

1978年至1992年,我國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2: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GCSRSGC-SRS(GC-SRS)/GC

1978480.0143.7336.30.70

1979614.0164.3449.70.73

1980659.0186.0473.00.72

1981705.0204.0501.00.71

1982770.0225.4544.60.71

1983838.0256.6581.40.69

19841020.0324.7695.30.68

19851184.0410.0774.00.65

19861367.0462.0905.00.66

19871490.0553.0937.00.63

19881727.0665.01062.00.61

19892033.0697.81335.20.66

19902252.0741.21510.80.67

19912830.0887.21942.80.69

19923492.31083.52408.80.69

注1:GC:政府消費;SRS: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GC-SRS:政府消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GC-SRS)/GC:(政府消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政府消費。

注2:1992年以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再區分為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所以,本表數據截止到1992年。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3,1996)。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3、附圖4)

從表2、圖3和圖4可以看出,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的變化趨勢比較接近,但前者始終大于后者,且兩者間的絕對差額隨時間逐漸變大,從1978年的336.3億元逐步增加到1992年的2408.8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963.8億元。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相對差額始終在60%和70%之間變動,平均值為68%。顯然兩者間相對差額較大,這是因為,在政府消費的價值構成中,政府部門的勞動者報酬和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占主要部分。

三、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

如前所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組成。最終消費也由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兩部分組成。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基本上表現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和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臨時來華的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和外國住華使領館人員的消費品,最終消費不包括這些消費品,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它們包括在貨物和服務的出口中。

(二)最終消費包括我國臨時離境人員和我國住外使領館人員在國外購買的消費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這部分消費品。

(三)最終消費包括服務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相應的服務價值。

(四)最終消費包括虛擬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這部分內容。

(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類建筑材料屬于建筑活動的中間消耗,不屬于最終消費。

(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對企業、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等非政府單位的商品零售額,最終消費中不包括這部分商品的價值。

(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政府單位的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交通工具和電訊設備、電影器材等機器設備,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這些交通工具和機器設備的購買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最終消費。

(八)最終消費包括政府單位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全部價值,即,不僅包括政府單位在從事公共服務活動時所購買的的貨物(固定資產除外)價值,而且包括政府單位從事上述活動時所購買的服務、支付的勞動報酬和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只包括其中的貨物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3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表(單位:億元)

年度FCSRFC-SR(FC-SR)/FC

19782239.11264.9974.20.44

19792619.41476.01143.40.44

19802976.11794.01182.10.40

19813309.12002.51306.60.39

19823637.92181.51456.40.40

19834020.52426.11594.40.40

19844694.52899.21795.30.38

19855773.03801.41971.60.34

19866542.04374.02168.00.33

19877451.25115.02336.20.31

19889360.16534.62825.50.30

198910556.57074.23482.30.33

199011365.27250.34114.90.36

199113145.98245.74900.20.37

199215952.19704.86247.30.39

199320182.112462.17720.00.38

199427216.216264.710951.50.40

199534529.420620.013909.40.4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5、附圖6)

從表3、圖5和圖6可以看出,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但絕對差額隨時間逐漸變大,相對差額變化比較平穩。這些特點同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相同,這是因為居民消費在最終消費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有較大比例。絕對差額以1978年為最小,974.2億元,以1995年為最大,13909.4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3893.3億元;相對差額以1978年和1979年最大,44%,以1988年最小,30%,平均相對差額為38%。因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最終消費的平均比例為62%。

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的關系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通過購買和銷售、易貨交易、實物資本轉移或自己生產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凈增加價值和因生產活動所實現的非生產資產的增加價值之和。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資產凈增加價值=通過購買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

+通過易貨交易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

+通過實物資本轉移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

+自產自用的固定資產價值

-出售的舊固定資產價值

-通過易貨交易交換出去的舊固定資產價值

-通過實物資本轉移轉出的固定資產價值

這里的固定資產包括有形固定資產和無形固定資產。有形固定資產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機器設備和培育資產,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從理論上講,無形固定資產包括礦藏勘探、計算機軟件、娛樂、文學或藝術品原件,等等,受資料來源的限制,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的無形固定資產只包括礦藏勘探,沒有包括其他類型無形固定資產。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產資產所有權轉移費用。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數量、提高土地的質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進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開墾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庫、灌溉渠,等等。非生產資產所有權轉移費用指土地、礦藏等非生產資產在所有權轉移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如律師費用、經紀人費用、稅金,等等。

固定資產投資額又稱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是固定資產投資統計中的主要指標,它“指以貨幣表現的在一定時期內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工作量以及與此有關的費用的總稱”。它是我國計算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最基本資料來源。兩者間的區別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固定資產投資額中不包括5萬元以下的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相應的投資。

(二)從理論上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應包括上面定義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資,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資,即通過正式立項的土地改良投資,而沒有通過正式立項的土地改良支出則沒有包括在固定資產投資額中。

(三)從理論上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非生產資產的所有權轉移費用,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則不包括相應的費用。

(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人工林的成長價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長價值以及通過購買、易貨交易和實物資本轉移所實現的役畜、奶畜的凈增加價值,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則不包括這部分價值。

(五)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包括部分無形固定資產的凈增加額,即用于礦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包括相應部分。

(六)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貨交易和實物資本轉移而轉出的舊固定資產價值,而固定資產投資額不扣除相應的價值。

1980年以來,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4: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數據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FCFFAIFCF-FAI(FCF-FAI)/FCF

19801318.0910.9407.10.31

19811253.0961.0292.00.23

19821493.21230.4262.80.18

19831709.01430.1278.90.16

19842125.61832.9292.70.14

19852641.02543.297.80.04

19863098.03019.678.40.03

19873742.03640.9101.10.03

19884624.04496.5127.50.03

19894339.04137.7201.30.05

19904732.04449.3282.70.06

19915940.05508.8431.20.07

19928317.07855.0462.00.06

199312980.012457.9522.10.04

199416856.316370.3486.00.03

199520300.520019.3281.20.01

注1:FCF:固定資本形成總額;FAI:固定資產投資額;FC-FAI: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FC-FAI)/FCF:(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注2: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數據起始于1980年,所以,本表數據也從1980年開始。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6),其中1995年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數據有所調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1950--1995)。

1980年以來,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7、附圖8)

從表4、圖7和圖8可以看出,同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相比,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具有更接近的特點:兩者的變化趨勢相同;絕對差額在1986年的78.4億元和1993年的522.1億元之間變動,平均值為287.8億元;相對差額較小,平均值為9%,除前五個年度外,平均值為4%。可見,導致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產生差異的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

五、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與進出口貿易額之間的關系

貨物和服務出口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或無償轉讓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貨物和服務進口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或無償得到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這里的貨物出口和進口均按離岸價格計算。進出口貿易額是海關進出口統計指標,它指引起我國境內物質資源增加或減少的進出口貨物。其中,進口貿易額按到岸價格計算,出口貿易額按離岸價格計算。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與進出口貿易額之間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區別:

(一)貨物和服務進出口不僅包括貨物進出口,而且包括服務進出口,而進出口貿易額僅包括貨物進出口。

(二)在貨物和服務進出口這一指標中,貨物進口按離岸價格計算,而在進出口貿易額這一指標中,貨物進口按到岸價格計算,其中包括進口貨物從出口國口岸到我國口岸所發生的貨物運輸和保險等費用。

(三)在貨物和服務進出口這一指標中,出口包括非常住單位在我國境內購買的貨物,進口包括常住單位在國外購買的貨物;而在進出口貿易額這一指標中,出口和進口均不包括上述貨物。

1982年以來,我國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5: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NEXPNEXTNEXP-NEXT(NEXP-NEXT)/NEXP

198291.156.334.80.38

198350.816.534.30.68

19841.3-40.041.331.77

1985-366.9-448.982.0-0.22

1986-255.2-416.2161.0-0.63

198710.8-144.2155.014.35

1988-151.1-288.6137.5-0.91

1989-185.5-243.958.4-0.31

1990510.3411.598.80.19

1991617.5428.4189.10.31

1992275.5233.042.50.15

1993-679.5-701.421.9-0.03

1994634.1461.7172.40.27

1995998.51403.3-404.8-0.41

注1:NEXP: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NEXT:進出口貿易凈額;NEXP-NEXT: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進出口貿易凈額;(NEXP-NEXT)/NEXP:(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進出口貿易凈額)/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

注2:貨物和服務進出口是利用國際收支平衡表計算的,我國從1982年開始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所以本表數據從1982年開始。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3,1996)。其中,1987年和1995年的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數據有所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9)

從表5和圖9可以看出,除1995年外,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始終大于進出口貿易凈額,因此,除1995年外,,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絕對差額始終為正值,1995年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從上述表式和圖型還可以看出,有兩個年度比較特殊,即1984和1987年。在這兩個年度中,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均為正值(數值較小),即表現為順差,而進出口貿易凈額則均為副值,即表現為逆差,從而,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相對差額表現得尤為特殊,分別為3177%和1435%。前面所闡述的因素是導致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產生上述差異的基本原因(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也可能導致兩者之間產生差異)。

從上述幾種關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與相關的統計指標之間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在利用這些統計指標對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進行估計和推算時,一定要注意到這些聯系和區別,準確地使用它們。

參考文獻——

一、國家統計局1994年制定:《國家統計調查制度》。

二、林賢郁:《關于改進宏觀綜合平衡分析方法,準確使用有關統計指標的幾點思考》。

篇9

關鍵詞:安徽省出口貿易;PMI指數;對外貿易依存度;TC指數;回歸分析

一、安徽省出口貿易總體發展的情況

從安徽省對外貿易的發展階段來看,90年代中后期,對外貿易開始發展起來,1996年出口總額為148.68億元,1997年出口總額為166.24億元,1998年出口總額為166.83億元,平均增長速度為3.91%,但到了1999年,由于1998年7月份發生長江特大洪水,出口總額驟降至138.78億元,過了1999年這個分水嶺,出口貿易又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階段,2000年-2010年,出口貿易總額基本實現年年增長的趨勢,但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的出口貿易受到沖擊,出口總額下降至607.09億元,其他年份出口總額都是逐年增長,2000年,出口貿易總額179.81億元,到了2010年,出口貿易總額達840.29億元,平均增長速度為15.05%,到了2011年,安徽省出口貿易總額首次突破千億,達到1103.41億元,2015年出口總額為2150.31億元,平均增長速度達14.28%,相比上一個階段增速有所下降,但符合主席在2013年提出對的經濟“新常態”的概念,經濟發展將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

二、影響安徽省出口貿易發展的因素分析

1.基本因素

GDP因素。國民生產總值,反映著一國或地區宏觀的經濟環境,對經濟體的方方面面的發展都起著基礎性作用,出口貿易能否很好的進行也會依賴于整體的經濟環境,一個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不僅具備為出口貿易提供物質基礎,更重要的還會提供更好的技術環境、服務環境,創造更多的需求。

匯率因素。匯率主要涉及國際貿易往來的支付問題,所以,如果要研究一國或地區的出口貿易,匯率也是一個基本的影響因素,匯率對出口貿易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國際支付上,更重要的是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著一國貨幣的幣值,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越高,人民幣相對于美元來就是貶值的,反之。而一般來說,本幣貶值是有利于出口的。

2.指數因素

PMI指數。PMI指數是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主要反映工業企業作為中間投入產品的購進價格的變化趨勢和變動幅度,顯然,該指數能夠反映工業企業生產產品的原材料成本,是影響出口貿易的一個反指標,PMI指數越大,表明企業原材料成本越高,產品價格越高,產品出口不利,反之。

對外貿易依存度指數。多外貿易依存度,反映一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是衡量一國或地區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很明顯,該指數越大,表明一國或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對外的依賴度越大,是一項研究出口貿易的有利因素。

TC指數。貿易競爭力指數,是指一國凈出口貿易額占其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指數越接近于1競爭力越大,等于1時表示該產業只出口不進口;指數越接近于-1競爭力越弱,等于-1時表示該產業只進口不出口;等于0時表示該產業競爭力處于中間水平。同樣,該指數對一國或地區的出口貿易有很大的影響。

三、基于大三指數的回歸分析

1.回歸分析內容

本文將采用多元回歸的方法,以安徽省的GDP、匯率、PMI指數、對外依存度指數和TC指數為解釋變量,安徽省出口貿易總額為被解釋變量,并且選取各個變量20年的數據來研究安徽省出口貿易發展的影響因素。

2.數據收集與整理

通過以上的分析,本人收集了1996年-2015年人民幣的匯率數據,安徽省的GDP數據、進出口貿易額數據、出口貿易總額數據、進口貿易總額數據和PMI指數,并且計算得出了對外貿易依存度指數和TC指數,如下所示:

3.模型的建立與預測

(1)建立模型

首先,令被解釋變量出口貿易總額為Y,解釋變量國內生產總值GDP為X1、匯率為X2、PMI指數為X3、對外貿易依存度為X4、TC指數為X5,然后以這六組數據構建多元回歸模型,其中β0是常數項,β1、β2、β3、β4、β5是各影響因素的彈性系數,ui是隨機誤差項,代表影響出口貿易總額的其他因素。

(2)OLS估計

用OLS法估計模型的參數,利用Eviews軟件計算,回歸結果如下:

所以,可得到如下模型:

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擬合優度系數R^2及F值都很顯著,有99.75%的預測可以用這個模型來進行,但是有些解釋變量系數的t值比較小,沒通過t值的顯著性檢驗,所以要進一步對模型進行檢驗修正。

(3)模型的修正

①多重共線性檢驗及修正

通過以上的回歸結果可知,所得到的回歸參數的估計值有時候很不穩定,回歸模型很可能存在著多重共線性,通過簡單相關系數檢驗法檢驗結果如下:

此時,R2、F的值很大,表明修正過多重共線性的模型的擬合程度依然很好,安徽省出口貿易的發展有99.6%的預測可由安徽省的GDP、匯率、對外貿易依存度和TC指數來解釋,且解釋變量之間沒有相關性。

②異方差的檢驗與修正

此外,其他影響安徽省出口貿易發展的因素可能會隨著以上4個影響因素觀測值的變化而對安徽省的出口貿易產生不同的影響,隨機誤差項u的方差相異,所以,需要進一步對上述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異方差的檢驗和修正。本文將通過White檢驗法對原模型進行異方差的檢驗,得到如下結果:

由圖示結果可知,在給定顯著水平α=0.05下,臨界值,顯然,,所以,原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③自相關的檢驗與修正

為了使上述回歸模型能夠準確科學地解釋1996年-2015年安徽省出口貿易發展的影響因素,還需要對回歸模型進行自相關的檢驗,本文將通過Breusch-Godfrey檢驗法進行模型的自相關檢驗,并得到如下的結果:

型為,表明安徽省的出口貿易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安徽省GDP、匯率、對外貿易依存度指數和TC指數,具體表現為安徽省GDP每增長1億元,安徽省出口貿易額增長1022萬元,匯率水平每提高一個單位,出口貿易額增長231.6508億元,對外貿易依存度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出口貿易額增長33348萬元,TC指數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出口貿易額增長813.7085億元。

四、結論分析及對策建議

1.回歸結論分析

根據以上最終回歸模型可知安徽省的GDP、匯率、對外貿易依存度和TC指數對安徽省的出口貿易產生了主要的影響,相關原因如下:

(1)改革開放后,安徽省加大了固定資產的投資力度,政府支出結構在不斷優化,基本建設支出、科教文化支出、農業支出等支出范圍在不斷擴大,額度也在不斷增大,國民經濟實現了高增長,使安徽省的出口貿易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并且由于經濟飛速發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創造了更多的需求,根據需求相似理論,使安徽省產生了與國外相似的需求,這樣又為安徽省發展出口貿易打下了產品需求基礎,所以安徽省GDP是影響安徽省出口貿易的一個基礎因素。

(2)2005年后,人民幣對于美元匯率開始低于8,并且逐漸發展到了6左右,由于進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逐漸實現了騰飛,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人民幣作為經濟實力的代表必然實現升值,但這并不意味著出口貿易一定會下降,因為從全球看來,尤其是相對于美元來說并不是升值的,而且從2015年的數據看來人民幣相對于美元來說是貶值,美國作為中國主要出口大國之一,這是有利于中國的出口貿易的發展的,同樣,安徽省作為人口大省,勞動力豐富且勞動力成本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再加上人民幣一直處于相對貶值的地位更是有助于出口貿易的發展。因此,匯率也是影響安徽省出口貿易發展的一大基本因素。

(3)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抓住這個機遇發展經濟,國家也一直鼓勵出口創匯,安徽省也開始開展出口貿易,并且隨著國家開放程度的提高,從國外進口的原材料更便宜,安徽省的加工貿易興起,目前已經超過一般貿易,達到80%的水平,成為安徽省的主要的出口貿易類型,可見對外貿易依存度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地提高,反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不斷推動安徽省加工出口貿易在不斷增多,所以,對外貿易依存的對安徽省的出口貿易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4)近20年的發展,安徽省出口貿易產品已經逐漸從最初的初級產品轉變成為了工業制成品,逐漸走出了從價值鏈的低端,并且安徽省機電等高新產品企業經營主體在不嗬螅高新產品的出口數量在不斷增大,國際市場也在趨于多元化,這些都表明安徽省的出口貿易的競爭力在不斷增強,很明顯對出口貿易有很大的拉動作用。

2.基于回歸分析的對策建議

從上述多元回歸模型的結論分析中可以發現,安徽省20年來出口貿易總額整體上處于增長的態勢,而影響安徽省的出口貿易發展的因素主要是安徽省的GDP、匯率、對外貿易依存度和貿易競爭力,所以,未來想進一步促進安徽省出口貿易的發展還必須以這四個因素為著眼點,對于安徽省經濟的發展,可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走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道路,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技術開發力度,重視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創新激勵制度,以此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強對外競爭力,此外,鼓勵外商直接投資,提高實際外商投資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優化對外貿易的地理結構,實現多元化的對外貿易市場,不僅可以進一步增強對外貿易的依存度,還可以更好地掌握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從而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希玉.影響昆山出口貿易發展的因素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篇10

在國際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亞太區域在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作用逐漸顯現,而中國正處在亞洲地區和太平洋沿岸地區一個核心地帶上,是區域貿易自由化的堅實推動力量,并且有著為亞太區域互聯互通、區域增長轉型中發揮特殊的重要作用。2013年,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經濟發展策略,為我國古絲綢之路重新賦予了新的時代含義,同時也為泛亞與亞歐區域的共同合作注入一種新的活力。所謂“一帶一路”,就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策略是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構建,即提升向東開放水平,也加快了向西開放步伐,同時還推進區域貿易自由化進程,助推了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一帶一路”也將是中國新一屆政府確認的發展戰略。

二、對外貿易發展潛力的含義

對外貿易也稱“進出口貿易”,對外貿易發展潛力就是指在進出口貿易中達到預期的價值交換能力,也就是貿易雙方在貿易中帶來的潛在效益和進出口貿易在未來貿易活動中的內在發展方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外貿易發展潛力不能簡單的理解為進出口數額大小定發展潛力的大小。為了準確理解對外貿易發展潛力,我們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對外貿易發展潛力除了進出口數額外,還有進出口商品的質量和產品附加值。質量第一,有質量才能保證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也是對外貿易長時間的生命線。產品附加值是對外貿易的得以長久的根本,沒有附加值的產品,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就會減小,就會被市場所拋棄。其次是貿易間的大環境,包括雙方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和全球的經濟大環境,以及相關區域政策等因素,如自由貿易區。最后自身貿易基礎條件的建設,科技創新能力,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市場貿易的大小,和商品的創新和更新換代能力。這些都直接決定了商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一帶一路”下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潛力分析

古語言:凡得西域者,國必強,凡失西域者,國必弱。西域就是我們現在的新疆,西域的地位和作用的發揮對絲綢之路的影響。而在“一帶一路”下評價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潛力,從“一帶一路”政策和對外貿易發展潛力的含義分析,簡單從經濟環境和區域政策、商品需求、以及產業結構進行多方面的考慮。

1.經濟環境和區域政策影響

2013年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提出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該戰略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通過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通道和信息網絡通道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緊密聯系起來,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歐洲經濟圈,輻射東亞、中西南亞和歐洲以及北非區域,涵蓋40多個國家30多億人口,是橫跨亞歐大陸的世界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和戰略性經濟帶。APEC首次將“互聯互通”,互聯互通為推進亞太區域貿易自由化進程奠定重要基礎。互聯互通有利于推進貿易自由化進程,而且成為貿易自由化進程基礎性、標桿性的行動。而2013年下半年以來,為應對資本外流和通貨膨脹,多個新興經濟體采取提高利率、緊縮財政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新疆是北、中、南三條大通道的交匯之地,又處于東西兩大經濟圈(亞太經濟圈、歐洲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和樞紐,“一帶一路”下新疆占據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2.商品需求影響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作為國家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和樞紐站,與中亞五國中的哈、吉、塔三國接壤,還和烏茲別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隔國相望。中亞與新疆相同,擁有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以及優越的農業發展光熱水土資源組合條件,同時還有種類齊全的礦產資源,儲量巨大,開發市場前景廣闊,以及待加工原材料資源種類豐富。近年來,尤其是由原蘇聯國民經濟區域布局的影響,中亞輕工產品生產非常匱乏,隨著經濟的快速復蘇中亞對商品的需求欲發強烈。中亞進口產品也逐漸由生活消費品向機電產品、建筑材料等方面擴展,2007年新疆出口機電產品20-3億美元,同比增長74.41%。新疆具有較為齊全的產業結構體系,尤其在電子、輕工、紡織服裝、日用品工業、建材、機電業、家電、信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具有很強的優勢,而這些正是中亞五國和其輻射地區最薄弱的產業,雙方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一帶一路”下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潛力巨大。

3.產業結構影響

在“一帶一路”下,強調了貿易的自由化,而隨著貿易的不斷深入,旅游作為第三產業以非常強勢的姿態推動著各旅游城市的經濟快速發展,優勢在不斷的顯現出來。新疆有著獨特豐富的旅游資源,在《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范》的資源分類中,我國旅游資源68種基本類型中新疆至少擁有56種,達到了全國之首。新疆著名的自然奇特景觀有天池、喀納斯湖、博斯騰湖、賽里木湖、巴音布魯克草原等。“絲綢之路”在新疆有5000多公里,南、北和中三條干線上留下數以百計的人文景觀,包括古城池、千佛洞、古墓葬和古屯田遺址等,尤其是文明中外的交河故城、樓蘭遺址、高昌故城、克孜爾千佛洞、香妃墓等景點。可以同中亞國家進行合作,對我國西邊絲綢之路旅游資源進行開發,這樣可以達到整合與連接完整的中亞旅游資源鏈條,實現新疆的旅游產業的發展目標,有利于與周邊國家搞好交往關系,還可以促進了貿易的多元化。

四、總結